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6 ,大小:233KB ,
资源ID:266577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6657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玉溪一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月考历史试卷命题:张鑫 审题:杨洪坚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题)两部分,共11页。(2)请把第卷、第卷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60分)选择题(本大题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1. 在古时一天计为十二时辰,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对应十二个时辰,又把晚上分为五更。平时常说的“夜半三更”中的“三更”对应于今天的什么时间A. 23时到01时B

2、. 01时到03时C. 03时到05时D. 24时到02时【答案】A【解析】古代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即“三更”,故A正确;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即“四更”,故B错误;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即“五更”,故C错误;24时到02时跨越了三更和四更,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故选A。2. 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的利簋(gu),是目前所知西周最早的青铜器。簋底部铸有铭文,大意为:武王在甲子日早晨出兵伐商,经占卜和观星象,果然很快攻克商都。七日后战争结束,武王赐金(即铜)给一个名叫“利”的官员,为他

3、的先祖铸造这尊青铜簋,以作纪念。该文物的出土,一定程度上说明A. 武王伐纣有确切史实依据B. 周代青铜器主要用于赏赐军功C. 西周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D. 周王赏赐礼器以强化宗法制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武王在甲子日早晨出兵伐商,经占卜和观星象,果然很快攻克商都”、“一定程度上说明”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C两项表述具有片面性,不符合史实;CD两项不是题干材料内容核心意思。进一步可知,A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考点

4、: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周政治文明特征3. 下表反映了历代官话的变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官话东周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阳)后,洛邑的语言就成了东周时期官话的基础秦汉汉代官话为“洛语”,洛语承袭了先秦时代的“雅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为“雅言”魏晋西晋以“洛语”为官话。衣冠南渡后,“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了金陵雅音(官话)唐宋“洛语”发展到了最高峰,达到了一字一音,周边国家皆学习洛阳官话元元朝以元大都(北京)的汉语语音为官话,称为“天下通语”明历代战乱时期衣冠南渡,使南京话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南京话成为官话清元朝时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相融,并融入满族语音,这样就形成了北京官话A.

5、 实现了全国文字的统一B. 有利于促进文化认同C. 消除了各地语言的隔阂D. 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秦朝已经实现了全国文字的统一,且材料反映的是官方语言的发展,故A错误;材料反映了朝代更迭、都城迁移与官方语言的融合发展紧密相关,这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化的认同,故B正确;官方语言的变化并未消除各地语言的差异,故C错误;官方语言的变化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无关,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表格材料的内容,抓住关键信息“官话的变迁”,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官方语言形成的背景原因和性质作用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官方语言的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化的认同”的结论

6、,据此进行正确判断。4. 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从十多万片甲骨中精选41956片分类进行编排,共分成奴隶和平民、奴隶主贵族、官吏、军队刑罚监狱、战争、农业、商业、建筑、天文历法、祭祀等二十多个类别。由此可推知A. 史家的研究大都具有主观偏见B. 甲骨文已是成系统的文字C. 当时已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权D. 当时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答案】B【解析】材料“从十多万片甲骨中精选41956片分类进行编排”体现了史家的研究的审慎,排除A;由“奴隶和平民等二十多个类别”,可见甲骨文已是成系统的文字,故选B;商代时期,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当时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排除D。5. 传统中国

7、以控制民生经济命脉和“利出一孔”的政策设计等实现利益整合,以体制化的科举选官和基层宗法治理实现组织整合、以“家国同构”“尊君”和“民本”相统一的儒家政治伦理实现文化整合,以存在严重结构性缺陷的法律实现薄弱的法制整合,以一以贯之的强力与暴力实现阶段性的强制整合。这些整合A. 维持了农业帝国的超稳定结构与秩序B.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完全控制C. 促使了中国社会各社会阶层趋于固化D. 推动了各地文化交流与语音文字统一【答案】A【解析】材料叙述了中国古代整个社会的实际运作形式和体现出的问题。所谓的“整合”实际上是一种相互配合,最终为小农经济下君主专制政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而服务,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8、。B选项错在“完全”二字;C选项说法错误,科举制是一种突破原有自身阶层的体现;D选项错在“语音”上,各地的方言是有很大差异的。点睛:本题是一道非常综合性的问题,需要学生考量多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根据排除法将绝对化的B选项排除。之后要分别找出各个选项的反例,一一去攻破,最后确定选项。6. 先秦思想家对地租与土地税两个概念没有区分,将两者视为一体。这是因为在先秦时期A. 思想家大多主张重农抑商B. 农业采取精耕细作的技术C. 统治者同时也是土地所有者D. 地租与土地税都以实物方式缴交【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将土地转给他人使用而获得的收入;土地税即国家向

9、人民所征收的土地税,地租和土地税等都是归统治者所有,C项正确。材料涉及先秦时期的地租与土地税的信息,没有体现思想家大多主张重农抑商,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生产模式的信息,无法推断出农业采取精耕细作的技术,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交税的形式,而是涉及先秦时期的地租与土地税的信息,排除D。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地租与土地税”的内涵,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无论地租或者土地税,其实最终都是归土地所有者所有,而部分的土地所有者也是统治者。7.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已十分明显。就文学而论,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南方文学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北方文学则与南方文

10、学形成了鲜明对比。下列能够体现先秦时期北方文学特点的是A. 离骚B. 诗经C. 庄子D. 二京赋【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文学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这说明它属于浪漫主义风格。北方文学与南方文学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它属于现实主义,诗经即属于现实主义,故B项正确;离骚属于浪漫主义,故A项错误;庄子也不属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故C项错误;二京赋在汉代,不属于先秦时期,故D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先秦时期”、“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风格特点,同时,对于相关文学作品的风格和特点应

11、该有准确的认识和再现。8.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而同一时期,古希腊梭伦改革也正在进行中。中西方这两次改革的共性是A. 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B. 都是自下而上的改革C. 涉及的领域都比较广泛D. 都冲击了贵族利益【答案】D【解析】鲁国实行初税亩,而同一时期,古希腊梭伦改革也正在进行中都冲击了旧式贵族的势力,D正确;A、B和C不符合题意,排除。9. 中国自古设官而治,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官执国命”、“布衣为卿相”的历史演进,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变化趋势。这一趋势是A. 官员选拔利于国家管理B. 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转型C. 贵族政治让位官僚政治D. 君

12、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答案】C【解析】从“皆公族也皆世官”到“布衣为卿相”体现的趋势是官僚政治逐渐取代了贵族政治即贵族政治让位官僚政治,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古代中国并未实现由人治向法治转型,选项B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而非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10. 三国时期,孙权要吕蒙多读书。吕蒙读了一段时间后,鲁肃对吕蒙关于时局的分析,大为钦佩,并说吕蒙“非复吴下阿蒙”。根据以上所述吕蒙可能

