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五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专题复习辅导(35页).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67796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五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专题复习辅导(35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五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专题复习辅导(35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五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专题复习辅导(35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五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专题复习辅导(35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五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专题复习辅导(35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五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专题复习辅导(35页).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五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专题复习辅导(35页).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五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专题复习辅导(35页).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五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专题复习辅导(35页).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五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专题复习辅导(35页).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五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专题复习辅导(35页).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五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专题复习辅导(35页).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五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专题复习辅导(35页).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五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专题复习辅导(35页).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五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专题复习辅导(35页).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五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专题复习辅导(35页).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五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专题复习辅导(35页).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五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专题复习辅导(35页).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五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专题复习辅导(35页).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五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专题复习辅导(35页).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五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专题复习辅导(35页).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五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专题复习辅导(35页).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五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专题复习辅导(35页).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五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专题复习辅导(35页).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五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专题复习辅导(35页).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五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专题复习辅导(35页).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五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专题复习辅导(35页).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五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专题复习辅导(35页).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五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专题复习辅导(35页).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五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专题复习辅导(35页).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五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专题复习辅导(35页).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五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专题复习辅导(35页).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3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五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专题复习辅导(35页).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3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五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专题复习辅导(35页).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3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五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专题复习辅导(35页).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2012-2013学年高三历史复习专题辅导专题五 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专题复习辅导【考情分析】1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专题,高考试题多以形象的新情境切入,考查对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判断。多极化趋势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欧共体的形成和第三世界的兴起都受到了高考命题者的重点关注。因为美国在国际格局中的特殊地位,美国的外交政策备受高考重视,特别是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高考命题多侧重考查大国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表现。2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专题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近年来都受到了高考命题者的关注。考查的重点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影响、二战后资本

2、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及特点和原因。从命题形式上看,主要以材料解析题为主,选择题也占有一定的成份。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多立足于构建和谐社会,强调对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的考查。3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题,近年来对本专题的考查多集中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的改革等内容,以选择题为主。材料解析题集中在二战后苏联的三次重大改革上。本专题的命题多与其他专题联系起来考查,如联系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苏联的解体等。本专题高考还往往联系时政热点问题是的“三农”问题。从考查的力度来看,本单元内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从考查内容来看,重视以下

3、考点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要注意从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及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比较的角度命题;要注意从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经济政策方面的相互借鉴角度命题;要注意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留下的经验教训角度命题。从题型角度看,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并重,非选择题出现机遇更多些。热点问题要关注战后苏联的三次经济改革,都是为了克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而做的努力,总结经验教训,说明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4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专题,是高考重点考查的专题。核心知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兴衰、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和发展、欧

4、洲一体化进程、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出现的原因及影响等等。从考查的角度看,本专题多与新航路开辟和两次工业革命联系起来考查,且综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考查。从考查的主要内容看,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双重作用。从考查的力度来看,本单元内容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并有逐年加大的趋势。从考查内容来看,要注重国际经济组织或相关文件、经济区域化、经济全球化等重点问题。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以美国为主导,这一体系是美国经济对外扩张的一个部分,同时也要注意世界经济开始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全球化是高考考查的两个重点问题,全球化的双重性作用尤其要注意。从题型上看,选择题比例较大,

5、重视材料解析题的考查。热点问题要关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与各国加强合作应对经济危机,致力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构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如何趋利除弊顺应这一趋势,充分利用其所提供的机遇,改变落后面貌。【知识归纳】一、“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比较1“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公开破裂和苏联“冷战”的开始。而“马歇尔计划”比较隐蔽,着眼于经济手段,担负着抗衡苏联和控制西欧的双重任务;它企图通过帮助欧洲复兴经济,稳定政局,从而稳定资本主义阵营,联合西欧各国一起对抗苏联。同时,美国乘人之危实行“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的意图十分明显。2二者的实质可以说是一

6、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具体实施步骤和组成部分。“马歇尔计划是更隐蔽的“杜鲁门主义”,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当然,“马歇尔计划”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也产生过积极作用。二、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冷战的关系所谓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系),简而言之就是美、英、苏三国首脑主要通过雅尔塔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而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而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 三者的关系:雅尔塔体制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

7、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般说来,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雅尔塔体制的瓦解。三、美苏争霸的经过及其两国对中国分别采取的政策1第一阶段:(1)时间: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2)双方基本态势:既有缓和又有紧张。(3)表现:缓和方面:第一个事例是签定对奥地利和约。第二个事例是苏联承认联邦德国。第三个事例是赫鲁晓夫访美。紧张方面:一是柏林墙事件。二是古巴导弹危机。说明战略优势在美国。出现缓和是因为双方实力差距的缩小,出现紧张是因为在争霸中双方

8、存在利益冲突。第一阶段特征以缓和为主。这一阶段赫鲁晓夫主动与西方合作来实现争霸的目的,是因为:美苏势力差距仅管缩小,但优势还在美国方面。所以苏联采取合作形式与美国争霸。(4)与中国关系:苏联:恶化。美国:遏制。2第二阶段:(1)时间: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2)双方态势:苏进攻美防守(3)表现:苏联在欧洲采取缓和战略,而在亚洲以武力进攻。双方战略重点利益在欧洲。美国一是从越南撤军,二是与中国关系正常化。(4)与中国关系:苏联:威胁中国。美国:正常化。3第三个阶段(1)时间:80年代。(2)双方态势:美对苏强硬,苏联全面收缩。(3)表现:美国在争夺第三世界上打小规模战争与苏联竞争,因此很多别国内

9、政问题因美苏双方的介入而国际化,难以解决,如阿富汗问题,一打就是9年。在核战略方面美苏在质量上竞争,如“星球大战计划”,但美国此举意在拖垮苏联。苏联先是裁军,从阿富汗撤军,退出了其最传统的东欧地区。(4)与中国关系:苏联此后不断访华,中俄关系到今天一直保持良好;美国在争霸中取胜,以前通过中国抗衡苏联,现在与中国关系时好时坏,关键有一个台湾情节在其中。四、西欧、日本和不结盟运动对两极格局冲击的差异1具体目的:西欧与日本一是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进而建立平等的战略伙伴关系;二是仍坚持与美国一起对抗、遏制苏联。不结盟运动始终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和非集团的基本宗旨和原则,主张以和平方式代替“冷战”,反

10、对加入任何军事集团。2性质不同:西欧和日本冲击两极格局是企图再现昔日的辉煌,追求大国、强国的地位;而第三世界的反帝、反殖、反霸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3冲击进程不同:西欧与日本是从经济竞争到外交上的抗争;不结盟运动是从政治斗争再到经济斗争。五、二战后美国与西欧、日本关系的演变1美国同西欧国家关系的演变:战后初期,经济上美国通过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得以控制西欧。政治上通过采取“冷战”政策,建立北约组织,把英法等西欧国家推向了与苏联对抗的最前线。从20世纪50年代初起,随着西欧经济的高速发展,西欧国家同美国的控制反控制的斗争日趋激烈。欧共体的成立和

11、扩大,使西欧终于成为能与美国、苏联相抗衡的力量。80年代中期,欧共体的国民生产总值与美国相当,进出口贸易是美国的三倍多,并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动摇。2美国同日本关系的演变:战后初期,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在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向日本订购了几十亿美元的“特需订货”,从而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为了把日本变为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据点,美国结束了占领状态,大力扶植日本经济。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力强盛,从70年代起,日美经济竞争激烈,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美国成了最大的债务国。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逐渐激化,日本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不再唯美国

12、马首是瞻。六、西欧和日本崛起原因的异同1相同点:二战前就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和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基础。二战后美国对西欧和日本采取了扶植的政策。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受到美国保护,减轻了军事负担,可以集中精力和财力进行经济建设。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进行社会改革,充分利用最新科技成果和外资,发展新兴产业和外向型经济,重视科教事业。2不同点:西欧走向联合,1967年成立欧共体,大大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战后在美国占领下被迫进行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日本战后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爆发后,美军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进

13、一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七、列宁领导的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比较1相同点:(1)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的。(2)都缓解了危机,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巩固了统治。(3)都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4)在农业政策上,两者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干预或调节,以调动积极性,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政权。2不同点:(1)背景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完成了它应完成的任务后,又引发了新的社会危机,为解决新的社会危机而出现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后的经济改革。(2)性质和前提条件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在无

14、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革。(3)根本目的不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4)方式不同:新经济政策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利用市场与商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是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5)侧重点不同:新经济政策以农业为主,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罗斯福新政是以工业为主,实行工业复兴法。(6)作用不同: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的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巩固了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

15、统治。八、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三者的比较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相似之处背景都是各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内容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结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同之点背景不同新经济政策实施前国内外敌人进攻被粉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一些地方发生叛乱。新政前美国遭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阶级矛盾尖锐,经济受损严重。改革开放前,“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国家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工作重心亟待转移。内容不同苏俄新经济政策侧重于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罗斯福新政侧重于加强政府对国家经济的全

16、面干预中国的改革开放立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内容涉及农村、城市和整个经济领域,目标在实现经济体制的改变。性质不同列宁是在无产阶级掌握经济命脉条件下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恢复国民经济罗斯福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前提下,实施缓和矛盾,恢复经济的措施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依照国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创举实施成就新经济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有利于经济恢复,使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依照国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举,使中国取得了世人瞩目

