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3 ,大小:88KB ,
资源ID:266831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6683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3届高三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3 专题1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3届高三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3 专题1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doc

1、必修三 专题一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一 百家争鸣【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资料卡片】关于古代中国的基本知识: 三个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没有阶级的社会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阶级社会1.原始社会:距今约170万年前元谋人-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前2.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 (1)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大约5个世纪400多年)建立 (2)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大约5个世纪400多年)发展 (3)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大约280多年) 强盛 (4)春秋

2、(前770年-前476年,大约近300多年) 衰亡3.封建社会:前221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时 期时 间特 征备注战国前475前221年封建社会形成(确立)属于先秦史秦汉前221220年封建社会大一统初步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隋唐589907年封建社会的繁荣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年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明 清(鸦片战争前)13681840年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可以分为六个发展阶段: (一) 农业技术的萌芽时期: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4000年以前)中国农业大约起

3、源于一万年前。它是在采集和渔猎经济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农业的产生,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 农业技术的初步形成时期:夏、商、周(约公元前2100-公元前771年)这一时期,中国发明了金属冶炼技术,青铜农具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水利工程开始兴建。农业技术有了初步的发展。(三) 精耕细作的发生时期: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221年)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大变革和科技文化大发展时期。炼铁技术的发明标志着新的生产力登上了历史舞台,铁农具和畜力的利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四) 北方旱地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时期:秦、汉至南北朝(公元前221-公元589年)这是中国北方地区旱地农业技术成熟时

4、期。耕、耙、耱配套技术形成。多种大型复杂的农具先后发明的运用。著名农学家贾思勰写作大型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五) 南方水田精耕细作的形成时期:隋、唐、宋、元(公元581-公元1368年)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南方水田技术配套技术形成。水田专用农具发明与普及。棉花在中国逐渐推广。出现众多农书。土地利用方式增多。南北方农业同时获得大发展。(六) 精耕细作的深入发展时期:明朝至清前中期(公元1368-公元1840年)这一时期中国普遍出现人多地少的矛盾,农业生产向进一步精耕细作化发展。美洲新大陆的许多作物被引进中国,对中国的农作物结构发生重大影响。多种经营和多熟种植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新中国

5、成立以后,中国农业以高科技应用为基础,取得了更为辉煌的成就。中国以只占7的土地,养育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农业科技方面,中国发达国家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已经从1949年20提高到4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过程、原因和影响:一、过程: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从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

6、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

7、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二、原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南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例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比较繁荣,但后来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影响,北方的社会安定受到了破坏;五代十国期间,北方几乎平均每十年就要爆发一次大规模战争;两宋期间。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战争更是接连不断。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例如从西晋末年到南朝开始,北方南迁的农民达九十万之多,占北方总人数的八分之一。这就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南迁的北方人民还给南方

8、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地区从火耕水耨的原始耕作方法,发展到用粪来作肥料。牛耕得到推广。3.政治中心的南移 (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明朝和清朝),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统治者在楚州“筑白水塘以溉田”;吴越兴修了许多水利设施,例如著名的捍海石塘等。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三、影响: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一些有海港的城市利用海上交通和河运得

9、到了快速的发展,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交流。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致使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状元的变化。自唐至明清,状元籍贯地理分布具有明显自北向南逐渐推移的趋势。唐宋两代来自北方的状元共68名,占全国总额的61,北方籍状元占明显优势。元明清三代状元籍贯的地理分布与前代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时期全国共有状元194名,其中来自北方的仅26名,占全国总额的13.4;南方状

10、元则有168名,占86.6,南方籍贯状元在数额上形成了绝对优势。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5.对南方环境的影响。南方一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基础知识梳理】趋势:经历了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到汉代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舞台的历史演变。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2具体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

11、文化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1)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局面,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2)经济:铁犁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为其奠定物质基础。(3)文化:私学的兴起,造就一批知识分子,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二、具体学派及代表人物:(一):儒家学派及代表人物:1孔子创始人(春秋时期)(1)政治主张:“仁”(思想的核心)和“礼”的学说A.内容: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地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B.影响: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民本思想,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礼”实质上是维护奴隶制的等

12、级秩序,具一定的保守性。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2)教育方面:创办私学: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教育主张:“有教无类”。不问出身,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教育的范围教育课程: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六艺礼、乐、射、御、书、数(3)贡献:弟子编纂的论语收集了孔子的主要言论。开创儒家学派。“六经”:诗 书 礼 易 春秋和乐2.孟子继承发展(战国时期)(1)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3)提出了“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3荀子丰富完善(1)思想特点:广泛