13、读的书是A. 诗、书、礼、春秋B.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C. 孙子、左传、史记、汉书D. 周易、老子、庄子、孙子【答案】C【解析】材料“吕蒙读了一段时间后,鲁肃对吕蒙关于时局的分析,大为钦佩”说明吕蒙读的书是有关时政分析和天下局势的,那么史书和兵法、谋略类的书符合题意,孙子、左传、史记、汉书多属于兵法、谋略、史书类,故C正确;诗、书、礼、春秋多属于文学、礼制类,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属于“四书”,主要内容与兵法、谋略无关,故B错误;老子、庄子属于道家典籍,与时政分析和关注天下无关,故D错误。故选C。11. 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

14、。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抓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忧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这一变化A. 适应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B. 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 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D. 增强了唐政府的边防实力【答案】C【解析】兵制的变化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故排除A;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导致了均田制被破坏,均田制为基础的府兵制就也走向了崩溃,所以B搞反了关系,故排除;唐玄宗开始实行的募兵制由于国家供给衣食,而且与将领之间关系密切,虽然可以增强唐政府的边防力量,但是时间久了就成为了割据力量,威胁中央,故选C而排除D。点睛

15、:这一题考查考生对唐朝兵制变化的理解,需要考生将府兵制与募兵制进行比较,结合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史实来回答。府兵制兵将分离,防止了武将专权,但也造成了军队战斗力弱;而募兵制导致了兵源充足,兵将不分,军队战斗力增强的同时,容易造成武将专权,严重威胁中央集权,唐后期的藩镇割据就是明证。12. 据唐通典载:“东至宋(今商丘)、注,西至歧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撰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骚驴。南指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十里,不持寸刃。”材料体现出唐代A. 交通便利促进商业发展B. 对外经济交流十分繁盛C. 坊市制度已经名存实亡D. 区域贸易促进城市繁

16、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东至宋(今商丘),西至歧州,夹路列店肆待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等字眼说明唐朝时道路四通八达,往来商旅众多,带动了相关服务商业的发展,旅馆、交通工具的出租等,故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国内的交通与商业情况,没有提及对外经济交流,故B项错误;唐朝在城市中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但是材料强调的是全国各地的交通与商业的发展,没有涉及城市内的情况,故C项错误;材料提及商旅,能够体现出区域贸易,但是材料强调的是交通便利,没有提及促进城市繁荣的具体内容,故D项错误。13. 南宋的洪迈在容斋四笔中记述了宋代所流行的得意诗中的“金榜题名时”与失意诗中的“下第举子心”。这反映

17、了A. 科举对士人价值取向和文化心态的引领B. 宋朝对科举及第者以很高的地位和待遇C. 宋代社会中形成了崇尚读书的良好风气D. 宋代科举制度向社会各阶层广泛的开放【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对中榜者和失第者的影响,故本题选A;B、C、D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名师点睛】根据关键信息“金榜题名时”“下第举子心”即可解答。14.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唐宋概括论中说道:“唐代以后以舞乐为主,舞的动作不过是附属品,乐律亦重形式,少有模仿动作的意思。宋代以后,随着杂剧的流行,模仿事物一类通俗艺术较盛,动作较为复杂,品味较代的音乐下降。”据此可知A. 唐代音乐形式比宋代的更受欢迎B. 唐代舞乐仅供皇

18、族欣赏C. 宋代以后音乐形式的世俗化倾向D. 宋代音乐多模仿唐代【答案】C【解析】依据题意可知相比唐代而言宋代的杂剧等艺术通俗易懂,面向市民阶层,艺术形式有世俗化的倾向,故C项正确。A、B、D三项片面,不符合题意。15. 下图是元朝的运河和海运图,元世祖时令人开凿会通河和通惠河,与原有运河连同,开辟了从长江口的刘家港经黄海、渤海到达直沽的海运航线。元世祖重视运河和海运建设的直接目的是A. 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B. 促进大都的商业繁荣C. 保障大都的粮食供应D. 促进元朝的对外贸易【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主要考查的是元朝水运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我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元世祖重视

19、运河和海运建设的直接目的是保障大都的粮食供应。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元代水运16. “夫漳、泉之通番也,其素所有事也,而今乃及福清。闽人之下海也,其素所习闻也,而今乃及宁波。宁波通番,于今创见。又转而及于杭州。杭之置货便于福,而宁之下海便于漳。以数十之货,得数百金而归,以百金之船,卖千金而返,此风一倡,闻腥逐膻,将通浙之人,弃农而学商,弃故都而入海。”这一现象的出现突出反映了A. 漳州等地资本主义萌芽的初步发展B. 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发达C. 明朝政府官员纵容走私行为D. 江浙农业与市场的经济联系加强【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海外贸易的高利润引发商人走私猖獗

20、,这是海禁下商品经济发展的体现,但材料不涉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明朝官员纵容走私、江浙农业与市场的经济联系等内容,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17. 明儒王龙溪认为:“良知之外别无知也。鄙夫之空空,与圣人之空空无异。空空者,道之体也。世儒不能自信其心,谓空空不足以尽道,必假于多学而识,以助发之,是疑口之不足以辨味而先漓以甜酸,目之不足以别色而先泥以铅粉”据材料判断A. “空空”是“天理”,亦是“人欲”B. 王龙溪推崇四书章句集注C. 王龙溪推崇“慎思明辨,格物致知”D. 其观点应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答案】A【解析】据材料“良知之外别无知也空空者,道之体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空空”是

21、万物本原,是“天理”;“辨味而先漓以甜酸别色而先泥以铅粉”说明“空空”也是“人欲”,故A项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对四书章句集注的推崇之意,故B项错误;材料中王龙溪并没有推崇“格物致知”,故C项错误;王龙溪的观点应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故D项错误。故选A。18. 在古代中国有两种文化传统:一种是由私塾、学校和书院教育传播的正规儒家人伦道德传统;一种是通过乡村演戏、说书、佛道仪式等传播“诸善奉行、因果报应、有求必应”等民间观念传统。这两种文化传统A. 存在价值观念的相互对立B. 表明儒释道文化融为一体C. 在思想教化方面具有同一性D. 都受城市经济繁荣的影响【答案】C【解析】正规儒家人伦道德传统与民间观

22、念传统有重合的部分,并不是相互对立,故A错误;材料“佛道仪式等传播”并不能说明儒释道文化融为一体,故B错误;正规儒家人伦道德传统宣扬伦理纲常,民间观念传统主张“诸善奉行、因果报应”,这些都有利于实现对人们的教化,故C正确;城市经济繁荣与正规儒家人伦道德传统的传播没有直接联系,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正规儒家人伦道德传统诸善奉行、因果报应等民间观念传统”,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两种文化传统有利于实现对人们的道德教化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9.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代前期满洲贵族参与处理军国大事的制度,遵循“从来国家政务,惟宗室协理

