收藏 分享(赏)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6779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6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7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7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7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7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7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7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等世界原生文明诞生地的形成空间均不过数十万平方公里,唯有中华文明的形成覆盖了长江、黄河及辽河流域的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这凸显出中华文明形成之时便具有A. 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B. 以德治民的民本思想C. 厉行专制的集权意识D. 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答案】A【解析】【详解】相比较两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的原生文明,中华文明覆盖了长江、黄河及辽河流域,即在中华文明范围内出现了多个文明中心,体现了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故选A;材料主要强调了中华文明的多元性,以德治民的民本思想、厉行专制

2、的集权意识和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在中华文明形成之初都还没有出现,排除BCD。2. 传说中蕴含真实的历史信息。传说中“黄帝发明了陶器,炎帝发明了酿酒”。考古学家在距今(2019年)4000多年的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了一个陶杯(见如图),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印证传说中的历史信息是A. 炎黄二帝热衷发明B. 中华文明起源于山东C. 该陶器是黄帝作品D. 先民已掌握制陶和酿酒技术【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在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发现的陶杯属于酒器,这印证传说时代的先民已掌握制陶和酿酒技术,故D正确;从龙山文化遗址发现的陶杯看不出炎黄二帝热衷发明,也不能说明中华文明起源于山东,排除AB;传说中黄帝

3、发明了陶器,但不能得出龙山文化遗址发现的陶杯是黄帝的作品,排除C。3. 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导致“天下为家”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人性的退化B. 原始社会的解体C. 国家的出现D. 私有制的产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下为公”的禅让制被“天下为家”的世袭制取代的主要原因是,私有制的产生,D项正确;“天下为家”是历史的进步,不是人性的退化的结果,A项错误;原始社会的解体是天下为家的影响,不是其主要原因,B项错误;国家出现是天下为家的结果,C项不符合题意。4. 西周时期,在周公制定礼乐制度后,礼成为“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

4、,明是非”的依据。这表明西周礼乐制度旨在A. 强化文化认同B. 规范社会秩序C. 巩固宗法体系D. 加强道德教化【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西周礼乐制度的目的是明辨血缘关系亲疏,规范社会等级秩序,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强化文化认同;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规范社会秩序,不是巩固宗法体系;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加强道德教化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5.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同”“节葬”“节用”,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墨家是战国时期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派,秦汉以后却走向式微。这A.

5、反映了统治政策影响文化走向B. 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C. 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落后D. 起因于汉代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墨同为春秋战国时期显学,当时有“不入于儒,即入于墨”之说。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曾是分庭抗礼。战国后期,墨学的影响一度甚至在孔学之上。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其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从外部因素来看,统治政策是导致墨家学说“秦汉以后却走向式微”的原因之一,故A正确;BC两项所述不符合史实,且材料无体现,排除;汉代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也是统治者加强统治的需要,是由统治政策决定的,故D错误。6.

6、从秦开始,地方长官就有自辟(任命)僚属权,虽然中央限制郡只有辟署百石以下、县只有辟署斗食以下掾史吏员的权力,但地方设官,除几位主要长官的官秩在百石以上外,其余诸曹掾史本都在百石以下。据此可知,这一传统A. 有利于完善地方官僚体系B. 容易产生封建割据势力C. 有利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D. 说明郡县长官权力开始扩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秦代地方出几位主要长官外,其余官员都可以有地方长官选择任命,由此容易形成以地方长官为首的利益集团,从而产生封建割据势力,故选B项;这一传统容易加剧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并非是有利于完善地方官僚体系、加强封建君主专制,排除AC项;这一传统是地方长官

7、的权力,并非是郡县长官权力的扩大,排除D。故选B。7. 下列是魏晋南北朝政权变迁简易示意图。按照时间发生先后排列,正确的是A. 甲丙乙丁B. 甲乙丙丁C. 乙甲丙丁D. 甲乙丁丙【答案】D【解析】【详解】甲图是三国时期,魏国于220年建立到266年被司马炎的晋取代;蜀国建立于221年到263年被魏所灭;吴国建立于222年到280年被西晋所灭,所以三国都存在的时间为222年到263年前。乙图:图中显示西晋和吴国,说明存在时间是266-280年。丙丁图应该是北朝。北朝从386年拓跋珪建立到581年被隋朝所灭。而同时南朝为宋齐梁陈四朝代。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为北周取代,后北

8、周灭北齐,统一北方。所以从以上分析可知,甲乙早于丙丁。甲早于乙。丙丁的顺序是先丁后丙,正确顺序为甲乙丁丙,答案为D,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8. 有学者指出:“中国较早形成了一种早熟的政治体系,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其法律身份至少在名义上是平等的,这就使得国家能够通过某种标准化的规则来选拔官员。像日本这样等级森严、贵族势力强大的社会不可能引入科举制,引进了也无法运作。”该学者强调A. 科举制让世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B. 日本缺乏实行科举制的经济基础C. 科举制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 科举制与贵族政治极不相容【答案】D【解析】“科举制让世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材料说明的是

