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2 ,大小:350.50KB ,
资源ID:261564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6156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四川省凉山州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二)生物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四川省凉山州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二)生物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

1、生物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0分)1. 下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人体的内环境是由组成的B. 中含激素、血红蛋白、乳酸、CO2等物质C. 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则会引起液和液的减少D. 的有氧呼吸产物可参加体液调节【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之间的动态关系,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解答】A.人体内环境组成是血浆、组织液、淋巴,即图中都,A错误;B.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存在于血浆中,B错误;C.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过多引起的,即图中过多引起的,C错误;D.

2、有氧呼吸产物可参加体液调节,例如二氧化碳,D正确。故选D。2. 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盐离子含量无关人吃酸性食品会导致体内的pH降低每个人的体温在一天中是保持不变的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多种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并且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严重腹泻、呕吐,只需要补充足够的水,不用补充Na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解答】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无机盐离子等含量有关,错误;人体血浆中含有调节pH的多对缓冲物质,如H2CO3

3、/NaHCO3等,所以人体吃酸性食品不会导致体内的pH降低,错误;每个人的体温在一天中会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错误;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多种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并且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超过这个限度,内环境稳态就会被破坏,正确;严重腹泻、呕吐时,在失水的同时丢失大量的无机盐,因此需要补充足够的淡盐水,Na+必须补充,错误。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3. 关于激素、抗体、酶和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 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B. 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能产生酶的细胞一定能产生激素C. 激素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一经靶细胞接受即被灭活

4、D. 乙酰胆碱与特定分子结合后可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解答】A.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但抗体是和抗原结合的,抗原不一定是细胞,A错误;B.激素和酶都有高效性,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但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B错误;C.激素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并发挥作用后才被灭活,而不是一经靶细胞接受即被灭活,C错误;D.乙酰胆碱与特定分子即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能将化学信号转变成电信号,从而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D正确。故选D。4. 如图

5、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B. 中内容物释放至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选择透过性C. 处的液体为组织液,含有能被特异性识别的物质D. 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负电荷【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的知识点是突触的结构和功能,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动作电位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突触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和运用是解题的关键。本题是对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及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过程的考查,分析题图可知,a是突触小体,是突触小泡,是突触间隙,是突触后膜。【解答】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6、使神经递质释放,其形式是胞吐,利用了细胞摸的流动性,因此信息传递需要能量,A正确;B.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流动性,B错误;C.是组织液,含有能被特异性识别的物质神经递质,C正确;D.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兴奋时,兴奋部位的外面分布着负电荷,D正确。故选B。5. 下图表示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图示可以说明神经系统可调控内分泌系统的活动B. 感受器下丘脑内分泌腺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C. 过程既有电信号的传导又可能有化学信号的传递D. 如果内分泌腺为胰岛,则的增加可引起和的减少【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相关知识

7、,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解答】A.据图分析,大脑皮层通过控制下丘脑调控内分泌系统的活动,A正确;B.感受器下丘脑内分泌腺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为传入神经,下丘脑为神经中枢,为传出神经,内分泌腺为效应器,B正确;C.过程为兴奋从感受器到下丘脑,有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既有电信号的传导,又可能有化学信号的传递,C正确;D.如果内分泌腺为胰岛,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不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D错误。故选D。6. 如图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示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如果该图表示二次免疫反应,若c为抗

8、体,则a表示记忆细胞,b表示浆细胞B. 如果a表示抗原,b表示吞噬细胞和T细胞,c为B细胞,则该过程表示体液免疫C. 如果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则d和e为同一种物质D. 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体液免疫、兴奋的传递和传递,水盐调节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具备识图能力,并能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图解,根据具体描述做出判断。【解答】A.如果该图表示二次免疫反应,若c为抗体,则a表示记忆细胞,b表

9、示浆细胞,A正确;B.如果a表示抗原、b表示吞噬细胞和T细胞,c为B细胞,细胞免疫的过程中不出现T细胞到B细胞的呈递过程,故该过程为体液免疫,B正确;C.如果该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则d和e为同一物质,均为抗利尿激素,C正确;D.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a代表感受器,b代表神经中枢,c代表效应器,d代表传入神经,e代表传出神经,在兴奋的传导过程中,不仅有电信号,还有化学信号,D错误。故选D。7. 下图为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的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甲、乙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B. 丙是肾小管和集合管C. 抗利尿激素在甲细胞中合成D. 下丘脑中的渴觉中枢兴