13、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2)主张:天人关系: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政治思想:学习的最高的目标是把握“礼”3评价 (二)道家:老庄之学1道家学派思想的特点: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事方法;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2. 老子和老子创始人(春秋时期)(1)哲学思想:核心: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精华:朴素的辨证法思想:A.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这些转化都是无条件的; B.他提出“弱者道之用”,阐发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 (2)政治思想:对人类社会发展消极悲观的态度

14、,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主张“无为”而治。3庄子和庄子道学的形成(1)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2)提出“齐物论”。(三)法家思想1政治实践家: (1)代表: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等,其中商鞅变法最为有名。 (2)具体内容:李悝变法:推行“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量,从而增加国家田租收入;主张严刑峻法,加强君权;著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根据军功定等级,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加强中央集权。(3)改革共同的特点: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2.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战国末期)(1)特点:将

15、“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2)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3影响(1)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和秦朝的治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但秦朝的短暂而亡,也暴露了其局限性(2)两汉以后,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四)墨家的主张墨子(战国初期)1墨家思想的特点:刻苦俭朴的精神;苦干与自我牺牲的精神,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2基本主张 (1)主旨:“兼相爱、交相利”,这与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 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

16、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3贡献: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 认识论: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提出判别知识的“三表”法。逻辑学:提出“类”、“故”等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还建立了有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4.结果:汉代以来逐渐湮没失传了。三、影响(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

17、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课堂讨论】二 汉代儒学【课标要求】1. 知道汉代儒学通过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史实。2.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加深对国家统一的观念的认同。【资料卡片】三纲五常古代中国伦理道德体系的核心内容。最早出现在何晏对论语做的集解中,后经董仲舒的发展,到宋代经朱熹改造后成为伦理道德的最高规范。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基于三纲基础上的具体要求,即仁、义、礼、智、信。在三字经中就有“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的内容,虽然其中不乏有男尊女卑、君贵民贱的消极等级观念,但“三纲

18、”在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上确实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也曾起到规范君、父、夫的行为的积极作用,“五常”对社会的道德体系也曾起到了积极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至今依然有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古代中国的伦理道德体系并不能一概排斥,压抑和限制女性的“三从四德”与“三纲五常”并不相同,需要仔细甄别。汉代儒学的历史价值与影响。董仲舒通过对春秋的解释,将先秦的儒学思想与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起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的思想主张适应了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和推行“有为”政策的时代需要,因而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有利于节约民力,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总之有利

19、于扭转汉武帝时代内外松弛的局势,因此,汉代儒学深受汉武帝的赏识。因为汉武帝的赏识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政策的实施,儒学获得统治地位,进而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后,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此后历朝历代,统治者皆奉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光大了儒学的精神。但也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抑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探索的精神,有消极之处。【基础知识梳理】一、”焚书坑儒”批判儒家思想兴起的背景1.原因:(1)秦朝统一后,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

20、治权力的附庸(2)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3)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儒生攻击郡县制。2.概况(1)焚书:焚书的范围: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下谈论+严禁私藏禁书 不焚的书: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医药、卜筮、种树)(2)坑儒:将违反禁令的460人坑于咸阳,警告文化人3.评价:(1)实质:文化专制政策(2)积极:在当时是必要的,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一定程度上维护统治(3)消极:批判汉了代以来,主流文化称之为“灭学之祸”;尽管有特定的历史背景,但对文化的传播造成恶劣的影响;是对先秦文化成就粗暴的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

21、浩劫;文化成为政治权利的附庸,文化氛围变得死气沉沉,儒学发展也进入低潮。二、罢黜百家儒家思想确立统治地位1.背景:(1)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现实的需要: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体大体定型;(2)文化: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3)政策: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2.董仲舒的新儒学(1)“仁政”: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当政策应当“更化”时就必须“更化”。(2)“天人感应”与“君权神授”:君主受命于天。(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使文化的一统与政治的一统相一致。3.特点:外儒内法,带有迷信色彩。4汉武帝独尊儒术的

22、措施: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5.影响:(1)局: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2)积: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三、太学的出现儒家思想进一步传播1汉代教育体制:(1)中央: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 (2)地方:郡国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2发展历程:汉武帝时规模有限汉昭帝时规模扩大东汉中期人数达三万人。3.影响:(1)对教育:太学的兴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2)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3)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23、(4)对政治: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出身中下层的人,也能进入仕途,扩大统治基础。(5)对思想: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和发展。(6)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1选官制度的变化:先秦世官制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2科举制发展历程:隋朝确立唐朝完善北宋发展明清强化3特点: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4对儒学影响:儒生成为文化舞台和政治舞台的主角;儒学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5评价:(1)积极:有益于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促成持久的读书风尚,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选官方式一定