9、日本缺乏科举制的政治与社会基础,故B错误;科举制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故C错误;“等级森严、贵族势力强大的社会不可能引入科举制”体现了科举制与贵族政治极不相容,故D正确。故选D。9. 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白蛇记。经宋话本的发展,到明末时,不仅内容与唐宋传奇有本质的差异(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A. 封建制度日益衰落B. 社会风气渐趋败坏C. 市民价值观念变化D. 社会主流思想改变【答案】C【解析】【详解】白蛇故事内容和主人公身份的变化更契合普通市民的价值观,所以这种变化反映了市民价值

10、观念的变化,故选C项;故事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市民价值观的变化,无法体现封建制度的衰落、社会风气的败坏,排除AB项;中国古代的社会主流思想一直是儒家思想,没有发生变化,排除D项。故选C。10. 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人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A. 小农经济的思维方式根深蒂固B. 专卖政策阻碍了农产品商品化C.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极为缓慢D. 土地税是官员升迁的主要依据【答案】A【解析】【详解】张咏砍掉茶树要求改种桑麻,而且限制农民入市买菜,体现了强烈的重农抑商思想,说明他小农经济的

11、思维方式根深蒂固,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张咏的重农抑商思想,没有反映专卖政策,排除B项;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繁荣,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与题意无关,无从体现,排除。故选A。11. 下图为中国古代多民族政权并立形势图。据此判断,图中处的政权应A. 孙吴B. 南齐C. 北宋D. 南宋【答案】C【解析】根据图示信息“逻些”“高昌”“兴庆”“东京”“上京”等信息可知北宋的统治区域,C项正确。孙吴、南齐领土与图区域不符,排除A。南宋时期,东京已经不是管辖范围,排除D。12. 随着内阁制度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同时,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

12、行政质量与效率。这反映了明朝A. 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B. 削弱六部加强君权C. 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D. 分割事权相互牵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诸司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与内阁商议,说明内阁有一定的议政权,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诸司”“六部”与内阁的关系,体现内阁的权力,故排除A。六部与内阁配合并不是削弱六部的权力,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分割事权,故D项错误。13. 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提出提高宰相权力,顾炎武提出扩大地方权力,“寓分封于郡县”,这些思想的出现表明A. 中央集权制受到严重威胁B. 限制专权回应了时代诉求C. 反君主制的民主思想出现D. 主流统治思想的嬗变

13、趋势【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黄宗羲提出提高宰相权力,顾炎武提出扩大地方权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和顾炎武都认识到君主专制的弊端,并提出制约君权的办法,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强调的是对君权的制约,A选项排除。黄宗羲和顾炎武停留在对君主制的批判,不属于民主思想,未提出建设新社会的政治构想,这是由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导致的,C选项排除。明清时期的主流思想仍然是理学,D选项排除。14. 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雇工“无资充佃而佣力自活”,“计岁而受直者曰长工,计时而受直者曰短工,计日而受直者曰忙工”。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只单纯出卖

14、劳动力。这一现象表明A. 农村中雇佣关系普遍存在B. 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C. 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D. 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答案】D【解析】【详解】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说明地主对农民的控制较为松弛,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故D正确;材料反映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无法体现“普遍存在”雇佣关系,排除A;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但经营方式仍然是铁犁牛耕的小农经济,B项“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表述错误,排除;材料没有北方农业的情况作对比,无法得出“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

15、”,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联系所学清朝农业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15. 有学者这样评价“中体西用”:“那个时候的中国,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该学者认为“中体西用”的提出A. 维护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B. 存在巨大的局限性C. 彻底冲破了旧观念的束缚D. 有其时代的合理性【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可知,材料认为提倡“中体”是为引进“西用”减少阻力,“中体西用”具

16、有其时代的合理性,故选D;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开展了洋务运动,结果失败了,没有达到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的效果,排除A;材料说明“中体西用”提出的合理性,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C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16. 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的官僚士绅普遍沉浸在“同光中兴”的虚假兴盛之中,称日本为“蕞尔三岛”。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朝士绅阶层逐渐抛却了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心态,力主“远效越吴,近师普法”。据此可得出A. 社会心态变化取决于清朝士绅阶层心态变化B. 甲午中日战争促使中华民族意识彻底觉醒C. 甲午中日战争使部分中国人对国情有了新认识D. 甲午中日战争推动清政府实行彻底的变法改革【答案】C【解析】

