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8 ,大小:63KB ,
资源ID:262887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6288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四川省剑门关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四川省剑门关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1、四川省剑门关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共30个,每个2分,共60分)1.为纪念在塞浦路斯举行的国际会议而发行的梭伦纪念邮票,上面有梭伦的名言“避免极端”(Nothinginexcess)。梭伦改革的措施最能体现他这一主张的是A. 颁布“解负令”B. 鼓励发展工商业C. 建立“五百人会议”D.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按财产等级赋予公民相应权力,既不偏袒贵族也不迁就平民,体现了“避免极端”的中庸思想,故D正确;解负令解放了债务奴隶,对贵族不利,不能体现中庸,排除A;鼓励工商业的发展与“避免极端”的中庸思想无关,排除B;建立五百

2、人会议不属于梭伦改革的内容,排除C。【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要准确把握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改革特点,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选项进行排除分析即可。2.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A. 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B. 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C. 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D. 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封建化,材料中的“土德”、“万物之元”等都是明显的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A 项有一定迷惑性,拓跋氏已经是皇族,不存在提

3、高政治地位的问题;、D项与材料无关。故选C。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点评:北魏孝文帝改革通过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等移风易俗的措施,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平,有利地推动了鲜卑族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3.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冗兵冗官的不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对唐代治世的向往对北宋孱弱的无奈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的诗句反映了王安石

4、对河北民众既要承担繁重的赋役又要服兵役苦难生活的同情,表达了王安石对当时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唐贞观盛世的向往,D项符合题意。考点:宋代的社会特征。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王安石变法前期北宋“三冗”现象严重,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但材料中并未直接反映这一社会现实,故解题时应准确理解题意,并不是符合史实的选项就一定是正确答案。4. “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A. 东周平王B. 东汉光武帝C. 曹魏文帝D. 北魏孝文帝【答案】D【解析】下诏迁都洛阳,民众死后葬于河南,不再迁回故地,都成为了河南洛阳人,促进了民族融合

5、。符合这些信息的只有北魏孝文帝改革。5.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其主要特点是A. 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B. 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C. 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D. 限制地主土地兼并、保证农民和政府用地【答案】C【解析】【详解】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故C正确。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排除A;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并不是出售,排除B;均田制并不排斥土地私有制,只是将无主的荒地分给小农,故无法限制地主土地兼并,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均田制的特点,学生

6、需要具备较好的基础知识。6.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牛一头,受田三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北魏政府的上述规定( )。体现男女的平等待遇A. 可保证农民土地的长期稳定B. 均田全部实行私有化C. 实施范围是西部的种桑地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事实上男女所授田的数额不均,不能体现A 项说法。“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可体现B 项所述的授田后的土地保持稳定性。C项错在“全部”。D项错在 “地区”西部寒冷,一般不宜种桑养蚕。事实上,在北方地区当时是规定种麻。有关规定类似上述史料。均田制下土地不能

7、买卖,从而可保证农民土地的长期稳定,故选B。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7.“南门徙木”的故事主要说明了A. 改革中取信于民的重要性B. 改革要有经济实力作保障C. 改革要完全依靠人民群众D. 改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答案】A【解析】【详解】商鞅在开始推行革新时,为了取信于民,他派人在城中竖立一木,并告知:“谁人能将之搬到城门,便赏赐十金。”秦民无人敢信,后加至五十金,于是有人扛起木头搬到城门,果然获赏五十金,从此宣示开展商鞅变法,史称“徙木立信”,北宋王安石,在一首称赞商鞅的诗中以“一言为重百金轻”,来比喻言出必行的重要,故选A。与东方六国相比,秦国并没有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故无法得

8、出B项结论,排除;商鞅变法自上而下,改革主要依靠君主,排除C;“南门徙木”与商鞅个人命运的起伏无关,不能说明改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排除D。8.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A. 奖励军功B. 奖励耕种C. 焚烧诗书D. 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可知,秦人怕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故人情显得特别淡薄,D项符合题意。奖励军功、奖励耕种、焚烧诗书都不会使人际关系变得淡薄,排除AB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意思,解答历史题需要严格遵循材料的意思。9.梭伦改革和

