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A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B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C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D是以张俨发愤,私存嘿记之文解析B项,“寘”同“置”;C项,“匪”同“非”;D项,“嘿”同“默”。答案A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夫人禀五常,士兼百行禀:承受。B如董狐以书法不隐 隐:隐瞒。C足以验世途之多隘 隘:险恶。D历代厚诬,一朝始雪 雪:澄清。解析A项,“禀”应为“遵循,秉持”。答案A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故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也B其叙述当时,亦
2、务在审实C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D盖烈士徇名,壮夫重气解析D项,“烈士”古义为“有气节、有操守的男子”,现在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答案D4下列句子中所含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贯三光而洞九泉A若邪曲者,人之所贱 B正直者,人之所贵C案金行在历 D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解析C项与例句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A、B两项,形容词活用作动词;D项,动词使动用法。答案C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B.C.D.解析A项,因为,连词,然而,连词;B项,用来,连词,因为,介词;C项,分开,动词,披着,动词;D项,都是竟然,都是副词。答案D阅读下面
3、文言文,完成610题。夫人禀五常,士兼百行,邪正有别,曲直不同。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然世多趋邪而弃正,不践君子之迹,而行由小人者,何哉?语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故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也。况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言之若是,吁可畏乎!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如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屈。彼我无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至若齐史之书崔弑,马迁之述汉非,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
4、,无闻后代。夫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是以张俨发愤,私存嘿记之文;孙盛不平,窃撰辽东之本。以兹避祸,幸获两全。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瑕:缺点。B恶名被于千载 被:遭受。C韦昭仗正于吴朝 仗:依仗。D窃撰辽东之本 窃:私下里。解析B项,“被”的意思是“覆盖”的意思。“泽被后世”的“被”即为此义。答案B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B.C.D.解析A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B项,连词,用来;介词,因。C项,代词,他们的;代词,其中。D项,
5、都是介词,表对象。答案D8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直书之难”的一项是 ()(3分)若邪曲者,人之所贱不违忤以受害也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A B C D解析是说人们痛恨邪曲小人,与“直书之难”无关。是说如果“直书”,许多贼臣逆子、滛君乱主的罪行就会被公开,被万代责骂。排除这两句即可。答案D9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认为史书以劝惩为目的,好事则褒之,坏事则贬之,以此来树立好的风气,惩恶扬善,使那些乱臣贼子不敢轻易做坏事。B作者引用了东汉末年流行于京都洛阳的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6、。”以此来说明行君子之德的不易。C作者认为董狐是幸运的。他因受到孔子的赞扬,赵盾虽然不同意他对自己弑君的记载,但也没有刁难他,伤害他。D作者用张俨著嘿记,秘藏不宣;东晋孙盛写了两个不同版本的晋阳秋,以此来逃避灾祸,说明直书之难的。解析理解分析错误。董狐是幸运的,但不是因为孔子的赞扬,赵盾才不刁难他,伤害他的。答案C10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1)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3分)译文:_(2)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4分)译文:_(3)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4分)译文:_解析第(1)句是判断句,注意翻译出判断语气。第(2)句重点是虚词
7、的用法。第(3)句是一个长句,“足以”统辖到句末。答案(1)那些正直的人,是人们所尊重的,因为那是君子的品德。(2)如果环境允许这么做就去做(直笔记史),如果环境不允许这么做却做了就会凶险。(3)(人们从中)足够用来得知世道的艰辛,也了解了实录的难能可贵了。(2013湖南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5题。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
8、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以上是裴松之为三国志诸葛亮传所作
