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28 ,大小:615.01KB ,
资源ID:26391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639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湖北省石首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 PDF版含答案.pdf)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湖北省石首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 PDF版含答案.pdf

1、1石首一中 20202021 学年第一学期十二月月考高二年级生物试题考试时间:75 分钟第 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 1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8 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要求)1下面是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部分实验示意图,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一是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胚芽鞘尖端B实验二是达尔文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C实验三是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D实验四是温特的实验,证明了导致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影响是种化学物质2下图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

2、作用,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若向光性幼苗的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 m,则其背光侧浓度为大于 m,小于 MB若背地性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 M,则其远地侧浓度为大于 0,且小于 mC若向地性根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为 m,则其近地侧浓度范围为大于 iD茎的背地性、根的向地性均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23某研究性课题小组的同学对植物生长素非常有研究兴趣,设计了图 1、图 2 所示实验探究单侧光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转移了,还是将生长素分解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图 1 可知单侧光使生长素分布不均,从而引起胚芽鞘弯曲B如果胚芽鞘的长度关系为 cabd,则单侧光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转移了C如果胚芽鞘

3、的长度关系为 cabd,则说明单侧光将生长素分解了D胚芽鞘尖端对胚芽鞘弯曲没有作用,因为弯曲在尖端下面一段4从某植物长势一致的黄化苗上切取等长幼茎段(无叶和侧芽),将茎段自顶端向下对称纵切至约 3/4 处后,浸没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茎段的半边茎会向切面侧弯曲生长形成弯曲角度()如图甲,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如图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因变量是半边茎向切面侧弯曲生长形成的弯曲角度。B从图乙可知,在两个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茎段半边茎生长产生的弯曲角度可以相同,体现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C半边茎向内弯曲生长可能是因为外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

4、度比内侧细胞中的高,所以外侧细胞生长较快D半边茎向内弯曲生长可能是因为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相同,但该浓度更有利于外侧细胞的生长。35用燕麦胚芽鞘做实验,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胚芽鞘生长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胚芽鞘直立生长B胚芽鞘弯曲生长C胚芽鞘不弯曲不生长D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6科学家对某种群的数量进行了 13 年的连续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前 4 年间,该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第 4 年到第 5 年间,该种群数量仍在增加C第 5 年到第 9 年间,该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并保持相对稳定D从第 11 年开始该种群数

5、量不断上升,到第 13 年达到 K 值7从种群和群落水平角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高大的乔木在森林中均匀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B稻田中的水稻植株高矮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分层现象C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D草原群落只具有垂直结构,不具有水平结构8下列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取样时为避免吸到培养液底部的死菌,滴管应轻轻吸取,避免溶液晃动B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4菌数C已知血球计数板的方格为 2 mm2 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 10 倍的培养液厚度为 0.1 mm,计数时观察值为 M,则 10 mL 培

6、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 2.5M105个D与一般的生物实验一样,该探究实验也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9如图为某一区域 M、N 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 M、N 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曲线不重叠时,M 与 N 不存在竞争Bb 越大,M 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Cd 越小,M 与 N 的种间竞争越激烈DM 与 N 将呈现“J”型增长10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中使用的材料以及实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验的成败,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及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调查某种鱼的种群密度及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田鼠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

7、捕捉,则估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土壤中某种小动物个体总数下降则该地物种丰富度随之下降种群数量的变化可利用数学模型描述、解释和预测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农田里昆虫的物种数目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用沾蘸法处理时要求时间较长、溶液浓度较低,浸泡法则正好相反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需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5A零项B一项C二项D三项11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把一个胚芽鞘尖端放在一块琼脂块上,琼脂块的中央被云母片隔开,同时被一个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如图所示)。经过以下三种方法处理一段时间:仅纸盒转动、仅胚芽鞘尖端及琼脂块转动、整个装置同时转动,然后分别

8、把 A、B 所示琼脂块放在三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切口上(如图)。胚芽鞘的生长状况分别是()A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向右弯曲生长B向左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C向左弯曲生长、向右弯曲生长、直立生长D向右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12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描述,错误的是()苯乙酸和-萘乙酸不都是植物生长调节剂生长素在植物体成熟组织部位的运输形式是极性运输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外界因素会影响激素的合成,进而调节基因组的表达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生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向光性现象表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是一种主动运输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在对植物衰老的调节中起拮抗作用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时,各