17、的成就结论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计划性经济和市场性经济都不是哪一种意识形态所独有的方式。九、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与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有什么异同?共同点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政策背景当时都面临经济困难、社会动荡三年战争结束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十年“文革”使经济濒临崩溃,社会一片混乱内容都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放开商品市场,允许资本家经营企业,还允许外国资本家到俄国经营发展多种经济成分,鼓励私人开办企业,同时向国外大力招商作用都使经济得到恢复,社会得到稳定苏俄工农业生

18、产逐渐恢复发展起来,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国民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十、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资本主义大危机时期的美国,一次是发生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请结合有关史实概括指出不同时期发生在俄国、美国、中国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机遇”各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各自的最终结局如何?据此你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1机遇:(1)俄国: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2)美国1933年新政;(3)中国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2特点:(1)俄国:通过市场用固定的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和商

19、品买卖的办法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民的市场交流。(2)美国: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调节资本主义产销之间的矛盾,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混乱和盲目性,达到缓解经济危机的目的。(3)中国:克服计划经济的弊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 的环节,解放社会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结局:(1)俄国: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恢复,但到1927年新经济政策被废除,建立了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2)美国: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使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大发展的世界趋势。(3)中国:现代化建设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4认识: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

20、划、市场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十一、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阶段及特征阶段20世纪5070年代初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状况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滞胀走出衰退新经济时代原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大力拓展世界市场石油危机(直接)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根本)西欧、日本同美国的竞争里根政府用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用大规模关税和加大国防开支来医治生产停滞。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把平衡预算、消灭赤字、偿还国债作为重要目标;扶持高新产业经济思想凯恩斯主义、充分就业政策凯恩斯主义失灵货币学派供给学派

21、 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时任总统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新边疆)约翰逊(伟大社会)尼克松福特卡特里根克林顿(解决了长期困扰美国经济的赤字问题。十二、罗斯福新政的含义、特点、实质、作用(影响)1含义:罗斯福新政是指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2特点:在保留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3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局部调整生产关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缓解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危害程度,加速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4影响:(1)罗斯福新政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它缓解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

22、。它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的道路。(2)罗斯福新政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联邦政府的影响渗透到美国的日常生活中。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使社会弱势群体相当数量的成员首次享有法定的经济保护。(3)罗斯福新政的一个更为深远的影响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从此美国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5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与认识:罗斯福新政在美国现代历史上基本上是一个进步现象,起着积极的、值得肯定的作用。它为垄断资产阶级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以后美国和其他许多西方的资产阶级政府所效法,它的实施是美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某些民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罗斯福

23、新政所起的作用只是暂时地、略微地缓和了一些经济危机在美国经济中所造成的严重局面,它没有也不可能克服危机。新政实施的结果只是巩固和加强了垄断资产阶级在国家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它所包含的一部分对工人阶级让步的措施,不过是资产阶级对付工人运动的一种手段而已。新政实行后美国工业生产指数逐年回升的现象,并不是新政药方的功效,而是资本主义经济周期自发规律作用的结果。而它所包含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策,则对工人阶级和革命事业有巨大危害。对罗斯福新政既不能过分赞誉,也不能过分贬低。它将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地、大规模地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处境,缓和

24、了阶级斗争,挽救和加强了美国的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但是,它的结果又加深了资本主义矛盾,造成新的、更深刻的危机。然而,不能说新政的主要目的是阻止农民及工人参加革命行动,因为当时美国并不具备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客观条件。十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主要表现(1)资本主义国家科技仍在进步,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提高。战后以原子能和电子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科技革命,推动核能、半导体、合成化学、航空航天等行业的诞生和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第一产业即农业在国内经济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下降到不足3;第二产业即制造业所占比重也有所下降,大多保持在3040之间;第三产业即

25、服务业的比重则迅速提高到60以上,美国更是高达72。新科技革命在促进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更加现代化和“高级化”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2)资本组合方式在变化,资本社会化趋向进一步增强。生产资料的资本家个人占有,是传统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典型实现形式。现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本质虽然没有改变,但在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私有制的实现形式却在不断变化。这主要表现为如下三种所有制形式的发展和演化:股份制企业的发展和变化。早在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生活的年代,股份公司已经出现。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股份制得到了更为广泛更为深入的发展,大股份公司已经成为资本主

26、义国家国民经济的基干。此外,股份企业的资本组合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资本组合来看,过去的股份制企业虽然突破了个体资本的局限,但企业的投资者仍是少数几个大资本家。随着股份制的发展,特别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发展,筹资渠道越来越多,股权越来越分散化和群众化。结果是,在资本主义国家的股份制企业中,传统的资本家个人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法人股或机构投资者的比重越来越大。随着资本组合方式和来源的变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权力重心在转移。个体资本家和个人持股者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下降,而专业经营者或经理人员的地位和作用则不断上升,“委托制”或“代理制”已成为资本

27、主义国家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涵。合作经济的发展和变化。众所周知,合作经济也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形成的。战后,这种与资本主义原则相背离、作为资本主义制度扬弃的合作经济又有了更大、更为广泛的发展。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农业、渔业、建筑、商业、服务、旅游、银行、保险、教育、医疗、交通运输等部门,各种形式的合作制企业越来越多。职工所有制形式有了很大发展。所谓职工所有制大体包括两种基本形式:一是职工股份所有制企业,即主要是由本企业职工集资开办的企业;二是企业吸收职工入股或有职工资本参与的企业。对于“职工股份所有制企业”,西方国家往往称之为职工合作工厂,也有人称之为股份合作制企业。这种企业大体是通过两种

28、方式形成的:一是通过职工集资组建的新企业;二是职工出资购买原有企业。这两种方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企业的财产或产权全部或大部分由本企业职工占有或控股。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职工参股的增多,职工参股和行使股权的方式也在变化,所谓职工集体信托持股方式得到广泛发展。这种办法增强了职工股权的分量,由小股票持有者变成了集体性的大股东,从而提高了其在企业的地位和发言权,有利于维护职工的权益。但也应看到,职工所有制在资本主义国家毕竟仍居从属地位。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大资本为了本身的利益(或者是为了更加广泛的集资,或者是为了把负担转嫁给职工,或者是为了缓和劳资矛盾、分化职工队伍,等等)而控制、操纵和特意安排的。(

29、3)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加剧,金融资本的统治进一步扩大和加深。战后,随着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集中,各种垄断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大大加强了,垄断财团控制了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金融到公用事业、饮食、旅游、娱乐等几乎所有行业。目前,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中小型企业仍大量存在,并与垄断组织展开激烈的竞争,但其资本特别是科技实力难以与大资本和大垄断组织抗衡,在经济生活中起不了主导作用。垄断资本的核心是金融资本。战后,随着银行信用体系的发展,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本与各种工商服务业资本融合起来,形成了更为庞杂的金融资本。由于国际资本市场出现筹资证券化的趋势,企业发行债券融资,离不开投资银行或

30、证券公司的承销和商业银行的资信担保;企业发行股票要由商业银行充当托管人和上市股票的过户代理人和登记人。这样,垄断金融组织就通过信贷、租赁和中介性业务,加强对经济的影响和控制。此外,他们还通过向政府贷款、代销和持有公债、利用存款倍增效应扩大或收缩流通中的货币量等方式,介入国家对经济的干预。(4)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国际垄断资本势力增强。资本的国际运动是资本主义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战后,资本国际运动的规模和总量急剧膨胀,产业资本国际化作为资本国际运动的主要形式,带动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进一步国际化,使资本的国际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国际垄断资本在世界经济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

31、作用。作为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全球化主要载体的跨国公司,无论数量还是规模都在迅猛扩大,在国际贸易、金融、投资和生产领域中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为了适应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全球化的要求,资本主义国家还打破疆域界限,建立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以协调其在国际贸易、金融等方面的关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等全球性组织以及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都是适应这种形势和需要而形成和运作的。(5)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结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了新发展。20世纪5070年代,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能够赢得相对稳定发展的“黄金时期”,除吸收和利用了新科技革命

32、的最新成果之外,还得益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巨大调节和改良功能。这主要包括: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利用各种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实行一定的经济发展计划,直接投资某些产业特别是公共产品,推行国有化,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实施一定的税收政策和社会再分配政策,限制过高的收入和过度的垄断,建立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缓和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冲突,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80年代末90年代初,资本主义国家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衰退。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民主党力图在代表资产阶级右翼的自由主义和代表左翼

33、的社会民主主义之间寻求“第三条道路”,实行所谓的“新经济”、“新福利”、“新政治”和“新治理”。通过8090年代的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了巩固和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企业制度(包括企业所有制、企业组织形式和企业管理体制)更富有弹性,以适应信息化和全球竞争的要求。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更加灵活。(6)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取得强势地位。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资本主义国家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是从劳动者在三大产业的分布来看,农业劳动人数锐减,工业劳动人数增长缓慢,甚至有所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数大增,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工人超过了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工人。二是从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

