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仁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雍正皇帝采取的抑商政策的理由包括“农为天下之本务,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手工业是农耕经济的必要补充防止“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体现抑商思想,反映防止工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的思想,反映重农抑商思想,故D正确;体现手工业和农业同等重要,不符合重农抑商思想;故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排除。2.下列观点中,与其它三个观点明显不同的一个是A. 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B. 市肆之中多一
2、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C.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D.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清明之际“工商皆本”思想,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A、C、D均反映了明清之际的“工商皆本”思想,而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典型地反映了重农抑商思想,B符合题意。考点:中国古代经济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3.“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
3、成立的是A. “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B. “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C.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政策D. “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观点强调的是帝王们制定的政策都出于现实考虑,任何经济政策都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重农抑商”政策在历史上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不同,尤其是到了封建社会晚期“重农抑商”政策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故A、B两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帝王们制定的政策都出于现实考虑,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根据“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结合所学可知,“
4、重农抑商”政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以自然经济为主导时帝王们做出的必然选择,故D项正确。4.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人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以下各项是对这一材料的理解,其中最恰当的是A. 倭患是海禁的主要原因B. 成为中国大患的倭寇,其实多是中国人C. 海禁政策的偏颇导致倭患愈演愈烈D. 海禁会使商人铤而走险,转而为海寇【答案】C【解析】由题干可知,海禁政策松时,寇就会变成商人;海禁政策严格时,商人变成寇。可见海禁加剧,寇患取
5、决于政策,道出了海禁政策的消极作用,应当解除海禁,所以C正确,BD错误。题干中主要描述的是海禁政策的影响不是原因,故D项不选。5.明清时期的一位学者分析说:“必有兄老先营货殖于前,子弟方得专事读书进取,以致身通显。是故古者四民(士农工商)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天下之士多出于商。”根据这则材料,可以判断明清时期A.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 商人地位提高,“士首商末”的观念已经被打破C. 商人入仕,开始掌握政权,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 商人经商动机与西方不同,不利于商业资本的积累【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
6、干“先营货殖于前,子弟方得专事读书进取”“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的信息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商人经商致富,是为了让其子弟更好的出仕,由此可见商人经商的动机与西方不同,这一动机不利于商业资本的积累,故D项正确;AB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6.甲午年状元张謇被甲午战争的败局震惊,毅然挂冠从商。此举表明张謇把救亡图存作为时代的使命视创办实业为救国之要途用实际行动来批判科举制度认为经济是政治改革的基础A. B. C. D.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
7、现,用实际行动来批判科举制度和认为经济是政治改革的基础都和张謇没有关系。另外,“从商”足以说明视创办实业为救国之要途。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实业救国7.如果我们把树苗比喻成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那么在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之中的“夏天”,树苗所呈现的状态应当是中国近代史上的A.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B.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C. 抗日战争时期D. 解放战争时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掌握。一战后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
8、农业和交通运输业。1927 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无论是原来较为发达的面粉业和棉纺织业,还是化学工业、橡胶工业,都有较大发展。如制碱厂在19271936年建成了15家。抗日战争时期是秋天;解放战争时期是冬天。故应选B。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8.1948年4月2日东北日报报道,国统区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深重。大批工厂又纷纷倒闭,仅去年上半年倒闭之工厂商号,即达一千六百余户。这一时期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深重的原因有政府征收苛捐杂税日本军队的残酷掠夺官僚资本主义的垄断经济美国对华倾销商品A. B. C. D. 【答案】A【