10、奋【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利尿激素的产生与分泌,意在强化学生对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的理解与掌握,题目难度中等。据图分析:图示为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与调节过程,其中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丙表示肾小管和肾集合管。【解答】A.据图分析,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A正确;B.丙表示肾小管和肾集合管,B正确;C.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内分泌细胞分泌后暂时储存于垂体后叶,由垂体释放后作用于肾小管和肾集合管,C正确;D.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D错误。故选D。8. 下列是有关正常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四幅图,对相关图示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图1曲线中处于b点时,血糖浓度最高,此时血糖中胰岛素的含量最低

11、B. 图2中曲线乙可表示下丘脑被破坏后的小鼠随环境温度变化的耗氧量C. 图3中,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c点、d点分别表示顶芽、侧芽生长素浓度D. 图4中,HIV侵入人体内,刚开始数量急剧上升是因为人体免疫系统不能识别HIV【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动物和植物的生命活动的调节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解答】A.图1中,血糖升高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所以b点胰岛素含量较高, A错误;B.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当下丘脑受到破坏时,小鼠的体温不能保持稳定,会随外界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呼吸速率也会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即耗氧量

12、增加,B正确;C.顶端优势时侧芽受到抑制,而d点是促进作用,C错误;D.oa段表明HIV侵入人体后大量增殖,ab段表示大量HIV被人体免疫系统杀死,D错误。故选B。 9. 神经系统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调节有甲、乙、丙三种方式,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符合甲模式调节方式的靶腺体有甲状腺、性腺等,推测激素a的化学本质应该是蛋白质或多肽B. 图中丙模式和甲模式体现了下丘脑直接或间接调节内分泌腺的活动C. 激素b可能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D. 激素c可能是胰岛素也可能是胰高血糖素【答案】A【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

13、理解判断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解答】A.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是氨基酸的衍生物,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类,A错误;B.由图可知,图中丙模式直接体现了下丘脑直接调节内分泌腺的活动,甲模式体现了下丘脑间接调节内分泌腺的活动,B正确;C.激素b可能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分泌,经垂体后叶释放,C正确;D.下丘脑可以通过神经直接控制胰岛细胞,故激素c可能是胰岛素也可能是胰高血糖素,D正确。故选A。10. 下图表示人体内免疫细胞组成的概念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细胞对抗原具有摄取、处理和传递的作用B. T细胞只在细胞免疫中起作用C. 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细胞有和记忆细胞D. 用治愈者的

14、血清进行治疗的途径就是激活产生抗体【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免疫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要点的理解掌握情况和识图分析能力。【解答】A.由图可知,是吞噬细胞,对抗原具有摄取、处理和传递的作用,A正确;B.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起作用,B错误;C.是B细胞,是效应T细胞,是浆细胞,都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有细胞增殖分化能力,C错误;D.用治愈者的血清进行治疗的途径就是直接注射抗体,并不能激活浆细胞产生抗体,D错误。故选A。11. 对燕麦胚芽鞘尖端进行如图所示的处理: 将尖端套上不透光的锡箔小帽; 将尖端下部用锡箔遮住; 在尖端纵向插入云母片; 在尖端横向插入琼脂片; 切去

15、胚芽鞘尖端 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 单侧光照,实验结果说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B. 给予左侧光照时,仍直立向上生长的是C. 把放在匀速转盘上,给予右侧光照,将向右弯曲生长D. 如果把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的一侧,则其向同侧弯曲生长【答案】A【解析】解:A、单侧光照,实验结果说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A正确;B、由以上分析可知,给予左侧光照时,仍直立向上生长的是,B错误;C、若将放在匀速转盘上,并给予右侧光照,此时胚芽鞘各侧均匀受光,所以生长素分布均匀,胚芽鞘应该直立生长,C错误;D、把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的一侧,则其向对侧弯曲生长,D错误故选:A。分析题图:感受光

16、的部位时胚芽鞘的尖端,的尖端被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住,不能感光,无论有无单侧光,都直立向上生长;有光时,向光弯曲生长,无光时,直立向上生长;生长素不能透过云母片,所以无论有无单侧光,都直立生长;生长素能透过琼脂块,所以在有光时,向光弯曲生长,无光时,直立向上生长;没有尖端,没有生长素的来源,所以既不生长也不弯曲。本题考查胚芽鞘生长与生长素之间的关系,生长素相关知识的考查在高考中出现较多,其中以生长素分布和运输为主。解答胚芽鞘长不长以及如何长问题的关键是判断胚芽鞘下部生长素的含量及分布。12. 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与此图无关的结论是() A. 生长素对三种器官的作用具有两

