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天化中学20202021学年秋季学期半期测试题高二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面对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完善和加强全球治理,切实保障和增进全球共同利益,当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使命。疫情不仅是对一国治理体系和能
2、力的大考,也是对全球治理体系和能力的检验。近年来发生的数起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无不需要各国发扬合作精神。新冠疫情再次提醒人们,在全球化时代,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并不符合全球利益,只顾自己的做法并不能完全自保,惟有并肩向前,才是最大可能保护各方利益、共同利益的正确选择。休戚相关,命运与共,各国理当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上下一心,全力应对,吹响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冲锋号,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中国政府采取积极、高效、公开、透明的举措,为维护全球和地区公共卫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疫情面前,中国展现的不仅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更是以人类共同利益为重
3、的价值追求。正如来自世卫组织评价说,中国努力控制病毒源头,限制疫情传播,为世界其他地区防控工作争取到宝贵时间,“如果没有中国努力,全球病例会远高于此”。顺应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势,采取为全球负责的行动,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的全球普遍现象。“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样的温暖,不仅体现在几十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中国提供捐款和大量医疗防疫物资,体现在“中国加油”“武汉加油”的呼声在全球共鸣,还体现在当出现歧视和污名化现象时及时发出正义之声、当出现不实信息时及时澄清事实。暖心的行动,无论大小,展现的都是为人类共同利益负责的价值追求,汇聚的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能量。“战胜新冠
4、肺炎疫情的唯一方法,就是所有国家本着团结与合作的精神共同努力。”世界顶级医学科学家的忠告已成世界上很多国家人民的共识,相信在庆祝抗击疫情胜利的那一天,世界可以为这样的团结合作精神而自豪。当然,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球治理也暴露出一些薄弱环节。如个别国家对我国的疫情袖手旁观,甚至说三道四,一些人还产生了针对全球化的焦虑、迷惘。这说明,个别国家和一些人的思维还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全球治理还有需要加强和完善的地方。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指出,传染病控制一直就是一种时足时乏的事情,当疾病暴发和政府担忧时,各国会投入大量资源;当传染病结束后,资源又变得相当匮乏。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这场疫情再次提出了值
5、得全世界共同思考的国家治理乃至全球治理难题:如何持续做好传染病监控和控制,如何以充足的医学准备和供应以备不时之需。人们需要总结经验,珍视抗击疫情中凝聚的全球力量,也需要检视不足,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同舟共济,团结合作,是人类历史长河淬炼的文明之光。命运与共,并肩前行,携手抗击疫情,必将为人类文明之光增添新动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能量。(选自共同担当使命淬炼文明之光,人民日报2020年2月12日,有改动)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疫情,中国采取各项举措,为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B. 在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在公共
6、卫生事件中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团结合作才有利于迅速战胜疫情。C. 为全球负责是疫情以来全球的普遍态度,团结合作、共同努力已成为全球各个国家的人民的共识。D. 疫情来临时,缺乏全球治理意识的一部分人对全球化产生焦虑、陷入迷茫,暴露出全球治理的薄弱。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亮明中心论点,接着围绕中心论点层层深入展开论证,最后重申观点,表达坚定的信念。B. 以新冠疫情治理为背景,文章较为全面客观地阐述全球治理之必须,也表达了对全球治理的反思。C. 第段指出中国在疫情面前举措有力,制度优势明显,并引世卫组织评价,赞美中国的大国担当。D. 第段综合运用事实论证和引
7、用论证,较为具体的论述了为人类共同利益负责的价值追求的重要性。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是大势所趋,为创造美好未来,各国需要发扬合作精神,并肩前行。B. 部分国家歪曲事实、利用新冠甩锅中国的现象不断出现,这导致了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再度泛滥。C. 持续做好传染病监控和控制,以充足的医学准备和供应以备不时之需,是新冠给世界的启示之一。D. 面对国际公共卫生事件,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检视不足,共同协作,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答案】1. D 2. A 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D项,“暴露出全球治理的薄弱