34、者的分布来看,蓝领工人减少,白领工人增多。三是从事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输的“知识工人”增多,非知识工人减少。受科技革命、全球化浪潮和就业结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阶层结构也有一些新变化:一是跨国资本家阶级开始形成。二是中间阶层出现新的分化。信息技术革命在创造高效率的同时,也造成“白领失业浪潮”。战后,由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一步向非西方国家扩张和渗透。美国学者詹姆斯彼得拉斯明确地说,“西方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文化生活系统的渗透和控制,以达到重塑被压迫人民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制度和身份,使之服从帝国主义阶级的利益的目的”。跨国公司是文化扩张的重要载体。耶鲁大学管理

35、学院院长杰弗里加藤宣称,美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体现美国价值观和影响的棋手,商业外交应该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优势,因为自由贸易为美国商人与外国商人建立联系,这种联系能够造成扩大民主的压力。对于这种“文化帝国主义”的本质和危害,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7)政治经济发展愈益不平衡,资本主义各种矛盾在加深。二战之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巩固和扩张,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加剧了垄断资产阶级和广大工人阶级以及被剥削、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借口,肆意削减工人的工资与福利,减免资产者的税收,放松对资产阶级贪婪剥削与掠夺的约束与管制,从而加强了对工

36、人阶级的奴役与统治,使资产者与无产者之间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和技术实力,通过经济全球化中的不平等交换,加强了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盘剥与掠夺,使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分化加剧。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在全球化时代,各资本主义国家和资产阶级集团都企图在世界市场中占有更大的份额,甚至想占据决定性的地位,以谋取最大化的利益,而不顾甚至不惜损害他国的利益,破坏世界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条件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一步深化为:全球经济的发展与资产阶级集团及其国家追逐自身利益的矛盾;各国经济的有计划、有管理和全球经济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跨国公

37、司内部的有组织、有计划与全球生产、世界生产的无序状态之间的矛盾;全球生产无限扩大的倾向与全球消费市场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的激化,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全球性的经济失衡从而引发经济危机与社会动荡。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是一种客观事实。但是,如何看待和分析这些变化,则受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所制约,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理论观点和结论。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必须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唯物辩证地进行分析和研究,才能得出经得起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检验的科学结论。(1)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统

38、治地位。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出现了资本社会化和国际化的趋向,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实现形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无论是股份制经济的发展,还是职工参股经济的发展,都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特性和统治地位。当代资本主义仍然是以资产阶级私有制为主体、由垄断资本集团所控制、其他经济成分为补充的经济制度。(2)剥削方式的变化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剥削和统治的根基。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和发展,是以广大被剥削阶级和被掠夺国家作出巨大牺牲、遭受深重灾难为前提的。他们所作的种种调整和改良,只不过是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揭露的“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方式,转化为温和的、巧妙的、合法的和间接的剥削

39、方式罢了。当代资本主义统治、奴役和剥削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具体手段、方式的改进,不仅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实质,降低资产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和发展中国家的剥削程度,反而使垄断资产阶级的剥削和统治更加伪善、更加精巧、更加变本加厉。(3)生产力发展没有改变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寄生性和垂死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科技和生产力确实有了相当明显的进步和发展,如今这些国家仍是科技进步的主要策源地,经济发展水平仍居世界前列。但是,这一切都并未改变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寄生性和垂死性。(4)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和改良未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自我调节和改良,提高了资产阶级统治和剥削的能

40、力与水平,确实在不同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有利于战后资本主义的稳定和发展。然而,这种调节和改良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范围内进行的,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和危机。战后,始终困扰着资本主义世界的“丰裕中的贫困”、结构性失业、无家可归、两极分化、道德沦丧、精神空虚和环境污染等严重社会问题,就是对西方国家自我调节能力的检验及其局限性的证明。十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类别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41、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斯大林模式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个人崇拜盛行,民主法制遭到破坏。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导致内外交困,危机四伏内容政治上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强调集体领导。经济上:加大对农业投入,提高收购价格等;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精减机构等。经济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经济上“加速战略”;政治上背离社会主义,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等;把联盟变成邦联。结果影响结果: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影响: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结果:取得一定成果,但最终失败。影响:使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

42、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但也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结果:失败。影响:导致政局动荡、经济滑坡、思想混乱、民族问题严重,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十四、分析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影响和历史教训1原因:(1)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2)内部原因戈尔巴乔夫错误的路线和政策。(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2内容和影响: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就确立了把国内和对外工作的重点转到发展经济上来的方针。但由于对原有经济体制触动不大,改革困难重重,成效不大。经济改革推进不下去,戈尔巴乔夫认为主要是政治阻力

43、太大,于是他转向政治改革,以求扫清障碍。而他所推行的政治改革,则是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这种“新思维”的认识,反映到政治改革上,便是从揭露社会主义的“黑暗面”,发展到放弃共产党领导,推行西方式的多党制,致使全国政治上失去了领导核心,思想上失去了统一的基础,各民族失去了联系的纽带。结果,导致了苏联社会思想混乱、民族矛盾加剧、经济状况恶化和社会秩序全面动荡。苏联的政治局面已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3苏联东欧剧变的历史教训:(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2)建

44、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4)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5)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6)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7)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的形势。十五、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生曲折的原因和认识1社会主义运动出现曲折的原因(1)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苏联

45、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时间很短,缺乏基本经验,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实践。(2)二战以来社会主义国家除东德外,都是在商品经济不发达或不够发达的条件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要想赶上或超过资本主义,决非短期能够达到的。(3)社会主义是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其巩固与发展比任何革命都艰巨、复杂,需要一个历史过程才能走向成熟。(4)社会主义体制的诞生宣告了资本主义永世长存神话的破产,必须遭到资本主义的敌视、遏制、围剿以至颠覆。2对社会主义运动出现曲折的认识(1)世界上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前途光明,道路曲折。”这是世人公认的法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46、出现曲折也是正常的。(2)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而是苏联模式的受挫,这一事实说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应该同各国的实际相结合,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经过长期曲折斗争才能成功。(3)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尚处于初创时期,还需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已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十六、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全球化就是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以前那些由于民族、国家、地域等因素所造成的阻碍日益减少,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生产全球化

47、。(2)贸易全球化。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各国市场逐渐融为一体,并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展,世界市场容量越来越大,各国对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也日益增大。(3)金融全球化。各国金融命脉更加紧密地与国际市场联系在一起。迅速扩展的跨国银行,遍布全球的电脑网络,使全世界巨额资本和庞大的金融衍生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4)投资全球化。国际投资中资本流动规模持续扩大。资本流向从单向发展为双向,过去只有发达国家输出资本,现在发展中国家也对外输出资本,包括向发达国家输出。(5)区域性经济合作日益加强。区域经济组织遍及全世界,如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许多区域集团内部,都实现了商品、资本、人

48、员和劳务的自由流通,使得区域内能够合理配置资源,优化资源组合,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益。十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全球化特征1两个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前者是实现后者的重要步骤和途径;后者则是前者的最终归宿。2各自成因:经济全球化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20世纪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世纪,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广泛建立、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际金融和跨国公司的发展,以及两极冷战格局的结束带来较为缓和稳定的国际环境,这种趋势日益向着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1995年1月1 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

49、成立,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又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经济区域集团化又是全球化在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结果,是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和战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世界经济进入多极化发展时代。90年代,在世界经济多极化日趋发展、国际经济竞争日夜加剧、国际政治形势走向缓和的背景下,经济区域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三大经济区域集团: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也形成了。3双重影响: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起主导作用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对于当今正在全力追求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带来

50、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它也会带来风险与问题。4中国抉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外贸环境、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但是,加入WTO对中国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如不加快改革力度,我国的弱势产业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十八、世界经济多极化、区域性经济集团、全球一体化三者关系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标志着世界经济进入多极化发展时代,西方经济关系逐步由美、欧、日的三极格局代替了美国的独霸的局面,美、日、西欧在经济领域里展开了激烈竞争,为了能在竞争中陷于优势地位,它们都加强了与邻近区域

51、的经济合作,区域性经济集团应运而生。因此说,世界经济多极化是出现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基础,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多极化的特定表现形式。区域性经济集团不可避免地具有排他性。但从整体来看也促进着世界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这是因为:一万面,每个经济集团都需要加强同其他经济集团的联系,以壮大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每一集团内部各国相互之间经济关系的加强,也增进了世界经济中的相互依赖性,这就为集团之间的合作打下基础。区域集团化客观上推动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将是全球一体化的一个阶梯,但二者在相当时期内将同时存在并行发展。十九、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基

52、本特点? 1原因: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达到非一国所能控制的程度;世界经济多极化日趋发展;国际政治走向缓和,经济竞争日益加剧,促使一些国家或地区在相互之间建立起一种较为稳定的经济联系,组成区域性的经济组织,以应对国际竞争。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打破国界限制,消除内部的分歧和障碍,加速生产要素(商品、资本、劳务等)的自由流通,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2特点:世界经济已形成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三大经济板块为中心的格局。集团成员国在处理对外关系时更加务实,意识形态色彩趋于淡化。各国经济融合程度明显增加,规模急剧扩大。区域经济集团的成员结构

