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63754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1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国学”是一国之学,是国家之学,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之学。“国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正如近代国学家梁启超所言:“学术思想在一国,犹人之精神也。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现象,则其形质也。故欲觇其国文野强弱程度如何,必于学术思想焉求之。”中国“国学”既为中国之学术,那么,何为中国“国学”之“本”?“国”原义是指邦国、疆域。“国学”的“国”是指“国家祖国”。“国家”是随着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而文化也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得到繁荣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仅有阶级性,而且还具有

2、社会性。“中国”指我们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中国的“国学”指由我们自己的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其“根”在本国、其发展亦在本国。“国学”的“国”不仅指“国家”,而且还指“祖国”。“国家”是在阶级社会才产生的,然而“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祖国”有自己本土的古老文化,并且这种文化会一直传承延续到有阶级的社会,甚至再延续到阶级消亡的社会。“祖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祖国”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家”的外延。“称呼别的国家时,国家这个词应该用复数形式,因为它们每一个都是许多个而不是一个。”而称呼“祖国”时,“国家”相对于自己而言具有唯一性。“本

3、”原义是“根”,这里所说的“国学”之“本”,即“国学”之“根”。“国学”离不开“本国”,“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中国“国学”之“本”即“中国”。日本学者山田孝雄说:“国体的宣明是国学的第一要义把国学看成文献学,就止于丢失精神的形骸,同时也丢弃了我国特异的意识。”邓实在国学今论中也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其国者有其学。国学者,与有国而俱来,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谈论中国“国学”之“本”,首先必须明确“国学”的本根在“本国”,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第一要义。此外,还要明确“国学”之探讨,是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本”,就像日本近代盛行的“国学”以排斥外来文化、主张以研

4、究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等古籍为“根本”,以阐发日本的“固有精神”为主旨。探讨我国之“国学”,即以中国固有文化为本根,例如中国“国学”者讲“国学”,大都以中国的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学、哲学等为主要内容。偏离了“本国”之学,就不是“国学”,故而“国学”不仅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本”,而且还要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根据”。(摘编自史少博中国“国学”之本体)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国学”是国家之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B. 中国“国学”是中国之学,即中国之学术,是由我们自己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C. “国学”的“国”既指“国家”也指“

5、祖国”,“国学”的根及其发展也都在本国。D. “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主要在于称呼别的国家时应用复数。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篇部分,从“国学”的定义写起,意在引出中国“国学”之本这一论题。B. 文章中间部分厘清了“国”与“本”两个概念,并明确了中国“国学”之“本”。C. 文章结尾,进行中日对比,说明“国学”之探讨是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本”的。D. 文章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一层层将论证推向深入。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从时间上看,“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因此它的外延大于“国家”。B. “国学

6、”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可见,日本“国学”之“本”就是“日本”。C. “国家”先于“国学”产生,“国家”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决定着“国学”的内容。D. 我国若要弘扬“国学”就必须排斥外来文化,下大力气研究本国的经典文化。【答案】1. D 2. C 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区别主要在于称呼别的国家时应用复数”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第三两段,原文为“祖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祖国与国

7、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祖国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家的外延”。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进行中日对比”说法错误,结尾并未运用对比论证,把中日进行对比,是运用举例论证。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

8、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它的外延大于国家”的说法扩大了范围,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原文为“祖国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家的外延”,选项缺失了原文的“一般来说”;C项,错在“国家”先于“国学”产生,相关信息在文章第四段,原文为“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D项,“若要就必须”的说法过于绝对。故选B。【点

9、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10、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11、。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2018年1月17日,中国银联发布2

12、017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这是中国银联连续第十年跟踪消费者支付习惯及风险偏好的变化情况。手机闪付成为2017年市场份额增速最快的移动支付产品,6成受访者表示使用,较2016年增长1倍。主要原因在于手机闪付无需解锁、只需指纹验证,更加便捷,并具有金融芯片级安全防护,获得苹果、三星等国际知名手机品牌及华为、魅族、小米、中兴等国产手机主流厂商的高度认可。同时,使用人群结构变化更为明显,从中高端人群走向社会大众。随着手机厂商的大力支持及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手机闪付的普及程度或向扫码支付看齐。数据显示,传统密码验证方式的使用比例较2016年下降25%,动态验证码的使用比例连续两年下滑,2017年

13、再次下降20%。与此同时,以指纹识别为代表的生物识别认证因安全与便捷的独有优势获得青睐。本次被调查者中使用指纹识别方式的比例为48%,呈现出逐步替代传统密码的趋势。(摘编自中国银联发布2017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有删改)材料二:调查显示,5成以上的消费者通过手机支付完成线下购买实物、信用卡还款、外卖、打车及充值缴费等日常支付。其中,打车、叫外卖是90后、80后常用场景,买电影票、发红包是70后常用场景,资金转账则成为60后的首选。值得注意的是,外卖消费场景崛起迅速,移动支付比例超过6成,而80、90后男性群体对其增长贡献最大。报告显示,70后、80后是网络消费主力军,其中男性月均网上消