17、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B. A、B、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C. 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和芽都具有促进作用D. 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灵敏,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不灵敏【答案】D【解析】解:A、由图可知,生长素对三种器官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A正确; B、由图可知,A、B、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B正确; C、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和芽都具有促进作用,故C正确; D、从图中不能判断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灵敏程度,D错误。 故选:D。 分析题图: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

18、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芽其次、最后是茎。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分别是10-10mol/L、10-8mol/L、10-4mol/L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生长素的作用特性、关键是分析曲线图,从图中提取信息,结合所学的有关生长素的知识对A、B和C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其中D选项是易错点,因为D选项的叙说是正确的,但从图中无法得不到该结论。13.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 乙烯能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B. 脱落酸能抑制马铃薯发芽C. 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生长D. 侧芽处的生长素

19、浓度过低导致其生长受抑制【答案】B【解析】解:A、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A错误; B、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B正确; C、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C错误; D、侧芽生长受到抑制是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输到侧芽附近,是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过高引起的,D错误。 故选:B。 常见植物激素的种类及作用如下: 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

20、此外,它还有促进麦芽糖化,促进营养生长,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类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和调节,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掌握各植物激素的

21、作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4. 棉蚜体型微小,以吸收棉花汁液为食,附着于棉花植株上生活繁殖。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监测,科研小组对某棉蚜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见表。以下说法与调查结果不相符的是() 调查日期(月、日) 6.10 6.11 6.15 6.20 6.25 6.30 7.5 7.10 7.15 棉蚜数量(只/株) 0.42 4.79 41.58 261.73 1181.94 1978.96 2175.63 2171.46 2173.23 A. 棉蚜与棉花的其他天敌间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关系B. 若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产生抗药性变异C. 调查棉蚜种群数量最好采用样方法D. 调查期

22、间棉蚜种辟数量的增长曲线呈S型【答案】B【解析】解:A、棉蚜与棉花的其他天敌间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关系,A正确; B、农药不会导致棉蚜产生抗药性变异,只能对棉蚜的抗药性进行选择,B错误; C、调查棉蚜种群数量最好采用样方法,C正确; D、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棉蚜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保持相对稳定,属于S型增长,D正确。 故选:B。 分析表格:6月10日-7月15日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呈现S型曲线,K值为2175.63左右。 本题结合表格数据,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间关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表格数据,能根据表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15. “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对生物

23、的影响。如图表示疏于管理的大豆田中,大豆与狗尾草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 甲、乙两曲线分别代表大豆和狗尾草两种群B. t1-t5时间内乙种群呈“S”型增长C. t2-t3时间内,甲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乙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D. 该农田中,物种丰富度将逐渐增加【答案】C【解析】解:A、“草盛豆苗稀”说明草在竞争中获胜,即曲线图中乙,A正确;B、甲在t1t3呈现“S”型增长曲线,而乙种群在t1t5呈现“S”型增长曲线,B正确;C、甲在t2t3种群增长率减少,但种群增长率大于0,则种群数量增加,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乙在t2t3种群增长率为正值,使得种群

24、数量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错误;D、该农田中,疏于管理出现杂草,则物种丰富度增加,D正确。故选:C。坐标的纵轴为“种群增长速率”,分析甲乙两种群的数量变化可以看出,它们的关系属于竞争力悬殊较大的竞争,从结果看,乙处于竞争优势地位。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增长率为正值,则种群数量增加;S型曲线的增长率是先增大后减小,最后变为0(即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对应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和判断能力,难度中等,理解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16. 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

25、图中乙)结合如图分析,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 若图示大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e点后增长速率为0B. 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d点C. 若图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后D. K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种群增长曲线,注意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c点时,增长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e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1、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为J型增长曲线,乙为S型增长曲线。2、“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

26、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在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解答】A.e点种群数量达到K值,该点后增长速率为0,A正确;B.为保护鱼类资源,将捕捞后的数量控制在处,即c点,B错误;C.防治蝗虫数量应在种群数量及增长速率较低时,所以应在b点之前进行,C错误;D.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D错误。故选A。17. 如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K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

27、量最大值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如果不考虑嵌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才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A. B. C. D. 【答案】C【解析】解:K是环境容纳量,指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正确;在K时种群增长率为0,在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错误;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种群增长率为0,正确;在K值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量最大,但一般捞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所以捕捞数维持在,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错误。故选:C。K值代表的是环境容纳量,即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达到K值后,种

