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年四川省宜宾市高考语文一诊试卷一、选择题(共1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自由和平等是人类社会的两大基本价值追求,自由平等是早期人类的基本利益,即为物质财富的占有。平等表现为个体在群体生活中均等的占有财富,而自由更多的体现在个体可以合理的占有属于自己的财富。发展到现在,在法治社会里,平等主要是公共事务的处理原则,通过平等可以制定出符合大多数社会成员利益的规则;而自由主要是市民在不侵犯他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独立处理其私人事务的原则。换一句话说,平等主要出现在公共领域,而自由主要出现在私人领域。可以说,自由和平等一起构成了现代市民生活的基本原则。 虽说自由平
2、等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东西方文明形成的过程中,自由与平等所受的重视程度是不一样的。在某种程度上说,东方文明在形成之初更重视平等,西方文明则更重视自由。当然这与东方文明是大陆农业文明,西方文明是海洋商业文明有很大的关系。 东方大陆农业文明以中华文明为代表,农业是东方人物质生活资料的主要生产方式。在这样一个农业社会,个人的力量在面对大自然时是非常渺小的,作为个体的人要生存就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个人的力量不足以维持自己的生活,而在集体中生活平等就自然成为人们的第一追求目标。因此家庭、宗族就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保障,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单元。而这种家庭至上的观念一
3、旦上升为人生哲学就是集体主义。因此崇尚集体主义,蔑视个人主义,重义轻利成为古代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崇尚奉献,蔑视索取也随之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正如美国历史学家阿诺斯所言,在中国这个儒教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里,尊崇老年人,轻视年轻人;尊崇过去,轻视现在;尊崇权威,轻视变革;从而,使它成为保持各方面现状的极好的工具,最终导致处处顺从,事事以正统观念为依据。 西方文明发源于地中海的岛屿文化,发源于克里特岛。这个岛处在欧洲、亚洲、非洲的中间。据说岛上的居民最初还是从事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岛上恶劣的自然条件不足以支撑人口的增长。于是岛上的居民逐渐开始以航行为生活方式,用航行进行经济
4、文化交流、甚至掠夺、战争。在这种环境下,自由自在的个人奋斗与创造的气质得以产生。这时他们没有什么集体和权威可以依赖,每个个体必须依靠自己去创造。在对外的交流和冲突中,克里特人找到了感觉,再加上航行便利的因素,便产生了以自由为核心的西方文明。这样就完成了他们的文化启蒙。虽然西方文明的孕育中间也孕育了一些平等的观念,但这种观念主要是一种机会平等的观念;在西方早期的世俗社会中始终没有权威,当他们发现他们也需要一个权威诞生时,他们往往更愿意从人类自己以外去寻找,因此西方社会发现上帝这个虚幻的权威。基督教除了给西方社会带来了上帝这个虚幻的权威以外,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原罪论。原罪论使他们更加坚信人本身是贪婪
5、的,人的欲望如果不用严格的制度加以制约的话是永无止境的。这也就为法治找到了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1下列关于“自由和平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作为早期人类的基本价值目标,平等和自由都追求对物质财富的占有但二者又有所区别,平等侧重占有的公平性,自由侧重占有的合理性B现代的法治社会,市民生活中的基本原则由平等和自由二者组成,分别出现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C在公共领域处理公共事务时,透过平等才能制定出符合市民利益的规则在私人领域处理私人事务时,市民在处理其个人事务时的自由也是有一定的前提条件的D在东西方文明的形成中,平等和自由的重视程度不同,东方重视平等,西方则不重视平等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
6、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大陆农业社会,人们为了生存就必须依靠集体,个体力量渺小,集体力量强大,因此在集体中平等就成为人们的第一追求目标B西方文明发源于地中海的岛屿文化,据说当岛上恶劣的自然条件不足以支撑人口的增长时,人们为了生存,便逐渐开始以航海为主的生活C因受不同生产方式的影响,东西方产生了不同的文明形式而东西方文明在发展时,平等和自由其实是同时存在的,同等重要的D西方文明中也需要权威,但他们往往更愿意从人类自己以外去寻找,于是他们便创造了上帝这个虚幻的权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家庭、宗族等社会基本单元的形成,受处在大陆的地理位置、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并因此而
7、形成了重集体轻个人、重义轻利的道德观B美国历史学家阿诺斯认为中国儒教占统治地位,“尊崇老年人,轻视年轻人;尊崇过去,轻视现在;尊崇权威,轻视变革”,这些都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C岛屿文化带来航行的发展,也促进了自由自在的个人奋斗与创造的气质的形成,于是便产生了以自由为核心的西方文明D崇尚个人自由、虚幻的权威、原罪论,这些都是西方文明中人们希望用严格的制度加以制约的因素,也为法治找到了思想基础二、古代诗文阅读4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封常清,蒲州猗氏人也。外祖教其读书,多所历览。外祖死,常清孤贫,年三十馀,未有名。将军高仙芝为都知兵马使,颇有材能,每出军,奏傔从三十馀人,衣服鲜
8、明。常清慨然发愤,投牒请预。常清细瘦,脚短而跛,仙芝陋其貌,不纳。明日复至,仙芝谢曰:“傔已足,何庸复来?“常清怒曰:“慕公高义,愿事鞭辔,故无媒自前,何见拒之深乎?以貌取士,恐失之子羽。公其念之!仙芝不得已,补为傔。 会达奚诸部叛,自黑山北向,西趣碎叶。仙芝以二千骑追蹑。常清于幕中潜作捷书,具言次舍井泉,遇贼形势,克获谋略,事颇精审。仙芝所欲言,无不周悉,仙芝大骇异之。即用之,遂知名。以功授叠州城戍主。仙芝每出征讨,常令常清知留后事。常清有才学,果决。知留后时,仙芝委家事于郎将郑德诠,其乳母子也,威动军中。德诠见常清始贵,素易之,自后走马突常清而去。常清命左右密引德诠至庭中,因杖死,以面仆地
9、曳出之。仙芝妻及乳母于门外号哭救之,不得,因以其状上仙芝。仙芝惊,及见常清,惮其公,不敢让。常清亦不之谢。会大将有罪者,又杀二人,军中莫不股栗。常清性勤俭,耐劳苦,出军乘骡,私厩才二马,赏罚分明。天宝末入朝,时禄山反,帝引见,何方诛讨?常清见帝忧,因大言曰:“太平斯久,人不知战。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玄宗壮其言。翌日,以常清为范阳节度,乘驿赴东京。募兵六万,皆庸保市井之流。乃斫断河阳桥,于东京为固守之备。十二月,禄山渡河,常清使骁骑拒之,杀拓羯数十百人。贼大军继至,常清退入上东门,又战不利,贼鼓而进,杀掠人吏。常清又战于都亭驿,不胜。退
10、守宣仁门,又败。乃语仙芝曰:“贼锐甚。难与争锋,潼关无兵,一夫奔突则京师危,不如急守潼关。“仙芝从之。败书闻,帝令边令诚以诏书至,示之,常清曰:“吾所以不死者,不忍污国家节,受戮贼手,讨逆无效,今死乃甘心。“又表言:“臣死后,望陛下无轻此贼,则社稷安。“是日临刑,以表授令诚而死。人多哀之。(取材于新唐书封常清传)(1)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B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C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D然
11、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牒”指用竹或木制成的短简,将短简编连在一起称为牒。“投牒”在文中指呈递文书。B“左右”是多义词,有方位“左边右边”之意,有动词“支配”之意,也有副词“反正”之意,文中指跟随的人。C“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皇帝的年号纪年法是古代纪年法的一种形式,和干支纪年法一样盛行。D“阙”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建筑。“阙下”即宫阙之下,指帝王所居之处。文中借指皇帝。(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封常清孤苦贫寒,三十多岁仍默默无闻,为了投靠名将高仙芝门下,主
