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3 ,大小:569KB ,
资源ID:262262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6226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四川省凉山木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四川省凉山木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

1、木里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2017级10月份月考试题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单选题1符合下列材料的主题是() A分化相权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B权力由皇帝身边远的人向皇帝身边的人转移C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D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2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秦、汉、元、淸这四个朝代的制度或机构中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是() 郡县制 郡国并行制 行省制度 军机处ABCD3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

2、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4周代王位继承制度一改“兄终弟及”为“父死子继”,然,王的儿子有嫡、庶之分,嫡子有长、幼之别,于是又规定“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等。该 制度的核心标准是()A年龄长幼B贤良优次C出生贵贱D血缘亲疏5公元前634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能对得起先祖?于是,齐君下令退兵。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A盟约对春秋各诸侯的政治约束B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C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休系D

3、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6“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共性,成为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A宗法制B世袭制C分封制D禅让制7夏商周三代,宗庙位于国都中心,据礼记曲礼记载:“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牲口房和库房)为次,居室为后。”这说明三代()A祖先崇拜占据重要地位B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C等级制度影响日常生活D重视农业成为社会共识8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到:“以政制言,中国自秦以下,即为中央统一之局,其下郡、县相递辖,更无世袭之封君,此不足以言封建”。此处“封建”是指()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9石陪华在中国历史纵横写道:“中国封建

4、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材料说明()A宗法制度为封建社会所沿袭B宗法观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封建社会的发展C封建社会政治统治腐败无能D家国一体的政治模式不利于传统科技的进步10周代“当时人便称宗族为“家”,意为与“国”相对立的团体,因而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家”, 而不知效忠于“国”。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家国体有利于维系统治B家国异体实情具有离心力C宗族观念根植于民众心里D贵族政治不利于中央集权11礼记曲理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几种呼间

5、不能相互僭越。这种规定反映了()A宗法制和分封制下丧葬礼仪的等级性B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的等级观念C中国几千年来礼仪制度的延续性D严格规范的丧葬礼仪稳定了周的统治12中国许多家族都有叙家谱、族谱的习惯,著名的有“孔氏家谱”,在南方一些地区至今仍对“叙谱”情有独钟。这种对祖先的崇拜本质上体现了中国()A农耕文化的传承性B宗法制度的优越性C家国情怀的普遍性D国民心理的劣根性13周人的金文材料中经常可以见到“膺受天命”“受天有大命”等字样。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周人认为政权合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天命”B以德配天的观念是这一认识的体现C周人治国理念无视现实社会生活D周人政权中宗教色彩浓厚14周公东征

6、后,“封建亲喊,以藩屏周”,“兼制大下,立七十一国”。材料中的“封建”是指()A建立周朝B分封诸侯国C委任官职D实行郡县制15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禅让制 分封制 世官制 宗法制ABCD16柳宗元封建论中说:“秦有叛民,而无叛吏;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有叛将,而无叛州。”材料肯定了()A九品中正制的科学性B分封制的稳定性C三省六部制的合理性D中央集权的重要性17从秦汉时期开始,地方官员任命实行流官制度,即地方官员不得在原籍为官,不能在一地久任。对流官制度认识正确的是()A易导致官员之间的疏离B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建立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D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治理18春秋时期

7、,各诸侯国在黄河附近筑堤自保,甚至还恶意将灾害引致邻国。战国时,赵国曾将黄河决堤以浸淹齐魏。这说明()A礼乐秩序遭到严重破坏B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C分封制严重阻碍农业发展D大一统王朝出现具有合理性19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材料意在说明()A郡县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B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C郡县制优于分封制,其危害小于分封制D郡县制与分封制互有利弊,应相互借鉴20李白在古风中赞叹道:“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

8、始皇,这个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是()A建立了皇帝制度B实现了祖国统一C实行三公九卿制D修筑了万里长城21钱穆先生认为:“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据此,下列“现实”与“制度变动”对应正确的一组是()A西周灭亡秦朝郡县制B秦朝灭亡汉初郡国并行制C藩镇割据唐朝三省六部制D丞相擅权明朝内阁制22元朝人胡三省说:“秦置御史,掌讨奸猾,治大狱,御史大夫统之。”他认为御史大夫的重要职责是()A执掌奏章,下达诏令B统领百官,处理政事C监察官员,审理大案D草拟诏书,审议执行23“黔首”一词在上古时指战俘奴隶;战国时被广泛使用,含义与“庶民”相同;

9、秦始皇下令将天下百姓统称为“黔首”。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建立B奴隶制度的废除C百姓地位的下降D“大一统”的加强24实行科举制度,士人可以“怀牒自进”,只要不属于朝廷禁止入试的带罪之人和数量有限的贱民,都可以自由报考。这表明科举制()A有利于增强社会读书风气B有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C实现了选举对象的自主化D加强了对特权阶层的打击25古文献至正集中记载“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其中“都省”的职责是() 都察六部百司 执掌全国民政 负责全国军政 直辖腹里地区ABCD26有学者认为,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僚的选拔还不足以反映皇权的绝对权威,也不够严密。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魏晋之前的朝