17、【详解】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知识。材料中从“沉浸在同光中兴的虚假兴盛”到“抛却了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心态,力主远效越吴,近师普法”,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使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向西方学习,故C项正确;A项的“取决于”和B、D项的“彻底”表述绝对,故排除。17. 20世纪初,江苏南部地区的蚕丝出口因铁路通车逐年增加,蚕桑养殖业有了很大发展,沪宁铁路沿线地区常能见到连片桑田。尤其是无锡发展最快,成为“甲于东南的蚕茧之地”和江南丰沃的“养蚕地带之中心”。上述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中国A. 自然经济瓦解有利农业区域的发展B. 沦为西方列强商品市场的程度加深C. 铁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发展

18、D. 区域经济发展已经呈现不平衡特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20世纪初苏南地区铁路的发展推动了当地蚕桑养殖业的发展,说明铁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发展,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自然经济瓦解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中国沦为列强商品市场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无法体现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D项。故选C。18. 1913年宋教仁被刺,二次革命爆发,袁世凯政权查禁报刊,全国报刊由1912年的500家减少到139家,而同时期孔教会杂表孔圣志(宗杂志)等“应运而起”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 控制舆论为复辟造势B. 舆论自由被破坏C. 新旧思想的激烈冲突D. 尊孔

19、复古是时代所趋【答案】A【解析】【详解】袁世凯政权查禁报刊,同时期孔教会杂表孔圣志(宗杂志)等“应运而起”,说明袁世凯控制全国舆论,宣传孔孟思想,为其复辟帝制奠定基础,故选A;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袁世凯对舆论的控制,无法体现新旧思想的激烈冲突,排除C;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尊孔复古是逆流,排除D。19. 1922年上海的公共汽车公司在报纸上打出这样的营业广告:“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这则广告A. 旨在引导民众正确看待西方文明B. 说明新式交通

20、已为广大人民所接受C. 认为新式交通有助于提高效率D. 体现出了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可以看出公共交通有利于提高效率,促进事业发展,C选项符合题意。上海公共汽车公司打广告是为了宣传自身企业,而不是指引人们正确看待西方文明,A选项排除。B项材料只是这家公司的广告,并没有说明实际效果,排除。材料是一种商业行为,看不出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D选项排除。20. 192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王正廷提出了“在不顾及过去及过去不平等的条约、协定与惯例的前提下,运用大胆而强烈的

21、手段,在革命精神与群众运动的强大支持下,在胁迫性或半胁迫性的情况下,以达到我国外交谈判的目的”的“革命外交”策略。这表明A. 国民革命推动了群众爱国运动蓬勃发展B. 国民政府独立自主的民族意识有所增强C. 西方列强对华的外交政策已经发生质变D. 世界范围内涌现出一股民族自决的潮流【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1928年7月在不顾及过去及过去不平等的条约、协定与惯例的前提下,运用大胆而强烈的手段,在革命精神与群众运动的强大支持下,在胁迫性或半胁迫性的情况下,以达到我国外交谈判的目的”可知,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使南京国民政府成为全国性的中央政权,地位提高。而且在对外上南京国民政府在革命精神与群

22、众运动的强大支持下也试图通过外交谈判达到废除旧的不平等的条约,签订平等互惠的“改订新约运动”,这些表明了“国民政府独立自主的民族意识有所增强”,B正确;据所学可知,材料主要是国民政府的外交行为,而不是“群众爱国运动蓬勃发展”,A说法错误;C与材料无关;材料只是强调的国民政府的外交行为,未涉及其他国家,D以偏概全。21. 据统计,19371938年,民族工业有121家从上海迁移到武汉:1938.71938.10月,有304家从武汉迁移到宜昌;1938.121940.7月,有48家从宜昌迁移到四川重庆等地。由此可以得出A. 使敌后战场直接得到了经济支持B. 美国支援了抗战时期中国的西部建设C. 中

23、国东西经济发展差距由此发生改变D. 抗战全面爆发影响了国内经济发展格局【答案】D【解析】【详解】民族工业的迁移路线上海到武汉,从武汉到宜昌, 从宜昌到重庆,从迁移时间来看,与抗战防御阶段、相持阶段基本吻合,说明抗战的全面爆发影响力国内经济发展格局,D正确;题干涉及的地区是正面战场覆盖范围,排除A;题干涉及的是民族企业,是原先存在的,而非新建企业,排除B;C描述不符合史实,排除。22. 1930年,毛泽东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1938年,他又指出:没有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当前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是“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这些论述体现了毛泽东A. 对中国革命前途充满忧虑B

24、. 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C. 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D. 主张调查中国的国情【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毛泽东强调“调查”,提出“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这说明他主张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而不是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故选B项。A、D两项对材料理解错误;C项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23. 1937 年 9 月 7 日,中共领导人周恩来、彭德怀等在山西雁门关以西的太和岭口与阎锡山进行会晤,商谈八路军入晋后双方的合作问题。这次会议与哪个战役有关( )A. 淞沪会战B. 太原会战C. 百团大战D. 徐州会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1937 年9月7日”“山西”“阎锡山”“商