12、动呈上文书自荐,最终高仙芝没办法,就把他录取到侍从中。B封常清才华出众。虽未参加围剿达奚部落的作战,却能将敌我双方如何安营扎寨、谋略运用、布阵交战等战争的细微末节,全面记述。C封常清执事严明,果敢决断。郎将郑德诠倚仗与高仙芝非同寻常的关系,故意纵马从封常清身旁冲撞过去,封常清依照军法处死了他。D面对叛乱,封常清大声向皇帝进言,提出平贼的战略,皇帝很赏识,派他前往迎敌,他到达东京后,招募军队,截断河阳桥据守。(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慕公高义,愿事鞭辔,故无媒自前,何见拒之深乎?仙芝惊,及见常清,惮其公,不敢让。常清亦不之谢。5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山 行项斯
13、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注】:项斯,生逢唐末乱世,自觉怀才不遇,除做过小官丹徒县尉外,长期身居草野,很熟悉山野风光。蒸茗:炒茶。缲丝:从泡在开水里的蚕茧中抽出丝。(1)试赏析二、三联在写景上的妙处。(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古人在诗歌中常用比喻手法委婉地表情达意。李白行路难中表达自己仕途坎坷的一句是:,。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暂渺小的一句是:,。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虽历经困苦却乐观豁达心情的一句是:,。三、
14、文学类文本阅读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犁的情结高维生 农具中,我最喜欢的是犁。辽阔的土地,一头牛,一只犁杖,一个人,耕过的田地,像海中翻腾的浪花,有了鲜活的气息。犁像笔一样,写下对土地的情感,对丰收的渴望。农人的吆喝声,单调、朴实、透明,风儿似的掠过,牛儿循着熟悉的声音,牵动犁杖。一个农人的活计做得是否地道,不仅看他出不出力,重要的是对土地的情感和对农具的热爱。打量他的犁杖,就了解了一切。农具当中犁是让人尊重,敬畏的,如果把农具排行的话,犁应为老大。这并不是因体积而论,是它的耐苦、执著和坚毅。犁像动物界中的老虎,平时安静,隐卧一旁,动起来有摧枯拉朽之势。一年中,大多的时候,它闲置被人遗
15、忘,只有播种的季节,回到土地上,积攒的力量才爆发出来。今年春天,我回到故乡,在延吉喧闹的街头,寻找童年的足迹。童年的大杂院,变作前尘往事,一条宽大的马路,掩盖了我在异乡的不尽思念。站在马路边,注视穿梭般的车流,耳边的聒噪,有了不尽的感伤。第二天,在友人的陪伴下,来到了五凤屯,这是我童年生活过的地方。 乡村人少车少,没外人打扰这儿的平静生活,一个人走在洪分河的堤坝上,两旁是桦树林,它摆脱了冬天的冷酷折磨。新生的叶子滑爽,富有弹性,清晰的纹络,流动着土地的汁液。蔓延的野草中有打碗花和飞舞的蝴蝶,草的清香像水一般地涌动,一潮潮地扑鼻。鸟儿像歌手,唤醒了深深的记忆,消除了心中郁积的烦躁。欢快的河水,像
16、大地的女儿抛下的缎带,丰富的情感,润养岸边的村庄、田野。慢悠悠走动的牛车,铃铎的叮咚声,让我想起童年的欢乐。 不远处的土地上,一头牛拉动犁杖。农人的吆喝声,听后特别舒坦,不像汽车的噪音,撕裂耳膜。牛听着主人的指挥,犁划开黑土地,犁尖被土地磨得锃亮,没一点斑斑锈迹。农人神情专注,无一丝杂念,那一刻,他在倾听土地和犁的情语,翻耕的泥土,像一朵朵开放的花儿,舒展的叶子,浸润清晨的露珠,漫着花的清新。我在鲁北平原,见过忙春的景象。有的人家牲口紧张,一家老少齐上阵,父亲扶犁,儿女和妻子拉犁。套绳搭在肩头,弯弓腰身,一步一个脚印,留在身后的土地上。汗水湿透衣服,滴落在泥土中。人和土地的情感,不是一两句简单
17、话说得清的。 我扶过犁,上学时,学工学农的热潮铺天盖地,风起云涌。一个学期要有多少课时学工学农,走出校门,到广阔的天地里去学习劳动。上农业课的老师是个男老师,课堂上除了讲课本的知识,他还说了很多的趣事。在他下乡的邻屯,有一个上海知青集体户,刚到东北的时候,闹了好多的笑话。上海弄堂长大的年轻人,细皮嫩肉,穿着统一发的黄大棉衣,戴着黄棉帽子,操一口南方口音,惹得乡下人好喜欢。他们还不知苦难的滋味,对乡村事事感到新鲜:板障子、柈子垛、土炕、雪堆、屋檐下的冰溜子。看村头往地里拉粪的牛车,觉得很有意思,就像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在战场上,对着前方大声地喊道:前进!牛车一动不动,急得不停地拍打牛身上,牛慢慢地倒
18、刍,听不懂知青小伙子在说什么,更听不懂江水滋润的南方话。 我们喜欢男老师的实习课,在田间地头的劳动,搀杂玩耍的因素。有一次,我们到学校的学农基地上课,一张犁摆在地头,他牵来牛,教同学们如何上套,讲耕地对一年的重要性。他做一系列的示范,告诉我们在扶犁中注意那些环节,牛在他的吆喝声中,拉着犁听话地向前走。犁翻开土地,男老师扶犁的神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个同学都要上去,亲手扶犁,试一试,犁在我们的手中变得不听使唤,牛也不听话了,走走停停,像在田地散步休闲。轮到我上场,更惹得同学们大笑,我扶犁时东摇西晃,像喝醉了酒,牛儿不时地哞哞叫两声,提出抗议。犁在我的眼中是浪漫的,像一首长诗,歌颂人、土
19、地、未来。它是那么地热爱土地,从不背叛。它不像镰刀,如同一只不安稳的松鼠,做些琐碎的事情,然后被人随便地丢弃。 一个人在春天,在童年的乡村的大地,又一次听犁的歌唱。(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A文章以“犁的情结”为题,主要抒发了对土地的热爱、对丰收的渴望、对童年的回忆以及对“犁的消失”的伤感。B文章第三段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赞扬了“犁”的独特品性,同时也对“一年中大多的时候,它都闲置着被人遗忘”略感遗憾。C第六段“鸟儿像歌手,唤醒了深深的记忆,消除了心中郁积的烦躁”、第七段的“农人的吆喝声,听后特别舒坦,不像汽车的噪音,撕裂耳膜”,与作者对童年
20、的回忆以及文章的主题相呼应。D上海知青“对着前方大声地喊道;前进!牛车一动不动,急得不停地拍打牛身上”,这里通过特写镜头,表现了知青们与乡村的格格不入。E本文是作者身处“童年的乡村的大地,又一次听犁的歌唱”之后,从心底里唱出的乡情、“我”、土地与未来相依相恋的一曲动人的赞歌。(2)文章以“犁”为线索,多次具体描写了人们使唤牛或用犁的活动,请简要概括。(3)文章说:“农具当中犁是让人尊重,敬畏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犁”尊重、敬畏的理由有哪些?(4)作者说:“犁在我的眼中是浪漫的”。请结合材料,探究“浪漫”的表现与作用。四、实用类文本阅读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萧红:一个漂泊的
21、灵魂 1936 年 11 月 19 日,萧红在给萧军的信里写:窗上洒满着白月的当儿,我愿意关了灯,坐下来沉默一些时候,就在这沉默中,忽然像有警钟似的来到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它是那么自由。那个时候,萧红身在日本,正试图用出走来逃离与萧军的情感困局,同时也想给自己找一个安静的写作空间。隔着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狂风骤雨般的爱情和烽火漫天的故国都蒙上了一层怀想的轻雾,而漂泊了那么久,她奉为宗教的写作在导师鲁迅的提携下日益自由,终于可以停下来感叹一句:自由和舒适,平静和安闲,经济一点也不压迫,这真是黄金时代,是在笼子过的。 仅仅是在笼子里的平安,她也是又爱又怕的。写信的一个月前,鲁迅逝世了,
22、震惊和悲恸过后,萧红好像隐隐找到了一种悲痛化出来的力量,这是她微小的坚强。事实上,这平安确实是短暂的,不久后,萧红就不得不提前回国,踏上了更加颠沛流离的悲剧之路。如今去回望萧红对黄金时代的感叹,实在是饱含凄凉的。 文学与人生,是萧红的两条交叉线。这两重世界曾经合二为一,但最终渐行渐远、无法弥合:她在文学中找到了个人价值和心灵自由,像大鹏金翅鸟一样飞翔,而在人生际遇上则颠沛流离。在她身后,作为一个作家,萧红是游离于主流文学而被长期忽略的;而作为一个女人,她与不同男人之间漂泊的感情经历为人长久窥视。 漂泊将近百年过后,萧红才在中国文学史上找到自己应有的地位。除了好像小说般戏剧性的爱情,还不可忽视她
23、身处的大时代背景。动荡的时代,匮乏的物质反而造就了那个时代精神的亢奋和对信仰的执著,也造就了一个群体性文学上的黄金时代,而萧红作为其中一个女性个体,她追寻的是不同寻常的道路。萧红的一生都在漂泊,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男人到另一个男人。如果从她1933 年逃婚出走故乡呼兰算起,到她 1942 年客死香港为止,短短几年间,她走遍各地,从北国到粵港,从西北到日本。她原本可以停下来,但她依然选择了漂泊。我们辗转走访这些站点,不禁感佩萧红在短短几年的颠沛流离中的高产,她留下 100 多万字的作品,其中包括两部诗性悲剧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一部讽刺喜剧马伯乐,这在和平年代尚且不易,何况是战乱年代了。
24、萧红出生于辛亥革命爆发的 1911 年,死于抗战烽火中的 1942 年,正值一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作为女性,萧红自己也说:这是一个盛产娜拉的时代。在五四后的一代作家中,萧红因袭的负担最小,也因此形成极具个人特色的自由风格。如果说一开始的娜拉式的逃婚离家还是被动的,后来离开萧军、选择端木并与之南下香港,则是爱情和民族双重危机下的主动选择,放在大时代背景下去观察萧红,她在当时的女性群体,甚至是女作家群体中也是触目的。她的漂泊似乎也从被动的行为转为一种主动的习惯。尤其在当时主流文化阵营纷纷奔赴延安的时代洪流中,萧红公开提出作家不属于某个阶级,作家是属于人类的,她选择了自由写作。因此想象中的左翼女作家