10、代并未实现皇权的高度集中B自下而上的推荐选官削弱了中央的用人权C中央掌控官员选拔开始于明清的八股取士D隋唐科举制之前没有形成系统的选官制度27“(它)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各地来管亊”“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文中的“它”是指()A秦朝的郡县B西汉的郡国C宋代的路州D元朝的行省28元代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可见行省制度有助于()A传达行政命令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防止地方割据D扩大国家的疆域29汉书中记载的“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的官职是()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中书令30

11、有学者认为,战国时养士之风盛行,但属“私养”、“家养”,直到科举制确立,才真正实现“国养”。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科举制()A扩大了政权的开放程度B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C有益于重学风气的形成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31唐代宰相会议在最后决策时,通常采取协商一致通过的方式,宰相必须在议决后上报皇帝的奏章联合署名,如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成为废状。这一做法有利于()A提高宰相议事的效率B削弱皇帝的决策权C避免官僚之间的内斗D加强相权间的制约32下图是中国唐朝三省六部制和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实质问题的选项是() A唐朝的制度更为先进B唐朝的决策权在尚书省和皇帝C美国的制度

12、更符合美国国情D唐朝是专制制度,美国是民主制度33下列制度其有打击世家大族、促进社会公平重要作用的是()A分封制B宗法制C察举制D科举制34中国古代把读书、考试、做官结合起来的选官制度是()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三省六部制D科举制35有史学家认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是指()A既保证了皇权独尊,又使宰相能各司其职B既保证了皇权独尊,又彻底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既保证了中央集权,又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D既保证了中央集权,又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36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

13、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37清朝的密折制度规定,皇帝特许的官员可以将相关政务、人事等方面的第一手情况“密折奏事”,由专人送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这一制度的推行()A确保了官员皇递奏折的权利B利于皇帝严密掌控行政体系C消除了臣下与君主间的隔阂D建立起近代文秘制度的雏形38明神宗万历年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大学士,明朝内阁的权力达到了顶点。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入阁当值的官员始终官位较低B内阁首辅可以制约皇权C标志着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39清代乾隆中叶以后,内阁大学士成为荣誉职衔。中国历史上正式出现内阁制始于()A明太祖时期B明成

14、祖时期C清康熙帝时期D清雍正帝时期40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诏罢中书省”,但相权被废使皇帝与六部之间产生了一个权力真空。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明代皇帝()A提高六部的政治地位B设立内阁来辅助施政C任用宦官来参预朝政D以特务机构充当耳目41元代曾在西南和中南民族地区实行“以土官治土民”的自治制度。明清改为直接委派流官管理,即“改土归流”。该变化表明()A君主专制体制定型B中央对全局管控加强C国家重视边疆开发D民族自治模式的形成42某学者说,中国古代某朝代某机构的官员,上面要受皇帝的气,中间要受司礼监的气,下面要受六部的气。这个机构是()A汉代的中朝B唐代的三省C明代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43“

15、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这说明军机处()A组织严密有利于政令执行B为君权附庸无行政决策权C职官干练提高了行政效率D权力巨大凌驾于六部之上44明朝废除宰相和清朝设立军机处的相同目的是()A加强君主专制B提高行政效率C避免决策失误D强化地方管理45清朝军机大臣的职责是:“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以下关于军机大臣的表述错误的是()A军机大臣的职责表明皇权的强化B军机大臣实质是皇帝的机要秘书C军机大臣从此无权参与军国大政D军机大臣承旨办理机务出纳皇命46明朝内阁制在我国政治史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探索。“内阁”是() 内

16、侍机构 君主专制产物 决策机构 制约皇权工具ABCD47中国古代的宰相(或丞相)是皇帝的助手,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经常发生矛盾。最后废除丞相,解决“帝”、“相”之争的皇帝是()A秦始皇B汉武帝C明太祖D康熙帝二、材料阅读48(2016江苏学业水平36)(10分)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

17、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说明

18、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3分)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3分)49(2017天津河东二模12)(20分)政治制度文明是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着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19、 唐初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继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并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 没有均衡,制度就会因缺乏必要的张力而松弛,如同长短不一的桌子腿难以支撑起平展的桌面一样。因此,“有衡”对于政治制度问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泛有均衡,就没有制度,一项新的制度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形成一种新的权力或利益的均衡。制度因有均衡而存在,也会因打破均衡而有亡。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创制”和秦朝以后的“变局”分别是什么?(4分) (2

20、)材料二体现了唐朝中央机构有何重大的调整变化?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影晌?(4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处处注重权力均衡的?(6分) (4)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美两国的政治体制对各自社会文明发展的主要影响。并由此谈谈你的认识。(6分)50(2016江苏宿迁高一第一学期期末46)古往今来,历届中央政府都重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各个时期所采取的政策有继承也有创新,效果各有千秋。阅读下列图片,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统治者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以及为了加强实行该制度所形成的统治秩序所采取的配套措施。(2分) (2)根据材料二

21、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初期推行的地方管理制度以及为了克服这一制度的局限性汉武帝采取的措施。(2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元朝推行行省制度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在加强地方管理方面的创新之处以及元朝在地方管理上采取的其它措施。(3分) (4)根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施行的制度及其历史意义。(3分)51(2016福建厦门高一第一学期期末25)(17分)古代中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选官制度体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祖当贤,后子孙必显,行虽如桀纣,到(位次)从必尊以世(世系)举贤,虽欲无乱,得乎哉? 荀子君子 材料二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