25、谈八路军入晋后双方的合作问题”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为阻击日军,中共领导人与阎锡山会晤商谈合作抗击日军事宜,1937年10月,中共八路军配合国民党组织太原会战,并取得平型关大捷。故选B;淞沪会战于1937年8月在上海开始,与题干时间和地点不符, 故排除A;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C;徐州会战于1938年发生在江苏徐州地区,与题干时间和地点不符, 故排除D。24. 下表为19421944年对北岳、太行等五个抗日根据地调查所得到的数据。据此可知,根据地“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农村各阶层户数及其所占土地的比例(单位:%)阶层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其他户数抗战前367.228.4

26、54.05.01.8减租后2.46.738.002.53.4土地抗战前29.521.029.519.00.80.2减租后13.517.5522.50.63.4A. 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B. 削弱了封建土地剥削C.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D. 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减租又称二五减租,即规定地主的地租一律照原租额减收25,地租的最高额不得超过37.5。减息的原则是“分半减息”,规定放贷的年利率最高不得超过10。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作为农村直接的剥削者,地主的户数在减少,土地占有率明显降低,作为直接

27、的被剥削者,广大贫雇农的户数在减少,占有土地数量有所增加,经济地位显著上升;中农的户数和土地占有量明显增加,可得出削弱了封建土地剥削,故B选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进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不能说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故A选项错误;土地革命是指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进行,故C选项与材料无关;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不是巩固革命统一战线,故D选项错误。25. 费孝通先生在我这一年中提及1949年参加北平政治协商会议时的场景,仅服装就有“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一位戴瓜皮帽的。”这表明政治协商会议A. 代表的广

28、泛性B. 形式的开创性C. 会议的重要性D. 内容的保守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政协会议参与者的服饰可知这些人分属于不同的阶层,参与政协会议参与者阶层的繁多说明体现了政协会议代表的广泛性,故选A;开创性、重要性和保守性由政协代表的服饰无法体现,排除BCD。26. 1952年,周恩来深入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外交工作经验,指出世界局势“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其中,“同我国已建交的东南亚国家,过去是殖民地,现在由当地资产阶级来统治。”这说明当时的中国A. 已放弃“一边倒”的外交策略B. 强调独立自主政策的必要性C. 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原则D. 切实推动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29、【答案】C【解析】【详解】考查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根据材料,周恩来认为中国要积极发展同新独立国家之间的关系,即便是资本主义国家,这说明中国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准则,故选C项;A项表述错误,不符合这一时期的中国的外交政策,排除;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新型区域外交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方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27. 中国科学院档案处保存的文件表明,1951年至1958年中国共派出留苏学生7493人,其中69%的留学生学习工科专业,10.6%的学习理科,6.9%的学习农林,3.4%的学习医学,3.2%的学习文科,1.7%的学习文化艺术,1.6%的学习财经。这是我国当时A. “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30、B. 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C. 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D. 文化教育全面改革的需要【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学习工科人数最多、比例最大,这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后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大量科技人才,因此材料反映的现象是我国当时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故答案为C项。“科教兴国”战略是改革开放后提出的,排除A项;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是在1992年,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不能反映工科人数最多的原因,排除。28. 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时说:“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特别是在重工业方面,几乎一切都抄苏联,自己的创造性很少。这在当时是完全

31、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在此,毛泽东主要强调A. 要坚持独立自主的经济建设模式B. 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的比例关系C. 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 坚持借鉴与创新结合的发展模式【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毛泽东认为照搬苏联模式是必要的,但同时存在弊端,这说明他主张借鉴与创新相结合,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并不是完全的独立自主发展经济,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经济建设的比例关系,故B项错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改革开放之后实行,故C项错误。29.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了300多个国际公约,累计向联合国30项维

32、和行动派出各类人员约2.1万人次。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这一时期中国A. 始终坚持不结盟的政策B. 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C. 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D. 与他国的政治合作增多【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答案为B。材料没有显现不结盟政策,排除A。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是改革开放前的就实行的外交政策,排除C。材料不能表现与他国的政治合作问题,排除D。30. 邓小平说:“中央确实是不干预特别行政区的具体事务的,也不需要干预。但是特别行政区是不是也会发生危害国家根本利益的事情呢?那

33、个时候,北京过问不过问?如果中央把什么权力都放弃了,就可能会出现一些混乱,损害香港的利益。”这一讲话的重点是A. 丰富“一国两制”内涵B. 设定香港自治底线C. 肯定“港人治港”方针D. 消除香港分裂势力【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强调的是中央政府对香港管理的权限问题,没有阐释“一国两制”,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那个时候,北京过问不过问?”“如果中央把什么权力都放弃了,就可能会出现一些混乱,损害香港的利益”可得出邓小平考虑的是对香港管理的底线,故B项正确;肯定“港人治港”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谈到香港分裂的内容,故D项排除。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祖国统一大业香

