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省江川二中2018-2019学年10月份考试高三历史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黄宗羲晚年为人撰写的碑铭传状和致友人书中赞誉康熙帝为“圣天子”,称清朝为“国朝”,并使用清朝年号。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 清朝统治得到汉族知识分子认可B. 康熙帝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C. 黄宗羲充分肯定君主专制制度D. 清政府不再限制知识分子言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信息看,黄宗羲认为康熙是“圣天子”, 称清朝为“国朝”, 并使用清朝年号。这说明康熙帝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B项符合材料信息,A项错误,清朝统治得到汉族知识分子认可,黄宗羲一人的思想不代表所有知识分子,C项明显
2、错误,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D项错误,清朝实行文字狱。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清代政治2. 希罗多德借美伽比佐斯之口说道:“没有比不好对付的群众更愚蠢和横暴无礼的了。把我们自己从一个暴君的横暴无礼的统治之下拯救出来,却又用它来换取那肆无忌惮的人民大众的专擅,那是不能容忍的事情。”希罗多德意在批评雅典的( )A. 君主专制 B. 贵族政治 C. 血缘政治 D. 民主政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和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的能力。材料中“把我们自己从一个暴君的横暴无礼的统治之下拯救出来,却又用它来换取那肆无忌惮的人民大众的专
3、擅”强调了群众的无知和专擅。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民主参政方式容易造成导致多数人的暴政和庸才误国局面的产生。所以D项符合题意。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3. “随着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起和15-16世纪的大航海运动,古老的地中海贸易路线被土耳其人破坏和新的贸易路线产生,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衰落。”造成这一现象最重要的原因是A. 文艺复兴的经济基础不复存在B. 文艺复兴运动扩张到欧洲其他国家C. 意大利天主教会的极力压制D. 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大功告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随着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起和1516世纪的大航海运动,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
4、开始衰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兴起,新航路开辟,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贸易中心地位丧失,文艺复兴开始衰落,因此选A。B项与题干中时间不符;C项与材料无关;D项与“衰落”不符。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背景4. 1911年冬,天津大公报组织“君主立宪、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共16篇文章获奖。这些文章中,主张君主立宪的有11篇,主张民主立宪的有2篇,观点不明确的有3篇。据此,我们可以肯定获奖文章大多持有君主立宪论 应征文章大多数持有君主立宪论征文评选者大多持君主立宪论 当时的国人大多赞成君主立宪论A. B. C. D. 【答案】A【解析
5、】试题分析: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党人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主共和,舆论界有摇旗呐喊的支持者,也有发出质疑之声的反对者,如当时的大公报仍然坚持着一以贯之的君主立宪理想,根据材料信息“共16篇文章获奖。这些文章中,主张君主立宪的有11篇”可以得出获奖文章大多持有君主立宪论,正确,无从得出,故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武昌起义。5.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A. 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B. 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6、C. 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D. 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答案】A【解析】由材料“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可知,康、梁认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有“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可知戊戌变法是借鉴了外国经验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有“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可知,康有为是把希望寄托在朝廷的,C和戊戌变法依靠皇帝的史实相违背,故C项错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发动群众,而且从题干中得知康梁只是意识到发展民众的重要性,但是题干中并没有提及康梁事实上的发动了民众,故D项错误。6.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
7、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斯(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希(什)维克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的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文中所说的“一年”是指A. 1915年B. 1917年C. 1920年D. 1924年【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20年5月以后科学社会主义思潮得到了迅速传播,因此本题选C。1924年社会的主要舆论已经转移到合作抗击军阀上了。7.以下条款引自中国近代四个不平等条约,按签订的时间先后顺序为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之处,并独
8、有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上海等五处港口。大清大皇帝允许以天津郡城海口做为通商之埠(朝鲜国)像中国所修贡献典礼,嗣后全行废除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出自1901年的辛丑条约;出自1842年的南京条约;出自1860年的北京条约;出自1895年的马关条约,故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8.隋唐君主为加强统治,致力于削弱门阀势力,唐初曾将民间声望最高的崔氏降格为第三等姓氏,武则天提高进士科地位以打击擅
9、长明经科的世族。到了晚唐时,唐文宗欲把公主下嫁给门阀世族时感慨:“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这反映出隋唐时A. 宗法制与封建专制互为表里B. 科举制对士族产生的影响很小C. 社会结构的改变十分缓慢D. 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并行【答案】C【解析】【详解】中国古代政治发展是一个由贵族政治向成熟官僚政治制度演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结构缓慢变化的过程,材料反映了隋唐时期对门阀势力的打击,但从“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可知这一变化过程是十分缓慢的,故答案选择C项。魏晋南北朝时宗法制与门阀制度相联系,隋唐时期兴科举,废除九品中正制,沉重打击了门阀制度,故A项不正确;科举制的实施打击了士族势力
10、,故B项不正确;隋唐时期实施科举,废除九品中正制,故D项不正确;9.温家宝总理在一次答记者问时,引用了“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几句诗。该提问可能涉及的是A. 中美关系问题B. 台湾问题C. 西藏问题D. 钓鱼岛问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一心中国梦”“兄弟”可知是内部问题,是关于国家统一问题,因此可排除外交领域的A中美关系问题;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65年成立自治区,因此C;钓鱼岛事关中日关系,不属于“兄弟”关系,排除D。根据所学可知台湾问题是应国共两党内战而出现的分裂,因两党曾两次合作有
11、兄弟之称,因此符合题意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台湾问题10.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余粮收集制的推行B. 固定粮食税的实施C. 实物配给制的废除D. 农业集体化的实现【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表格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表格中时间是1921年以及表格中税款数字的下降,说明苏俄当时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体现出固定粮食税的作用,故本题选择B项。A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与题干信息不符合;D属于斯大林模式时期。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1