22、时加修正,以适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三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 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是哪一种选官制度?据材料一,分析荀子反对它的原因。(5分) (2)归纳材料二中选官制度的演变特点(不得摘抄原文)。(6分)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的积极作用。(4分)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特点。(2分)52(2017江苏扬州高二必修第一学期期末36)政治制度是现实的,

23、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

24、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 材料四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3分) (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2分) (4)政治制度“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其“本原精神”“仍可不变”。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

25、本原精神”是指什么?(2分)53(2017江苏高考考前模拟预测二21)(14分)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三 汉有

26、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材料四 (元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分封制的影响,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4分) (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影响。(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27、指出西汉的地方政治制度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有叛国”的原因。(2分) (4)据材料四概括钱穆的主要观点。(2分)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2分)54(2015.12广西学业水平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

28、、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摘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指的是什么政治制度?(2分)结束这一制度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1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主要原则。(3分)它的颁布有何重大历史意义?(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通过何

29、种政治制度实现真正的民主。(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2分)55(2017.6山东学业水平21)(20分)制度构建反映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那,以后又增至四十余那。那下榕若干县,县下有乡,乡下有亭、里。主帝的政今,通过三公九抑,直达郡、县、乡、亭、里,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在新旧递嬗的历史进程里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影响。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

30、新陈代谢 材料三 在20世纪,令人眼花燎乱、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社会革命层出不穷,但是真正够得上“新世纪”标志的,无疑只能是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里德所说的“震撼世界”的俄国十月革命。 摘自赵曜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其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十月革命有哪些“震撼世界”的重要影响。(6分)56(2016山东烟台二模40)(25分)阅读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

31、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图示一、图示二分别是秦朝的三公制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材料三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与前朝相比政治制度方面的“变”与“不变”,并分析“变”与“不变”的成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相比秦朝的三

32、公制,唐代三省制在制度方面有何创新?请从权力的运作角度对这一创新加以评价。(6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其观点,并结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创立与发展的基本史实论证这一观点。(10分)57(2017江苏无锡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1)(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朝)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人教版必修 材料二 “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而言乃为功。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 宋论 材料三 明初朱元璋曾一度效仿元制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史台,正式创设都察院。在地方,设

33、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 于登明代监察制度概述一文根据明史列传等资料统计御史209人资格,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29人。1439年,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 材料四 说到弹劾权,在中国君主时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像唐朝谏议大夫和清朝御史之类,就是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死直谏。可见中国从前的考试权和弹劾权都是很好的制度,宪法里头是决不可少的。五权宪法的立法人员就是国会议员,行政首领就是大总统,司法人员就是裁判官,其余行使弹劾权的有监察

34、官,行使考试权的有考试官。 孙中山五权宪法 材料五 在中国的权力监督体系中,包含着诸多的要素:除执政党和政府的自我监督外还包括人民群众监督(主要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司法监督(主要通过宪法和法律)、舆论监督(主要通过新闻媒体)、民间组织监督(主要是工会、妇联、共青团等)以及民主党派监督等外部监督。 探讨权力监督中的中国民主党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朝的御史大夫与宋朝的谏官监察对象有何区别。(2分) (2)据材料三,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2分) (3)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对监察权的认识。(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在革命实践中是如何落实监察权的。(2分) (4)据材料五与

35、所学知识,新中国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在自我监督方面进行了哪些制度创新?(2分) (5)纵观上述材料,反思古代、近现代的这些尝试,要建立和完善监察制度,可以从哪些方面提供保障?(2分)58(2016.1福建学业水平31)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经历了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治的逐步演进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三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

36、报 (1)指出材料一中图6所示中央机构的名称。与图6相比,图7的中央机构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2)材料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由哪次会议制定的?该宪法的性质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三,归纳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发展的特点。(2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发展的特点。(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趋势的认识。(2分)59(2017江苏盐城高二第二学期期末21)(14分)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不仅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也影响着士人阶层的个人命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

37、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二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 隋唐五代史论集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四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

38、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与之对应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4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两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结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4分) (3)据材料三、四,分析科举制的积极作用。(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从选拔标准和选拔方式的角度指出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2分)60(2016山西太原高一第一学期期中26)(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图1、2、3所示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秦到唐中枢权力体制发生的变化。(6分) (2)图1至图4,中枢权力体制的变化反映出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结合图5,分析这一矛盾演变的趋

39、势。(4分) (3)综合上述图示,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6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D 【解析】中国古代通过削弱相权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分化相权,如汉“中外朝制”、宋“二府三司制”;二是权力由大臣向近臣转移,如汉中朝,明内阁,清军机处,材料中秦汉、宋元、明清三时期君臣议事时的行为体现君臣地位的变化,并不能充分体现分化相权以削弱相权的主题,故A项错误;材料中秦汉、宋元、明清三时期君臣议事时的行为体现君臣地位的变化,也不能充分体现权力由大臣向近臣转移以削弱相权的主题,故B项错误;材料中秦汉、宋元、明清三时期君臣议事时的行为体现君臣地位的变化,与中央与地方关系无关,故C项错误;

