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宣威六中2017年秋季学期期末试卷高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中华美德的别样呈现李捷纪录片记住乡愁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让人看完后回味无穷。一部纪录片为何会给人如此大的冲击力?这部纪录片抓住了当今时代最强音,即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部纪录片是中华美德的微缩版。片中展现了各地大小不一、历史悠久的乡村,以小见大阐述了乡村的丰富内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在美丽山村中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些山村里涵养着我们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这些历史文化凭借其顽强的生命力一直流传至今,在现代仍然在发挥着它的价值,传递着中华民族的
2、核心价值。这种传统文化价值,让所有中国人看后激动、兴奋。因为乡愁是人们长大之后,最能触碰到内心深处的情怀,最能勾起民族记忆的情感。在乡愁中,每个人都会产生共鸣,每个人都能找到民族价值与民族认同感。乡愁,展现出来的是当代中国人的中国精神,这种精神发人深思,让人看后深受感染且受益匪浅。这种精神饱含“情”“义”“理”“美”,让人看后不禁落下思乡之泪。“情”就是思乡之情,或为乡思之情,包括忠孝之情、父母之情、亲朋之情、手足之情等。中国人最讲究情理,现在华夏儿女遍布世界各地,但一个“情”字便能将我们的心连成一片。换言之,不论哪一个人走到任何一个地方,最后他都会时刻挂念养育自己的那片土地。不论是山村,还是
3、社区,不论是乡镇,还是城市,他总会回家看看。这种情,就是中国人代代传承下来的。“义”是为人的要领。族谱里渗透着乡规民约,为人的要领在这里展示得非常充分。何谓合格的中国人?不一定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一定要有道德、有修养,经得起各方人士的评头品足,对得起列祖列宗和自己的父老乡亲。做人立住了,才能再谈干事业、做学问。修身、齐家做好了,才有资格去治国、平天下。“理”是家国之理,这是中国人思想中最认可的一个理,也是最能打动人的一个理。每个人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尽忠、尽孝、报国,这里面渗透了很多故事。一个个小山村里,出了太多的爱国将士,他们战死沙场、为国捐躯。因此,一定要把这些人写进族谱里,让人们永远
4、缅怀他们。中国曾经有屈辱的历史,那个时候中国人还是一盘散沙,但是中国人从本质上来说不是一盘散沙,只要把家国结合在一起,中国人就能够创造人间奇迹。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为什么能赢得这场战争,很重要的一点是凝聚力。“美”不仅是外在的,更重要的是内在。片中展现了一个个美丽的小山村,这些山村中间不仅有乡约之美,更多的是人文之美。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抓住“情”“义”“理”“美”四个字,抓住了这一核心价值,抓住了印记在心中的共有精神家园。记住乡愁通过娴熟的影像表达手法充分展示出来一段段精美的篇章,触动了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了
5、大家的共鸣。(摘自光明日报2015年3月23日。有删改)1. 下列关于“乡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愁是人们长大远离家乡之后对家乡的思念,是一种最能触碰人内心、最能勾起民族记忆的情感。B. 乡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个人都能在其中受感染,产生共鸣,找到民族价值与民族认同感。C. 乡愁展现出来的不仅是传统,也是当代中国人的中国精神。这种精神发人深思,需要代代去传承。D. 乡愁是印记在人们心中的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证。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章以纪录片记住乡愁引人回味开头,引出“乡愁”这一话题,最后以肯定记住
6、乡愁结尾,结构上前后呼应。B. 段紧承段,回答了记住乡愁让人看完后回味无穷的原因,即它呈现了美丽山村的内涵与积淀的传统文化。C. 段详细地介绍了乡愁的内涵,指出乡愁所展现的当代中国精神包含了情、义、理、美,统领段。D. 段分别从情、义、理、美四个方面解说了乡愁所展现的中国精神,解读了纪录片中的小山村的文化积淀。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所说的“情”指思乡之情。此“情”内涵丰富,也是将遍布世界各地的华夏儿女的心连接在一起的纽带。B. 文中所说的“义”指做人的要领,着重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要经得起人们的品评,积极齐家治国平太下。C. 文中所说的“理”指家国之理,即尽
7、忠、尽孝、报国。在民族危难的时候,“理”具有强大的凝聚作用。D. 文中所说的“美”不仅指山村的乡约美,更指人文美。一个个大小不一、历史悠久的小乡村积淀了丰厚的人文美。【答案】1. D 2. C 3. B【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D项,记住乡愁,有利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视,说乡愁“是重要保证夸大其词。【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这篇文章采取的是总分总结构,是总,是分;其中又是总分关系,是总,是分。【3题详解】试题
8、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原文是说“修身、齐家做好了,才有资格去治国、平天下”“义”不是说就一定要去治国平天下。点睛: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门,门,门谭谈送走了不知第几批客人,谢宏志制教授再次背起行装,准备出门。他刚则走到门边,还没有伸手去开门,门就被人敲响了。门开了。门口,毕恭毕敬地站立着一个穿民警制服的中年人。他仰头看看副教授