8、”错误,根据原文第四段“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球治理也暴露出一些薄弱环节一些人还产生了针对全球化的焦虑、迷惘。这说明,个别国家和一些人的思维还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全球治理还有需要加强和完善的地方”,可知只是“暴露出一些薄弱环节”,而不是“暴露出全球治理的薄弱”。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层层深入展开论证”错误,文章第一段提出观点,“对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完善和加强全球治理,切实保障和增进全球共同利益,当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使命”。接下第二段以中国在新冠疫情中的担当为例,论述了“休戚相关,命运与共,各国理当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第三
9、段从全球的角度,论述“顺应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势,采取为全球负责的行动,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的全球普遍现象”。第四段从反面论述“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球治理也暴露出一些薄弱环节”。最后一段重申观点。由此可见,提出观点之后,文章是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论证,这些角度之间是并列关系,并不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关系。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再度泛滥”原文无据。根据第四段可知,“部分国家歪曲事实、利用新冠甩锅中国的现象”只是说明“个别国家和一些人的思维还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全球治理还有需要加强和完善的地方”。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
10、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0年8月3日,香港大学向江苏高考生白湘菱发放了录取通知。虽然“江苏高考文科第一名无缘清北”事件暂告一段落,但事件引发社会对实行到最后一年的江苏高考乃至教育模式的关注和讨论仍在继续。更重要的是,讨论开始回归高考改革,关注计分原则、录取方式等环节对于人才选拔的影响,以及究竟如何做到惜才又公平。贺佳雯:你如何看江苏高考文科第一名因历史科等级无缘多所名校一事?孙干:这一事件是由于考生本人某一门学科的失利,影响了录取。这不是不公平,是制度本身导致可能流失一部分人才。制度希望学生能成为全才,不要偏科,这对一些偏才或是选测有失误的考生的高考录取有桎梏。
11、在当前制度下,高考招生录取必须严格依法依规进行,既看总分又看选测科目等级是现行规则决定的。贺佳雯:回到高考制度本身,江苏高考08方案的争议点究竟何在?有哪些利弊?孙干:08方案主要争议在于可能会导致部分高分人才选不到最一流的高校。这是等级计分原则的一个弊端。如果白湘菱的历史科按照分数计入总分,那总成绩可能在语数英高分的弥补下也会取得不错的排名。简单以等级划分容易出现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可能虽然一个等级,实际中间差了很多分。对人才选拔也不公平。张端鸿:江苏高考08方案最大的争议点在于,学生只有做到参考科目没有短板,才能录取到最理想的学校。这可能导致学生选考科目的单科全省排名如果不理想,就会影响学
12、生的全局;高校在招生录取过程中,也缺少自主权。江苏省教育厅相关人士:过去十年,我们一边改,一边有意见反馈过来,于是再调整。从宏观角度来看,我们不建议学生偏科严重,因为选测科目本身,已经是学生自选的相对擅长的科目。贺佳雯:08方案改革的初衷是什么?江苏省教育厅相关人士:初衷在于强调语数英三门主科的学习,夯实基础,同时减轻其他副科的学习压力。就是放到现在,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一致的。孙干:执行过程中有一定的走样。考生容易作出功利化的考量,只奔着高分区去。这种功利化,会导致理科高端人才培养中的人才流失,对人才培养实际上非常不利。贺佳雯:江苏高考经历了十年五改,从你的视角,认为其中哪些是关键时间节
13、点,个人有哪些思考?张端鸿:高考招生录取制度应当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高考招生录取,最核心的改革应当是赋予高校更大的招生自主权,江苏高考改革注重“术”的改革,而忘记了“道”的改革。孙干:有些高考方案,确实是有亲身经历的感受更深刻。很多老师、家长,可能都认为高考改革是一种“瞎折腾”总分低拉不开分数,扁平化拉不开差距,状元上不了名校,学生为了一些学科上各种补习班负担很重等等。所以就出现了选科功利化、学生的理化学科素养不高等情况。我觉得作为一线老师,也迫切希望高考进行改革。贺佳雯:新高考改革能否解决江苏现有高考存在的问题?可能还会有哪些新的问题有待厘清?江苏省教育厅相关人士:明年江苏也是750分总分了。
14、这种现象出现的概率大大降低了。新高考是借鉴了江苏这些年高考改革经验的,它的其中一个升级之处在于,为了防止功利性选科,限定学生要在物理和历史两门中选择一门。张端鸿:当前高考招生录取制度存在诸多问题,核心是公平和效率两大原则难以兼顾。新高考改革以后,能规避单科等级制约招生录取这一因素,但“教育行政部门划批次、分数为核心”主导高考招生录取的格局不会变。高考招生录取制度对全过程规定都很细,分数、等级和录取之间构成高度的因果关系,很难有破格录取。今后的高考改革方向,应当在有效监督的基础上,赋予高校更大的招生录取自主权。(摘编自高考改革“术”与“道”南方周末2020年8月6日)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
15、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于白湘菱无缘清北一事,孙干认为是考生本人的学科成绩影响了最终的录取。这与公平无关,是制度本身所致。B. 面对江苏高考08方案可能引发的后果,张端鸿与孙干都认为学生的参考科目没有短板,才能录取到最理想的学校。C. 江苏高考08方案改革的初衷是为了让考生夯实基础,减轻负担。出发点是好的,只是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功利化的倾向。D. 江苏高考经历了十年五改,太过频繁,这与高考录取制度应当具有很强的稳定性相悖,从某种角度看是不成功的改革。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南方周末作为组织方,聚焦高考改革,关注计分原则、录取方式等环节对于人