9、种植物激素的比例决定细胞的分裂、细胞的分化方向ABCD13甲种群与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如图表示甲乙个体数量比随时间变化的坐标图。6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甲乙两种群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其中乙为捕食者B甲乙两种群均为“J”型增长,增长不受本身密度制约C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乙种群在 t 时刻的数量不一定最大D0t 时间范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乙种群的出生率14下列关于生态学相关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A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 100 个,一年内新生个体数 20 个,死亡个体数 10 个,年末时个体数为 110 个,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 10%,出生率和死亡率能直接影响该种群密度B某草原丰富的植物资源为

10、草原田鼠提供了良好环境,鼠的大量繁殖引来鹰的捕食,草原田鼠种群数量的下降说明了该草原群落的丰富度下降C一科研人员在调查某河流污染情况时发现每毫升河水中含有 9 个大肠杆菌,该结果不能反映出种群的空间特征D我国神农架地区动植物物种丰富,其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8 分,全选对得 3 分,漏选得1 分,错选得 0 分)15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可以使胚芽鞘尖端产生吲哚乙酸,并传递到胚芽鞘下部的伸长区,从而造成背光侧生长快,引起向光弯曲生长B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

11、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C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在其下部分布7不均匀造成的D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影响确实是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16植物激素甲、乙、丙和生长素类似物 NAA 的作用模式如下图所示,图中的“”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激素丙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后,能影响靶细胞内基因的表达B激素乙与激素丙之间在促进生长方面为协同作用C用激素丙的类似物处理插条生根的方法中,浸泡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高D合成激素甲的主要部位是根冠和萎蔫的叶片17下列有关植物激素或生长调节剂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

12、素对植物生长均具有促进作用B不同种类植物激素作用的靶器官可能相同,作用效果可能相反C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D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变化对植物激素的合成和分解具有调节作用18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B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D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装置上的电灯19下图 1 中所示的是生物间关系,A、B 代表两种生物,C 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 2坐标系中的曲

13、线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8下列相关判断中,正确的是()A图 1 中表示的生物间关系分别是互利共生、种内斗争、捕食和竞争B图 1 的中 A 的数量大量减少后,B 的数量一直增加C图 2 中的甲、乙、丙分别对应图 1 中的、D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的关系可用图 1 中的和图 2 中的丙表示20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生态系统在 20 年内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株/平方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项目第 1 年第 5 年第 10 年第 15 年第 20 年物种 a510200物种 b12533物种 c01386A第 120 年内,该生

14、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不断升高,然后再逐渐降低B第 15 年内,物种 b 成为优势物种C退耕还林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第 1015 年内,物种 a 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相关第 II 卷(非选择题)三、非选择题(共 54 分)21.(每空 2 分,共 12 分)某生物兴趣小组为研究某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植物激素间的共同作用,进行了相关实验。(1)如图为去掉其顶芽前后,侧芽部位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变化及侧芽长度变化曲线图。请据9图回答:激素甲的化学本质是_;激素乙的主要理作用是_。据图分析高浓度的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对侧芽萌动所起的作用分别是_。(2)研究表明,在 1.0mg/L

15、的甲激素溶液中加入 15mg/L 的乙激素能有效促进侧芽萌动。为进一步探究乙激素的最适用量(要求精确到 1mg/L),请完成下列实验:在 1L 浓度为 1.0mg/L 的甲激素溶液中加入乙激素的量分别为_;用所得混合液分别处理同种长势等相同的枝条_(部位);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发生萌动的侧芽数量;在上述实验中,应确保_等培养条件均适宜。22(每空 2 分,18 分)某山区于 25 年前发生森林火灾,焚毁所有林木。该地区 25年间没有人类活动的干扰,经过演替形成相对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请回答下列问题:(1)火灾后,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整个过程中,生物种类、数量及有机物含量的变化趋势是_。(2)调

16、查人员在该地区发现了有药用价值的五味子,若要调查五味子植株的种群密度,应该采用_法,该调查方法在确定计数对象时为避免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所采取的取样方法是_。(3)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该森林的植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得到如下统计数据:第一年第二年第五年第八年甲种群449041206710乙种群012032104500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_关系,最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10_。(答出两项)(4)根据下图可知,昆虫种群在前 5 年的种群数量呈_型增长。在 120年中种群数量最多的是第_年;2030 年中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为_。23(每