9、商鞅变法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力昌盛,但二人实行的某些措施却截然相反,其中“措施却截然相反”的方面有农业政策工商业政策政治措施A. B. C. D. 【答案】C【解析】农业政策方面,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故项错误。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而商鞅变法限制工商业,凡从事工商业的要受到惩罚,故项正确。梭伦改革使前四个等级的平民都可以直接参与国家管理;而商鞅变法加强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故项正确。综上所述,答案为C。10.读下列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据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影响其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时间企业数工人数(人)产值(千卢布)1860年9960079541879年1874

10、200051937A. 先进政治制度的确立B. 国内外市场的扩大C. 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D. 生产关系的变革【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俄国农奴制的废除即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了俄国机器制造业的发展,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俄国仍然是沙皇制并未确立先进政治制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国内外市场的扩大、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均是因素但不是最主要因素,选项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1. 1876年一位俄国地主写道:“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俄国农民的变化主要在于( )A. 人人得到了一小块份地

11、B. 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C. 完全摆脱封建地主的控制D. 彻底摆脱沙皇专制统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俄国1861 年农奴制改革中废除了农权制,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的生活,B项正确;A项获得一小块份地不是引起农民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农奴获得解放后,还要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还处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之下,排除C、D。所以选B12.亚里士多德说:“梭伦的政体在三个方面最具民主色彩,一是不允许以人身自由作担保的借贷,再就是任何人都有权保护被欺凌的人,第三则是可以向陪审法庭提出申诉。据说,因此群众有了力量。民众既然在表决方面是主人,也就是政体的主

12、人。”材料认为“梭伦政体”的突出贡献是A. 发展了雅典公民的平等观念B. 强化了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C. 冲击了贵族相互保护的习俗D. 增强了剥削奴隶及异邦人的意识【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因此群众有了力量。民众既然在表决方面是主人,也就是政体的主人”可知,梭伦改革提高了平民的地位,使他们意识到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他们都是这个政体的主人,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提及公民大会的职能被强化,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贵族相互保护的习俗,故无从谈起梭伦改革对这项习俗的冲击,排除C;材料并未提及如何剥削奴隶和外邦人的问题,故D项排除。13.梭伦改革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历程的历史地位应是A. 雅典民主

13、政治的开端B. 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C. 雅典民主政治的最高峰D. 雅典民主政治的终结点【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在梭伦改革前,雅典就有公民大会,由此可排除A项;在梭伦改革后,雅典民主政治继续向前发展,并在伯里克利改革时期达到了顶峰,也可排除C、D两项。故选B项。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梭伦改革14. 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A. 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B. 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C. 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D. 改革应对反动

14、势力进行彻底镇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说明改革必然遇到很大的阻力,改革家需要具有奉献和牺牲精神;A说法绝对,并非改革者都不会有好结果;B说法也不对,改革者不能只想到明哲保身;D不对,改革需要循序渐进,但也不能激进。考点:古代改革点评: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

15、战胜旧事物。(3)改革的措施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4)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5)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6)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15.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种做法A. 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B.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C. 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D. 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答案】B【解析】试

16、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材料中“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说明主张小农经济户的分立,这有利于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其他均不符合题意。考点:中国古代经济古代农业小农经济16.“对俄国来说,亚历山大二世属于一种新型的改革者,他像是两面神亚努斯,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这说明俄国农奴制改革A. 没有取得实际效果B. 完全违背了封建主的利益C. 不能反映资产阶级的利益D. 既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封建主的利益,又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一张脸孔望着未来”是指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7、道路;“一张脸孔望着过去”是指农奴制的改革并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没有使俄国的专制制度发生本质性的改变,这说明俄国农奴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封建主的利益,又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故D项正确;俄国农奴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维护了封建主的利益,故AB项错误;俄国农奴制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故C项错误。【点睛】“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进行和局限性。17. 从社会发展和进步、顺应历史潮流的角度看,以下事件最符合这一标准的一组是A. 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B. 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C. 管仲改革和

18、魏文侯变法D. 商鞅变法与庆历新政【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发展是历史潮流,而商鞅变法和魏文侯变法适应了这一潮流,管仲改革属于奴隶主阶级的改革,没有顺应历史潮流;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故顺应了历史潮流,故A项正确;B项中王安石变法不属于;C项中的管仲改革不属于;D项中庆历新政不属于。所以答案选A。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中国古代的改革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18.史记商君列传载,太史公曰:“商(鞅)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