9、,谦恭地笑了笑,很礼貌地问道:“这是谢主任家吗?”“对,对。”中年人悬着的心落下来了。自己这两天在报批户口的报表堆里翻出的救命菩萨,终于找到了。看来,儿子这回升大学,有门了。总不能就这样对着客人站在门口说话吧,副教授不得不再次放下背起又放下、放下又背起的行装,谦和地道:“请屋里坐。”“您就是”“我老谢。”“您就是谢大救授,谢大主任啊!我真是有幸,有幸啊!”“你”“我是公安局户籍科的。”客人的目光,在屋里扫视着,似乎在寻找什么。副教授想,客人该看到自己刚放下的行装,客人该早就发现自己正有事要出门。心里着急,嘴上却又道:“有事情,请说,没关系的!”“您夫人呢?”客问。“上班去了。”主答。“您母亲呢
10、?”来客这话一出口,副教授不由得奇异地看了对方一眼,一时没有作答。客人在沙发上坐下了。接着,很谨慎地又颇激昂地抨击起当今的时弊来。“唉,现今这公文旅行,这机关的办事效率,真是害死人啰!你看,您三年前为老母亲申报户口的报告,左转右转,直到最近才到我手里。我看了报告,完全符合条件嘛,早就该解决嘛!像您这样有贡献的中年知识分子,尤其应该”“请喝茶。”制教授给客人递过来一杯热腾腾的香片茶。“谢谢。”客人欠起身,双手接茶,“谢主任,是这样,办户口,有那么一些条条框框。我特意来,是想见见您母亲,看她身体如何,看是不是符合当然啰,这些框框条条,也是由人去掌握的!”“她不在”“回老家去了?”副教授举目望着窗外
11、,一时无话。“那没关系,就算我已经看到了她老人家就是。”“你还有事吗?”“你们系,可是全国有名的啰!最近又被评为全国教育战线的红旗单位,你不知道,高考的许多考生,都希望进你们这样的名牌系深造啊!比如我那儿子,想要进你们系都快想疯了!”“他成绩如何?总分多少?”副教授顺口问道。“五百一十九。”“不错呀。”“上是上了重点大学的分数线,可你们学校要求更高呀!我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在哪个考区?考卷号码是多少?”这时,副教授由刚才的心不在焉,变得神情专注了。穿民警制服的中年人,认真地把儿子的姓名、考卷号码、所在考区,一一报告了副教授。副教授则扭开钢笔,打开笔记本详细地把这些记下了。“还有事吗?”写罢
12、,副教授看了看表,忍不住再次询问对方。“没、没了。过几天,我就把老人家的事办、办好。”客人恭维得有点口吃了。“很抱歉。那就请我不能再待下去了,要去赶九点四十八分的火车。”“好,我这就走,这就走。主任,你准备去哪呀?”“招生。”“您亲自出马?那、那太好了。”副教授又焦急地看看手腕上的表,担心误了车。他顾不得客人了,匆匆背起行装,大步跨出门去。这位不知给他带来烦恼还是欢乐的客人,被他远远甩到了后面。客人则面有欣慰之色,一直微笑着目送副教授远去的背影。一个星期以后,这位穿民警制服的中年人,又出现在刚刚招生回来的副教授的门口。自己的儿子终于被这所名牌大学的名牌系录取了。这自然是担任系主任的谢副教授起了
13、作用。他很感激,特意登门将他在收到儿子的录取通知后亲笔批的,这位副教授三年前为其母亲申报的户口送来。这一次,副教授刚一开门,还未说声“请进”客人便一边往屋里走,一边兴奋地道:“谢主任,这一次,真是太感谢您了。这是老人家的户口。”副教授跟在客人后面进了屋。这时突然站住,摆了摆手:“谢谢了!我母亲去年就去世了。”“”副教授迈着沉重疲惫的步子,不觉返身从屋里走到门口。(选自人民文学1986年第6期)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叙事欲擒故纵,逐层蓄势,反复写副教授急于出门的情态与民警的恭维、纠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 小说中画线部分,主要描写了民
14、警的心理,“悬着的心落下来了”“救命菩萨”等词语刻画出他心慌着急等心理。C. 谢副教授待人谦和有礼,爱惜人才,坚守原则;作者用较多笔墨塑造这一形象,意在揭示甘当伯乐为国选材这一主旨。D. 小说通过对话与心理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结尾出人意料,与前文构成突转,耐人寻味。5. 小说结尾写谢宏志副教授的母亲已经去世,前文中有伏笔,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6. 小说以“门,门,门”为题,有什么好处?请从情节、主题两个角度,结合作品进行分析。【答案】4. D 5. C 6. (1)从情节看,以“门,门,门”为题,使故事集中紧凑。通观全文故事情节主要是发生在谢副教授急着出门和穿民警制服的年
15、轻人登门的瞬间,叙述了民警登门请托与答谢等情节;(2)从主题看,以“门,门,门”为题,一语双关,提示了小说的主题:对社会上存在的“走后门”的歪风邪气的批判。【解析】【4题详解】C项中“意在揭示甘当伯乐为国选材这一主旨”这一分析不准确。从全文情节看,这篇小说意在针砭当时社会走后门的歪风邪气。点睛: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大意的基础上,仔细辨识选项做出判断。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
16、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5题详解】本题题干中有明确的提示“前文中有伏笔,将其找出来并分析”,那么什么能暗示副教授的母亲去世了呢?从前面的内容来看,有两个地方值得注意:一是客人问道副教授的母亲时,副教授神态的变化说明客人一定不知道大家都知道的事情,那就是母亲已
17、经去世;二是客人希望看看母亲时,副教授一时无言可对后的省略号,凝望窗外的举动;都暗示副教授的母亲已经去世。解答时要注意将原文中的语句结合进自己的答案中。点睛: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的作用,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某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或者这样写对全文有什么作用?答题时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一般的答题格式为:某情节写了内容,起到了作用或表达效果(联系人物、中心)。本题考查伏笔的作用,已属于中间部分,中间部分的情节一般有如下作用: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后呼应;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引起下文的内容;照应上文的内容;或衬托人物作用,或渲染烘托某种氛围(描写环境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氛围)等。本题按照上述