23、”的原则,其中的亲王皆是太祖、太宗子孙,他们成为皇帝依赖的群体,也是清朝前期皇权的重要分享者。由此可知,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A. 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B. 表明清初满族贵族享有民主权利C. 恢复了西周的宗法体制D. 是清朝集权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答案】A【解析】皇帝的宗室亲王是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主要成员,他们都是宗室诸兄弟子侄,表现出满族浓厚的血亲关系,鲜明地体现出满族政权的“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政治特点,A正确;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出议政王大臣会议具有宗法色彩,不能体现元朝“恢复了西周的宗法体制”,排除C;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清朝集权体制达到顶峰,D错误。20. 史载,清朝一位大臣

24、给雍正上表:“君恩虽厚,臣虽死不能报万一。”但雍正看了后大怒:“但尽臣节所当为,何论君恩之厚薄。”此事反映了A. 雍正借助纲常伦理制约臣民B. 清朝君臣关系日趋紧张C. 此时法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D. 雍正不愿大臣记其恩惠【答案】A【解析】“但尽臣节所当为”反映的是君臣之间的关系,即君为臣纲,也就是臣应当为君服务,这是其义务,不要谈别的,故选A;雍正帝的话体现了对当时的主流价值观的一种强调,不能因此就说君臣关系紧张或者说雍正帝不愿大臣记其恩惠,而且这里只体现了一个事实,没法体现“日趋”这一变化,故排除BD;此时儒家思想(宋明理学)占统治地位,故C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21. “19世纪时的中

25、国天文学担负着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的社稷重担。欧洲人惊呼:天文学家这在我们有高度教养的西方人的眼中是种最无用的小人,在东方国度竟被放在部长和国务卿一级的职位上,这该是多么可怕的野蛮”。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中国古代天文学以天象观测为依据注重历法推算中国天文学服务于政事、农事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地球中心说在当时的欧洲仍然占据绝对统治地位19世纪西方天文学体系独立,学者多为修士祭司A. B. C. D. 【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可知19世纪时期的中国对天文学的需求仍比西方更为积极,主要在于中国的天文学更多的侧重点在于历法推算,所以正确;而历法主要服务于政事以及农时,实用

26、性更强。所以正确;19世纪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以及近代科学的发展地球中心说的统治地位已经被打破,所以错误;随着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近代天文学的研究者主要为科学家而不是修士祭司,所以错误。根据答案选项可知A项正确。22. 清代著名小说家李汝珍在其著作镜花缘中借才女卢亭亭的口说:“将来若花姊姊做了国王,我们同心协力,各矢忠诚,或定礼制乐,或兴利剔弊,或队暴安良,或举贤去佞,或敬慎刑名,或留心安牍,辅佐他做一国贤君,自己也落个女名臣的美号。”在此,作者意在表达的思想是A. 反对专制统治B. 主张男女平等C. 彻底批判儒学D. 赞同女子参政【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女子是可以参加政治的,所以答案

27、选D;材料没有涉及反对专制,排除A;没有涉及男女关系,排除B;由材料可知,是利用儒学来治理国家的,所以排除C。23. 史载,希腊某城邦在一次战役中失败,公民死伤众多,消息传到国内,战死者的父母对于公众必须笑容满面,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而已知其子幸免于难即将相见者,则必须哭泣,为其他人失去儿子而悲伤。这反映出在希腊A. 不重视维护公民的生存权利B. 城邦至上观念影响个人行为C. 摆脱了纲常伦理观念的影响D. 社会各阶层间矛盾日趋缓和【答案】B【解析】古希腊城邦时期,城邦的利益高于一切,上述战死者的父母要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和其子幸免于难者为失去儿子的人悲伤,都是把他人为城邦做出的贡献或者说是城

28、邦其他人的利益放在首位,故选B;题干中的“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为其他人失去儿子而悲伤”体现了重视公民的生存权利,故A不符合题意;纲常伦理是古代中国的观念,不符合古希腊,故排除C;题干没有体现阶级矛盾怎样,故排除D。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的材料是考生所不熟悉或者没有见过的,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这一题就是考查希腊城邦的特点,即城邦利益高于一切,考生如果理解了这一重要特

29、征,答案就不难选出了。24. 有学者认为,古希腊人的心目中,法律生活是属于城邦文明的公共生活的象征和城邦共同体与周边的蛮族区别开来的标志,所以宁愿以武力维持对于属地的霸权地位而不屑以公民权的方式去管理城邦界限之外的蛮地,构造起在人口众多、疆域广大的殖民条件下的合法而有效的“国际”法治秩序。上述观点主要说明了A. 古希腊的直接民主是近代西方民主宪政的源头B. 古希腊的城邦政治实质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C. 希腊法律适用于其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D. 雅典直接民主的根本弱点在于“大众的无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法律生活是属于城邦文明的公共生活的象征和城邦共同体与周边的蛮族区别开来的

30、标志,所以宁愿以武力维持对于属地的霸权地位而不屑以公民权的方式去管理城邦界限之外的蛮地”可知,古希腊将城邦法律生活和公民权作为区分城邦与蛮族的区别,充分体现了古希腊的城邦政治实质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故B项正确。雅典的民主制度不是近代西方民主宪政的源头,故A错误。法律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希腊法律只适用于公民,故C错误。材料主旨不在于雅典直接民主的根本弱点在于“大众的无能”,故D错误。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实质【名师点睛】雅典民主制的得失:积极意义:(1)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这

31、一伟大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2)政治决策通过多数人的认真讨论,会使问题考虑的更全面。(3)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使公职人员对社会负责,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4)推动思想文化的发展;局限性:(1)与现代民主不同,只是公民群体的民主,而非公民,如外邦移民、奴隶和妇女,都没有享受民主权利;(2)雅典民主是男性为中心的民主。25. 面对波斯人的入侵,雅典使节向斯巴达人保证说,他们绝不会背叛希腊人,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血缘和语言、共同的祭坛在城邦危机时代,“泛希腊主义”的思想观念日益强烈。从表面上看,这种文化认同感的形成似有助于希腊世界的政治统一,但是希腊人的

32、文化认同感植根于更深刻的层次。在他们看来,他们与非希腊人的本质区别正在于他们是生活在城邦里的,而非希腊人不是;他们作为“城邦动物”的属性才构成希腊文化一致性的原初基点,其他的表征均衍生于此。该材料强调了古希腊A. 民族意识的形成B. 坚决反抗外来侵略C. 政治文明多元性D. 民主政治的内涵【答案】C【解析】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民族意识的问题,他们的抵抗是因为波斯人不是实行城邦制度,故A错误;材料明确说明希腊人一起对抗波斯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城邦制度,并非表明坚强的抵抗的决心,故B错误;材料“他们作为城邦动物的属性才构成希腊文化一致性的原初基点,其他的表征均衍生于此”说明希腊人认同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