16、才选拔的影响,希望选拔制度惜才又公平。B. 张端鸿作为讨论的一方,关心高考改革方案的初衷和争议点,是为了呼吁江苏不要只注重“术”,而忘记了“道”的改革。C. 江苏省教育厅作为讨论的一方及高考改革的组织方,面对一直充满争议“08方案”,也在不断的反思和调整改革的措施。D. 如何解决江苏现有高考存在的问题,既是组织方和对谈各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新高考背景下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6. 贺佳雯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4. A 5. B 6. 有比较充分的准备:熟悉江苏高考改革现状,作为讨论组织方,尤其关注现行高考方案暴露的问题;入题迅速并尊重讨论参与方
17、的意见:由相关的热点事件切入提问,能迅速切入讨论的要点;并且尊重各方的意见,不加批驳,营造了良好的对话氛围;逐步深入地提问:从具体的事件问起,问到改革初衷和争议点,最后引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解析】【分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这与公平无关”表述不正确,原文说“这不是不公平,是制度本身导致可能流失一部分人才”,也就是说与公平有关。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张端鸿关心高考改革方案的初衷和争议点”表述不准确,他是谈论的参与方,并不能得出他关心初衷和争议点的观点;而且“是为了呼吁江苏不要只注重术,而忘记了道的改革”表述也不准确,“江苏
18、高考改革注重术的改革,而忘记了道的改革”是他对江苏现行高考改革方案的评价。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首先,结合全文可知,贺佳雯在访谈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比如通过“江苏高考经历了十年五改”可见,贺佳雯对江苏高考改革之路做了细致的了解。通过“江苏高考08方案的争议点究竟何在?有哪些利弊”“新高考改革能否解决江苏现有高考存在的问题?可能还会有哪些新的问题有待厘清?”等内容可见,贺佳雯对高考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现行高考方案暴露的问题尤其关注。其次,采访内容从社会热点“江苏高考文科第一名因历史科等级无缘多所名校”一事切入,直指高考方案话题,迅速转入高考方案改革利弊的讨论
19、。且在对谈中,能充分尊重参与方的意见,耐心聆听,不加批驳,营造了自由和谐的对话氛围。 最后,从问题的安排上看,访谈从社会热点“江苏高考文科第一名因历史科等级无缘多所名校”切入,直击高考改革方案的“争议点”“利弊”“初衷”,最后是“新高考改革能否解决江苏现有高考存在的问题?可能还会有哪些新的问题有待厘清?”引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访谈层层深入。【点睛】(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梅花为谁开徐慧芬他一身唐装,怀抱一束梅花。要不是这身唐装的过于华美,我简直要怀疑这是一位古代雅士穿越到我面前来。几天前突然接到他的电话,问我是否还记
20、得他这位学生。当然是记得的,绘画有禀赋,美术作业常受到我夸赞。虽然毕业后师生少有往来,但还是知道他离校后一直与绘画结缘。雪天里,迎面扑来的清香,让我感动,我欣喜地把他迎进屋。坐下来,他从信封里掏出一张折叠得整整齐齐的报纸,指着上面一篇文章给我看。原来这是我几天前刊登在晚报上的一篇文章。“老师,我才知道你还写作呢,这篇梅花为谁开,借花说人,切中时弊,许多话说到我心坎上。我还记得美术课您教我们画梅花时的情景,您讲了古人是如何喜欢梅花的故事,比如林和靖的梅妻鹤子,王冕的梅花墨池,您还给我们介绍了古今画坛上的一些画梅高手”他进入了回忆,我眼前也开始出现了教室里一张张质朴稚嫩的面孔。“老师还记得我们班那
21、个最调皮的大雄吗?那次画梅花,您说可以题两句诗在自己的画上,结果大雄在他的画上题了梅花梅花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结果他同桌的女生林梅花一下子哭了起来。”“难得你对过去的美术课还有这么清晰的记忆,过去的同学你还联系多吗?”我问。“大多不联系了,人大了以后各有各的生活圈子,我也忙得很,现在的精力主要是在画画上,平时交往的也都是这个圈子里的人。”“啊,那你今天怎么有空来呢?”“看老师说的,前几天我读了您的这篇文章,真后悔没及早来拜访您,我和您一样喜爱梅花啊,梅花的精神太令人神往了!”接着他从手提包里取出一卷梅花图,一一展开来。呀,真炫人眼睛!浓墨重彩,构图不拘“过去我什么都画,人到中年了也没搞出啥
22、名堂,这两年我改变路数,集中精力盯着梅花这一个品种来画,老师,您给提提意见。”“哦,你很有想法,胆子也大,借用了现代画的一些理念。”“老师到底是行家,我的想法是,任何画都要跳出古人的窠臼,梅花为什么一定要画得那么孤傲冷清呢,时代在变,人的审美眼光也会变,我的梅花就要让它奔放,绚丽,热闹,在表现形式上,我也尽量不择手段”他滔滔不绝,把我最后想要表达的一点意见堵住了。停下来,我没话找话,指着画上的题句问:“这都是你自己撰写的吗?”“哦,这倒不是,我平时看到别人画上有意思的题句就抄下来,有时候就在唐宋诗词里摘录几句套用一下。”“这方印章梅道人是指?”我有些疑惑,因为我想起这是元代大画家吴镇的名号。“
23、这是我给自己取的号,意思是激励自己做人要像梅花那样,迎风霜而傲然开放。”“那当然好,现在能看点书的时间还有吗?”我问。“不瞒老师说,这两年实在太忙了,今年五月我的百梅图画展准备在一家大宾馆里举行,这次画展结束后,我还要赶去香港举办,老师您可能不知道,我刚才提到的林梅花,后来嫁给了一个香港富商,我这次香港开画展就是她帮忙牵线搭桥的。”我突然悟到了点啥,问:“你这次是专程来看我,还是有什么事呢?”他听我说话这么直接,有点不好意思起来:“我就是来探望老师的,老师文章写得那么好,我真佩服,当然我也是想请老师给我写篇文章,在晚报上介绍一下我,您知道,现在都这样,要想有点名声,卖得动画,没人鼓吹捧场可难哪
24、!您一定要帮学生这个忙啊!”“啊,我不是专门写艺术评论的,可能写不了呢。”“不不不,老师随便写,晚报读者面广影响大啊!”说着他又掏出一张折叠好的纸片说,“我列了几点提纲,供老师参考。”我看了一下,好几条,但主要归结为两点,一是作品高雅画如其人,二是人品淡泊不趋名利。他走后,我陷入苦恼,怎么写呢?违心说点假话吗?突然手机响了,声音传来:“老师,我刚才在你家卫生间洗漱台左侧的抽屉里留了一个信封,里面两千块钱是感谢老师帮我写文章的一点辛苦费”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善用对比,文章开头的“雅士”和后面学生的“俗举”形成了对比,更能突出小说的主题。B.