17、空 1 分,共 8 分)图甲是 IAA(吲哚乙酸)的浓度对某植物茎和根生长的影响,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IAA 在植物体内主要的合成部位是_。IAA的作用是促进细胞的_,生理功能特点是具有_性。(2)图乙中显示当生长素浓度大于_时,生长素对茎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3)在农业生产上,利用扦插技术繁殖某植物时,常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插条的基部,目的是_。(4)对单侧光照射下,植物组织不均等生长的原因,有两种对立的看法:假说一: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假说二:生长抑制物分布不均匀。请据下列实验分析回答:实验一用 3H 标记的生长素处理玉米完整胚芽鞘尖端的一侧,单侧光照射一段时间11后,测得

18、放射性百分率如图甲所示。实验二用某种理化方法测得,经单侧光照射后,发生弯曲的向日葵下胚轴,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分布(%)分别为 505、495;黑暗中的向光侧和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各为 50。实验一的结果支持的是哪个假说?_。实验二中的黑暗处理,起_作用。(5)经研究表明,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_的结果。24(每空 2 分,16 分)调查发现小型湖泊中的绿藻、蓝细菌是露斯塔野鲮鱼和罗氏沼虾的食物,罗氏沼虾又是露斯塔野鲮鱼的食物。图 1 表示露斯塔野鲮鱼在 10 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图中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图 2 表示绿藻和蓝

19、细菌对水体中 N、P 吸收量及其体内藻毒素含量。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2(1)该湖泊中露斯塔野鲮鱼与罗氏沼虾的种间关系是_。调查露斯塔野鲮鱼的种群度时,若标记物脱落,则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选填“偏高”“偏低”或“不变”)(2)图 1 内 a-e 五个点中,d 点的种群年龄组成是_型,前 8 年种群数量最大的是_点。(3)该湖泊受到富含 P 的生活用水的污染,某科研小组提出生态治污的方案:培养藻类去除水体中的 P。据图 2 分析选择的藻类应是_。(4)在培养藻类时需每天定时对藻细胞进行取样计数,估算培养液中藻细胞的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_。若吸取藻细胞样液 1mL 并稀释 100 倍,采用血

20、细胞计数板(规格为 1mm1mm01mm,由 400 个小格组成)计数,图 3 表示藻细胞的分布情况,以该中方格为一个样方,计数结果是藻细胞有_个。如果计数的中方格藻细胞平均数为 15 个,则 1mL 培养液中藻细胞的总数为_个。答案第 1页,总 16页高二生物 12 月月考参考答案1D【分析】据图分析,实验一的自变量为尖端是否感光,说明感光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这是达尔文的实验。实验二说明尖端产生的刺激能透过琼脂块传递给下部促进生长;这是鲍森-詹森的实验。实验三中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使得胚芽鞘弯向对侧生长,这是拜尔做的实验。实验四中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得物质,可由尖端向下运

21、输,促进下部的生长,这是温特做的实验。【详解】A、实验一是达尔文的实验,自变量为尖端是否感光,证明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胚芽鞘尖端,A 错误;B、实验二是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错误;C、实验三中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使得胚芽鞘弯向对侧生长,这是拜尔做的实验,但没有证明这种尖端产生的刺激是生长素,C 错误;D、实验四是温特的实验,证明了导致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影响是种化学物质,D 正确。故选 D。2D【分析】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在一般情况下,低浓

22、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答案第 2页,总 16页2、该图中 0-i 浓度下,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均表现为促进。0-g 浓度下,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逐渐增强,g-i 浓度下,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逐渐减弱。【详解】A、向光性的原因是由于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大于向光一侧,背光侧生长快向光侧生长慢。若向光性幼苗的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 m,则其背光侧浓度为大于 m,背光一侧长得快,从促进效果来看必须大于 n,对应浓度应小于 M,A 正确;B、茎的背地性是由于重力的影响,近地侧浓度大于远地侧,茎对生长素不敏感,表现为近地侧长得快,远地侧长得慢。若背地性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 M,则其远地