28、群增长率为0,若不考虑迁入与迁出,则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当;根据相关原理,要获得最大的产量,捕鱼应在K值前,而保持种群数量在左右。本题考查种群增长曲线,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18. 下列生物学研究所选择的方法中,正确的是()A. 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时,应防止标志物脱落B. 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可用目测估计法统计各个种群的数量C. 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和四边上的菌体D. 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应将样方中的其它植物全部拔除【答案】B【解析】解:A、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

29、,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A错误; 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可用目测估计法统计各个种群的数量,B正确; C、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和两条邻边线的个体,C错误; D、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不能将样方中的其它植物拔除,原因是会影响蒲公英的数量,D错误。 故选:B。 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虫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

30、记数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要统计方格内的菌体,边线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两边。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酵母菌数量统计和土壤小动物物种丰富度调查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9. 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决定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温度、湿度等B. 森林中鸟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食物种类有关C. 根据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在种植玉米时进行合理密植可以充分利用空间中的光能D. 利用不同作物对光照的要求不同,将两种高矮不同的作物套种能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能【答案】C【解析】解:A、决

31、定群落结构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其次还与温度、湿度等多种环境因素有关,A正确; B、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和栖息场所有关,B正确; C、一块地中的玉米属于种群,无垂直结构,合理密植是为了充分利用光照,C错误; D、农业生产上,可以利用分层现象进行套种,来提高农作物产量,D正确。 故选:C。 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群落垂直结构的表现,是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受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上可以根据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合理套种,搭配种植适当的品种。合理密植从生态因素角度看是减轻种内斗争,保证充足的光照和CO2供应。 本题考查的是群落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

32、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20. 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图甲表示猞猁和雪兔之间的关系B. 图甲表示小家鼠和褐家鼠之间的关系C. 图乙表示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的关系D. 图丙表示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之间的关系【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AB.甲中两种群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互利共生关系,而猞猁和雪兔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小家鼠和褐家鼠之间的关系是竞争,A错误,B错误;C.乙中两种群

33、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C错误;D.丙中两种群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竞争关系,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之间的关系是竞争,D正确。故选D。21.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 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C. 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D.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答案】B【解析】解:A、沙丘、冰川、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

34、演替,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B正确; C、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都有竞争现象,C错误; D、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错误。 故选:B。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 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基质与环境条件无有机质和生命胚种有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森林阶段杂草阶段灌木阶段阶段森林阶段时间经历的时间

35、长经历的时间短速度缓慢较快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沙丘和湖底的演替弃耕农田上和火灾后的草原上发生的演替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要求考生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及实例,掌握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2. 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图中A是生产者,B、D、E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B. 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可表示为:ADEBC. 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A、B、C、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 E每增加1

36、kg的体重,至少需要25kg的A【答案】D【解析】解:A、图中A是生产者,D、E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C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库,A错误; B、B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B错误; C、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所以还必须包括E,C错误; D、按最高能量传递效率计算,E每增加1kg的体重,至少需要A为120%20%=25(kg),D正确。 故选:D。分析题图: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及太阳光能的输入可判断出C是无机环境、A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B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D、E均为消费者。本题结合图

37、解,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重点考查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过程,要求考生识记碳循环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成分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23. 分析图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是() A. 图中的甲、乙、丙、丁、戊所代表的生物共同构成一个群落B. 甲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就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 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沿着该食物网流动D. 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结合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特点,能结合所

38、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分析题图:图示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甲为生产者,其余均为消费者,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该食物网中含有3条食物链,即甲乙丙戊、甲乙丁戊、甲丁戊。【解答】A.图中甲为生产者,乙、丙、丁、戊都属于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因此甲、乙、丙、丁、戊代表的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群落,A错误;B.甲是生产者,其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就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正确;C.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在该食物网流动,C错误;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信息传递是往往是双向的,D错误。故选B。24. 如图为碳循环的主要途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图中B能实现光能化学能的转化B. 碳

39、元素在BCD中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C. B、E是实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沟通的关键环节D. B、C、D被E食用,E处于第二、第三、第四营养级【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意在强化学生对碳循环过程的理解与运用。据图分析:A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B表示生产者,C表示初级消费者,D表示次级消费者,E表示分解者。【解答】A.图中B表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能实现光能化学能的转化,A正确;B.B、C、D表示食物链,碳元素在BCD中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B正确;C.B表示生产者,E表示分解者,是实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沟通的关键环节,C正确;D.E表示分解者,B、C、D不能被E食用,

40、其没有进入食物链,D错误。故选D。25.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多样性的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A. 物种多样性较高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相对较高B. 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 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D. 生物多样性包括种群多样性、群落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答案】D【解析】解:A、物种多样性较高的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较复杂,抵抗力稳定性相对较高,A正确; B、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营养结构更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正确; C、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C正确; D、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