25、 小说的标题暗示了小说的主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追名逐利,很少有人能真正欣赏梅花了。C. 小说很多地方颇具匠心,比如两次提到“林梅花”同学,后来嫁给富商,前后照应,暗含深意。D. 小说中的老师对学生的画作其实并不是很欣赏,可以看出老师的高雅,也隐约表现出老师保守。8. 小说中“学生”这个人物颇有意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 有人说小说结尾“突然手机响了”之后的情节是多余的,你认同这个说法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答案】7. D 8. 虚伪造作。想请老师帮忙却假装看望老师。自视甚高、华而不实。给自己取名“梅道人”,没有时间看书。追名逐利。请老师给自己写文章吹嘘自己。俗不可耐。梅花画得热烈
26、奔放,用钱来“收买”老师。 9. 不认同。情节安排上,这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使故事情节再生波澜,更能撞击读者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人物形象上,更能表现出学生的低俗,追名逐利,为了声名,竟用钱收买老师。主旨上,更能表现出对当下人们追名逐利、虚伪做作的行为的批判。【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项,“也隐约表现出老师保守”理解错误。老师对学生的画作不是很欣赏,表现的是老师的才情与高雅的审美,不能说是保守。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
27、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根据文章情节来看,一开始这位学生说“看老师说的,前几天我读了您的这篇文章,真后悔没及早来拜访您,”,到后文才道出真实目的“当然我也是想请老师给我写篇文章”,可以看出他虚伪造作,不真诚。由文中他给自己取名号“梅道人”,原因是“意思是激励自己做人要像梅花那样,迎风霜而傲然开放”,他自认为自己具备梅花傲岸高洁的品质,以“梅道人”自居,自视甚高,可竟然以“这两年实在太忙了”为由,连书都没有时间看,表现了他的华而不实。他想让老师写篇文章为自己“鼓吹捧场
28、”,通过“这两年实在太忙了,今年五月我的百梅图画展准备在一家大宾馆里举行,这次画展结束后,我还要赶去香港举办,”这句话可知,他四处奔忙举办画展,而做这些的目的就是为了追名逐利。由文中“梅花为什么一定要画得那么孤傲冷清呢,时代在变,人的审美眼光也会变,我的梅花就要让它奔放,绚丽,热闹,在表现形式上,我也尽量不择手段”以及“老师,我刚才在你家卫生间洗漱台左侧的抽屉里留了一个信封,里面两千块钱是感谢老师帮我写文章的一点辛苦费”等内容可知,他将本来高雅傲岸的梅花画的奔放,绚丽,热闹,还用两千块钱来“收买”自己的老师,这些说明他是一个俗不可耐的人。【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作品情节作用的探究能力。本题主要考
29、查的是小说结尾情节的作用,可从情节结构、人物、主题、艺术手法和读者感受等角度分析。从情节安排的效果上看,“突然手机响了”之后的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属情理之中,这个电话看似可有可无,但根据文中“学生”的言行可知,他就是一个崇尚金钱之人,在他的价值观中金钱可以让老师帮助自己“鼓吹捧场”,这样安排使情节更加完整,也更合理。从读者角度来看,这通电话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使文章一波三折,更有波澜,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更能吸引读者阅读,也更能撞击读者心灵。从人物形象上看,“我刚才在你家卫生间洗漱台左侧的抽屉里留了一个信封,里面两千块钱是感谢老师帮我写文章的一点辛苦费”这句话使他前面就表现出的追名逐利、华而不
30、实、俗不可耐的形象特征更加鲜明。所以结尾“突然手机响了”之后的情节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从文章主旨来看,此“学生”连自己的老师都去用金钱“收买”,这种“俗举”更能表现他对名利和金钱的追求,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行为的批判,更能突出小说的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建初三年,率疏勒等国兵一万人攻姑墨石城,破之,斩首七百级。欲因此叵平诸国,乃上疏请兵。书奏,帝知其功可成,议欲给兵。平陵人徐幹素与超同志,上疏愿奋身佐超。先是莎车以为汉兵不出,遂降于龟兹,而疏勒都尉番辰亦复反叛。会徐幹适至
31、,超遂与幹击番辰,大破之,斩首千余级,多获生口。八年,拜超为将兵长史,假鼓吹幢麾。以徐幹为军司马,别遣卫侯李邑护送乌孙使者,赐大小昆弥以下锦帛。李邑始到于阗而值龟兹攻疏勒恐惧不敢前因上书陈西域之功不可成又盛毁超拥爱妻抱爱子安乐外国无内顾心超闻之。叹曰:“身非曾参而有三至之谗,恐见疑于当时矣。”遂去其妻。帝知超忠,乃切责邑曰:“纵超拥爱妻,抱爱子,思归之士千余人,何能尽与超同心乎?”令邑诣超受节度。诏超:“若邑任在外者,便留与从事。”超即遗邑将乌孙侍子还京师。徐幹谓超曰:“邑前亲毁君,欲败西域。今何不缘诏书留之,更遣它吏送侍子乎?”超曰:“是何言之陋也!以邑毁超,故今遣之。内省不疚,何恤人言!快
32、意留之,非忠臣也。”超在西域三十一岁。十四年八月至洛阳,拜为射声校尉。初,超被征,以戊己校尉任尚为都护。与超交代。尚谓超曰:“君侯在外国三十余年,而小人猥承君后,任重虑浅,宜有以诲之。”超曰:“年老失智,任君数当大位,岂班超所能及哉!必不得已,愿进愚言。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过徙补边屯。而蛮夷怀鸟兽之心,难养易败。今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超去后,尚私谓所亲曰:“我以班君当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尚至数年,而西域反乱,以罪被征,如超所戒。(选自后汉书班超列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李邑始到于阗
