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云南省沾益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六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6584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沾益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六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云南省沾益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六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云南省沾益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六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云南省沾益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六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云南省沾益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六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云南省沾益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六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云南省沾益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六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云南省沾益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六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云南省沾益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六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云南省沾益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六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云南省沾益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六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云南省沾益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六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云南省沾益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六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云南省沾益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六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云南省沾益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六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云南省沾益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六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云南省沾益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六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云南省沾益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六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绝密启用前云南省沾益一中2017-2018学年六月份考试高二历史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题号一二总分得分分卷I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大日本帝国宪法的颁布,意味着日本在上层建筑领域已经迈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门槛。下列内容最能证明该结论的是( )A “天皇神圣不可侵犯。”B “枢密顾问应天皇之咨询审议重要国务。”C “天皇可发布代法律之敷令。”D “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依本宪法规定实行之。”2.下列对日本锁国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殖民势力的渗透B 完全隔断了日本

2、与世界的联系C 造成了日本的落后D 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3.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但它给后来的奋斗者提供的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A 可以走日本明治维新之路B 可以走俄国农奴制改革之路C 丢掉改良幻想,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D 可以走法、美革命之路4.电视剧大秦帝国备受观众好评,秦孝公成为众多网友热议的对象。当初,导致秦孝公发愤图强进行改革的直接原因是()A 经济、政治、文化落后B 法家学说的推动C 诸侯会盟,拒邀秦国D 晋国分裂,士人游说5.某位雅典公民因欠债而被债主卖往外邦并沦为奴隶,梭伦改革后,他不仅回到了雅典,而且获得了人身自由。其获得自由的方式最有可能是通

3、过()A 所属家族出资赎回B 所属部落出资赎回C 由城邦出资赎回D 由原债主出资赎回6.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主要作用不包括( )A 造成资本的集中B 扩大了国内市场C 提供了自由劳动力D 强化了中央集权7.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土地制度,将收归国有的包税地的一半分配给王公贵族、政府官吏和地方豪绅,其最重要的影响是()A 加强了中央集权B 消除了割据势力C 扩大了统治基础D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8.魏源评价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时说:“招士通商,训练阵法与列国无异。”其指的主要是()A 经济、军事改革B 建立中央集权C 学习西方科技D 开创新的赋税制度9.观察下图,在中世纪的欧洲存在着很多这种“异端

4、”裁判所,主要是为了()A 维持社会安定B 压制各国王权C 维护教会权威D 打击各种犯罪10.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的因素有()统治者残酷的剥削压迫赋税负担沉重民族关系的合理调整先进文明与落后文明的碰撞A B C D 11.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 封建化过程B 农业化过程C 工业化过程D 汉化过程12.公元前4世纪一位雄辩家曾说:“德拉古的法律,不是用墨水写的,而是用血写的。”它是在说明( )A 德拉古法典是用严刑峻法来维护贵族的利益B 德拉古法典的制订过

5、程充满了血腥与斗争C 德拉古法典在实施中遭到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贵族强烈反对D 德拉古法典没有任何进步意义13.在戊戌变法的诏令中,致使“举国守旧迂廖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的内容是()改定律例,裁撤冗员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裁汰旧军A B C D 14.商鞅变法中推行下图所示标准器具的主要目的是()A 促进商品经济发展B 加强中央集权C 巩固统一局面D 为灭六国做好准备15.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6、()A 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B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C 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D 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16.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其意义在于( )A 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B 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C 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D 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17.(宋仁宗景祐元年五月)程琳上疏,论:“兵在精不在多,河北、陕西军储数匮,而招募不已。其住营一兵之费,可给屯驻三兵。昔养万兵者,今三万矣。天地生财有限,而用无纪极,此国用所以日绌(短缺)也。