14、费额超过5000元的比例(23%)首次超越女性(15%)8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调查显示,90后收入情况虽不及其他年龄段人群,但每月网上消费金额高于5000元以上的比例(23%)却高于其他所有年龄段人群,年轻群体在移动支付领域的消费具有巨大潜力。(摘编自经济日报,2018年1月,有删改)材料三: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代际特征一览表(摘编自搜狐网,2018年1月18日,有删改)材料四:90后人群在使用移动支付时,往往看中便捷性,对安全性有所忽略,如泄露注册金融账号并透露银行卡号等重要信息,在Wi-Fi网络下输入移动支付密码等。70后、80后中仍有超过一半人群并未购买账户安全险,对于账户安全

15、险的重视度不够,存有侥幸心理,认为被盗刷的可能性低,没有必要办理。60后人群容易受优惠信息的吸引,对于不明二维码防范意识差,对于任何渠道有优惠的促销的二维码都会去扫一扫。调查显示,相比2016年,自行承担所有损失的消费者占比下降12%,其中商业保险、风险赔付、欺诈资金与货物拦截等产业风险保障机制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遭遇诈骗后,及时联系银行挂失卡片可帮助减少损失。受访者中,拨打银行客服挂失卡片,遭遇诈骗但未蒙受损失的比例为47%,而通过第三方挂失等其他方式止损的比例仅为30%左右。(摘编自搜狐网,2018年1月18日,有删改)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以指纹识别为代表的生

16、物识别认证因安全与便捷的独有优势获得青睐,呈现出逐步替代传统密码的趋势。B. 80后和90后这两个群体的消费习惯的改变,使得外卖消费移动支付场景崛起迅速,移动支付比例超过6成。C. 手机支付改变着消费者的使用习惯,不同年龄群体常用的消费场景各有不同,资金转账是60后的首选。D. 70后、80后是网络消费主力军,有超过一半的人没有购买账户安全险,说明他们对移动支付的安全性重视不够。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材料一分析了手机闪付成为增速最快的移动支付产品的原因,便捷性、安全性以及国内外一些手机生产商的认可是其主要原因。B. 材料二概括分析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在移动

17、支付比例上升中贡献,其中年轻群体在移动支付领域的消费具有巨大潜力。C. 材料三显示,60后人群发生损失后,采取及时补救措施的比例低于其他年龄段,因而,他们一旦遭骗后,遭受的损失可能相对较大。D. 材料四显示,在消费者遭遇诈骗后,商业保险、风险赔付、欺诈资金与货物拦截等产业风险保障机制可以使消费者没有损失。6. 消费者在移动支付时,如何规避风险,减少损失?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答案】4. B 5. D 6. 在安全的网络下使用移动支付,设置安全的支付密码,不要泄露自己的金融账号及银行卡号。增强防范意识、不贪占小便宜,不随意扫描二维码,为自己的支付账户购买安全险。遭受诈骗后,及时联系银行和第

18、三方挂失,将损失几率降到最低。【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B 选项范围扩大,“80后和90后这两个群体的消费习惯的改变”错误,由原文“值得注意的是,外卖消费场景崛起迅速,移动支付比例超过6成,而80、90后男性群体对其增长贡献最大。”可知,是“80、90后男性群体”,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

19、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D选项“可以使消费者没有损失”错误,由原文“自行承担所有损失的消费者占比下降12%,其中商业保险、风险赔付、欺诈资金与货物拦截等产业风险保障机制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遭遇诈骗后,及时联系银行挂失卡片可帮助减少损失。”可知消费者还是有一定损失的。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由材料四“90后人群在使用移动支付时

20、,往往看中便捷性,对安全性有所忽略,如泄露注册金融账号并透露银行卡号等重要信息,在Wi-Fi网络下输入移动支付密码等。”,可总结出第一点。 由材料四“70后、80后中仍有超过一半人群并未购买账户安全险,对于账户安全险的重视度不够,存有侥幸心理,认为被盗刷的可能性低,没有必要办理。”“60后人群容易受优惠信息的吸引,对于不明二维码防范意识差,对于任何渠道有优惠的促销的二维码都会去扫一扫。”可总结出第二点答案。从材料四最后一节“在遭遇诈骗后,及时联系银行挂失卡片可帮助减少损失。”可总结出第三点答案。【点睛】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首先浏览选项标敏感点,敏感点就是题干要求的“内容”“艺术特色”等。其

21、次回归原文找对应句,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句,筛选信息类要注意是否改变了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据。最后排除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远 山张世勤莽莽苍苍,四面青山。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父亲刚逝,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郁。今天天气放晴,他该出山,但他只能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现在,父亲不在了,从今天开始他得习惯