53、发生了变化。二十、世界贸易组织(WTO)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起了什么重要作用? 1建立过程:1944年,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提出了建立世贸组织的设想。1947年,联合国贸易及就业会议签署的哈瓦那宪章同意成立世贸组织,后来由于美国反对未能成立。1947年,美国发起拟订了关贸总协定,作为推行贸易自由化的临时契约。1990年,欧共体和加拿大分别正式提出成立世贸组织的议案。1994年4月举行的关贸总协定部长级会议才正式决定成立世贸组织。从1995年1月1日起,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取代关贸总协定开始运作,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2重要作用:它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建

54、立起来的,它的成立有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它为经济全球化制订规则,为国际经济提供交流合作的舞台,有利于经济全球化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二十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有什么意义? 1过程: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国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国民党窃据等历史原因,中止了在关贸总协定中的活动。1981年,中国首次派观察员列席总协定主持召开的国际纺织贸易协议谈判会议。1986年7月,中国正式申请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1986年9月,中国开始全面参与了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经过长达15年的艰难谈判,中国终于在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第14

55、3个成员。 2意义: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世贸组织本身的需要,中国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机遇:(1)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2)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3)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

56、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有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订规则而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从而维护合法权益;(5)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挑战:(1)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下,地区或集团的经济贸易保护主义壁垒,使中国的对外经济面临着激烈的竞争。(2)正面临着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世界两极格局瓦解以后,军备竞赛的作用相对下降,综合国力的竞争提到了首位。各国都在调整国家战略,把发展科技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各国都把科技开发作为综合国力一个关键因素。如何选择适应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并使之适应生产力

57、发展的需要,迎接和战胜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是当今时代向中国提出的新课题。(3)正面临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挑战。历史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按国际经济惯例办事,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任何国家已很难保持封闭的经济模式,所以,中国的唯一选择,是适应这一趋势,争取经济发展的主动权。(4)正面临着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考验。在两极格局解体以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在推行强权政治时减少了前苏联的牵制,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压力也会相应增加。二十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简述经济全

58、球化的历史进程1形成原因:资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的冲动是经济全球化的原始动力。科学技术革命使生产力迅速提高,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层出不穷的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市场经济的普遍推行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条件。跨国组织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推动者。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2全球化历史进程:新航路的开辟启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工业革命的强大动力使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二战”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速度明显加快,出现了崭新的局面。二十三、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59、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1主要表现: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范围不断扩大,贸易额不断增加;国际分工日趋成熟,更加精细;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成为活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体。 2本质: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3存在问题: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在世界市场上,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占优势,往往是获利者;而发展中国家经常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把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扩展到全球,经济危机一旦爆发,其传染性和破坏性都空前增强。由于发达国家掌握着主导权,在环境问题越

60、来越引起国内公众关注的情况下,一些发达国家把利润高、污染重的企业迁至发展中国家,甚至将工业垃圾和有害物质向其它国家倾卸。一些发达国家还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这些行为都严重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并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生存。二十四、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之所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是因为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同时存在,但总的来说是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 从积极作用来说,经济全球化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发展的机会,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从消极作用来说,西方发达国家主导

61、的经济全球化造成南北矛盾、贫富分化、环境退化等问题,引发全球性的经济金融生态危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中国家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挑战。 2态度: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改变的历史趋势,因此,反对全球化是不正确的,也是无济于事的。发展中国家要抓住全球化这一机遇,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孤立于全球化之外是没有出路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和安全问题要有充分的认识,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趋利避害,要努力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争取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向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调整。二十五、怎样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之间的关系?

62、 1联系: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集团化的最后归宿。 2区别:经济全球化在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而产生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二十六、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欧洲联盟三大经济区域组织的区别亚太经合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欧盟全是由发达国家组成。欧盟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而且还是一个政治组织。该组织与其他经济组织相比,内部联系比较紧密,利益比较一致,已建成商品、人员、劳

63、务和资本均可在内部自由流动的统一大市场。欧盟是世界上成立较早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也是一个比较完善的组织,其成员国共有15个。北欧自由贸易区成立比欧盟晚;成员国少,只有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相互间地位不平等,美国居主要地位。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区域经济组织,一些发达国家特别像美国也积极加入进来的原因是首先,随着东亚、东南亚地区经济的迅速崛起,美国等发达国家看到了亚太地区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其次,美国也是想以此来牵制欧盟。亚太经济组织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其他经济集团相比,没有组织首脑,没有常设机构,对成员国的约束力较小。亚太经合组织是由太平洋沿岸21个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

64、团,该组织的成立有利于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实现区域内的合作,实现共同繁荣,但该组织没有组织机构,没有首脑,是一个比较松散的非正式集团,目前还不能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均可在内部自由流动。在21个成员国中,发达国家共有加拿大、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6个国家,其中加拿大、美国、新西兰三国位于西半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又是世界著名的商品谷物生产国。二十七、人类历史上三次工业(科技革命)的比较比较内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时间18世纪60年代(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70年代(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四五十年代完成时间19世纪上半期20世纪初仍在进行

65、主要标志蒸汽机的发明及广泛使用电力的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理论基础牛顿的力学法拉第的电磁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领先国家英国美国和德国美国主要成就珍妮机、改良蒸汽机、汽船、火车发电机、电动机、电灯泡、电话、电报、内燃机、汽车、飞机等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发明家瓦特、史蒂芬孙卡尔本茨、爱迪生、莱特兄弟进入的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电子时代、信息时代交通工具汽船(轮船)、火车(蒸汽机车)电车、汽车、飞机宇宙飞船产生的新兴产业部门棉纺织业、金属冶炼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电力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制造业、造船工业,电子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激光工

66、业、信息产业等动力能源改良的蒸汽机(煤炭)发电机和电动机(电力)、内燃机(石油)原子能影响总的影响发源于英国而后波及欧美主要国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对人类社会的演进产生了空前深刻、巨大的影响。它为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促使欧美诸国先后实现工业化,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它为英国提供了历史机遇,利用工业化先发的优势,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进步和幸福,同时也使人类面临新的矛盾和挑战。为人类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面貌的极大改观,人类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动力。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新型工业产生,第三

67、产业迅速发展。推动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给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竞争和挑战。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初现。对世界格局影响英国确立了其“世界工厂”的地位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形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各国抓住这次发展的机遇,积极迅速发展,特别是欧盟和日本,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形成挑战,这就使得世界格局也向多极化趋势发展。对中国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

68、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新中国的科技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密切相关。中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三次科技革命时,中国没有把握科技革命大好机遇的主要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中国处于清朝中后期,受专制政治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对先进的科技和生产方式具有本能的排斥性,中国经济没有发生大的变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滞后的原因: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国家主权进一步丧失;资本主义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清政府政治腐败,不重视近代科学技术和教育;洋务运动只是为维护封建统治而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和科学技术,

69、不是为了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滞后的原因:二战结束后,中国处于内战时期;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新中国建立之初,党的工作重心是恢复经济和巩固政权;50年代后期,党的主要领导人对形势估计错误,导致“左”倾错误在六七十年代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对策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进步;.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和品质;国家主权独立是发展经济、科技的必要前提;认清国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发展经济、科技的保证;要坚持改革开放。二十八

70、、全面认识“冷战”的含义、表现和影响1含义:“冷战”是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等领域的“遏制”共产主义的一切敌对行动。2表现:(1)美国为首的“冷战”政策:舆论上:1946年丘吉尔主张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即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政治上:1947年美国以希腊、土耳其受到威胁为借口抛出杜鲁门主义,把目标直接指向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其目的是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军事上:1949年成

71、立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苏联的对策:经济上: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建立。为打破美英等西方国家的封锁,1949年初,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六国在莫斯科成立经济互助委 员会。它对于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起了重要作用,加剧了东西方之间经济领域的“冷战”。军事上: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为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孤立、封锁和威胁,保障苏联的利益和安全,1955年5月,苏联和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等八国政府首脑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简称华沙条约。欧洲出现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东西方“冷战”进一步加剧,两极格局最终形成。3影响:(1)积极作用:有

72、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在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雅尔塔体系消除了德日两个法西斯战争策源地,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美苏两国又长期势均力敌,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时有一定的约束。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多极化格局的出现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并进一步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2)消极作用: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战后两

73、大集团日益演变成美苏联各超级大国的工具,为谋求霸权,两强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二十九、欧洲联合的原因和主要影响1原因:(1)历史渊源:谋求欧洲统一是欧洲政治家们长期的愿望。(2)必要性:战后西欧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单独与美苏抗衡,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唯一的出路在于“联合”,只有联合起来,西欧才能继续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西欧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各国人民反战情绪非常强烈,他们迫切希望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来尽快恢复和发展经济。西欧土地面积狭小,资源又相对贫乏。因此西欧各国

74、要尽快发展经济,就必须打破国家壁垒,在经济上联合起来,实行一体化。雅尔塔体制使欧洲处于美苏两极控制之下,既面临着来自苏联的威胁,又受到美国经济渗透、政治控制的压力。随着西欧各国的经济恢复发展,要求摆脱美国控制,与美国建立平等伙伴关系的要求日益激烈。(3)可能性:西欧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太大的差异,经济联系也较密切。西欧各国都实行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西欧各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历史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西欧各国都强烈要求恢复它们在国际事务中的传统重要地位。法德两国出于恢复大国地位,摆脱美国控制的共同利益,逐渐排出宿怨,实现和解,为欧洲的统一铺平了道路。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