9、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时间“1948 年”,日本已被赶出中国,所以不存在“日本军 队的残酷掠夺”这一原因,排除;正确。所以答案选A。考点:中国近代经济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抗战时期民族工业的状况9.1904年,商部头等顾问张謇上书商部,提出划定捕鱼区建议,并区别近海和远洋,主张“以内外渔界,定新旧渔业行渔范围”,保护中国近海“本国自主之权”。后清政府绘制了江海渔界全图。这一史实。A. 推动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B. 遏制了列强对渔业资源的掠夺C. 有利于发展实业与维护海权D. 收回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权益【答案】C【解析】材料“定新旧渔业行渔范围保护中国近海本国自主之权”反映了发展
10、渔业与维护海权的主张,与近代海军的发展无关,故A错误;这有利于中国渔业的发展,故B错误;材料说明了发展实业与维护海权,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收回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权益,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定新旧渔业行渔范围保护中国近海本国自主之权”,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发展渔业与维护海权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0.据不完全统计,从1978年1月到年底,中国政府共派出各种代表团529个,人数达3200多人。这些代表团大部分被派往西方国家,其中以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为团长的西欧五国考察团最受世界瞩目。中国政府的这种行为A. 贯彻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外开放
11、的决议B. 突破了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孤立封锁C. 认清了与世界的差距,推动了改革开放D. 直接促成了经济特区的设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时间上来看选项A和D均是不合适的,中国政府的这种行为并没有突破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孤立封锁,这些代表团大部分被派往西方国家是因为要准备学习西方国家而先去考察,然后才能认识到与世界 的差距,才能推动改革开放。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中国政府派出各种代表团的意义11.据统计,19491952年,山西忻县有8253户农民出卖土地39912亩,湖北、
12、湖南、江西三省出卖土地的户数和亩数,1953年比1952年都增加5倍多。这一现象A. 反映了土地改革过程的曲折性B. 促使中国共产党加快农业合作化步伐C. 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稳固性D. 说明农村城镇化的效果显著【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由材料“1953年比1952年都增加5倍多”可知,农村重新出现土地买卖,证明土地私有制不符合社会主义方向,故要加快农业合作化步伐,推行农业集体化方针,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土地改革的问题,而是强调农村重现土地买卖的情况促使中国共产党加快农业合作化步伐,排除A。农村重
13、新出现土地买卖,反映了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排除C。材料强调农村重现土地买卖的情况促使中国共产党加快农业合作化步伐,而不是农村城镇化的效果显著,排除D。12.“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这是某一时期在中国某地流行的口号。该史料作为直接论据,可以说明A. 一五计划的超前完成B. 大跃进的“浮夸风”C. “文革”的严重错误D. 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我国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了失误,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是指片面追求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地提高计划指标,出现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等左倾错误,而题干中的“
14、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体现的是浮夸风,B项符合题意;A项的时间是在1957年,和题干不符;B项的时间是19661976年,和题干不符;D项是在1978年后,和题干不符;由此可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13.“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是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此对联是对当时党中央哪一国民经济建设方针的注解A.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B. 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C. “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D.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时间信息1962年。A项所述是在
15、1953年制定的,排除A。1958年中共八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但这条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在其指导下,1958年,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轻率发动,这两项都犯了左倾错误,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和C。联系史实,1962年提出的方针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答案为D。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八字方针【名师点睛】八字方针的提出:时间:1962-1965年内容:“调整、巩同。充实、提高”,其中核心为.调整”,即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原因:面对屯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结果:1962年起,经济逐
