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千名各界人士送别“数学巨人”谷超豪6月28日,著名数学家、教育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谷超豪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千余名海内外知名人士、学者和民众参加送别仪式。中新社发潘索菲摄“超然远去留得方程可积曾规范,豪杰仰止尚有桃李芬芳传后世。”在现场数千名海内外学界人士和民众的哀思中,国际著名数学家谷超豪院士去“追寻”那颗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了。被国际数学家联盟主席帕利斯形容为培育了“中国现代数学之树”的谷超豪院士的遗体告别仪式,28日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礼堂内,挽幛轻垂、鲜花朵朵。在谷老生前最喜欢的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第二乐章的乐声中,其遗像上方的大屏幕播放着
2、特别制作的纪念视频,追忆的思绪漫过沪上6月的阴雨天。2019年3月,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进步奖后,谷超豪给胡锦涛主席写信建议成立上海数学中心。今年5月13日,复旦大学上海数学中心正式奠基。复旦大学教授洪家兴院士回忆,谷老得知该消息后,“在他最后的日子里表现出激动情绪”。谷老的想法已得到肯定并付诸实践,他的愿望正在实现。为了送这位“数学巨人”最后一程,浙江温州故里的亲友来了,遍布天涯的受教弟子来了,海内外的旧友同仁也来了。在他们眼中,谷超豪不仅学术上蜚声中外,而且人格高尚、修养极佳。复旦大学数学系教师周子翔从1984年开始与谷超豪共事。在他眼中,谷老认真勤奋、对年轻人非常和善。他还记得当年自己博
3、士论文写成后,谷老对每一稿都会审阅数遍,给出中肯意见。因为谷老当时不在上海工作,每次回上海,总要和他讨论文章。除了同事的身份,郑广平还是谷超豪的同乡和温州中学校友。他回忆说,不管在大学校园的什么地方遇见,谷老都会停下脚步主动跟他们打招呼;身为复旦大学温州校友会成员的谷超豪还托郑广平代交会费。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4、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
5、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谷超豪晚年依旧关心中国数学学科建设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复旦大学数学系学生陈丽与众多同学一早便前来送别谷老。她告诉记者,大学就读期间听过谷老的讲座,谷老的仙逝让人感觉少了一位领军人物,希望未来能出现更多数学大家。“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
6、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谷超豪的弟子、中科院院士李大潜一直在灵堂前拍照、接待同道。他说,最钦佩先生把数学研究与国家需要结合在一起,白手起家却打开缺口。“现在上海数学研究中心已经成立,我们有责任继承这个事业,完成好,告慰谷老九泉之下”。(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