22、一个人出山。山路崎岖,又是一个转弯,转过弯去就是一个长长的缓坡,然后再转弯。这条山路他早已烂熟于心,每到一处转弯,他都要提醒父亲:爹,转弯了。可他再也听不见父亲的回答,父亲的确是不在了!不知什么时候,车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个转弯处。这种情况从前还未有过,他说,咱们赶路吧,牛却仍然未动。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这头牛,当年是父亲接生的,难道它还记着父亲对它的好?他也再次想起父亲,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唉,爹,转弯了。没想到,这一说,牛迈开步子,熟练地转过弯去。他终于明白,牛跟他一样,都习惯了父亲坐在车上,习惯了每到转弯处的提醒,现在到了转弯处,他不说话,牛就有些慌,不知该怎么办。也许,他

23、和牛都需要一个转弯的过程。明白过来之后,接下来的路就顺畅得多了。到转弯处,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给父亲说一声:爹,转弯了。这么喊,又像是喊牛。望着老成持重的牛,他突然觉得把它看作父辈,似乎也没什么错。父亲和牛的秉性是一样的。过了些日子,他再次从山外回来的时候,牛车上不再那么空荡荡的了,而是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年轻的女人穿着红红的上衣,充满着对大山的新奇。过去,出山进山,远远看去都是一个小黑点,而现在却是一抹鲜红。这抹红,在青山绿水之间,想掩映都掩映不住。年轻的女人是他在山外认识的。每次木柴装车后,他都要带上一种小山果,红红的,是他打柴时顺手摘下的,不为卖钱,只供人品尝。半品半尝之间,木柴也就卖出去

24、了。后来年轻的女人就来了,问他,卖的?他说,不是,随便让人吃的。真的?真的。第二天,他刚摆下摊,一小堆红山果红红地映着。年轻女人又来了。她说,你怎么不卖呢?他说,山里有的是,不值钱。第三次来的时候,年轻的女人问,你叫什么?他说,叫青树。住在山里?是的。你不觉得枯燥吗?不枯燥,山里有山鸡、野兔,山树上有樱桃、山楂什么都有。年轻的女人说,你怎么不问我叫什么。他便问,你叫什么?年轻的女人说,我叫红苗。此后,每次红苗都很准时地来到青树的摊前,一边与青树拉呱,一边吃着红山果。青树觉得卖柴原来挺有意思,怎么过去就没觉得呢!红苗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红苗坐在牛车上向大山深处走去。新鲜的空气裹挟着她,蓝天白云

25、笼罩着她,她觉得天地一下子宽广了。她对青树说,我想告诉我爹。青树说,怎么告诉,他听不见。红苗说,我喊。绵延的群山让红苗柔软的心情无限地舒展。她两手打个弧放在嘴边:爹,我转弯了。牛听了红苗的话,先是一愣,然后就要转弯,青树忙抚着牛头,轻声说:不是喊你,是喊她爹的。牛似乎明白了青树的意思,不好意思地吧嗒了几下眼皮。第二天,青树要去打柴,红苗说今天不打柴了。今后也不打柴了。青树不解,红苗说我们可以种菜、卖山果。山果是山树自己结的,摘下来,是顺手的事,怎么可以拿去卖呢?红苗说树不也是自己长的吗?山果咱们也可以自己种啊。青树第一次驾着空空的牛车出山了,一路上,他不断地跟牛说转弯了,也像是给自己说。在这大

26、山深处,青树知道,转一个弯,就能看到一片不一样的树,开一壁不一样的花。是不是过日子的路也要这样走,要不断地转个弯才好呢?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青树出山的牛车上,不再只是一些硬邦邦的木柴,而是瓜果梨枣,色彩缤纷。打这,去一趟山外,青树就会装回一袋子钱。这天青树从山外回来,丰盛的菜肴让他想到了爹留下来的酒葫芦。喝了酒的青树抓着红苗的手,对着群山,高声大喊:爹。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青树喊:爹,我转弯了。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 小说开头对大山

27、环境的刻画,既有静态描写,也有动态描写,为下文情节作了铺垫,奠定了全文孤独忧伤的感情基调。B. 青树在父亲去世前“从未感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说明了青树的孝顺,也体现了青树的因循守旧,为红苗的出场作铺垫。C. 小说开头“孤独的牛车”像“一个小黑点”,后文红苗的上衣是“一抹鲜红”,二者形成对比,暗示了主人公心境与生活的转变。D. 作者极力渲染了山间景色的美丽与山间生活的美好,这深化了小说回归自然的主题,反映出作者对乡村文明日益消逝的思索。8. 小说中的红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9. 小说以“远山”为题,有人认为以“转弯”为题更恰当,你认为“远山”与“转弯”哪一个更好?结合全文谈谈

28、你的看法。【答案】7. C 8. 聪慧。红苗很有生意头脑,她懂得让青树栽培种植山果和蔬菜用来做生意并收益。勤劳。红苗做事勤快,努力钻研,开发出二三十个果蔬品种。大方、有主见。红苗看重青树的朴实并主动与青树交往,之后就毅然决定嫁给他。 9. 答案示例一:以“远山”为题更好。“远山”是故事展开的环境,正是山里生活的纯净自然孕育了主人公内在品质的纯净自然。“远山”富有象征意义,以之为题,更能表现山间生活的自然纯净与温馨,寄寓了作者对纯粹质朴生活的向往。以“远山”为题,给读者更悠远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在远山美好的自然风景和人情风貌中获得审美的愉悦感和生活的启示,含蓄而富有诗意。答案示例二:以“转