34、港回归祖国31. 1990年,首家麦当劳餐厅在深圳开张。第一天排队的人从餐厅二层一直排到大马路。餐厅营业的首个周末就创下了全球麦当劳单店单天营业额46万元的最高纪录。这说明A. 美国正在对中国经济侵略B. 国家政策影响民众生活C. 新一轮改革开放浪潮到来D. 深圳率先实行对外开放【答案】B【解析】【详解】麦当劳餐厅能够在中国开张主要得益于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而该餐厅营业的首个周末就创下了全球麦当劳单店单天营业额46万元的最高纪录说明受到民众的极大欢迎,即国家政策影响到了民众生活,故选B项;麦当劳餐厅在中国开张并不是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更不能说明新一轮的改革开放浪潮,排除AC项;麦当劳餐厅在中

35、国的开张与深圳率先对外开放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B。32.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颁布的5年中,各级人民法院共审结行政案件近50万件,已受理的行政案件几乎涉及所有行政管理领域。全国法院行政案件受案数从1992年的27125件,增加到2001年的100921件,原告的败诉率从35.93%下降到28.61%,材料主要说明我国A. 民主法制建设日趋完备B. 政治腐败案件不断增加C. 法制观念逐渐深入人心D. 民主法制建设亟待完善【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给出的史实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颁布之后取得了显著地成效,这也表明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逐渐完备,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与材料反映

36、的内容无关;C选项错在“观念”上;D选项错误,与题意相悖。33. 在伯利克里改革之前,在雅典担任公职是没有报酬的,伯利克里改革之后,担任公职是有津贴的。这种变化A. 有利于改变公职人员的阶级结构B. 提高了公职人员的文化素质C. 实现了公民政治地位的平等D. 消除了不同阶层公民的矛盾【答案】A【解析】【详解】伯利克里改革,担任公职是有津贴的,使公民不因家庭困难而影响担任公职,有利于改变公职人员的阶级结构,故A正确;给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与提高了公职人员的文化素质无关,排除B;给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与公民政治地位的平等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D项中“消除了”表述太绝对,错误。34. 古希腊哲学

37、家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近代法国哲学家勒内简 卡尔的名言是“绝不承认任何事物为真,对于我完全不怀疑的事物才视为真理”。二者反映 的相同理念是A. 反对宗教愚昧B. 提倡理性至上C. 弘扬民主法治D. 主张思想自由【答案】B【解析】【详解】“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和“绝不承认任何事物为真,对于我完全不怀疑的事物才视为真理”体现了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理性至上的推崇,因此B项符合题意;反对宗教愚昧不是材料的主旨,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弘扬民主法治和主张思想自由,因此C、D两项不符合题意。35. 洛克在政府论中说:“人们生来就享有自然的一切同样的有利条件,能够运用相同的身心能力,

38、就应该人人平等,不存在从属或受制的关系。”洛克阐述的是A. 天赋人权思想B. 人类意识觉醒C. 信仰自由理论D. 民主制度诉求【答案】A【解析】“人们生来就享有自然的一切同样的有利条件,能够运用相同的身心能力,就应该人人平等,不存在从属或受制的关系”体现的是人的自然权利,即天赋人权思想,故A项正确;人类意识的觉醒指的是智者运动,故B项错误;信仰自由论不是材料的主旨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民主政治爱的诉求,故D项错误。36. 艾赛亚柏林曾说:“牛顿思想的冲击是巨大的;无论对它们的理解正确与否,启蒙运动的整个纲领,尤其是法国,是有意识地以牛顿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同时,它从他那惊人的成果中获得

39、了信心并由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说明A. 经典力学直接导致了启蒙运动B. 科技发展为启蒙运动提供条件C. 启蒙运动有利于经典力学发展D. 牛顿思想全面影响了法国社会【答案】B【解析】“法国,是有意识地以牛顿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说明牛顿的经典力学为法国启蒙运动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帮助,故B正确;A中直接说法绝对,排除;C中因果颠倒;D中全面说法绝对,排除。点睛:自然科学的成就使人们相信人类不仅可以改造自然,而且可以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37. “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形成了议会下院与国王的分权。议会仅仅夺取了立法权和财政权,行政大权仍然是国王的“世袭领地”。但国王为了便于推行其政策,不得不从下院势力

40、最大的(即多数党的)议员中选用大臣。这表明当时英国A.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B.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C. 实现了权力间的制衡D. “议会至上”得以确立【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仍然掌握行政大权,说明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故选A;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国王权利受到议会制约,材料现象没有破坏权利法案,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国王对议会的制约,排除C;权利法案确立“议会至上”,排除D。38. 1718世纪,欧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各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普遍具有的特征是A. 推翻了君主制度B. 彻底解决土地问题C. 向法治化国家过渡D. 建立民主

