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课下限时集训(十四)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61815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课下限时集训(十四)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课下限时集训(十四)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课下限时集训(十四)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课下限时集训(十四)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课下限时集训(十四)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课下限时集训(十四)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课下限时集训(十四)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下限时集训(十四)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6南京模拟)史记记载:“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材料最能说明战国时临淄()A是当时的商业都市 B城市居民全员参与休闲娱乐C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D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2汉代长安东西两市规模比后世更大,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朝的市逐步变成单纯的营业区,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了。这主要说明了()A汉唐实行严格的坊市分离制度 B坊市制度的内涵具有时代特色C从汉到唐的抑商政策有所

2、松动 D商业活动开始突破时空的限制3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出土的一张木牍记载:“(年)三月辛卯中贩:(贩)长张伯、石兄、秦仲、陈伯等十人相与为贩,约人贩钱二百,约一。会钱备,不备勿与同贩,即贩直行共侍(持)。病,不行者罚日卅。”这张契约可以说明()A民间贩运突破政府法律规定 B.诚信意识和商业道德的建立C货币支出成为贸易主要手段 D民间商贩合伙经营契约方式4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中没有反映出()A长安城商业发展突破了两市的范围B长安城商业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C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住宅区D崇仁坊成为

3、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5(2016锦州调研)都城纪胜中记录南宋临安城:“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内亦有不当行而借名之者,如酒行、食饭行是也。”由此记载可知()A南宋城市经济仍受政府管理 B城市行会组织最早出现在南宋C医疗行业比餐饮业地位显著 D临安城内已经形成地域性商帮6有学者在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时发现,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重心的南移 B“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C“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 D.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7古代民众生活艰难的现象,战国时期的记载大多类似“天

4、饥岁荒,嫁妻卖子”,西汉以后多有类似“卖田宅、鬻子孙”的记载。这种变化反映了()A战国时期井田制得到完善 B汉代民众生活更加艰难C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 D商品经济呈发展趋势8钱穆国史大纲中指出“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此处“田亩”最有可能是()A天子赐予的井田 B国家授予的无主荒地C租种的诸侯土地 D因军功而受赏的土地 9西汉贾谊主张“今驱人而归之农,皆着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伎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言皆趋农作,则蓄积足而人乐共所矣”。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A保护小农经济 B禁止民间工商业的发展C减少人口流动 D打击了富商大贾10(2016嘉

5、兴测试)有学者指出:“重农抑商,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下列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重农”有效提高了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B“抑商”成功地抑制了古代工商业的发展C重农抑商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D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11明宣宗实录中写到:“私通外夷,已有禁例。近岁官员、军民不知遵守,往往私造海舟,假朝廷干办为名,擅自下番,扰害外夷或诱引为寇尔宜申明前禁,榜谕沿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首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赀之半。”由此可见明朝政府()A鼓励发展贡赐贸易 B禁止民间对外贸易C防范倭寇侵扰沿海 D加强外贸税收管理12(2016蚌埠质检)清代

6、定制,如有洋商人等将官银私运出口,或内地商人交易时找给外商货价使用官银者,一经查出,无论银数多少,全部充公,仍照私运例治罪。此规定()A阻止了白银外流 B有利于纸币的流通C阻碍了国际市场拓展 D抵制了外来经济侵略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2分,第14题18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徒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史记材料二(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对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

7、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通典材料三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市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原因。(3分)(2)结合材料一、二,概括唐代商业与汉代相比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代在商业市场上的新变化。(3分)(3)据

8、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朝商业发展的新气象,分析其出现的原因。(8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有利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8分)14清代海禁政策的产生、发展与开禁有其内在的原因,对当时、后来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顺治十三年六月,敕谕浙江、福建、广东、江南、山东、天津各省督抚提镇曰:“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行奏闻正法,货物入官,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摘编自清世祖实录材料二福建、浙江、广东、南京四省近海处各移内地三十里,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石不留。民死过

9、半,枕藉道涂。即一二能至内地者俱无儋食之粮,饿殍已在眼前。如福清二十八里,只剩八里。长乐二十四都,只剩四都。 榕城纪闻材料三 康熙二十三年七月,上曰:“边疆大臣当以国计民生为念,向虽严海禁,其私自贸易者何曾断绝先因海寇,故海禁不开为是,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令海洋贸易,实有益于民生向令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俱有裨益。且出海贸易非贫民所能,富商大贾懋迁有无,薄征其税,不致累民,可充闽粤兵饷,以免腹里省分转输协济之劳。故令开海贸易。”清圣祖实录材料四 “内地贱菲无足轻重之物,载至番境皆同珍贝,是以沿海居民造作小巧技艺皆于洋船行销,岁收诸岛银钱货物百十万入我中