29、弯”为题更好。情节始终围绕着是否转弯展开,青树与红苗都有一个转弯的过程。暗示人物的转变,生活从单调变得丰富多彩。更符合小说的主题思想:过日子要不断转弯,只有放弃旧观念,才可能追寻到美好生活。【解析】【7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A项,“奠定了全文孤独忧伤的感情基调”错。B项,“说明了青树的孝顺,也体现了青树的因循守旧”错。D项,“反映出作者对乡村文明日益消逝的思索”错。【8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中的红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

30、,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主要性格“聪慧”“勤劳”“大方,有主见”的角度概括人物红苗的性格特征,然后

31、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例如,“红苗说我们可以种菜、卖山果。”她很有生意头脑。“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红苗主动与青树交往,看重青树的朴实,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先概括红棉的性格特点,再结合小说的情节,分点回答。【9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以远山为题,有人认为以转弯为题更恰当,你认为远山与转弯哪一个更好?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本题考查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分析小说标题的好处,主要从两个方向入手:一是标题对小说三维(人物、情节、主题)的影响;二是标题本身是否具有审美意义(蕴含丰

32、富的意蕴)。如以“远山”为题,“远山”既是实指主人公生活的环境,又指一种生活境界,是作者在小说中塑造出来的一种令人向往的自然温馨的生活姿态;“远山”一词含蓄且极富诗意。而以“转弯”为题,在情节上更契合小说主题,小说中多次出现“转弯”的字眼,它既是道路的转弯,又象征着生活方式和心态的转变,更符合主题,青树和红苗因观念上的转变走向了更美好的生活。 点睛:1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标题若是文中出现的某一事物,该事物很可能是文章的线索,有意无意的贯穿情节始终,甚至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2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是要向读者提示某方面的信息,而这个信

33、息对读者理解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小说的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4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有的标题具有反讽义,体会文章主旨是要结合社会现实来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王安礼,字和甫,安石之弟也。早登科,从河东唐介辟。(吕公弼)荐安礼于朝,神宗召对,欲骤用之。安石当国,辞,以为著作佐郎、崇文

34、院校书。他日得见,命之坐,有司言八品官无赐坐者,特命之。迁直集贤院,出知润州、湖州,召为开封府判官。尝偕尹奏事,既退,独留访以天下事,帝甚乡纳。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苏轼下御史狱,势危甚,无敢救者。安礼从容言:“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今一旦致于理,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帝曰:“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李定、张璪皆擿使勿救,安礼不答,轼以故得轻比。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事至立断。前滞讼不得其情,及且按而未论者几万人,安礼剖决,未三月,三狱院及畿、赤十九邑,囚系皆空。书揭于府前,辽使过而见之,叹息夸

35、异。帝闻之,喜曰:“昔秦内史廖从容俎豆,以夺由余之谋,今安礼能勤吏事,骇动殊邻,于古无愧矣。”特升一阶。帝数失皇子,太史言民墓多迫京城,故不利国嗣。诏悉改卜,无虑数十万计,众汹惧。安礼谏曰“文王卜世三十,其政先于掩骼埋胔,未闻迁人之冢以利其嗣者。”帝恻然而罢。久之,御史张汝贤论其过,以端明殿学士知江宁府,汝贤亦罢。元祐中,加资政殿学士,历扬、青、蔡三州。又为御史言,失学士,移舒州。绍圣初,还职,知永兴军。二年,知太原府。苦风痹,卧帐中决事,下不敢欺。卒,年六十二,赠右银青光禄大夫。(宋史王安礼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

36、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B. 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C. 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D. 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登科,也称登第。一般考中进士以上就可称登科。但民间有“大小登科”的说法,结婚被称为“小登科”。B. 品,封建时代官吏的级别,共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共十八级。文中“著作佐郎”是正八品第十六级。C. 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

37、食物用的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的意思,文中指祭祀。D.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等。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安礼才华出众。因兄长王安石执政,他主动推辞了皇帝的任命,只担任了八品小官。但他关于国家大事的见解却深得皇帝赏识。B. 王安礼为人正直。苏轼被关押在御史狱,形势十分危急,没人敢救他。王安礼却坦然向皇帝进谏,请求宽赦苏轼,不要因言治罪。C. 王安礼善于断案。他的前任审理得不妥和积压的案子,王安礼都从轻发落,不到三个月,三狱院以及畿、赤十九个县的囚室都空了。D. 王安