41、共和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再实行专制统治,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从人治走向了法制,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后仍然存在着君主制,故A项错误;资产阶级不可能彻底解決土地问题,他们不可能把土地分给农民,故B项错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不是民主共和制度,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资产阶级代议制。需要掌握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的识记、理解。39. 1848年7月,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幽默画报庞奇刊登了一幅名为肮脏的“泰晤士老爹”的漫画(见如图),将泰晤士河描绘成一个外表污秽的“流

42、浪汉”。该漫画说明A. 工业发展应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B. 先污染后治理的文明历程不可以逆转C. 工业化必然伴随着环境破坏D. 作者对工业革命持否定态度【答案】A【解析】【详解】漫画肮脏的“泰晤士老爹”反映的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对环境的严重破坏,说明工业发展应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故答案为A项;B项本身说法错误,且漫画信息不能反映,排除;C项中的“必然”说法绝对,排除;作者指出工业革命对环境的污染,并非全盘否定工业革命,排除D项。【点睛】漫画类选择题,是高考中常见的一种题型,它主要考查信息解读、分析理解、比较辨别、归纳推理等能力。准确判定主题喻意,是解答历史漫画题的关键。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注

43、意的问题有:(1)读懂历史漫画的内涵,清晰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的历史信息。(2)深刻领会其通过造型夸张手段和丰富想象力反映出的事件内在本质特征。40. 下表反映了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的发展,其主要特征是年份18701900企业总数808669产量(吨)320000029500000投资额(美元121000000590000000A. 新兴钢铁业发展迅速B. 重工业取代了轻工业C. 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D. 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表中企业数量减少,但产量与投资数量却增加的数据,可知当时美国的钢铁业产生了垄断,故D项正确。表格信息主旨在强调钢铁业的生产和资本

44、高度集中,而不是新兴钢铁业发展,排除A。图表反映的只是钢铁业的发展状况,并没有轻重工业发展的对比数据,排除B项。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是生产发展的原因,并不是主要特征,排除C项。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41. 大萧条下,西方国家通过征收关税、制定进口限额等措施,希望使经济实现某种程度的自给自足。二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建立关贸总协定,希望各国降低关税,减少贸易限额,削弱贸易壁垒。出现这一变化的背景主要是A. 法西斯主义严重威胁各国安全B. 世界市场进一步深入发展C. 意识形态冲突下形成冷战格局D. 关税壁垒加重了经济困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二战后西方国家希望降低关税,减少贸

45、易限额,削弱贸易壁垒的背景主要是由于关税壁垒加重经济困难,不利于世界经济发展,故选D项;二战后法西斯主义已经被打败,排除A项;20世纪初世界市场就已经形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不是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意识形态冲突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42. 1933年,美国国会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授权政府招募失业者从事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随后国会又于1935年颁布社会保障法,明确规定:“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据此可知A. 新政期间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B. 新政

46、注重直接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C. 美国通过国家干预经济实现社会稳定D. 社会福利开支过大导致财政不堪重负【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美国政府颁布紧息救济拨款法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 体现了以工代赈的特点;“颁布社会保障法”说明政府注重直接救济;故B项正确。 “紧息救济拨款法”“社会保障法”是新政期间社会保障体系中一部分,不能推断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排除A。题干信息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特点,但尚未实现社会稳定,排除C。社会福利开支过大的确会导致财政不堪重负,但题干并没有体现政府财政负担过重的问题,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

47、抓住“紧息救济拨款法”“社会保障法”等内容,逐一排除选项即可知道答案。43. 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这一调整旨在A. 确立苏维埃的农民土地所有制B. 争取农民阶级对革命支持C. 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D. 瓦解临时政府的统治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变化有利于满足农民的土地需求,目的是争取农民对革命的支持,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一调整是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没有所

48、有权;C选项错误,这一调整的目的是争取农民阶级对革命的支持,这与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无关;D选项错误,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与布尔什维克争取农民阶级的支持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44. 瞿秋白赴苏俄考察期间发现,老工程师屡次怠工,唾骂布尔什维克,被下狱三四次依旧如此,政府没有技师,也只能听任也;乡下妇人拿100个鸡蛋想换盐,却不愿要政府发行的卢布。上述现象主要说明A. 苏维埃政权缺乏群众基础B. 苏俄经济政策调整势在必行C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弊端凸显D. 斯大林模式下民众生活水平低下【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81921年间苏联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特点就是

49、否定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因此乡下妇人不乐意接受卢布,说明苏俄经济政策调整势在必行,B选项符合题意。苏维埃政权是有群众基础的,A选项排除。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在1928年之后,C选项排除。1920年属于列宁执政时期,D选项排除。45. 1965年,苏联颁布了集体农庄市场示范条例,规定无论是集体农庄还是个人都可以在集体农庄市场上自由出售自己的农副产品,其价格由市场自发形成,国家不加干涉。为了发展农庄市场,国家拨款在城市兴建库房、提供冷藏设备等。据此可知当时苏联A. 农业领域成为改革重点B. 农业集体化弊端已经消除C. 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D. 重视农庄和农民的积极性【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