23、侧浓度小于M,从作用效果来分析,远地侧长得慢,需要小于 n,对应浓度应小于 m,且大于 0,B 正确;C、根的向地性是由于重力的影响,近地侧浓度大于远地侧,根对生长素敏感,表现为近地侧浓度高抑制生长,远地侧浓度低促进生长。若向地性根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为 m,则其近地侧浓度高,表现为抑制作用,浓度范围应大于 i,C 正确。D、根据 BC 选项分析可知,茎的背地性只表现出促进作用,根的向地性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D 错误。故选 D。【点睛】该题答题思路为先分析外界刺激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搞清楚浓度关系,再根据不同器官的敏感程度不同,从作用效果确定浓度范围。3A【分析】分析题图:本题实验的目的是

24、探究单侧光使胚芽尖端的生长素转移了还是将生长素分解了。若单侧光使胚芽尖端的生长素发生转移,则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 A=B,CD,即 CA=BD,胚芽鞘的长度关系为 ca=bd;若单侧光将生长素分解了,则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 A=B,CD,即 CA=B=D,胚芽鞘的长度关系为 ca=b=d。答案第 3页,总 16页【详解】A、图 1 中,若单侧光将生长素分解了,则甲和乙的胚芽鞘都应向光弯曲生长,但乙组胚芽鞘直立生长,说明单侧光并没有将生长素分解,而是盖玻片阻挡了生长素的转移,使胚芽鞘直立生长,所以由图 1 可知单侧光使胚芽尖端的生长素发生转移,即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从而引起胚芽鞘弯曲,A 正确;

25、B、若单侧光使胚芽尖端的生长素发生转移,则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 A=B,CD,即CA=BD,胚芽鞘的长度关系为 ca=bd,B 错误;C、若单侧光将生长素分解了,则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 A=B,CD,即 CA=B=D,胚芽鞘的长度关系为 c1 时,表示种群数量在增长;当=1时,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当1,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在第 59 年间=1 种群数量维持稳定;第 912 年1,种群数量增加。【详解】由图可知:在第 1第 4 年之间=1.5,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即前 4 年间种群呈“J”型增长,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 正确;第 4 年到第 5 年间减少,但仍然大于 1,则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B

26、 正确;第 5 年到第 9 年间,=1,该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并保持相对稳定,C 正确;从第 11 年到 12 年1,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第13 年数量依然在增加,无法确定 K 值,D 错误。故选 D。7C【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2、种群的空间特征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3、生物群落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且其中

27、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草原群落在垂直方向也有分层现象,只是没有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明显。【详解】答案第 6页,总 16页种群是指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高大的乔木不是同种生物,其分布不属于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A 错误;群落的分层现象是指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稻只是一个种群,不能体现了群落的分层现象,同样,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B 错误;C 正确;群落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草原群落也不例外,D 错误。8C【分析】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滴加培养液时

28、,应先加盖玻片,再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详解】A、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使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分布均匀,A 错误;B、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酵母菌数,B 错误;C、计数室的体积=220.1=0.4mm3,共有酵母菌细胞 M 个,则 10mL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个数=M101000100.4=2.5M105 个,C 正确;D、该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自身对照,无需设置对照组,要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必须重复实验,求平均值,D

29、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考查了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意在考查识记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设计修订能力,要能够识记实验过程中的相关注意点,如:样品应混合均匀后取样、取样时间相同、计数的方法等。答案第 7页,总 16页9C【分析】据图分析,b 表示生物摄取的食物种类,数据越多,表明该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d 表示两种生物摄取重叠的食物种类,数据越大,说明 M、N 的竞争越激烈。【详解】A、根据曲线图分析,M、N 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有重叠,则为竞争关系,另外曲线不重叠时,M 与 N 也可能存在竞争,如环境资源,A 错误;B、b 越大说明生物摄取的食物种类越多,表明该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

30、B 错误;C、d 越小,两条曲线靠的越近,说明 M、N 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重叠越多,表明 M 与N 的竞争越激烈,C 正确;D、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两种生物种群数量将呈现 S 型增长,D 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以曲线图的形式,考查竞争和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关键是理解图中 b 和 d 的含义。10B【分析】种群密度的调查一般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在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需注意随机取样、样方大小合适,并且样本数据足够大等,用标志重捕法需要注意标记物对标记动物的生活、再次捕捉等没有影响且不易脱落。浸泡法: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制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至一天(要求的溶液浓度

