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二语文暑假作业天天练:第20天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2分 共24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母鸡栖息在树上,可把松鼠吓坏了。由于多年圈(qun)养而不会挖洞做穴的兔子,只好钻进树洞里,但有时会遇到咬它们的睡鼠。B半张纸其实也有一点意识流的味道,它的客观时间是瞥(pi)见一张记录电话的纸片的前后几分钟,而实际上通过人物的意识流活动,把两年甚至更长的生活都慨括进去。C在整个旅途中,她一直是直挺挺地背靠椅子,两手按着膝盖上的一个漆皮剥(bo)落的皮包。她脸上露出那种安贫若素的人惯有的镇定安祥的神情。D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
2、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而煤店老板对我来说不啻(ch)是天空中的太阳。1、答案D(A圈 jun养 B概括 C剥b 落 安详)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古董店老板横捧竖捧地仔细瞧了半边,马上做出一副 的神气。 到了冬天,某些动物就要冬眠。冬眠并非死亡,而是一种新的 。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 正因为由己及人领悟到别人的孤独,我们的内心 会对别人充满最诚挚的爱。A冷漠 退化 但/才 B冷清 蜕化 也/就C冷淡 蜕化 但/才 D冷漠 退化 也/就2、C (冷漠:对人或事物冷淡,不关心。冷淡:不热情,不亲热,不关心。这
3、两个词均可选。冷清:冷静而凄凉。退化: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一部分器官的功能减退。蜕化:虫类脱皮。根据句意,只能选“蜕化”。第三句,根据前后语意,前空用转折“但”,强调转折后的语意;后空用“才”,因为两句之间隐含着必要条件关系,而非充分条件关系。)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开盘,这只股票就一路狂跌,势如破竹,使已经遭受股市重重打击的股民又雪上加霜。B鲁迅在“三一八”大屠杀中耳濡目染了更多的杀戮。C他为人不错,只是过于固执,喜欢钻牛角尖,丁是丁,卯是卯,一点也不晓得变通。D十多年来,人们摸着石头过河,如今,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已经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我国资
4、本市场终于有了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3、D。摸着石头过河:比喻办事谨慎,边干边摸索经验。(A势如破竹: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B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受到影响。C 丁是丁,卯是卯:喻做事认真,常用于褒义。)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李肇星说,“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胡锦涛主席此次拉美之行,达到了扩大共识、增强互信、拓展合作、共同发展的预期目的,是一次成果丰硕的、实实在在的成功访问。 B.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编者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沛人(现在江苏沛县)。C. “豆蔻年华”是指女孩子十三、四岁,不能用于十五、六岁的小伙
5、子。D.元好问认为陶渊明诗歌“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苏轼也说陶诗“质而实绮”(与苏辙书),这些都是对陶诗艺术的准确的评价。4、D(A、第一个,号改为:号;B、括号应放在“沛”后,注释的是这个地名;C、两个、号都去掉,表概数)5、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炼金术士是一部以事件辅佐人物成长的小说,它讲述的是西班牙少年圣地亚哥梦见在埃及金字塔附近埋着一批宝藏,在吉卜赛老妇人和撒冷之王麦基洗德的引导下踏上寻梦之旅和抵达梦想。B、米兰昆德拉说过,如果小说有某种功能,那就是让人发现事物的模糊性。这说明小说这个文体,不是要将世界简单化,而是将看似简单平凡的事物复杂化。C、如
6、今,他已经回国,就职于北大医学部体育教授,继续从事他喜爱的乒乓球事业。D、所谓象征,就是通过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情感,它要求象征物和被象征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能使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反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及广阔的思考空间。5、B( A 缺少宾语“的故事” ; C “就职于教授”句式杂糅 ; D 用词不当, 改“反而”为“从而” )6、关于小说的相关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情节的运行方式中,整体都遵循着一个基本的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课文在桥边就是一个典型的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B结构是一个“容器”。一个好的结构有两个特点:意识能够将生活中的某些点滴事件、情绪固
