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66714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像牛一样耕耘 像牛一样奋发陈 凌“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人们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孺子牛,把创新发展

2、、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比喻为老黄牛。”在 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礼赞牛所代表的精神品质,并赋予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以新的时代内涵。古往今来,中国人民爱牛、敬牛、颂牛,或咏之、或绘之、或塑之。在唐朝诗人柳宗元看来,牛是“日耕百亩”的勤劳符号;在宋代名将李纲眼中,牛代表的是“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牺牲精神;在现代诗人藏克家笔下,牛具有的是“深耕细作走东西”的开拓品格。体悟牛的品格、弘扬牛的精神、激发牛的干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国人民精气神的具体体现。“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曾以这样饱含真情的诗句歌颂牛。千百年来,牛都是任劳

3、任怨、无私奉献的象征。这也是人们爱牛、敬牛、颂牛的一个原因。画家李可染便曾将自己的画室堂号定为“师牛堂”,他这样解释自己为何喜欢画牛“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不辞劳苦、不计得失,脚踏实地、默默奉献,这是牛身上的品格,也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精神。“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古人历来将牛视为开天辟地的力量之一。人们之所以赞颂牛,也在于牛所拥有的这种勇于开拓的劲头。而这种劲头,恰恰是我们在攻坚克难中奋进、在披荆斩棘中前行的力量所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教授在年逾花甲时,仍干劲十足,经常工作到深夜。有人问他多大岁数了,他回答“属牛的。”以牛自况,不仅仅在于他生肖属牛,更在于他性格属牛像其父亲钱玄同

4、所寄望的,始终发扬属牛的那股子“牛劲”。也正是这么一股子“牛劲”,让他成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为我国研制原子弹和氢弹作出了突出贡献。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社会怎样发展,这股子“牛劲”永不过时。古语有言“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牛之所以成为人们讴歌的对象,还在于它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曾给自己起过一个“耕砚牛”的绰号,勉励自己要像牛一样勤奋耕耘。他还经常对人说,“不教一日闲过”,甚至还给自己立下每天必须画5幅画的规矩。正是因为像牛一样勤奋,他才最终收获“画虾数十年始得其神”的真功夫。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拼来的精彩。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在“不教一日闲过”中耕耘出来的;每

5、个梦想的实现,都是在“一个汗珠子摔八瓣”中拼搏出来的。“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牛年将至,很多人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写下这样的寄语“2020,鼠实不易;2021,牛转乾坤。”梦想不会自动成真,拼搏奋斗正当其时,牛年就要有一股子“牛劲”,就要使出“牛力”。学习牛的品格、发扬牛的精神,像牛一样耕耘、像牛一样奋发,每个人都“牛劲十足”,新的一年必定“牛气冲天”。(摘自人民日报 2021年 2 月 11日)材料二:人类驯养牛

6、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是家牛最早驯化地之一,东北、华中、华南等地区均有相关考古发现。在长达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发展史上,牛的特殊地位和精神价值愈发凸显,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留下了深刻印记。我国先民对牛的崇拜早在史前就已存在。传说中华文明始祖之一的神农氏就是“人身牛首”的形象;蚩尤“人身牛蹄,头有角”;大禹每治好一处水,就要铸铁牛投入水中,以镇水患。这些神话传说中明显带有牛崇拜的文化信息。在传统社会中,牛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常作役力之用,也被民间视为财富的象征,用作交换媒介。在汉字中,与驯养动物、农业耕作相关的不少字都属“牛”部,如“牵”“牧”“牯”“物”“犁”等,由此可见牛在我国先民生产生

7、活中的重要地位。春秋战国时期,牛与铁犁的结合成就了农业社会一次伟大的技术变革,社会生产力产生质的飞跃,推动整个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奠定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基础。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牛有着极高的象征意义。周易中有“坤为牛”的记载,将牛视为负载生养万物的大地的象征物。在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牛的形象几乎随处可见。人们以牛明志,以牛喻事,以牛喻人,创作出大量文艺作品,从诗词歌赋到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无所不包,生动地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某一侧面,体现了先民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牛也从生存发展的工具深入到人们的精神生活,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产生着深远影响。在中华民族历史

8、上,人与牛形成了亲密的共生关系,人们将任劳任怨、奉献、勤恳、敦厚等优秀品质赋予牛,形成了大量有关牛的隐喻表达,通过文艺作品不断强化和广泛传播。如唐代柳宗元的牛赋中“抵触隆曦,日耕百亩”“牛虽有功,于已何益”,歌颂牛低头耕耘、不计回报的精神。臧克家笔下的“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歌颂牛任劳任怨、甘于奉献、自强不息的精神。鲁迅笔下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则歌颂埋头苦干、不计得失、为人民服务的人,这些特质构成了牛文化的精神内核,对中华民族精神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孙佳牛年漫话牛文化,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因为在中国传统

9、文化中,人们爱牛、敬牛、颂牛,所以牛成了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等精神的象征。B. 文中所引臧克家的诗句生动形象,赞美了牛勇于开拓、乐于奉献的精神,完整阐释了牛文化的精神内涵。C. 传统社会中,牛价值巨大,既是作为役力的重要生产资料,又能在日常生活中被当作财富进行物质交换。D.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牛的精神不仅不会淡出人们的视野,反而会被赋予新的内涵而发扬光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中引用“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意在表明牛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因而成为人们赞美的对象。B. 牛与铁犁的结合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社会的首次技术变革,使生产力产生了质的

