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双流中学20112012学年度(上)月考考试高二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为第卷(选择题)和第卷(综合题)两部分。(2)请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综合题)两部分试题答案填、答在答卷上相应的位置,否则不给分。考试结束时只交答卷。(3)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50分)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百家杂陈。与孔子的“仁”相比,墨子的“兼爱”注重A恻隐之心,人的善良本性 B倡导重义轻利C道德的重要 D无等级名分差别2据说,孔子曾向一位智者请教“救世”之道,智者却一言不发,以一手指
2、天,一手指地,然后席地而眠。孔子若有所悟,作揖告辞。你认为孔子请教的这位智者最有可能代表哪个流派?A道家 B墨家 C法家 D阴阳五行家3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文中的“他们”指的是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4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说:“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这一言论说明他 A主张“致良知”以成“圣贤” B提倡“格物致知”以求“理”C宣扬
3、“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D认为物质享受是“秉赋之自然”5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包含着向近代社会演变的因素有男女平等 唯物主义 工商皆本 实行众治 ABC D6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左传中记载:“夫民,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A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 B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C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和神学 D说明了中国古代要求统治者重视民意7“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
4、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政治基础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8焚书答耿中丞说:“夫天性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故为愿学孔子
5、之说者,乃孟子之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撼其夫,而公谓我愿之欤?”此话A否定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主张人有独立思考的权利C批判孟子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D提倡学以致用和亲身实践9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不断探索救国之路,他们在从西方思想中寻找武器的同时,又从本民族的文化中寻找可资利用的思想材料。下列属于可资利用的思想是“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天下为主,君为客”以“众治”取代“独治” “存天理,灭人欲”A B C D 10诗话中华上下五千年记载,“著书立说顾炎武,宁死不为清朝官。经年编写日知录,教诲世人道德观。”其“道德观”是指A经世致用,保天下有责 B忠君爱民,保国有责C仁孝当先,舍生取义 D存天
6、理,灭人欲11. 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技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国A. 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B. 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C. 国家分裂、国力衰退 D. 经济停滞倒退12“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后汉书蔡伦传)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据材料能得出“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这一结论B材料说明文字记载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C人们的需求是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D对原料的选择和降低造纸的成本没
7、有关系13下列“牛”字,最有可能出现在秦朝官方文献中的是A B C D 14. 小李同学幸运地被选中参加CCTV的开心辞典节目,主持人问她“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于一体的国画应属哪种题材?”她被这个问题难住了,如果打电话向你求助,你的判断应该是A人物画 B文人画 C花鸟画 D山水画15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图示反映的内容能证明这一论断的是A B C D16我们经常会听到讲自己或某个人是跑跑龙套的。“龙套”在早期京剧中指的是A一种角色的行当 B京剧的一支小流派C一种用于和声的唱腔 D一批专门给人化装或后台服务的人17某同学拟开展主题为“宋元
8、时期市民文化”的研究性学习。他应选择杂剧陶俑 四书章句集注 三国志平话 白鹿洞书院A B C D18元丰八年正月四日,苏轼由泗州到宿州,在宿州过上元节,作了一首南乡子宿州上元词,词中写道:“千骑试春游,小雨如酥落便收。能使江东归老客,迟留;飞火乱星球,浅黛横波翠欲流。不似白云乡外冷,温柔。此去淮南第一州。”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元丰是年号 上元节有放烟花的民俗宿州此时的繁华与水运发达有关 与此词词风相似的是柳永的雨霖铃A B C D19“故自昔惟意大利亚足以纲纪西洋,自意大里(意大利)裂为数国,教虽存而富强不竞,于是佛郎机(法兰西)、英吉利代兴。而英吉利尤炽,不务行教而专行贾,且佐行贾以行兵,
9、兵贾相资,遂雄岛夷。”这段材料表明魏源的观点是A重视商业 B重视宗教的作用C重视军事实力 D重视向西方学习技术20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这一时期影响中国的社会的“外国作品”的本质意义在于A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B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C建设民主和法制的社会制度D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21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表达出的“
10、民族情绪”的影响有推动维新思想的形成 唤起民众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促成戊戌变法的开展 激励有识人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A B C D 22美籍华人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一文中指出:“在所有19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人。比曾国藩、李鸿章早二、三代人的时间,林则徐就已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学习的自强运动。”这一评述体现的史学观点是A革命史观 B进化史观 C全球史观 D近代化史观23以下是20世纪初北京普通市民的两段对话背 景对 话1912年,清帝退位文三:“大清朝灭了,现在是民国,你还敢留辫子,小心被当成满清余孽!”赵四:“那我得赶快剪掉辫子。”1917年,清帝复辟赵四:
11、“大清皇帝回来了,你还不赶紧买条假辫子戴上,小心被当成革命党!”文三:“哪里有卖,我得赶快去买一条。”当时某报刊对上述行为进行评论,下列标题比较贴切的应是 A 民风日新 B民智未开 C民权兴衰 D民族觉醒24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的一句话:“唐宋以来(科举盛行),一旦废止,士才无所用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与此充其才力,而使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据此判断,该同学的研究主题应是A元杂剧兴盛的根本原因 B社会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C科举考试在元代的发展 D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251911年11月,严复在致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的信中,指责“推翻满清帝制的革命党人