7、定下来,二是还能够充分展示生活本身的多姿。所以,短篇小说由于篇幅短,需要这么一个好的“容器”,而长篇小说,由于篇幅长,就不需要这个“容器”。C福楼拜在谈及包法利夫人的写作时说:“这里没有一点关于我的感情东西,也没有一点关于我生活的东西。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应当像上帝在造物中一样,销声匿迹,而又万能;到处感觉得到,就是看不见他。”所以说,感情的需求与感情的丰富,不是一个作家的创作得以进行与维系的保证。D小说最终要表达的不是某种事实,而是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而艺术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有着密切的关系,“虚构与真实,仿佛水消失在水中”,两者很难分辨,所以,艺术的真实其实就等于生活的真实。6、A (B
8、、“长篇小说,由于篇幅长,就不需要这个容器”错;C、“感情的需求与感情的丰富,不是一个作家的创作得以进行与维系的保证”错。D、“艺术的真实其实就等于生活的真实”错。)7、下列有关鉴赏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A、场景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它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人物是指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刻画人物,需要贴着人物的心理写和贴着人物的言行写。B、叙述角度有“正面角度”和“侧面角度”,叙述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小说中采用第二人称的很少见。当使用第一人称时,叙事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他是站在故事内部的参与者角度来讲述故事的,采取的
9、是有限的视角。C、小说情感的处理,一般是“节制胜于放纵”;小说主题则忌讳太“鲜明”。情感讲究一个“蓄势待发”,主题则应包孕于形象中,用事实说话,形象大于思想。D、虚构是小说的“合法化身份”,是小说的“灵魂”,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结构是小说的一个“容器”,用以容纳小说的内容;好的结构有两个特点,一是能够将生活中的某些点滴事件凝固下来,二是能够充分展示生活本身的多姿。7、B。叙述角度是“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8、在下面句子中的横线处填入句子,正确的语序是( ) 语言总是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 ,而这一切又都在语言上刻下了印记。 同世界各国的交往频繁了 人们的思想观念
10、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变化 经济发展了 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一步步向纵深推进 A BC D8.D(“改革开放”“推进”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发展”生发“交往频繁”,引起“思想观念变化”)9、下列对联,最适合祝贺老师70岁寿辰的一联是( ) A碧桃献岁宜家受福 花甲逢春获寿延年B为学有宗古稀成庆 诲人无倦恩重及门C乐道安贫音容宛在 因材施教手泽犹存D执掌教坛垂七十载 栽培桃李满三千株 9、 B (B项“古稀”指“70岁”,“诲人无倦”扣住“老师”;A项“花甲”是“60岁”;C项是挽联;D项是指“从事教育工作近70年”。)阅读下面牲畜林的片段,完成相应的题目。这是一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人们再也
11、不可能见到比它更老、更瘦的鸡了。是全村最穷的老太婆吉鲁米娜的。它很快被德国兵抓住了。朱阿埋伏在岩石的高处,用石头垒了个枪座。实际上,他修筑的是个掩体,只留下一个可以放枪筒的射击孔。现在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开枪了,就算把那没毛的母鸡打死,也没什么关系。正在这时,吉鲁米娜老太太身披黑色破披肩走了过来,向他讲了这样一个道理:“朱阿,德国人拿走了我的鸡,那是我在世界上惟一的财产,这已经够使我伤心的了。现在要是你把鸡再打死,那我就更伤心了。”听了老太太这番话,朱阿的手比以前颤抖得更厉害了,他的责任太大了。尽管如此,他还是鼓足了勇气,抠动了扳机。听到枪声,德国人看到手中的鸡没了尾巴。接着又一声,翅膀丢了一只。
12、难道这只鸡有魔法,会在手中自我爆炸,自我消耗?又是一枪,母鸡的毛全部剥光,除了还在不停地叫以外,简直可以直接送去烧烤。心惊胆颤的德国兵抓住鸡的脖子,手臂平伸出去,同自己身体保持一定距离。朱阿的第四枪恰好打在他手下面一点的鸡脖子上,他手中只剩下了一个鸡头+他飞快地把鸡头扔掉,撒腿就跑。但再也找不到路了,前面是个乱石崖。石崖边上长着棵角豆树,上面趴着一只大猫。现在,他对在林子里能看到各种家养的动物,已毫不奇怪了。他伸手去抚摸那只猫,希望能听到它的呼噜声,聊以自慰。要知道,很久以来,这个林子里就有一只凶恶的野猫,专门捕食飞禽,有时甚至到村子里偷鸡吃。原以为可以听到猫呼噜的德国兵,看到那只凶狠的动物,
