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云南省玉溪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6636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9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玉溪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云南省玉溪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是正确的。1.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2.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考古发现能作为这一结论直接证据的是 A.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 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C.古城遗

2、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 D.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3.殷周制度论中对某个制度有这样的记载“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该制度应该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井田制4.在孔子以前,“君子”专指贵族男子。而孔子却为它赋予了新的意义,比如忠诚、守信、仁慈、坚定等。这表明孔子的思想A.具有阶级色彩 B.具有人文色彩 C.蕴含立德意识 D.体现有教无类5.中华文化史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代表“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学派分别是A.儒家和墨家 B.儒家和道家 C.道家和墨家 D.儒家和法家6.

3、战国时,孟子主张“(天下)定于一”,墨子认为应使“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韩非子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些思想有相通之处,在于都主张A.君主专制 B.实行仁政 C.国家统一 D.以德治国7.古代男子都自称为朕,后来秦始皇下令不许民间男子用此称呼,只有他自己才可以自称为朕。这个称谓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A.专制皇权的至上独尊 B.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皇帝的安危至关重要8.王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其旨在说明郡县制A.是最有效的地方行政制度 B.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C.根除了地方分

4、裂割据问题 D.适应中央集权加强的要求9.秦王朝最后出现了“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的局面。其最主要原因是A.残暴统治 B.焚书坑儒 C.修筑长城 D.秦律严酷10.刘邦入咸阳时,与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之后相国萧何整理秦六律,新增了户律、兴律、厩律三章,制定了“律九章”。这反映了汉初统治者A.沿用法家思想治理国家 B.无为而治的宽松政策C.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D.因时而变的统治策略11.侍中原本主要是服侍皇帝的生活,汉武帝时逐渐发展为顾问议论朝政大事和受皇帝派遣为特使处理边防等特殊事物,卫青、霍去病任侍中时因功升为大司马,位列丞相之右。侍中的权责变化反映了A.血缘亲疏成为

5、用人依据 B.丞相阻碍汉武帝积极进取C.不断加强皇权的制度调整 D.就任侍中的官员功勋卓著12.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东汉虽然设立盐铁官,但只是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利于A.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C.强化中央政府权力 D.小农经济恢复发展13.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材料反映出董仲舒A.为君主统治提供理论支持 B.主张教化民众维护社会稳定C.认为君主统治要顺天应民 D.认为天子应当要以德治国14.武帝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

6、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和帝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这说明A.皇帝喜好决定汉赋兴盛 B.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C.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 D.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15.下图是魏晋南北朝政权变迁简易示意图。按照时间发生先后排列,正确的是A.甲丙乙丁 B.乙甲丙丁C.甲乙丁丙 D.甲乙丙丁16.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这段文字反映了A.隋朝洛阳城商业盛极一时 B.南朝统治下洛阳经济得到恢复C.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 D.北魏迁都后洛阳经济趋于繁荣17.秦、隋是两个短命王朝,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

7、了基础,它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A.制定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和政策B.构建了沟通南北的水上运输通道C.修筑了大规模的国防军事防御工程D.实现了服务于政治需要的思想统一18.唐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在客观上最能体现战国时期儒家“仁政”主张的是A.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B.租庸调制、科举制C.均田制、科举制 D.均田制、租庸调制19.下图为唐太宗贞观初年的政令形成、实施流程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A.中书省草拟政令权力不受限制 B.门下省拥有决策的绝对否决权C.皇帝失去对政令决策的否决权 D.六部分担尚书省的实际执行权20.史书载:“初,回纥风俗朴厚,君臣之等不甚异,故众志专一,劲健无敌。及有功于唐,唐

8、赐遗甚厚。登里可汗始自尊大,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中国为之虚耗,而虏俗亦坏。”材料主要反映了A.回纥受唐朝文化影响而变得强大 B.回纥对唐朝边疆稳定有重大贡献C.受唐文化影响回纥习俗发生改变 D.唐文化的影响使回纥经济破坏严重21.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这则材料表明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剧 B.地方与中央的矛盾加深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复杂 D.中原与边疆的矛盾加剧22.陕西西安出土了22枚银饼,其中两件錾文“洊安县开元十九年庸调银拾两”。“洊安县”位于今广州。旧唐书记载:成年男子每年需为国家服徭役20天,若不服役则可按每日三尺