25、标签对她并不适宜。萧红研究开创者、汉学家葛浩文评价:萧红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并不是一种理想化的、充满爱国热情的浪漫的战争图景,而是它对日常生活中真实的人们身上产生的孤独的、极端的个人化的影响。从此萧红长期游离于主流文学视野之外。 萧红曾对好友聂绀弩说: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要掉下来。现实中,她的确为这份情感和生活方式的再选择,在兵荒马乱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至今仍备受争议,这怎么是黄金时代呢?许鞍华在电影黄金时代里借萧红之口回答: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选择怎么爱怎么活,这就是我的黄金时代。这样来看,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黄金时代。(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有删改
26、)(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因为得到了导师鲁迅的提携并摆脱了和萧军的感情纠葛,萧红得以平静投入自由的创作空间中,所以她深感这是她的黄金时代。B虽然在人生道路上饱经忧患,但萧红在文学创作中找到了个人价值和心灵自由,在颠沛流离中留下了丰厚的、富有个性的文字。C萧红的漂泊是自身的主动选择,她一直以来以自己的意志来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获得精神的自由是她选择这种人生道路的思想。D萧红出于对颠沛流离的生活的恐惧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而拒绝去延安,这正是她的黄金时代与那个时代不一样的地方。E正因为萧红在文字里不仅呈现了爱国热情与对幸福自由的向往,还抒发了“个人化的孤独”,从而最终进入
27、了主流文学的视野。(2)文章第二段中说:“这真是黄金时代,是在笼子里过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黄金时代”与“笼子”的关系。(3)作为一篇文学性很强的人物传记,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4)文章以“萧红:一个漂泊的灵魂”为题,有丰富的内涵与用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五、语言文字运用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清”与“廉”是官员人格的底线,这个底线一旦突破,官员的独立人格将;如果守住了这个底线,哪怕诱惑再多,也能不为所动。(2)湖南邵东七井村突发地陷,一夜之间,五亩大的鱼塘和上万斤鲜鱼消失得无影无踪,养殖户一年的努力。(3)入夜之后,小偷溜进谈迁家中偷走了
28、存放国榷原稿的竹箱,二十年心血,这对年迈体衰的谈迁来说真是雪上加霜。A荡然无存 化为乌有 付之东流B付之东流 化为乌有 荡然无存C化为乌有 荡然无存 付之东流D荡然无存 付之东流 化为乌有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作为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对世事人情的表现充满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因此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他在中国戏剧史和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已被大家公认B反对家庭暴力行为,不能止于立法,还应强化普法力度和水平,不管是个人还是社会,都要克服和扭转之前的固有观念,真正让反家暴法落地生根C现年 70 岁的昂山素季是一个活着的传奇,她不仅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以及缅甸反对党“全国民主联盟”的领
29、袖,而且是“缅甸国父”昂山将军的女儿D12 月 25 日,备受关注的省级重点项目川南城际铁路正式开工,该项目将推动沿线地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旅游资源开发,促进经济发展1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的寓所后面有一条小河通莱茵河。我在晚间常到那里散步一次,走成了习惯,总是沿东岸去,过桥沿西岸回来。 ;,。,。同是一棵树,看它的正身本极平凡,看它的倒影却带有几分另一世界的色彩。我平时又欢喜看烟雾朦胧的远树,大雪笼盖的世界和更深夜静的月景。本来是习见不以为奇的东西,让雾、雪、月盖上一层白纱,便见得很美丽。东岸的景物又比西岸的美 但是它们又不如河里的倒影对岸的草木
30、房屋固然比这边的美 走西岸时适得其反走东岸时我觉得西岸的景物比东岸的美。ABCD12在下面文字的空白处补写恰当的内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现世只是一个密密无缝的利害网,一般人不能跳脱这个圈套,所以转来转去,。人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欺诈、凌虐、劫夺种种罪孽都种根于此。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人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13仔细观察如图的漫画,用简洁的语言介绍画面内容,并
31、概括漫画的寓意。六、写作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康德) 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手脚相当闲,头脑才能相当的忙起来。(梁实秋)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结合自己针对现实的思考,自选角度作文。要求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2016年四川省宜宾市高考语文一诊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自由和平等是人类社会的两大基本价值追求,自由平等是早期人类的基本利益,即为物质财富的占有。平等表现为个体在群体生活
32、中均等的占有财富,而自由更多的体现在个体可以合理的占有属于自己的财富。发展到现在,在法治社会里,平等主要是公共事务的处理原则,通过平等可以制定出符合大多数社会成员利益的规则;而自由主要是市民在不侵犯他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独立处理其私人事务的原则。换一句话说,平等主要出现在公共领域,而自由主要出现在私人领域。可以说,自由和平等一起构成了现代市民生活的基本原则。 虽说自由平等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东西方文明形成的过程中,自由与平等所受的重视程度是不一样的。在某种程度上说,东方文明在形成之初更重视平等,西方文明则更重视自由。当然这与东方文明是大陆农业文明,西方文明是海洋商业文明
33、有很大的关系。 东方大陆农业文明以中华文明为代表,农业是东方人物质生活资料的主要生产方式。在这样一个农业社会,个人的力量在面对大自然时是非常渺小的,作为个体的人要生存就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个人的力量不足以维持自己的生活,而在集体中生活平等就自然成为人们的第一追求目标。因此家庭、宗族就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保障,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单元。而这种家庭至上的观念一旦上升为人生哲学就是集体主义。因此崇尚集体主义,蔑视个人主义,重义轻利成为古代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崇尚奉献,蔑视索取也随之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正如美国历史学家阿诺斯所言,在中国这个儒教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里,尊崇老年人,轻视年
34、轻人;尊崇过去,轻视现在;尊崇权威,轻视变革;从而,使它成为保持各方面现状的极好的工具,最终导致处处顺从,事事以正统观念为依据。 西方文明发源于地中海的岛屿文化,发源于克里特岛。这个岛处在欧洲、亚洲、非洲的中间。据说岛上的居民最初还是从事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岛上恶劣的自然条件不足以支撑人口的增长。于是岛上的居民逐渐开始以航行为生活方式,用航行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甚至掠夺、战争。在这种环境下,自由自在的个人奋斗与创造的气质得以产生。这时他们没有什么集体和权威可以依赖,每个个体必须依靠自己去创造。在对外的交流和冲突中,克里特人找到了感觉,再加上航行便利的因素,便产生了以自由为核心的