13、竖起全身的毛向他扑来,他感到快要被野猫的利爪撕成碎片。人和野猫在厮打中一起滚下了石崖。就这样,朱阿这个劣等射手,受到了像全村最伟大的游击队员和猎手一样的欢迎。人们用公积金给可怜的吉鲁米娜买了一窝小鸡仔。10、下列关于朱阿最后终于开枪射击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修筑了一个掩体只留下一个可以放枪筒的射击孔,就算打不中德国兵,也不怕对方开枪还击。B打死的是一只不值钱的母鸡。C仇恨侵略者。D手颤抖得厉害,可能是走火了。11、下列关于朱阿人物形象归纳错误的一项是( )A是个典型的小农,爱喝酒,所以有手颤的毛病。 B惜财,因此为了唯一的一头没来得及转移的花母牛又冒险回到村子。C是一个打算为大家的
14、利益奉献自己的英雄,其实他也很想成为游击队员。D仇恨侵略者但胆小多虑,这使他长时间跟着那个傻气的德国兵不敢开枪又不舍离去。12、作者采用“延迟法”来给情节的发展设置障碍,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下面对这篇小说所采用的“延迟法”的表达效果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原本激烈紧张的情节节奏舒缓了下来。B让人感觉到消灭敌人的不容易,从而深化了主题。C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使各种特畜得以接连出场,成为故事的真正主角。D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10、D 11、C 12、B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选择题每题2分。共14分)林类年且百岁,底春被裘,拾遗穗于故畦,并歌并进。孔子适卫
15、,望之于野,顾谓弟子曰:“彼叟可与言者,试往讯之。”子贡请行。逆之垅端,面之而叹曰:“先生曾不悔乎?而行歌拾穗?”林类行不留,歌不辍。子贡叩之不已,乃仰而应曰:“吾何悔邪?”子贡曰:“先生少不勤行,长不竞时,老无妻子,死期将至,亦有何乐而拾穗行歌乎?”林类笑曰:“吾之所以为乐,人皆有之,而反以为忧。少不勤行,长不竞时,故能寿若此,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子贡曰:“寿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恶。子以死为乐,何也?”林类曰:“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故吾安知其不相若矣?吾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子贡闻之,不喻其意,还以告夫子。夫子曰:“吾知
16、其可与言,果然;然彼得之而不尽者也。”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子贡曰:“然则赐息无所乎?”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圹,则知所息矣。”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仲尼曰:“赐!汝知之矣。人胥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晏子曰: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死也者,德之徼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焉。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世必谓之为狂荡之人矣。又有人钟贤世、矜巧能、修名誉、夸张于世而不知
17、已者,亦何人哉?世必以为智谋之士。此二者,胥失者也,而世与一不与一。唯圣人知所与,知所去。” (选自列子天瑞)【注】林类:古代隐士,事迹不详。赐:子贡之名。圹:坟墓。胥:皆;都。徼:求取。列子:战国时期郑国人,学说属于道家之流。列子为道教经典之一。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年且百岁,底春被裘被:穿着B子贡闻之,不喻其意喻:明白C一人失家,一世非之非:不是D有人钟贤世、矜巧能矜;自夸13C(责怪)1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古人对待死亡的达观认识的一组是(2分)死期将至,亦有何乐 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死之与生,一往一反 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知生之乐,未
18、知生之苦死也者,德之徼也ABCD14B(认识不达观是对生的认识。)15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列子用林类的故事告诉人们,以求生为快乐,也许正是人们忧虑的根源;超越生与死来看待人生,也许才能像林类那样充满快乐。B人们恋生惧死是因为留恋这属于自己的唯一一次生命,而在林类看来,人人都会死,死后还会在别处重生,所以死亡没有什么可怕的。C列子用子贡倦于学的故事告诉人们,生命是与辛劳相伴的,唯有死亡才是彻底的休息和解脱,才能使人回到安宁的状态之中。D孔子认为,无论“狂荡之士”还是“智谋之士”都是有过失的,只有圣人才知道要赞扬其中的哪一种人,反对其中的哪一种人。15D(孔子认为,无论