31、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沾蘸法:把插条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 5s),深约 1.5cm 即可。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模型构建是生物学教学、研究和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提出模型的形式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等。答案第 8页,总 16页【详解】研究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不宜采用标志重捕法,错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被捕捉过一次的动物更难捕捉,根据“种群数量=(第一次捕捉数)(第二次捕捉数)(第二次捕捉到的标记数)”,则估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大,错误;丰富度是指物种数目的组成多少,土壤中某

32、种小动物个体总数下降,但物种数并没有减少,所以该地物种丰富度没有下降,错误;种群数量的变化可利用数学模型(如坐标曲线、数学公式等)描述、解释和预测,正确;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只能用于探究农田里具有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和种群数量,错误;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用浸泡法处理要求时间较长、溶液浓度较低,沾蘸法则正好相反,错误;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需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一般是同一方位的两边)以及夹角定点上的菌体,错误;综上所述,只有正确,故 B 正确,ACD 错误。【点睛】易错点:黑光灯诱捕法只使用于具有趋光性的昆虫的种群密度的调查;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的计数原

33、则是方格内和相邻两边(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记右)以及夹角的定点。11D【详解】仅纸盒转动时,胚芽鞘始终只有右侧受到单侧光照射,所以 A 所含的生长素浓度高于 B,中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仅胚芽鞘尖端及琼脂块转动时,相当于胚芽鞘的每一侧都均匀受光,所以 A 所含的生长素浓度等于 B,中胚芽鞘直立生长;整个装置同时转动时,始终是靠开口的一侧受到光照,所以 A 所含的生长素浓度高于 B,中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故选 D【定位】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点睛】生长素由胚芽鞘的尖端产生,能由尖端向下运输到作用部位,促进伸长区的伸长。当胚芽鞘答案第 9页,总 16页受到单侧光照

34、射时,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由向光侧运向背光侧,导致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而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慢。12C【分析】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名称合成部位存在较多的部位功能生长素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赤霉素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主要是根尖细胞分裂的部位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根冠、萎蔫的叶片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植物的各个部位成熟的果实中较多促进果实成熟【详解

35、】苯乙酸是具有生长素效应的植物生长素,不是植物生长调节剂,-萘乙酸(NAA)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正确;生长素在植物体成熟组织部位的运输形式是非极性运输,答案第 10页,总 16页错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生长还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正确;外界因素会影响激素的合成,进而调节基因组的表达,正确;顶芽生长占优势时生长素积累在侧芽,导致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生长受到抑制,而不是侧芽生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错误;向光性现象表明生长素存在横向运输,但不能说明其横向运输是一种主动运输,错误;细胞分裂素能延缓衰老,而脱落酸能促进衰老,因此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在对植物衰老的调节中起拮抗作用

36、,正确。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时,各种植物激素的比例决定细胞的分裂、细胞的分化方向,例如生长素浓度高促进生根,细胞分裂素浓度高促进芽的生成,正确。故选 C。13C【分析】甲种群与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说明是两个物种。题图显示:随时间的推移,甲乙个体数量的比先增加后减少,最后在 t 时刻降为零,说明甲种生物的数量先增后减,最终被淘汰,因此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t 时刻两种群竞争程度最低。【详解】A、由分析可知,甲乙两种群的种间关系竞争关系,A 错误;B、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乙种群最终呈现“S”型增长,甲种生物最终被淘汰,但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都受本身密度制约,B 错误;C、t 时刻两种群竞争程度最低,但乙种

37、群在 t 时刻的数量不一定最大,C 正确;D、在曲线的起始点,甲的数量远低于乙的数量,而后数量比逐渐接近 1,说明甲种群出生率大于乙种群,而后二者的出生率相等,在曲线的下降阶段,数量比越来越小,说明甲种群答案第 11页,总 16页出生率小于乙种群的出生率,D 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解题时需准确获取图中信息,从甲乙数量比分析它们的种间关系和数量变化。14C【详解】A、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据题意分析,该种群的年出生率=20%,A 错误;B、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不是指某种群数量的多少,B 错误;C、每毫升河水

