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101KB ,
资源ID:264057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6405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3学年高二(语文版)语文选修《论语》选读知能优化演练:单元综合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3学年高二(语文版)语文选修《论语》选读知能优化演练:单元综合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doc

1、单元综合检测(一)一、语言文字运用(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项中,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政以德 名正言顺 笃信好学B祸起箫墙 待贾而沽 本立道生C有耻且格 耰而不辍 克己复礼D愚不可及 分崩离析 犯上作乱解析:选B。B项“祸起箫墙”应为“祸起萧墙”。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旧谷既没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B无乃尔是过与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C知其不可而为之宁武子邦有道则知D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年饥,用不足解析:选D。A项中前者为“尽”,后者为“死”;B项中前者为“责备”,后者为“经过”;C项中前者为“知道”,后者通“智”,聪明;D项中的“用”均为“用度”

2、。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孔子沐浴而朝禹、稷躬稼而有天下B孔子下,欲与之言子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C虽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求,无乃尔是过与D使子路问津焉子为政, 焉用杀解析:选C。A.前者表顺承,后者表转折,“却”;B前者是代词,“他”,后者为助词,“的”;C.均为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疑问、感叹和反诘;D.前者是兼词,“于之”,后者是疑问代词,“哪里”。4下列各项中,补出的省略成分有误的一项是()A(孔子)之三子告,(三子)不可B(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C(接舆)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D子路行,以告(孔子)解析:选B。B.应是“守门人曰”。5请把下面这段文字

3、改写成一个单句,可以删减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这种职业不需要有不体面的行动,甚至最优秀的人物也会怀着崇高的自豪感去从事它。答:_答案: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不作为奴隶般工具的在自己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的需要有体面行动的甚至最优秀的人物也会怀着崇高的自豪感去从事的职业。6下图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它揭示了人遗忘的规律。请阅读此图,概括两条遗忘的规律,并结合概括的规律对处在紧张复习备考状态的高三学子提出两条有效备考建议。(每条规律或建议不超过20字)(4分)答:_答案:两条规律:学习开始

4、即遗忘开始,且遗忘的进程不均匀。最初遗忘速度极快,一天后遗忘速度渐趋缓。六天后遗忘接近四分之三,以后几乎不遗忘。两条建议:遵循遗忘规律,及时复习记忆。一天内应及时复习学习的内容。一周内应循环复习学习的内容。7下面的文字是“首届微小说大赛”评出的最具人气作品,请对作品作简要评析。(不超过60字,4分)我因车祸而失明,所以我从不知女友长什么样。那年,她得了胃癌,临终前她将眼角膜移植给了我。我恢复光明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她的照片,然而我只找到她留给我的一封信,信里有一张空白照片,照片上写有一句话:“别再想我长什么样,下一个你爱上的人,就是我的模样。”(作者:网友“信天云”)答:_答案:在凝练深沉中用曲

5、折跌宕的情节、简洁朴实的文字揭示爱情的淳朴、真挚和永恒,催人泪下,发人深省。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孔子思想与文化全球化孔子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不可否认孔子的思想和实践对他以后的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是构成“文化全球化”的重要因子。继承和弘扬孔子的思想文化,有利于促进文化全球化实质性发展。文化的全球化问题始终伴随着文化的民族性与全球化的矛盾,对人们的有关认识加以反思,说明了均质化的文化全球化是个文化乌托邦的地球村,是世界文化的灾难。沟通和对话,“和而不同”才应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事实

6、证明,无论是被列为文化均质化例证的大众文化,还是文化民族性的坚固“堡垒”语言,都在全球化与民族化两方面此长彼进。孔子思想文化的辐射效应就是此方面的典型。有一个现象令人关注。孔子学院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平台和汉语国际推广的载体,在短短的几年间便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令人欣慰的同时,也的确令人深思。自19世纪西方文化逐渐成为主导全球的文化以来,“西学东渐”以压倒性优势历经两个世纪而不衰。21世纪以来,非常有趣的是,在以西方文化为主流语境的全球化时代,竟然出现了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而且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其原因何在?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具有普适价值。

7、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仁、和”,这种思想,在儒、释、道、医、易各家的诸多典籍中随处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在追求“和”的同时,也讲究“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夫和言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这即是认为“和而不同”是万物生长、发育的法则和规律。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即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而不同”对人类社会而言,倡导的正是承认差异、多元共处和相互依存。这种价值观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而且也愈发为人类社会所接纳,成为世界性的价值标准。联合国已将孔子定为人类十大思想家之首,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成为当今世界