19、“狂荡之士”还是“智谋之士”都是(有所)失的,这两种人都不值得赞扬,只有圣人知道所赞扬的什么,所反对的是什么)16请用“/”给下列语句断句。(2分) 林类行不留歌不辍子贡叩之不已乃仰而应曰吾何悔邪16.林类行不留,歌不辍。子贡叩之不已,乃仰而应曰:“吾何悔邪?”林类行不留/歌不辍/子贡叩之不已/乃仰而应曰/吾何悔邪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孔子适卫,望之于野,顾谓弟子曰:“彼叟可与言者,试往讯之。”(3分)(1) 孔子到卫国去,在田野上看见了他,回头对学生说:“那位老人是个值得对话的人,试试去问问他。”(意思对、语句通顺,“适”,介词结构后置分别1分。) (2)亦又安知
20、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3分) (2)同时又怎么知道我现在的死亡不比过去活着更好些呢?(意思对、语句通顺,“安”、“愈”各1分。)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821题。(每题4分,共16分。)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芦的东西。那便是绘画,正如他过去热衷于葫芦一样,现在他正热中着绘画 清兵卫常常买了葫芦来玩他爸妈是知道的。从三四分钱到一毛五分钱一个的带皮葫芦,他大概已有十来个了。他能够自己把葫芦口切开,把里边的籽掏出来,技巧极好,塞子也是自己装上的。先用茶卤一泡,把气味泡干净了,然后就把父亲喝剩的淡酒装在里面,不停地
21、把表皮擦亮。他对于这爱好异常专心。有一天,他在海边的街上走,心里依然在想着葫芦,忽然眼前看见一件东西,使他吓了一跳。原来背海一带都是摊户,这时候忽然从一个摊户伸出一个老头子的秃脑袋,清兵卫把它错看作葫芦了。“这葫芦真好!”心里这么想着,有好一会儿没有看清楚再仔细一看,连自己也吃惊了。那老头子昂着光采奕奕的秃脑袋,走进巷子里去了。清兵卫觉得好笑,就大声地笑了起来,一边不住地笑着,一边跑过了半条街,还是忍不住地笑。 因为他热衷得这么厉害,所以他每次上街的时候,走过古董店、水果铺、旧货店、糖食店以及专门卖葫芦的铺子或仅仅门口挂着葫芦的店铺,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观望。 清兵卫是一个才十二岁的小学生,每天
22、学校里放学回来,他也不跟别的孩子一起玩,常常一个人上街去看葫芦。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坐室里收拾葫芦;收拾好了,就装上酒,用手巾包好,放在罐子里,又把罐子藏在火炉箱中,然后去睡觉。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葫芦皮上冒出了许多水珠。他永远不倦地看着,看过之后,很郑重地系好络绳,挂在朝阳的廊檐下,然后上学校去。 清兵卫居住的小镇,是个商业码头,虽然算个市镇,其实是很狭小的,一条细长的市街,只要二十分钟就可以走完了。所以卖葫芦的店铺即使怎样多,像清兵卫这样几乎每天都跑去看,大概所有的葫芦,也都被他一地看过了。 他对于旧的葫芦,没有多大的兴趣,他所喜欢的是还没有开过口的带皮葫芦。而且他所有的大抵都
23、是葫芦形很周正的平凡的东西。 有一天,清兵卫走过后街,在平时不大注意的地方,一家闭了门的住房前,有一个老婆婆摆着一个卖柿子桔子的摊子。他发现摊子后边的店板门上,挂着二十来个葫芦。 他立刻说:“让我看一看。”说着走近去一个一个地仔细把玩。其中有一个,约五寸高,看那模样是很普通的,他却喜欢得什么似的。他心头发着跳,问了: “这个葫芦卖多少钱?” “看你是小哥儿,就便宜点算一毛钱吧。”老婆婆回答了。他喘着气:“好,你别卖给别人,我回家去马上拿钱来。”他急匆匆地说定,就跑回家去。 不多一会,他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 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
24、的时候也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摩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 这位外来的教员,对于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心里本来不舒服,他是喜欢武士道的,每次名伶云右卫门来的时候,平时连走过都不大高兴的新地的戏院子,演四天戏,倒要去听三天。学生在操场里唱戏,他也不会怎么生气,可是对于清兵卫的葫芦,却气得连声音都抖起来,甚至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于是这个一心热中的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火炉边发呆。这时候,教员背着一只书包来访问他的父亲,父亲恰巧不在家。“这种事情,家里应该管管他”教员对清兵卫的母亲这样说,母亲吓得只是战战兢兢
25、地不敢出声。 清兵卫对于这位教员的顽固,吓得什么似的,哆嗦着嘴唇,在屋角里缩作一团。在教员身后面的柱子上正挂着许多收拾好了的葫芦。清兵卫心头别别地跳着,怕他会注意到。 训斥了一顿之后,教员终于没有注意到葫芦,回去了,清兵卫透出了一口大气。清兵卫的母亲却哭了起来,唠唠叨叨发了许多没意味的怨言。 不多一会,清兵卫的父亲做工回来了,听了这话,立刻抓住正在身边的清兵卫,使劲揍了一顿。在这儿,清兵卫又被骂成“没出息的孩子!”还说:“像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滚蛋吧。” 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槌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作声。 从清兵卫那儿没收来的那个葫芦,教员当作脏东西