40、秦汉时期君臣均坐着议事,宋元时期君坐着臣站着议事,明清时期臣子则跪着议事,说明臣子地位越来越低,表明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故D项正确。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关键词是“统一”,即加强中央集权,秦朝郡县制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正确;汉代的郡国并行制导致的地方权利的膨胀,故错误;行省的设置,是加强中央集权的体现,故正确;军机处是上传下达的机构,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正确;选择 B项符合题意。3【答案】C 【解析】皇帝权力的萎缩或丧失,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式,君权转移到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手中,君主专制没有被颠覆,故A项错误;宦官的专权与中央集权体制遭

41、到破坏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皇帝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表面上君主权力受到制约,但两千多年中无法杜绝,根源在于君权至上,君权缺乏监督控制,故C项正确,D项错误。4【答案】D 【解析】材料讲述的是宗法制,在嫡子中是按年龄长幼,但无嫡子的时候,则按“立子以贵不以长”,年龄长幼不能全面概括该制度的核心,故A项错误;从材料“立嫡以长不以贤”可知贤良优次不是该制度的核心标准,不能全面概括这一制度的核心标准,故B项错误;出生贵贱是在无嫡子的时候看庶子母亲的出生,即“立子以贵不以长”,不能全面概括这一制度的核心,故C项错误;宗法制通过区分嫡、庶,按父系血缘亲属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故D项正确。5【答案】D 【解析

42、】材料中呈现的齐鲁两国因为盟誓而重修于好,但这并不等同于盟约对各诸侯都有约束力,故A项错误;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地,鲁国是周公,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所谓的宗族观念,故B项错误;从时间判断,此时处于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走向瓦解,周王室衰微,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必须服从天子分封体系”的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从齐国君主退兵,说明认可盟誓有“世世子孙无相害”,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的功效,进而得出这一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尚存在着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故D项正确。6【答案】A 【解析】宗法制重视家族关系,家国同构现象是宗族关系的反映,故A项正确;世袭制是指继承制度,故B项错误;分封制也称分封制

43、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故C项错误;禅让制指统治者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故D项错误。7【答案】A 【解析】据材料“宗庙位于国都中心”“宗庙为先”说明三代祖先崇拜占据重要地位,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对祖先的尊崇,可知是宗法制,材料不涉及分封制,故B项错误;材料讲述夏商周朝野的建筑中都突出祖先崇拜,不涉及等级制度,故C项错误;仅从材料“厩库(牲口房和库房)为次”可以看出百姓重视农业,在国都建筑上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8【答案】B 【解析】此处“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国,也就是说秦朝废除了西周实

44、行的分封制, 故A项错误;故B项正确;据材料“其下郡、县相递辖,更无世袭之封君,此不足以言封建”得出此处“封建”不是郡县制,故C项错误;行省制出现于元朝,故D项错误。9【答案】B 【解析】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瓦解,因而封建社会并未沿袭宗法制,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封建社会承袭的“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等宗法观念,形成了中国封建统治中的反智主义倾向,因而宗法观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封建社会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封建政治中“反对理性,经验守旧”等反智主义倾向,没有体现政治的腐败性,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中国封建政治中具有“新贵合一和裙带作风”等特点,但并非家国一体的政治模式,故D项错误。10【

4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不知效忠于国”,因此家国一体不利于维系统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家, 而不知效忠于国”得出家国异体实情具有离心力,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当时人便称宗族为“家”;因而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家”体现民众受到宗法观念的影响,没有体现“而不知效忠于国”,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是宗族成员的身份,不等于贵族政治,故D项错误。11【答案】A 【解析】商周时期统治阶级内部彼此之间以及与庶人之间在去世称谓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严格的丧葬礼仪正是宗法分封制之下森严的等级制度的一种表现,故A项正确;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于秦朝而非西周,故B项错误;西周

46、时期尚处于我国的礼仪制度开始奠基之时,远没有几千年的发展史,故C项错误;“严格规范的丧葬礼仪稳定了周的统治”,这种说法不仅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而且也不符合史实,礼乐制度最终也是走向了必崩乐坏的境地,故D项错误。12【答案】A 【解析】中国农耕文化集合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对祖先的崇拜体现了宗法血缘关系对后世的影响,故A项正确;宗法制度春秋时期已开始瓦解,故B项错误;家国情怀与材料不符,材料强调的是家族情怀,故C项错误;对祖先的崇拜不是国民心理的劣根性,故D项错误。13【答案】B 【解析】“天命”是政权合理性的唯

47、一标准表述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出周王因其德行彰显受到上天的承认,是君权神授思想,以德配天是这一认识的体现,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周人治国无视现实生活,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宗教内容,故D项错误。14【答案】B 15【答案】D 【解析】图表括号中注明的文字信息为“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而形成的宗法等级。因此“宗法制”正确;周天子将“周公”等同姓子弟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也体现了“分封制”;按照分封制和宗法制,受封者有世袭统治权,可世代为官,体现了以“世卿世禄”为特点的世官制,正确。禅让制是一种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的政治制度,在这张

48、“谱系图”中无法体现。16【答案】D 【解析】九品中正制在实际运作中选官重门第而非才能,是不利于政权稳定的,故A项错误;柳宗元认为汉朝的分封制是不稳定的,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中央官制在历朝的运作,故C项错误;柳宗元认为在封建制度下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和官员的方式大大增强了国家的稳定性,故D项正确。1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流官制度下地方官员经常性流动,且地方官员不得在原籍为官,这样使地方官员之间不熟悉,易导致官员之间的疏离,故A项正确;流官制防止官员与当地势力联合勾结,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是促进中央集权的建立,故B项错误;流官制度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地方割据,并不能彻底消除地方割