10、飞跃,从而为中华农耕文明奠定了基础。C. 唐代柳宗元的牛赋中“抵触隆曦,日耕百亩”“牛虽有功,于已何益”,和画家李可染对牛精神的解说是大体一致的。D. “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和周易中“坤为牛”的描述,分别表明牛具有勇于开拓和厚德载物的精神。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古人云此水,一歃(sh,饮,微吸)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吴隐之酌贪泉)B.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王安石耕牛)C.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D. 毛相林带领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

11、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历时7年铺就一条 8公里的“绝壁天路”。4材料一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5两则材料的写作对象都是牛和牛文化,但其内容的侧重点和行文脉络不尽相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帕男莱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天子者,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浅显地说,敬就是敬重,畏就是恐惧和害怕。有谁敢说来井冈山是为了旅游的,至少我不敢。在我的意念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到井冈山一游。此次学习,可谓是“命”,我当然不信命,可冥

12、冥之中却在暗示自己。 “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里,30年挥之不去。首先读的是袁鹰的井冈翠竹,开篇第一句至今仍记得:“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接着又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家乡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与竹子的交情可谓深远,甚至可以说惺惺相惜,和生活的旅伴一样。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亦如袁鹰所写:“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到井冈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竹

13、子。漫山遍野且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尽头。其形高挺,接天摩日,叶叶交叠,尾尾相衔,连阳光都难泼进来一点,小涧清流,雾气氤氲,这气场,突然令我肃然起敬。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触碰一棵竹子,脑海里老装着袁鹰的那段文字:“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我不忍更不敢触碰他们,不忍的是怕这些竹子就是当年战士的化身,应该让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不染尘埃;不敢是怕惊扰了他们早已安息的灵魂。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谁不知道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青,而且“未出土时先有节

14、,便凌云去也无心”。这种君子之风,不正是我们所景仰的吗?故而郑板桥大为赞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此刻,我还想起了宋人苏轼的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可见竹子的高洁备受文人青睐。在参观完小井红军医院后,我们来到了离医院不远的烈士墓凭吊。就在绕纪念碑行告别礼时,我看到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块伏卧在地的小石碑,上刻有“魂归井冈红军老战士曾志”以及生卒年。不了解曾志的人定以为这与小井红军烈士墓相邻,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是乡下某位过世的老人。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

15、的老人何异?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据说有“潇湘美女”之称的曾志,1911年5月2日生于湖南省宜章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1924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6年8月考入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4月上井冈山,先后任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支部书记、红四军组织科干事、红四军前委工农运动委员会民运股股长、妇女组组长等职。她参加过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广州市委书记、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等职。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人,历经九死一生,她的意志坚如磐石。在培训班互动课时,我又听了曾

16、志在井冈山的孙子石金龙讲他奶奶曾志和全家人的事情,更令我高山仰止。原来在1928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的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这名男婴也就是石金龙的父亲石来发。丢下孩子,曾志就随着部队,告别了井冈山。新中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孩子。直到1952年,时任广州市委书记的曾志才终于得以母子相见。别以为儿子找到当市委书记的母亲,就再也不用当农民了。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我在房间里,对着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牌匾,尝试朗读袁鹰井冈翠竹中的一小段:“毛竹青

17、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顿时,我的心里豁然明亮,此次来井冈山,不是宿命,而是必须。记得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出什么奢想?(有删改)6. 下列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家乡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这表明作者认同井冈山的竹子,但这两地的竹子给作者的感受并不一样。B. 文中引用郑板

18、桥和苏轼的诗文,凸显了竹子的“节”与“洁”,彰显了井冈山红军战士为革命奉献牺牲的高洁品质。C. “就让他(石来发)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这表现了曾志虽位高权重却大公无私。D. 前文“此次学习,可谓是命”与文末“不是宿命,而是必须”的表述,前后矛盾,表现了作者对井冈山既敬且畏的纠结心理。7. 下列对作品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开篇引述菜根谭中的句子,既引出了“敬畏”一词,起到点题的作用,又明确了“敬畏”的含义,为下文做铺垫。B. 文章写井冈山竹子,既摹其形,又现其神,从形与神等方面表现了井冈山的竹子带给作者的心灵震撼。C. “和巍巍青山做伴的

19、树葬墓是乡下某位过世的老人”,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革命老人曾志魂归故里。D. 文章以“我的行踪”为线索,具体叙述了“我”在井冈山学习的经历,抒写了“我”对井冈山的独特的感受,形散而神不散。8. 文章由井冈山的竹子转向对“曾志”的叙述,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概括。(4分)9. 文章的题目“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有什么含义?(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5题。游灵岩记姚鼐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叠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

20、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在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趋,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中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公石焉。当苻坚

21、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注)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岩尻(ko):山岩的末端。10. 下列选自课文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B. 绛皓驳色,而皆若偻C.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D.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11. 下列选自登泰山记和本文的句子中,

22、对加点词的词性、词义的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世皆谓之天门云 云:助词,无实义 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 溯:顺流而下B. 崖限当道者 当道:挡道,拦路 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观宇:参观庙宇C.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之:代词,它 则山之四面尽矣 之:助词,的D.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者:代词,的地方 有墁入壁中者 者:代词,的事物,指石碑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B. 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C. 复溯朗公谷/东

23、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D. 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以及课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文中“乾隆四十年”中的“乾隆”是清高宗的年号。B. 阴,山南水北为阴;阳,与“阴”相反。阴阳,古代也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C. 泰山,就是所说的东岳,五岳之一,在山东省泰安市。五岳其余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D. “戊申晦”的“晦”指的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而古人称农历每月初一为