16、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I整任务基木完成14.1975年,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的状态,其主要原因是A. 周恩来着手恢复和调整国民经济B. 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C. 极“左”思想遭到彻底批判D. “文革”动乱接近尾声【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革”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正确认识能力。“文革”使国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挫折。1975年,周恩来病重,在毛泽东的主支持下,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故选B考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经济建设的重大挫折“文化大革命”时期15.钟祥财在和谐
17、与大同:中国古代两种经济发展思路中说:“先秦时期的和谐理念及经济主张以个体差异性为基础,达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目标。”以此观点来理解近现代中国的经济,不符合材料中的观点是A. 近代前期的经济B.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C. 新民主主义经济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主张以个体差异性为基础”可知,材料强调个体私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现集中计划,体现整体主义信念,B符合题意,故选B;其他三个选项都存在着私有经济成分,不符合题意,排除AC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主张以个体差异性为基础”“不符合材料中的观点”,结合所学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特点分析解答。16.“一国中过年景
18、象有官派与民俗之分,一岁过两年,相沿成习”。为近代中国带来上述变化的应是A. 西方文化侵略的加深B. 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C. 民国政府的社会革新D. 民主革命的胜利结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正式宣布“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但在它的推行过程中,民众除民国纪年外,对阳历并未完全接受,从而形成了历法问题上的“二元社会”格局:社会上层(机关、学校、团体及报馆)主要用阳历,下层民众(商家、一般市民及广大农民)主要用阴历,因此出现了题干中的所述变化。所以答案选C。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社
19、会习俗的变化17.黄河清在“洋”族词的兴衰中说:“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洋”族词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的原因有A. 列强侵略的加剧、西方文化的渗透B. 崇洋风气日盛、政府的大力提倡C. 列强侵略的加剧、西方文化的渗透、崇洋风气日盛D. 列强侵略的加剧、西方文化的渗透、崇洋风气日盛、政府的大力提倡【答案】C【解析】【详解】19世纪中期以后,伴随着西方列强入侵的加剧,西方的文化也不断渗入,中国社会生活习俗随之也发生不少变化。社会上衣食住行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崇洋风气渐盛。故C正确;但是该时期“洋”族词的增多是社会发展
20、、中外交流的产物,政府并未倡导,排除BD;A原因不全面,排除。18.19世纪后半期,股份公司大规模发展,广泛流行于资本主义世界各国。股份公司的分布范围从金融、交通和公共事业等基础设施向钢铁、机器制造和商业扩散,遍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这一“发展”客观上反映了A. 新兴工业扩大规模的要求B. 科研与生产的直接结合C. 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D. 帝国主义对外扩张的要求【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B、C、D在材料中没有明确反映,因此选A。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的出现19.芝加哥现在是美国第三大城市。1804年在芝
21、加哥河河口一带始建永久定居点。1833年在皮毛贸易站基础上建立集镇。1837年设市。19世纪末芝加哥成为全国最大的钢铁和肉类加工工业基地,农业机械、运输机械、化学、石油化工、电机、飞机发动机、印刷等在全国居领先地位。20世纪初,中西部已是美国最大的谷物和肉、乳产区,五大湖地区煤、铁资源等的开发,使芝加哥迅速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大的城市和交通、工业中心。芝加哥还是美国主要文化教育中心之一,建于1891年的芝加哥大学被誉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摇篮,曾先后培育出诺贝尔奖获得者30多人。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芝加哥的发展主要利益于A. 五大湖区的煤铁资源B. 发达的高等教育C. 皮毛贸易的发展D. 第二次
22、工业革命【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19世纪末芝加哥成为全国最大的钢铁和肉类加工工业基地,农业机械、运输机械、化学、石油化工、电机、飞机发动机、印刷等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可知,芝加哥19世纪末获得较大发展,这主要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故D正确;A不是芝加哥的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材料表明芝加哥主要是在19世纪末获得较大发展,这和此时开展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紧密相关,B是芝加哥发展的表现,不是主要原因,排除;皮毛贸易的发展是芝加哥建立集镇的原因,并非芝加哥快速发展主要原因,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世纪末芝加哥成为全国最大的钢铁和肉类加工工业基地,农业机械、运输机械、化学、石