49、据的隐患,故C项错误;流官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因地方官员经常性流动,对地方事务不够熟悉,地方官员之间疏离,因而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治理,故D项错误。18【答案】D 【解析】材料讲述诸侯以邻为壑,是诸侯国之间的争端,材料不涉及远近尊卑的礼乐秩序,故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斗争,故B项错误;材料讲述壅防百川,各自为利,材料不涉及分封制与农业的关系,故C项错误;诸侯国之间在水利的斗争说明实行中央集权,有利于生产生活,是历史的趋势,建立大一统王朝具有合理性,故D项正确。19【答案】C 【解析】由“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可知,作者认为郡县制的弊端不如分封制,可见材料

50、意图是对郡县制与分封制进行比较,因而A项非材料的意图,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材料对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弊端进行比较的意图,故B项错误;分封制仅历经商周时期,“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说明郡县制优于分封制,“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可知郡县制的危害要小于分封制,故C项正确;由材料“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与“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可见材料更赞同郡县制,故D项错误。20【答案】B 21【答案】B 【解析】西周灭亡后,进入东周,春秋战国时期,而非秦朝的郡县制,故A项错误;刘邦认为秦朝灭亡源于没有实行分封制,汉初采取

51、郡国并行制,故B项正确;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宋朝皇帝进一步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丞相擅权历朝都存在,明朝内阁制不是必然结果,故D项错误。22【答案】C 【解析】执掌奏章,下达诏令材料没有涉及到,故A项错误;统领百官,处理政事是丞相的职责,故B项错误;“掌讨奸猾,治大狱”表明御史大夫的职责是监察官员,审理大案,故C项正确;草拟诏书,审议执行是唐朝三省的职责,故D项错误。2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秦始皇下令将天下百姓统称为黔首”,可知对百姓的称呼统一可以巩固政治统一。君主专制是针对决策方式而言,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奴隶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瓦解,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

52、可知,战国时“黔首”含义与“庶民”相同,因而无法体现百姓地位的下降,故C项错误;D项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24【答案】C 【解析】材料涉及科举选拔的对象,未涉及对教育的影响,故A项错误;同理,材料中未体现对官员素质提升的作用,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士人可以怀牒自进都可以自由报考”,科举制下选取的对象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科举制选取对象范围广,“只要不属于朝廷禁止入试的带罪之人和数量有限的贱民,都可以自由报考”,未加强对特权阶层打击,故D项错误。25【答案】D 【解析】材料中都省指的是元朝设立的中书省,为中央的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掌全国民政和直辖腹里地区;元朝设立都察院都察六部

53、百司,元朝枢密院掌全国军事,故、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26【答案】B 【解析】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发展,已实现皇权的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官僚的选拔还不足以反映皇权的绝对权威,也不够严密”可知官僚选拔没有强化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科举制的出现中央开始掌控官员的选拔,故C项错误;在科举制出现之前,汉朝和魏晋时期也有自己独特的人才选拔制度,故D项错误。27【答案】D 【解析】秦朝的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不是行动的中央政府,故A项错误;西汉的郡国是指郡国并行制,诸侯国有诸侯之权,故B项错误;宋代的路州是地方行政机构,不是宰相府的派出所,故C项错误;元朝的行省是中书省的代行机构,它是行

54、动的中央机构,权力很大,但受中央的制约,故D项正确。2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不利于行政命令的传达,故A项错误;元代行省制度确实提高了行政效率,但是和题目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可知其实行有助于防止地方割据,故C项正确;行省制度的实行可能会扩大国家的疆域,但并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故D项错误。29【答案】B 【解析】材料中“位次丞相”说明该官职不是丞相,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御史大夫仅次于丞相,负责监察百官,与材料中的“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相符,

55、故B项正确;太尉主管军事,故C项错误;汉朝时期中书令是职位很低的官员,故D项错误。30【答案】A 【解析】科举制将选拔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政府官员,从而扩大了政权的开放程度,是材料“才真正实现国养”的依据,故A项正确;B项提升官员文化素质与人才“国养”无关,故B项错误;C项益于重学风气形成与人才“国养”无关,故C项错误;C项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也与人才供养方式无关,故D项错误。31【答案】D 【解析】据材料“宰相必须在议决后上报皇帝的奏章联合署名,如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成为废状”可知,群相制下宰相之间相互牵制,不利于提高议事效率,故A项错误;材料“宰相必须在议决后上

56、报皇帝的奏章联合署名,如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成为废状”说明限制相权,加强皇权,故B项错误;材料“宰相必须在议决后上报皇帝的奏章联合署名,如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成为废状”体现了群相制下,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官僚之间的摩擦,容易导致官僚之间的内斗,故C项错误;据材料“宰相必须在议决后上报皇帝的奏章联合署名,如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成为废状”可知,群相制有利于加强相权间的制约,故D项正确。32【答案】D 【解析】唐朝的制度是封建专制制度的中央官制,美国是近代民主制度三权分立原则,就制度而言美国的制度更为先进,故A项错误;唐朝的决策权在皇帝,尚书省是执行机构,故B项