75、社会化和国际分工趋势加强,使这些面积狭小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同要求商品、资本、劳动力等超越国界,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通,为欧洲经济联合提供了保证。2影响:(1)欧共体的出现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它发展为强大的政治经济实体,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政局日趋稳定。(2)促进了欧共体内部和对外贸易的增长,促进了欧共体国家经济的发展,到1986年发展为世界最大的区域贸易实体。(3)欧共体奉行在维护欧洲联盟的前提下增强西欧独立自主的原则,加上日本的崛起,动摇了美国霸主的地位,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4)欧共体积极发展与第三世界的政治经济关系,给第三世界国家在政治经济领域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

76、抗衡以有力的支持。(5)欧共体的形成和发展动摇了美苏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多极化发展,有利于欧洲乃至世界安全。三十、苏联解体的原因从1922年建立苏联到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一共存在了69年,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和第一大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什么会匆匆发生剧变和解体了呢?(1)根本原因:苏联共产党几十年在领导革命与建设中没有解决好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苏联体制的弊端和政策的错误得不到纠正。所谓体制的弊端就是高度集中的官僚体制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严重缺乏民主和法制,无法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错误政策主要指民族关系上采取民族沙文主义、民族歧视主义,歧视中小民族,对外关系上推行大国主

77、义和美苏争霸的政策,不仅败坏了社会主义的声誉,而且在争霸中耗费了国力,加剧了苏联自身的经济困难和苏联的衰退。(2)内部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了错误路线和政策。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中,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实行“公开性”、“民族化”、“多元化”,将党的黑暗面顷刻之间暴露在人民群众面前,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使人民放弃了对党的信任,造成了人民群众思想混乱。“公开性”还鼓吹盲目赞赏与崇拜西方的一切,似乎西方存在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与合理的。在戈尔巴乔夫的错误思想指导下,苏联社会,各种反马列主义、反苏维埃的思想言论四处泛滥,宣扬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和价值观的言论充斥于新闻媒介,严重腐蚀着

78、人民的思想与灵魂。(3)外部原因:西方反苏反共敌对势力,长期以来通过各种途径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并采取种种手段施加压力和影响,搅乱群众和干部的思想;同时诱惑并迫使苏联领导人改变内外政策,从而改变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和平演变”战略终于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给苏联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三十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对世界产生的影响(1)国际形势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缓和与和平、紧张与动荡并存的局面。由于战后四十多年的两个超级大国、两大军事集团对抗局面的终止,新的世界大战可以避免,和平与发展更突出地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2)造成东西方力量的失衡,导致国际关系中的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冲突。两极格局

79、瓦解后,民族矛盾的激化、地区冲突的加剧和霸权主义的横行,使天下并不太平。但是,这些冲突和动荡属于局部性质,不会导致国际局势的全面紧张。(3)出现“一超多强”局面,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同时,美国、欧盟、中国、日本和俄罗斯等大国和国家联盟为了填补两极格局瓦解后遗留下的格局空间,争取构筑新格局的主导权和主动权,纷纷制定和实施各自新的国际战略,并为此展开竞争和角逐,极大地推动了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形成的历史进程。各种区域性、洲际性的合作组织空前活跃,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在增强。三十二、苏联解体给我们留下的深刻教训1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进行改革,改革应遵循先经济改革,后政治改革的步骤。2社会

80、主义国家在改革的同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共产党的领导。3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才是硬道理。4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正确的民族政策,处理好民族关系。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应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三大原则,从制度上保证处理民族关系三原则的贯彻执行。5在处理对外关系上,社会主义国家绝对不能执行称霸、争霸政策,而要采取“韬光养晦”、“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中国领导人向世界庄严许诺:“中国永远不称霸。”6必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让人民群众切切实实体会到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广泛性,激发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热情,从而调动人民的

81、积极性,必须以法制来保证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7在文化上,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鼓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坚持文化的一元性和多样化相结合,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始终掌握住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8在坚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必须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三十二、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1)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世界多极化是一个趋势,即世界是由多种力量、多种社会制度、多种发展模式和多种价值观构成的,它承认了世界的多样性。各种力量之间的平衡与制约,避免了新的大战,维护了世界和

82、平。(2)它促进了大国关系的缓和。为了对付共同的威胁恐怖主义,大国之间开始尝试进行新的对话,并加强合作,从而使各大国之间的联系加强,促进了缓和。(3)使世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两个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4)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增强,多极化趋势对于发展中国家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三十三、两极格局结束后,新的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美苏两极格局随之结束。2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主题。3“一超多强”,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两极格局结束

83、后,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俄罗斯虽然受到国内政治经济危机的困扰,但仍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时地与美国处于对抗状态;美国企图独霸世界,但遭到包括西方在内的大国的反对;日本因经济实力的增长,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欧洲地位提高实力增强;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建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都将促进新的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4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还在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主义力量从挫折中不断吸取教训,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5对世界的影响:(1)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2)有利于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3)

84、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三十四、两极格局解体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1)对中国的影响:意识形态的对抗相对减弱但仍继续存在。有利于中国吸取苏联的教训。中国也得到了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其它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将进一步加深。(2)中国应对的措施:积极参与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抓住和平与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努力提高综合国力。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既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要反对恐怖主义,声张正义,维护世界公正。总之,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们一定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考点例析】一、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原

85、因、条件极其影响1原因(1)美国的扶植:1948年后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对日本占领政策的重点由强制日本执行战争赔偿转到扶植日本发展经济。二战后:美国为铲除日本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强制日本拆迁工业设备,赔偿战胜国。1948年后:削减直至免除日本对美国的战争赔偿,返还已拆迁的工业设备、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资。(2)日本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经济。推行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恢复发展奠定了基础。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1960年池田内阁提出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使日本进入有计划的高速发展阶段。政府投资和重视教育,也是经济高速发展的

86、重要原因。以重、化工业为中心,进行大规模的设备投资和设备更新,引进大量先进技术,积极发展电子、石化等高新产业。提出“贸易 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3)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朝鲜战争为日本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美国在日本采购军火和给养,日本从提供商品和劳务中得到大量“特需”收入。西方国家为扩军备战掀起了采购物资热,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提供了条件。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条件(1)经过战后的恢复和调整,日本经济 逐渐达到和超过了战前水平。(2)19561972年间经济高速发展。(3)20世纪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3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影响(1)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出现了多

87、极化趋势,形成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2)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20世纪80年代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3)使日美关系既有联盟又有摩擦。【例1】二战后,日本崛起的原因是A进行社会改革 B以传统产业带动经济发展C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D坚持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答案】A【例2】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中有利于日本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是 A民主化改革 B高度重视科技C高度重视教育 D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答案】C二、美国建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条件、动机、过程、结果及其客观影响1条件:(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使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战争

88、结束后,德、意、日战败国几乎成为一片废墟,国内经济百废待举;英、法等战胜国“赢得了战争,输尽了财富”,实力大为削弱;惟独美国的经济实力在战争中大为膨胀起来。美国不仅在工业生产上占压倒优势,而且在国际贸易和金融方面也确立了统治地位,成为最大的资本输出国。(2)经济实力的急剧膨胀使美国企图按照自己的意志规划战后的世界经济蓝图,确立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力量削弱,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2动机:掌握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霸权,争做世界金融霸主;倡导建立国际贸易组织,其直接目的是占领世界市场。3过程:(1)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2)19

8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正式成立。(3)1947年,关贸总协定签订,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4结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这三大经济支柱,共同构成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从而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制度中的霸权地位,使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便利了美国操纵世界贸易,对外扩张经济。5客观影响:有利于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合作,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例1】19

90、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1973年该体系瓦解。该体系从建立到瓦解所体现的本质特征是A两极格局从建立到崩溃 B世界金融秩序由稳定走向混乱C美国经济实力由盛转衰 D战后资本主义由繁荣走向“滞胀”【答案】C【例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有重要的意义。其中对美国的影响,正确的是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的统治地位 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控制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 有利于美国进行资本输出 有利于美国进行商品输出A B C D【答案】B三、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表解内容影响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农业(突破口):扩大自主权,削减农业税,垦荒和种植玉米。工业:扩大地方权力。政治:对斯大林个

91、人崇拜的批评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工农业有了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后期过分追求稳定,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初,经济改革,实施“加速战略”,失败。1988年后,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92、;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总统制1991年“八一九”事件的失败,大大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的质变【例1】(2010北京卷)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答案】D【例2】(2010江苏卷)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面向未来工业化之路纺织工业请回答:(1)

93、图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和图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图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答案】(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不同:改变部分企业的国有性质,实行租让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管理。评价: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2)不准确。忽视轻工业发展,轻、重