18、思路分析即可。但是,这道题一改通常的考法,在题干中已经明确了前文有伏笔,将其找出来。其实,我们在解答时不但要找出来,也应该对其作用进行简单的分析。当然这里的分析,重点在伏笔如何体现的,不需要对前面情节的设置进行详细的作用分析。【6题详解】这是一道标题含意分析题,要想答对答全,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必须是挖掘标题的寓意,然后简要回答其对表现人物与主题的作用。本题中要注意“门”的双关含义,有文章内容可容易得出标题中的门与现实社会中走后门等现象的关系。本题分析可从两个方面,一个是指向故事情节,本文的故事情节围绕登门发生;第二个是门的双关含义指向文章对现实社会走后门的不良风气的批判。点睛:含意题要注意象
19、征义、双关义、比喻义、主旨义,作用题可采用三位一体分析法:人物、情节、主题的作用。标题作用答题思路:1、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的作用。2、如果以物件(物象)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3、如果以形象特征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院士申泮文:如果可以选择,我宁愿当一辈子教书匠7月4日0时42分,著名教育家、化学家、中科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申泮文在天津逝世,享年10
20、1岁。直到6月28日目睹申先生被送进重症监护室,申泮文的学生、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车云霞始终觉得,先生虽年事已高,但头脑始终非常清醒,“应该没问题”。申先生的女儿告诉车云霞,6月27日晚申先生呼吸困难,“喘得厉害”,那是他近期出现的第四次心梗。即使这样,车云霞依旧没想到噩耗来得这么快,就在6月中旬,申先生还曾亲手在纸上写下两位自己最喜爱的弟子的名字,希望把她们唤到身边,其中一个就是车云霞,另一个是在上海交大任教的王文华。“那天先生精神非常好,他坐在床上,倚靠在床头跟我聊天,我趴在他左侧耳边大声说话。他能听清。车云霞知道,先生的心始终在教学上。他说现在学校里的事情自己都很清楚;他惦记着教学改革和
21、自己没上完的课;在能下床的时候,他还让人把电脑搬进病房;写字台上总堆着厚厚的资料,他的头脑一刻不停地在思考。这位我国执教时间最长的化学教师,1936年考入南开大学化工系中,1940年毕业,从此开始了70余年的教师生涯。2005年,申泮文入选“中国十位最令人感动的教师”,那一年,他90岁。申泮文坚持为本科生授课。学校和家人担心他的身体,建议他静养,但他太想念讲台,年过9旬坚持重回讲台。他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连楼道里都站满了学生,“他的头发总是梳得一丝不乱,衣服整整齐齐,他像时钟一样准时出现”,每一节课都精心准备,并坚持站着讲完。申先生像是个“越活越年轻”的传说。越是上年纪,越是活得“潮”了起来,
22、像极了他对自己毕生研究的化学学科的理解,“没有一门科学能像化学这样创造出新的物质,所以化学是一个创造新世界的科学”。他像个年轻人一样骑着自行车在校园飞速穿行,“上坡不下车,下坡不刹车”;他93岁开博客成为最高龄的博主。取名“申泮文教育家博客”。宣讲教育改革主张,还因化学本科课程的名称该叫“普通化学”还是“化学概论”的争议,在网上发千字文,认真且不失风度地与网络名人方舟子精彩过招。“如果不是申先生,可能我都不会去学计算机。”车云霞记得,古稀之年的中先生曾邀请美国学者到南开大学培训计算机,要为中国的化学教学引入计算机技术,“那时候整个学校都没有几台计算机。”80岁那年。他自学电脑,给车云霞指定的博
23、士论文题目是“把化学元素周期表变到电脑里去”,要让学生们像玩游戏那样学化学。在老师的影响下,当时计算机零基础的车云霞从开关机开始学起,跟学生一起上基础课程。了解DOS操作系统的性能,学习程序代码编写。 2001年,中国第一部化学多媒体电子教科书化学元素周期系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全国高校推广。主持评比的中科院院士朱时清评价这套软件说:“属国际一流先进水平,代表我国大学多媒体教学和研究的水平。”人生的最后几年,申泮文最关注的还是教学改革,他最后承担的项目课题是关于“化学学科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即使躺在病床上,他依旧不断询问改革的进展。车云霞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该怎么改,哪
24、里需要改,还有哪些增减,先生都要一字一句跟我说,事无巨细。”相关链接:毕业于西南联大的申泮文,亲眼见证了祖国和母校的苦难历史。他曾在南开园内展示了自己珍藏的历史图片。以此来纪念日军轰炸南开50周年受难日。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他又亲自打印了13张南开大学被日军炸毁后一片废墟的照片,连同自己手书的“南开儿女奋起反抗”一并悬挂起来,号召学生牢记历史,报效祖国。申泮文说:“我一生的时间就干了两件事,化学和爱国!”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车云霞是申泮文最喜爱的弟子之一,鉴于先生平时的状况,即使目睹申先生被送进重症监护室,也还认为先生这一次能够扛过去,不会死
25、去。B. 申泮文是我国执教时间最长的化学教师,曾入选“中国十位最令人感动的教师”,指导研发出国际一流先进水平的化学元素周期系软件。C. 由于申泮文注重仪容仪表,守时准点,年过9旬还坚持站着讲完课,所以他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连楼道里都站满了学生。D. “没有一门科学能像化学这样创造出新的物质,所以化学是一个创造新世界的科学”,这是申泮文对自己毕生研究的化学学科的理解。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最恰当的两项是A. 93岁之际,申泮文开博客,成为最高龄的博主,还邀请美国学者到南开大学培训计算机,正是他越是上年纪,越是活得“潮”起来的表现。B. 申泮文用自己的“潮”思想影响和带动着他的学生,
26、提出“把化学元素周期表变到电脑里去,要让学生们像玩游戏那样学化学”。C. 申泮文一生爱国表现在三点:在南开园内展示自己珍藏的历史图片,亲自打印13张南开大学被炸毁后一片废墟的照片,号召学生牢记历史。D. 申泮文具有独创精神,不畏权威,曾因化学本科课程名称问题的争议在网上发千字文,与网络名人方舟子精彩过招。E. 申泮文的一生虽然只干了两件事:化学和爱国,但这两件事却让申先生无怨无悔地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成为了他生命中最精彩的篇章。9. 申泮文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7. C 8. BE 9. 一丝不苟,不懈奋斗的热忱。先生的心始终在教学上。即使在病床上还惦记着教