38、中含有 9 个大肠杆菌,该结论不能反映出种群的空间特征,能反映出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C 正确;D、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动植物物种丰富,其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 错误15BD【分析】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实验分析科学家实验过程实验结论及分析达尔文胚芽鞘+单侧光向光生长。去尖端+单侧光不生长,不弯曲。用锡箔罩住尖端+单侧光生长,不弯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对下部产生影响,出现向光弯曲。答案第 12页,总 16页曲。詹森切去胚芽鞘尖端+单侧光不弯曲。胚芽鞘尖端下部放琼脂片+单侧光弯曲。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拜尔切去胚芽鞘尖端,移至一侧,置于黑暗中培养,胚

39、芽鞘向放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尖端产生某种化学物质,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温特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某一侧。空白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某一侧。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生长。郭葛从人尿中分离出能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生长素的化学成分是吲哚乙酸。【详解】16ABD【分析】1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脱落酸等,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促进插条生根和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作用;赤霉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接触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的作用是促进果实、叶片等器

40、官的衰老和脱落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是脱落酸,乙是赤霉素,丙是生长素。【详解】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是脱落酸,乙是赤霉素,丙是生长素。激素丙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后,能影响靶细胞内基因的表达进而调节细胞代谢,A 正确;答案第 13页,总 16页B、赤霉素与生长素共同促进植物生长,两者表现为协同作用,B 正确;C、用生长素的类似物处理插条生根的方法中,沾蘸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高,浸泡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C 错误;D、合成脱落酸的主要部位是根冠和萎蔫的叶片,D 正确。故选 ABD。17ABD【分析】【详解】A、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对植物生长均具有促进作用,属于植物生长的促进剂;脱

41、落酸与乙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抑制作用,属于植物生长抑制剂,A 正确;B、不同种类植物激素作用的靶器官可能相同,作用效果可能相反,如生长素与脱落酸都可以作用于植物的叶片与果实,但生长素可促进叶片和果实的生长发育,脱落酸则促进叶片与果实的脱落,B 正确;C、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対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其作用不同,C 错误;D、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包括植物激素的合成和分解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而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D 正确。故选 ABD。【点睛】本题是对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中的应用的考查,回忆不同

42、植物激素的作用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中的应用,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18BD【分析】答案第 14页,总 16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而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详解】A、标志脱落可能导致重捕数统计量的减少,与实际比较,应偏大,A 错误;B、在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实验中,只统计方格内菌体没有统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导致偏小,B 正确;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会因数目较多而导致统计数值偏大,C 错误;D、调查土

43、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装置上的电灯,导致部分小动物没有进入诱虫器而使数值偏小,D 正确。故选 BD。【点睛】19ACD【分析】1、图 1 中,表示互利共生,对应于甲图;表示种内斗争;表示捕食,对应于乙图;表示竞争,对应丙图。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寄生: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详解】A、图 1 中:中 A、B 两种生物在营养上互惠互利,两者关系应为互利共生;中同种生物为共同的生活条件而发生的关系应为种内斗争:为捕食关系,

44、且 A 为捕食者,B 为被答案第 15页,总 16页捕食者;中 A、B 两种生物为了共同的生活资源而发生的关系应为竞争,A 正确;B、图 1 中的为捕食关系,且 A 为捕食者,B 为被捕食者,A 的数量大量减少后,会引起B 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后趋于稳定,B 错误;C、图 2 中,甲表示互利共生,对应;乙表示捕食,对应;丙表示竞争,对应,C 正确;D、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为竞争关系,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可用图 1 中的和图 2 中的丙表示,D 正确。故选 ACD。【点睛】20CD【分析】分析表格:表中是退耕还林后,某生态系统在 20 年内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

45、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其中物种 a、物种 b 和物种 c的种群密度都先升高后降低,但物种 a 的变化先于物种 b,而物种 b 的变化先于物种 c。【详解】A、表中只列举了 3 个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据此不能判断该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A 错误;B、第 15 年内,物种 a 成为优势物种,B 错误;C、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退耕还林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 正确;D、第 10-15 年内,由于多年生草本和灌木的遮盖,物种 a 获得的光照较少,因此不能适应环境而逐渐消失,D 正确。答案第 16页,总 16页故选 CD。21 吲哚乙酸(IAA)促进细胞分裂抑制和促进作用1mg、2mg、3mg、4mg、5mg侧芽光照和温度22次生演替增加样方采用五点取样法或等距取样法竞争寄生、捕食J10023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伸长)两重09 gL1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假说一对照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24竞争和捕食偏高衰退b绿藻抽样检测法1224108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