24、“朔”,农历十五称为“望”,“既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作者于乾隆四十年春节前二日游览泰山,在春节正月初四日又游览灵岩,分别写下了登泰山记和游灵岩记,这两篇游记散文一般认为是姐妹篇。B 姚鼐写泰山,生动表现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灵岩,则借柏树、积雪、初日、寒光等景物,渲染了灵岩的清幽,两篇文章写景各有特色,相映成趣。C 桐城派作家写文章,要求言辞“雅洁”,即讲究语言的文雅和精炼;而且内容上还重学问和考据。这些特色在这两篇游记散文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D 登泰山记游灵岩记都是游记,是姚鼐自京师返乡途中尽

25、兴游览之后所作,都真实再现了亲临胜景之后的所见,今人读来颇受启发。15. 把登泰山记中的一句话和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登泰山记)(5分)(2)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在岩之十九,峭不可上。(5分)(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617题。雨晴至江渡柳宗元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在高树。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注释愚溪:柳宗元出于被贬逐的愤激,自称为“愚”,并把居地永州冉溪改名为“愚溪”。浮槎(

26、ch):水中浮木。16.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柳诗首句点题,为下文具体描写所见的江渡景象做铺垫。B. 柳诗末句,写洪水落后,浮槎高挂,一片萧条冷落景象。C. 韦诗末句“舟自横”是说雨下的很急,以至于无人撑船,自己无法渡过涧口。D. 两首诗同写傍晚渡口,一写天晴水落,一写雨急潮涨,选取了不同的情境,寄托了不同的情思。17. 贺裳载酒园诗话说“韦真有旷达之怀,柳终带排遣之意。”结合两首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6分)(1)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以“月”烘托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的语句是

27、“_”。而以“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悲凉的语句是“_”。(2)荀子劝学中以“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设喻引出的两句论断是“_,_”。(3)杜甫登高中“_,_”两句描写了诗人饱经沧桑、年华已老、因病戒酒的境况。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9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 ,生活中的“刷脸”应用也越来越常见。手机支付、高铁站安检、入住宾馆或是上班打卡,“刷脸”已经 ,甚至在商场购物时,衣帽间前刷一刷脸,AI(人工智能)导购就能根据用户画像向你精准推荐个性化的服饰搭配。一些地方还在执法监督、政务服务、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人脸识别系统,“刷脸”挂号、“刷脸”办理个税等都已成为现

28、实。( )尤其是在“刷脸”过程中,用户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甚至用户在不同状态下的情绪等大量信息都被采集并储存。这些信息如果得不到妥善保管而被泄露,用户个人隐私就有可能处于“裸奔”状态。在人脸识别技术蓬勃发展、行业应用 的当下,必须 、多管齐下,充分重视并保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但在现实的信息收集环节中,还是有一些互联网企业没有达到法律法规与国家标准的要求,尤其是在人脸识别环节,更是缺少清晰的标准与界定。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突飞猛进 司空见

29、惯 如日中天 防患未然B. 与时俱进 司空见惯 方兴未艾 未雨绸缪C. 突飞猛进 屡见不鲜 方兴未艾 未雨绸缪D. 与时俱进 屡见不鲜 如日中天 防患未然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力度。B.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C.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D.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

30、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2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因而,人们享受这些新技术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B. 但是,人们在享受这些新技术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C. 然而,这些新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D. 诚然,这些新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2223题。(6分)近日有媒体报道,国内外教育系统都开始把AI打分应用在作文批改上,仅国内就已经有超过

31、1.2亿人次被AI批改过作文。这引发了人们一连串的质疑。人们认为,学生用心写的文章却被没有感情的机器评阅,其中的错别字、语法错误等可能会被机器死板地点评出来,但学生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又该如何评判?这种认识有一定道理,却可谓“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据了解,目前AI改作文,主要运用在第二语言学习的写作者上。众所周知,作文批改的人力成本非常高,不仅费时,而且对批改者的专业素养有很高的要求,而致力于为外语学习者提供服务的人工智能,批改不仅及时,而且成本低廉。这对外语学习者有很大的帮助。此外,这种批改没有地理空间的限制,被批改作文的人可以来自世界各地,这样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22.请为上述新闻拟

32、定标题,不超过10个字。(2分)23.针对上述新闻材料所反映的情况,写一段评论性文字,70个字左右。(4分)四、作文(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020年江苏省共有34.83万考生,白湘菱同学以430分一举获得江苏省文科第一名。然而选修科目政治是A+,历史却考了一个B+。许多名校在江苏招生除了高考分数要求外,还严格要求选修双A+。此事一经公开,立即引发激烈的争论。有人希望名校“不拘一格降人才”,破格录取白湘菱;也有人说招生还是要按录取规则,规矩不应视同儿戏。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你撰写一篇发言稿,在班级的“每周时评”讨论会上发言,表明你的态度,体现你的思考和理解。要

33、求:确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角度;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玉溪一中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学科试卷(教师卷)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命题人:高一语文备课组 审题人:顾钟方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

34、一:像牛一样耕耘 像牛一样奋发 陈 凌“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人们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孺子牛,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比喻为老黄牛。”在 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礼赞牛所代表的精神品质,并赋予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以新的时代内涵。古往今来,中国人民爱牛、敬牛、颂牛,或咏之、或绘之、或塑之。在唐朝诗人柳宗元看来,牛是“日耕百亩”的勤劳符号;在宋代名将李纲眼中,牛代表的是“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牺牲精神;在现代诗人藏克家笔下,牛具有的是“深耕细作走东西”的开拓品格。体悟牛的品格、弘扬牛的精神、激发牛的干劲,是