27、学改革和自己没上完的课;在能下床的时候,他还让人把电脑搬进病房;写字台上总堆着厚厚的资料,他的头脑一刻不停地在思考。人生的最后几年,最关注的还是教学改革。紧跟时代,善于接受新事物。在整个学校都没有几台计算机的时候,要为中国的化学教学引入计算机技术。80岁那年,他自学电脑,并带动学生学习计算机。【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C项,“由于申泮文注重仪容仪表,守时准点,年过9旬还坚持站
28、着讲完课,所以他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连楼道里都站满了学生”错误,原因分析不全,从文中来看,申泮文课堂座无虚席的原因不仅仅是他注重仪容仪表,守时准点,年过9旬还坚持站着讲完课,还应该有他每一节课都精心准备,讲课精彩、有吸引力等原因。故选C项。【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最恰当的两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93岁之际,申泮文还邀请美国学者到南开大学培训计算机”错误,从文中来看,“邀请美国学者
29、到南开大学培训计算机”是在申先生古稀之年。C项,“申泮文一生爱国表现在三点:在南开园内展示自己珍藏的历史图片,亲自打印13张南开大学被炸毁后一片废墟的照片,号召学生牢记历史”错误,选项以偏概全,从文中来看,申泮文一生爱国表现不仅仅局限于选项所列举的内容,还有其他表现,如悬挂自己手书的“南开儿女奋起反抗”等。D项,“不畏权威”错误,从文中来看,与网络名人方舟子精彩过招并不是不畏权威之举。故选BE两项。【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传主形象的把握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申泮文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哪
30、些”说明答案不止一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指明筛选的方向,然后到文中圈出申泮文热爱教育事业的表现,再一一进行概括。如“车云霞知道,先生的心始终在教学上。他说现在学校里的事情自己都很清楚;他惦记着教学改革和自己没上完的课;在能下床的时候,他还让人把电脑搬进病房,写字台上总堆着厚厚的资料,头脑一刻不停地在思考”“年过9旬坚持重回讲台”“每一节课都精心准备,并坚持站着讲完”,这些表现出人物一丝不苟不懈奋斗的热忱;“人生的最后几年,申泮文最关注的还是教学改革,他最后承担的项目课题是关于化学学科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即使躺在病床上,他依旧不断询问改革的进展”“古稀之年的申先生曾邀请美国学者到南开大学培训计
31、算机,要为中国的化学教学引入计算机技术”,这表现出人物紧跟时代,与时俱进,善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这里既有直接的行为描写,也有弟子的回忆和作者的评价,依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
32、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对于筛选概括类题目,考生应先从题干中审出筛选的依据、答题的要求,比如本题中,“申泮文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表现在哪些方面”,“哪些”说明答案应有多点,要依据分值来明确答案的点数,“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指向答题的方向,即考生应到文中圈出写申泮文在教育方面的内容。审过题干之后,考生就需要到文中圈出相关的文字,圈过之后要进行合并,把同一类的内容归为一点,最后进行概括即可。二、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种放字明逸,河南
33、洛阳人也。放沉默好学,七岁能属文,不与群儿戏。父尝令举进士,放辞以业未成,不可妄动。每往来嵩、华间,慨然有山林意。未几父卒,数兄皆干进,独放与母俱隐终南豹林谷之东明峰,结草为庐,仅庇风雨。以讲习为业,从学者众,得束脩以养母,母亦乐道,薄滋味。放得辟谷术,别为堂于峰顶,尽日望云危坐。每山水暴涨,道路阻隔,粮糗乏绝,止食芋粟。所著蒙书十卷及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录,人颇称之。多为歌诗,自称“退士”,尝作传以述其志。淳化三年,陕西转运宋惟幹言其才行,诏使召之。其母恚日:“常劝汝勿聚徒讲学。身既隐矣,何用文为?果为人知而不得安处,我将弃汝深入穷山矣。”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
34、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咸平元年母卒,水浆不入口三日,庐于墓侧。四年,兵部尚书张齐贤言放隐居三十年,孝行纯至,简朴退静,无谢古人。复诏本府遣官诣山,以礼发遣赴阙。明年九月,放至,对崇政殿,询以民政边事。放曰:“明王之治,爱民而已,惟徐而化之。”即日授左司谏、直昭文馆,赐巾服简带。翌日,表辞恩命。诏不听其让,赐绯衣、象简、犀带、银鱼。六年春,再表谢暂归故山,诏许其请。放终身不娶,尤恶嚣杂,故京城赐第为择僻处。然禄赐既优,晚节颇饰舆服。于长安广置良田,岁利甚博,门人族属依倚恣横。王嗣宗守京兆,放尝乘醉慢骂之。大中祥符四年四月,求归山,又赐宴遣之。所居山林,细民多纵樵采
35、,特诏禁止。放遂表徙居嵩山天封观侧,遣内侍就兴唐观基起第赐之。然犹往来终南,按视田亩。每行必给驿乘,在道或亲诟驿吏,时议浸薄之。八年十一月乙丑,晨兴,忽取前后章疏稿悉焚之,服道士衣,召诸生会饮于次,酒数行而卒,归葬终南。(选自宋史种放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B. 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C. 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D. 其母尽取其笔砚焚