8、人权的基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需要孔子思想、中国情怀,需要把中国核心文化介绍给世界。毋庸讳言,文化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同质化或趋同化。同时,文化全球化也意味着文化的殖民化,必须予以谨慎对待与警惕。但文化全球化更意味着文化的高度互动、相关化。不同文化在全球范围的展观、碰撞,强调文化表现领域的全球性,在审视和探究的意义上,文化全球化应是一种兼具同质化和民间质性的过程与现象。人类文明 是多元化的文明,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同体。就文化层面而言,全球化显然不是单一价值体系的西方文化,而是世界多民族的文明互动融合呈现出来的一种态势。因此,“孔子全球化”的根本意义就在于:认识文化传统,坚守民族本位,不断反思质疑,

9、发展开放交流,在主动参与世界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中与其他文化共建人类文化。(本文有删改)8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孔子全球化”原因的一项是()A孔子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具有普适价值。B孔子“和而不同”的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而且也愈发为人类社会所接纳,成为世界性的价值标准。C文化全球化的发展需要孔子思想、中国情怀,同时也需要把代表着中国核心文化的儒家思想介绍给世界。D“孔子全球化”能使国人认识文化传统,坚守民族本位,不断反思质疑,发展开放交流,与其他文化共建人类文化。解析:选D。D项,体现的是孔子全球化的意义,答非所问。9以下理解和分析不符

10、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均质化的文化全球化是不能实现的,也不应提倡的,沟通和对话,“和而不同”才应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B孔子学院在短短的几年间便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遍布全球,这说明以西方文化为主流语境的全球化时代已经结束了。C“和而不同”表明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对人类社会而言,倡导的正是承认差异,多元共处和相互依存。D孔子思想文化的辐射效应是文化全球化的典型,体现文化表现领域的全球性,也说文化全球化是一种兼具同质化和异质性的过程与现象。解析:选B。B项“以西方文化为主流语境的全球化时代已经结束了”,文中未有体现。10根据文段信息,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A“西学东渐”以压倒性优势历经两个世纪而

11、不衰,这说明在很长的时间里,西方文化在人类发展进程中起了主导作用。B中国传统文化在追求“和”的同时,也讲究“和而不同”,这说明中国先贤对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有一定的认识。C文化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同质化或趋同化,也意味着文化的殖民化,因此必须提防西方文化的发展和扩张。D人类文明是多元化的文明,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同体,因而各民族的先进文化应该在全球范围展现、碰撞和交流。解析:选C。根据文意,“同质化、趋同化、殖民化”是作者对文化全球化的担忧,但没有表现出对某种文化的抑制,“全球化显然不是单一价值体系的西方文化,而是世界不同民族的文明互动融合呈现出来的一种态势”强调各民族文化的多元化。(二)(201

12、1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第9车厢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趟列车,大家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信中说:“ (此处删去两句话)”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

13、都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列车在下一站停3分钟。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依序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地挡在车门口说:“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家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地朝第

14、1车厢跑去。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乘客们说:“从第9车厢来的”“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这时,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怎么可能呢?”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是疯了。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是这趟列车有两节第9车厢。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摘掉第9车厢!”当时已是深夜,负责摘车厢的那些人也是

15、一些正常人。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列车长再一次松了一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可后来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我不知道这次事故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但给我讲故事的这个人当时和他的妻子就在前一节第9车厢里。深夜,他起来吸烟。他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停这么长时间啊?”随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车头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地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

16、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现在是在哪儿。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结果讲故事的人火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乘客原本是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本文有删改)11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3分)答:_解析:解答本题应从全文的角度去看。快速地阅读完这篇短篇小说后,我们不难发现文章后面的部分记述了一位读者跟作者类似的乘车经历。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作者写作第一段的意图: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作者最想讲述的故事情节,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答案:用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12补写第二段“基辅读者”来信的内容

17、。(不超过50字)(3分)答:_解析:解答该题,我们应从后文来推测读者来信的具体内容。文章第二段后半部分记述了作者打算去基辅出差并顺便拜访了这个写信人,因此我们推测出这位读者的来信肯定也是叙述了一次跟作者一样的出行经历。答案:您的遭遇与我和我妻子上次坐火车的遭遇比起来简直就不值一提。请您来一趟,肯定不会让您白跑的!13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3分)答:_解析:故事的主体部分叙述了这位读者向作者反映的他与他妻子的乘车经历,用的是第三人称。这种人称的叙述,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使故事的讲述更具有客观性。答案:第三人称叙述。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

