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2 ,大小:859.50KB ,
资源ID:262010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6201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3)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3) WORD版含解析.doc

1、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3)(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第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庄子则阳篇说:“昔予为禾,耕而鲁莽之,则其实亦鲁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则其实亦灭裂而报予。予来年变齐,深其耕而熟耨之,其禾蘩以滋,予终年厌飧。”这表明()A战国时期的耕作是隔年轮耕B战国时期对于土壤种类已积累相当丰富的经验C耕作技术水平低而导致歉收D我国农业生产开始由粗放耕作向精耕细作转变2管子海王载:“今铁官之数曰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然后)其事立。”这段材料反映出()A铁制农具已为农家所必备B铁制农具归政府统一管辖C铁制农具由铁官统一配置D小农经济发展非常迅

2、速3右图典型地反映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刀耕火种是主要的耕作方式B男女分工趋向合理C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D国家重视家庭纺织业的发展4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这主要说明()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B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C体现了“耕者有其田”D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5下图是对我国古代经济一次重要转变的描述,这一转变()A前提条件是铁犁牛耕的使用B标志着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形成C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D奠定了我国古代产业结构的基础6汉书食货志记载:“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

3、一里,是为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齐同,力役生产可得而平也。”材料主要说明()A均田制的实行让农民安居乐业B平均主义导致土地私有现象普遍C主张恢复井田制下土地授受关系D小农经济下农民生产生活祥和景象7形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观念的社会背景是()A小农经济盛行B“闭关锁国”政策推行C商品流通不畅D传统手工产量不高8汉书记载:“(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材

4、料反映出西汉()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9观察下图,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古代丝织业中心分布变迁图A秦汉时期中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B唐宋时期私营丝织业水平超过官营C古代丝织业中心由关中辐射全国D元明清时期丝织业重心在东部地区10易系辞曰:“庖牺氏没,神农氏作,列廛于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主要说明()A对市场交易已经进行严格管理B商品经济繁荣发展C我国的商业经济开始的比较早D专职官员管理交易11宋代商业史研究:“市制崩溃的这一人们所熟知的大转变,正表明了过去那种政治都市与周边农村之

5、关系的传统商业和市场规制,已经不能适应城乡的社会分工所产生的新形势了。”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A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联系减弱B打破市坊界限后城市职能的转变C已经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专业性商业城镇大规模出现12宋代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到:“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这实质上反映了()A经济发展对消费价值观的影响B经济发展带来生活的铺张浪费C传统观念对传统佳节的影响D传统佳节对商品经济的消极影响13叶适说:“自汉至唐,犹有授田之制盖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南宋叶适的言论揭示了()A

6、自汉到唐一直实行均田制 B政府从直接分田转为立契收税C南宋开始出现了土地买卖D土地买卖税成为政府最大收入14明清时期,徽商和晋商两大地域性商帮最为有名,但这两商帮却在经商用人上有着极大的不同。俗语说,徽商是“用亲不用乡”, 以家族为组织纽带;晋商则以地域关系为纽带,他们是“用乡不用亲”。对徽商“用亲不用乡”理解正确的是()A受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B徽商不具有家乡观念C徽商特别重视宗法血缘关系D徽商具有狐性多疑的特点15清雍正帝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学而优

7、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16后汉书王符传:“举俗舍本农,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巧,充盈都邑,务本者少,游食者众。”这段材料可以用于研究()A“闭关锁国”政策B“重农抑商”政策C中央集权制度 D郡国并行制度17“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材料中这种“对联式悲歌”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儒家思想的保守性 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C交通、通讯工具的落后 D政府禁绝海外贸易

8、18清政府在1684年统一台湾后发布展海令,解除“海禁”;次年又允许各国朝贡船进港,认可民间商船来航通商。材料说明()A清代“闭关锁国”的传统观念没有依据B外贸政策调整与清朝政局变化密切相关C清朝解除“海禁”,但依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清政府加强了对外贸易的管理19“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也不能随便出游。”(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表明清政府()A禁止外国商人来华B重视维护外商利益C加强沿海军事防御D严格限制对外交往20有西方学者指出,传统中国是“一具涂着香料、裹着丝绸、写着象形文字的木

9、乃伊,它的内部循环就如同一只冬眠鼠那样”。该学者认为()A中国传统社会是停滞不前的B中国外表僵化内部充满活力C中国传统社会与埃及相类似D中华文明悠久灿烂并且连续不断第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6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管仲对(齐桓公)曰:“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夷、斤、斸,试诸壤土。”国语齐语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进入

10、铁器时代。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材料2: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用于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陈文华农具发展史材料3: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注:状如钉耙,用于刨土)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