23、油化工、电机、飞机发动机、印刷等在全国居领先地位”,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史实分析解答。20.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一体化进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下列关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缓合了各国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B. 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C. 以物种交流、文化碰撞等为主要内容D. 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此题属于逆向选择题。依据所学可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这一体系是建立在列强宰割奴役亚非拉人民基础上的,加剧
24、了各国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故A错误,符合题意。所以应选A。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影响21.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一次演说中说:“在19世纪,受赠土地便是获得机会。正如有人给了你们在德克萨斯州的众多祖先那么一小块土地,就是起家的本钱。在21世纪,人们最指望得到的赠品,再也不是土地,而是联邦政府的奖学金”克林顿的这一论断说明了A. 美国政府将会逐步增加奖学金B. 信息时代对知识的依赖性逐步增强C. 美国政府将严格控制土地资源D. 政府的奖学金成为人们起家的本钱【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在21世纪,人们最指望得到的赠品,再也不是土地,而是
25、联邦政府的奖学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馈赠土地到馈赠奖学金,反映了知识的重要性。因此选B。考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知识经济22.有学者如此评价二战后初期美国政府的一项举措:“美国统治当局似乎找到了一种途径,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划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一箭双雕,成为真正的受益者。”这项“一箭双雕”的举措是A.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B. 提出杜鲁门主义C. 实施马歇尔计划D. 建立北约组织【答案】C【解析】材料“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谋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溶为一体”反映了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既控制西欧、对抗苏联东欧,又获取经济利益,故C正确;1944年建立布雷顿森林
26、体系,不是二战后初期,故A错误;杜鲁门主义属于政治方面,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无关,故B错误;建立“北约”组织属于军事方面,故D错误。故选C。23.1948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金圆券大幅贬值后,上海中央银行柜台前老百姓都急于将金圆券兑换成黄金或美元。当时美元像黄金一样被抢购的主要原因是A.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发表B.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C. 布雷顿森林协议的签订D.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948年11月”、“将金圆券兑换成黄金或美元”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建立了与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因此当时美
27、元像黄金一样被抢购的主要原因是布雷顿森林协议的签订,C项正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发表是在1991年,标志着欧盟的成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是在1946年,而且该条约与美元无关,排除B。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是在1947年,是关于国际贸易的协定,与美元无关,排除D。24.2014年,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达成广泛共识,取得重要积极成果。双方支持对世界银行投票权结构进行定期审议,美方承诺尽快完成对201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和执行董事会改革方案的国内审批。这表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A. 为解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贸易争端而设立B. 是布雷顿森林体系长期稳定发
28、展的基础C. 长期被欧美垄断的局面将有所改观D. 有助于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答案】C【解析】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的原因在材料中不能体现,A项错误;布雷倾森林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瓦解,排除B项;由“支持对世界银行投票权结构进行定期审议”“尽快完成对2010年国际货基金组织份额和执行董事会改革方案的国内审批“可知,两大组织被欧美垄断的局面将有所改观,故选C项;有利于推功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是世贸组织,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无关,排除D。25.日本学者山影进将战后日美经济关系的演变分为“白搭车”型相互依存、“乘机”型相互依存、“摩擦内含”型相互依存三个阶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导
29、致世界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B. 影响了美日的经济战略和政策C. 导致美日关系恶化D. 促使日本成为世界政治经济大国【答案】B【解析】【详解】世界多极化格局迄今尚未形成,故A项错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日贸易竞争摩擦加剧,使得美日经济战略和政策有所调整,故B项正确;美日同盟是美日关系的基轴,摩擦只是局部的,“关系恶化”表述欠妥,故C项错误;日本尚未成为政治大国,故D项错误。二、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乡村是中国人的物质和精神家园。从古到今,乡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材料一 宋代农村经济较以前相比虽有所提高,但在广南西路、荆湖南路等广大地区,既不