36、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束脩”即十条干肉。古代诸侯大夫相互馈赠的礼物,也指学生初见教师时奉赠的礼物,引申为学费。B. “粮糗”即粮食。“糗”是炒熟的米、麦等谷物,可以直接食用,有捣成粉的,也有不捣成粉的。C. “属文”即能够诵读文章。D. “象简”即象笏,象牙制的手板,古代品位较高的官员朝见君主时所执,供指画和记事。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种放性情沉默,爱好学习。他七岁时就能写文章,不与小伙伴们玩耍;父亲令他考进士,他以学业未成,不可以妄动为由推
37、辞。B. 种放志在山林,归隐多年。他年轻时就有隐居山林的想法,父亲去世后,他与母亲一起在终南山筑庐而居,隐居长达三十年。C. 种放很有才华,深受器重。他曾以授徒为业,所著颇丰;他对策于崇政殿,答对得体。皇帝对他非常器重,屡次满足其要求。D. 种放退隐后晚节不保。他注重个人享受,广置良田,禁止百姓在自己所居山林砍伐采摘,甚至诟骂驿吏,所以舆论对他评价不高。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常劝汝勿聚徒讲学。身既隐矣,何用文为?(2)放终身不娶,尤恶嚣杂,故京城赐第为择僻处。【答案】10. B 11. C 12. D 13. (1)我常劝你不要聚集学生讲授文学。你已经隐居了,还写文章
38、干什么呢?(2)种放终身没有娶妻,尤其讨厌喧嚣尘杂,所以京城赐宅挑选在僻静的地方。【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这段话是说“他的母亲把他所有的笔砚都拿出来烧掉,和他一起移居到穷乡僻壤、人迹罕至的地方。宋太宗嘉奖他的气节,诏令京兆府赐给他缗钱让他供养母亲,不强迫改变他的志向,有关部门每年按
39、时令抚恤慰问”,圈出句子中名词和代词,如“其母”“其笔砚”“之”“人迹”“太宗”“其节”“京兆”“母”“有司”等,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进行排除,如“穷僻”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思是“穷乡僻壤、人迹罕至的地方”,是“转居”的地方,与“转居”构成动补结构,中间不能断开,如断开,语意不完整,排除CD两项;“养”是动词,意思是“供养”“赡养”,宾语是“母”,应在“母”后断开,排除A项。故选B项。【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
40、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C项,“属文即能够诵读文章”错误,属文是能写文章,不是能诵读文章。故选C项。【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D项,“禁止百姓在自己所居山林砍伐采摘”错误,从文中来看,倒数第二段说的是“所居山林,细民多纵樵采,特诏禁止”,由“诏”可知这是皇帝下诏禁止的,不是种放规定的。故选D项。【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
41、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聚”,聚集,“徒”,学生;“身”,自己;“既”,已经;“文”,名词做动词,写文章,“为”,句末语气词,呢;“何用”,为什么。第二句中,“尤”,尤其;“恶”,讨厌,厌恶;“嚣杂”,喧嚣尘杂;“故”,所以;“第”,宅第;“择”,挑选。【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
42、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
43、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
44、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
45、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种放,字明逸,是河南洛阳人。种放性情沉默,爱好学习,七岁时就能写文章,不与小伙伴们玩耍。父亲曾让他考进士,种放以学业还没
46、有完成,不可轻率行动为托词。每次在嵩山、华山之间往来经过,他情绪激昂,有隐居山林的志向。不久父亲去世,几个兄长都谋求仕途,唯独种放与母亲一起隐居在终南山豹林谷的东明峰,用草搭建房舍,仅能遮蔽风雨。种放以讲学为业,跟从他学习的人很多,(种放)通过收取学费来供养母亲,母亲也安贫乐道,淡薄美味。种放修得不食五谷之术,在峰顶另外构建房子,整天端正地坐立遥望云彩。每逢山洪暴涨,道路被阻隔断,食物缺乏断绝,就只吃芋头栗子。他著述的蒙书十卷以及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录,颇为人称道。他所写的诗歌很多,自称“退士”,曾写自传以记述自己的志向。淳化三年,陕西转运使宋惟幹上奏说种放的才德品行,皇上下诏派人召种放来
47、。他的母亲生气地说:“我常劝你不要聚集学生讲授文学。你已经隐居了,还写文章干什么呢?结果被人知道了而得不到安身的地方,我将离开你深入远山了。”种放称病没有动身。他的母亲把他所有的笔砚都拿出来烧掉,和他一起移居到穷乡僻壤、人迹罕至的地方。宋太宗嘉奖他的气节,诏令京兆府赐给他缗钱让他供养母亲,不强迫改变他的志向,有关部门每年按时令抚恤慰问。咸平元年,他的母亲去世,种放三天不吃不喝,在母亲坟墓旁边建茅屋居住。咸平四年,兵部尚书张齐贤上书说种放隐居三十年,孝敬的品行纯正至极点,简朴谦退清静,不亚于古代贤士。皇上再次下诏,令本府派遣官吏到山中,给种放送礼物,让他到朝廷候旨。第二年九月,种放到达朝廷,在崇
48、政殿答对,皇上拿百姓和边关的事情问他。种放说:“贤明的君王治理国家,爱护百姓罢了,唯一的办法是慢慢地感化他们。”皇上当天就任命他为左司谏、直昭文馆,赏赐头巾、衣服、手板、衣带。第二天,种放上表辞谢皇上的恩命。皇上下诏不顺从他的谦让,赐给红色的衣服、象牙手板、犀牛角衣带、银鱼袋。成平六年春天,种放再次上表谢恩请求暂时返归故山,皇上下诏准许他的请求。种放终身没有娶妻,尤其讨厌喧嚣尘杂,所以京城赐宅挑选在僻静的地方。但是官禄的赏赐非常优厚,他晚年很讲究装饰车子衣冠。他在长安广泛购置良田,每年获利很多,他的学生以及同族中的人依仗他的势力肆意横行。王嗣宗做京兆太守时,种放曾经趁着酒醉辱骂他。大中祥符四年
49、四月,种放请求返回终南山,皇上又赐给酒宴为他送行。他所居住的山林,很多平民百姓随意砍伐采摘,皇上特地下诏予以禁止。种放于是上奏章请求迁居嵩山天封观旁边,皇帝派内侍挨着兴唐观地基建造府第赐给他。然而种放还是往来于终南山,巡视田地。每次出行官府都要供给驿站乘骑,在路上有时亲自诟骂驿吏,当时舆论渐渐地看不起他。大中祥符八年十一月乙丑,早晨起来,种放忽然取出先后所作奏章奏疏的草稿并全部烧掉,穿道士衣服,召集门生在他的住所饮酒,酒过几巡之后就去世了,归葬在终南山。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曲江陪郑八丈南史饮杜甫雀啄江头黄柳花,鶄鸂鶒满晴沙。自知白发非春事,且尽芳樽恋物华。近侍即今难浪迹