94、工业比例失调。特点: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有明显的倾向性。四、简述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两个阶段及其影响(一)罗斯福新政的背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胡佛反危机的失败,直接为罗斯福上台执政,实行新政,创造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在这场经济危机中,美国遭到的打击最为严重。面对这场不期而至的大危机,当时的美国企业界和政界大多数领袖没有清醒的认识,包括新上任不久的总统胡佛。1929年初,胡佛在就职演说中宣称:“我对国家的未来毫不忧虑,她辉煌灿烂、充满希望。”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当经济危机来临时,胡佛政府惊惶失措,一筹莫展。尽管胡佛总统也采取了一些反危机的措施,但这些措施始终

95、没有能够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并没有解决随之而来的社会经济问题。主要原因是胡佛总统仍然坚持“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等待经济形势的好转,结果致使经济危机更加严重,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到1933年初,美国已有半数的银行倒闭,13万家以上的企业破产,完全失业的人数达到了1 300万。全国上下不满情绪和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效的政策,迅速改善经济状况,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罗斯福总统以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的竞选宣言,在1932年的大选中,赢得绝大多数选民的支持,击败胡佛,于1933年3月就任美国总统。(二)罗斯福新政的主

96、要内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可以用“三”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救济(Relief)、改革(Reform)。救济指救助急需帮助的大批失业者和贫民;复兴是指为失业者提供工作机会,使陷入萧条的经济恢复运转;改革是指采取长远措施改善全国总体经济状况。新政的具体措施如下: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主要措施有下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分业经营;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中央银行)的权力;管制证券业。国家公布的法令有紧急银行救济法联邦证券法银行存款保险法和新的银行法等。罗斯福采取的这些非常措施,对收拾残局、稳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

97、公众舆论评价,这个行动犹如“黑沉沉的天空出现的一道闪电”。到1933年4月,存回银行的通货已达10亿美元,这说明罗斯福整顿银行与金融业的措施,很快起到了恢复银行信用的作用,促进了金融体系的正常运作,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 “炉边谈话”是罗斯福实行新政措施的一种特别的方式。由于大萧条是由疯狂投机活动引起的金融危机而触发的,当时国家整个银行信贷体系陷入瘫痪,罗斯福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必须尽快恢复公众对银行的信任,改革也首先从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开始,而罗斯福向公众发出这一重要信息则是通过与公众“拉家常”式的“炉边谈话”,成为后来他向公众阐述政府政策的一种有效的方式。这不能不说是罗斯福的一个创

98、造,在很大程度上赢得了美国公众对新政的支持。2调整农业政策。主要措施有成立农业调查局;减耕;政府为农业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保护土壤。调整农业政策的目的是摆脱农业危机,缓和农民的斗争。国家调整农业生产的中心措施是公布农业调整法,通过政府的奖励和津贴,以缩减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从而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场主收入。3复兴工业。主要措施有制订了包括工资、工时、禁止童工及保障工会谈判集体合同权利条款的行业公平竞争法规,要求工业各行业遵守;管制公用事业控制股公司;加强对通讯和海、陆、空运输的管制。国家复兴工业的中心法令是1933年6月16日国会通过的国家工业复兴法,以蓝鹰为标志,

99、其执行机构是新建的国家复兴署。接受这一法令的企业可以免除根据反托拉斯法而被起诉,其产品则贴上“蓝鹰”标志。公布此法令的目的就是试图依靠国家和垄断组织联合的力量,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序状态纳入有控制的轨道,加强国家对工业的计划与指导。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主要措施有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工程进展署、公共工程局等机构;发放紧急救济金;推行“以工代赈”;兴办筑路、市政、水利、军用设施及田纳西河流域改造等公共工程;为老年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三)罗斯福新政的两个阶段新政大体分为两个阶段:19331935年为第一阶段,此阶段着重调整与复兴经济,以历时一百天(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

100、的美国第73届国会特别会议为其先导,这届国会通过了一系列“反危机”法令,其中包括新政的两大支柱国家工业复兴法和农业调整法;19351939年为第二阶段,此阶段着重改革,19351936年,反对和支持新政的斗争激化,上述两个法令因被美国最高法院先后宣布为违反宪法而被废止,新政转入后期。罗斯福政府相应地通过了一些替代性的法令和其他新法令,继续推行新政,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争前夕,实施救济则贯穿新政的全过程。从1939年开始,新政渐告结束,主要原因是德意日法西斯势力的向外扩张与战争威胁,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罗斯福便集中全部精力应对战争和国际事务。可以这样说,是战争终止了新政的继续实施。

101、四、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意义罗斯福新政是为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策的总称。它本是解决经济危机的“急就章”,也就是说它是应对危机而急速作出的政策调整,初衷只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内改革弊病,以迅速地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但它的实施,却引起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不仅对美国历史的发展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而且对后来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可能是罗斯福生前所没有预见到的。第一,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新政初期以尽快复兴经济为首要目标,它虽然没有完全消除经济危机,未能实现经济的完全复兴和公众的充分就业,但却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最终减轻了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危害程度

102、,加速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1933年夏和1934年春,美国经济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国民经济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到1940年,美国国民收入已恢复到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前的水平,但失业问题仍然比较严重。这说明,实施多年的新政在恢复国家经济等方面收到了明显的成效,而新政并不能解决经济危机带来的所有问题,改革确实是极其艰难的。第二,新政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经济危机引发了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据美国史记载:到胡佛上任的第四个年头,出现了失业工人示威、农民骚动、退伍军人要求发放补助金的游行。新政为美国广大的普通百姓提供了最低限度的经济安全保障,广大公众的生

103、活处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受到了美国绝大多数人的赞许和欢迎,从而缓和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新政所采取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公众对美国民主制度的信心,由于经济逐渐复兴,人民生活好转,社会矛盾缓和,社会趋于稳定,美国国内一度出现的法西斯组织没有了市场,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不仅没有被破坏,且得到了巩固,所以新政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像德、日、意等国那样在危机的影响下走上法西斯道路。正因为如此,有人说“新政挽救了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不是没有道理的。第三,新政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首先是改变了美国人的政治生活。美国是一个三权分立的国家,三权分立制度实质上是统治阶级内部实行分权、互相

104、监督、彼此牵制、调节内部矛盾的一种的有效的体制和手段,以从根本上维护美国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维护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新政实施期间,美国联邦政府的规模、职能,特别是总统的权力急剧扩大,联邦政府的影响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渗透到美国的日常生活中。其次是改变了美国人的经济生活。在危机期间初步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弱势群体相当数量的成员首次享有法定的经济保护。第四,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美国建国以来,一直提倡“自由放任发展”的传统思想,政府深信美国的经济制度是健全的,不主张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罗斯福新政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虽然与美国传统

105、的“自由放任发展”的思想相违背,但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因为“自由放任发展”已不符合美国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了。经济大危机表明,美国经济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达到了这样一个程度,在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里而社会化大生产越来越发展的时候,国家需要从总体上对经济进行一定的计划、控制和调节,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尽可能避免严重的经济危机的爆发。这是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结论。像胡佛总统抱着“自由放任发展”的传统信条不放,显然违背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不能与时俱进,就不可能应对突发性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的高明之处也正在这里。罗斯福新政的结果是最终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通过法律的形式,把国家保

106、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固定下来,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深刻的改造。【例1】(2010年江苏卷)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整署,购买并屠宰了大量牲畜。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 B减少农业津贴开支C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 D缓和农场主间的竞争【解析】1933年的美国,此时的美国正值大危机时期。此时罗斯福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措施都是以解决或者缓解经济危机为根本目的的。产品过多,供大于求,产品价格狂跌,是引起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而销毁过剩则有利于稳定价格,缓解危机。【答案】C。2.(2010天津卷)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后,美国商品获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场

107、,国内商品价格也有一定提高,债务人特别是农民的债务负担减轻了将近一半。对这些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新政措施是 A整顿财政金融 B调整农业结构 C复兴工业生产 D实行社会救济 【解析】“获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场”是解题关键,B、C、D都是局限于“国内”的调整政策。整顿财政金融主要是通过整顿银行等措施,恢复银行的信用,它会直接产生题干中的作用。【答案】A。【方法技巧】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注意理清其基本线索:战后至今,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由美苏两极格局到多极化发展趋势的重大变化。2突出四个重点:“冷战”的原因、实质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走向联合的欧洲、迅速崛起的日本、蓬勃发展的不结盟运动、中国的振兴及

108、其对两极格局的冲击作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实质、原因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及原因。3注意把握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从内容上看,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欧共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都是教学的重点。围绕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国家综合实力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础,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曲折等问题,都是各类考试的热点。本单元的难点是如何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为什么世界多极化趋势将在曲折中发展?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4本单元涉及的历史概念比较多,学习过程中要

109、针对概念的不同属性,分门别类的去处理好概念与教材的关系。本单元涉及的问题大多数是社会现象中的重大问题,因此学习时应立足当今社会,密切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把握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5注意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掌握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由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这一转变过程的内在联系和不同点,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并要注意认识决定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发展,学习本可与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相联系,进一步理解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6本专题中可学习用分类与比较法。只有通过分类和比较才能为进一步的理解本专题的内容,以便于能够在更高的层次上把握本专题。通过阅读地图、图片,了解和掌握