24、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读书、考试和做官相联系,使知识分子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2)消极: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成为统治臣民的思想工具;导致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薄弱,影响科技的发展;考试内容单一化,导致士人知识结构的狭隘。【课堂讨论】三 宋明理学【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资料卡片】宋明理学:“理学”一词始于南宋,现在专指宋以来形成的社会学术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理学专指程(二程)朱(朱熹)的思想体系,而广义的理学是指宋代以来以“理”、“心”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是儒学文化的新发展。儒学在魏晋时

25、期玄学化,在唐代又遭受了来自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其政治统治的思想基础地位发生了动摇,同时大量少数民族的汉化,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也融入中国的主流文化中,当时的知识分子认为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体系已经被颠覆,因此,提出了重振儒学、修身治国的要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以周敦颐、朱熹等为代表的一批人,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佛教和道教中的某些教化的学说,以“理”为核心重新构建了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强调人的自我约束和社会规范,构建了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道德体系。陆九渊、王阳明等人继续发扬了这种社会道德体系,强调“心”的完善,将理学发展至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道德体系。后代的统治者将理学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理学作为当

26、时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思考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哲学体系,有其积极的意义。理学有利于塑造注重主观意志、注重自我的社会责任,发愤图强的民族精神。朱熹(11301200):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翁,最后号遁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一生的主要活动为讲学授徒,著书立说。朱熹的著作堪称浩瀚,是中国历史上著作最多的思想家之一。主要著作有四书集注近思录(与吕祖谦合编)小学童蒙须知资治通鉴纲目等,后人整理汇编有朱子语类大全(140卷)朱文公文集(100卷)朱熹为二程的四传弟子(理学大师李侗的学生),他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理学思想,建构起了一套严密的理学思想体系,理

27、或天理是朱熹理学思想的最高哲学范畴。 朱熹认为“理”是宇宙天地万物的本原。也是人类社会最高的道德伦理原则。朱熹一生致力于宣扬理学,所建立的庞大而又精深的新理学思想体系,回答了当时所能回答的一系列问题,从而使儒学真正摆脱几百年来佛教与道教的冲击,重新恢复了权威和信心。从元代开始,朱子学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它在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都占有重要地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传播到国外,尤其是东亚诸国。(1)书院。原指中国古代官方藏书、校书或私人读书治学之所。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唐玄宗开元年间的集贤殿书院,主要任务是校刊,收藏经籍,帮助皇帝了解经典史籍,并兼向皇帝举荐贤

28、才和提些建议。私人书院始于唐初的张九宗书院。唐末至五代,战乱频生,学校废毁,学者多择名山胜水之地建立书院,作为研究学术和聚徒教授的场所,开创了私人大学之风。南宋书院大兴,教风活泼,学风开放,名师荟萃。原多为民办,后经朝廷干预,遂成为半民半官性质的地方教育中心。元、明、清三代,书院仍盛,其重要内容之一,是为准备科举的场所。(2)白鹿洞书院。它是宋代“天下四大书院”之一,坐落在庐山五老峰下的山谷中。南唐时,有人在庐山白鹿洞旧址建立学馆,旨在收授生徒以教,称“庐山国学”。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为南康军守,重修院宇,在此讲学,并奏请赐额及御书,陆九渊及明代王阳明等人都曾来此讲学。朱熹曾亲制学规

29、,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方法。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在此举行学术报告会和陆九渊在此进行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义、利问题讲学后,更使其名声享誉海内外。【基础知识梳理】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理学出现的背景(一)儒学的困境: 1.表现: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魏晋时期,其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2.原因:社会动荡,军事割据和混战。 新思想的流行,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念。(二)儒学的复兴1唐朝中后期 (1)主张:韩愈: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李翱: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2)意义:韩愈和李翱的思想

30、,成为儒学的复兴和理学的创立的先声。2北宋(1)原因: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促使士大夫掀起一场儒学复兴运动。(2)主张:推崇春秋中的“尊王攘夷”之旨,批评唐代政治。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3)影响: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士气随之大变,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理学在这场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1特征: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2北宋五子各自的主张五子主张意义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建构了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周

31、敦颐和邵雍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有人认为他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二程程颢程颐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仁者不但能化物于无形,而且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就是“孔颜之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3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三、朱熹的学说和理学的成熟1理论来源:二程+张载2主张(1)理气关系

32、论:理先于气 理离不开气 万物皆有理,这就是太极(唯心论)(2)理学的修养论:以本体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区分教育的两个阶段:小学和大学,强调学习积累、循序渐进。“仁”:仁是人的爱心和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仁者境界不仅强调获得精神自足和自由,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3)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3.成就: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加以注释,使之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4.影响:(1)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仅次于孔孟(2)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