35、西方文明。这样就完成了他们的文化启蒙。虽然西方文明的孕育中间也孕育了一些平等的观念,但这种观念主要是一种机会平等的观念;在西方早期的世俗社会中始终没有权威,当他们发现他们也需要一个权威诞生时,他们往往更愿意从人类自己以外去寻找,因此西方社会发现上帝这个虚幻的权威。基督教除了给西方社会带来了上帝这个虚幻的权威以外,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原罪论。原罪论使他们更加坚信人本身是贪婪的,人的欲望如果不用严格的制度加以制约的话是永无止境的。这也就为法治找到了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1下列关于“自由和平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作为早期人类的基本价值目标,平等和自由都追求对物质财富的占有但二者又有所区别,
36、平等侧重占有的公平性,自由侧重占有的合理性B现代的法治社会,市民生活中的基本原则由平等和自由二者组成,分别出现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C在公共领域处理公共事务时,透过平等才能制定出符合市民利益的规则在私人领域处理私人事务时,市民在处理其个人事务时的自由也是有一定的前提条件的D在东西方文明的形成中,平等和自由的重视程度不同,东方重视平等,西方则不重视平等【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筛选文中信息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
37、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解答】B、“市民生活中的基本原则由平等和自由二者组成”不符合原文,原文第一段表述为“换一句话说,平等主要出现在公共领域,而自由主要出现在私人领域可以说,自由和平等一起构成了现代市民生活的基本原则”;C、“市民在处理其个人事务时的自由也是有一定的前提条件的”不妥,原文第一段表述为“而自由主要是市民在不侵犯他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独立处理其私人事务的原则”;D、“西方则不重视平等”错,原文第二段是“东方文明在形成之初更重视平等,西方文明则更重视自由”,“更重视自由”并不等于“不重视平等”故选A答案:A2下列理解,不符
38、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大陆农业社会,人们为了生存就必须依靠集体,个体力量渺小,集体力量强大,因此在集体中平等就成为人们的第一追求目标B西方文明发源于地中海的岛屿文化,据说当岛上恶劣的自然条件不足以支撑人口的增长时,人们为了生存,便逐渐开始以航海为主的生活C因受不同生产方式的影响,东西方产生了不同的文明形式而东西方文明在发展时,平等和自由其实是同时存在的,同等重要的D西方文明中也需要权威,但他们往往更愿意从人类自己以外去寻找,于是他们便创造了上帝这个虚幻的权威【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一般论述类文本以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论
39、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解答】C、“同等重要的”错误,原文第二段表述为“在东西方文明形成的过程中,自由与平等所受的重视程度是不一样的”故选C答案: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家庭、宗族等社会基本单元的形成,受处在大陆的地理位置、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并因此而形成了重集体轻个人、重义轻利的道德观B美国历史学家阿诺斯认为中国儒教占统治地位,“尊崇老年人,轻视年轻人;尊崇过去,轻视现在;尊崇权威,轻视变革”,这些都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C岛屿文化带来航行的发
40、展,也促进了自由自在的个人奋斗与创造的气质的形成,于是便产生了以自由为核心的西方文明D崇尚个人自由、虚幻的权威、原罪论,这些都是西方文明中人们希望用严格的制度加以制约的因素,也为法治找到了思想基础【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阅读题干的设置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而后者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关键的,审题时要通过分析前两者把握命题意图信息筛选的主要依据是题干和文本明确题干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
41、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解答】B、“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无中生有,原文倒数第二段是“最终导致处处顺从,事事以正统观念为依据”故选B答案:B二、古代诗文阅读4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封常清,蒲州猗氏人也。外祖教其读书,多所历览。外祖死,常清孤贫,年三十馀,未有名。将军高仙芝为都知兵马使,颇有材能,每出军,奏傔从三十馀人,衣服鲜明。常清慨然发愤,投牒请预。常清细瘦,脚短而跛,仙芝陋其貌,不纳。明日复至,仙芝谢曰:“傔已足,何庸复来?“常清怒曰:“慕公高义,愿事
42、鞭辔,故无媒自前,何见拒之深乎?以貌取士,恐失之子羽。公其念之!仙芝不得已,补为傔。 会达奚诸部叛,自黑山北向,西趣碎叶。仙芝以二千骑追蹑。常清于幕中潜作捷书,具言次舍井泉,遇贼形势,克获谋略,事颇精审。仙芝所欲言,无不周悉,仙芝大骇异之。即用之,遂知名。以功授叠州城戍主。仙芝每出征讨,常令常清知留后事。常清有才学,果决。知留后时,仙芝委家事于郎将郑德诠,其乳母子也,威动军中。德诠见常清始贵,素易之,自后走马突常清而去。常清命左右密引德诠至庭中,因杖死,以面仆地曳出之。仙芝妻及乳母于门外号哭救之,不得,因以其状上仙芝。仙芝惊,及见常清,惮其公,不敢让。常清亦不之谢。会大将有罪者,又杀二人,军中
43、莫不股栗。常清性勤俭,耐劳苦,出军乘骡,私厩才二马,赏罚分明。天宝末入朝,时禄山反,帝引见,何方诛讨?常清见帝忧,因大言曰:“太平斯久,人不知战。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玄宗壮其言。翌日,以常清为范阳节度,乘驿赴东京。募兵六万,皆庸保市井之流。乃斫断河阳桥,于东京为固守之备。十二月,禄山渡河,常清使骁骑拒之,杀拓羯数十百人。贼大军继至,常清退入上东门,又战不利,贼鼓而进,杀掠人吏。常清又战于都亭驿,不胜。退守宣仁门,又败。乃语仙芝曰:“贼锐甚。难与争锋,潼关无兵,一夫奔突则京师危,不如急守潼关。“仙芝从之。败书闻,帝令边令诚以诏书至,示之
44、,常清曰:“吾所以不死者,不忍污国家节,受戮贼手,讨逆无效,今死乃甘心。“又表言:“臣死后,望陛下无轻此贼,则社稷安。“是日临刑,以表授令诚而死。人多哀之。(取材于新唐书封常清传)(1)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B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C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D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牒”
45、指用竹或木制成的短简,将短简编连在一起称为牒。“投牒”在文中指呈递文书。B“左右”是多义词,有方位“左边右边”之意,有动词“支配”之意,也有副词“反正”之意,文中指跟随的人。C“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皇帝的年号纪年法是古代纪年法的一种形式,和干支纪年法一样盛行。D“阙”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建筑。“阙下”即宫阙之下,指帝王所居之处。文中借指皇帝。(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封常清孤苦贫寒,三十多岁仍默默无闻,为了投靠名将高仙芝门下,主动呈上文书自荐,最终高仙芝没办法,就把他录取到侍从中。B封常清才华出众。虽未参加围剿达奚部落的作战,却能将敌我双方如何安营扎寨、
46、谋略运用、布阵交战等战争的细微末节,全面记述。C封常清执事严明,果敢决断。郎将郑德诠倚仗与高仙芝非同寻常的关系,故意纵马从封常清身旁冲撞过去,封常清依照军法处死了他。D面对叛乱,封常清大声向皇帝进言,提出平贼的战略,皇帝很赏识,派他前往迎敌,他到达东京后,招募军队,截断河阳桥据守。(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慕公高义,愿事鞭辔,故无媒自前,何见拒之深乎?仙芝惊,及见常清,惮其公,不敢让。常清亦不之谢。【考点】文言文阅读【分析】该题属人物传记,文章的叙事性较强,文意浅易从内容考查上看较为注重“言”“文”并重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理解、古今词辨析、词类活用、古代文化常识等