57、错误;两图是中西两种制度的对比,并不说明哪个制更符合美国国情,故C项错误;唐朝是封建专制制度,美国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故D项正确。33【答案】D 34【答案】D 35【答案】A 36【答案】D 37【答案】B 【解析】材料中仅仅是“皇帝特许的官员”可以密折奏事,并不是所有官员,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密折奏事”便于皇帝掌握行政体系,故B项正确;它并不能消除臣下和君主间的隔阂,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特许官员的奏事不是文秘制度建立的表现,故D项错误。38【答案】D 【解析】明朝内阁入阁的官员初期官位较低,中后期入阁官员的官位很高,故A项错误;内阁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故B项错误;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

58、在清朝,故C项错误;明朝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故D项正确。39【答案】B 【解析】明太祖时期,实行的是废丞相,权分六部,故A项错误;明成祖时期,设立殿阁大学士,故B项正确;清康熙帝时期设立南书房,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故D项错误。40【答案】B 【解析】弥补宰相缺位后的权力真空是明代皇帝建立了内阁制度,而不是提高六部的政治地位,故A项错误;为了弥补宰相缺位后的权力真空,明成祖设立内阁来辅助施政,故B项正确;任用宦官是为了监督阁权,故C项错误;以特务机构充当耳目是为了监督吏民,故D项错误。41【答案】B 【解析】秦朝建立时君主专制体制基本定型,故A项错误;明清改土归

59、流加强了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故B项正确;元朝和明清采取不同的民族区域管理政策都体现了对边疆开发的重视,故C项错误;改土归流是由中央直接派遣官员取代地方世代相袭的土官,并非民族自治模式,故D项错误。42【答案】C 【解析】汉朝中朝听命于皇帝,具有决策权,未出现六部,故A项错误;唐代的三省与皇帝权力协作较好,故B项错误;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皇帝设司礼监牵制内阁权力,内阁为非正式机构,六部掌实权,故C项正确;清朝军机处跪受笔录,是皇权空前加强的表现,故D项错误。43【答案】A 【解析】据材料“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说明军机处

60、组织严密有利于政令执行,故A项正确;清代军机处仅仅是皇帝的策问机构,不是决策机关,这种说法正确,但不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军机处组织严密,职官干练提高了行政效率也是军机处的特点之一,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军机处和六部各有执掌,不能说军机处的权力巨大凌驾于六部之上,故D项错误。44【答案】A 45【答案】C 【解析】军机大臣的职责是“只供传述缮撰”,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说明皇权得到强化,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实际上是皇帝的机要秘书,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可以参与机务,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军机大臣将

61、各种皇帝的诏令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46【答案】A 【解析】内阁是明朝皇帝为辅助处理政务的临时性机构,属内侍机构,故正确;内阁服务君主,加强君主专制,故正确;内阁不具备决策权,故错误;内阁有利于强化皇权,故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47【答案】C 48【答案】(1)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1分) 影响: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为后世所沿用。(2分) 混合体:郡国并行制。(1分) (2)关系: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或较高级演化形态)。(1分) “优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1分) 创举:开创省制(设立行省)。(1分) (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

62、集权。(1分) 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2分,任答两点即可,言之有理也可得分)【解析】(1)第一小问做法,依据材料一“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可以得出全面推行郡县制;第二小问影响,依据材料一“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为后世历代所遵奉”,可概括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所沿用;第三小问混合体,依据所学,汉初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即实行郡国并行制。 (2)第一小问关系,依据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63、”,可分析得出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第二小问“优”在何处,依据材料二“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可分析得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第三小问最大创举,依据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结合所学分析得知,元朝开创省制。 (3)第一小问“无根本性质的变动”,依据材料三“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可分析得知始终维护中央集权;第二小问基本认识,49【答案】(1)变局:西周:分封制、宗法制。(2分)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2分) (2)调整:实行三省六部制。

64、(2分) 影响: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2分) (3)制衡:三权分立。保障分权与制衡;(2分)联邦权与州权,体现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2分)实行两党制,保持彼此制衡与监督。(2分) (4)影响:中国: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分) 美国:维护了资产阶级的民主,为美国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分) 认识:政治文明具有多样性,都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2分)【解析】(1)第一小问“创制”,据材料“西周政治里显然有着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得出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第二小问“变局”,据

65、材料“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得出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唐初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可以得出实行三省六部制;第二小问影响,从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及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等方面回答即可。 (3)美国处处注重权力均衡可以从三权分立体制、联邦权与州权、实行两党制等角度分析即可。 (4)第一小问影响,中国可以从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等方面回答;美国可以从维护了资产阶级的民主,为美国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认识,可以从政治文明具有多样性,都促进了人类社

66、会文明的进步等角度回答。50【答案】(1)制度:分封制;(1分) 措施:推行宗法制。(1分) (2)制度:郡国并行制(郡国制);(1分) 措施:颁布“推恩令”。(1分) (3)原因:疆域辽阔;(1分) 创新:省制的开端;(1分) 措施:设路、府、州、县,设宣慰司等。(任答一点,得1分) (4)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分) 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长治久安。(任答两点,得2分)【解析】(1)第一小问制度,根据材料一图片中“晋国”“镐京”等信息可以判断是春秋时期,结合所学,当时统治者

