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大竹县文星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共48分)1秦朝实行郡县制、雅典的梭伦改革都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进步作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A.加强了中央集权B.引起了农民起义C.打破了世袭特权D.推进了民主进程【答案】C【解析】秦朝郡县制以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打破了世袭特权,加强了君主专制,但对缓和社会矛盾没有多大影响。梭伦改革用财产的不平等代替了出生的不平等,打破了世袭特权,推进了民主进程。两种制度的实施都不是引起农民起义的原因。所以C项正确。2有学者认为:“元朝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
2、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学者的观点强调了A.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答案】B【解析】“元朝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说明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C说法不正确。材料显示行省有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聚集境内财富的权力,说明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B正确。行省是元朝最高地方行政机构,故D说法不正确。3有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由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
3、度所及之地,它在本质上是以国家这种特定形态为单位,对以周王朝为代表的当时的中原文化的一次广泛的复制。该观点意在强调分封制A.维护了西周王朝的政治统治秩序B.有助于周文化在各地的传播C.使地方丧失了政治文化的独立性D.不利于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分封制是各封国“对以周王朝为代表的当时的中原文化的一次广泛的复制”,故B项正确。4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载:“淳化中,赵韩王出镇,太宗患中书权太重, 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这表明宋太宗A.废除相权强化君权B.将相权一分为三C.分化事权削弱相权D.意图解散中书省【答案】C【解析
4、】A项“废除相权”错误;“相权一分为三”是指分为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材料不能体现,排除B项;根据“太宗患中书权太重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分化事权削弱相权;D项说法错误。5伯利克里说:“我们的城市,对全世界的人都是开放的。”这主要是由于A.雅典在希腊诸城邦中势力最大B.雅典拥有较强大的海军C.雅典公民视城邦为自己的生命D.海洋环境与经济的影响【答案】D【解析】依据对雅典城邦国家的海洋经济和地理环境的分析可知,D符合题目要求。6“雅典民主不是某个天才的瞬间发明,而是200多年颠簸曲折、不断创新的产物。”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雅典的民主政治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B.雅
5、典民主是不断改革创新的成果C.雅典民主的确立与伟大人物无关D.雅典民主制度是最完美的政治制度【答案】B【解析】雅典的民主政治受到其地理环境的影响,但不能说由其地理环境“决定”;在雅典民主确立的过程中,梭伦、克利斯提尼、伯利克里等人物起了重要作用;雅典民主存在一定的弊端,故A、C、D说法错误。7“宏伟归于罗马!”罗马的宏伟不仅体现在其辽阔的疆域、宏伟的建筑,更体现在其宏大而缜密的法律中。下列关于罗马法的说法正确的有罗马法的发展经历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从内容零散到体系完整的过程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又可以看作公民法的典型代表罗马法得到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民
6、法大全的编纂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A.B.C.D.【答案】D【解析】罗马法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的主要原因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的主要原因是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其根本原因是罗马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故说法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项。8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是英国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这里“转折点”的意思是说A.权利法案剥夺了国王的权力B.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D.英国君主制度终结【答案】B【解析】“光荣革命”前,权力重心在国王,“光荣革命”后,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权力向议会转移,故B项
7、正确;A项“剥夺”的说法与史实不符;C项中“平衡”说法错误;D项中“终结”说法错误。9易中天在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一书中说:“正是这个设计使这个稚嫩的国家在草莽中崛起,迅速成为也许你不喜欢但是却不能轻视的超级大国。这样一个精巧的设计,在二百年前由一群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创造出来,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材料中“精巧的设计”指的是A.君主立宪政体B.社会主义联邦政体C.联邦共和政体D.君主专制政体【答案】C【解析】从材料出处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的政治体制资产阶级联邦共和政体。故答案为C项。10近代法国政局变动频繁,17891875年,先后出现过君主立宪国家、民主共和