38、礼敢于进谏。他用文王治政首先就是掩埋路边的尸骨的例子,劝说皇帝收回迁移百姓墓地的诏令,皇帝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 (2)诏悉改卜,无虑数十万计,众汹惧。【答案】10. B 11. B 12. C 13. (1)我本来就不会重加谴责他,(现在既然你为他求情)我将为你宽赦他。你尽管离开,不要把这事泄露出去。(2)诏令他们全部另行选择(墓地),大约有数十万座,众人都惶恐不安。【解析】【1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39、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古”“大度之主(胸怀大度的君主)”“言语”“轼”“才”“自”“爵位”“此”“心”,虚词“之”“以”“其”,“如此”意思是“像这样”,为一个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两项;“爵位”作“立取”的主语,意思是“爵位可以很快得到”,作动词“谓”的宾语,承前省略主语“轼”,意思是“苏轼认为爵位可以很快得到”,意思独立,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A项;再结合本句意思:自古以来胸怀大度的君主,是不会因别人的言论不当而治他的罪的。苏轼以他的才干自发奋起,认为爵位可以很快得到,而现在却仍然这

40、样碌碌无为,他的心中不能没有抱怨。句子可以断开为: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故选B。【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文中著作佐郎是正八品第十六级”说法错误,正八品是十五级。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

41、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王安礼都从轻发落,不到三个月,三狱院以及畿、赤十九个县的囚室都空了”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原文为“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事至立断。前滞讼不得其情,及且按而未论者几万人,安礼剖决,未三月,三狱院及畿、赤十九邑,囚系皆空”,也就是说囚室都空了,是因为王安礼处理案件雷厉风行,将之前滞留的案件都处理完了。并不是从轻发落,释放了犯人。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

42、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固”,本来;“谴”,谴责;“卿”,你;“贳”,宽恕,赦免;“之”,代词,他,指苏轼;“第”,但,只是,尽管;“去”,离开;“漏言”,把这(说的事情)事泄露出去;“勿漏言”,不要把这事泄露出去。(2)中的“诏”,诏令;“悉”,全,都;“改卜”, 指另行选择(墓地);“无虑”,大约;“众”,众人,大家;“汹惧”,惶恐不安。【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

43、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王安礼字和甫,是王安石的弟弟。很年轻的时候即考中进士,听从河东唐介的征召。(吕公弼) 向朝廷推荐王安礼,神宗召王安礼应对后,想马上任用他。这时是王安石执政,他就推辞了,被任为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有一天神宗召见他,命他坐下,有关官员说八品官没有赐座的,皇上即特别 地赐给座位。升任直集贤院,出知润州 、湖州,又召回任开封府判官。(王安

44、礼 )曾与开封府尹一起向皇上奏事,奏事完后,皇上单独留下王安礼,询问他一些国家大事,对他的意见,皇上很赏识,并加以采纳。入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 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下御史狱,情势很危急,没有人敢救他。王安礼则坦然地说:“自古以来胸怀大度的君主,是不会因别人的言论不当而治他的罪的。苏轼以他的才干自发奋起,认为爵位可以很快得到,而现在却仍然这样碌碌无为,他的心中不能没有抱怨。现在如果按理治他的罪,我担心以后 人们会说陛下不能容纳有才能的人。”神宗说:“我本来就不会深责他,现在既然你为他求情,我就宽赦他。你出去之后,不要把这事说出去,苏轼刚引起众人的怨恨,我恐怕有人会拿这件事来害你。”李定、张璪都指

45、使王安礼不要解救苏轼,王安礼没有答应,因此苏轼只受到轻微的处罚。 以翰林学士身份知开封府,只要有事他马上处理,从不拖拉。他的前任审理得不十分妥当的案子,以及立案后没有处理的案子很多,牵涉到几万人。王安礼分类处理,不到三个月,三狱院以及畿、赤县十九个县的囚室都空了。审理案件的情况公布于府衙门前,辽的使者从府衙前经过看到了,对王安 礼夸奖不已。皇上听后高兴地说道:“过去秦国的内史廖从容地祭祀,破坏了由余的阴谋 。现在安礼勤勉治政,使远方异域惊叹,这与古人相比都毫不逊色。”于是特别提升了王安礼官阶一级。皇上多次失去皇子,太史说民间墓地隔京城太近了,所以不利于皇朝的后代,诏令他们将墓地都 改迁,大概有

46、数十万座,众人震动 、恐惧。王安礼上奏说 :“文王占卜说要传世三十年 ,他治政首先就是掩埋路边的尸骨,而没有听说他为了利其后代而要迁移百姓墓地的事。”皇上即诏令停止搬迁。 过了很久,御史张汝贤上书弹劾王安礼的过失,王安礼被贬出,以端明殿学士身份知江宁府,张汝贤 也被罢免。元祐年间,加王安礼资政殿学士衔,历知扬、青、蔡三州。又被御史弹劾,失掉学士,移 任舒州。绍圣初年,恢复原职,知永兴军。绍圣二年(1095),知 太原府。得风寒病,四肢麻 木不能 行走,只得卧床办公,但下面的人都不敢欺瞒他。去世时,六十二岁,赠他为右银青光禄大夫。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贺新郎九日刘克庄湛湛长空黑。更那堪、