3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国人民精气神的具体体现。“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曾以这样饱含真情的诗句歌颂牛。千百年来,牛都是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象征。这也是人们爱牛、敬牛、颂牛的一个原因。画家李可染便曾将自己的画室堂号定为“师牛堂”,他这样解释自己为何喜欢画牛“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不辞劳苦、不计得失,脚踏实地、默默奉献,这是牛身上的品格,也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精神。“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古人历来将牛视为开天辟地的力量之一。人们之所以赞颂牛,也在于牛所拥有的这种勇于开拓的劲头。而这种劲头,恰恰是我们在攻坚克难中奋进、在披荆斩棘中前行的力量所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教授在年逾

36、花甲时,仍干劲十足,经常工作到深夜。有人问他多大岁数了,他回答“属牛的。”以牛自况,不仅仅在于他生肖属牛,更在于他性格属牛像其父亲钱玄同所寄望的,始终发扬属牛的那股子“牛劲”。也正是这么一股子“牛劲”,让他成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为我国研制原子弹和氢弹作出了突出贡献。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社会怎样发展,这股子“牛劲”永不过时。古语有言“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牛之所以成为人们讴歌的对象,还在于它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曾给自己起过一个“耕砚牛”的绰号,勉励自己要像牛一样勤奋耕耘。他还经常对人说,“不教一日闲过”,甚至还给自己立下每天必须画5幅画的规矩。正是因为像牛一样

37、勤奋,他才最终收获“画虾数十年始得其神”的真功夫。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拼来的精彩。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在“不教一日闲过”中耕耘出来的;每个梦想的实现,都是在“一个汗珠子摔八瓣”中拼搏出来的。“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牛年将至,很多人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写下这样的寄语“2020,鼠实不易;2021,牛转乾坤。”梦想不会自动成真,拼搏奋斗正当其时,牛年就要有一股子“牛劲”,就要使出“牛力”。学习牛的品格、发扬牛的精神,像

38、牛一样耕耘、像牛一样奋发,每个人都“牛劲十足”,新的一年必定“牛气冲天”。 (摘自人民日报 2021年 2 月 11日)材料二:人类驯养牛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是家牛最早驯化地之一,东北、华中、华南等地区均有相关考古发现。在长达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发展史上,牛的特殊地位和精神价值愈发凸显,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留下了深刻印记。我国先民对牛的崇拜早在史前就已存在。传说中华文明始祖之一的神农氏就是“人身牛首”的形象;蚩尤“人身牛蹄,头有角”;大禹每治好一处水,就要铸铁牛投入水中,以镇水患。这些神话传说中明显带有牛崇拜的文化信息。在传统社会中,牛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常作役力之用,也被民间视为财富的

39、象征,用作交换媒介。在汉字中,与驯养动物、农业耕作相关的不少字都属“牛”部,如“牵”“牧”“牯”“物”“犁”等,由此可见牛在我国先民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春秋战国时期,牛与铁犁的结合成就了农业社会一次伟大的技术变革,社会生产力产生质的飞跃,推动整个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奠定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基础。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牛有着极高的象征意义。周易中有“坤为牛”的记载,将牛视为负载生养万物的大地的象征物。在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牛的形象几乎随处可见。人们以牛明志,以牛喻事,以牛喻人,创作出大量文艺作品,从诗词歌赋到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无所不包,生动地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某一侧面,体现了先民非凡的创造力和想

40、象力。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牛也从生存发展的工具深入到人们的精神生活,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产生着深远影响。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人与牛形成了亲密的共生关系,人们将任劳任怨、奉献、勤恳、敦厚等优秀品质赋予牛,形成了大量有关牛的隐喻表达,通过文艺作品不断强化和广泛传播。如唐代柳宗元的牛赋中“抵触隆曦,日耕百亩”“牛虽有功,于已何益”,歌颂牛低头耕耘、不计回报的精神。臧克家笔下的“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歌颂牛任劳任怨、甘于奉献、自强不息的精神。鲁迅笔下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则歌颂埋头苦干、不计得失、为人民服务的人,这些特质构成了牛文化的精神内核,对中华民族精

41、神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孙佳牛年漫话牛文化,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爱牛、敬牛、颂牛,所以牛成了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等精神的象征。B.文中所引臧克家的诗句生动形象,赞美了牛勇于开拓、乐于奉献的精神,完整阐释了牛文化的精神内涵。C.传统社会中,牛价值巨大,既是作为役力的重要生产资料,又能在日常生活中被当作财富进行物质交换。D.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牛的精神不仅不会淡出人们的视野,反而会被赋予新的内涵而发扬光大。1答案:D【解析】:A 项,因果倒置;B 项,“完整阐释”错误;C 项,“被当作财富进行物质交换”不合文

42、意,原文中说的是“牛用作交换媒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引用“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意在表明牛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因而成为人们赞美的对象。B.牛与铁犁的结合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社会的首次技术变革,使生产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为中华农耕文明奠定了基础。C.唐代柳宗元的牛赋中“抵触隆曦,日耕百亩”“牛虽有功,于已何益”,和画家李可染对牛精神的解说是大体一致的。D.“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和周易中“坤为牛”的描述,分别表明牛具有勇于开拓和厚德载物的精神。2答案:B【解析】:B 项,“首次技术变革”错误,原文是“一次伟大的技术变革”;“从而为中华农耕

43、文明奠定了基础”表述错误,根据原文,奠定中华农耕文明基础的,应该是这次技术变革引发的整个社会的巨大变革。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古人云此水,一歃(sh,饮,微吸)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吴隐之酌贪泉)B.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王安石耕牛)C.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D.毛相林带领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历时7年铺就一条 8公里的“绝壁天路”。3答案:A【解析】:A(酌贪泉主旨为做官清廉,与材料一的观点无关。4材料一主要使用了