50、,此身那得更无家。丈人才力犹强健,岂傍青门学种瓜?【注】此诗作于乾元元年春,时杜甫在左拾遗任上。郑八丈,朝廷史官。南史是春秋时齐国的史官,以不畏强权、直书史实而著称,杜甫称郑八丈为南史,是对他的认可。鶄(jiojng):水鸟。鸂鶒(x ch):水鸟。近侍,即左拾遗。才力,一作“文力”。汉朝初年,故秦东陵侯邵平,秦亡后沦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东门,其门青色,故称青门。14. 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A. 首联写江边黄柳花开、雀儿啄食、水鸟曝沙的清新之景,展现江边动人的春色。B. 颔联抒发诗人自叹人生迟暮之悲和及时行乐、借酒消愁的豁达,含蓄而委婉。C. “近侍即今难浪迹”一句写诗人
51、居官左拾遗而难得浪迹江湖,处境进退两难。D. “此身那得更无家”意谓诗人为了国家而无暇顾及自己的小家,显示了献身精神。E. 本诗首联写春景,颔联写陪郑,颈联自叙,尾联又提到郑,起承转合,层次分明。15. 尾联“丈人才力犹强健,岂傍青门学种瓜”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答案】14. BD 15. 尾联引用邵平种瓜东门的典故,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意思是说郑八丈才力犹健,不应当学邵平在青门种瓜。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勉励郑八丈积极出仕,有所作为之意。【解析】【14题详解】B“及时行乐、借酒清愁的豁达”不准确,该联写陪郑八丈南史饮酒,抒发自己人生迟暮,暂且趁此春景作陪友人饮酒消遣
52、,其间颇有失意感,而非豁达。D“意谓诗人为了国家面无暇顾及自己的小家,显示了献身精神”不正确,此句的意思是诗人一辈子哪能没有一一个安稳的家呢,暗示诗人有退隐之思。点睛: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呢?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四、体会修辞手
53、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15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诗歌中典故的使用。尾联使用了“邵平种瓜”的典故,邵平本是秦时东陵侯,入汉为布衣,种瓜于长安城东,瓜味甚美。后遂:用“东陵瓜
54、”、“东门瓜”、“青门瓜”、“邵平瓜”、“邵侯瓜”、“故侯瓜”等指甜美之瓜,或比喻弃官归隐的田园生活; 用“东陵隐”、“青门隐”等谓弃官归隐; 用“故侯”、“东陵侯”、“种瓜侯”等指昔日居官今已隐居故园的人; 用“故侯园”、“邵平园”、“邵平田”、“邵平瓜圃”、“邵生瓜田”、“邵圃”等指弃官归隐的田园。从诗句中可知,使用反问的修辞,诗人对弃官归隐持反对态度,他认为应积极出仕,有所作为。点睛:诗歌鉴赏五步法: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
55、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第四步:做到五必看: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必
56、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
57、用。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荆轲刺秦王写易水送别场面时,借助对大风和河水的描写来烘托慷慨悲壮气氛的名句是“_,_”。(2) 短歌行中曹操用比喻的手法感叹人生短暂“_”,苏轼在赤壁赋中则用“_,_ ”感叹人生短暂,羡慕长江无穷无尽。【答案】 (1). 风萧萧兮易水寒 (2).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 譬如朝露 (4). 哀吾生之须臾 (5). 羡长江之无穷【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
58、意如下词语:“萧萧”“譬如”“须臾”“羡”等。【点睛】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三、语言文字运用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对中国学生来说,“聋哑英语”是英语学习中的最大障碍,很多学生平时看不懂英文原版电影,因听力水平不高,对英文广播不知所云。芳芳
59、是位德艺双馨的作家,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写作只是雕虫小技,修养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裴玉林努力把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用笔爽利,挥洒自如。尝试在传统水墨与色彩的融会上做有益的开拓,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近日,客户赵女士给平安人寿牡丹江公司送来一面锦旗,以此表达她对平安人寿快捷、优质理赔服务以及诚实守信、一言九鼎的感激之情。据英国太阳报报道,一男子意外被困在装有自动取款机的屋里,情急之下不得不写纸条求救,然而,许多人以为这是一场恶作剧而安之若素。一线电视综艺节目冠名费的起步价已经过亿,大投入大产出也已经成为电视投放市场的规律。面对巨额冠名费,很多企业只能望洋兴叹。A. B. C. D. 【答案
60、】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雕虫小技”,比喻小技或微不足道的技能。“挥洒自如”,指写诗作画,运笔自如,不受拘束。也形容言谈举止大方自然,从容不迫。“望洋兴叹”,指在伟大的事物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也指做事时因力不能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这三句中的成语使用正确。“不知所云”,自谦之辞,表示自己语无伦次;也指语言混乱或空洞,令人莫名其妙。而句意是说学生听不懂英文广播,不合语境。“一言九鼎”,形容说话的分量重,作用大。句中是强调诚信,不合语境,可以改为“