47、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注】牛山:齐景公登上牛山想到终有一死而凄凉落泪。南朝狂客:孟嘉。晋孟嘉为桓温参军,曾于重阳节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14. 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风雨交加环境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B. “白发书生”是作者自指,作者落泪既是为神州残破沉沦伤心洒

48、泪,也是联想到齐景公牛山落泪,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C. “少年”三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但是目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D. 作者最后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思恋。“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言外。15. 词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答案】14. B 15. 借景抒情(或借助景物描写),开篇描写交织着斜风细雨的暗沉沉的天空,中间描写登楼所见的点点秋色,结尾描写大雁远飞、斜阳西沉,都表达了诗人对神州陷落金人之手的忧愤之情。用典,反用齐景公登牛山为个人生命

49、短暂流泪的典故,表现诗人心忧中原的爱国情怀;化用孟嘉登高帽落的典故,谴责当时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风流的狂客行径,表现诗人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又无能力为的心情。对比,少年的才华横溢与如今的才气凋尽形成对比,表现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如今的家国之恨;将自己对家国的忧心与当时文人不顾家国现状,仿效魏晋名士的狂放不羁形成对比,表现救国无望的无可奈何。【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

50、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说法错误,作者落泪的原因并没有“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的原因。“尽凄凉不向牛山滴”意为:绝不会像曾经登临牛山的古人一样,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哀饮泣。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表现手法能力。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答题时,首先指出诗词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词具体内容分析诗词是如何运用该表现手法的,最后点出诗词运用该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本题要求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是要

51、求学生赏析诗人表现自己家国情怀的表现手法。本词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昏黑风雨交加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满天密布深黑的乌云,再加上阵阵斜风细雨,使人心乱如麻,愁思似织,这是借景抒情。“看浩荡千崖秋色”写登上高楼,放眼遥望千山万壑,浩荡秋色。但“千崖秋色”,寂寞凄凉,会使人想到神州残破沉沦的“往事”,泪水滂沱。结尾“鸿北去”,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表达了诗人对神州陷落金人之手的忧愤之情。这些都属于借景抒情。结合注释可知“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是用典,意思是说虽然只是普通的一个白发书生,

52、流洒下的行行热泪却总是为着神州大地,绝不会像曾经登临牛山的古人一样,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哀饮泣。这是反用齐景公登牛山为个人生命短暂流泪的典故,表现诗人心忧中原的爱国情怀。“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意思是常常怨恨世人的新意太少,只爱说南朝文人的疏狂旧事。每当重阳吟咏诗句,动不动就把孟嘉落帽的趣事提起,让人感到有些厌烦。这里化用孟嘉登高帽落的典故,谴责当时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风流的狂客行径,表现诗人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又无能力为的心情。还有“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意思是:少年时我风华正茂,气冲斗牛,自以为身上负有凌云健笔。到而今才华如春花

53、凋谢殆尽,只剩下满怀萧条寂寞的心绪。这是拿少年的才华与如今才气凋尽进行对比,表现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如今的家国之恨。还有“常恨世人”三句词人是慨恨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名士风流的狂客行径,每年在重阳节登高,总喜欢提起东晋孟嘉落帽的故事,把它称扬一番,毫无现实意义。“若对”两句,是说如自己这样的忧国志士,并不追慕魏晋风度,这是把自己对家国的忧心与当时文人不顾家国现状,仿效魏晋名士的狂放不羁形成对比,表现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却又无能为力。具体答题,根据以上分析,从借景抒情、用典和对比几种表现手法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作答即可。【点睛】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掌握

54、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永遇乐京

55、口北固亭怀古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的两句:_ ,_ 。(2)苏轼在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用“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3)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两句表达自己回家途中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心情。【答案】 (1). (1)千古江山 (2).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3). (2)人生如梦 (4). 一尊还酹江月 (5). (3)舟遥遥以轻飏 (6). 风飘飘而吹衣【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

56、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江”“觅”“梦”“酹”“飏”“飘”。【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

57、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茶不仅是“喝”的。随着技术不断成熟,茶的“吃”法日益多样化。从“喝”到“吃”的转变,既满足了味蕾,也丰富了茶的食饮文化。有古为今用、 的传统吃法。刚采下的鲜嫩茶青,经过蒸汽杀青,使用特质碾茶炉烘烤制成干茶,再通过精制工艺及专用碾磨设备,形成了一种独特细腻的粉末抹茶。在现代饮食环境中,脱胎于碾茶的古老,得益于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抹茶愈发魅力彰显。作为甜点的绝佳伴侣,清淡微苦的茶香中和了甜腻,让人 。点茶时,将抹茶粉与水调和,用茶筅搅拌均匀,蘸润笔尖,便仿佛拥有了“ ”的魔力。如今,在许多世界美食中都可觅得抹茶的踪迹。( )。铸铁壶,外观厚重朴拙,