44、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答案:引用论证。如文章引用习总书记讲话、鲁迅的诗句等。举例论证。如文章列举李可染、钱三强等名人事例。(每个要点2分,其中论证方法1分,结合材料说明1分)5两则材料的写作对象都是牛和牛文化,但其内容的侧重点和行文脉络不尽相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案:(1)内容侧重点材料一为“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精神及新的时代内涵,材料二为中华文明史中牛的重要地位及精神价值。(2)行文脉络材料一先指出牛的精神品质及新的时代内涵,再依次展开论证,最后号召人们学习牛的精神;材料二从牛被驯养写起,围绕牛文化,对牛在生产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及精神价值依次论述。(

45、内容侧重点2分,行文脉络4分,共6分。如果先说材料一的内容侧重点和行文脉络,再说材料二的内容侧重点和行文脉络也可。)(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帕男莱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天子者,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浅显地说,敬就是敬重,畏就是恐惧和害怕。有谁敢说来井冈山是为了旅游的,至少我不敢。在我的意念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到井冈山一游。此次学习,可谓是“命”,我当然不信命,可冥冥之中却在暗示自己。 “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里,30年挥之不去。首先读的是袁鹰的井冈翠竹,开篇第一

46、句至今仍记得:“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接着又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家乡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与竹子的交情可谓深远,甚至可以说惺惺相惜,和生活的旅伴一样。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亦如袁鹰所写:“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到井冈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漫山遍野且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尽头。其形高挺,接天摩日,叶叶交叠,尾尾相衔,连阳光都难泼进来一点,小涧清

47、流,雾气氤氲,这气场,突然令我肃然起敬。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触碰一棵竹子,脑海里老装着袁鹰的那段文字:“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我不忍更不敢触碰他们,不忍的是怕这些竹子就是当年战士的化身,应该让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不染尘埃;不敢是怕惊扰了他们早已安息的灵魂。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谁不知道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青,而且“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这种君子之风,不正是我们所景仰的吗?故而郑板桥大为赞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48、。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此刻,我还想起了宋人苏轼的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可见竹子的高洁备受文人青睐。在参观完小井红军医院后,我们来到了离医院不远的烈士墓凭吊。就在绕纪念碑行告别礼时,我看到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块伏卧在地的小石碑,上刻有“魂归井冈红军老战士曾志”以及生卒年。不了解曾志的人定以为这与小井红军烈士墓相邻,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是乡下某位过世的老人。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据说有“潇湘美女”之称的曾志,1911年5月2日生于

49、湖南省宜章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1924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6年8月考入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4月上井冈山,先后任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支部书记、红四军组织科干事、红四军前委工农运动委员会民运股股长、妇女组组长等职。她参加过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广州市委书记、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等职。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人,历经九死一生,她的意志坚如磐石。在培训班互动课时,我又听了曾志在井冈山的孙子石金龙讲他奶奶曾志和全家人的事情,更令我高山仰止。原来在1928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

50、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的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这名男婴也就是石金龙的父亲石来发。丢下孩子,曾志就随着部队,告别了井冈山。新中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孩子。直到1952年,时任广州市委书记的曾志才终于得以母子相见。别以为儿子找到当市委书记的母亲,就再也不用当农民了。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我在房间里,对着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牌匾,尝试朗读袁鹰井冈翠竹中的一小段:“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

51、下的竹根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顿时,我的心里豁然明亮,此次来井冈山,不是宿命,而是必须。记得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出什么奢想?(有删改)6. 下列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乡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这表明作者认同井冈山的竹子,但这两地的竹子给作者的感受并不一样。B.文中引用郑板桥和苏轼的诗文,凸显了竹子的“节”与“洁”,彰显了井冈山红军战士为革命奉献牺牲的高洁品质。C.“就让他(石来发)

52、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这表现了曾志虽位高权重却大公无私。D.前文“此次学习,可谓是命”与文末“不是宿命,而是必须”的表述,前后矛盾,表现了作者对井冈山既敬且畏的纠结心理。6.答案:D【解析】:“前后矛盾”“表现作者对井冈山既敬且畏的纠结心理”错,前文的“命”是说自己没有打算到井冈山,结果因为学习却来了井冈山,命中注定与井冈山有缘;而文末说“不是宿命,而是必须”,是因为这次井冈山之行有很多感悟,井冈山对自己的人生也有很多启迪。所以二者并不矛盾,也没有纠结心理。7. 下列对作品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引述菜根谭中的句子,既引出了“敬畏”一词,

53、起到点题的作用,又明确了“敬畏”的含义,为下文做铺垫。B.文章写井冈山竹子,既摹其形,又现其神,从形与神等方面表现了井冈山的竹子带给作者的心灵震撼。C.“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是乡下某位过世的老人”,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革命老人曾志魂归故里。D.文章以“我的行踪”为线索,具体叙述了“我”在井冈山学习的经历,抒写了“我”对井冈山的独特的感受,形散而神不散。7.答案:C【解析】:“魂归故里”错,是革命老人曾志“魂归井冈”。8. 文章由井冈山的竹子转向对“曾志”的叙述,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概括。(4分)答案: 曾志是中国革命老人,是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作者写她使情感有了依托,让文章更加真

54、实有感染力;曾志身上集中体现了井冈山竹子的坚韧和高洁,由竹及人,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深化了革命主题。【解析】:本题考查某个段落或内容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要先概括出写了什么内容,然后从结构、手法、主题、效果等角度分析其作用。首先看曾志与井冈山的竹子之间的关联。作者说“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土,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而曾志正是千万红军战士中的一员,“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她的身上正体现出了井冈山竹子的精神。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井冈山竹子的坚韧和高洁,由