8、国家、军事帝国、复辟王朝。这反映了A.专制王朝力量强大B.启蒙思想日益深入C.政治体制不断完善D.民主进程历经艰难【答案】D【解析】题干反映了法国确立共和制的道路曲折反复,民主进程艰难曲折。11在19世纪晚期德国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政治民主发展滞后”表现在实行联邦制皇帝掌握国家大权帝国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帝国议会由选举产生A.B.C.D.【答案】B【解析】19世纪晚期德意志帝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虽有议会机构,但大权在皇帝手中,故符合题目所要求的“政治民主发展滞后”的表现,B项正确;实行联邦制有利于国家统一,这结束了德国分裂的局面,是进步的;而帝国议会由选举产
9、生是民主性的体现,也是进步的,故不符合设问要求。12下列各项中,属于图中所示战争的影响的是A.福州成为通商口岸B.中国的司法主权开始遭到破坏C.列强开始大规模在华输出资本D.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工具【答案】C【解析】从战争的主要战场在朝鲜及中国东北与渤海、黄海,可知这是甲午中日战争,而A项是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中的内容,排除;B项始自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故排除;C项始自马关条约,符合题意;D项是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的辛丑条约的影响,故排除。二、综合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战国晚期,一个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也已有了中央与地方的分层管理。秦始皇统一中国,将秦国已实
10、行的制度施行于全国,汉承秦制,大体未改,但是经过三四代的逐渐改革,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从此以后,中国的皇帝不得不与庞大的文官集团共治天下,内廷与外朝的区分,颇同今日企业组织董事会与公司抗衡相似。许绰云历史大脉络材料二(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三中国传统政治,既主选贤与能,为何不想出一种皇帝公选的制度来呢?这亦有它外在客观条件之限制。在贵族政治下,皇位容易公选,小国
11、寡民城市国家的皇帝,也易公选。中国自秦以后,却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社会上又没有特权贵族存在,散漫的一千几百个县行政单位,居民多数在农村,皇帝公选无法推行。有一个举国共戴长期世袭的元首,国家易趋安定。只求他不太作恶,利害两权,而容许一个世袭皇室之存在,这不能说是全由于皇帝方面之压力,也不能说是全由于人民方面之奴性。这尽可有一个较近光明的看法,较近情理的说法。钱穆国史新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国晚期至秦汉政治制度的变化趋势及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未能确立皇帝公选制度的原因,并分析其深远影响。
12、【答案】(1)变化趋势: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分封制逐步被郡县制取代;选官制度方面世卿世禄制逐步被军功爵制取代,之后又出现察举制;君主制度方面国君被皇帝取代。影响:为后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形成。(3)原因:秦代大一统后推行郡县制,贵族政治让渡于官僚政治,皇帝公选无法推行;中国民众对世袭元首的认可和包容。深远影响:皇权至高无上,君主专制走向极端,极权主义根深蒂固。【解析】第(1)问,“趋势”抓住“一个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也已有了中央与地方的分层管理”,从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度和君主制度等方面归纳概括;
13、“影响”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的角度概括。第(2)问,抓住“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等归纳作答。第(3)问,“原因”抓住“外在客观条件之限制”即“中国自秦以后,却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皇帝公选无法推行”“只求他不太作恶,利害两权,而容许一个世袭皇室之存在”归纳即可;“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皇帝制度的影响即可。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毛泽东指出:“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刘庭华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材料二敌后战场钳制和歼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
14、大部分伪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材料三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抗战“比较努力”的突出表现。(2)结合材料二回答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举出敌后战场上对日主动作战的突出事例。(3)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答案】(1)组织多次会战,抵抗日军侵略。(答出具体会战亦可)(2)歼灭大量日伪军,后期成为抗战主战场。百团大战。(其他事例亦
15、可)(3)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实现了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和正确的军事策略;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外部条件。【解析】第(1)问,回答抗战初期国民党的积极抗战行为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回答;第二小问回答时注意“敌后战场”“对日主动作战”等限定。第(3)问,从两大战场的团结作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方面归纳。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虽然今天晚上我看到他仰卧在床上,面孔也永远不动了,但是我仍然不能想象,这个天才的头脑不再用他那强有力