11、性,根本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太湖地区农业史(1)材料1中三则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的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你的理由是什么?(6分)(2)据材料2,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其影响如何? (8分)(3)据材料3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原因有哪些?(6分)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发端于唐宋之际的海洋发展路向,表明我国传统社会的运行轨迹,开始出现了由“头枕三河、面向草原”到“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的历史性转折,到

12、宋代出现了“诸蕃惟市舶仅通”的局面,海上对外贸易极其繁盛。东起日本、朝鲜,西到地中海和非洲东部沿线,欧洲、非洲、亚洲50多个国家与中国有贸易往来,宋代中国是亚洲一支最活跃的力量,以中国为中心,与欧洲和非洲连接在一起的亚洲多边贸易网络初具规模,指南针在地中海投入使用,大大促进了地中海交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葛金芳两宋社会经济研究材料2:据明实录载,明太祖朱元璋对中书省说:“其朝贡无论疏数,厚往而薄来可也。”又说:“朕以海道可通外邦,故尝禁其往来。”明成祖说:“商税者,国家以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欲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万万矣。”自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正月起至次年三月

13、止,赏赐贡使等项苎丝37 558匹,而全国司库每年额造仅25 741匹。据皇明世法录载,明政府下令,“凡将马、牛、军需、铁货、铜钱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仗一百,物货船车入官。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后又下令,“片板不许下海,禁革双桅大船。”丁长清中国对外经济关系史材料3:中国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但外部世界却对中国兴趣甚浓。哥伦布航行的目标就是契丹,麦哲伦旅行的主要结果是马尼拉这块中西殖民地的建立,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

14、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1)依据材料1和所学知识,指出唐宋之际我国外贸路径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其世界意义。(8分)(2)依据材料2和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明朝海外贸易的主要因素。(6分)(3)依据材料2、3并结合当时世界形势,评述明朝的外贸政策。(6分)23下表是某中学在历史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组别材料结论甲组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于丞相地位的官员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时间职位所享有权力范围明代中叶以后内阁首辅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的宰相,地位受到挑战清代军机大臣承旨拟写,上传下达,备皇帝顾问君主

15、专制空前强化乙组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丙组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禁绝一切海外贸易 (1)上述三组结论,哪一组有明显错误?试阐述你的理由。(4分)(2)其余的两组结论,哪一组可以从材料直接推导出

16、来?哪一组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请分别说明理由。(8分)(3)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处于资本主义的前夜”,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当时中国未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原因。(8分)【答案解析】1解析:选D。题干材料前半部分讲的是粗放式耕作,后半部分说的是精耕细作,总起来说就是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开始由粗放耕作向精耕细作转变,故选D。A项错在“隔年轮耕”,材料讲的是第二年改变耕作方式,排除;“土壤种类”在材料中无法看出,排除B;“耕作水平低”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C。2解析:选A。由题干材料中的“耕者必有”“一铫”,可以看出铁制农具已为农家必备,故选A。B、C两项含义一样,都与

17、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无法从材料中看出,排除。3解析:选C。注意图片反映的是小农经济中男耕女织的特点,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C项正确。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来;B项结合封建经济发展分析看说法错误;D项从题干中不能得出,故排除。4解析:选B。无论是私人之间的文契还是国家的产权证明文件,都体现了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故选B。A项材料中并未反映出“相当频繁”;C项错在“耕者有其田”;D项错在“完全”,当时还存在自耕农经济。5解析:选D。这一转变是古代采集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变,发生在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仍然是石器或者骨器,土地公有。因此,A、B、C三项表述都是错误的。6解析:选C。注意

18、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井”“共之”“私田”“公田”,体现了井田制下土地授受关系和集体耕作制度,反映汉代有人主张恢复井田制,故选C。从时间上排除均田制,排除A;平均主义说法错误,排除B;题干材料与小农经济无关,而且小农经济下农民的生活并非祥和,排除D。7解析:选A。本题考查中国传统节俭思想的根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反映了中国传统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8解析:选A。分析材料可知,张安世虽为公侯,食邑万户,但家中有纺织业,并逐渐积累起庞大的财富,富裕程度超过了大将军霍光。由此判断西汉时期私人纺织作坊规模大。9解析:选D。注意图片中图例的解释,从图中可以看出元明清时期丝织

19、业重心在东部地区,故选D项。图片中无法看出秦汉时期中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排除A项;无法体现唐宋时期私营丝织业水平超过官营,排除B项;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关中手工业几乎没有,根本不可能出现由关中辐射全国的情形,排除C项。10解析:选C。解答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神农”“市”“货”“交易”等,由此判断是我国的商业经济开始的比较早,故选C。A、D两项不能从材料中看出专门管理,皆排除;B项错在“繁荣发展”,排除。11解析:选B。“市制崩溃”是指宋代市的发展突破了原来政府对市场的限制,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职能开始发生变化,故选B。材料并没有反映出城市与农村联系减弱问题,排除A;材料中并没有涉及雇