9、的一条注文。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自就撰集,已垂期月。写校始讫,谨封上呈。(节选自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亮知荆州次当
10、受敌次:驻军。B乃投毦而答曰 投:扔掉。C将军自度何如也 度:估计。D则非亮先诣备 诣:谒见。答案A解析次:第二个(下一个)。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B.C.D.答案A解析A项第一句的“而”字放在前半句陈述后表否定,这是明显的“转折”标志;第二句的“而”字也放在两个相同结构表否定的句子之间,这是明显的“转折”标志,于是A项正确。B项第一句的“以”作介词,可译为“用”;第二句的“以”作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C项第一句的“乃”表顺承,作连词,“于是”;第二句的“乃”表转折,作副词,“竟然”。D项两个“之”均作代词,但第一句的“之”是指代,翻译成“
11、这样”;第二句的“之”是代人,翻译成“他”。13据上三国志注表所述,裴松之注三国志有四种情形,这条注文引用魏略主要属于下列中的哪一种()(3分)A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B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C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D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答案B解析本题的关键在于发现“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对于“亮乃北行见备”和“非亮先诣备”两个细节,孰是孰非,原文在结尾提到“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可见注文引用魏略主要属于“异辞乖背”。1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12、)(3分)A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B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C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D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答案C解析可首先采用试读的方式来大体推定,并根据古人行文“四字一断”的特点来进一步断定。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13、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3分)译文:_(2)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4分)译文:_(3)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3分)译文:_答案(1)刘备与诸葛亮不是旧交,又因为他年纪轻,(刘备)把他当做一般书生看待。(2)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恐怕不是办法吧!(3)然而(彼此)背离到这个程度,也确实是值得奇怪。解析(1)“旧”应译为“旧交情”;“以”应译为“认为”;“诸”一般译为“众、各”,此处可根据语境,意译为“一般”。(2)本句要特别注意“得无乎”这一固定结构的翻译,应为:“恐怕吧”。(3)要注意“乖”“背”
14、“良”三个词的翻译。“乖”,违背,不协调。如“内外乖者,可亡也”。(韩非子)“背”,违反,违背,此处“乖背”可理解为同义复用。“良”,的确。如“以为犬良我友”(柳宗元三戒)。【参考译文】魏略说:刘备屯军于樊城。当时曹操刚刚平定河北,诸葛亮知道荆州是第二个受敌(的地方),但刘表性格比较和缓,不通晓军事。诸葛亮于是向北去见刘备,刘备与诸葛亮不是旧交,又因为他年纪轻,(刘备)把他当做一般书生看待。军内升帐完毕,其他的宾客都走了,只有诸葛亮留了下来,刘备也不问他想要说什么。刘备喜好结毦(用鸟羽兽毛做的装饰品),当时正好有人把髦牛尾给刘备,刘备用手自己在结。(于是)诸葛亮进言说:“开明的将军应当有远大的
15、志向,但结毦可以做什么呢!”刘备(于是)知道诸葛亮不是一般的人,于是扔下毦回答说:“和你怎么说呢,我无聊的时候用来打发时间罢了。”诸葛亮于是献言说:“将军认为刘镇南(刘表)和曹操谁厉害?”刘备回答说:“(刘表)不及。”诸葛亮又说:“将军自己呢?”说:“我也不如(曹公)。”诸葛亮说:“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恐怕不是办法吧!”刘备说:“我也心烦这个,应该怎么办呢?”诸葛亮说:“现在荆州不是总的人口少,而是登记在户的人少,一般的住户都有很苛刻的赋税,于是人们心中不悦;可以和刘表说,让国内没有登记的住户自己登记,这样的话国内人口就多了,就可以(据此)征兵了。
16、”刘备听从诸葛亮的计谋,于是军队就强多了。刘备由此深知诸葛亮的英略,于是以上等宾客之礼待诸葛亮。九州春秋上所说的也是这样。我认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地位低下见识浅薄,委屈自己,亲自三次到我的草屋来看我,拿现在天下的大事来和我商量。”那么就不是诸葛亮先见的刘备,这是很明白的了。虽然听说和看到的不一样,各有各的说法,然而(彼此)背离到这个程度,也确实是值得奇怪。我前次被召见,要求采用三国时期不同的材料为陈寿国志做注。陈寿的书挑选叙述都非常值得观看,(所写)事情也大多做了审核认正。就像是游览就要看帝王的园林一样,三国志确实是近代历史中最好的史书。但是它的不足在于太简略,不时有脱漏的地方。我奉旨详细搜寻,力求周到全面,向上搜求旧的见闻,向旁边拾取遗漏的轶闻。尽管三国经过的年代虽然不长,但事关汉晋两代,开头和结尾的关涉,上下百年,做注做记出错很多,往往互相违背。那些陈寿没有记载的,(但)事情应该保存记录的,就没有不取来补充上其缺失的。有的说同一件事但语言有违背的,有的记载的事情本来有不同,犹疑不能判定的,就都抄录下来预备(今后)有不同的见解。如果错误很明显,语言不符合道理的,就随手改变那些讹误使它正确。当时对所选事情的恰当与否以及陈寿的小过失,我根据自己的意思有所论辩。自从撰写集子,已接近满月。编写校订刚刚结束,恭敬地封起来呈送给皇上。- 7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