67、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分封制;第二小问措施,结合所学,应该是宗法制。 (2)第一小问制度,根据材料二图片“胶东国”、“北海郡”等信息可以回答为郡国并行制;第二小问措施,结合所学,可以回答为颁布“推恩令”。 (3)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三“元朝疆域图”可以归纳为疆域辽阔;第二小问创新,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以回答为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第三小问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回答宣慰司、路府州县等。 (4)第一小问制度,根据材料四可以回答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民族平等、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建设等角度归纳。51【答案】(1)制度: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68、(1分) 原因:选官不以品行为依据,只看出身(血缘);容易造成政治黑暗、混乱。(4分) (2)特点:历代沿用;不断完善(逐渐规范) ;趋于公平(公正)。(6分) (3)作用:打击门阀士族(豪强宗法势力);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间的流动。(4分) (4)特点:依据血缘关系世袭到依据学识水平选拔。(2分)【解析】(1)第一小问制度,“先祖当贤,后子孙必显,行虽如桀纣,到(位次)从必尊”体现了按血缘继承王位,属于世袭制;第二小问原因,“以世(世系)举贤,虽欲无乱,得乎哉”说明荀子反对世袭制是因为靠血缘继承,容易造成政治黑暗。 (2)此题问特点,“历代踵行,时加修正”反映了历代沿用和不断修正,“以

69、适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体现了日趋公平公正。 (3)此题问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体现了打击门阀氏族和促进社会良性流动,“平民政治”扩大了统治基础。 (4)此题问特点,从世袭制到科举制体现了依据血缘关系世袭到依据学识水平选拔的特点。52【答案】(1)制度: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3分) (2)作用: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3分,任意三点即可) (3)原因: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2分) (4)精神:加强中央

70、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2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由“周之失在于制”可知周朝的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由“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可知秦有效地回避了周的问题,实行了郡县制,由“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可知汉初从制度的反面吸取了秦亡的教训,既有郡县,又补充了部分分封制,实行郡国并行制。 (2)根据材料二,由“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可得出利于维护国家稳定,由“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可得出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由“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可得出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根据所学知识,贵族统治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3)根据材料三“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

71、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等内容可直接得出答案。 (4)在中国古代,任何政治的制度的根本目的都在于维护家天下的统治,从材料二对分封制的修改,材料三对郡县制的修改都体现了这一点,根据材料四“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可知其本原精神就是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想方设法对地方进行有效控制。53【答案】(1)影响:关系疏远,相互攻击,威胁周天子的权威。(2分) 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2分) (2)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4分) (3)制度:郡国并行制。(1分)

72、原因:诸侯享有世袭统治权。(1分) (4)观点: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地方缺乏自主性。(2分) (5)认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在继承中不断变革;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需要妥善处理。(2分)【解析】(1)第一小问影响,据材料一“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得出关系疏远,相互攻击,据材料一“周天子弗能禁止”得出威胁周天子的权威;第二小问破解,据材料一“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得出统一国家,据材料一“皆为郡县”得出推行郡县制。 (2)据材料二“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得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3)第一小问制度,据材料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建

73、之始,郡邑居半”结合所学得出郡国并行制;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结合所学得出诸侯享有世袭统治权。 (4)据材料四中“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得出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据材料四“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得出地方缺乏自主性。 (5)据材料三“秦制之得,亦以明矣”得出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在继承中不断变革,据材料三“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材料四“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得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需要妥善处理。54【答案】(1)制度:皇帝制度;君主专制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给2分。此处总分不得超过2分) 事件:辛亥革命;清帝

74、退位。(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给1分。此处总分不得超过1分) (2)原则:人民主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每小点1分,共3分) 意义: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此处总分不得超过2分) (3)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分)(若答人民民主专政、民主集中制则每点1分。此处总分不得超过2分) (4)趋势: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从资产阶级民主到社会主义民主(人民民主)。(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给2分,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此

75、处总分不得超过2分)55【答案】(1)制度:郡县制。(2分) 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或中央政令直达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4分) (2)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从法律上否定了专制制度;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8分) (3)影响: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开辟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开辟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局面(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6分)56【答案】(1)不变:最高统治者仍世袭;(1分) 变: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2分) “不变”成因:宗法血缘关系的

76、影响;(2分) “变”的成因:政治形势由分裂到统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法家思想地位的上升;分封制的弊端。(4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创新: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形成宰相集体;互为补充、相互牵制。(2分) 评价:通过分权,利于防止大臣专权以加强君权;有利于完善管理体制,减少了君主决策失误,提高了办事效率。(4分) (3)观点: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不变,但不同时期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创新。(2分) 论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创立以来其本原精神不变,即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权力;加强皇权,抑制相权;(2分)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制度,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汉朝内外朝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和道、洲、

77、县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和路、洲、县制,并实行重文轻武等制度;元朝的行省制;明朝的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地方上是省、道、府、县四级制。(6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解析】(1)由材料一“封建诸侯,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下虽无世禄之臣”可以归纳:变是指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原因是政治上分封制的弊端,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趋势,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思想上法家思想地位的上升。由材料一“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可以归纳出不变是指最高统治者仍世袭;原因:宗法血缘关系的影响。 (2)第一小问创新,可以从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归纳:宰相实行委员制,三省