50、料中“规定无论是集体农庄还是个人都可以在集体农庄市场上自由出售自己的农副产品,其价格由市场自发形成,国家不加干涉。为了发展农庄市场,国家拨款在城市兴建库房、提供冷藏设备等”信息可知,当时苏联重视农庄和农民的积极性,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此时期正值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其改革重点在工业上,不是农业;B选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并未消除农业集体化的弊端,C选项错误,当时苏联并未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46. 如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与欧共体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中总值的比重(以1974年时的欧洲共同体九国作为一个整体)。这A. 反映了欧共体成为

51、世界第二大经济体B. 强化了美国与欧共体之间的同盟关系C. 反映了美国与欧共体之间的贸易往来D. 有利于欧共体摆脱对美国的政治依附【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表明,欧共体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中总值的比重不断增长,与美国差距不断缩小,反映欧共体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这有利于欧共体摆脱对美国的政治依附,故D正确;材料只有美国与欧共体的数据,没有涉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数据,无法得出欧共体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排除A;欧共体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中总值的比重不断增长,反映欧共体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有利于欧共体摆脱美国的控制,B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贸易问题,排除C。47. 联邦德国总理艾哈德在谈到本

52、国经济发展模式时说:“国家的任务不在于直接干涉经济政府只要在需要支持竞争机械论的时候插手到市场里去就好了,或者在不可能实现全面竞争的时候,出面监督这些市场就好了。”以下表述符合材料观点的是A. 联邦德国政府明确反对干预经济B. 凯恩斯主义不适合德国国情C. “模式”体现“混合经济”特征D. 德国大力推行自由放任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政府只要在需要支持竞争机械论的时候插手到市场里去就好了,或者在不可能实现全面竞争的时候,出面监督这些市场就好了”反映出徳国既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同时又坚持市场经济为主体,体现了混合经济的特征,故C项正确;材料显然没有明确反对干预经济,故A项错误;从

53、材料中联邦徳国政府对市场进行监督和管理,可知凯恩斯主义适应德国发展,故B项错误;自由放任政策是反对政府对经济进行监管,显然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48. 肯尼迪在国内政策方面提出了众多计划,如:改善城市住房条件、发展教育事业、保护和发展天然资源、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医疗保健等。但这些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大都遭到了来自国会的重重阻碍,但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支持。据此可知美国A. 政府决策受冷战思维影响B. 分权制衡受到冲击C. 缩减福利促进了科技发展D. 国家垄断深入发展【答案】A【解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重视与苏联对抗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这体现了政府的决策受冷战思维的影响,故

54、A正确;材料未体现分权制衡,B错误;缩减福利不符合材料“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C错误;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但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支持”,结合所学美苏争霸的史实分析解答。49. 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A. 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B. 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C. 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D. 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

55、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结合所学知识,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即使西方国家也不得不与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加强合作,可见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故项正确;题干中并没有提到非洲国家,排除;而二战后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关贸总协定就已经表明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排除B;七国集团是一个主要工业国家会晤和讨论政策的论坛,并非区域经济集团,排除D。50. 麦田里守望者一书,通过讲述霍尔顿离开学校后在纽约闯荡三天的经历,真实反映出美国传统教育和价值观对青

56、少年自由天性的压抑,强烈表达了他们的孤独、苦闷、彷徨以及对充斥全社会的虚假、伪善、丑恶的愤懑与抗议。和该作品属于同一派别的是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真实反映出美国传统教育和价值观对青少年自由天性的压抑,强烈表达了他们的孤独、苦闷、彷徨以及对充斥全社会的虚假、伪善、丑恶的愤懑与抗议”可知,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属于现代主义作品。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作为立体派艺术,属于现代主义,故D正确;A是自由引导人民,属于浪漫主义,故错误;B是拾穗者,属于现实主义,故错误;C是向日葵,属于印象派绘画,故错误。二、非选择题5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作为工业化社会进程中城

57、乡差距扩大、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历史产物,乡村医院的兴起可谓是应社会需求而生。19世纪兴起的各类医疗机构为乡村医院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新兴的接受过相关医学教育的全科医生数量大幅增长,为乡村医院提供了人员保障,民众对于医疗服务和机构的现实诉求为乡村医院的兴起提供了现实土壤,而国家对于扩充病床的宏观需要则为乡村医院的兴起提供了制度环境。于是,乡村医院逐渐在英国各地建立起来。乡村医院往往规模较小,内部设备简单合理,造价低廉,除主治医生外,通常配有一名护士、若干女佣,她们通常来自周边农村,工资较为低廉。随着20世纪中期英国全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乡村医院很好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摘编