33、/而值龟兹攻疏勒/恐惧不敢前/因上书陈西域之功不可成/又盛毁/超拥爱妻抱爱子/安乐外国/无内顾心/B. 李邑始到于阗/而值龟兹攻疏勒恐惧/不敢前/因上书陈西域之功不可成/又盛毁/超拥爱妻/抱爱子/安乐外国/无内顾心/C. 李邑始到于阗/而值龟兹攻疏勒恐惧/不敢前/因上书陈西域之功不可成/又盛毁超拥爱妻/抱爱子/安乐外国/无内顾心/D. 李邑始到于阗/而值龟兹攻疏勒/恐惧不敢前/因上书陈西域之功不可成/又盛毁超拥爱妻/抱爱子/安乐外国/无内顾心/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建初:文中指的是年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
34、一个,多则十几个。B. 侍子:古代属国之王或诸侯遣子入朝陪侍天子,学习文化,所遣之子称侍子。外交中是弱国对强国的政治妥协。C. 拜:指授予官职。还有一些表示官职调动的词,比如除、加也可表示授予官职;摄、权、假、领、判表示暂代官职。D. 都护:官名,为驻守西域地区的最高长官,控制西域各国。“都”为全部,“护”为带兵监护,“都护”即为“总监护”之意。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班超骁勇善战,又有勇将助之。班超攻占姑墨石城大获全胜。在疏勒反叛的危急时刻,徐幹正好赶到,与班超一同大败番辰,再获全胜。B. 班超忠诚刚正,深受君主的信任。章帝深知班超忠诚,不仅没有因李
35、邑而怀疑班超,反而严厉责备李邑,命令李邑到班超那里接受他的调度。C. 班超以大局为重,心胸豁达。面对他人的诋毁,班超并没有怀恨在心,反而派遣李邑护送乌孙侍子返回京城,认为这样是忠君之举。D. 班超雄才大略,对民族政策有独到见解。班超起初被征召,前任都护任尚与班超交接政务时,班超大胆阐述了他减少约束、宽容小过的治理思路。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平陵人徐幹素与超同志,上疏愿奋身佐超。(2)尚至数年,而西域反乱,以罪被征,如超所戒。【答案】10. D 11. C 12. D 13. (1)平陵人徐幹向来和班超志同道合,上奏书表示愿意奋力投身(献身)辅佐班超。(2)任尚到西域几年
36、后,西域就开始谋反叛乱,他因罪被征召回朝,正如班超所告诫的情况那样。【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龟兹攻疏勒”中“疏勒”为“攻”的宾语,故“疏勒”后停顿,“恐惧不敢前”衔接紧密,故“恐惧”后不能停顿,据此可以排除掉B、C项;“又盛毁超拥爱妻”中“超拥爱妻”作“盛毁”的宾语,“拥爱妻”与“抱爱子”“安乐外国”又形成并列关系,故“拥爱妻”后停顿,据此可以排除掉A项。本句的意思是:李邑刚到于阗国时,正值龟兹国攻打疏勒国,他因恐惧而不敢前行,就上书陈述说西域的功业无法成就,又大肆诋毁班超拥着爱妻,抱着爱子,在国外安乐享受,根本没有顾念国家之心。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理解古
37、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C项“摄、权、假、领、判表示暂代官职”错误,其中“领”和“判”是兼任官职。表示暂代官职的有:摄、权、假、守、行、署、代;表示兼任官职的有:兼、领、判。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D项“前任都护任尚与班超交接政务时,班超大胆阐述了他减少约束、宽容小过的治理思路”错误,依据“初,超被征,以戊己校尉任尚为都护。与超交代。尚谓超曰:君侯在外国三十余年,而小人猥承君后,任重虑浅,宜有以诲之。超曰:年老失智,任君数当大位,岂班超所能及哉!必不得已,愿进愚言。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过徙补边屯。而蛮夷怀鸟兽之心,难养易败。今君性严急,水清无
38、大鱼,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可知班超是前任都护,并且班超所言是其对任尚的建议,任尚不是前任都护,班超也没有阐述治理思路。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素”,副词,一向、向来;“同志”,动词,志同道合;“奋身”,动词,奋力投身(献身)。(2)“以”,介词,因为;“被”,介词,表被动;“以罪被征”省略了主语“他”,需要补充完整。参考译文:班超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人。他胸怀大志,不拘小节。章帝建初三年,班超率领疏勒等国的士兵共计一万多人进攻姑墨国的石城,攻破城池,杀敌七百多人。班超想趁势平定各国,就上奏书请求增兵。奏书交上去后,章帝知道他可
39、以成就功业,就和朝臣商议要给他派兵。平陵人徐幹向来和班超志同道合,上奏书表示愿意奋力投身辅佐班超。起先莎车以为汉朝不会出兵,就投降了龟兹国,而疏勒的都尉番辰也再次反叛。正值徐幹到来,班超就和他一起攻打番辰,大败对手,斩首千余人,活捉了许多俘虏。建初八年,朝廷任命班超为将兵长史,授予他享用大将才能享有的仪仗乐队和旗帜。授予徐幹军司马官职,另外派遣卫侯李邑护送乌孙的使者,将锦帛赏赐给乌孙的大昆弥、小昆弥及其臣下。李邑刚到于阗国时,正值龟兹国攻打疏勒国,他因恐惧而不敢前行,就上书陈述说西域的功业无法成就,又大肆诋毁班超拥着爱妻,抱着爱子,在国外安乐享受,根本没有顾念国家之心。班超听说后,感叹说:“我
40、没有曾参的美德,却也屡遭谗言的攻击,恐怕要遭到朝廷上下怀疑了。”于是就送走了妻子。章帝深知班超的忠诚,就严厉责备李邑说:“纵使班超拥着爱妻,抱着爱子,那一千多个渴望归乡的将士,怎么又都能和班超同心呢?”于是命令李邑到班超那里接受他的调度。章帝诏示班超说:“如果李邑还能在域外任职,那就留在你身边做事。”班超马上就派遣李邑带着乌孙送来做人质的王子返还京城。徐幹问班超说:“李邑先前亲口诋毁您,想败坏西域的事业,现在为何不依照诏书将他留下,再派遣其他的官吏护送质子回去呢?”班超回答说:“你这话就说得太浅薄了。就是因为李邑诋毁我,我这才把他送回去。我问心无愧,为什么还要怕人言是非呢。贪图一时的痛快把他留
41、下来,这不是忠臣的行为。”班超在西域生活了三十一年。和帝永元十四年八月回到洛阳,被封为射声校尉。当初,班超被召回来时,朝廷任命戊己校尉任尚为都护。和班超进行交接。任尚问班超说:“您在国外三十多年,而我是年轻后辈,却要承接您的事业,任重道远,但心中没有长远的计划,您应该有什么可以教导我的吧。”班超说:“我年老糊涂,而您一直身处高位,我班超哪里比得上您呢!一定要说的话,我就提一些愚笨的建议。塞外的将士,本来就不是恭敬孝顺的子孙,都是因为犯了罪而被发配到边疆的。而蛮夷民族性情接近禽兽,难以驯养,容易出事。如今您性情严厉急躁,但水太清澈则没有大鱼,政治过于苛刻则难以使民众和睦。应该减少约束简单从事,对