47、;“文”主要指对文意的理解该题考查了三道选择题,一道主观翻译题目,对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进行了综合考查从测试能力看,着重考查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考虑到考生答卷的总书写量和阅卷等多种因素,在题型方面,主要采用选择题,句子翻译也是文中的一两句话解答文言文试题,无论是“言”的考查还是“文”的考查,一定要立足于文本,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解答】解析: 第一题有两个考点,一是“事有逆顺势有奇变/”中间断在何处,从句式和句意来看就为“事有逆顺/势有奇变”,可排除C和D;二是“挑马箠渡河”是修饰关系不可断开,“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中间可断可不断,排除A项故答案选:B 第
48、二题中主要考查了古代文化常识,考查了“牒”“左右”“天宝”“阙”四个词语,该类题目,除了靠平时的学习积累外,也可以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进行判断,D项中“阙”字解释有误,“阙”字之前为“悬”,后面又与“下”字连用,显然解释为“文中借指皇帝”是错误的,正确解释应为:文中借指朝廷故答案选D 第三题D项中,“因大言”不是大声,封建制度不允许,应该是指说大话,夸口另外,说的也不是战略方针故答案选D 第四题为文言文翻译,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综合能力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本题给出的分值,对于译出大意的赋分也占不小的比例,说明很大程度上要兼顾对整体文意的考查
49、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事鞭辔”“媒”“见”三个,这是从原文中找出的比较重要的地方,“事鞭辔”是比喻的说法,直接翻译为:给您拿鞭子牵马,要意译为“侍奉您”“媒”是名词,在这里考查了文言文实词的活用,应该翻译为“介绍”“见”字较难翻译,考查的是固定用法,“见”+动词时,常常表被动或者作偏义副词用,此处为偏义副词,翻译为“我”,“见拒”即“拒绝我”第二小题中的关键实词有“惮”“让”“谢”这三个实词难度不大,“惮”为敬畏、惧怕、害怕的意思“让”用在否定副词“不”和能愿动词“敢”之后,应该为动词,该处解释为“责备”“谢”为古今异义词,该处为“谢罪”之意另外,该题“不之谢”为宾语前置句,翻译时注意调整
50、为“不谢之”参考答案:(1)B (2)D (3)D(4)我仰慕您的高义,愿意侍奉您,所以没有人介绍自己来了,您为什么拒绝我那么厉害呢?高仙芝很吃惊,等到见了常清,敬畏他的公正无私,不敢责备封常清也不向他谢罪参考译文:封常清是蒲州猗氏县人,外祖父教他读书,学识广博精深外祖父死后,常清孤苦贫穷,三十多岁了,还没有成名高仙芝为都知兵马使颇有才能,每次出兵,高仙芝任命了三十多名侍从,衣裳鲜艳漂亮,封常清因而感慨,并报名请求担任侍从封常清很瘦,加上脚又跛,高仙芝瞧不起他的外表,不录用他第二天他又来了,高仙芝道歉说“:侍从已录取够了,哪里用得着又来呢?”封常清发怒说“:我仰慕您的高义,愿意侍奉您,所以没人
51、介绍自己来了,您为什么一定要拒绝呢?看容貌录用人,会把子羽看错,您还是考虑一下吧”高仙芝还是没接受他,他就每天到门口来等候,高仙芝没办法,就把他录取到侍从里了遇上达奚各部反叛,从黑山向西奔向碎叶城,高仙芝率两千名骑兵追击,达奚走了很远的路,人和马都疲劳了,因此几乎被全部俘获或杀死了封常清在下面暗暗写好了捷报,详细记载了井眼、泉水、驻军地点、胜敌的情况和战术,条理分明高仙芝拿来看了,都是自己想写的,于是大惊,马上采用了于是封常清有了名气后因功封叠州戍主高仙芝出征,他常任留后封常清有才能又果断,没有事能难住他高仙芝委任郎将郑德诠管理家事,他是高仙芝奶妈的儿子,在军中很威风封常清有次从外面回来,众将
52、上前拜见郑德诠见他才上任,轻视他,骑马撞了他的骑马侍从后离开了封常清命侍从把他带到厅堂里,就关上了门,离开座位说“:我出身微贱,御史中丞大人错爱,让我主持留后事务,郎将怎能无礼?”接着叱责他说“:必须借你的死,来严肃军纪”于是用杖打死了他,把他的脸朝下拖了出去高仙芝的妻子和奶妈在门外哭着求情,没能救他的命,很快将情况告诉了高仙芝,高仙芝很吃惊,到见了封常清,敬畏他的公正,没敢责备他他也不道歉遇上大将犯罪,他又杀死了两位,全军没有不害怕他的封常清生性勤劳节俭,吃苦耐劳,出兵骑驿马,私人马厩只有两匹马,赏罚严明天宝末年进京朝拜时,安禄山反叛了,皇帝召见他,问用什么办法对付叛贼封常清看见皇帝担忧,就
53、夸口说:“国内长期太平,人们不懂作战但道义上有正义和不义,战场上有各种谋略我请求赶到洛阳,用全部库存物招募勇士,甩着马鞭过黄河,不久就把叛贼的头献到朝廷来”皇帝欣赏他的勇气第二天,任命封常清为范阳节度副大使,骑驿马到了洛阳招募到六万军队,但都是市民和仆役,于是安排军队拆毁了河阳桥把东京作为固守的防备之处十二月,安禄山度过黄河,封常清派精锐骑兵抵御,杀死了叛军几十上百人叛军大部队到了,封常清抵御不住,退进上东门,接战后又战败了叛军击鼓进兵,搜捕官员封常清又在都亭驿迎战,又打了败仗退兵守宣仁门,又打败了于是他对高仙芝说:“叛军力量很厉害,很难和他们争锋,潼关没有守军,一旦被叛军突然袭击,京城就会危
54、险了,不如赶快去守潼关”高仙芝听从了他战败的报告送到了朝廷,皇帝罢免了封常清的官职,让他作为老百姓隶属高仙芝办事高仙芝让他穿着黑色衣服监督部署在左右边的军队,边令诚拿着杀死他的诏书来了,给他看,封常清说:“我之所以不拼死子啊战场,是怕侮辱了国家的官职,被叛军抓住杀死现在我死心甘情愿”当初封常清战败后,直接进了潼关,想见皇帝汇报征战叛军的情况,到了渭南,皇帝下诏书命他到潼关去,封常清既忧虑又害怕,就写遗表谢罪,说道:“自从洛阳失守以后,三次派使者上奏章陈述讨贼战略,都没有被接见,”又说:“我死了以后,希望皇上不要看轻了这叛军,那么国家就安定了”到将被处死时,将遗表交给边令诚就去受死了人们多数同情
55、他5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山 行项斯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注】:项斯,生逢唐末乱世,自觉怀才不遇,除做过小官丹徒县尉外,长期身居草野,很熟悉山野风光。蒸茗:炒茶。缲丝:从泡在开水里的蚕茧中抽出丝。(1)试赏析二、三联在写景上的妙处。(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考点】古诗词阅读;怀古咏史诗【分析】山行是唐代诗人项斯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写山水,饱含田园风味,写景如绘,清幽静谧,同时充满了勃勃生机本题考查了诗歌的手法和情感:(1)先指出两联的动静关系,
56、然后结合诗句赏析,最后分析作用(2)结合注释一和诗句具体分析【解答】(1)中间两联的意思是“高山在正午时分峰影已经移动,草叶上沾着泥痕因刚跑过鹿群蒸煮茶叶的香气从茅屋里冒出,缫丝的声响隔着竹篱也能听闻”写景句的赏析主要是从描写角度来考虑描写角度有观察角度、时空角度、色彩角度、动静角度、虚实角度、感官角度根据对这两句的分析,“日下之峰与山峰之影动静相衬”“草带泥痕这一静态细节,反映了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动态景象”“缫丝声隔竹篱闻以动衬静,表现出山村的宁静”可知应是从动静角度分析(2)分析情感首先要分析景物特点前三联作者在村里村外的见闻,以深林、流水、风影、草痕、蒸茗气、缫丝声等生动勾勒出清新明丽
57、、生机无限的山村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映衬了作者内心的喜悦,对山村野景的喜爱尾联意思为“在路上遇见了买药归来的山客,心甘情愿随他进入如岛的白云”,再结合注释一“生逢唐末乱世,自觉怀才不遇,长期身居草野”,可以看出作者渴望归隐山林的情怀答案:(1)此两联写景深得动静之妙颔联“山当日午回峰影”一句,山峰本是静态的,而诗人用一个“回”字,写出正午群峰影子随日移动,日下之峰与山峰之影动静相衬,突出了山间的幽静和山行的情趣;“草带泥痕过鹿群”一句通过“草带泥痕”这一静态细节,反映了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动态景象,写出了山间景色的清丽而又生机无限,诗句动静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山间景象的喜爱之情颈联“缫丝声隔竹篱闻
58、”以动衬静,表现出山村的宁静,表达了诗人对山村生活的喜爱(2)诗人情感:对山村野景的喜爱,渴望归隐山林的情怀作者在前三联移步换形,环绕山中之行,层次分明地写出作者在村里村外的见闻,以深林、流水、风影、草痕、蒸茗气、缫丝声等生动勾勒出清新明丽、生机无限的山村风景,表达了对山村野景的喜爱尾联“不惜”随卖药归来客遁迹空寂的云山,表现了诗人渴望归隐山林的情怀译文:青青的枥树林的深处也住着人,一条小溪由几户人家共享同分高山在正午时分峰影已经移动,草叶上沾着泥痕因刚跑过鹿群蒸煮茶叶的香气从茅屋里冒出,缫丝的声响隔着竹篱也能听闻在路上遇见了买药归来的山客,心甘情愿随他进入如岛的白云赏析:“青枥林深亦有人,一
59、渠流水数家分“起笔展示山间佳境有景,有人,有村落诗中“点染法“的妙用,效果亦然它在平凡中见奇特,奇特又出于平凡,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点染“本为中国画的技法,一点一染,淡浓、远近、深浅不同,景象更活现纸上在第三联里,诗人准确地捕捉暮春山村最具特色的物事烘茶与抽茧来开拓诗的意境巧妙的是,诗人并未直说山村农民如何忙碌于捡茶、分茶、炒茶和煮茧、退蛹、抽丝,而只是说从茅舍升出袅袅炊烟中闻到了蒸茗的香味;隔着竹篱听到了缲丝声音,从而使读者自己去领略农事丰收的盛景这里,诗人创造的意境因借助于通感作用,使读者倍感亲切这首诗的特点是构思奇巧,移步换形,环绕山中之行,层次分明地写出作者在村里村外的见闻写景,景