9、布帛折收,此即为“庸”。官府将所收之布帛,折变成金银等运往京师。据此推断A.白银已成为国家通行的主要货币B.缴纳布帛替代劳役曾大范围实行C.广州地区成为国家财政主要来源D.沉重的赋税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23.南宋著名禅师宗杲认为“儒、道、佛三教圣人所说之法,无非是劝人戒恶,正人心术”。这表明A.儒、道、佛逐渐融合 B.三教合归于佛教思想C.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D.佛教逐渐取代儒学地位24.秦朝统一以小篆为标准字体。西汉时,世界上最古老的字书之一说文解字问世。北魏颁布1000余字作为标准字形。南北朝后期,南北书风交流融合,都向现行楷体靠近。唐代,“楷法道美”成为铨选官员的四大要求之一。据此可知A.国

10、家统一促进成熟汉字的出现B.汉字统一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认同C.古代中国汉字呈现标准化发展D.书法是古代中国选官的重要依据2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是A.诸葛亮 B.贾思勰 C.祖冲之 D.郦道元26.全唐诗中收录了许多和尚、道士、尼姑、宫人、歌伎以及无名氏的作品。唐代的小说、其他通俗文学作品也大量引用五言、七言诗歌作唱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唐代A.各阶级社会地位日益趋于平等 B.整个社会具有重视诗歌的风气C.各种宗教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弭 D.官府垄断教育局面被逐渐打破27.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

11、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转运使 B.兵部员外郎 C.知府 D.枢密副使28.北宋时,在州郡之上设置路一级的派出机构。各路设转运使,掌财赋;设提点刑狱,掌刑政;设提举常平,掌常平、水利等;设安抚使,掌军政。这四个机构相互平行、互相监督,又共同负责对地方州郡的监督。也被称为“外台”。这一举措A.强化专制君主的权力 B.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C.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 D.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29.北宋建立后,将地方精兵编为禁军,拱卫京师,还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

12、提升了边境防御能力 B.提高了文官和士人地位C.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D.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30.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A.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B.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C.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 D.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31.“绍兴十年,金军再度南侵,受到南宋军队的重挫。南宋军队先后取得了顺昌、郾城、柘皋等战役的胜利。但此时,南宋尚不足以打败金国。”这一史料可以佐证A.绍兴和议是宋金力量趋于均衡的结果B.绍兴和议是南宋统治集团无能的结果C.南宋前期的失利与高宗投降路线有关D.南宋崇文抑

13、武的国策已经发生转变32.下图为中国古代多民族政权并立形势图。据此判断,图中处的政权应为A.孙吴 B.南齐 C.北宋 D.南宋33.元朝时,“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种变化反映了A.人口增加推动边疆开发 B.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D.地方管理制度模式一致34.元朝时,民族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其最突出的表现是A.采取说汉语等汉化政策 B.澶渊之盟有利于民族交往C.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D.设立驻藏大臣管理西藏35.下图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图。大运河河道的变迁A.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 B.推动了经济形态变革C

14、.适应了中央集权的要求 D.受政治中心转移影响36.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幕”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主要表明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坊和市的界限十分鲜明C.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D.官府直接监管交易活动37.下图表显示的是1080年北宋人口和垦田数比例,运用此图表可以说明的是A.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B.南方商业超过了北方C.政治中心转移到了南方 D.南方文化领先于北方38.阅读以下的“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此表格能够说明年代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万贯)农业税非农业税至道末年(997年)2408.11567.360

15、40天禧末年(1021年)2641.23874.04060熙宁十年(1077年)2021.35117.22872A.商税收入已经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B.北宋时期纸币成为市场流通的货币C.宋代加强农村契约租佃关系的管理 D.边境商业贸易促进北方农业的发展39.由于仕进的道路被堵,元代许多知识分子被迫流落民间与艺人为伍,他们把为杂剧演员编撰剧本当作谋生的手段。因此他们在编撰剧本时,首先考虑的是剧本能否上演,观众能否听懂。这表明元杂剧A.舞台语言通俗易懂 B.是阶级矛盾激化产物C.缺少精炼的艺术特色 D.完成了诗书的平民化40.下列文献中,记载了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A B大唐西域记 金刚经C D梦