19、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印,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下列对此评价的认识,不正确的A. 从个人品行的视角评价,有些片面B. 以主观情感评价,忽视对实效考察C. 从生平实绩评价,基本上符合史实D. 立足于道德评价,有明显的主观性【答案】C【解析】据“天资刻薄”“少恩”可知,这是从人品及道德等角度对商鞅进行评价的,故C项有误,符合题意,故选C;AD两项表述正确,结合商鞅变法的实效可知,B项表述正确,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19.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使秦国走上了封建化道路,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有顺应历史潮流商鞅不畏权贵,执法如山南门徙木确立了百姓对商鞅的信任商鞅以法家思想

20、消除变法的思想障碍A. B. C. D. 【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主要原因,是措施的可行性因素,是理论基础。故此题应选A项。20.马丁路德说:“一个信奉基督的人不受任何事物的束缚,为了得救,他无须做任何事情,只要信奉上帝就可以丰厚地得到这些礼物。”马丁路德说这些话的目的是为了宣扬A. 上帝的权威B. 因行称义C. 因信称义D. 先定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他无须做任何事情,只要信奉上帝就可以得到这些礼物”体现了信仰即可得救的思想。即马丁路德宣扬的因信称义。所以答案选C。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宗教改革因信称义21.教皇英诺森三世说:“

21、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这反映了A. 封建君主的权力是从教皇的权力中分化出来的B. 天主教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皇,取得政治上的神权统治C. 罗马教会在思想上统治一切,影响世俗社会的每一个方面D. 人们既是国家的臣民,也是教会的子民【答案】B【解析】材料论述的是教权与王权之间的关系,“光是向太阳借来的”,言外之意是王权要依附于教权,故选 B 项;A、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表述过于绝对,错误。22.“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材料集中体现了马丁路德的哪一主张A. 教权高于王权B. 教士是由教徒选举出来的公

22、仆C. 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D. 国家权力为神所授【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教皇、主教、传教士等”意在强调世俗统治者的权力是应当高于教权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是强调世俗权高于教权而非教权高于王权,选项B错在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世俗权而非国家权力为“神”所授,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主张23.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四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A. 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B. 宣传发展了人文主义C. 抨击了

23、封建君主专制D. 促进新的生产关系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发展的四个不同阶段,它们的一致性表现在一次又一次地对人文主义精神进行了发展和丰富,故选B。智者运动时期,西方并未产生天主教会,排除A;智者运动发生于古希腊时期,那时的社会制度还是奴隶制,排除C;新的生产关系指的是资本主义,智者运动时期并未产生,排除D。【点睛】一致性主要表现就是要找到几件事情的共性特征,做此类题常用排除法,只要找到一个差异点就可对选项逐个进行排除。24. “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这句马丁路德的名言主要

24、目的在于A. 劝导人们远离宗教迷信活动B. 否定教皇权威,简化宗教仪式C. 宣扬人的伟大D. 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联系材料,“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可知,马丁路德并未劝导人们远离宗教迷信活动,也未宣扬人的伟大,故可以排除、两项,联系所学知识可知D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是他的直接目的,而非主要目的。故此题应选项。考点:宗教改革点评:宗教改革这一考点,从考察的内容来说主要考查,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加尔文与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从考查的角度来说,主要考查宗教改革的派别、主张及其对欧洲资本主

25、义发展的历史意义。25.下列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有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戊戌变法日本明治维新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鲜卑族实现封建化,日本明治维新促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正确,选择D项正确;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统治危机下改革,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挽救清王朝改革,都没有改变社会性质,排除。26.俄国思想家赫尔岑在19世纪50年代得知沙皇要进行改革时在杂志上表达了对沙皇的好感,但当他看到“1861年2月19日法令”后,气得当即宣布“人民上当了”。“人民上当了”表现在A.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B. 农奴支付高额赎金购买土地C. 农民获得自己的份地

26、D. 地方法庭拥有审判农民权力【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人民上当了”可知要选出带有消极影响的措施,只有B项符合题意。AC两项属于明显属于积极方面的措施,排除;地方法庭拥有审判农民权力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承认了农民的一般公民权,属于积极方面的措施,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人民上当了”的设问,甄选出消极措施即可。27.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发生的相同背景是两国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两国民族资产阶级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两国都形成了改革维新的力量两国最高统治者都支持变法维新。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日本的明治维新是