18、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性。14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5分)答:_解析:小说中景物描写的基本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另外,景物描写还有渲染氛围、深化主题、表现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答案:“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情结局之“残”,与结尾点明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构成了对照。15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_解析:解答本题要紧扣文本,注意从“读者的经历”中进行感悟,应着重思考是什么造成了这种

19、情况的发生。答案:(示例)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会给他人带来麻烦和伤害。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在纠正差错,可差错却越变越大,个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风问题。判断问题勿机械武断,解决问题勿依赖惯性思维。错挂两节车厢造成的差错之所以迟迟未能得到纠正,和列车长、摘车厢的人思维僵化、缺乏独立思考精神是分不开的。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芋老人传 清周容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

20、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

21、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

22、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老人而芋视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人延入坐延:邀请B书生用甲第为相国 用:因为C以污贿不饬罢 罢:免职D相国遽惊谢曰 谢:道谢解析:选D。谢:谢罪,歉疚。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老人略知书,与语久蜩与学鸠笑之B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C命妪煮芋以进樊哙侧其盾以撞D不知相国何似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解析:选C。C项,以:表承接,可译为“而”或省去,连词。A项,与:介词,跟;连词,

23、和。B项,之: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的。D项,何:代词,谁,哪一个;副词,为什么。1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用传记方式借题发挥的讽世之作,讽喻因地位改变“而忘昔日”的种种世态。B芋老人的借芋说理是全文的主要部分,由回答相国“何向者之香而甘也”直截了当地提出“时、位移人”的观点。C芋老人所谓“芋视乃妇”,即厌弃糟糠之妻,“芋视乃友”,即忘记贫贱之交,“芋视乃学”,即品性堕落,渎职犯法,由家庭、朋友到个人与社会之间,此三者危害的范围比较大。D篇末“赞曰”,这是用史家笔法,由作者直接评论芋老人其人其事,在写法上,表明了传记体的格式,从意义上说,深化题旨。解析:选C

24、。文章中芋老人说完“芋视乃妇”、“芋视乃友”和“芋视乃学”后,还说了一句话“是犹可言也”,说明比之“芋视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来说,前者危害的范围是比较小的。19用“/”给文中加曲线的部分断句。(4分)然 就 其 不 忘 一 芋 固 已 贤 夫 老 人 而 芋 视 之 者 特 怪 老 人 虽 知 书 何 长 于 言 至 是 岂 果 知 道 者 欤 或 传 闻 之 过 实 耶 嗟 夫!答案: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老人而芋视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1)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译文:_(2

25、)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译文:_答案:(1)相国(您)以前从郡城跑了几十里路(到这里),被大雨困住,(所以)不挑食了。(2)这么说来(或者译成“既然这样,那么)世人由于眼前(的遭遇)而忘掉了昨天,哪里只是在一双筷子之间呢!参考译文:芋老人,是慈水县祝家渡人。儿子做工外出,自己和老妻住在渡口边。有一天,有位书生在他家屋檐下躲雨,衣袖单薄而且都湿透了,身影于是显得更加瘦弱。芋老人邀请他进屋里坐坐,(闲聊中)知道对方是刚到郡城参加完童生考试回来。芋老人略懂诗书,和书生聊了很久,之后芋老人叫老妻煮芋头拿来给书生吃,书生吃了满满的一碗;芋老人妻子又为他盛了一碗,书生因此吃得肚子饱饱的

26、。他笑着说:“我以后一定不会忘记老人家您请我吃芋头!”雨停了后,书生告别离去了。十多年后,书生因为在科举考试中考上高的等第,当了宰相。偶尔一次,他吩咐厨师煮芋头给他吃,(吃了吃)他放下手中的筷子感叹说:“为什么从前祝家渡那老人家的芋头是那么香,那么甜呢!”于是就派人去寻访那渡口边的老夫妇,用车马把他们接来。当地郡县的官员听到这事情之后,都以为老人和宰相有旧交情,纷纷邀请芋老人夫妇来见面,和他们行平等的礼节;芋老人的儿子也不用再到外面做工了。到京城,宰相慰劳他们说:“我一直忘不了老人家您以前请我吃的那顿芋头,今天就再麻烦您妻子为我煮一次芋头吧!”一会儿,芋老妻煮好芋头端给宰相吃,宰相吃了吃,又放