55、竹及人,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深化了革命主题。再看效果。比起光写竹子,曾志属于具体体现竹子精神的人物,作者写她使情感有了依托,让文章更加真实有感染力。9. 文章的题目“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有什么含义?(6分)答案: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圣地,在“我”眼中井冈山已不是单纯的一处自然风景,而是一处信仰高地,一方革命者的精神家园;从这里出发的及最终埋葬在这里的革命者具有意志坚定、不畏牺牲的精神,他们的高贵品质令世人敬畏;作者的井冈之行,是一次朝圣,也是一次精神洗礼,30年的愿望,得以实现,所以心安。【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从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一语双关、

56、双层含义等角度思考。这道题答题时注意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入手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情节和内容分析。题目是,“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作者以此为题有何含义?关键词是理解“敬畏”和“心安”。先找“敬畏”的原因。在作者眼里,“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可见,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圣地,在“我”眼中井冈山已不是单纯的一处自然风景,而是一处信仰高地,一方革命者的精神家园;除了这些竹子之外,井冈山最令人敬畏的应当是以曾志为代表的革命战士,“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人,不可不谓是

57、九死一生,她的意志却坚如磐石”“1928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可见这些革命者具有多么崇高的品质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这是令作者敬畏的又一个原因。再分析“心安”的原因。开头作者说“但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了我的心里,30年挥之不去”,通过这次到井冈山学习,作者见到了魂牵梦绕的井冈山,看到了心心念念的“井冈山翠竹”,见到了曾志的墓碑,了解了她的事迹,“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什么奢想”。作者的井冈之行,是一次朝圣

58、,也是一次精神洗礼,30年的愿望,得以实现,所以心安。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5题。游灵岩记姚鼐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叠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在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趋,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中者,又有

59、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公石焉。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

60、矣。张峡夜宿,姚鼐记。(注)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岩尻(ko):山岩的末端。【参考译文】泰山以北大山石很多,而灵岩最有名,我于乾隆四十年正月初四,从泰安来灵岩游览。灵岩的形状象石砌的城墙,高千余丈,周围环抱着的群山象个玉环;南面为群山的缺口。缺口南面有重迭的山岭遮蔽着,条条的溪流环绕着。从山岩到溪流,凡有一点平地都种植着柏树,柏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岭,塞满了深深的崖谷,而灵岩寺就在这荫翳蔽空的柏林中。当时大地布满了积雪,初升的太阳,显得明朗清澈,深冬的阳光照在寺院的墙壁上,光影慢慢地移动。在灵岩寺后的山崖上开凿岩石做了个石龛,用来供奉佛像。估计它的高度,大约是灵岩高度的十

61、分之九,陡峭壁立,不可直上。只有有时横行,有时侧身攀援才能上去。登上灵岩山山顶眺望,只见四周的群山竞相奔驰,姿态非常奇异,又象军队移动,搭起了行军的帐篷。山崖脚下有泉,乾隆皇帝来巡游时,命名为“甘露泉”。寺里的和尚拿出碗勺,让我们尝尝甘露泉的水。扭头去看寺院左右的石碑,大多是宋代以后建立的,有的镶在墙上,有的用石块砌成,上面有字,刻着北宋末年徽宗政和的年号。原来我打算与泰安知府朱子颍一块来游灵岩,恰好子颍有公事,他派泰安人聂剑光陪我。聂剑光指着灵岩山的北谷说:“迎着(逆着)山谷流水东行,越过一道山岭,可达琨瑞山。灵岩诸山的溪水西流,汇集中川,流入济水,琨瑞山山水西北流,也流入济水,都属泰山北谷

62、的溪流。据传说晋代名僧佛图澄的徒弟竺僧朗,曾住在琨瑞山,有时到灵岩寺讲说佛经,所以琨瑞山的山谷叫朗公谷,而灵岩则有一块大石叫朗公石。当前秦苻坚时期,竺僧朗在琨瑞山大建殿阁楼房,十分壮丽,后来逐渐倒塌废弃。而灵岩寺自宋代以来,庙宇修建更加兴盛。”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靠大路,来游玩的人一天多似一天。然而至于琨瑞山,岩谷更加幽深,景色更加奇丽。我来不及去。写信告诉朱子颍。子颍以后来游,可沿泰山的西坡,观赏灵岩,北至历城,然后沿朗公谷东南行,到达东长城岭下,由泰山的东坡返回泰安,这样山的四面都可游赏了。夜晚住在长清县的张峡。姚鼐记。10. 下列选自课文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

63、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B.绛皓驳色,而皆若偻C.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10.答案B 【解析】:A项“采”同“彩”;C项“圜”同“圆”;D项“冯”同“凭”。11. 下列选自登泰山记和本文的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词性、词义的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皆谓之天门云 云:助词,无实义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 溯:顺流而下B.崖限当道者 当道:挡道,拦路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观宇:参观庙宇C.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之:代词,它则山之四面尽矣 之:助词,的D.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者:代词,的地方有墁入壁中者 者:代词,的事物,指石碑11. 答案:C 【解析】:A“聂君指

64、岩之北谷,溯以东”意思是“聂剑光指着灵岩山的北谷说,逆着水流的方向向东”,“溯”,逆流而上。B“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意思是“而灵岩寺自宋代以来,庙宇修建更加兴盛”,“观(gun)宇”,庙宇。D“当其南北分者”中的“者”是语气词,而非代词,用于判断句,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往往与后文的“也”连用,表判断。“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意思是“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B.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C.