33、这体现了各城邦政治文明多元性,故C正确;民主政治的内涵是公民集体参政,材料与此无关,故D错误。故选C。26. 雅典公民大会发表演说者可能是工匠、铁匠、鞋匠、商人、店主、富人、穷人、贵族或普通人。而台下听众可以通过叫嚷,欢呼表示赞同,也可以通过起哄,嘲笑表示不满,甚至将演说者直接赶下台。这说明,古代雅典A. 全体居民直接参与城邦事务的管理B. 公民享有平等参与民主政治的权利C. 全体人民享有自由表达思想的权利D. 公民大会发言人缺乏相应资格限制【答案】B【解析】根据“雅典公民大会发表演说者可能是工匠、铁匠、鞋匠、商人、店主、富人、穷人、贵族或普通人”可知,雅典公民有平等参与民主政治的权利,B正确

34、;只有雅典公民才享有雅典民主权力,“全体居民”“全体人民”表述错误,排除AC;材料强调雅典民主制度的平等,而非强调“发言人缺乏相应资格限制”,排除D。27. 早期罗马法规定正式的买卖要有复杂的程序和仪式,且在涉及无体物(如继承权)的转让时“无法可依”。罗马人于是创造出一种“拟诉弃权”的办法,就是买卖双方伪装打官司,用假装诉讼的办法来使买方(原告)取得所有权。“拟诉弃权”的出现表明A. 早期的罗马法体系过于繁杂B. 法律的发展领先于社会的发展C. 罗马人的司法实践务实灵活D. 规避法律的司法活动时有发生【答案】C【解析】因为早期罗马法没有无体物(如继承权)的转让规定,于是创造出一种“拟诉弃权”的

35、办法来解决此问题,这充分说明罗马人的司法实践务实灵活,故C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错误;法律的发展是基于社会发展的,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不是规避法律,故D项错误。28. 同样是古代文明的典范,罗马和希腊对待公民权的态度却大相径庭。雅典观念中“公民”的资格是有严格限制的,罗马后期则授予其他部族公民权,摒除了血缘纽带建立的封闭社会,代之以共同守护罗马意志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国家。罗马后期的这种做法A. 实现了罗马疆域内公民的平等B. 利于古罗马统治基础不断扩大C. 使罗马公民权利比希腊更广泛D. 削弱了罗马帝国的政治凝聚力【答案】B【解析】“罗马后期则授予其他部族公民权,摒除了血缘纽带建立的封闭

36、社会,代之以共同守护罗马意志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国家”说明对于外邦人也承认罗马公民权,显然这一举措有利于扩大罗马对外统治,B正确;A中公民平等显然不符合事实;C中没有比较希腊广泛性;D与材料扩大统治相反,排除。29. “在任何情况下,我首先确定一个我认为是最健全的原则,然后设定:凡是看起来符合这个原则的东西,不管是在原因方面,还是在其它方面相符合,都是真的;凡是与之不相符合的东西,就不是真的。”这是一位古希腊哲学家的言论,与该言论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 “未经谨慎权衡的生活就不值得去过”B. “人是万物的尺度”C. “法律是没有激情的理性”D. “谁来监督这些监护人”【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

37、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苏格拉底从人的内心寻求规定自然的原则和根据,属于人文主义,谨慎权衡是反映人的内心思考,选A与该言论精神实质最为接近,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未体现人的内心,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未体现人的内心,不符合题意,排除;“谁来监督这些监护人”强调了人性的不足,和材料主旨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30. 古希腊时期,一批所谓“哲人”到处演讲和发表许多奇怪的辩论,传递了许多“负能量”,造成很坏的风气。于是有了苏格拉底,讲述人生的共同真理;有了柏拉图,提出了理想国的教育制度;有了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为国家政体服务。他们师徒的共同之处在于A. 着力培养公民的独

38、立人格B. 将教育与哲学理想结合起来C. 具有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D. 试图挽救日渐衰败的民主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是古希腊人本主义的思想家,从材料来看,他们讲学是为了抑制社会“负能量”,因此体现出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教育和哲学结合的特点;D选项错误,苏格拉底是反对雅典的直接民主的。31. 文艺复兴思想家主张人追求财富和现世的幸福,启蒙思想家考虑“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从中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突出强

39、调了A. 构建民权政府B. 批判神权统治C. 鼓吹人性解放D. 主张平等自由【答案】A【解析】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构建理性王国来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故选A;BD项是共同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是不同点,但与题干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为将要取消封建制度的新社会提出了种种设想,虽然对未来的政体设计上有所差异,但都主张实行宪政民主、三权分立、人权自由、公民平等、法律至上等。32. “从前,所谓的理想是崇尚清心寡欲,在一定程度上鄙弃尘世烦恼。此时,珍惜的倒还是尘世生活了。从前,贫穷备受尊敬此时,对正当享有财富的赞颂声不绝于

40、耳。过去,人们向来爱慕的是一种苦思冥想或沉思隐居的生活。此时人类的整个光荣在于活动。诚然,同一个人经常有着两种观念。”这一情形所出现的时代应是A. 古希腊后期B. 中世纪前期C. 文艺复兴前期D. 启蒙运动前期【答案】C【解析】由“从前,所谓的理想是崇尚清心寡欲,在一定程度上鄙弃尘世烦恼。此时,珍惜的倒还是尘世生活了”“对正当享有财富的赞颂声不绝于耳。过去,人们向来爱慕的是一种苦思冥想或沉思隐居的生活人类的整个光荣在于活动”可以看出反对从前的禁欲主义,提倡现世的幸福生活,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结合所学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错误,当时没有禁欲主义;B项错误,此时期基督教占

41、统治地位,提倡禁欲;D项错误,与“出现”不符。33. 德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年)在中国近况一书中写道:“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汇集在我们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的欧洲中国。”“但在时间哲学,即在生活与人类实际方面的伦理以及治国学说方面,我们实在是相形见绌了”。此话反映出他A. 盛赞中国在当时世界文明中的领先地位B. 成为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推手C. 对德意志处于封建割据状态的不满D. 维护“欧洲中心论”的观点【答案】C34.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一些持批判态度的人认为启蒙运动必须为道德危机、精神空虚、生存压力,甚至环境恶化等这些

42、削减人类幸福感的现代性整体危机负责。这一批判的主要依据是A. 法国启蒙运动发展最为迅速B. 理性主义思潮引发精神危机C. 启蒙运动存在一些激进观点D. 启蒙运动促使社会发生转型【答案】C【解析】“一些持批判态度的人认为启蒙运动必须为道德危机、精神空虚、生存压力,甚至环境恶化等这些削减人类幸福感的现代性整体危机负责”,这实际上是对启蒙运动的一种反对和批判,认为其存在弊端,也就是造成了上述问题,故选C;题干没有将法国启蒙运动与别的国家进行比较,所以A没法得出,故排除;B的说法过于绝对,本身就是错误的,故排除B;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35. 文艺复兴时期,马洛笔下的浮士德是在魔鬼的引导下,享受了24