61、一诺千金”。“安之若素”,遇到异常情况或遭受挫折时能泰然处之,跟平常一样。句中是说许多人认为该男子是恶作剧而置之不理,使用“安之若素”不合语境。故选D项。【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
62、的现象。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可以保护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而形成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新模式,促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现代化。B. 俄媒称,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为俄罗斯卢布和中国人民币金融业务建立新的支付系统,此举旨在降低贸易中的汇率风险为目的。C. 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创新排名持续攀升,成为与发达国家经济体创新差距不断缩小的中等收入唯一国家。D. 连接亚洲和欧洲的丝绸之路,其腹地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的过程中,对能源、矿产资源的需求非常迫切。【答案】A【解析】B句式杂糅。把“旨在”改为“以”,或删去“为目的”。C语序不当。把“唯一”移到“
63、成为”后面。D搭配不当或成分残缺。在“正处于”之前加“这些国家”。点睛:做该题时,要关注是否有容易出现语病的一些标志,比如,介词开头的句子要留心后一分句是否有主语;谓语词由“是”充当时要考虑主语和宾语搭配是否恰当;主谓宾任何一个位置由并列短语充当时要考虑是否存在搭配不当;句中出现成套使用的关联词时,要关注主语是一个还是两个,主语的位置是否恰当,如果是表递进关系的,前后分句语序是否恰当;出现两面词时考虑是否存在两面对一面;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词语,可能是不合逻辑(表意相反);出现了“的”字的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搭配不当(偷换主语)、语序不当;出现了
64、文言词语、书面语,可能是语意重复;出现了固定结构,可能是结构混乱;出现了反问句、否定词,可能是肯否不当;后面分句缺少主语,可能是偷换主语,造成主语省略不当;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使用代词易出现的病点主要是指代不明造成歧义;在数量短语上易出现的病点主要是产生歧义、位置不当、倍数用错、表约数的词语重复。修饰成分多易出现的病点是多层定语或状语的语序不当、搭配不当、重复多余。紧缩句子主干是解题的第二步。句子主干上易出现的病点是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句式杂糅;当句中出现一些可以作几种意思理解的多义词或多义短语时,要特别注意是否有歧义的毛病。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 在
65、座谈会上,主编对同学们说:“本刊对希望发表文章的同学会鼎力相助。”B. 朋友的儿子考取了大学,大伟对朋友说:“令郎金榜题名,可喜可贺!”C. 记者对一位老教师说:“先生迟暮之年,仍躬耕三尺讲台,实令后学感佩!”D. 一位公司老总打电话给另一公司负责人说:“下午,我将莅临贵单位洽谈合作事宜。”【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然后根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A项,“鼎力相助”使用不得体。“鼎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句中用于自己,不
66、当。C项,“迟暮之年”不得体。“迟暮之年”指黄昏,比喻晚年,暮年,有夕阳西下之感,不能这样称呼老人。D项,“莅临”不得体。“莅临”特用于下级对上级光临的一种敬辞,不能用于自己。B项,“令郎”指称对方儿子的敬词,符合语境。故选B项。【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
67、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萤火虫,因其尾部能发出荧光而得名并受到人们的喜爱。那么,_?萤火虫能发光是因为它们有专门的发光细胞。萤火虫发光这一现象,_。其中,萤火虫发光要传递的最重要的信号是求偶。现在,这个美
68、丽物种的种类和数量都在急剧减少。这是环境给我们的一个忠告。_,它们只能在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答案】 (1). 萤火虫为什么能发光呢 (2). 传递出很多信号 (3). 萤火虫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很高【解析】本题解答时,第一空后面是问号,前面有提示词“那么”故可知这里应是照应上一句,结合前面句子内容谈论的萤火虫尾部发光,这里应填写为什么发光?第二空后面有一句话“萤火虫发光要传递的最重要的信号是求偶”可知这里应说的是萤火虫发光的作用为传递信号;第三空后面是萤火虫生活的环境,可知空格中应填写其生活对环境的要求。点睛:解答此类题,可根据语段内容,结合着材料的陈述对象,语段的结构
69、特点,感情基调,以及主要句子的句式特点等具体语境分析作答。对语句填空的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材料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2分析空格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3进行前后分句的连贯分析,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同时也要借助材料中的关联词等标志来判断书写。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存在的问题。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有了一起起血淋淋的事故的警示,自己开车出行的人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才不会出交通事故;不出交通事故就能保证自己在外的人身安全;自己在外平安,父母在家才能过上安逸的生活。不是严格遵守交通规