60、物明丽;抒情,情味隽永;造境,境界深邃,委实是一首佳作6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古人在诗歌中常用比喻手法委婉地表情达意。李白行路难中表达自己仕途坎坷的一句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暂渺小的一句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虽历经困苦却乐观豁达心情的一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考点】名篇名句默写;字形【分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诵和默写诗文的能力【解答】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注意“渡、川”字的书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注意“蜉蝣、粟”字的书写)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
61、前头万木春(注意“畔”字的书写)三、文学类文本阅读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犁的情结高维生 农具中,我最喜欢的是犁。辽阔的土地,一头牛,一只犁杖,一个人,耕过的田地,像海中翻腾的浪花,有了鲜活的气息。犁像笔一样,写下对土地的情感,对丰收的渴望。农人的吆喝声,单调、朴实、透明,风儿似的掠过,牛儿循着熟悉的声音,牵动犁杖。一个农人的活计做得是否地道,不仅看他出不出力,重要的是对土地的情感和对农具的热爱。打量他的犁杖,就了解了一切。农具当中犁是让人尊重,敬畏的,如果把农具排行的话,犁应为老大。这并不是因体积而论,是它的耐苦、执著和坚毅。犁像动物界中的老虎,平时安静,隐卧一旁,动起来有摧枯拉朽之
62、势。一年中,大多的时候,它闲置被人遗忘,只有播种的季节,回到土地上,积攒的力量才爆发出来。今年春天,我回到故乡,在延吉喧闹的街头,寻找童年的足迹。童年的大杂院,变作前尘往事,一条宽大的马路,掩盖了我在异乡的不尽思念。站在马路边,注视穿梭般的车流,耳边的聒噪,有了不尽的感伤。第二天,在友人的陪伴下,来到了五凤屯,这是我童年生活过的地方。 乡村人少车少,没外人打扰这儿的平静生活,一个人走在洪分河的堤坝上,两旁是桦树林,它摆脱了冬天的冷酷折磨。新生的叶子滑爽,富有弹性,清晰的纹络,流动着土地的汁液。蔓延的野草中有打碗花和飞舞的蝴蝶,草的清香像水一般地涌动,一潮潮地扑鼻。鸟儿像歌手,唤醒了深深的记忆,
63、消除了心中郁积的烦躁。欢快的河水,像大地的女儿抛下的缎带,丰富的情感,润养岸边的村庄、田野。慢悠悠走动的牛车,铃铎的叮咚声,让我想起童年的欢乐。 不远处的土地上,一头牛拉动犁杖。农人的吆喝声,听后特别舒坦,不像汽车的噪音,撕裂耳膜。牛听着主人的指挥,犁划开黑土地,犁尖被土地磨得锃亮,没一点斑斑锈迹。农人神情专注,无一丝杂念,那一刻,他在倾听土地和犁的情语,翻耕的泥土,像一朵朵开放的花儿,舒展的叶子,浸润清晨的露珠,漫着花的清新。我在鲁北平原,见过忙春的景象。有的人家牲口紧张,一家老少齐上阵,父亲扶犁,儿女和妻子拉犁。套绳搭在肩头,弯弓腰身,一步一个脚印,留在身后的土地上。汗水湿透衣服,滴落在泥
64、土中。人和土地的情感,不是一两句简单话说得清的。 我扶过犁,上学时,学工学农的热潮铺天盖地,风起云涌。一个学期要有多少课时学工学农,走出校门,到广阔的天地里去学习劳动。上农业课的老师是个男老师,课堂上除了讲课本的知识,他还说了很多的趣事。在他下乡的邻屯,有一个上海知青集体户,刚到东北的时候,闹了好多的笑话。上海弄堂长大的年轻人,细皮嫩肉,穿着统一发的黄大棉衣,戴着黄棉帽子,操一口南方口音,惹得乡下人好喜欢。他们还不知苦难的滋味,对乡村事事感到新鲜:板障子、柈子垛、土炕、雪堆、屋檐下的冰溜子。看村头往地里拉粪的牛车,觉得很有意思,就像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在战场上,对着前方大声地喊道:前进!牛车一动不
65、动,急得不停地拍打牛身上,牛慢慢地倒刍,听不懂知青小伙子在说什么,更听不懂江水滋润的南方话。 我们喜欢男老师的实习课,在田间地头的劳动,搀杂玩耍的因素。有一次,我们到学校的学农基地上课,一张犁摆在地头,他牵来牛,教同学们如何上套,讲耕地对一年的重要性。他做一系列的示范,告诉我们在扶犁中注意那些环节,牛在他的吆喝声中,拉着犁听话地向前走。犁翻开土地,男老师扶犁的神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个同学都要上去,亲手扶犁,试一试,犁在我们的手中变得不听使唤,牛也不听话了,走走停停,像在田地散步休闲。轮到我上场,更惹得同学们大笑,我扶犁时东摇西晃,像喝醉了酒,牛儿不时地哞哞叫两声,提出抗议。犁在我的
66、眼中是浪漫的,像一首长诗,歌颂人、土地、未来。它是那么地热爱土地,从不背叛。它不像镰刀,如同一只不安稳的松鼠,做些琐碎的事情,然后被人随便地丢弃。 一个人在春天,在童年的乡村的大地,又一次听犁的歌唱。(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CEA文章以“犁的情结”为题,主要抒发了对土地的热爱、对丰收的渴望、对童年的回忆以及对“犁的消失”的伤感。B文章第三段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赞扬了“犁”的独特品性,同时也对“一年中大多的时候,它都闲置着被人遗忘”略感遗憾。C第六段“鸟儿像歌手,唤醒了深深的记忆,消除了心中郁积的烦躁”、第七段的“农人的吆喝声,听后特别舒坦,
67、不像汽车的噪音,撕裂耳膜”,与作者对童年的回忆以及文章的主题相呼应。D上海知青“对着前方大声地喊道;前进!牛车一动不动,急得不停地拍打牛身上”,这里通过特写镜头,表现了知青们与乡村的格格不入。E本文是作者身处“童年的乡村的大地,又一次听犁的歌唱”之后,从心底里唱出的乡情、“我”、土地与未来相依相恋的一曲动人的赞歌。(2)文章以“犁”为线索,多次具体描写了人们使唤牛或用犁的活动,请简要概括。(3)文章说:“农具当中犁是让人尊重,敬畏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犁”尊重、敬畏的理由有哪些?(4)作者说:“犁在我的眼中是浪漫的”。请结合材料,探究“浪漫”的表现与作用。【考点】散文阅读【分析】(
68、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试题解析:(1)A项“犁的消失”有误;B项“同时也对一年中大多的时候,它都闲置着被人遗忘略感遗憾”不恰当,由“平时安静,隐卧一旁,动起来有摧枯拉朽之势”一句可以看出作者是说它蓄积力量 D项“格格不入”说法欠妥(2)题干中的“具体”“画面”表明,题目要求概括的是具体使用犁耕地的画面,所以文中的一些笼统描写犁的内容,如第一段中的“一望无边的土地”等不能算作答案信息明白了这一点,就可在原文中寻找答案信息第八段中,作者回
69、到家乡看到“不远处的土地上”有人在耕地,由此又回忆起鲁北平原上春忙的景象第十段,在学农基地上课,老师教同学们犁地将这些信息归纳,描述为画面即可(3)要注意题干中“结合全文”,从前三段“犁像笔一样,写下对土地的情感,对丰收的渴望”“一个农人的活计做得是否地道,不仅看他出不出力,重要的是对土地的情感和对农具的热爱打量他的犁杖,就了解了一切”“犁应为老大这并不是因体积而论,是它的耐苦、执著和坚毅”这些句子中可以概括要点从倒数第二段“它是那么地热爱土地,从不背叛”可以概括要点(4)此题实为既扣文本又可拓展的鉴赏、评价兼探究性质的题目,考生要找准答题方向,然后结合作品内涵进行分析、评价应注意的是,文中没
70、有现成的答案,考生需要从文本中挖掘整理相关信息,并联系自己的感悟组织作答答案:(1)答C给,答E给,答B给(2)耕地农人:犁划开黑土地,犁尖被土地磨得锃亮,翻耕的泥土像开放的花儿鲁北平原村里人家:全家齐上阵,套绳搭肩,弯腰弓身,汗湿衣服,滴落泥土上海知青:大声喊“前进”,牛车一动不动;不停地拍打牛身,牛却慢慢倒刍男教师:吆喝着牛,牛听话地拉犁向前,犁翻开了土地“我们”:犁在手中不听使唤,牛走走停停;“我”扶犁时东摇西晃(各,表述简练,共)(3)“犁”耐苦、执着而坚毅,平时安静的积蓄力量,回到土地上却具有摧枯拉朽之势在作者看来,“犁”身上寄托了农人对土地的感情,对丰收的渴望体现了人们对故乡的热爱
71、与对童年的回望犁热爱土地,从不背叛(意思相近即可,答对1点,答对3点)(4)示例:略“表现”可围绕“犁积淀着悠悠乡情,是家乡人永远写不尽的童谣与抒情长诗”、“犁象征着乡亲们朴实而勤劳的内在本质”、“犁代表着家乡人对金秋丰收的希冀和幸福未来的向往”等内容给分“作用”可围绕“镌刻着家乡人对土地的珍爱”,“彰显着他们对故乡的一往情深”,“记录着作者对童年的回忆与对故乡的祝愿”等给分(内容要点共,表述书写2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萧红:一个漂泊的灵魂 1936 年 11 月 19 日,萧红在给萧军的信里写:窗上洒满着白月的当儿,我愿意关了灯,坐下来沉默一些时候,就在这沉默
72、中,忽然像有警钟似的来到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它是那么自由。那个时候,萧红身在日本,正试图用出走来逃离与萧军的情感困局,同时也想给自己找一个安静的写作空间。隔着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狂风骤雨般的爱情和烽火漫天的故国都蒙上了一层怀想的轻雾,而漂泊了那么久,她奉为宗教的写作在导师鲁迅的提携下日益自由,终于可以停下来感叹一句:自由和舒适,平静和安闲,经济一点也不压迫,这真是黄金时代,是在笼子过的。 仅仅是在笼子里的平安,她也是又爱又怕的。写信的一个月前,鲁迅逝世了,震惊和悲恸过后,萧红好像隐隐找到了一种悲痛化出来的力量,这是她微小的坚强。事实上,这平安确实是短暂的,不久后,萧红就不得不提前回