43、年纵情声色的世俗生活,最后把灵魂交给了魔鬼。启蒙运动时期,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把灵魂抵押给魔鬼,利用魔鬼的力量体验人生的欢乐与悲伤,被上帝拯救,灵魂归于上帝。可见A. 文艺复兴凸显了个人理性B. 启蒙运动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C. 启蒙运动时期宗教性更强D. 两个浮士德都是私欲膨胀的产物【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依据材料中“文艺复兴时期在魔鬼的引导下最后把灵魂交给了魔鬼”强调的是魔鬼,意指文艺复兴借助宗教外衣,没有完全脱离宗教,宣传人文主义;而“在启蒙运动时期把灵魂抵押给魔鬼,利用魔鬼的力量体验人生的欢乐与悲伤”突出了单个人的力量,丰富人文精神的内涵,B项正确;文艺复兴时

44、期的核心是人文主义,没有凸显了个人理性,A项排除;启蒙运动直接提出了反封建、反宗教神学,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C项排除;材料不是两个浮士德本身的阐释,而是借助浮士德来说明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区别,D项排除。所以选B36. 17世纪初的西班牙劣币狂行,一夜之间黄金白银都不知流到哪里去了,市场上充斥着劣质的铜币,用这些铜币去抢购粮食,会累坏体质虚弱的无产者,因为一口袋粮食恐怕需要一口袋铜币。不无夸张的是买一支蜡烛要付出二倍的铜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 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B. 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C. 罗马天主教会的盘剥D. 欧洲商贸中心的转移【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劣币狂行

45、良币消失的现象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市场竞争不够充分,造成不同货币之间价值比率的扭曲。故答案为A项。由于金银价值上升才导致流失,排除B项;C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37. 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总数接近30种。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也包括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等输入美洲。欧洲人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A. 新航路开辟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物种实现了世界的自由流动B. 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加强了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C. 新航路开

46、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D. 欧洲殖民活动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成为沟通美洲和亚洲的纽带【答案】C【解析】材料无法体现“物种实现了世界的自由流动”,排除A;“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和“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等输人美洲”体现不出欧洲“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排除B;材料反映了世界物种的交流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生活,故C正确;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名师点睛】材料反映的是世界各地物种交流的情况,不能错误的理解为西方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38. 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提到:文明成长的动力来源于挑战激起成功的应战,应战又反过来引发新的挑战。大多数文明之所以未能持续成长,是因

47、为这些文明在许多重大关头未能连续应战,这种应战不仅要有效回应所应对的调整,还要能够激发出大量需要做出不同应对的新挑战。以下史实不能论证上述材料观点的是A. 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推动工业革命开展B. 工业革命推动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C. 西葡新航路开辟加速国内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D. 甲午战争激发中国维新变法运动开展【答案】C【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这种应战不仅要有效回应所应对的调整,还要能够激发出大量需要做出不同应对的新挑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为英国工业革命开展提供了条件,体现了“应战”的特点,故A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工业革命是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

48、经济基础和背景,故也能够体现“挑战激起成功的应战”,故B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西葡新航路开辟并未促进国内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大量财富没有用于生产领域,故C选项错误,符合题意;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严重,这激发中国维新变法运动开展,故D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如何理解“文明成长的动力来源于挑战激起成功的应战”这个关键信息,所谓的“应战”,是指某些特定的历史背景引发相应的社会变革,二者之间往往具有因果联系,据此即可正确判断。39. 下面是1750年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分额(%)1750年1800年1830年1860年1880年1900年整个欧洲2322813

49、4253261362英国194395199229185法国404252797868德意志诸邦/德国2935354985132美国01082472147236日本383528262424中国32833329819712562印度245197176862817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18世纪中国经济引领世界潮流B. 德国发展速度最快,与英国抢占世界市场C. 世界经济中心从亚洲逐步转移到欧洲D. 两次工业革命促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答案】C【解析】材料数据只反映了1750年中国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较大,不能说明整个18世纪中国经济引领世界潮流,故A错误;材料数据也无法体现德国发展速度最快,而且数

50、据并不能说明德国与英国抢占世界市场,故B错误;材料数据反映了中国与印度的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由主导地位逐渐下降,整个欧洲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逐渐占主导,这说明世界经济中心从亚洲逐步转移到欧洲,故C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而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数据的关键信息,学生可以发现:中国与印度的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整个欧洲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的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经济中心转移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40. 研究表明,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进入了一个高工资时代,如约克郡熟练工人平均日工资从1先令上升

51、到2先令3便士;与此同时,英国主要粮食尤其是大麦、小麦的价格显著下降。这一状况A. 得益于工业革命发展B. 降低了社会消费水平C. 提升了农业生产收益D. 刺激了工业技术革新【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进入了一个高工资时代,如约克郡熟练工人平均日工资从1先令上升到2先令3便士”可知英国工人工资水平不断攀升,依据所学可以推断这一状况会调动工人的积极性,促使工业技术的不断革新,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时间“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可知此时处于工业革命发生之前,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主要粮食作物的价格下降而工人工资水平上升,会使社会消费水平日益提升。故B项错误。主要粮

52、食作物的价格下降不可能提升农业生产收益,故C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41. 18世纪一位欧洲思想家曾说:“就个人的经济活动而论,自我利益是个人活动的动机;国家的福祉只不过是在一个国家中起作用的个人利益的总和;每个人都比任何政治家更清楚地知道其自身的利益”。这段话论述的是A. 国家经济利益建立在重商主义之上B. 个人利益至上是人文主义发展的本质C. 个人利益应该服从国家利益的需要D. 自由放任是满足个人利益的必然要求【答案】D【解析】根据“自我利益是个人活动的动机;国家的福祉只不过是在一个国家中起作用的个人利益的总和”,结合所学,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强调个人利益至上,自由放任,让人民做

53、他们愿意做的事,反对政府的干涉和重商主义,故D正确,A错误;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与材料相悖,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自我利益是个人活动的动机;国家的福祉只不过是在一个国家中起作用的个人利益的总和”,联系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主张分析解答。42. 从1878年起,德意志帝国在各邦普遍实行工厂视察员制度,以保证劳动过程中侵害工人劳保条件的现象及时得以纠正。19世纪80年代以后,德意志帝国开始推行社会保险立法,强制对所有雇佣劳动者实行“统一”和“平等”的社会保险。这说明当时的德国A. 经济发展注重改善民生B. 工人的权益得到根本性改善C.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完善D. 资本主义社会实现公平平等【答案】

54、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时也是注重改善民生的,材料的主旨正是强调这一点,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错在“根本性”,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的德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非常不完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资本主义社会是等级社会,不会实现真正的公平平等,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首先一定要明白材料中的内容都是和民生有关的,其次要知道1878年刚刚独立的德国仍然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很完善。43. 1878年,帝国政府颁布了德意志公司法,承认卡特尔协议具有法律效能。卡特尔组织由1879年的

55、14个发展到1895年的250个,到1911年又增加到600多个。而更高一级的垄断组织,如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也先后在采矿、冶金、钢铁、化学、电气、光学等新兴部门出现。这表明德国A. 加紧对殖民地的争夺B. 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效尤为显著C. 抑制市场的自由竞争D. 政府在现代化道路中作用突出【答案】D【解析】材料与“加紧对殖民地的争夺”无关,排除A;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C材料无法体现;由“帝国政府颁布了德意志公司法,承认卡特尔协议具有法律效能”表明政府推行政策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故D正确。44. 英国责任制内阁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8