70、则就不会出交通事故的。_【答案】 (1). 不是不出交通事故就能保证自己在外的人身安全的。 (2). 不是自己在外平安,父母在家就能过上安逸的生活的。【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存在的问题”,然后到语段中圈出语言表达过于绝对化的句子,尤其关注“只要就”“一定”“必定”“只有才”“如果就能”等词语,接着仿照示例进行修改。“只有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才不会出交通事故”“不出交通事故就能保证自己在外的人身安全”“自己在外平安,父母在家才能过上安逸的生活”,这三句的表述过于绝对;示例“不是严
71、格遵守交通规则就不会出交通事故的”把原句中的“只有才不会”换成“不是就不会”,仿照示例可以把另外两句中的“就能”“才能”换成“不是就能”。四、作文22.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72、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答案】奶奶,您听我说写下这个题目,总想拿着京剧的腔调儿哼一句“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可是,奶奶,今天咱们不唱京剧,让我扶着您,在您最喜欢的墩儿上坐下,细细地听我说。虽然,如今您眼神浑浊,经常在听我说话时就睡着了,还会像孩子一样流下口水。奶奶,让我再摸摸您脸上那深深的皱纹吧,那里藏着我的童年,和太多伴着我成长的故事。幼时的我,最喜欢缠着您讲故事,什么牛郎织女呀、七仙女和董永啊、梁山伯祝英台呀、长工和地主斗智呀每次我扭缠着您的衣服、央求着您再讲一个的时候,您脸上细细的笑纹就出来了,多得数不清,好像每一条笑纹里都藏着一个有
73、趣的故事。越长大,我的问题就越多,我总是好奇,仙女穿什么样的衣服,祝英台变成大蝴蝶好不好看,地主是不是都是大胖子您的故事越讲越长,虽然每次讲的都不一样,但我就是爱听,更爱您在我的追问下,弯弯绕绕把两次的不同再说成是一码事。小时候的我总是在想,是不是因为您的故事太多太长了,皱纹也就变深了呢?其实我没告诉过您,除了哥哥一大堆的小人书,您的故事曾是我童年最美的梦境。哎呦,奶奶,您看您的坐姿真端正。小时候,最佩服您的是两件事:一是您的坐姿,永远都是端正挺拔,不管是您做针线活,还是坐在小板凳上纺线或者做什么别的;二是您的坐功,您盘腿坐着,能半天半天地不动地方,我也试过盘腿坐,半个小时不到腿就麻了。可后来
74、,知道真相的我,就再也没羡慕过您。是的,您是缠过小脚的。每次看到您那被古人称为“三寸金莲”的小脚,都忍不住心里发紧:那是把四根脚趾的骨头生生拗断,再踩在脚底才能形成的“莲瓣”呀!您不能奔跑,不能久站,不得已才练就了这让我们佩服不已的“坐功”。您曾嘲笑我是“大脚片子”“跟蒲扇似的”,当时我确实不高兴了,哪个年轻的女孩子喜欢被人说不好呢?可如今想来,我无法体会年少的您忍受了怎样的痛苦,可我宁可被您嘲笑,也庆幸自己有一双天足。奶奶,您知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句话吧?您笑了,一夸您您就高兴。说实话,一开始真没觉得您是什么宝。我那么小的时候,您要教我纺线,还说“哪有女孩子不会纺线织布的”。我的同学朋
75、友都到田里去抓蛐蛐了,我才不愿意学呢。不管您怎么教我左手如何捏住棉花捻子,右手怎样摇纺车,两手怎么均衡用力,我最终还是没学会。您教我缝被子、踩缝纫机、纳鞋底说“艺多不压身”,还说“求人不如求己”“免得日后不会做了自己为难”十一二岁的我真的不懂那么多,勉勉强强学了一些。如今,才越发知道您的话确实有道理。如今带着孩子到那些革命根据地参观时,我能清楚地告诉孩子纺车、织布机的工作原理;如今弃了羽绒被、羊毛被,还是觉得棉花被最舒服,棉被的拆洗从来难不住我;现在坐在缝纫机前我还能扎出直直的线唉,您又睡着了!看着您的睡颜,听着您轻微的鼾声,心里莫名地觉得平静。您今天竟然没有流口水,那就让我拍张照吧。平时我要
76、用手机给您拍照,您总不让。您好像对手机特别抵触。我们看手机的时候,您老大不高兴,说:“看那干啥?”我们跟您说手机里什么都有,它连着世界,想看什么看什么。可您说什么都看不清,亮亮的屏幕晃得您眼疼。只有我们用手机放您最爱听的佛曲的时候,您才转头看看它,说:“这么个小玩意,还行!”我扶您到床上睡吧。您好好睡,等您醒了,咱们再好好说话。我喜欢跟您这样说话,就像在岁月中穿行,这也是生活深情的馈赠。【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审题上,从材料中提出主干对考生来说并不困难,从材料中可以筛选出对长辈的认识过程:自以为了解重读人生的事理,传统的积淀,时代的印记,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成长与成熟,读出认知上
77、的共识或分歧的思维流程。这样我们就容易抽取在题目中的相应信息。从中选取自己熟悉的话题,从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社会现象、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以及文化社会现象入手,立意为“重读长辈这部书”。行文时,一定要精选材料内容,从熟悉的题材或社会热点问题切入,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生活,思考个人成长方向,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写作方法上:一、抓关键“重读”,把握表意重心。二、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长辈”。三、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四、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五、炼语言,注重个性化表达。点睛:新材料作文之“新”正是材料的多义性导致的立意多样和文体不限。它要求考生有对材料文字的感悟能力、阅读审题能力和一定深度广度的思考力。试题往往是给考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如材料中“共识或分歧”,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这种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出题思路在于探寻考生对于社会、人生、自我的价值实现、人生定位等方面的思索与评价层面继续加深,逐步走向更广义的发展方向,立意标准也相比于之前占到更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