110、识别历史地图、历史图片的基本技能;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中所引用的历史材料,掌握分析、运用历史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本课历史史实的分析、归纳、概括等认识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1要抓住一条线索:即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创新,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各国效仿罗斯福新政。要抓住两个重点: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2要注意联系中国、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调整与改革进行复习和比较。3要从国家干预、福利国家、第三产业和经济新政策等角度归纳二战后当

111、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要突出一条主线:即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至1991年苏联解体前的经济政策的演变。三个重点:即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的贡献;斯大林模式的确立;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2要注意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比较,把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与中国改革开放相比较,以加深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解和认识。3联系时代背景,全面评价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分析其产生的根源以及当时的社会作用。要深刻认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借鉴意义。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1要理清知识的脉络,形成系统化、

112、网络化的知识结构,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还要从微观里观察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历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2把握二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历程以及演变,把握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3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改革开放密切相关,要联系时政热点问题,注意联系各种经济现象的历史渊源、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同时还要纵向和横向对比研究重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专题训练】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50分。在每小题所出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11929年11月21日,在华尔街股市崩盘后不久,胡佛总统召集美国主要的产业领袖到白宫开会,会上,胡佛宣布:“在以往的萧条中,政府采取的产业政策是对劳工市

113、场立刻进行清算。我对这些政策和字眼都很反感,因为劳工不是商品,他代表了人类的家庭,此外,从经济学的观点看,由于(工资降低)突然间购买力减少了,这些行动只会加剧萧条,所以现在工资水平不应该下调,不应该减产,不应该解雇工人。”这主要说明A. 胡佛继续奉行自由主义的政策 B. 胡佛认为经济危机对美国的打击不是很严重C. 胡佛对经济危机采取了干预的措施 D. 胡佛趁危机扩大了总统的权力2下表是1913-1973 年西方各国政府总支出占现价GDP 的百分比表,与该表相符合的推论是A.“混合经济”主导国计民生B.西方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C.知识经济发展势头强劲D.自由主义政策退出了历史舞台31935年7

114、月,美国哲学家和记者李普曼说:“人民交给罗斯福先生一把尚方宝剑,以使他能够在一场特殊的战斗中率领他们。现在战斗业已结束,宝剑应该入鞘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尚方宝剑”指新政时期总统获得了立法权 B“战斗业已结束”指美国经济已经恢复 C“宝剑应该入鞘”指应该限制总统新政时膨胀的权力 D美国民主政治的根基在新政中遭到破坏4下面的照片反映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哪一主要特点 A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大力干预 B资本主义国家全面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 C资本主义国家扩大政府开支,调节社会生产 D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重视限制私有企业的发展520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出现一方面发展停滞,另

115、一方面物价飞涨盼奇怪现象,这被称为“英国病”。为治疗上述病症,英国政府采取的有效措施是A强化国家干预 B强化国家计划指导C发展知识经济 D减少国家福利开支62011年11月30日,英国200万公共部门员工涌上街头,举行了规模巨大的罢工,抗议政府削减养老金的改革计划。促使英国政府提出这一改革计划的主要原因是A高福利使员工过惯了舒适安逸和不思进取的生活 B“福利国家”的公共开支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C贫富差距的缩小使社会不再需要一张“安全网” D受当今世界各国削减公共福利开支趋势的影响7表2是“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简表,据此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总体特点解读正确的是表2 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年

116、增长率(单位:%)时间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1950年代284579339156391960年代295744431055356 A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 B经济出现明显的“滞胀”现象 C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D美国、欧盟、日本经济竞争加剧8下表改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对表中这种经济现象的理解,最准确的是年份小麦产量(单位:俄亩)收购价格农民收入(单位:俄亩)19251926年699普特115卢布72卢布19261927年379普特102卢布32卢布19271928年298普特24卢布A它源于新经济政策的继续推行B它牺牲农民利益满足工业化的需求 C它是后来农业改革

117、的主要依据 D它顺应了当时粮食市场的价值规律9“它是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理想之策,其精髓和实质在于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和谐统一,对于经济落后国家实践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文中的“它”指的是 A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苏俄新经济政策 C中国三大改造 D中国改革开放10下图漫画中的人物分别为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梅德韦杰夫,下列与图片反映的主题相符合的是A沉重脚步俄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探索历程B八位领袖苏联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C大国兴衰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加强D体制弊端高度集中的体制阻碍苏联发展11俄罗斯高中11年级历史教科书(

118、2008年)对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的苏维埃社会做出了新的解释:“这乃是独特的、建筑在三个基本原则下的非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工业化、国家管理经济、社会主义国家。” 改变了过去“(这是)扭曲变形的社会主义、封建的社会主义”、“独裁、专制体制”的表述。新解释回答了俄罗斯社会关于 A斯大林体制的评价标准问题B斯大林体制的历史渊源问题 C斯大林体制的功过是非问题D斯大林体制的性质争论问题12下列对右图中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A“一五”时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工业没有发展B“二五”时期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明显上升C服务业比重基本稳定,原因是当时实行计划经济D“二五”时期工业比重明显上升,原因是片面发展重工业所

119、致131982年,里根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称,“我现在要叙述的长期计划和希望自由和民主的前进,将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弃置在历史的灰烬之中,正如它曾将其他压抑人民自由、禁止人民表现自我的暴政弃置一样。”l984年尼克松在真正的和平中鼓动美国政府:“对于苏联来说,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他们的思想、人民、社会同我们相接触。如果我们不这样做,而是孤立东方,减少它同我们的联系,我们就丢掉了我们对付克里姆林宫领导人的一件最有效的武器。”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其标志着美国“和平演变”战略的正式实施 B其实质与杜鲁门主义相同 C其表明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战略攻势 D其目的在于推行自由、民主价值观14近代以来有三种主

120、要的社会学说,据此,各国建立起独具特色的政治经济制度。阅读以下表格,甲、乙、丙三国分别是国家学说内容甲政府的权力应该缩小,不必干涉经济事务,应该自由订约、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乙提高政府的权力,奖励科学研究,发展民族工业,采取保护关税政策。丙废除私有财产制度,将主要财产都改为社会共同所有,由社会集体控制。 A德国、英国、苏联 B苏联、德国、英国 C英国、德国、苏联 D英国、苏联、德国15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的一幅题为“推广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的宣传画。当时的苏联 A调整农业政策,促进农业市场化 B调整农业政策,实现农业集体化 C农业经济改革,增加粮食生产量 D农业经济改革,支持工业化

121、建设16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强化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17某个国际组织的文件规定:“一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国领土时,在关于 产品的国内销售、运输、使用等全部法令和规定方面,所享受的待遇应不低于相同的 国内产品所享受的待遇。”这一规定A目的在于减少贸易壁垒 B不利于实现贸易自由化C最早是由世界贸易组织提出的 D对所有的国家都是有利无害的18“资本主义的基本

122、逻辑一资本积累、竞争和利润最大化,已经从意识上渗透进世界每一个角落。甚至于在资本主义经济的最外围,一切经济活动也都是按这一逻辑来进行的。”材料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内涵是 A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扩张进程 B国际金融资本和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 C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对非西方世界的影响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政治法律制度和思想观念的世界蔓延19下图为康德拉捷夫世界经济增长与衰退的波动周期表,图中周期凸显了“美国世纪”的到来,其标志是A“美元帝国”形成B罗斯福新政C美国独立D两极格局的建立20随着里斯本条约的正式实施,欧盟首位总统已于2010年1月1日正式走马上任,这标志着欧洲政治一体化进入

123、一个新阶段。推动欧洲实现政治一体化的主要因素是A.二战后法德的和解 B.联合应对苏联的威胁C.西欧经济实力的增强 D.共同解决全球化带来的冲击21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在南非德班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巴西、印度、 南非和中国组成的“基础四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应率先大幅度减排,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这说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拥有资金和技术优势 加强国际合作十分必要区域集团化程度加快 环境污染日益突出A B C D22奥巴马在2012年1月的国情咨文中,共四次提到中国:“在中国这样的国家做生意的成本越来越高,所以美国人的机会来了”;“

124、我们针对中国提起的贸易诉讼多了一倍,而且已经显出了成效”;“成立贸易实施机构,将专门负责调查像中国这样一些国家的不公正贸易做法”;“我将不会把风能、太阳能或者蓄电池工业拱手让给中国或者德国。”上述材料说明美国A对华贸易态度明显趋于强硬,并且付诸实际行动B运用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调节与中国的贸易纠纷C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努力抢占新技术的制高点D阻遏德国经济的发展,发展制造业以增加就业机会23世界银行的重要事项都需会员国投票决定,投票权的大小与会员国认购的股本成正比。2010年4月世行发展委员会会议通过改革方案,方案规定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3.13个百分点的投票权。这次改革 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

125、的权益 改变了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主导地位 顺应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潮流 体现了世界贫富差距日益缩小的趋势A. B.C. D.24最近一个时期以来,美俄就伊朗问题和美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展开了新一轮较量,有人质疑俄美是否会重演“古巴导弹危机”。对此俄罗斯前总统普京说:“现在的紧张局势要比1962年低了许多”。你认为普京说此话的理由有 多极化使各国经济矛盾日益加深 二战以来美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俄罗斯的国力尚未达到可与美国对抗的程度 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的影响 A B C D25下图为某学者关于中国国际现代化的“和平鸽”战略设想概念结构图。这一设想符合或顺应了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不结盟政策 经济全球