58、轻叩仿佛可以听闻咕嘟咕嘟的煮茶声,能更好地烘托熟洱、陈年铁观音等发酵茶的风味;银壶,手工雕刻的繁复花纹盘桓壶身,用它煮茶,洁而不染异味,茶香更和顺韵长。茶的器具有各种材质,然而其中所盛放的茶之精髓却 。早在10多年前,我国的医书上就有茶叶可以杀菌、止痢的记载。科学研究表明,这主要源于茶叶中的精华物质茶多酚。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在现代饮食环境中,脱胎于古老的碾茶,得益于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先进,抹茶愈发魅力彰显。B. 脱胎于古老的碾茶,得益于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在现代饮食环境中抹茶愈发魅力。C. 脱胎于古老的碾茶,得益于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抹茶在现代饮食环

59、境中愈发彰显魅力。D. 脱胎、得益于先进的古老碾茶、栽培和加工技术,抹茶在现代饮食环境中愈发魅力彰显。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不同材质的茶器,适合不同类型的品鉴B. 茶器,适合不同类型的人来品鉴C. 不同类型的品鉴,应针对不同材质的茶器D. 茶器的材质不同,品鉴的类型不同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历久弥新 进退维谷 点石成金 一如既往B. 历久弥新 欲罢不能 点石成金 恒久不变C. 老而弥坚 欲罢不能 画龙点睛 一如既往D. 老而弥坚 进退维谷 画龙点睛 恒久不变【答案】17. C 18. A 19. B【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

60、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本题,A项,语序不当,状语“在现代饮食环境中”应在“愈发”前面;“得益于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先进”应改为“得益于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B项,成分残缺,“魅力”缺少谓语,在“魅力”前加“彰显”

61、。D项,不合逻辑,搭配不当,“脱胎、得益于先进的古老碾茶、栽培和加工技术”应改为“脱胎于古老的碾茶,得益于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根据括号所在的语段,所填写的句子主语应是“茶器”,据此排除CD两项,C项,主语“类型的品鉴”。D项,主语是“茶器的材质”。B项,不合语境,括号的前后句子中没有阐述品鉴的人。故选A。【19题详解】

62、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或者是指一样东西不因 时间而变旧、变腐,反而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比新的还要好。老而弥坚:人虽已老,但志向却更加坚定。此处形容茶的传统吃法,应用“历久弥新”。第二处,进退维谷:形容进退两难。欲罢不能:想停止,却不能停止。此处是说抹茶作为甜点的绝佳伴侣,清淡微苦的茶香中和了甜腻让人想停止,却不能停止,用“欲罢不能”符合语境。第三处,点石成金:比喻把不

63、好的或平凡的事物改变成很好的事物。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此处说点茶的魔力,应用“点石成金”。第四处,一如既往: 指态度或做法没有任何变化,还是像从前一样。恒久不指 永恒长久不变。此处形容茶之精髓,应用“恒久不变”。故选B。【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

64、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20.阅读下面的图表,回答问题。高三学生对高考前三个月练好字的信心(1)图表反映了什么问题?(2)请分析出现这种问题可能存在原因。【答案】(1)大部分高三学生对高考前三个月练好字信心不足。(2)短时间内要练好字,难度大;现有练字的方法收效不大;高考前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练字。【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图文转换的题目主要有徽标、解说图片、描述图片、

65、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表文转换题,图文转换,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信息,但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虚构。这类题答题思路是:先看标题,再看画面,不放过图中的文字,然后看图中内容,明确图中寓意指向,最后联想现实,概括答题。本题,图表得标题是“高三学生对高考前三个月练好字的信心”,图标显示40.9%的学生对对高考前三个月练好字没有信心或信心不大,24.40%的学生对高考前三个月练好字有些信心,17.50%的学生对高考前三个月练好字很有信心,17.20%的学生对高考前三个月练好字不清楚。根据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大部分高三学生对高考前三个月练好字信心不足。让后根据概括出的问题

66、分析出现这种问题,比如高考前三个月学习任务重,没时间练字;三个月时间太短,想练好字难度太大;还有练字方法,练好字是日积月累,长时间的事情等等方面陈述学生对高考前三个月练好字信心不足可能存在的原因,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即可。21.下面是某中学“学生会微博”发出的一份倡议。请根据其内容,以学校教育处的名义拟写一份请同购物品的告示。不超过100个字。亲,你的快递又寄到学校来了?君不见,学校收发室现在成了小仓库:大包小包堆如山,阿Sir、Miss的信件、文件统统被“埋”没了。收发室的王叔已怒发冲冠从“五一”开始,请把网购的私货寄回家。学校是学习的地方,不是免费中转站哦!告示各位同学:_谢谢配合!学校教