27、下手中的筷说:“为什么从前吃的芋头就那么香,那么甜呢!”芋老人上前说:“还是同样的芋头啊,从前芋头之所以那么香甜,并不是烹调有什么不同,而是时势地位改变人的口味啊!从前(那时候),相公您从郡城出来,跑了几十里路,又被雨淋得湿透了,(又饿又冷),因此(吃东西)不挑剔。现在您的厨房多的是精美的食物,又有朝廷赏赐的膳食,经常摆设酒席,陈列食物,还有什么芋头这样甘甜呢?(不过),我还是很高兴相公您的改变仅仅止于芋头而已!我的年纪老了,听到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我村子南边有对贫苦的夫妻,妻子每天织布纺纱,取水舂米,勤苦地帮助丈夫读书;丈夫幸运地考中科举,得到功名后,就宠爱其他的姬妾,抛弃家里的妻子,以致妻子

28、忧伤过度,郁郁而终。这是像看待芋头一样看待自己的妻子呀!城东边有甲、乙两名同学,共用一方砚台、一盏灯火,住的地方只有一扇窗户,一张床铺,连早晨起来穿的衣服、鞋子都不分彼此。后来乙先考中及第,进入官场当了官,听说甲落魄潦倒,还讥笑他,不管他。两人的交情因此断绝了。这就是像看待芋头一样看待自己的朋友。我又听说过某某谁家的孩子在读书的时候,立志说未来自己如果得志显达的话,就要廉洁干练如某某古人,就要忠孝如某某古人。可是真的做了官后,却因为贪污不检点、操守不佳而被罢官。这就是像看待芋头一样对待自己曾经所学。我老人家邻居有家私塾,听里头的老师向学生讲述前代的事情,有将相、卿相、刺史、太守、县令,他们有人

29、腰佩紫绶金印,有人上下轿由仆从折帘撩幔。然而一旦国内发生事变,异族自外入侵,他们往往就下跪叩头,争先恐后地迎降归服了,竟然把宗庙、社稷(整个国家)、自己的名誉、君王的荣宠,统统等同于芋头了。这么说来,世人由于眼前(的遭遇)而忘掉了过去,哪里单单只是在一双筷子之间呢!”老人话没说完,宰相赶紧向他惭愧地说:“老人家您真是个明白道理的人啊!”宰相就优厚地赏赐芋老人,派人护送他回去,于是芋老人的名声大为显扬。我结尾感叹说:芋老人能够在无意中相遇,结交了相国,真是奇特的事情哪!不知道宰相像先前的哪一种人?会不会愧对老人家的话呢?不过,从他能够不忘怀那顿芋头看来,本来就好过那些连老人都把他们看成像芋头一样

30、的人吧!只是芋老人虽然读过些书,又怎么在说话方面如此擅长呢?难道他真是明白道理的人吗?或者是传闻言过其实了?唉!天下道理,有些是达官贵人与读书人所说不出来的,然而乡下老人,粗陋的百姓却能够说得出来,往往就是这个样子。(二)(2011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2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答:_解析:开篇的作用一般包括以下几点:引起下文,统领全文,为下文奠定感情基调,为下面的抒情作铺垫、渲染某种氛围等。答案

31、: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2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答:_解析:注意答题的一般模式:表现手法简析思想感情。答案:以情相问,以景作答。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甲材料1:子曰:“有教无类。”材料2: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23(1)材料2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学思想?(1分)答:_(2)孔子既然认为“有教无类”,为什么还要将学生分成几类?(2分)答:_答案:(1)因

32、材施教(2)有教无类的“类”指的是不分贵贱、贫富,都给予教学。而因材施教,则是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侧重于教学过程。两者并不矛盾。乙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司马迁史记)24司马迁这段话中的画线句子与孔子德政思想有相通之处,请引用论语中与之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意思。(2分)答:_答案: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告诉我们,统治者要身正,百姓才会服从。司马迁则认为官吏奉职循理,严守自身,就可以很好地治理百姓,未必需要用严酷的法令制度。(四)古诗文默写。(6分)25

33、补写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_,_。(论语)(2)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_。夕阳古道无人语,_。(王实甫长亭送别)(3)_,_。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4)_,则芥为之舟;_,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5)哀吾生之须臾,_,_,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答案:(1)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2)淡烟暮霭相遮蔽 禾黍秋风听马嘶 (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置杯焉则胶(5)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四、作文(60分)26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灾患),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惭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下)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其实,这也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崇尚的人生之乐。请选择“三乐”中的一乐作文。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