42、小的过失要宽容,只要把握大的方向就可以了。”班超离开后,任尚曾私下对自己亲近的人说:“我以为班超肯定会有一些出奇的策略,谁知说的都是些极其平常的话。”任尚到西域几年后,西域就开始谋反叛乱,他因而被征召回朝治罪,果然出现了班超所劝诫的那些情况。(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两雁陆游两雁东西来,合群以南翔。镜湖接天台,海阔天茫茫。冥飞远銲弋,长路谙冰霜。君看此气象,岂复谋稻粱。正尔下杜陵,已复掠潇湘。超遥万里程,燕雀安能量!【注】銲弋:射鸟用的箭。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注
43、】本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饮啄:鸟类饮水啄食。14. 下列对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陆诗“冥飞”两句展现出镜湖无边无际,以广阔的空间入笔,旨在展现两雁的渺小。B. 杜诗中“不饮啄”,既写出了孤雁失群的惶惶不安,也写出了它不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C. 杜诗颔联,“一片”和“万重”构成极大的反差,“谁怜”直抒胸臆,凝聚怜悯之情。D. 陆诗和杜诗分别通过“燕雀”和“野鸦”来反衬雁的形象,同时也寄寓了诗人的爱憎。15. 刘熙载艺概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有个我也。”请分析两首诗中“我”的形象。【答案】14. B 15. 陆诗通过塑造雁的形象,寄寓了诗人历尽艰险、毫不畏惧、志
44、存高远的形象。杜诗通过塑造失群的孤雁形象,寄寓了诗人漂泊无依、渴望团聚的形象。【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B 项,“既写出了孤雁失群的惶惶不安”表述错误。此联写的是一只有品骨的孤雁,它非常想念它的同伴,而且还拼命追寻,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有不达目的绝不放弃的决心,寄寓诗人当时渴望与亲人朋友团聚的心情,所以此联中的“孤雁”并无“失群的惶惶不安”。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的形象的能力。这两首诗都是咏物诗,都是借对某物的吟咏来写“我”,即诗人自己,或比喻自己的处境,或象征自己的气节、品质、志趣、抱负等。杜甫在孤雁中塑造的孤雁形象,羁
45、旅漂泊、缺吃少住、回家不得,这种艰难的窘境与诗人极其类似志趣虽然高洁,却诸事不顺遂,理想难以实现,内心纠结,矛盾重重,困惑多多,孤寂落寞、失意痛苦,诗人表面写只雁,实为喻指自我,以哀写哀,委婉达意,含蓄蕴藉。陆游在两雁中塑造的群雁形象,东西云集、齐力向南、路遥地远,但集体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躲开射箭,不惧冰霜,豪气冲天,攻坚克难,不坠志向,执著向远,这里的群雁也象征比喻了诗人自己,虽然时运不济,仕途不顺,但坚守志向,矢志不渝。(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1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离骚中,屈原觉得自己在朝中做官不但被排挤还要遭遇忧愁,所以只能“_”,他用
46、荷叶做上衣,并“_”。(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两句话描写出水石激荡,山鸣谷应的场景,再次强调蜀道高险。(3)中国有句古话“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这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表意有相似之处。(4)用典是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一个典型手法,其中选用有关“投笔从戎”和“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的两句是“_,_”。(5)庄子逍遥游中“_,_”可以看出宋荣子看淡世间荣辱,不受外界评价影响。(6)李密陈情表中,李密在最后一段中用乌鸦具有反哺之情来引出自己“_”的目的,可谓用心用情。【答案】 (1). 退将复修吾初服 (2). 集芙蓉以为裳 (3). 飞湍瀑流争喧豗 (4). 砯崖转石万壑雷 (5)
47、. 悟已往之不谏 (6). 知来者之可追 (7). 有怀投笔 (8). 慕宗悫之长风 (9).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10).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11). 愿乞终养【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背诵并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的字有:蓉,裳,湍,瀑,喧,豗,砯,崖,壑,谏,慕,悫,誉,沮。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今年,国庆与中秋相遇,()。国泰民安,家国团圆,今年尤为不易。在中国,家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国是万家平安的保障;国家以千家万户为重心,百姓以爱国爱家为美德。战洪水、抗地震、斗疫魔一路披荆斩棘,哪一步不_着团结奋进的精神?高铁飞驰、巨轮远航、探天潜海一路跋山涉水,
48、哪一步不包含着_的意志?从“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呐喊,到“我和我的祖国”的合唱,每个人都深深懂得,国家只有富强,才可能有我们的国格和人格,更不用说人民的权利和福祉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家国情怀让前进的中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无数风险挑战。“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家国情怀内化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导着道德实践;凝练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千古名句,成为了价值法度;记录为“人心齐,泰山移”“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等民间俗语,通过口耳相传、相习成诵,蕴藏于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灵魂深处。这条坚韧的纽带,将小家与大家紧密相连;这种不竭的精神涌流,将个体的生命