7、”对此材料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程琳建议减少军队员额B 程琳认为国用日绌的原因是冗兵、冗官、冗费C 程琳认为过量的兵员虚耗了国库储备D 程琳认为北宋军事制度有一定的弊端18.康有为曾说:“设上下议院,无事讲求时务,有事集体会议,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这种观点主张()A 议院的功能在于限制君权B 议院独立于政府之外C 议院是朝廷的咨议机构D 议院由民选,君民共治19.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A 缓和民族矛盾B 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C 平息阶级矛盾D 加快

8、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步伐20.“商鞅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因素是()A 变法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B 变法顺应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潮流C 变法迎合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必然趋势D 变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21.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其中对以后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是( )A 保留了传统的身分等级制度B 人民并没有获得真正的民主权利C 推行军国主义政策D 承认土地私有,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22.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A 青苗法B 均输法C 免役法D 市易法23.在梭伦改革中,使广大平

9、民成为享有自由权利公民的措施是()A 颁布“解负令”B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C 设立陪审法庭D 建立“四百人会议”24.春秋战国时代,我国社会经历了划时代的变革。追根溯源,所有变革发生的根源都在于()A 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B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 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削弱D 变法改革浪潮的推动25.下列关于秦国二十等爵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它以军功奖赏为中心B 它按军功大小授予二十个等级的爵位C 它导致民间私斗盛行D 它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26.中世纪欧洲的基本政治状况是()封建割据严重封建王权衰弱天主教会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世俗王权与教会神权处于绝对对立状态A B C D 27.在王安

10、石变法期间,一些人家纷纷让已成婚的儿子独立门户,分家而过,这是为了()A 逃避农田水利法的义务B 逃避保甲法的义务C 逃避免役法的义务D 逃避方田均税法的义务28.梭伦任首席执政官后,他所宣布的第一项法律制度是()A 组建民众法庭B 财产等级制度C 解负令D 建立“四百人会议”29.13世纪30年代,天主教会开始设立宗教裁判所,对持“异端”思想的人进行残酷迫害。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天主教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B 天主教会开始堕落C 天主教会的神权地位受到冲击D 天主教会禁锢人性30.“爰金”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黄金货币。通过下图能获知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手工铸造业发达 商业贸易繁荣城

11、市繁华 社会经济整体水平提高A B C D 分卷II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5分) 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戊戌政变大事记1898年9月18日(八月初三日)御史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称:“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专政柄。”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深夜密访袁世凯,希望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彻底交权。9月19日(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9月20日(八月初五日)光绪帝先召见袁世凯(袁于当晚回到天津);后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9月21日(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当晚,袁世凯从杨崇伊处获悉太后重新训政,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维新派的密谋。致使事态扩大,导致后来大

12、批维新派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杀。据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三联书店(2005年版)整理材料二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请回答:(1)从材料一看,你认为引发戊戌政变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看待戊戌政变发生的原因?(2)关于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关系,过去认为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政变发生,是促发政变的决定性因素。请依据材料一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袁世凯告密

13、与戊戌政变的进程有何关系?(3)据材料二,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32.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 )A.由最高统治者主持 B.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C.改革措施坚强有力 D.保守派力量弱小3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王荆公知明州鄞县,读书为文章,三日一治县事。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兴学校,严保伍,邑人便之。故熙宁(宋神宗年号)初为执政,所行之法,皆本于此。邵伯温邵氏闻见录材料二 又熙宁雇役之法,三等人户,并出役钱,上户以家产高强,出钱无艺(没有限度),下户昔不充役,亦遣出钱。故此二等人户,不

14、免咨怨(怨恨)。至于中等,昔既已自差役,今又出钱不多,雇法之行,最为其便。及元祐(宋哲宗年号)罢行雇法,上下二等,欣跃可知,唯是中等则反为害。赋役所出,多在中等。苏辙三论分别邪正札子材料三 范纯仁(范仲淹之子)批评王安石:“欲求近功,忘其旧学。舍尧、舜知人安民之道,讲五伯(霸)富国强兵之术。尚法令则称商鞅,言财利则背孟轲。”续通鉴纪事本末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在鄞县推行了哪些变法措施。(2)材料二中不同民众对差役法与雇役法(免役法)有何不同反应?(3)据材料三,概括反对派否定王安石变法的理由。(4)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确保社会改革措施顺利贯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4.阅读下列材料:材