126、化潮流 多极化趋势A B C D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50分。26(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不过在政府方面,两场大战短期内都造成了一种对受苦人的责任意识。对变革的压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变得更强烈。1944年战时政府施行了“教育法”,1945年又有了家庭津贴。作为1945年的大选获胜者,占多数的工党政府承担了变革重任,它的主要特点是承担了普遍救助的责任(如对教育、健康和国民保险),为有利于整个社会,这种普遍救助垄断了早先体力劳动者自有的救助方式。主要为了应付经济困境,现金救助以最低水平支付。萨尼英国福利国家的起源与特点材料二 英国曾一度被奉为福利国家的典范,在公平与效率这座天平上,英国则偏

127、向公平,失去了应有的效率,这就导致了“英国病”。在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主政期间,她曾大力削减英国福利制度的开支,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例如她要求英国失业的人,必须主动接受再就业的培训。如果拒绝再就业培训与寻找工作,就等于自动放弃英国福利保障金的领取资格。其结果是喜人的,英国经济有了稳步的发展,但其不断加大的社会矛盾,与中产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并无实质性改善的问题逐渐提升,从而衍生了诸多问题。摘自百度百科撒切尔材料三 随着市场的发育,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虽然穷人生活也有所改善,但是由于差距太大而愤愤不平的感觉越来越普遍,此时社会就必须转型了,由强调效率转向强调公平。现在的中国大概已经到了这个阶段对

128、于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在政府中还有廉洁问题,尤其不能搞太多的福利。因为福利是由政府分配的,在分配福利中政府是有利可图的。应该尽量让市场发挥作用。随着政府廉洁程度的提高,可以逐渐增加社会福利,让更多的公共资源让政府来分配。所以,福利国家适合于高收入、政府廉洁的国家。摘编自茅于轼“福利国家”的误会(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福利国家出现的原因和福利制度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高福利政策带来的社会弊端。(3分)(3)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弊端指出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应注意的问题。(4分)27(12分)在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农

129、业问题日益突出,农民的反抗行为也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材料一:要理解农民的反抗,必须从这样的论断出发,即现代化、资本主义入侵传统的农民社会对于农民社会来说意味着名副其实的灾难。 霍布斯包姆 材料二:农民的革命行为对于社会进步而言往往没有多大成效。相反,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一一即弱势群体的日常武器:偷懒、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偷盗、装傻卖呆、诽谤等等,反而是最有意义和最有成效的。 根据【美】斯科特弱者的武器 材料三:(70年代中国)当时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使得所谓“集体经济”面目全非。这种虚假的集体经济局面还有没有必要再维持下去?政府是否还有必要逼迫农民去“瞒”、去“偷”、去“借”,去

130、“扩大自留地”,去变着法儿这样那样这就是当时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选择。 高王凌现代化转型中的农民反行为材料四:15001820年欧洲各国农业种子的收益率(单位:倍)阶段英格兰尼德兰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瑞士/斯堪的纳维亚俄国/波兰/捷克/匈牙利1500154915501599160016491650169917001749175017991800182074736793101111676263706240444541415154394340383547 波斯坦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请回答:(1)请以近代中国为例说明材料一的观点。(3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在

131、苏俄和苏联时期各有何表现?当时政府如何应对这种形式的“反抗”?(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70年代的“集体经济”指的是什么?当时中国农民非暴力的日常反抗行为对制度创新有何促进作用?(3分)(4)有人认为“工业革命成就了农业革命”,也有人认为“农业革命成就了工业革命”,材料四的数据支持哪种观点?说明理由。(2分)2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各个大陆,各个国家的相互交织,各个领域里的所谓“全球化”,使得政治间的交织成为必要。我们在谈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世界,似乎在我们的地球上存在四个世界。这种谈论在当前比任何时候都更不应该。我们只有一个世界,因而也只能有一种世界政治

132、。它不应是对立的政治,它必须是相互依存的政治:它应是世界的内政。 尽管存在地区和民族的差异,新千年的世界社会所面临的任务却应该是:使所有人都能够和平共存和共处在一个有生活价值的环境里。 一一德曼弗雷德马伊 材料二 在关于什么是全球化的问题上,人们大都只是从纯粹的经济和技术现象方面来理解,而很少有人认识到,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推动和主导的全球化,不仅要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全球化,要使有利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经济秩序全球化,而且要使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民主和人权”全球化。美国政府图谋垄断对全球化的解释权,他们在经济全球化和技术全球化之外,提出了“第三种全球化”。美国国务院对“第

133、三种全球化”作了如下的解释:“当前正在出现许多由公私双方行为者共同编织而成的跨国人权网,这是一种未受人们注意的第三种全球化。”美国自封为“第三种全球化”的“全球领导者”。美国国务院在这个报告中说:“作为促进世界各地民主和人权的全球领导者,美国在建立跨国人权网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还说:“美国继续领导组织新的跨国人权网。” 反全球化运动考察与分析评材料中关于全球化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29(13分)2012年,始于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引发了市场对欧盟经济发展前景的担忧,欧盟路在何方,举世瞩目。请阅读并依据材料,结合

134、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探究欧洲走向联合的历史。 材料一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提出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舒曼计划”。根据该计划,引发法德百年冲突的两国边境的煤钢资源将被置于两国共同参与管理的联合机构之下,并向西欧所有国家开放。作为具有战略眼光的领导人,戴高乐知道,要想使法国恢复大国地位,并使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力量,必须取得德国的谅解和支持。而德国的战败国地位,使德国有求于法国的地方多于法国对德国的要求。 法德化解百年恩仇独立的欧洲核心环球时报(2003年10月30日) 材料二 今天是欧洲历史性的一天。在今天,我们要欢迎欧盟大家庭里又多了10个新成员国(塞浦路斯、匈牙

135、利、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和7500万新的欧盟人民。在欧洲一体化进程启动了50年后,冷战造成的欧洲分裂已一去不复返了,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联合的欧洲。多样性的联合,将会使我们变得更加强大,更好地解决彼此间的共同问题。多样性的联合,也会使我们更有效率地为整个欧洲的安全和繁荣而努力工作。 欧盟委员会主席罗马诺普罗迪在欧盟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04年5月1日) 材料三 60年代,法国不顾美国反对,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并与中国建交。70年代,联邦德国展开了旨在改善与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新东方政策”。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英国终于在1973年成

136、为欧洲共同体的成员国,结束了英美特殊关系。 整理自2004年4月人教网材料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与欧共体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注:以1974年时的欧洲共同体九国作为一个整体) 整理自2004年4月人教网请回答:(1)据材料一,为什么欧洲的联合从煤钢开始?法德同意走向联合的目的有哪些?(5分)(2)据材料二,欧盟新成员国大多原属于哪一政治集团?指出它们加入欧盟的背景。说明欧洲实现“多样性的联合”的主要意义。(4分)(3)依据材料三、四分析说明“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是世界多极化的根源”。(2分)(4)有人认为世纪之交的欧洲是发展与动荡并存,请举史实说明。(2分)【参考答案】一、

137、选择题(5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CBCADBABBADAB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CCBADACBADBD/二、非选择题:(50分)26(13分)(1)原因:19291933年经济危机教训和二战的教训。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影响。战后各国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战后各国转入经济建设和经济复兴的要求。现代科技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4分)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立法保障、政府作主导。(2分)(2)弊端:较高的福利政策影响经济发展的效率 滋生腐败 降低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增加政府财政负担,造成财政赤字 失业率上升(3分)(3)

138、兼顾公平和效率 建立健全法制和民主监督机制 保障就业,减少失业人数,提高劳动积极性 建立多元多层次保障制度,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福利制度应符合中国国情,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4分)27(12分)(1)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或开启现代化),(1分)导致中国茸然经济逐步解体,农民、手工业者纷纷破产,(1分)引发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1分)。(2)苏俄表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分)应对:实施新经济政策。(1分)苏联表现:农业集体化,牺牲农业发展工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1分)应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任意列举一个)。(1分)(3)指人民

139、公社制度。(1分)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产生(1分),引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分)。(4)观点:农业革命成就了工业革命。(1分)理由:英国在工业革命前就已开始了农业革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都是农业先进的国家。(1分)28(12分)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95分): 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0分): 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未引用史实; 论证欠说服力,表述不清楚。29(13分)(1)将战略物资煤钢置于联营共管之下,形成法德互信机制;消

140、除法德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化解双方的恩怨矛盾。(2分)共同:通过联合形成一支独立于美苏的力量。(1分)法:重新恢复大国地位;西德:借助法国等欧洲国家承认,摆脱战败国地位。(2分)。(2)社会主义阵营。(1分)两极格局解体(冷战的结束),欧洲一体化的推动。(1分)增强欧盟的实力,有利于欧洲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欧洲的安全与繁荣。(2分)(3)随着欧共体经济实力增长,欧洲在政治上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2分)(4)说明:1989年东欧剧变,1990年两德统一,1991年苏联解体,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1999年科索沃战争爆发等。(2分)- 35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