16、溪笔谈 本草纲目二、非选择题(共40分)41.(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远古到西周时期在秦人的历史记忆中,其母系先祖女修、女华出自炎黄世系,秦人为炎黄的姻族。秦人长期活动在西周的西部边疆,因善于养马,西周赐予封邑,收为附庸。直到西周末,秦人仍然是西部边陲的“游牧部落”。春秋时期秦襄公因护卫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被封为诸侯,秦人由此进入诸侯国之列。此后,秦人一再东迁,势力扩大到关中地区,成为西北地区一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然而在整个春秋时期,中原诸国一直将秦人视为夷狄并加以歧视。秦人为此深感自卑。“秦国僻陋戎夷,犹惧为诸侯笑。”战国时期战国初期,秦孝公即位后,中原诸夏视秦人为夷狄。“不

17、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狄)遇之。”秦孝公深感耻辱,表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孝公迁都至咸阳,完成了其活动中心由陇右到关中腹地的重大转移。战国晚期,由于秦国实力不断壮大,取代周室、吞灭群雄的战略意图越来越明显,秦国与关东六国逐渐形成紧张对抗的关系。六国人士深感岌岌可危,对秦国充满仇恨和畏惧。但是,秦人身上的“戎狄”标签,在战国晚期已经淡化,甚至消失。秦国发动的兼并战争,在六国人士心目中不是异族入侵,而是强者对弱者的征服战争。秦与六国之间已经不存在夷夏之别,秦人已经完全融入并认同华夏民族。摘编自彭丰文从边缘到中心:秦人认同华夏民族的心理历程及其历史意义(1)商鞅变法是秦发展中的大事。若将商鞅变

18、法这一历史事件补充到表格中,应位于哪两个序号之间,请说明理由。(5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人活动空间发展变化的特点。概述秦人融入华夏民族的历程及历史意义。(15分)42.(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夏商以降,开始“家天下”。周书泰誓上云“官人以世”。这种官吏“世及”的制度,至西周时期进入鼎盛。由分封而形成的王、诸侯、卿大夫、士的阶梯序列,与宗法血缘关系下的各大家族的地位互为表里。分封、授土、授民都是世袭的,采邑与官职相关联,前者为“世禄”,后者是“世卿”或称“仕者世禄”。到战国已是“大争之世”,各诸侯国激烈争斗,都想“辟土地,朝秦楚,茬中国而抚四夷”,采用新的选官

19、办法,过去那种“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世袭政治逐步被否定。摘编自任怀国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论析等材料二 中国古代真正的官员选拔的框架是在战国至秦汉时期搭起的。战国时期,列国根据“建功而兴赏,因能而授官”的原则,任免官吏,进退贤愚。到隋唐时期,官员选拔制度臻于完善,走向成熟。这种人才选拔制度具有自上而下、层层相应、运转有序的显著特点,是在皇权至高无上体系下进行国家组织管理的。摘编自陈燕青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及其现代价值探析(1)根据材料一概括周代世官制的基本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战国以来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并说明中国古代选官制的发展趋势。(14分)玉溪一中20202021

20、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历史学科参考答案一、选择题(60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DBBCDCADADCBACCDADDC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BBACCBDDDCACCCDAAAAC二、非选择题(40分)41. (1)序号之间。(1分)理由:商鞅变法发生在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增强秦国的国力。(4分)(2)空间变化:由边缘到中心,逐渐进入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带;由西方向东方逐渐进入关中和中原地区;活动空间范围不断扩大。(9分)历程:从秦人自认为属于华夏到中原华夏诸国接受和认同。(3分)意义: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3分)42.(1)基本特点:与宗法分封制紧密结合;族权与王权统一。(6分)(2)选官制度: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8分)发展趋势:由重门第到重学识才能;由地方推荐演变为中央考试选拔;选拔机制日趋健全,日趋制度化。(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