73、国,踏上了更加颠沛流离的悲剧之路。如今去回望萧红对黄金时代的感叹,实在是饱含凄凉的。 文学与人生,是萧红的两条交叉线。这两重世界曾经合二为一,但最终渐行渐远、无法弥合:她在文学中找到了个人价值和心灵自由,像大鹏金翅鸟一样飞翔,而在人生际遇上则颠沛流离。在她身后,作为一个作家,萧红是游离于主流文学而被长期忽略的;而作为一个女人,她与不同男人之间漂泊的感情经历为人长久窥视。 漂泊将近百年过后,萧红才在中国文学史上找到自己应有的地位。除了好像小说般戏剧性的爱情,还不可忽视她身处的大时代背景。动荡的时代,匮乏的物质反而造就了那个时代精神的亢奋和对信仰的执著,也造就了一个群体性文学上的黄金时代,而萧红作
74、为其中一个女性个体,她追寻的是不同寻常的道路。萧红的一生都在漂泊,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男人到另一个男人。如果从她1933 年逃婚出走故乡呼兰算起,到她 1942 年客死香港为止,短短几年间,她走遍各地,从北国到粵港,从西北到日本。她原本可以停下来,但她依然选择了漂泊。我们辗转走访这些站点,不禁感佩萧红在短短几年的颠沛流离中的高产,她留下 100 多万字的作品,其中包括两部诗性悲剧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一部讽刺喜剧马伯乐,这在和平年代尚且不易,何况是战乱年代了。 萧红出生于辛亥革命爆发的 1911 年,死于抗战烽火中的 1942 年,正值一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作为女性,萧红自己也说:这是一
75、个盛产娜拉的时代。在五四后的一代作家中,萧红因袭的负担最小,也因此形成极具个人特色的自由风格。如果说一开始的娜拉式的逃婚离家还是被动的,后来离开萧军、选择端木并与之南下香港,则是爱情和民族双重危机下的主动选择,放在大时代背景下去观察萧红,她在当时的女性群体,甚至是女作家群体中也是触目的。她的漂泊似乎也从被动的行为转为一种主动的习惯。尤其在当时主流文化阵营纷纷奔赴延安的时代洪流中,萧红公开提出作家不属于某个阶级,作家是属于人类的,她选择了自由写作。因此想象中的左翼女作家标签对她并不适宜。萧红研究开创者、汉学家葛浩文评价:萧红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并不是一种理想化的、充满爱国热情的浪漫的战争图景,而是
76、它对日常生活中真实的人们身上产生的孤独的、极端的个人化的影响。从此萧红长期游离于主流文学视野之外。 萧红曾对好友聂绀弩说: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要掉下来。现实中,她的确为这份情感和生活方式的再选择,在兵荒马乱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至今仍备受争议,这怎么是黄金时代呢?许鞍华在电影黄金时代里借萧红之口回答: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选择怎么爱怎么活,这就是我的黄金时代。这样来看,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黄金时代。(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BDA因为得到了导师鲁迅的提携并摆脱了和萧军的感情纠葛,萧红得以平静投入自
77、由的创作空间中,所以她深感这是她的黄金时代。B虽然在人生道路上饱经忧患,但萧红在文学创作中找到了个人价值和心灵自由,在颠沛流离中留下了丰厚的、富有个性的文字。C萧红的漂泊是自身的主动选择,她一直以来以自己的意志来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获得精神的自由是她选择这种人生道路的思想。D萧红出于对颠沛流离的生活的恐惧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而拒绝去延安,这正是她的黄金时代与那个时代不一样的地方。E正因为萧红在文字里不仅呈现了爱国热情与对幸福自由的向往,还抒发了“个人化的孤独”,从而最终进入了主流文学的视野。(2)文章第二段中说:“这真是黄金时代,是在笼子里过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黄金时代”与“笼子”的关系。
78、(3)作为一篇文学性很强的人物传记,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4)文章以“萧红:一个漂泊的灵魂”为题,有丰富的内涵与用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考点】传记阅读【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分析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分析文本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解答】(1)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的信息,涉及到概括中心意思、理解重要内容等,解答本题首先要对全文进行阅读,掌握文本大意,把握文本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题目要求对文本进行理解,理解的时候可以把每个选项和
79、文本对比,找出说法不同的原因,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文本进行分析判断正误;A“摆脱了和萧军之间的感情纠葛得以平静地投入自由的创作空间中”表述错误,原文第二段中说“正试图用出走来逃离与萧军的情感困局”,说明该项所说的不是事实,而是萧红的愿望;B说法正确,见文本第二段“不久后,萧红就不得不提前回国,踏上了更加颠沛流离的悲剧之路”,可见符合文意;C说法正确,见文本第二段“正试图用出走来逃离与萧军的情感困局”,文本第四段“萧红的一生都在漂泊,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文本第六段“如果说一开始的娜拉式的逃婚离家还是被动的,后来离开萧军、选择端木并与之南下香港,则是爱情和民族双重危机下的主动选择”,由此看出
80、说法正确;D“萧红的漂泊是自身的主动选择”表述不当,萧红开始时的逃婚是被动的选择E“从而最终进入了主流文学的视野”说法错误,见文本第六段“尤其在当时主流文化阵营纷纷奔赴延安的时代洪流中,萧红公开提出作家不属于某个阶级,作家是属于人类的,她选择了自由写作”可见她没进入洪流;(2)解答本题首先认真阅读题目要求,然后认真理解所给语句的含义,从文中找到这句话,然后精读该段文字,根据上下文分析概括出答案,这句话出现在文本第二段,这句话在文中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南无要认真阅读下文,文本第二段“正试图用出走来逃离与萧军的情感困局,同时也想给自己找一个安静的写作空间,她奉为宗教的写作在导师鲁迅的提携下日益自由
81、”,文本第三段“鲁迅逝世了,震惊和悲恸过后,萧红好像隐隐找到了一种悲痛化出来的力量,这是她微小的坚强事实上,这平安确实是短暂的,不久后,萧红就不得不提前回国”,文本第四段“萧红的一生都在漂泊,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男人到另一个男人”;通过以上文段可以看出“黄金时代”和“笼子”的关系;(3)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要求我们认真阅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认真分析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解答本题是虑到题干问的是文章的特点,答题角度包括选材、结构、内容、立意、语言、手法及艺术效果等方面,还需把握人物通讯的特点,如真实性、典型性、文学性等从这几方面认真分析概括出文本的信息;(4)解答本题首先要把握文
82、章整体内容,注意题干问的是文章题目的探讨,解答本题要通读全文,了解萧红的感情世界,作为作家的创作居无定所,另外生活有所了解,文本第二段为逃婚带日本,第三段“鲁迅先生逝世,不得不提前回国,踏上了更加颠沛流离的悲剧之路”可以说生活上居无定所,感情上文本第“萧红的一生都在漂泊,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男人到另一个男人”创作上文本第五段“从此萧红长期游离于主流文学视野之外”,可以看出萧红的创作没如洪流;然后结合材料说出自己的观点,所说的观点一定要合情合理参考答案:(1)BD(2)“黄金时代”是指萧红在文学中找到了个人价值和心灵自由,逃离了生活束缚后,她可以自由写作;“笼子”是指这样的自由是有代价
83、的,是短暂的,她需要忍受爱人离去的孤独、导师逝去的悲伤;选择心灵的自由,就需要忍受漂泊凄苦和失去爱情的孤独;而她的人生价值正体现在勇于冲破牢笼而去追求生命的自由;(3)在叙述人物生平与主要经历时,体现了强烈的抒情性;和一般的人物传记相比,本文尝试了叙述、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文章大量引用,语言富有感染力;运用了双关等手法,写出了不只一个层次的“漂泊”(4)内涵:生活空间的漂泊:从逃婚开始到去世,短短几年间辗转各地,加上战火纷飞,居无定所,生活困窘个人情感的漂泊:从萧军到端木,从一个男人到另一个男人文学创作的漂泊:长期游离于主流文学视野之外,在近百年后才在文学史上找到自己应有地位用意(
