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研活动交流发言 浅谈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的认识很荣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数学交流教研活动,并听取了经验丰富的司老师对“数学练习课教学模式及功能”的解读,从中受益匪浅。下面就来谈谈我的浅显认识。 小学数学练习课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首先反思一下我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以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带领学生核对答案作为主要形式,淡化练习过程的指导,缺乏对错因的分析;二是照本宣科,练一题讲一题,缺乏对知识的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训练。这样的练习课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感觉枯燥疲惫,教学效果自然不佳。通过学习,意识到练习课对于教学也是相当重要的,它是新授课的巩固、补充和延伸。
2、 首先,简单说说练习课的基本模式:一、检查复习;二、揭示课题;三、练习指导;四、课堂练习;五、练习讲评;六、课堂小结。对于第一环节:检查复习,重在回忆已学的基础知识,可进行一些基本技能训练(如:口算训练和应用题的基础训练等)对于第三个环节,可做简单的指导;对于第四环节课堂练习,要进行分层次练习,注意题组的练习;对于第五个环节,不要采用满堂灌的形式,可针对普遍性问题进行评讲;针对于最后一个环节课堂小结:老师要尽量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
3、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再次,说说练习指导。练习课的教学重点就在于练习指导。我们要有指导地进行练习,可简可详;重点要指导法则、规律。我国
4、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
5、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练习题的设置也是十分重要的,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有层次,让学生有挑战性,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这样才能迎合班级大多数学生的需求。练习课要做到有“情趣”、有“生活味”、有“个性”、有“自我”,那么习题
6、的设置就显得很重要了,要联系生活实际、选择要典型、新颖充满趣味性、挑战性,所以我们需要在题的设置上多多下功夫,多多“动心思”。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当然,练习课的课堂评价总结也是相当重要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练习后把这些知识内化并总结出来。 练习课要上好,除了要设计过程,还要设计练习,更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要有清楚的了解。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我觉得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