78、之间互为补充,分工明确。第二小问评价,可以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归纳,通过分权,利于防止大臣专权以加强君权;有利于完善管理体制,减少了君主决策失误,提高了办事效率。 (3)依据材料三,“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可以归纳出观点,即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不变,但不同时期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创新。史实可以用从秦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归纳。57【答案】(1)区别:御史大夫监察百官;谏官纠正皇帝决策失误。(2分) (2)特点:机构完备;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有立法的

79、保障。(任答2点,2分) (3)认识:监察制度在中国古代发挥重要作用;在现代民主政治中,监察权是独立的,是五权之一。(2分) 说明:1912年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有权弹劾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即对包括总统在内的政府官员)。(2分) (4)创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2分) (5)方面:保持监察制度的独立;坚持制度创新;制订完善的法律;提高监察官的执政能力;加强人民群众监督;加强舆论监督。(任答2点,2分;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1)据材料一“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得出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据材料二“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

80、”得出谏官是纠正皇帝的过失。 (2)据材料三“明初朱元璋曾一度效仿元制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史台,正式创设都察院。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得出机构完备;据材料三“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29人”得出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据材料三“1439年,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得出有立法保障。 (3)第一小问认识,据材料四“可见中国从前的考试权和弹劾权都是很好的制度”得出监察制度在中国古代发挥重要作用,据材料四“五权宪法的立法人员就是国会议员,行政首领就是大总统,司法人员就是裁判官,其余行使弹劾权的有监察官,行使考试权的有考

81、试官”得出监察权是五权之一,是独立的;第二小问说明,孙中山在革命实践中落实监察权体现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其中规定参议院有权弹劾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 (4)据材料五人民群众监督得出制度创新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据材料五民主党派监督得出制度创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5)综合五个材料,反思古代、近现代的尝试,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要建立和完善监察制度,要通过立法进行保障,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监察权要独立,要加强对监察权的监督,加强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58【答案】(1)名称:三省六部制。(1分) 变化:废除丞相制度(或六部对皇帝直接负责)。(1分) (2)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82、(或一届人大)。(1分) 性质:社会主义宪法。(1分) (3)特点:制度化;法律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分。每点1分,任答两点即可) (4)认识: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治;民主不断发展完善。(2分。每点1分,任答两点即可)59【答案】(1)制度:察举制(1分) 标准:德行、才学、明法、意志谋略、孝悌(任答三点给3分) (2)制度:九品中正制(1分) 弊端:中正独揽人才的选拨与评判;世家大族垄断高级官职; 寒门才俊遭到埋没。(3分) (3)作用: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逐步放宽录取标准,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4分) (4)趋

83、势:选拔标准:从重品行、重门第到重才学;从地方举荐、官员个人评定到国家统一考试选拔。(2分)【解析】(1)第一小问制度,据材料一“皆有孝悌廉公之行”结合所学得出察举制;第二小问标准,据材料一“德行高妙”得出德行,据材料一“学通行修”得出才学,据材料一“明达法令”得出明法,据材料一“刚毅多略”得出意志谋略,据材料一“孝悌”得出孝悌。 (2)第一小问制度,据材料二“九品访人,唯问中正”结合所学得出九品中正制;第二小问弊端,据材料二“唯问中正”得出中正独揽人才的选拨与评判,据材料二“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得出世家大族垄断高级官职,据材料二“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结合所学得

84、出寒门才俊遭到埋没。 (3)据材料三“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结合所学得出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据材料三“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得出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据材料三“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结合所学得出逐步放宽录取标准,扩大了统治基础,据材料四“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结合所学得出促进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 (4)据材料一“德行高妙”、材料二“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材料三“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得出选拔标准从重品行、重门第到重才学,据材料一“皆有孝悌廉公之行”、材料二“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85、、材料三“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结合所学得出从地方举荐、官员个人评定到国家统一考试选拔。60【答案】(1)秦朝:三公九卿制;汉朝:中外朝制;唐朝:三省六部制。(6分) (2)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2分) 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2分) (3)策略:重用近臣;分散相权。(4分) 原则:维护皇权至上。(2分)【解析】(1)根据图1,在秦代,皇帝之下,由“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和“九卿”组成中枢权力机构;根据图2,在西汉,皇帝之下,除原有的三公九卿外,又增设了“中朝”决策机构,来牵制相权,以丞相为首的行政机构就沦为“外朝”,执行机构;根据图3,在唐代,完整的相权被一分为三,形成“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分别负责起草诏令、封驳审议、执行,在尚书之下又设有“六部”(立、户、礼、兵、刑、工)。 (2)第一小问矛盾,图1秦代设立丞相制度。图2西汉为了加强皇权,增设中朝牵制相权。图3唐代为了加强皇权,把完整的相权一分为三。图4宋代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进一步分割相权,由二府三司分割相权;第二小问趋势,结合图5,明代废丞相,从秦到明,相权不断被分割削弱,直到被废除。 (3)第一小问策略,图2、图3、图4,都通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图2、图5,中朝和内阁成员都由皇帝的亲信组成;第二小问原/则,分割相权、废丞相,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加强皇权。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