26、似的交给老年的校役。叫他去扔了。校役拿了来挂在自己那间熏黑的小屋子的柱子上。 约莫过了两个月,校役恰巧因为没有钱化,想起这个葫芦,准备多少换几个钱,就拿到附近的古董店里去看。 古董店老板横看竖看地仔细瞧了半天,马上做出一副冷淡的神气,把葫芦向校役一推。 “要卖就算五块钱吧。” 校役暗暗吃了一惊,可是他是乖觉的,连忙板起脸回答说: “五块钱可不卖。”古董店马上加到了十块;可是校役还不肯答应。 结果是五十块成了交校役从那位教员手中好像平白地得了四个月的薪水,心里偷偷地高兴。他当然不曾告诉教员,对清兵卫也隐瞒到底。 因此这个葫芦的去处,终究没有人知道。 可是凭校役怎样聪明,也不会定到古董店把这个葫芦
27、卖给当地的富家,价钱是六百块。 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自从有了新的寄托,他早已不怨恨教员和用槌子打破了他十多只葫芦的父亲了。 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 18、阅读下面的文句,请赏析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1)因为他热衷得这么厉害,所以他每次上街的时候,走过古董店、水果铺、旧货店、糖食店以及专门卖葫芦的铺子或仅仅门口挂着葫芦的店铺,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观望。 (2)清兵卫的父亲做工回来了,听了这话,立刻抓住正在身边的清兵卫,使劲揍了一顿。在这儿,清兵卫又被骂成“没出息的孩子!”还说:“像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滚蛋吧。” 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
28、起槌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 18、(1)“每次”“总是”“仅仅”等词语(副词)表现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2)“立刻”一词表现了清兵卫父亲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最终扼杀了孩子的天赋。清兵卫的父亲“一个一个地”砸碎了葫芦,它砸碎的其实是孩子的梦想。同时也传达出作者对美和自然在恶俗的时代氛围中处境艰难、倍感孤立的忧思;表达了作者对个性自由发展的呼唤。19、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请用自己的语言分点概括。(4分)19、将老头子的秃脑袋错看成葫芦;每次上街总呆呆地在店家的门前看葫芦;放学回家不和别的孩子玩,常常一个人上街看葫芦;晚上在起居室收拾好葫芦才去睡觉;早上永远不倦地看看葫芦然后
29、才去上学;几乎看遍了整个细长市街上的所有葫芦;在上课的时候也偷偷地在桌子底把玩葫芦。(答出4点即可)20、小说详细地交代了教员没收的葫芦的去向,请从情节运行的方式的角度简要赏析。(4分)20、小说交代了葫芦的去向是整个情节的一次摇摆。小说是在告诉读者正是清兵卫的独具慧眼和天才造就了儿童天性和禀赋在成人否定中的胜利。这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暗示和讽刺,能引起读者的深层思索,也体现了作者在情节安排的高超技巧。(大意对即可,5分)21、结合小说的具体描写,举例分析小说在刻画清兵卫这个人物时所运用的手法。(4分)21、神态描写:如“葫芦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生动地表现了他惊愕、害怕的心理
30、。语言描写:如“好,你别卖给别人,我回家去马上拿钱来。”表现出他的独具慧眼和高超的鉴赏力。动作描写:如“急匆匆地说定,就跑回家去”、“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表现他对葫芦的痴迷。心理描写:如“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作声。”表现了他面对父亲的反对害怕的心理。(每点1分,若答细节描写也对。只举例不分析,答对三方面给1分,全对给分四、古代诗歌阅读(6分)2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夏日西斋书事司马光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注】此诗是司马光被迫辞官退居洛阳时所作。(1)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物?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1)夏日大雨将