27、由天皇主导的,不是资产阶级主导的改革,所C选项说两国民族资产阶级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是错误的,故排除,选择C项。ABD均含,排除。28.有学者指出,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保护民族经济、与外资作斗争和建立独立自主工业技术体系的发展道路,而晚清政府走的则是自由贸易、在国内市场“稍分洋商之利”和依附于西方列强的发展道路。这最终决定了两国在甲午战争中截然不同的命运。该学者认为国家命运取决于A. 发展战略观的选择B. 所处社会形态的差异C. 国际大环境的优劣D. 对外经济联系的强弱【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中日两国在发展民族经济上采取了不同的发展策略和方式,由此造成两国在甲午

28、中日战争中的不同命运,故选A项;日本在明治维新前也处于封建社会,遭受外来列强侵略,与中国社会形态类似,故排除B项;中日两国所处的国际社会大环境是相同的,没有根本性差距,故排除C项;该学者的观点中没有涉及两国对外经济联系的内容,故排除D项。29.日本人在幕府时期除了武士等少数人外是没有姓氏的,今天日本人的姓氏大部分出现于19世纪后期。这些姓氏的出现主要源于明治维新的哪项措施A. “废藩置县”B. “四民平等”C. “殖产兴业”D. “文明开化”【答案】B【解析】日本人姓氏的起源在幕府时期,除了武士等少数人外,普通百姓是没有姓氏的,明治维新时期,明治政府废除身分制,普通百姓才开始有姓,实行四民平等

29、,取消武士特权,故B正确;普通百姓有姓氏和废藩置县、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无关,排除ACD。30.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日的近代化同时起步,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而洋务运动则给中国留下一个永久的遗憾。其原因在于二者推行的近代化存在本质差异,主要体现在A. 政治近代化B. 经济近代化C. 军事近代化D. 教育近代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场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它不仅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更学习了西方的政治制度。中国的洋务运动是一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它主张在维持清朝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所以二者的主要差异体现在是否政治近代

30、化。本题选A。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共3个,共40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有位外国史学家将日本与中国进行对比,认为日本的变革有这样一些优势:“日本诸岛地理位置的紧凑既促进了民族团结,又有利于新价值观和新知识在全国的传播。也使这个国家容易遭受和认识外国的压迫,不像中国内地诸省长期以来很难受到西方的影响。此外由于日本有向伟大的中国文化世界借用某些东西的悠久传统,因而19世纪同样的借用西方世界的东西时,发生的冲突较少、痛苦较小。”“同中国铁板一块的特点相比,日本的政体和社会结构具有多元化的特

31、点。”材料二 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放任不同,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靠国家的扶植和保护,实行自上而下的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工业化。由于国家的扶植和保护,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自由”与垄断的阶段性很不明显,自由资本主义没有经过多长时间就过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由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生产集中程度都远不及西方列强,无法通过正常的经济手段同其他列强竞争,因此转而采取军事手段为本国垄断资本获得国外市场和原料产地。(1)材料一的外国史学家通过中日比较,认为日本变革有哪些的优势?(2)依据材料二,比较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与西方列强的不同。【答案】(1)优势:岛国地理环境的优越;向外学习的传统;社会的

32、多元化。(2)不同:日本资本主义在政府的扶植和保护下发展,而西方列强是自由放任地发展;日本发展的“自由”与垄断的阶段性很不明显,而西方列强经过长时间的过渡;日本采取军事手段来扩张,而西方列强通过经济手段来竞争。【解析】【详解】(1)由材料信息“日本诸岛的地理位置此外由于日本有向伟大的中国文化世界借用某些东西的悠久传统”、“同中国铁板一块的特点相比,日本的政体和社会结构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可知该外国史学家认为日本变革的优势主要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向外学习的传统和社会多元化的特点等。(2)由材料信息“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靠国家的扶植和保护,实行自上而下的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工业化”可知日本的资本主义发

33、展受到政府的复制和保护;由“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自由与垄断的阶段性很不明显,自由资本主义没有经过多长时间就过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可知日本发展的“自由”与垄断的阶段性很不明显,而西方列强经过长时间的过渡;由“采取军事手段为本国垄断资本获得国外市场和原料产地”可知日本在发展过程中采取了军事扩张的手段,而西方列强主要是经济手段。【点睛】本题考查了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32.阅读下表,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表19世纪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思想文化领域欧洲: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19世纪70年代后电力工业开始

34、出现,电灯,电报等相继问世。中国:1845年,英商约翰柯拜在广州创办柯拜船坞。1863年英国人赫德出任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同年华侨陈启源在广东创办继昌隆缫丝厂。1898年创办大生纱厂。欧洲: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1871年德意志统一。中国: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南京条约签订。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95年康有为等人发起“公车上书”。欧洲:1832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完成组诗唐璜;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同年,英国自由主