56、50年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种变化说明A. 议会被政党操控阻碍民主政治发展B. 文官制度是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C. 改革目的是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D. 责任制内阁不具备分权制衡的特征【答案】C【解析】“1850年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说明改革主要目的是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绒性,C正确;A、B和D错误。45. 英国革命期间,议会中有人说:“如果我们击溃了国王99次,他和他的后代依然是国王;而如果国王击败我们,哪怕是一次,所有的人都要被绞死,我们的子孙一定要沦为奴隶。”这种思想是当时革命队

57、伍中相当多的人所共有的。即无论如何,英国不能没有国王,而以议会为代表的革命力量无论如何不能成为国王的阶下囚。这说明当时英国A. 希望保留君主专制制度B. 君主立宪制有群众基础C. 欲为革命披上合法外衣D. 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答案】B46. 1954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公立学校中黑白种族隔离制度违反宪法。1957年,阿肯色州州长福布斯禁止黑人学生入学。对此,美国总统有权A. 以违宪为由免除福布斯州长职务B. 提请国会参议院弹劾州长福布斯C. 下令联邦军队护送黑人学生入学D. 要求州议会罢免福布斯州长职务【答案】C【解析】以违宪为由对政府官员的政令进行否决的应该是最高法院,A不正确;结合所学知

58、识可知,会参议院没有权利弹劾州长,州长的弹劾只能由州议会,B错误;总统是军队最高统帅,可以下令联邦军队护送黑人学生入学,C正确;总统没有权利要求州议会弹劾州长,D不正确。47. 1972年,女众议员玛莎格里菲斯推动过去被搁置的“男女平权宪法修正案”获得参众两院通过,但在宪法规定的七年期内由于没有达到38州的同意而宣告失败。这一过程说明美国A. 三权分立的制度受到冲击B. 多元价值观念影响法律变革C. 中央集权的原则逐渐削弱D. 女性争取选举权的斗争失败【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联邦参众两院同意男女平权,但是却遭到州议会反对,这说明多元价值观念导致该宪法修正案未通过,从而影响了法律变革,故B

59、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制衡,不是三权分立,故A项错误;中央和地方的制衡并未冲击联邦权威,不是中央集权削弱的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争取的是“男女平权”,而非女性的选举权,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材料信息是联邦参众两院同意男女平权,但是却遭到州议会反对,即不同的价值观念影响了法律改革。48. 从1973年的“水门事件”起,美国的独立检察官成为排除政治干扰来反对腐败的有效手段,以避免行政部门的自我调查。这一制度此后多次沿用,但也被称作“第四权”而遭致广泛指责,最终在1999年被国会停用。该制度的变化说明美国A. 分权制衡原则处于动态发展中B. 司法独立的传统遭受严峻

60、挑战C. 行政权的扩张势头很难被遏制D. 政治实践凸显反腐任务的艰巨【答案】A【解析】据材料“独立检察官成为排除政治干扰来反对腐败的有效手段被称作第四权最终在1999年被国会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独立检察官从产生到停止,说明分权制衡原则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故A选项正确;独立检察官不是法院法官,独立检察官被停用不能说明司法独立的传统遭受严峻挑战,故B选项错误;独立检察官被停用也无法体现行政权的扩张势头,故C选项错误;反腐任务是否艰巨与独立检察官的存废没有直接联系,故D选项错误。故选A。49. 美国总统选举的基本制度是选举人制度。具体操作:全部选举人票共538张,是参议员(100名)、众议员(4

61、35名)、华盛顿特区代表(3名)的总数。参议员按州分配,每州2名;众议员按人口产生,约50多万人选出一名,选举中实行赢者全拿制和州普选制规则。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希拉里的普选支持率是478%,特朗普的支持率是473%,赢家是希拉里。对于选举人票特朗普赢得了306张,希拉里赢得了232张。因此,最终特朗普赢得了大选,就任美国总统。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 多数人没有决定权,每张选票之间十分公平B. 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调整了大小州之间的矛盾C. 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十分完美没有任何弊端D. 选举人票的数量体现了美国州权平等的原则【答案】B【解析】美国国会的两院制结构以及总统选举过程中的赢者全拿制

62、和州普选制规则,照顾到小州的利益,调整了大小州之间的矛盾,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故答案为B项。A项不符合史实,特朗普赢得大选就是获得较多的选举人票,排除;C项说法绝对,排除;各州的选举人票不一样,D项说法错误,排除。点睛:美国总统选举最终根据候选人获得的选举人票来决定。这种设计既有历史原因,也有为小州利益考虑的因素,纯粹根据选民的票数,有可能会导致候选人忽视小州的选举,据此确定答案。50.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有一条极富争议的规定:“总统的每一命令须给部长副署方能有效”。有学者据此判断,总统的职权徒有虚名;但也有学者反对称,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

63、。反对者的合理依据应是A. 部长地位过低导致无法与总统抗衡B. 第三共和国宪法依然保留封建残余C. 宪法规定总统拥有最高人事任免权D. 君主派的实力在当时的政坛占上风【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并结合1875年宪法的相关信息,可知反对者的认为部长副署对总统不能起到限制作用,原因在于总统掌握行政权,拥有最高人事任免权,部长是由总统任免的,C符合题意;AB均与史实不符;材料没有涉及君主派和共和派之争,D不正确。51. 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秦勒曾经这样评价一个国家:“他的历史是一部充满绝对的历史,在这部历史中,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中庸和节制,在

64、一千多年的历史中,他们什么都经历过了,就是不知道什么是温和的人生。他们曾经征服了欧洲,同时自己也成为受到人奴役的无助的受害者:他们享受过空前的自由,然而也受过空前的专制政权和压迫。他们向人类贡献了最具穿透力的哲学家、最具思想性的音乐家,然而也滋生了最无赖和最残暴的政治家。”这个国家应该是A. 英国B. 德国C. 法国D. 美国【答案】B【解析】“他们曾经征服了欧洲,同时自己也成为受到人奴役的无助的受害者:他们享受过空前的自由,然而也受过空前的专制政权和压迫”说明是德国,B正确;其他国家不符合题意,排除。52. 人类学家们认为,历史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最具适应性,最成功的社会

65、要在转变时期改变和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是极为困难的。相反,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下列最能体现这一法则的是A. 英国工业革命B.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C. 美国独立战争D. 德意志帝国的成立【答案】D【解析】近代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开展工业革命,这不符合材料“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故A错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确立了共和制,而且法国相对于其他欧美国家也不是突飞猛进、领先地位,故B错误;美国在独立战争之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也不是“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故C错误;德意志帝国成立之前,德国处于四分五裂状态,资