67、育处2019 年 4 月 26 日【答案】学校收发室主要负责学校文件和师生信件的收发,同购物品邮寄到学校,严重影响了收发室的正常运作。从5月1日起,收发室将不再负责接收和保管购的物品。请同学们自行妥善处理。【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应用文写作,考生要注意应用文的文体特点及要求,注意语言表达的身份要得体,语言环境要得当。要注意题干要求“以学校办公室的名义拟写一份告示”,要使用书面语体,对象是学生。语言要得体,根据微博的内容要点,概括出学校收发室的职能、现状,明确学校提出的时间、要求,语言要通顺,同时还要注意字数要求,比如本题“不超过100个字”。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

68、作。所有的文化都会沉淀为人格,每一种文化的理想人格是不一样的。世界上有的民族理想人格是先知,有的民族理想人格是绅士,有的民族理想人格是骑士,有的民族理想人格是浪人,有的民族理想人格是牛仔,而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是君子。对不同民族的理想人格差异现象,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达你的观点。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文化遗产民族的魂当汽车行驶在乡间小道时,作家冯骥才再也没有了写作的冲动。往日白砖青瓦的农舍冒出了西洋式的尖顶和闪着异光的马赛克,炊烟袅袅,小桥流水成了埋藏在心底的梦。冯先生开始四处奔波,大声疾呼:救救我们的文化遗产!中国文

69、化博大而宽广。她无处不在溶于书本,徜徉于江南小道,盘旋在峭壁飞檐我们被这种浓厚的文化信息包围着,却道貌岸然地做着蟪刽子手。忘记历史就是背叛。我们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秦始皇的兵马俑至今气宇轩昂地挺立着,隋朝大运河的波澜依旧拍打着千年的岸堤孟江女的哭声凄婉悲恸,纤夫的号子似乎仍在耳边萦绕。沉淀了千年的沉浮、繁华、屈辱、悲愤,这些文化遗产烫帖了坎坷的心灵,将肃穆呈于世人。刀光剑影去了,长歌悲哭停止了,豪情厮杀消逝了一切随着大江东去,只有千年松柏和着轻风耳语。我们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魂。当你徜徉于天坛,遥望天穹,你便被赋予了宽厚深沉;悼念你走近岳飞,一股浩然正气便向你袭来;当你登上泰山而小鲁的时

70、候,天地也便豁然开朗。我们在这样的氛围中呼吸、成长是幸运的。我们的祖先举着火把从远古走到了现代,磨铸了宽广、不屈、向上的民族之魂。这些文化遗产便趁了我们民族奋斗的雕塑。我们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人的根。君不见,每年都有浩浩荡荡的海外游子寻回家来,在黄帝陵前捧上一回黄土;君不见,每年都有殷殷企盼的台湾同胞回来拜祭妈祖。我们的文化遗产情牵了亿万炎黄子孙的心,这种民族的凝聚力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摧毁的。历史的见证,民族的魂,民族的根使我们的文化遗产历经千年而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当你读懂了他们,千年古树便熠熠生辉;当你走近他们,泛黄的古籍便不再晦涩;当你正视他们,一切阴晦的色彩就会消逝,建筑物不再是冰冷

71、的怪物。难怪冯先生宁可放弃写作,也要文化遗产从人们视线的边缘拯救出来,可谓良苦用心啊!我们早已走出了闭关自守的昨天,在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切忌破坏民族的魂、民族的根。中国的文化遗产需要走向世界,展示我们光辉灿烂、震古烁今的文明,更需要我们炎黄子孙细心呵护。惟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复兴,像鲲鹏惊世,“直挂云帆济沧海”。【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明确,往往限定了写作范围和对象,暗示了文体议论文。但任务驱动型作文也有一定的开放性,具体到每位考生又必须明确,应该选择自己赞成或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同有观点,选择自己有素材积累、和感触的观点来写。本篇作文,立意结合材料内容,抓

72、住关键句“所有的文化都会沉淀为人格,每一种文化的理想人格是不一样的”“不同民族的理想人格差异现象?”谈感悟和认识。首先,弄清什么是理想人格,所谓理想人格就是道德原则规范的结晶和道德的完美典型,是做人的最高道德标准。理想人格源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在阶级社会中体现一定的阶级意志和时代精神。理想人格高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格,是现实人格的升华。作文时,可以从“文化”“物质生活”“阶级意志”“时代精神”角度思考行文。点睛:什么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作文经历了命题、话题、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的嬗变。自2006年开始,新材料作文在高考试卷中出现至2012年其相对咸熟,并在全国推广。新

73、材料作文给定材料不给定话题或题目,也不限文体。相较于话题作文那样放得过宽,命题作文、材料作文限制过多、文体单一等有很大优势,但其作文不确定的角度也为套作和宿构提供了空间。因此在新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这类作文在英美等国的作文考试中比较常见。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近年在继承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通过增加如2015课标卷作文中“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来考查学生真正的作文能力。这种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 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 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1卷要求考生给“女儿举报”事件相关方写信来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全国新课标2卷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展示自己的价值判断。面对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要转变观念,再不是那种抓住一个词就立意,准备几个例子就作文的时候了,必须按照指定的任务去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写法往往具有暗示性,比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2卷作文“你认为谁更有风采”中的“更”写法必须是比较、对比,从而确立自己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