12、1.唐长孺说:“汉末大姓、名士是魏晋士族的基础,而士族的形成在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保证士族在政治上的世袭特权,实质上就是保证当朝显贵的世袭特权,因而魏晋显贵家族最有资格成为士族。”这句话不能反映出A.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B. 皇权承认了士族在政治上的特殊地位C. 士族成为魏晋君主专制制度的威胁D. 士族与九品中正制是相伴而生的【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而士族的形成在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保证士族在政治上的世袭特权,实质上就是保证当朝显贵的世袭特权,因而魏晋显贵家族最有资格成为士族”等信息可知,、D两项符合材料;由于九品中正制是统治者制定的选官制
13、度,因而可推出皇权承认士族在政治上的特殊地位,故项符合材料;材料中没有涉及士族威胁魏晋君主专制制度的信息,故C项为答案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九品中正制12.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这个词就常常用来描述从18世纪初至19世纪下半叶这段时期的发展。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运动,但同时期的物质进步和社会动荡相结合又产生了激动人心的深刻变化。这些深刻变化包括西方国家阶级分化加剧城市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垄断组织的产生和发展“福利国家”日渐完备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福利国家”日渐完备是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与工业革命没有关联
14、,故排除;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故A项正确。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卷II二、非选择题13.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杨廷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接之关系(1902年)材料二 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施用各种之
15、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材料三 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家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提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1)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与影响。(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代表“据理力争”的背景及其结果,揭示九国公约的实质。(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建立后,为解决殖民主义
16、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方针和主张?简析上述方针和主张的影响。(4)综上,请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所贯穿的主题。【答案】(1)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完整,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2)背景: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恢复领土和主权完整的要求;帝国主义调整在华利益。结果:收回山东主权;日本被迫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实质:打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3)方针和主张:“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声明将在适当时机收回香港主权;“一国两制”。影响: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
17、系,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促使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彻底结束外国列强的占领,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4)外争国权,是中国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历史叙事的重要主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史料分析与历史思维能力。第一小问观点,从材料“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必须通过法律途径改正不平等条约,才能废除领事裁判权。第二小问时间和影响,领事裁判权的丧失最早是在中英南京条约的附件时间在19世纪40年代;影响主要在于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2)本题主要考查史料分析与历史思维能力。第
18、一小问背景,作为一战战胜国的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却遭遇外交失败,激起中国人民对国家主权及领土完整的极大关注与要求;以美国为首的列强也不愿意看到日本独占中国。第二小问结果,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收回了山东的主权;迫使日本放弃对中国的独占计划。第三小问实质,从九国公约的内容“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来看,继续保持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也就是从本质上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3)本题主要考查史料分析与历史思维能力。第一小问方针主张,根据材料所给内容可知,为解决殖民主义遗留问题,新中国在成立之后先后制定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方针;并提出在适
19、当的时机收回香港的主权;80年代出邓小平正式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第二小问影响,主要表现在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体系;取消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特权;使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彻底结束外国的占领,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4)本题主要考查史料分析与历史思维能力。从材料一到材料三都在强调的是在外交上争国权,这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最重要的外交主线。14.为建立独立、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近代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如果我们能从今天就醒起来,那么中国前途的命运,还是很大的希望。我们就是要从革命这条路去走,拿革命的主义救中国孙
20、中山1924年在广州的演讲材料二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当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这里是共和国的摇篮。中共赣州市委、赣州市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画册材料三 1944年9月15日,中国共产党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第三届三次大会上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地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建立联合政府就是要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实行民主基础
21、上的多党制谢春涛主编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1)依据材料一,“拿革命的主义救中国”是要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分析未能建立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怎样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并分析其建立的历史条件。(3)材料三表明中国共产党希望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后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是什么性质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答案】(1)国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原因: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大革命失败,没有建立独立、民主的新中国。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行不通。(2)理解:人民当家作主(答人民民主、主权在民等皆可)。条件:农村革命根