66、本主义发展水平不高,到德意志帝国成立,国家统一,君主立宪制确立,其经济发展迅速,突飞猛进,故D正确。故选D。53. 1798年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发表了著名的人口论,认为生存资料的增长速度远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多增加的人口总要以某种方式(如战争、饥荒等)被淘汰和消灭。此理论称为“马尔萨斯陷阱”。基于这个理论,他认为贫穷和罪恶是人口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不是政治经济制度造成的;济贫法促使人口增长是不可取的。下列推论正确的是A. 达尔文进化论对人口论产生重大影响B. 人口论与马克思主义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分歧C. 人口论的提出是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D. 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就已突破了“马尔萨斯

67、陷阱”【答案】B【解析】达尔文进化论形成于19世纪中叶,人口论出现于1798年,达尔文进化论不可能对人口论产生影响,故A错误;人口论认为贫穷和罪恶是人口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不是政治经济制度造成的,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贫穷和罪恶的原因,这说明人口论与马克思主义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分歧,故B正确;1798年资本主义经济并不是高度发展的状态,故C错误;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国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没有突破“马尔萨斯陷阱”,故D错误。故选B。54. 1884年,英国费边社的基本纲领提出,“费边社的目的是采取下列方法来改革社会:从个人和阶级所有制下解放土地和资本,把它们交给社会所有,以谋公众的福

68、利。只有通过这个方式,全国各种自然的和既得的利益才能公平地为全国人民所分享”据此可知,费边社的目的是A. 建立福利国家B. 消灭私有制C.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D. 进行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从个人和阶级所有制下解放土地和资本,把它们交给社会所有,以谋公众的福利”可知是主张实行社会所有制,目的是消灭私有制,B项正确。福利国家的建立是在二战之后,排除A。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与题干信息建立社会所有制,消灭私有制矛盾,排除C。D项无产阶级暴力革命与题干主张改革的方法矛盾,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解决题干信息“采取下列方法来改革社会”“从个人和阶级所

69、有制下解放土地和资本,把它们交给社会所有”,55. 巴黎公社委员“瓦尔兰和茹尔德都曾任公社的财政部长,曾经支配过400万法郎。但他们却两袖清风,不为金钱所动。他们家距财政部大楼并不是很近,但他们始终坚持步行上下班。旧官吏把乘坐豪华马车视为莫大的荣耀,而公社委员却将乘坐豪华马车看作他们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障碍。”巴黎公社委员如此廉洁,若从制度建设角度看,这主要得益于A. 巴黎公社是一个民主自治机构B. 巴黎公社委员是民主选举产生的C. 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公社委员D. 巴黎公社立法、行政、司法权分立【答案】C【解析】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的政权,不是一个机构,故A错误;公社社员和工作人员都有选举产生,

70、该说法正确但不能说明“巴黎公社委员如此廉洁”的原因,排除B;公社委员和工作人员在任职期间,接受选民的监督,随时可以撤换,故巴黎公社委员非常廉洁,故C正确;巴黎公社设执行、军事、司法、财政、教育等十几个委员会,行使政府所属各部门的权力,但不能说明“巴黎公社委员如此廉洁”的原因,排除D。56. 从革命性质分析,俄国革命实际上经历了三种革命:即发生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等工业中心的无产阶级革命,发生在广大农村的以农民夺取土地为主要方式的农民革命,发生在民族民族革命。最终,力量弱小的布尔什维克党赢得并巩固了政权。据此判断,俄国革命的成功主要是由于无产阶级A. 有效调动了各种社会力量B. 坚持了以城市为中心

71、的道路C. 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 突出了农村革命的主体地位【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布尔什维克党在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地发动了不同性质的革命,成功调动了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最终赢得并巩固了政权,故A项正确;B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待红军,战胜敌人,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体现题干中在不同地区进行不同性质革命的特点,排除C项;根据题意,俄国革命包含的三种革命都在历史上发挥了作用,但材料没有体现出某种革命的主体作用或突出地位,只是对它们的性质做了区分,故D项错误。点睛:抓住材料的主旨是解答本体的关键,材料大意为:布尔什维克党在不

72、同地区因地制宜地发动了不同性质的革命,成功调动了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最终赢得并巩固了政权。57. 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今春以来,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侵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盖大吏之泄泄(闲谈)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A. 自然灾害频仍B. 社会治安混乱C. 土地兼并严重D. 官吏贪暴腐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本题的解题关键词语是“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 ”,其大意是农民起义是因

73、为官吏长时间鱼肉百姓,引发了阶级矛盾,D项符合题意,正确。ABC三项在材料内容中并未体现,直接排除。故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58.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越孤独。但战争大败,“成中国之巨祸”,它促成了中国民族认识的变,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里的“战争“指的应是A. 第二次鸦片战争B. 甲午中日战争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 第一次世界大战【答案】B【解析】甲午战争战败,民族危机大大加深,救亡运动高涨,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

74、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故排除ACD,选B。59. 临时约法开了“因人立法”之风,使国家根本大法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屈从于人的理念与意志,使法随人变,表现出很强的人治色彩。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A. 革命党人的软弱性B. 专制传统和官僚政治C. 民主共和未深入人心D. 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临时约法具有封建人治主义色彩,首开因人立法之风,主要是因为民主政治受到了专制传统和官僚政治等因素的影响,故B项正确。革命党人的软弱性,并不是因人立法的主要原因,排除A。民主共和未深入人心,并不是因人立法的主要原因,排除C。当时的确存在帝国主义的干涉,但这不是宪法出现因人立法的原因,排除D

75、。60. 毛泽东曾说道:“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阶级选举自己的政府,向着帝国主义的走狗即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们实行专政。”文中的“现阶段”指的是A. 国民革命时期B. 土地革命时期C. 抗日战争时期D. 解放战争时期【答案】D【解析】国民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实现合作,不是对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们实行专政,故A错误;土地革命时期,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没有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联合起来反帝反封建,故B错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故C错误;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与其它民主党派联合

76、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号召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故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向着帝国主义的走狗即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们实行专政”,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与其它民主党派联合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的特点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第卷(非选择题,40分)6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开始聚集于城市外围地区,形成了所谓“草市”的新居民区。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例如: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把汴京城外的居民区划分为八个厢,

77、重新设置官吏进行管理。这是宋政府用行政手段将汴京城外的居民区正式纳入行政区划,承认其是汴京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旧城池外新居民区的普遍形成和发展壮大,说明城市的空间范围超越了城池郭墙的限制更广地延伸开来,城市的规模扩大了这些新城区并不只是居民区而已,同时它基本上也都是工商业生产较为集中的地方。摘编自陈宇光宋代农村人口流动探析材料二清朝统治末期,原有秩序渐渐松动,被突破的禁令越来越多,地域空间的划分逐渐模糊,内外城的区隔,甚至皇城与京城的界限也被打破,民人进入内城的情形越来越普遍,城市内部的流动性明显增强1914年,京都市政公所建立后,开始对城市实施改造,拆除城墙、规划市区道路,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北