30、知积肥施肥也没有水利灌溉工程,“耕种灭裂(草率、粗略),种而不莳(移栽),俗名漫撒”。荆湖南路的西岸地区,“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木,纵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种其间,盖史谓刀耕火种也”。在许多地区,“百家为村,有食者不过数家,贫破之人十常八九”。另外,宋政府财政吃紧,急于敛财,往往拿商人开刀,特别是活动在农村的中小商人,更成为其苛敛的对象。摘编自仝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材料二 1933年5月,国民政府成立了“农村复兴委员会”,开始进行农业建设运动。在农村复兴委员会大力倡导下,国民政府裁废苛捐杂税5200多种,但由于财政吃紧,执行不力。面对灾荒,政府用“灾民之壮者”修路、垦殖、生产,并十分重视
31、灾后并发症的防治,以期弥补传统救灾方式的短效和低效。1934年行政院设计农村合作社章程,推动农民之间的合作。这场运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探索,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收效甚微。摘编自王军南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研究材料三 80年代中国农村的改革,是在农民的探索与地方开明领导人的支持与相互推动中开始的,粮食等农产品的爆炸式增长,坚定了决策者的信心,最终形成全国性政策。1984年邓小平考察江苏,当地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使他受到鼓舞,从中看到了乡村振兴与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希望。他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据萧冬连从计划到市场:突破如何成为可能等(1)根据材料一
3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运动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收效甚微”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改革成功的意义。【答案】(1)整体有所发展,但部分地区生产力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平衡;(答出“部分地区生产力水平低”或“区域发展不平衡”均可得分,其他答案不给分)大部分农民处于贫困状态,生活水平低下;农村商业发展受阻。(2)措施:成立专门领导机构;裁废苛捐杂税,减轻农民负担;构建现代农业救灾体系(答出“改变传统救灾方式”或者“利用灾民进行灾后重建”也可以得分,其他答案不给分);组织农业合作社(或推行农民合作运动)。原
33、因: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低,政府财政困难;国民政府的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帝国主义侵略(或日本侵华,民族危机加深)等。(3)有利于农业经济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推动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解析】【详解】(1)特点:此问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考生需要以句子为单位对材料进行概括,才能得到事物的特点,如概括材料“宋代农村经济较以前相比虽有所提高,但在广南西路、荆湖南路等广大地区,既不知积肥施肥也没有水利灌溉工程”可知,宋代农村经济整体有所发展,地区发展不平衡;概括材料“百家为村,有食者不过数家,贫破之人十常八九”可知,许多地区农民贫困;概括材料“宋政
34、府财政吃紧,急于敛财,往往拿商人开刀,特别是活动在农村的中小商人,更成为其苛敛的对象”可知,农村经济发展受阻。(2)措施:概括材料“农村复兴委员会”可知,成立专门领导机构;概括材料“裁废苛捐杂税5200多种”可知,裁减苛捐杂税;概括材料用“灾民之壮者”修路、垦殖、生产可知,以工代赈;概括材料“推动农民之间合作”可知,农民合作运动。原因:从外部寻找原因,既外因:从“1933年5月”可知,日本侵略东北,民族危机加深;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从内部寻找原因,既内因:概括材料“财政吃紧,执行不力”可知,政府财政困难,执行力度有限;政府腐败,官僚资本的掠夺。(3)意义:对于意义类题目,主要是它对人和社会发展的
35、积极方面思考,如从材料“农民的探索与地方开明领导人的支持与相互推动中开始”可知,农村改革是离不开农民的自主探索与领导人的支持;从“粮食等农产品的爆炸式增长”可知,有利于粮食的增加,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的收入;从“最终形成全国性政策”可知,为其它地区改革提供借鉴,推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27.古代中国在农业方面的创造,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发展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它们或起促进作用,或起阻碍作用,影响着传统农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生产工具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起关键作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有何突破?唐朝时生产工具又有何革新?(2)“普天之下,
36、莫非王土”反映了西周时期的什么土地制度?战国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实际又确立了什么土地制度?从这一时期起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形成的基本模式是什么?(3)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是古人对哪项水利工程的赞美?汉代关中农民还因地制宜的创造了一种什么灌溉系统?(4)“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揭示了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什么现象?导致了哪些社会问题?【答案】(1)铁农具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铁犁牛耕)。发明曲辕犁。(2)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战国李冰都江堰。井
