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4 ,大小:49KB ,
资源ID:263081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6308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3学年高二政治精品学案: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和文化发展》(新人教版必修3).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3学年高二政治精品学案: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和文化发展》(新人教版必修3).doc

1、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学案(一)、传统文化的继承1、 传统文化的含义(不用背) 2、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共四点)3、特点:(1)相对稳定性 (拓展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本身意味着传统文化是变化发展的,但是这种变化发展并不是对过去的彻底抛弃,而是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2)鲜明的民族性精神纽带。(提示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传统文化的力量体现在一个民族上,就成为一个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维系民族生存合发展的精神纽带)4、传统文化的作用(双重性)如果能积极作用; 如果阻碍。5、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二)、文化在继承中

2、发展P431、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1)关系: 共三点(2)要求: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P45(A、社会制度的更替 B、科学技术的进步C、思想运动的先导;D、教育)例1.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大肆鼓吹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对此认识正确的是世界正在走向一体化,文化间的冲突必然会导致民族文化的消失既要开展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更要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对外开放的同时,还要坚决抵御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文化侵略承认世界文

3、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A B C D文化的发展往往受多种因素影响,而传统文化一经产生对社会影响久远。回答3-5题。例2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等都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集中反映了A社会制度的更替影响文化发展 B科学技术推动文化发展C思想运动促进文化发展 D教育活动影响文化传承例3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安身立命,修身齐家立国平天下。

4、而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我们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富有启迪。这说明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先进的现代文化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弘扬传统文化就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要善于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A B C D例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思想(意为人如果掌握自然规律,就能够使天地万物为人服务),不正确的态度和做法是A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B有所淘汰,有所发扬 C批判继承,与时俱进 D兼收并蓄,统统拿来注意问题 传统思想,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

5、化的基本形式之一。(注意: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8、传统建筑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注意: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艺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填空练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它包括:A 的继承。B、 的继承: C、 的继承,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 的继承 。6、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 。 具有 。7、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 , ”, , 。

6、8、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有A、 的更替 B、科学技术的进步C、 的先导;D、教育。综合练习1北京四合院是堪称最能体现北京特色的建筑,北京现存大约2000座四合院,其中约600多座已经被挂牌保护。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四合院的研究和保护也渐渐被关注。这说明( )2A、保护古老民族文化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表现B、北京四合院具有很好的考古价值C、这是现代文明与古老文明相交融的需要D、北京四合院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东西方文化的凝结3关于中国传统思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它是在长期历史沉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B、它对社会和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C、全面继承并运用于我国社会主

7、义文化建设之中D、它凝结了传统文化的精华4、我们对待传统思想所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A、原封不动地承袭 B、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C、全部抛弃 D、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5张岱年说:“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民族的自信心与自尊心。而民族的自信心与自尊心有其思想基础,即对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有( )对民族传统文化有了全面了解就一定能够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 要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必须全面了解民族文化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保留传统文化的民族才是优秀民族A、 B、 C、 D、6、我国已将“数字图书馆”纳入了“863”计划和国家“十五

8、”重点项目。大量的文化遗产已经转化为数字化形态。如古老的北京人已经有了宣传网页。故宫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研究和敦煌数字化虚拟洞窟计划已经启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作用是( )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料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和发展 消除了文化传播的时空局限 它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对文化传播起了决定作用A、 B、 C、 D、7孔子曰“学而不厌”、“见贤思齐”“博爱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反映了儒家开放的胸襟和求知精神,对我们年轻人在求知道路上有着深邃的影响。这表明( )A、我国的传统思想是人类的精神财富B、传统文化有保守过时的因素C、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合理的因

9、素对人的价值观有积极的影响D、传统文化中的那些不合理的因素始终制约着人们的价值取向8国古代道学者主张要回到自然,但又反对文化、反对文明;强调个性自由,对统治者采取批评和不合作态度。同时又有一种消极无为的处世态度。法家主张法治,重视法律。但他们所讲的法治和法律主要是刑法,并不是维护人民的权利。这说明( )我国传统思想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一分为二地看待我国的传统思想 我国应大力弘扬民族文化 我国文化发展要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A、 B、 C、 D、9、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思想( )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人际关系 在今天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中,赋予了新的内容 要求

10、我们去爱所有人 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应坚决剔除A、 B、 C、 D、10、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说,北京奥运会会徽“直接明确地传达着在中国人民和文化中世代传承的无与伦比之美和宏大的精神力量”。对于这里所说的“文化中世代传承”的理解,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有( )A、任何文化只有在创新的基础上才能传承和发展B、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才会有文化创新C、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D、它说明了北京奥运会会徽是全面继承和吸收了我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凝聚民族的重要因素。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其一: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根据以上材料,谈谈怎样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