49、与国家民族的命运_在一起。这种精神的传承,让中华文明辉煌于史、溢彩于今,虽经风雨波折而始终屹立如新,成为一种“_”的文明。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蕴含众志成城融会古往今来B. 蕴藏众擎易举融汇古往今来C. 蕴藏众志成城融汇亘古亘今D. 蕴含众擎易举融会亘古亘今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家”与“国”在文化上的相牵、时间上的相连,因此让人有家国之思B. “家”与“国”在时间上的相连、文化上的相牵,更让人有家国之思C. “家”与“国”在文化上的相牵、时间上的相连,更让人有家国之思D. “家”与“国”在时间上的相连、文化上的相牵
50、,因此让人有家国之思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只有国家富强,才可能有我们的国格和人格,更不用说人民的权利和福祉了。B. 国家只有富强,才可能有我们的国格和人格,更不用说人民的权利和福祉了。C. 国家只有富强,才可能有我们的国格和人格,才不用说人民的权利和福祉了。D. 只有国家富强,才可能有我们的国格和人格,才可能有人民的权利和福祉。【答案】17. C 18. B 19. D【解析】【17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蕴含:指文学作品的题材所包蕴的思想、意义;蕴藏:指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该处指在战洪水、抗地震、斗疫魔等
51、行动中积蓄的团结奋进的精神,从含义上应选择“蕴藏”。第二空,众志成城:指大家齐心协力,就像城墙一样的牢固,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众擎易举:指许多人一齐用力,容易把东西举起来。比喻大家同心协力就容易把事情办成。从搭配对象上看,此处修饰的是“意志”,应选“众志成城”。第三空,融汇:指融合汇聚;融会:指融合贯通。语境中,是指将个体的生命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融合汇聚在一起,所以应选“融汇”。第四空,亘古亘今:指贯串古今,从古到今;古往今来:指从古到今,泛指很长一段时间。语境中,此处是指这种文明贯串古今,应使用“亘古亘今”。故选C。【18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本题可使用排除法。
52、前文说“国庆与中秋相遇”,是一个时间节点,后文讲“家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因而“时间上的相连、文化上的相牵”更合适,据此排除AC;D项中“因此”使用不当,强加因果,原句的逻辑关系是递进而不是因果。故选B。【19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通过分析可知,原文有两处错误,一是关联词语的位置不对,“国家只有富强,才可能”中前后主语不一致,应改为“只有国家富强,才可能”,据此排除BC;二是关联词“更不用说了”使用不当,两个分句之间看不出有递进的逻辑关系,应该将该关联词改成“才可能有”,并且去掉结尾的“了”字,据此排除A。故选D。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
53、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月食可分为_。当月球整个都进入本影时,就会发生月全食;但如果只是一部分进入本影时,_。月全食和月偏食都是本影月食。在月全食时,_,这是由于太阳光在透过地球的稀薄大气层时受到折射进入本影,投射到月面上,令月面呈红铜色。有时月球并不会进入本影而只进入半影,这就称为半影月食。在半影月食发生期间,月亮仍然可以看见,它将略为转暗,但它的边缘并不会被地球的影子所阻挡。【答案】 (1). 月偏食、月全食及半影月食三种(或者“本影月食和半影月食两种”) (2). 则只会发生月偏食 (3). 月球并不是完全看不见的(或者“月球
54、也是可以看见的、可以看到红铜色的月亮”)【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补写语句的能力。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拿到题目后,首先要阅读语段,看看其中心是什么,大致有几个层次;其次,把握文段语脉,理清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总分关系,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并列、转折、因果、条件等),要特别注意关联词语。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
55、、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本题话题为“月食”,第一空结合下文“月全食和月偏食都是本影月食、这就称为半影月食”可填写“月偏食、月全食及半影月食三种”;第二空结合上文“当月球整个都进入本影时,就会发生月全食”和后面“月全食和月偏食都是本影月食”可知,如果只是一部分进入本影则为月偏食,故可填写“则只会发生月偏食”;第三空结合后文“半影月食发生期间,月亮仍然可以看见但它的边缘并不会被地球的影子所阻挡”中“仍然”、“不会被地球的影子所阻挡”和“投射到月面上”可分析得出,月全食时月亮也可以看得见,故第三空
56、可填写“月亮也是可以看见的”等内容。四、写作(60分)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节约”是节制、约束的意思。“节约”是古时的马具,将马使用的缰绳或皮条穿其而过,以此起到连接作用,使缰绳和皮条连为一体,达到控制马的目的。勤俭节约,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诸葛亮诚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朱子家训有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李商隐咏史有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些名言都在告诚人们要节约。习近平总书记近日指出,餐饮浪費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你身边有没有浪费现象?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班级召开 “我说节约”主题班会,