22、据地和红军力量的壮大,土地革命的开展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3)国家:民主联合政府。性质:人民民主专政(或无产阶级专政,新民主主义国家)。原因: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反动方针,不得人心;解放战争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反动统治;土地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生产和革命积极性;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解析】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一出处可知应从孙中山的观点主张中去找答案,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即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由此可知孙中山的革命道路即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第二问可以转化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没有建立的原因,或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2)依据材料“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中国
23、历史上第一个由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可以得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人民民主的政权,第二问需要回归教材,1931年前,全国已经建立起十几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同时在根据地广泛展开土地革命,翻身的农民阶级踊跃参军参战支持革命。(3)从材料可知要求建立的是民主联合政府,也可以结合中共七大来回答该题,依据书本知识可知新中国的性质为人民民主专政,第三小问要结合解放战争的相关类容来思考,抗战结束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逐渐失去了民心;解放战争推翻了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独裁统治;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行土地改革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考点:近代中国
24、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孙中山三民主义;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共七大;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新中国的性质15.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以定税则,而分五等,以定税则。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材料二: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
25、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答案】(1)法令:方田均税法。目的:均摊赋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答对其中两点即可)(2)表现: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简析: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局面,契合时代要求;应将王
26、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答对其中两点即可。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结合王安石变法内容可知是方田均税法。第二小问根据材料“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结合所学,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均摊赋税等角度回答。(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归纳为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第二小问从王安石变法背景,即积贫积弱和社会矛盾等角度来回答。考
27、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和内容。16.【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2012年3月2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关于叙利亚问题联合特使的“主席声明”。该声明内容主要是在尊重叙利亚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基础上,欢迎安南被任命为联合特使。声明表示,安理会将全面支持安南的斡旋工作,并呼吁叙利亚各方面积极配合安南的和平行动。主席声明在内容上较西方提出的决议草案具有以下几点主要变动:第一,强调尊重叙利亚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第二,没有包含或者暗示涉及政权更迭的内容;第三,没有涉及武力干预、制裁或威胁使用制裁的内容;第四,没有片面
28、地向叙利亚政府施压或者使用强烈谴责叙利亚当局暴力镇压等内容。(1)根据材料归纳联合国在叙利亚问题上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2)与国联相比,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联合国能够发挥更大作用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作用:派遣特使斡旋,协调各方关系,维护地区和平与安全;利用联合国宪章原则,维护公平与正义;为解决国际纷争提供一个谈判的平台。(2)原因:建立的基础不同:国联是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联合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运行机制不同:国联是全体一致原则,联合国是大国一致原则;成员国构成不同:国联缺乏广泛性,苏联和美国没有参与,被英、法少数大国操纵,联合国覆盖几乎世界上所有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参与改变
29、了少数大国操纵的局面;所处时代不同: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发展,各国经济联系加强,利益趋向一致,大大降低了战争的可能性,为联合国发挥协商作用提供了基础。【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归纳联合国在叙利亚问题上发挥的积极作用:“安南被任命为联合特使”,派遣特使斡旋。“强调尊重叙利亚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维护公平与正义;为解决国际纷争提供一个谈判的平台。(2)该问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联系所学知识,从建立的基础、运行机制、成员国构成、所处时代等方面比较联合国与国际联盟的不同之处,通过这些差异分析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联合国能够发挥更大作用的原因。考点:二十世纪的和平与战争第二
30、次世界大战联合国17.保留【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在阿卡德米学园里,亚里士多德经常跟他的老师柏拉图争论,有时候,会把老师问得答不上来。亚里士多德的所有著述都像是如同柏拉图对话,但师徒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却不尽相同。例如,柏拉图认为,在具体事物之外存在理念,它是世界的本原;而亚里士多德认为,思想来源于具体事物,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不可分割,每一个物体都由形式和物质组成。柏拉图认为,研究物质世界只能获得不确定的“意见”,而不能获得知识;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物质世界值得研究,尽管认识中有错误,但也有真理成分,科学的任务就是鉴别什么是真正的知识。(1)据上述材料,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讨论一个什么哲学问题?各持怎样的观点?(2)你怎样看待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态度?【答案】(1)讨论物质与意识(精神)的关系。柏拉图认为在具体事物之外存在着理念(精神),它是世界的本原;而亚里士多德认为思想来源于具体事物,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不可分割。(2)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非常敬仰,但在科学上决不盲从,把真理看得高于一切。“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这是他的名言。【解析】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