78、京城固有的封闭格局被打破,逐渐形成了各民族、各阶层混居,百业杂处的城市新形态一早在清未,北京城南宣武门外的香厂地区就已经开始修筑道路,开辟新区京都市政公所建立后,选择香厂作为城市改造的示范区域,名“香厂新市区”,经过几年的建设,逐渐形成一处集商业、娱乐、餐饮等于一处的具有近代色彩和生活方式的新型城市街区摘编自王健伟清末民初北京的城市化进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把城市外围居民区划定为新城区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新市区的形成有何特点。并简要分析近代新市区的发展带来的影响。【答案】(1)原因:解决大量农村人口流动带来的问题;缓解旧城区人口压力;维护社会秩

79、序;顺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增加政府财政税收等。(2)特点:拆除城墙,打破城市的封闭格局;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善为基础;与城市改造相关;形成具有近代色彩和生活方式的新街区。影响:推动近代城市化和工商业的发展;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缓解城市自身规模发展带来的问题(或者解决城市人口过多的问题)。【解析】本题考查宋朝政府把城市外围居民区划定为新城区的原因、近代新市区形成的特点和近代新市区的发展带来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1)宋政府把城市外围居民区划定为新城区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宋代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开始聚集于城市外围地区”“旧城池外新居民区的普遍形成和发展壮大

80、,说明城市的空间范围超越了城池郭墙的限制更广地延伸开来,城市的规模扩大了”“同时它基本上也都是工商业生产较为集中的地方”等信息分析得出。(2)近代新市区形成的特点,根据材料中的“开始对城市实施改造,拆除城墙、规划市区道路,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城固有的封闭格局被打破”“逐渐形成一处集商业、娱乐、餐饮等于一处的具有近代色彩和生活方式的新型城市街区”等信息,可以分析得出拆除城墙打破城市的封闭格局、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善为基础、与城市改造相关和形成具有近代色彩和生活方式的新街区等特点。近代新市区的发展带来的影响,应当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推动近代城市化和工商业的发展、推动社会生活的

81、近代化、缓解城市自身规模发展带来的问题等方面来回答。6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都察院为清代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其所属执行监察任务的机构有六科給事中、十五道监察御史等等,科道官可“纠劾百司,辩明冤枉,及一应不公不法事”。弹动的对象有“皇子、诸王及内外大臣官员”。摘编自刘战试论清代的监察制度材料二早在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创刊一周年大会上就指出,“纠察权,专管监察弹劾的事。这个机关定要独立监察院仅对国民大会负责,总统无权干预监察行使职权”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率先建立党的监察机构及中央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从而在党内组成了条块结合的党员监察网。1925年

82、8月,在广州国民政府成立不久,即宣告监察院成立。摘编自余信红民国时期的监察制度评析材料三中国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在1950年工作任务中提出要“收集苏联社会主又国家监察工作的理论与法规以作监察人员学习的资料”,决定在中央一些部门内聘请工作人员担任该委监察通讯员。1953年政务院通过了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设置人民监察通讯员通则,其中规定“人民监察通讯员应每3个月至半年向其原推选单位的群众报告工作一次”。监察通讯员监察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正之风、贪污腐化等行为现象。至1954年10月,全国已发展了十万多人民监察通讯员。1955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监察委员会,领导行政监察机构

83、开展工作。摘编自邬思源新中国初期人民监察制度及其实践(1)据材料一、二,指出从清朝到民国前期监察制度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些变化的社会背景。(2)根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初期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答案】(1)变化:清朝时,作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只对皇帝负责;民国前期,监察机关独立,对国民大会负责。清朝时,监察范围厂泛;民国前期,党政监察分离。背景:受到西方议会民主制的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特点:受到苏联的影响;广泛发动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意义:防范贪腐,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人民当家作主,推动

84、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解析】(1)本题据材料一“都察院为清代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其所属执行监察任务的机构有六科給事中、十五道监察御史等等”、材料二“监察院仅对国民大会负责,总统无权干预监察行使职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监察机关的地位、负责对象、监察范围等方面指出从清朝到民国前期监察制度发生的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从西方影响、辛亥革命、经济发展等方面说明出现这些变化的社会背景。(2)本题据材料三“收集苏联社会主又国家监察工作的理论与法规监察通讯员监察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正之风、贪污腐化等行为现象全国已发展了十万多人民监察通讯员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监察委员会,领导行政监察

85、机构开展工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苏联影响、领导体制、群众基础等方面概括新中国初期监察制度的特点。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巩固政权、民主法治、国民经济等方面简析其意义。6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外国鸦片战争后,开设宗教、西学等课程的西方教会学校在中国出现。19世纪60年代,京师同文馆成立;江南制造总局附设的机械学校等出现。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派幼童赴美留学19世纪30年代,普鲁士已形成一个完整的公立中小学教育体系。1848年,法国教育部长卡诺向国会提交关于普及义务教育的改革方案。1861年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出版教育论,提出以科学为主的课程体系1895年,盛宣怀创立北洋大学和南洋公学,

86、仿造西方学校体系,分为初、中、高级,具有近代三级学制维形。1898年,梁启超、经元善创立上海经正女学,兼修中西学科。1898年,光绪帝下诏废除八股文,设立京师大学堂。19世纪中后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全人教育”理念,指出民族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人类的废墟之上。19世纪下半叶,在曼彻斯特等城市涌现了私立的、男女均可入学的新大学。1899年,英国成立教育委员会,初步完成英国教育领导体制的国家化。20世纪初,清政府公布了第一个近代中国学制“癸卯学制”;随后又废除科举制中国学制“癸卯学制”;随后又废除科举制度,成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1912年,蔡元培担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

87、,提出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等“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923年陶行知与晏阳日初等倡导推行平民教育,关注农民和乡村的教育问题。1906年,法国教育家涂尔干指出教育有两大功能,一是为工业经济输送技术工人,二是通过文化传递整合社会,提出要注重道德教育与儿童心理教育。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出现“新教育运动”,代表人物有爱伦、罗素等人,关注妇女、儿童、平民,注重教育民主化、品性化。1924年英国发布哈多报告,“人人受中等教育”的理想模式被广为接受。根据周采外国教育史、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等整理上表为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的中外教育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

88、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答案】评分细则:论题,阐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晰、逻辑清楚格式明确未体现中外关联不得分。答案示例:中外教育顺应时代发展而变革。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从英国扩张到欧洲,顺应工业生产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英、法、德等欧洲国家颁布法令,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重视自然科学的数学内容。西方国家发动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引入西方科技,开展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学堂,派遭留学生等,中国逐渐建立起西方式的近代教育体系。总之,教育是时代的产物,反过来又推动社会发展。其他论题:(1)中外教育都经历了民主化、大众化的历程。(2)20世纪初的中外教育都关注妇女、儿童、平民问题,彰显教育公平化。(3)中外教育都逐步引起国家政府的重视,并且成为国家事权。【解析】本题据材料表格“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的中外教育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例如:中外教育顺应时代发展而变革。再结合所学知识从西方工业革命、各国教育体系、两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等方面予以阐述。注意论题言之有理即可,做到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