12、选择共和国体是草率的,缺乏某些常识”,“根据文明演进的规律,最好的办法是拥有一种较高形式的政府,即保留君主制,以适当的宪法条款加以约束。”这反映出严复 反对在中国实行共和政体 赞同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 与革命党人分属不同的阶级 思想符合当时历史发展潮流A B C D第卷(综合题,共50分)26.(17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材
13、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来往寒,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录 材料四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是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1)材料一集中反映了董仲舒什么思想主张?(1分)其对于西汉王朝的统治有何意义?(2分) (2)材料二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分)(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根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2分)今天我们对宋明理学应持批判、继承和发展的态度,试举出可以继承并发展的思想?(2分)(4)材料四作者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2分)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2分)(5)据上述
14、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4分)27(12分)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同学们搜集了近代不同社会思潮对传统文化的认识。(1)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列表格。(10分)社会思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主要原因洋务思潮“中体西用”C 维新思潮A 儒家思想仍占统治地位;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新文化运动B D (2)在探究过程中,同学们针对如何建设新文化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新文化“应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另种观点认为新文化“应以现代西方文明为基础”。你认为应该如何建设新文化?(2分)28(21分)代议制民主的产生和逐渐完
15、善,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大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明末清初时期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 不能提出“新的社会方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材料二 晚清一些官员注意探究西方的政治制度。早期维新派郑观应写道:“泰西各国都设有上、下议政院。上院以国之宗室、勋戚及各大员当之,以其近于君也。下院以绅士商,才优望重
16、者充之,以其迩于民也。凡有国事,先令下院议定,详达之上院,上院议定,奏闻国主。”材料三 参与过百日维新的张荫桓说:“欧墨(美)各国均设议院而章程不同,美之议绅(议员)均由民举,不分上下也;英之下议绅由民举,而上议绅则由世爵,然权归于下议院,则政仍民主之也。”(2)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晚清这些官员为什么要探索西方政治制度?(4分) 材料二、三的说法哪一种更准确的反映了西方的议会制度?(1分) 说明理由。(4分)材料四 (西方民主思潮)诞生之后,对世界各国都造成了深刻地冲击。对中国冲击的结果是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
17、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知原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3)为什么说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2分)辛亥革命“将这棵大树砍断”的含义是什么?(2分) (4)有人说,西方的代议制优于中国的政治制度,请谈谈你对中外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的认识。(4分)双流中学20112012学年度(上)月考考试高二历史试题答卷考号 第卷(选择题,共5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姓名 第卷(综合题,共50分)班级 26(1) (2) (3) (4) (5) 27(1) A B C D (2) 28(1)
18、(2) (3) (4) 双流中学20112012学年度(上)月考考试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DACACACBBAACB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BAADCACBDBBD26.(共17分)(1)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分)意义: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2分)(2)认识: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或对维护君臣、长幼秩序方面有可取之处)(2分)(3)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2分)继承、发展之处: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注重气节与品德;忧患意识,发奋立志;等等。
19、(2分,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本小题不超过2分)(4)观点: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限制君主权力。(2分)经济根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2分)(5)历程: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产生;汉武帝儒学成为正统;宋明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清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仍为主流。(每点1分,共4分)27(共12分)(1)A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2分)B“打倒孔家店”。(或“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2分)C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3分)D思想文化领域的“尊孔复古”逆流;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3分,任答二点即可)(2
20、)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2分,任答2点即可)28(共21分)(1)原因: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薄弱(或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4分)(2)原因: 中国受到西方列强侵略,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探索强国御侮之道。(4分) 材料三张荫桓的说法正确。(1分) 理由: 郑观应认为君主掌握最高决策权;张荫桓认识到国家最高权力掌握在由民选产生的议会手中。(4分)(3)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生产技术,没有涉及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2分)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2分)(4)认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不同,没有优劣之分;要尊重不同的政治文明;要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合适的政体;要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等。(4分,答出两点,且言之成理即可)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