58、自傅益东论19世纪英国乡村医院的兴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乡村医院”出现的背景。【答案】背景:工业革命的推进;城市化的发展,城乡差距拉大;乡村地区医疗资源的匮乏;医学进步和各类医疗机构的兴起;专业性全科医生数量大量增长;国家对于扩充病床的宏观需要【解析】【详解】根据“工业化社会进程中城乡差距扩大、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历史产物”、“19世纪兴起的各类医疗机构为乡村医院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新兴的接受过相关医学教育的全科医生数量大幅增长”、“国家对于扩充病床的宏观需要则为乡村医院的兴起提供了制度环境”等内容可从工业革命的推进、城乡差距拉大、乡村医疗条件落后、医学进步、各类医疗机构兴起、医

59、生数量的增长和国家的宏观需求等方面概括相关内容。5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上海开埠后,随着人口大幅增加,道路两旁出现很多土坑,供行人便溺。从1864年开始,租界当局大量建造了装有自来水、煤气灯或电灯等现代设施的公厕,还建造了儿童公厕、女厕等专门性公厕。1909年,士绅胡文炜等集资兴办了华界首座现代公厕。到20年代中期,华界现代公厕发展到24座。1927年以后,公厕数量不断增加,其兴筑与管理成为华界上海市政府卫生当局的工作重点之一。因经费不足,市政当局多通过竞标的方式将公厕承包商办。虽然市政当局对公厕的管理、清洁、售纸等行为都制定了详细的制度和规范,但商办后的公有公厕和私有公厕一样,仍

60、然积弊丛生,引起市民严重不满。1947年,市政当局决定将市区公厕收归市办,由卫生部门雇工管理。但因市政当局财力不足,公厕市办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据苏智良、彭善民公厕变迁与都市文明以近代上海为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上海公厕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上海公厕改革的作用。【答案】(1)特点:从租借扩大到华界;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设施设备逐渐现代化;管理日益规范;官方主导,经营方式多样。(2)作用:(积极)为市民生活提供了便利;有利于城市卫生问题的解决;提升了上海城市形象和市民文明程度。(局限)因经费、管理、运营等问题解决不利,作用有限。【解析】【详解】(1)

61、特点:根据材料中“租界当局大量建造了装有自来水、煤气灯或电灯等现代设施的公厕,还建造了儿童公厕、女厕等专门性公厕”,“华界现代公厕发展”,“兴筑与管理成为华界上海市政府卫生当局的工作重点之一”,“市政当局对公厕的管理、清洁、售纸等行为都制定了详细的制度和规范”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得出近代上海公厕改革在建造范围、数量、种类、设施、管理和经营者,经营形式等方面的发展特点。(2)作用:根据材料中“租界”、“华界”公厕数量、设施、种类等方面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厕改革对市民生活、城市卫生、城市形象和市民文明等产生了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中 “市政当局决定将市区公厕收归市办,由卫生部门雇工管理

62、。但市政当局财力不足,公厕市办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管理、经费等方面分析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局限。5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先秦时期,荀子提出了“天下之人有所共予”的命题,认为尽管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有各自的想法和诉求,但也有许多共享和共通的东西。他提出人们可以共同分享来自东西南北江河湖泊丰富的自然资源,共享“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在处理国家与民众共享关系时,他提出了“裕民以政”,即通过政策措施让百姓获得利益并过上相对富裕的生活;针对社会分化,他提出“夫天生蒸民,有所以取之”,即不同的社会阶层都应各取所得的道理;此外他主张哑聋等残障人士需要国家照顾,即“五疾,上收

63、而养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覆无遗”。摘编自宋国恺共享思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及其意蕴材料二 20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提出要“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有事做,有饭吃,大家共同富裕”。邓小平强调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摘编自刘晋祎共享发展理念的逻辑延承与重大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荀子共享思想的基本内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对毛泽东共享思想继承与发展的体现。【答案】(1)基本内容:

64、共享自然资源;共享政策利益,让人民过上富裕生活;照顾到各阶层利益;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影响: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关系和谐稳定;丰富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内涵;成为历代执政者治国理政理念。(2)继承: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以人民为中心;倡导共同富裕。发展:坚持效率原则,主张先富带动后富。【解析】【详解】(1)基本内容:根据“他提出人们可以共同分享来自东西南北江河湖泊丰富的自然资源”可得出共享自然资源;根据“即通过政策措施让百姓获得利益并过上相对富裕的生活”可得出共享政策利益,让人民过上富裕生活;根据“即不同的社会阶层都应各取所得的道理”得出照顾到各阶层利益;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影响:结合材料信息可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关系和谐稳定、丰富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内涵、成为历代执政者治国理政理念等角度概括。(2)继承:根据所学可概括得出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以人民为中心;根据“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得出倡导共同富裕。发展:结合所学可得出坚持效率原则、主张先富带动后富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