33、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3)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四、陆王心学和理学的发展1.心学的基本特征:(1) 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2) 主张扫除细枝末节,直奔主题。2.思想主张代表时代主张名言意义陆九渊南宋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的准则。他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便是宇宙是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王守仁明代人是天地的心,“灵命”是人的心。

34、 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 “致良知”。为了遏止伪善流行,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3意义: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课堂讨论】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主张,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资料卡片】经世致用:“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许多思想家所共同主张的一种学说。它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它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而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挥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

35、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明末,宋明理学的腐朽性已充分暴露,学者们痛感“清谈”、“务虚”之学风对明末社会造成的祸害,于是便在学术上加以批判,对改变学风各抒己见,此倡彼应,“经世致用”之学风靡一时,而为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有识之士所赏识。倡导“经世致用”的学者,均主张以实用为宗旨的“实学”。王夫之要求“尽废古今虚妙之说而返之实”。顾炎武强调用“修己治人之实学”去取代“明心见性之空言”,就是要提倡实习、实讲、实行、实用之学。他们还发扬注重实践、注重实证的求实精神,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和历史考察。后来,龚自珍、魏源等人再次提倡 “经世致用”。凡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事情,他们都去做,使“经世致用”之

36、学在各个领域中都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明清之际之所以成为中国学术文化发展史上可与先秦媲美的另一个时代,就是与“经世致用”之学分不开的。黄宗羲:(16101695年),汉族,字太冲,号南雷,尊称为南雷先生,晚年自称梨洲老人,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其父是东林党人,因弹劾魏忠贤而被削职归籍,不久又下狱,受酷刑而死。19岁的黄宗羲乃进京讼冤,并在公堂之上出锥击伤主谋,追杀凶手。归乡后,他发奋读书,又从学于著名哲学家刘宗周。清军入关后,黄宗羲召集数百人组成“世忠营”参与反清战斗,达数年之久。失败后返乡闭门著书,清廷屡次诏征,皆辞免。黄宗羲曾自云一生有三变:“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

37、林。” 黄宗羲博学多才,于经史百家及天文、算术、乐律以及释、道无不研究。他的政治理想主要集中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官员应当“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有治法而后有治人”、“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公其非是于学校”等观点。这些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基础知识梳理】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1.原因:(1)社会背景:李贽的家乡泉州是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 (2)生活经历: 青年时代生活困乏 ,中年做过小官,目睹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 (3)家庭影响:祖父辈从事商业活动的

38、伊斯兰教徒,李贽自幼受传统思想束缚较少(4)学派的影响:继承并发展泰州学派反传统的精神(泰州学派是一个具有强烈反叛传统意识的学派)2.地位:明代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3.思想主张:(1)挑战理学的正统地位: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认为“理”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2)挑战孔子的至尊地位: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至论。(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学说”,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4)诗文写作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的摹古文风。4.李贽的代表作: 藏书、续藏书、 焚书、续藏书等多种著作。5评价(1)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发展个性,具有

39、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2)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3)但他的批判没有上升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高度。二、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1.明清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之后思想界又一次活跃时期。2.生平:参加抗清斗争 失败后,隐居著述明夷待访录 浙东学派的创立者(地位)3.主张:(1)政治:最精彩之处:批判君主专制。 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限制君权;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甚至比君主权威还要大。(2)经济思想: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4.评价: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

40、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三、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1.生平:(1)明末参加复社,反对宦官专权 (2)参加抗清活动。 (3)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开清代考据学之河。(地位)2.主张:(1)批判君主专制:深刻揭露君主政治的暴虐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2)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3)梁启超总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4)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3.评价:(1)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改革弊政、拨乱反正的愿望十分强烈;(2)脚塌实地的学风对晚清学者影响很大。四、王夫之的“孤秦陋宋”1.生平:(1)参加抗清 (2)隐居著书,收录在船山遗书(3)清初

41、的一位思想巨人。2.主张:(1)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如:批判秦朝的暴政:横征暴敛:人民疾苦+君主专制:君臣之道丧失+法制之弊:政治腐败(2)哲学思想:发挥“气一元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3.评价:王夫之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五、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1.生平:(1)清初经世致用之学的积极倡导者(2)著有潜书2.主张:(1)儒学的可贵之处在于定乱除暴安百姓;儒者言功。(2)倡导“经世致用”,著有潜书(3)最大特点:大胆抨击君主君主,把帝王看做贼。(3)抨击“官”:把官吏视为盗臣,民贼。3.评价

42、:(1)在当时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对君主专制和官吏腐败行为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3)把希望寄托于明君,为君之道和治国之道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归纳四人的进步思想主张。 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2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3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对四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 他们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思考: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经济: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3、政治: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课堂讨论】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