10、土。”如广东澄海县,地僻人众,其地不足养年。“自展复(展界开海)以来扬帆捆载而来者,不下千百,高牙错处,民物滋丰,握算持操,居奇囤积,为海隅一大都会。”又如,作为海上贸易港口城市的宁波,“自海禁既弛,鱼盐蜃蛤之利,遍被他郡,入尤过于力田。所谓刑罚罕用,衣食滋殖,正其时也”。清康熙朝的禁海、开海与禁止南洋贸易(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颁布禁海令的原因,并分析这一政策产生的严重后果。(8分)(2)根据材料三,概括康熙帝调整“海禁”政策的理由。(4分)(3)根据材料四,归纳康熙帝调整对外政策产生的影响。(6分)参考答案与解析:1选A题干描述体现出了临淄商业的繁荣,故A项正确;城市居民全

11、员参与休闲娱乐的说法夸大历史史实,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出政府政策和区域间的长途贩运,故C、D两项错误。2选B“商贾多居住于市内”说明不是严格的坊市分离,故A项错误;汉代“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朝“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但都是坊市制度,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故C项错误;商业活动开始“突破时空的限制”是在宋朝,故D项错误。3选D材料主要是讲述汉代民间商贩出现合伙经营的契约方式。并没有反映出民间贩运突破政府法律规定,故A项错误;材料契约内容是贩运者之间的约定,未涉及商业经营,故B项错误;材料契约货币准备是沟通贩运的前提,没有反映出货币支付的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贩

12、运者之间的约定体现出经营契约关系,故D项正确。4选D从材料中的描述“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可以看出A、B、C三项说法都是正确的。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符合题意。5选A材料中“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表明城市中各种行业都有官府的管理,故A项正确;题干所讲的是官府机构,并不是民间的城市行会组织,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医疗行业与餐饮业地位的对比,故C项错误;地域性的商帮出现在明清之际,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6选D城区规模缩小与经济重心南移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属于对外贸易方面,与城市发展没有关系,故B项错

13、误;“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是限制商业发展,与城市规模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由于商业经济发展,大量工商业市镇兴起,导致大都市的规模比起以前小了许多,故D项正确。 7选C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步瓦解,故A项错误;“天饥岁荒,嫁妻卖子”“卖田宅、鬻子孙”说明战国和西汉民众生活均困难,故B项错误;“卖田宅”说明土地成为人们的私有财产,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买卖属于迫于生存的手段,没有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项错误。8选B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符合“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故B项正确;A、C、D三项标准不是依据“富者贫者”,故排除。9

14、选A贾谊主张“重农抑商”,使人们都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目的是增加农业劳动力,保护小农经济,故A项正确;“重农抑商”主张抑制而非禁止民间工商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将农民限制在土地上,减少了人口流动,但非主要目的,故C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歧视打击富商大贾,是其手段而非目的,故D项错误。10选C重农和抑商的目的是维护统治者的统治,并没有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故A项错误;古代中国商业一直在发展,与“成功地抑制了”不符,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与“退私商而进官商”相符,故C项正确;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但并不能“支持这一观点”,故D项

15、错误。11选B朝贡贸易一般通过朝贡和赏赐完成,由官方主持,与材料“往往私造海舟,假朝廷干办为名,擅自下番”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从材料“申明前禁,榜谕沿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首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赀之半”可知明朝政府禁止民间对外贸易,故B项正确;从材料中“扰害外夷或诱引为寇”的信息无法得出倭寇侵扰沿海的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加强外贸税收管理,故D项错误。12选C随着西方经济优势的确立,实际上无法阻止白银的外流,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纸币,故B项错误;面对西方的经济入侵,清政府没有从经济制度、货币制度等国策的完善方面积极进取,反而采取被动消极的保护政策,最终受害的是国内工商业对外的发展空间

16、,故C项正确;题干政策无法从根本上抵御外来侵略,故D项错误。13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概括作答;第二小问从材料一中“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归纳答案。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夹路列店肆待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的信息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夜市、草市的出现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市镇逐渐兴起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的信息概括答案;第二小问从江南经济发展以及交通状况角度思考作答。第(4)问,依据材料从国家统一、政府政策以及农业发展的视角回答

17、。答案:(1)状况:商运活跃,富商众多,交易广泛。原因:国家统一;疏通交通,有限度地开发山林川泽。(2)发展:具有较为健全的商品保障措施(交通发达、店肆众多)。新变化:出现夜市;草市发展为地方商业中心。(3)新气象:出现数量多、分布密集的商业市镇;形成城镇网络。原因:江南经济的发展;水陆交通便利。(4)国家统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利润的刺激;政府政策的影响。14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解答“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原因;后果从民生、地区经济、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国家发展等角度逐层回答。第(2)问,从材料三提取有效信息进行概括。第(3)问,应从“海禁”政策的消极影响与“开海”的积极意义两个角度共同分析,整体作答。答案:(1)原因: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后果:使沿海居民流离失所,谋生无路;严重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2)台湾的收复;有利于国计民生;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便于筹集军饷。(3)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刺激了沿海手工业的兴盛;使得沿海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相对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