65、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D.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12. 【答案】:B 【解析】:本题“复溯”修饰“朗公谷东南”,“缘”修饰“泰山东麓”,中间不能断开;本题前后两句句式相同,结构相似,故选B项。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以及课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文中“乾隆四十年”中的“乾隆”是清高宗的年号。B.阴,山南水北为阴;阳,与“阴”相反。阴阳,古代也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C.泰山,就是所说的东岳

66、,五岳之一,在山东省泰安市。五岳其余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D.“戊申晦”的“晦”指的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而古人称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农历十五称为“望”,“既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13. 答案:B【解析】:对“阴”“阳”的判断反了,应是“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于乾隆四十年春节前二日游览泰山,在春节正月初四日又游览灵岩,分别写下了登泰山记和游灵岩记,这两篇游记散文一般认为是姐妹篇。B.姚鼐写泰山,生动表现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灵岩,则借柏树、积雪、初日、寒光等景物,渲染

67、了灵岩的清幽,两篇文章写景各有特色,相映成趣。C.桐城派作家写文章,要求言辞“雅洁”,即讲究语言的文雅和精炼;而且内容上还重学问和考据。这些特色在这两篇游记散文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D.登泰山记游灵岩记都是游记,是姚鼐自京师返乡途中尽兴游览之后所作,都真实再现了亲临胜景之后的所见,今人读来颇受启发。14.答案:D【解析】:“尽兴”,“都真实再现”错误。游灵岩记中姚是有遗憾的,一憾好友不得同去,二憾未能亲见琨瑞山的幽邃岩谷;且在文中琨瑞山的幽美景致并非亲见,而是听闻,所以“真实再现”不妥当。15. 把登泰山记中的一句话和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

68、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登泰山记)(5分)(2)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在岩之十九,峭不可上。(5分) 15. 答案:(1)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都云雾弥漫。逐渐看见云中有几十个白色的像掷具一样的立着的东西,都是山峰。(“云漫”:云雾弥漫;“稍”:逐渐;“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数十立”修饰“若樗蒱”,为定语后置句;“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为判断句。每点1分,句意1分)(2)在灵岩寺后的山崖上开凿岩石做了个石龛,用来供奉佛像。估计它的高度,大约是灵岩高度的十分之九,陡峭壁立,不可直上。( “以”,表目的的连词,来;“度”,估计;“十九”,十分之九;“峭”,陡峭壁立。每点

69、1分,句意1分)(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617题。雨晴至江渡柳宗元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在高树。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注释愚溪:柳宗元出于被贬逐的愤激,自称为“愚”,并把居地永州冉溪改名为“愚溪”。浮槎(ch):水中浮木。16.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柳诗首句点题,为下文具体描写所见的江渡景象做铺垫。B.柳诗末句,写洪水落后,浮槎高挂,一片萧条冷落景象。C.韦诗末句“舟自横”是说雨下的很急,以至于无人撑船,自己无法渡过涧口。D.两首诗

70、同写傍晚渡口,一写天晴水落,一写雨急潮涨,选取了不同的情境,寄托了不同的情思。16.答案:C【解析】:C项“自己无法渡过涧口”错,“舟自横”在诗中是营造一种闲适的意境,不是自己要渡过涧口的意思。17. 贺裳载酒园诗话说“韦真有旷达之怀,柳终带排遣之意。”结合两首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答案:柳诗写久雨初晴,诗人独自一人到江边来散步,看到漂浮的木筏散乱,有的高挂在树的枝头,一片萧索景象。表达了诗人久雨蛰居、远谪漂泊的孤独、郁闷、苦痛, 包含自己空有经国济世的抱负,却无法施展的感慨,因而终带排遣之意。韦诗写暮春景物,幽草,深树,自横的渡口小舟,透出境界的幽深,远离世俗,表露了作者闲适

71、恬淡的心境。莺啼婉啭,急雨舟横,以动写静,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解析】:柳宗元的雨晴至江渡一诗写于唐宪宗元和二年,柳宗元被贬永州,前两句写自己在雨后放晴的一天傍晚远步江边渡口时的心情,结尾两句写江边渡口雨停水退后的景象。久雨初晴,诗人迫不及待地独自一人到江边来走一走,放松放松自已被压抑的心情,却看到一派散乱荒凉之景。结合这首诗写作背景和诗中意象,可以看出,表达了诗人久雨蛰居、远谪漂泊的孤独、郁闷、苦痛,作者同情百姓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感叹自己空有经国济世的抱负,却又无法施展的愤激心情,因而柳诗终带“排遣之意”。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一诗写于作者任滁州剌史期间。开头两句写诗人独喜爱

72、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冷,“独怜”二字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上”字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的开朗。最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郊野渡口,只见空空的渡船悠然自在地飘浮在水面。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中透出一种幽深的境界,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全诗通过幽草、黄莺、树阴、小舟的意象,营造幽静的意境,表露了作者恬淡的心境,因而韦诗自含“旷达之怀”。(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73、。(6分)(1)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以“月”烘托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的语句是“_”。而以“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悲凉的语句是“_”。(2)荀子劝学中以“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设喻引出的两句论断是“_,_”。(3)杜甫登高中“_,_”两句描写了诗人饱经沧桑、年华已老、因病戒酒的境况。答案:(1)唯见江心秋月白 绕船月明江水寒(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9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 ,生活中的“刷脸”应用也越来越常见。手机支付、高铁站安检、入住宾馆或是上班打卡,“刷脸”已经 ,甚至在商场购物