37、渠(坎儿井)。(4)土地兼并现象(土地高度集中)。造成农民贫苦落后,影响国家赋税收入;不利于中央集权,激化阶级矛盾,引起社会动荡。【解析】【详解】(1)突破: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铁犁牛耕。革新:唐朝发明曲辕犁。(2)结合所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指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即井田制。结合所学,战国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起,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形成的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3)“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赞美的是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修筑的都江堰。汉代关中农民还因地制宜的创造了井渠灌溉系统。(4)“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38、反映的是土地兼并现象。问题:结合所学,土地兼并造成农民贫困,影响国家赋税收入,阶级矛盾激化,引起社会动荡等。28.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兹宣布,国会的政策是促使各同行业团体之间的合作行动,以提供普遍福利;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和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要使各产业的现有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要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暂时有需要的除外)。傅任敢译全国产业复兴法(节录)材料二、“新政”未能使美国走出萧条、步入繁荣。由于政府对私人企业持敌视态度,对其管制过严,甚至政府直接参与同私人企业的竞争,因而私人企业的活力大大降低,美国经济反而遭到重创,只是由于第二次
39、世界大战来临,美国通过向交战双方兜售军火才使美国真正走出经济危机。杨目、赵晓罗斯福新政:评价及启示材料三、19461992年,法国政府连续实施了10个计划,规划经济发展方向,确定总体目标和长远战略。这些计划是指导性的,一些计划对企业尤其是私有企业没有强制性,主要是为企业决策提供权威的信息和可靠的政策依据。政府采取激励措施来推动计划的实现。戴高乐总统曾经说:“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不使它失去优点。”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材料四、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里根政府上台后,主张削减庞大的社会福利开支认为高标准的社会福利基金,只会助长一部分劳动者不劳而获的懒汉思想
40、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中国卫生经济论坛请完成:(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有哪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措施是什么?(2)材料二是怎样评价罗斯福新政的?材料二认为美国经济“真正恢复”得益于什么?(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法国干预经济的方式,并说明“自由的缺点”“计划的优点”的含义。(4)材料四中里根政府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的原因有哪些?(5)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认识。【答案】(1)内容:“公平竞争”、促使同行业团体合作、解决劳资
41、纠纷、保障生产能力充分利用、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等。核心:产业复兴法(或工业复兴法)。(2)评价:“新政”未能使美国走出萧条、步入繁荣,美国经济反而遭到重创。得益:第二次世界大战兜售军火。(3)方式:制订经济计划,对社会经济进行全面指导和调节。含义:“自由的缺点”是指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导致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计划的优点”是指经济计划能够避免私人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竞争。(4)原因:美国经济长期“滞胀”;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失灵;国家财政负担极为沉重;避免劳动者养成惰性;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5)认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不尽相同,但都以政府干预经济为基本特征,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根本目
42、的,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如答其他且符合题意,同样正确)【解析】【详解】(1)内容:根据“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得出“公平竞争”,根据“促使各同行业团体之间的合作行动”得出促使同行业团体合作,根据“引导和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得出解决劳资纠纷,根据“要使各产业的现有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得出保障生产能力充分利用,根据“要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得出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等。核心: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措施是工业复兴法。(2)评价:根据“新政未能使美国走出萧条、步入繁荣因而私人企业的活力大大降低,美国经济反而遭到重创”得出“新政”未能使美国走出萧条、
43、步入繁荣,美国经济反而遭到重创。得益:根据“美国通过向交战双方兜售军火才使美国真正走出经济危机”得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兜售军火。(3)方式:根据“法国政府连续实施了10个计划,规划经济发展方向”“这些计划是指导性的”得出制订经济计划,对社会经济进行全面指导和调节。含义:根据所学可知,“自由的缺点”是指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导致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计划的优点”是指经济计划能够避免私人生产的无序竞争。(4)原因:根据“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得出美国经济长期“滞胀”;根据所学国家福利制度的评价分析,可从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弊端暴露,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劳动者养成惰性,以及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进行分析总结。(5)认识: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都以政府干预经济为基本特征,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根本目的,等角度分析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