20、佣关系的出现,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12解析:选A。材料反映了宋代“铺席之家”“陋巷贫窭之人”在佳节之际“安排家宴”“解衣市酒”,实质上反映了宋代经济发展对社会消费观念的影响,故选A。材料中无法看出“铺张浪费”,排除B;吃团圆饭、欢度佳节是材料的表象,排除C;D项错在“消极影响”,排除。13解析:选B。题干大意是说现今授田制被破坏了,民间土地私自买卖,政府的职能已从过去的直接以政治权力配置土地转为为土地买卖提供法律保护并从中收税。据此本题选B。14解析:选C。据题干的材料“以家族为组织纽带”的信息,理解“亲”的内涵,说明徽商强调宗族血缘关系,故选C。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说法错误;D项说法

21、与题干不符。15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人们经济观念演变的准确认知能力。在山西,人们的择业观念首选商贾,最后才是读书做官,反映了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16解析:选B。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人民务农者少,而经商者、游手好闲者居多,容易造成社会不安定,为此统治者采取了“重农抑商”政策,故选B。17解析:选B。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小农经济的封闭性,故选B。A、C、D三项虽然也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18解析:选B。材料中清政府运用政策命令使对外贸易发生改变,体现了B项。其余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19解析:选D。从材料信息可知,清朝时期,在广州的外商

22、,只有在夏秋两季商业交易时才能居住在十三行,而到了冬季,由于商业交易停止,法令规定不准他们继续留在广州,而且,即使居住在十三行时,照法令也不能随便出游。这充分反映了清政府对对外交往的严格限制,故选D。20解析:选A。据题干信息,从学者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传统的中国从内到外都是停滞的,如同木乃伊一样,故选A。B项错在“内部充满活力”;C项无法从材料中获得信息;D项中的“连续不断”与题干材料相悖,排除。21解析:第(1)问考查的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概括。第(2)问考查的是对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及影响的理解。第(3)问考查的是对明清时期江南耕作

23、技术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的理解。答案:(1)主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最有价值的材料:长沙出土的铁锄。理由:第一手材料(或实物史料)。(2)特点:耕作技术不断革新,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影响:促进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产生,推动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农耕文明的繁荣。(3)变化: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原因: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劳动力过剩),养牛成本较高。22解析:第(1)问,原因要结合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后宋代在经济、科技领域的一些新变化综合思考和归纳;意义要结合世界历史的知识,一是宋代开辟的海上贸易通道对后来西欧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具有奠基意义,二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传到西欧后,对欧洲历史

24、发展的推动意义。第(2)问,首先要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进行概括和迁移,主要有三点:一是不计成本的朝贡贸易缺乏生命力;二是为维护明朝统治,实行“海禁”;三是最根本的原因即封建经济的封闭性。第(3)问是对材料进行理解和评价,紧扣材料3的主旨在中外开始密切联系的背景下,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自我封闭,成为深刻的历史教训;在答题思路上要进行对比分析、中外联系。答案:(1)原因:经济重心南移,为发展海上贸易提供了前提;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指南针的运用,为发展远洋贸易提供了保障;北方战乱频繁导致传统的陆上贸易渐趋衰落等。意义:加强与欧非国家的往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强地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世界整体

25、发展;传播中国先进技术,促进西欧社会转型。(2)明朝政府不计成本以政治目的为主的官方朝贡贸易,成为明朝政府巨大的经济包袱;出于维护统治目的,明朝政府实行“海禁”;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导致对海外贸易需求有限。(3)15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加强,世界开始由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世界市场初现端倪,经济争夺明火执仗;明朝政府实行“海禁”政策,限制了中外交往,扼杀了内部新经济因素的成长,从而导致中国社会经济的停滞与落后,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处于劣势。23解析:第(1)问,解答的关键是理解“闭关锁国”的含义,“禁绝”和“限制”是不同的概念。第(2)问,甲组中的材料说明相当于丞相地位的官

26、员权限下降,能够推导出材料中的结论,乙组材料中没有关于雇佣关系产生的信息,因此,无法得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信息。第(3)问,注意从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角度分析。答案:(1)丙组: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不是禁绝,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2)甲组可以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都是中枢机构,无决策权,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乙组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图片材料只能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是雇佣关系出现。(3)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的整体发展阶段。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思想:理学和心学占据正统,批判理学的新思想没有发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外交:实行“闭关锁国”,长期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打断了中国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历程。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