15、料一穆罕默德阿里带领埃及人民抵御了英、法的殖民主义侵略,但是他也经受了西方工业文明的洗礼。他审时度势,认识到“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真正的独立需要有一支能够抵御西方入侵的现代化军队,而现代化军队需要建立起现代化工业,以提供必要的军事装备”。材料二穆罕默德阿里“致力于把埃及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国。他坚信埃及人民要富起来,必须在国内生产自己所需的一切,而尽可能地减少进口”。1837年俄国驻埃及领事杜哈梅尔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穆罕默德阿里怎样的改革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分析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动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对埃及的积极影响。答

16、案解析1.【答案】D【解析】ABC都说明了天皇的权力至上,D选项要求天皇依据宪法统治。2.【答案】B【解析】锁国政策没有完全隔断日本与世界的联系,日本还与中国、朝鲜、荷兰等国通商。3.【答案】C【解析】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A、B在中国行不通;C、D相比较,符合题干“历史经验”之意的是C。4.【答案】C【解析】A、B、C、D四项都是秦国改革的因素,A项是不利因素,B、D两项是有利因素,C项被秦孝公视为耻辱,因而发愤图强,进行变法,这是直接原因。5.【答案】C【解析】根据梭伦立法,因为欠债而被卖到外邦作奴隶的公民,一律由城邦拨款赎回。6.【答案】D【解析】题干要求“不包括”,看清要求再

17、解答。封建主得到农奴的赎金造成资本的集中;农奴得到解放,扩大了劳动力市场,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故A、B、C三项是其主要作用,选D项。7.【答案】C【解析】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土地制度,将政府控制的一半土地分配给王公贵族、政府官吏和地方豪绅,使他们成为新的封建地主,构成了穆罕默德阿里政权的统治基础。8.【答案】A【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结论的分析能力。“招士通商”指的是经济改革,“训练阵法与列国无异”指的是军事改革,故选A。9.【答案】C【解析】裁判所的职责是审判并镇压“异端”,压制同教会说教不符的学说和思想,以维护教会权威。1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激化了阶级矛

18、盾,是民族、阶级矛盾的根源。孝文帝改革前夕,由于北魏统治者政策失当,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所以错误。11.【答案】B【解析】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所以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而民族融合若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则是封建化过程。12.【答案】A【解析】德拉古法典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用严刑峻法来维护贵族的利益,故选A项。13.【答案】D【解析】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的措施对于守旧势力来说,并没有触动他们的利益。而均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14.【答案】B【解析】此器具是商鞅变法中统一度量衡的

19、产物,从变法的措施可知,其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15.【答案】C【解析】A项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是一个推动因素,不是决定性因素。B项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是客观因素。D项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是错误的,中国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而日本在19世纪50年代遭到美国侵略后才开始学习西方。C项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从主观方面阐述了由日本向中国学习变为中国向日本学习的决定性因素。1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题目中的马丁路德主张信仰即可得救,从而否定了天主教会和教皇的权威,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这一主张主要是从打击天主教神学角度,肯定了人的价值和权威

20、。故A正确。B是德意志各地方诸侯斗争后的结果,是宗教改革的另一主要成果,与题目无关,C.D都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但过于笼统,不贴切,排除。1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进行完整、准确的解读的能力。材料中主要在论述冗兵的问题,故ACD 都符合题意,而B 项中的冗官在材料中没有明确体现,可排除。18.【答案】C【解析】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材料中“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说明议院仅仅是咨议机构,而最终的决策权仍归皇帝。故选C。19.【答案】B【解析】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通婚,从根本上说是政治联姻。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鲜卑族和汉族两族的利益和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有