74、时,衣帽间前刷一刷脸,AI(人工智能)导购就能根据用户画像向你精准推荐个性化的服饰搭配。一些地方还在执法监督、政务服务、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人脸识别系统,“刷脸”挂号、“刷脸”办理个税等都已成为现实。( )尤其是在“刷脸”过程中,用户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甚至用户在不同状态下的情绪等大量信息都被采集并储存。这些信息如果得不到妥善保管而被泄露,用户个人隐私就有可能处于“裸奔”状态。在人脸识别技术蓬勃发展、行业应用 的当下,必须 、多管齐下,充分重视并保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但在现实的信息收集环节中,还是有一些互联网企业没有达到法律法规与国家标准的要求,尤其是在人脸识别环节,更是缺少清晰的标准与

75、界定。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突飞猛进 司空见惯 如日中天 防患未然B与时俱进 司空见惯 方兴未艾 未雨绸缪C突飞猛进 屡见不鲜 方兴未艾 未雨绸缪D与时俱进 屡见不鲜 如日中天 防患未然19.答案:C【解析】: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突飞猛进:形容事业、学问等进展非常迅速。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屡见不鲜:形容事物看见过多次,就不会觉得新奇。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如日中天:好像中午时的太阳。比喻事物正在最兴盛

76、的时候。未雨绸缪: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发生之前就加以预防。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力度。B.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C.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D.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

77、20.答案:A【解析】:根据上文,应将“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放在前面;因此排除C、D。“加大”与“处罚”搭配不当,因此应选A。(请注意文段中只有一处错误,2019全国卷三的病句改错中原句同样只有一处错误,要特别注意)2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因而,人们享受这些新技术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B.但是,人们在享受这些新技术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C.然而,这些新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D.诚然,这些新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

78、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21.答案:C【解析】:上段说“刷脸”带来的便利,本段说信息采集与安全问题,故应以表述转折的关联词开头,排除A、D;B项,“人们也引发了”搭配不当,故最恰当的为C项。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2223题。(6分)近日有媒体报道,国内外教育系统都开始把AI打分应用在作文批改上,仅国内就已经有超过1.2亿人次被AI批改过作文。这引发了人们一连串的质疑。人们认为,学生用心写的文章却被没有感情的机器评阅,其中的错别字、语法错误等可能会被机器死板地点评出来,但学生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又该如何评判?这种认识有一定道理,却可谓“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据了解,目前AI改作文,主

79、要运用在第二语言学习的写作者上。众所周知,作文批改的人力成本非常高,不仅费时,而且对批改者的专业素养有很高的要求,而致力于为外语学习者提供服务的人工智能,批改不仅及时,而且成本低廉。这对外语学习者有很大的帮助。此外,这种批改没有地理空间的限制,被批改作文的人可以来自世界各地,这样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22.请为上述新闻拟定标题,不超过10个字。(2分)答: 答案:(示例)AI打分引争议【解析】:新闻标题主要包含新闻报道的对象以及事件。这则新闻材料主要报道了由AI批改作文所引起的争议。第一段主要写“质疑”,第二段主要对第一段的“质疑”进行分析。这样,围绕整则新闻材料拟写的标题就是“AI打分引

80、争议”。23.针对上述新闻材料所反映的情况,写一段评论性文字,70个字左右。(4分)答: 答案:(示例)我们应理性看待AI打分。AI打分虽然可能无法准确评判学生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但它对外语学习者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们不要急于否定这项技术。【解析】:新闻评论要求观点明确,表述简洁。写作时,考生首先要对新闻材料进行概括,即“应理性看待AI打分”,然后从新闻材料中找到依据,如“但学生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又该如何评判”“有一定道理”“主要运用在第二语言学习的写作者上”“对外语学习者有很大的帮助”等信息。四、作文(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020年江苏省共有34.83

81、万考生,白湘菱同学以430分一举获得江苏省文科第一名。然而选修科目政治是A+,历史却考了一个B+。许多名校在江苏招生除了高考分数要求外,还严格要求选修双A+。此事一经公开,立即引发激烈的争论。有人希望名校“不拘一格降人才”,破格录取白湘菱;也有人说招生还是要按录取规则,规矩不应视同儿戏。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你撰写一篇发言稿,在班级的“每周时评”讨论会上发言,表明你的态度,体现你的思考和理解。要求:确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角度;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解析】: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分两步:一是解读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句,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明

82、确立意方向;二是解读任务,在文体、内容、思维、对象等方面明确任务导向。作文材料取自我们当今现实社会中的事例,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我具有良好的作用。作文材料中的事例,从一个侧面切中了当今社会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好“变通”与“规则”之间的关系。中心事件是名校该不该破格录取白湘菱,材料给出了两种观点,前者倾向于打破规则,后者侧重于要树立好规则意识。考生可以支持其中任何一方观点。然后结合具体事件展开分析,进而延伸到人生、社会的层面思考。写作时还要注意发言稿的格式以及发言的对象。格式参考:不背绳墨,遵守规则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很荣幸能作为代表,在班级的“每周时评”讨论会上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不背绳墨,遵守规则”.我的发言结束了,谢谢大家!好题示例:遵守规则的角度:把稳规矩尺,不负骐骥心莫让规矩冰又冷勿视规矩为儿戏尊重规则,维护高考公平白湘菱踩着的,是人才选拔公平的底线立规守矩,可治天下不背绳墨,遵守规则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规则既定,岂可轻易窜改?评“白湘菱事件”,应多一份理性适应,而不是打破规则打破规则的角度:我劝名校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打破固有方圆,换得更大天地权衡有度,过满则亏为选人才,何妨逾矩?为国选材,可以更包容遵规矩?要人才!莫让人才成为“规则”的牺牲品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莫为规则误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