16、的思想来哺育两个半球的无产阶级运动了。我们之所以有今天,都应归功于他;现代运动当前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应归功于他的理论的和实践的活动;没有他,我们至今还会在黑暗中徘徊。恩格斯致威李卜克内西(1883年3月14日)材料二我尊敬列宁,因为他是一位有完全自我牺牲精神、全心全意为实现社会正义而献身的人。像他这种类型的人,是人类良心的维护者和再造者。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材料三德国明镜周刊进行的一次民调显示,有2/3的东德人和56%的西德人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好的思想,只是迄今为止实施得较差”。德国学者希克尔和诺尔特认为,“作为社会理论家,马克思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规律并勾画出一个现代社会发展的远景。
17、这些在过去都非常吸引人,现在仍令人神往”,“马克思改变了世界”。并且说:“在21世纪初,我们需要像马克思这样的思想家以令人信服的方式分析资本主义的形势。”摘编自德国专家访谈录:马克思主义仍有现实意义(2005年9月12日)(1)根据材料一回答,为什么恩格斯说“没有他,我们至今还会在黑暗中徘徊”?(2)你是怎样理解材料二中“(列宁)是人类良心的维护者和再造者”的?(3)材料三反映了当今西方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评价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分析出现这种评价的依据。【答案】(1)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马克思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作出了重要贡献。(2)列宁领导
18、的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宣称代表工农民众利益的新政权;十月革命向全世界宣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开创了新局面。(言之成理即可,9分)(3)基本评价: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仍有现实意义。依据:马克思的理论和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构想“令人神往”; “马克思改变了世界”;马克思主义仍是分析当今资本主义形势的有价值的理论。【解析】第(1)问,从马克思在理论创立中的主要贡献等方面回答。第(2)问为开放性设问,主要从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的几个方面回答,言之成理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要从民调结果、西方学者的话语中概括,第二小问概括材料信息即可。16阅读
19、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举办的“新中国外交的光辉历程图片展”的第一部分的三幅图片及其解说词。图片解说词1950年5月,印度首任驻华大使潘尼迦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印度是当时非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1950年8月,中国首任驻朝鲜大使倪志亮(中) 赴朝履新。外交部办公厅主任王炳南(左三)、朝鲜首任驻华大使李周渊(右三)等在北京火车站送行。1950年6月,瑞典首任驻华大使阿马斯顿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后宾主交谈。瑞典是西方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材料二(1)如果材料一中的图片展推出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苏关系”为核心的第二部分内容的话,你认为应该选取哪些
20、图片?请仿照材料一中解说词的格式为你选择的图片写出相应的解说词(要求答出两幅图片的名称并做解说)。(2)新中国成立以来建交最高峰出现在哪个时期?结合材料和所学内容指出该时期出现高峰的主要事件。(3)新时期我国在外交方面有哪些新举措?这些举措有何现实意义?【答案】(1)名称中苏建交的国书毛泽东访问苏联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字仪式解说词1949年10月3日,中苏正式建交。 苏联成为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这是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出访1950年2月,中国和苏联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毛泽东主席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出席签字仪式。周恩来
21、总理兼外长代表中国政府在条约上签字。这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2)20世纪70年代初。主要事件: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世界众多国家掀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3)新举措: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长期坚持对外开放政策;以联合国为平台开展多边外交等。现实意义:推行符合我国国情的外交政策有利于我国国内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在世界舞台上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应有的贡献。【解析】第(1)问,首先揣摩图片与解说词之间的关系,然后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关系”两个限定信息为基点进行回答。解说词中一定要体现“第一个”首次”等关键词。第(2)问,首先观察曲线图的变化,找出最高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要抓住“新”来思考和回答。要注意与周边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是我国一贯的外交政策,因此不属于“新举措”;“现实意义”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