57、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厉行节约,从我做起各位同学: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厉行节约,从我做起”。古人言“尽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可见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在今天,“节俭”更显得意义深长。我们从小就受到教育,节约要从小处着手,从一粒米、一滴水做起,然而,节约终究不只是小事,它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了“可贵”的品质。有些时候,节约成了小气,被人笑话;更有些时候,节俭被当成贫穷。我想,我们需要在全社会改变那种所谓的虚荣消费心理和浪费观念,需要重新认识老祖宗留下的千年
58、传统和良好美德。勤俭节约是我们的传统,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周总理的睡衣穿了几十年,破了就补,补了又补,直到烂了,没法再补,就把整个背部换掉也不肯买件新的;无产阶级战士雷锋,脸盆用得油漆都落光了也舍不得丢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那便是为了替国家省下建设的资金!有的同学会说,那时国家底子薄,所以需要勤俭,现在人们富裕了,应该享受一下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的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们的物质生活比解放前好多了,但与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仍然需要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而现实却是餐厅里的剩饭剩菜,楼道里的长明灯,
59、厕所里哗哗的流水声,废纸篓里仅写了几个字的纸张我们在不经意中造成了许多浪费。节约,是对家庭幸福的盘算,更是一份社会义务的担当。节约是一种远见,一种态度,一种智慧。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繁荣昌盛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社会是难以长治久安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所以今天,我们应该大声倡议: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牢固树立节约意识,“让节约成为习惯”、“让节约成为生活方式”,坚持从自己做起,从每一天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
60、、每一粒粮,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只有时时处处、点点滴滴都节约,我们才能节约资源,也只有时时处处从我做起,这样我们的地球家园才会永远美丽富饶!厉行节约,从我做起!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解析】【详解】审题:这是一则含有任务驱动的材料作文。题目由材料和任务要求两部分构成。材料由三段话构成,第一段话是“节约”这个词的由来和其本义。“节约”是古代控制马的一种马具,其本义包括“节制”和“约束”两部分,节制靠自身,约束靠外力。第二段话是三句关于勤俭节约的名言,三句名言是有层次的,勤俭节约可以修身,可以持家,可以兴邦。第三段是习总书记关于餐饮浪费的警示,以及提醒同学们关注身边的浪费现象。任务要求部分给出主
61、题和文体的要求,问题情境是“我”在“我说节约”主题班会上的发言稿,一定要注意联系“我”的实际,做到文中有我,同时作为发言稿,发言的主题要明确,语言要有一定的鼓动性。参考立意: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厉行节约,从我做起;奢侈浪费真可耻,勤俭节约是美德;惟日孜孜,无敢逸豫;让节约成为民族精神;行文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层进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此题首先拟定一个观点明确的标题为“厉行节约,从我做起”;然后借助有关名言开篇,引出话题“节俭”,接着在正文部分先举出周总理和雷锋节俭的事例,再
62、联系现实中的浪费现象进行对比,指明提倡勤俭节约的重要性;最后发出倡议。参考素材:1.建国初期,有一首歌唱得好:“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社会主义离不了。不管是一寸钢、一粒米、一尺布、一分钱,咱们都要用得巧。好钢用在刀刃上,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烧”。当时,国人都把勤俭节约作为做人和干事业的行为准则。然而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生活的改善,有些人把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丢了。君不见,当前社会上超越现实、盲目攀比的畸形消费;斗富摆阔、一掷千金的奢靡消费;过度包装、极度美化的蓄意浪费;“长明灯”、“长流水”的随意浪费等现象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在这些不良现象中,“大款”、“公款”充当了主要角色。2.毛泽东要求别人的自己
63、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3.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4.成功的人往往是俭朴的,因为他们懂得创业的艰辛。约翰尼鲁卡斯是一位净资产数百万美元的富翁,一次电视主持人问他:“您购买一套衣服最多花过多少钱?”谁都没有猜出399美元,包括
64、给自己、妻子和三个儿子。这还是为了他结婚25年婚宴才这样“奢侈”的。比萨饼大王托马斯发财后,不租用豪华办公室,一直在他那厨房后面的小屋里办公,理由是“没必要”。怪不得那个青年凭着饭桌上的俭朴,凭着“饭后带走吃剩下的两个包子”就能与外商签下几百万的合同。那富有的外商正是为中国青年的节俭美德所吸引啊!【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