84、作用):提示文章主要内容并暗示了文章的线索;奠定文章情感基调,给予萧红以深深的同情与崇高的敬意五、语言文字运用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清”与“廉”是官员人格的底线,这个底线一旦突破,官员的独立人格将;如果守住了这个底线,哪怕诱惑再多,也能不为所动。(2)湖南邵东七井村突发地陷,一夜之间,五亩大的鱼塘和上万斤鲜鱼消失得无影无踪,养殖户一年的努力。(3)入夜之后,小偷溜进谈迁家中偷走了存放国榷原稿的竹箱,二十年心血,这对年迈体衰的谈迁来说真是雪上加霜。A荡然无存 化为乌有 付之东流B付之东流 化为乌有 荡然无存C化为乌有 荡然无存 付之东流D荡然无存 付之东流 化
85、为乌有【考点】字义、词义辨析【分析】“荡然无存”是指原来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付之东流”强调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好像随着流水冲走了一样;“化为乌有”形容一下子丧失或全部落空【解答】第一句“官员的独立人格”丧失,是指原有的东西失去选择“荡然无存”第二句“养殖户一年的努力”随着“五亩大的鱼塘和上万斤鲜鱼消失得无影无踪”而一无所获,不仅指成果丧失,也是指希望落空,前功尽弃选择“付之东流”第三句陈述的对象是“二十年的心血”,选择“化为乌有”故选:D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作为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对世事人情的表现充满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因此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他在中国戏剧史和
86、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已被大家公认B反对家庭暴力行为,不能止于立法,还应强化普法力度和水平,不管是个人还是社会,都要克服和扭转之前的固有观念,真正让反家暴法落地生根C现年 70 岁的昂山素季是一个活着的传奇,她不仅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以及缅甸反对党“全国民主联盟”的领袖,而且是“缅甸国父”昂山将军的女儿D12 月 25 日,备受关注的省级重点项目川南城际铁路正式开工,该项目将推动沿线地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旅游资源开发,促进经济发展【考点】病句辨析修改【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
87、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解答】A成分残缺,在“因此”后加上“他”;B搭配不当,删去“和水平”;C语序不当,将“不仅是”和“而且是”后面的内容对调;D表述正确故选:D1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的寓所后面有一条小河通莱茵河。我在晚间常到那里散步一次,走成了习惯,总是沿东岸去,过桥沿西岸回来。 ;,。,。同是一棵树,看它的正身本极平凡,看它的倒影却带有几分另一世界的色彩。我平时又欢喜看烟雾朦胧的远树,大雪笼盖的世界和更深夜静的月景。本来是习见不以为奇的东西,让雾、雪、月盖上一层白纱,便见得很美丽。东岸
88、的景物又比西岸的美 但是它们又不如河里的倒影对岸的草木房屋固然比这边的美 走西岸时适得其反走东岸时我觉得西岸的景物比东岸的美。ABCD【考点】排列句子顺序【分析】排列句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文体类型,不同的文体行文方式与行文顺序不同;二是辨明顺序;三是抓关键词语本题是嵌入型填空,要抓住前后文,分析判断空格处的内容,注意前后的衔接本文段是记叙,主要是空间顺序【解答】空格前的“沿东岸去,过桥沿西岸回来”表明空间顺序是先“东”后“西”,那么应该在的前面空格后“同是一棵树,看它的正身本极平凡,看它的倒影却带有几分另一世界的色彩”表明顺序为先“正身”后“倒影”,故放在最后至此就可选出正确选项当然,
89、可以进一步分析,句说明句中的“适得其反”,应紧承其后句的“但是”表明前后是转折关系,而且通过分析本句中的“它们”,指代的是句中的“草木房屋”,故句紧跟在句之后这样正确的顺序为:故选:B12在下面文字的空白处补写恰当的内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现世只是一个密密无缝的利害网,一般人不能跳脱这个圈套,所以转来转去,仍是被“利害”两个大字系住。人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欺诈、凌虐、劫夺种种罪孽都种根于此。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人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都要从现世升华到艺术世界里去。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
90、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不斤斤计较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考点】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分析】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解答】第一处空格是总领下文,紧扣话题,依据前后文判断,话题是“利害”第二空格是衔接现实到艺术的转变第三处空格是对上文的总结,后文的“才”提示前文是条件,且要紧扣话题“利害”故参考答案为:(1)仍是被“利害”两个大字系住(2)都要从现世升华到艺术世界里去(3)不斤斤计较于利害得失13仔细观察如图的漫画,用简洁的语言介
91、绍画面内容,并概括漫画的寓意。【考点】图文、表文转化【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漫画的题目,一般都需从概括画面的含义入手,然后解释寓意,寓意要注意和现实中的事情紧密联系,注意揭示的是一类现象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画面的内容,也就是对画面内容进行说明,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说明时,要注意其中的顺序,有条理同时要注意不能有所遗漏,即使是图中的文字也要说明,不能忽略要说明这幅漫画的寓意,要注意不同人的不同的做法,重点抓住图中的文字“二十一世纪的事故现场”,这实际上是反映了社会人情淡薄的一种现状【解答】答案:内容:画面上是一片汪洋,水中伸出一只呼救的手,岸上一群人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却无人施
92、救画面上方一行大字:”二十一世纪的事故现场”寓意:讽刺批判了现今人情冷漠的社会现状和道德的退步(内容、寓意各3分)六、写作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康德) 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手脚相当闲,头脑才能相当的忙起来。(梁实秋)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结合自己针对现实的思考,自选角度作文。要求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考点】材料作文【分析】作文审题参考:基本要求:兼顾“忙”与“闲”的前题下,可侧重谈一个方面思辨要求:“忙”的生存意义;“闲”的生命诗意发展要求:“忙
93、”与“闲”的适时选择,矛盾统一【解答】闲对风光独自游我们有过美好的回忆,只是让泪水染得模糊了;我们有过清高尖锐的灵魂,只是让时间碾碎了棱角,在城市里浑浑噩噩,终日彷徨 题记那一年,我的父母因为工作忙,把我丢在了本家在城市生活的我,还是不习惯再去住那有些年头的大宅子的没有网络,没有娱乐设备,没有我熟悉的朋友,只有年老的奶奶和几个不甚熟络的表兄妹罢了,还有那一眼望不到边的金色稻海和异常明澈的夜空有个晚上,我偷偷爬上了本家的屋顶,我看到了与城市截然不同的风景城市的喧嚣被蝉鸣取代;没有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塘里的青蛙自觉奏响了夏日的交响曲;霓虹灯的颜色被月光取缔,清冷地像一层纱覆在广阔无垠的田野上;抬头,
94、无数的星子在夜空这块绛紫色的幕布上交相辉映;透过电线的缝隙,我看到了远方的山,蜿蜒起伏,是夜吧,给予了它那么凝重深沉的颜色,好像一条坐化的龙我简直是要看痴了不经意间又回想几个小时前发生的事情,我那么歇斯底里地闹着要走,奶奶劝着哄着,似乎是她倦了,不知道为什么,她转过身去是哪个佝偻的背影和我记忆中那个意气风发的女人逐渐交织在一起,再也分不开现在再想来,是悔的是啊,城市哪里好?城市人一个个你挤着我我挤着你,灵魂被挤成纤细的薄纸片儿,浑浑噩噩、麻木不仁地终日漂浮在城市上空他们也有过清高、尖锐、血肉饱满的灵魂,只不过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喧嚣、物质、浮夸、现实的城市生活碾碎了棱角也许只有在这乡村的夜晚爬上屋顶晒月光,静悟那一份蝉鸣、蛙声、星光、山的影子,才能让心从内而外地归于平静,才能修补我们这些城市人因为太过用力,太过麻木而支离破碎的灵魂罢远方的天渐渐露出了鱼肚白,睁开惺忪的睡眼,电脑屏幕上“下一关”的字眼刺入眼中,昨天爸妈又为了工作没有回家,我又在电脑前睡着了,只是比平常多做了个梦是时候回老家看看了2017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