31、至,榴花蜷缩未开,槐影沉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志不得伸、压抑苦闷的心情。 (2)本诗第三句有“地偏”二字。晋陶渊明在辞官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其中亦有“地自偏”,但表达的情感迥异。试简要分析两者情感的不同。(3分)(2)司马诗“地偏”两字,明写住地偏远,实则储蓄地表现了不为朝廷所用的孤寂(或:辞官后朋友同僚尽散的冷落);陶诗“地自偏”,说明居地虽处闹市,可心情却因摆脱了官场束缚而愉快和超脱。五、论语阅读与理解。(4分)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4分)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2、”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23、孔子总结了从十五到七十的人生,反映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1分) 23、(1分)循序渐进的思想。24、请根据孔子和子夏的对话谈谈你对“绘事后素”的理解。“起予者商也”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品格?(3分) 24、(3分)“绘事后素”,即先有底子然后绘画;(1分)在文中,“绘”比喻礼,“素”比喻仁义道德,即礼以仁义道德为基础。(1分)/“起予者商也”反映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谦虚好学的品格(或及时鼓励学生的品格)(1分)25、课内古诗文默写:( 任选3题。6
33、分,每格1分)(1)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 。(五人墓碑记) (3)今两虎共斗, 。吾所以为此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 ,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1)羽扇纶巾,强虏灰飞烟灭。 (2)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3)其势不俱生,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4)秦人不暇自哀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26、作文:30分大千世界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令人感慨迷惘。尽管世上不尽如人意之处不可胜数,但是我们的生活从来不缺少美,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会产生令人感动的
34、人与事。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格、杨绛的散文老王亦曾向我们展示了“底层人的光芒”。请你以“总有一种 让人感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注意】1.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如“品行”“细节”“情感”“美好”“善举”“操守”等,再写作。2.自选文体,自主立意,不得抄袭与套作。【参考译文】林类的年纪将近一百岁了,到了春天还穿着粗皮衣,在田地里拾取收割后遗留下来的谷穗,一面唱歌,一面往前走。孔子到卫国去,在田野上看见了他,回头对学生说:“那位老人是个值得对话的人,试试去问问他。”子贡请求前往。在田埂的一头迎面走去,面对着他感叹道:“先生没有后悔过吗?却边走边唱地拾谷穗?”林类不停地往前走,照样唱歌不
35、止。子贡再三追问,他才仰着头答复说:“我后悔什么呢?”子贡说:“您少年时懒惰不努力,长大了又不争取时间,到老了还没有妻子儿女,现在已经死到临头了,又有什么快乐值得拾谷穗时边走边唱歌呢?”林类笑着说:“我所以快乐的原因,人人都有,但他们却反而以此为忧。我少年时懒惰不努力,长大了又不争取时间,所以才能这样长寿。到老了还没有妻子儿女,现在又死到临头了,所以才能这样快乐。”子贡问:“长寿是人人所希望的,死亡是人人所厌恶的。您却把死亡当作快乐,为什么呢?”林类说:“死亡与出生,不过是一去一回。因此在这儿死去了,怎么知道不在另一个地方重新出生呢?由此,我怎么知道死与生不一样呢?我又怎么知道力求生存而忙忙碌
36、碌不是头脑糊涂呢?同时又怎么知道我现在的死亡不比过去活着更好些呢?”子贡听了,不明白他的意思,回来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知道他是值得对话的,果然如此;可是他懂得自然之理并不完全彻底。”子贡对学习有些厌倦,对孔子说:“希望能休息一阵。”孔子说:“人生没有什么休息。”子贡问:“那么我也就没有休息的时候了吗?”孔子回答说:“有休息的时候。你看那墓穴,就知道是休息的时候了。”子贡说:“死亡真伟大啊!君子在那时休息了,小人在那时被埋葬了。”孔子说:“赐!你现在已经明白了。人们都知道活着的快乐,却不知道活着的劳苦;都知道老年的疲惫,却不知道老年的安逸;都知道死亡的可恶,却不知道死亡是休息。晏子说过:真好
37、啊,自古以来就有死亡!仁慈的人在那时休息了,不仁的人在那时被埋葬了。死亡是德所求取的事情。古人把死人叫做归人。说死人是归人,那么活着的人就是行人了。一直在外面行走而不知道回家,那是抛弃了家庭的人。一个人抛弃了家庭,所有世上的人都反对他;天下的人都抛弃了家庭,却没有人知道反对。有人离开了家乡,抛弃了亲人,荒废了家业,到处游荡而不知道回家,这是怎样的人呢?世上的人一定会说他是放荡而疯狂的人。又有人专心致志于盛世之治,自以为聪明能干,于是博取功名,到处夸夸其谈而不知道停止,这又是怎样的人呢?世上的人一定会认为他是有智慧谋略的人。这两种人都是错误的,而世上的人却赞扬一个,反对一个。只有圣人才知道什么该赞扬,什么该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