21、利于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20.【答案】B【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根本因素”,应从最主要的方面,即从促进生产力提高、改变社会制度方面考虑。21.【答案】C【解析】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侵略亚洲邻国,给世界带来重大影响。22.【答案】D【解析】本题以对王安石变法内容的评价为载体,体现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解读信息的能力和再认再现基础知识的能力。市易法平价收购市场上滞销的货物,高价卖出,防止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损害了商人的利益,所以D符合题意。23.【答案】A【解析】“解负令”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24.【答案】A【解析】生产力是社会

22、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是生产工具的革新。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选项。25.【答案】C【解析】商鞅变法规定,严厉禁止私斗,凡擅自私斗者,视情节轻重处以不同的刑罚。26.【答案】B【解析】天主教会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它实行封建神权统治,用神学为封建制度辩护,宣扬封建王权来自于上帝,为封建王权套上了一圈神秘的光环,因此,世俗王权和宗教神权基本上处于相辅相成的地位,二者共同维护封建统治。但封建王权为了消灭国内的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又反对教会的肆意掠夺和对封建割据势力的支持,力图加强对教会的控制,双方的矛盾属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之争,并非处于绝对对立状态。27.【答案】B

23、【解析】保甲法规定,农户每户两丁以上,抽一人为保丁,农闲练兵参与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让成婚的儿子分家而过,就是为了减少家中的男丁数,以逃避保甲法的义务。28.【答案】C【解析】梭伦改革前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广大平民经济上处于贫困的境地,沦为债务奴隶,政治上无法真正参与国家政权,故梭伦改革的第一项措施是颁布“解负令”,以保护平民的基本权益,为其享有政治权利提供物质基础,从而缓和阶级矛盾。29.【答案】C【解析】12世纪时,天主教会的权威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天主教会一开始就利用神权禁锢人性,利用特权向全体信徒征收“什一税”,生活腐化。它对“异端”进行残酷镇压,就是为了维护其至高

24、无上的神权地位,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其说教的虚伪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自然能力的提高,教会的说教不断受到冲击。30.【答案】A【解析】战国时期能够铸造出“爰金”货币,这本身就直接反映出战国时期手工铸造业的发达。黄金货币的出现,是商业贸易发展的产物,是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同时它相对于物物交换和一般货币交换,也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31.【答案】(1)因素: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引起守旧势力的恐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反对变法。戊戌政变的发生是维新与守旧、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之争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不成立。从材料可见,袁世凯告密是在戊戌政

25、变发生后。关系:袁世凯的告密对政变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加剧了政变的激烈程度。(3)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进主观色彩(或偏见),影响历史真实性。应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互证;关注、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解析】第一问主要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第二问要学生依据材料做出推理判断,第三问考查历史研究的方法。32.【答案】B【解析】判断一次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就是看它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33.【答案】(1)农田水利法;青苗法;保甲法;兴办学校。(2)差役法:上户和下户感觉便利,中户不满。雇役法(免役法):上户和下户不满,中等户感觉便利。(3)舍弃义理;强调法令和王霸之道;追求利益;忽视仁政。(4)政

26、策的制定要经过论证和试验;兼顾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要形成共识,有社会舆论的支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第(1)题主要总结他在农业、军事、教育方面的改革;第(2)题分析社会的不同阶层对两项改革措施的不同反应;第(3)题分析改革通过强制政令的手段,措施不当;第(4)题要有政策的合理性,要充分考虑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等。34.【答案】(1)思想:学习西方,发展军事。措施:工业方面:从西欧国家引进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政治方面:仿效欧美国家,在中央设立国务会议,下设若干政府部门,还建立了咨议会;军事方面:从国外聘请教官,培养军官等。(2)动机:增强埃及的经济、军事实力,实现真正的独立富强。积极影响:埃及的民族工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整顿了社会秩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局面;国家军事实力强大,逐渐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殖民统治;遏制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成为地中海东部的头等强国。【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目的、内容和影响的识记与理解能力。第(1)题的“改革思想”要从材料“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真正的独立需要有一支能够抵御西方入侵的现代化军队”中概括得出;措施应抓住政治、工业(经济)、军事三个方面,并结合所学内容来回答。第(2)题的“动机”要注意“富”字,也就是要使埃及独立富强;“积极影响”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