35、义大师约翰密尔发表论自由。中国:1842年海国图志成书。1861年京师同文馆开办。1894年郑观应编成盛世危言。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据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等资料整理此表为19世纪中国和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部分历史事件。以表中紧密关联的历史信息为基础,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历史术语准确)【答案】示例一:工业革命引起了中西方历史发生转折性变化。论述: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法国等其他欧洲国家的工业革命继之而起。工业革命在经济上推动西方国家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工业资本主义崛起; 政治上以英国议会改革和俄国农奴制改革为代表的资

36、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掀起高潮,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不断扩展;思想文化领域出现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自然科学突飞猛进。这一切预示资本主义将建立起对整个世界的统治。另一方面,为了开展工业革命,开辟世界市场,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加紧对中国进行殖民侵略,通过鸦片战争等用武力迫使中国打开国门,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而造成东方从属西方的局面。同时,在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也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但如何实现近代化,是传统且落后的中国面对的重大课题。总之,工业革命促进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崛起;而封建落后的中国则成为西方侵略对象,落后于世界潮流,中西方差距逐渐拉大。示例二:西方列强侵略对近

37、代中国社会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鸦片战争等侵略战争后,列强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国门洞开,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民族伤害,造成政治经济主权丧失,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列强侵略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经济上,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相继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化进程;政治上,以维新派为代表的新的阶级力量崛起,提出建立民主政治要求并付诸实践,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旧有的封建制度和统治秩序;思想文化上,伴随西方思想涌入,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主题。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和维新派维新变法的思想在

38、中国近代掀起思想解放的潮流。尽管如此,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主观目的,是为了自身的殖民利益,而决不是为了传播近代文明、帮助中国成为独立富强的现代化国家。因此,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才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解析】这一题需要考生先就题干中的表格提供的信息进行解读和分析,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19世纪中国和欧洲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信息进行比较,然后得出自己认为合理的观点,比如,19世纪中欧历史发展的不同方向、工业革命引起了中西方历史发生转折性变化、西方列强侵略对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双重影响等。然后在确定论题之后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阐述时一般要说明论题的含义、解释和分析出现论题所述结

39、果的原因、这种结果带来的影响。点睛: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提取有效信息,并根据相关信息进行归纳概括,提取出自己认为合理的论题,然后用所提取的信息来进行阐述,与2017年全国卷一的第42题很相似。关键是考查考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魏孝文帝的文化习俗改革是从婚俗改革开始的拓跋贵族与汉族高门建立了广泛的姻亲关系。太和二十年改鲜卑复姓,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十姓百世不通婚。史仲文中国全史材料二 :宗教改革前,婚姻审判权掌握在天主教会手里。欧洲盛行僧侣教士的独身制度推行禁欲主义成为罗马教会公开标榜的政府目标,提倡不婚单身,并

40、且规定不允许离婚。当时,有40的妇女过单身生活。马丁路德发起了修女还俗、教士结婚运动,提出制定新的婚姻法规,用政府控制的世俗法庭或由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审核批准结婚。朱孝远宗教改革和婚姻的世俗化(1)据材料一,二概括北魏孝文帝和马丁路德在婚俗方面的各自改革措施。(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婚俗改革作用的认识。【答案】(1)北魏孝文帝:禁止鲜卑族宗族十姓通婚,提倡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马丁路德:允许宗教人员结婚,制定婚姻法规,婚姻裁判权由世俗政权掌握。(2)婚俗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联姻是处理政治矛盾的一种有效策略;婚俗变化反映时代变化并推动社会进步。【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

41、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北魏孝文帝和马丁路德在婚俗方面的各自改革措施主要按照材料的具体内容进行回答,例如,北魏孝文帝提倡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马丁路德则允许宗教人员结婚并且制定了婚姻法规均是可以在材料中直接找到。(2)对婚俗改革作用的认识一定要利用发散思维多角度解释,例如,可以从婚俗改革的重要性角度分析得出婚俗改革均是各自改革的重要部分,可以从婚俗改革的影响力角度分析得出婚俗改革均是推动了社会进步,也可以从婚俗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来去理解婚俗改革作用,再例如婚俗改革也均是两个改革缓和矛盾的一个策略,多角度解释才能得到多个采分点。【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北魏孝文帝和“马丁路德”的婚俗改革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