41、系统多样性,D错误。 故选:D。 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不同的生态系统会因为营养结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抵抗力或恢复力稳定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除标记外,每空1分,共50.0分)26. (每空1分,共9分)图甲是缩手反射相关结构

42、,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_,乙图是甲图中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2)缩手反射属于_(条件、非条件)反射,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但我们并未将手指缩回。这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要接受_的控制。(3)图丙中若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称为_若刺激图丙中b点,图中除b点外_(字母)点可产生兴奋。(4)图乙中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与突触前膜融合所涉及的细胞器主要有_(5)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

43、结合,引起B细胞产生_,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变化【答案】感受器 d 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非条件 高级中枢(大脑皮层) 神经中枢 a、c、d、e 高尔基体、线粒体 兴奋或抑制【解析】解:(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感受器,图乙表示突触结构,是图甲中的d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题干所述现象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要接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 (3)据图分析,表示神经中枢。刺激图丙中b点,因为是感受器,是效应器,所以b点位于传入神经元上;又因为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递的,则e、d、c都可以产生兴奋;兴奋在

44、同一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所以a点也可以产生兴奋。 (4)突触小泡是由高尔基体以出芽的形式形成的,神经递质的释是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完成的,这一过程放是一个耗能过程,与线粒体有关。 (5)神经递质有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两种,所以可以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故答案为: (1)感受器d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非条件 高级中枢(大脑皮层) (3)神经中枢a (4)高尔基体、线粒体 (5)兴奋或抑制据图分析:图甲中,a表示效应器,b表示传出神经,c表示神经中枢,d表示突触结构,e表示传入神经,f表示感受器。图乙表示突触结构,A表示突触小体,B表示突触后膜。图丙中,表示感受器,表

45、示传入神经,表示神经中枢,表示传出神经,表示效应器。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反射弧的结构和突触的结构,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27. (每空1分,共11分)下图表示人处于寒冷环境时,皮肤发生的主要变化。请回答:(1)皮肤出现上述反应的意义是_。(2)体温调节过程中,某些激素也发挥重要作用,人在寒冷环境中分泌量明显增多的激素有_和_。它们都具有促进产热、抵御寒冷的作用,二者的关系是_。(3)体温平衡调节除有激素参与的体液调节,还有_调节。(4)在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中,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_;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

46、_,如甲状腺激素,如果缺乏这种激素,就会影响幼年大脑的发育。(5)若经测量,某人体温在24h内都处于36,则此人在此段时间内产热总量_散热总量(在“”、“”或“”中选择)。(6)寒冷环境中人的尿量会_,此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会_,它作用的靶器官为_。【答案】(1)维持体温恒定(2)肾上腺素 甲状腺激素(前两个空的填写顺序可调换) 协同 (3)神经调节(4)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 发育和功能(5)=(6)增加 减少 肾小管和集合管【解析】【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了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知识,准确识记相关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解答】(1)皮肤出现上述反应的意义是减少散热,维持体温恒定。

47、(2)体温调节过程中,某些激素也发挥重要作用,人在寒冷环境中分泌量明显增多的激素有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它们都具有促进产热、抵御寒冷的作用,二者的关系是协同作用。(3)体温平衡调节除有激素参与的体液调节,还有神经调节。(4)在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中,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甲状腺激素,如果缺乏这种激素,就会影响幼年大脑的发育。(5)若经测量,某人体温在24h内都处于36,则此人在此段时间内产热总量=散热总量。(6)寒冷环境中人的尿量会增加,此时抗利尿激素

48、的分泌量会减少,它作用的靶器官为肾小管和集合管。28. (除标记外,每空1分,共10分)汶川大地震后,灾区居民因饥饿、寒冷等原因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易受病原体感染。如图表示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机体发生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回答:(1)图中所示的是_免疫过程。(2)图中c是_细胞,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物质称为_(3)与e细胞发挥功能相适应的细胞器有_(2分)(写出三种)(4)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_(填图中字母)(5)预防接种后,当病原体侵入时,免疫的主要途径是_(用图中数字表示),其特点是_,因此可迅速消灭病原体,有效预防某些疾病。(6)若该抗原为HIV,侵人人体后,攻击的主要对象是_细胞(填图中

49、序号),该细胞成熟于_【答案】体液;B;淋巴因子;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bcd;689;反应迅速,产生抗体多;b;胸腺【解析】解:(1)根据图示过程可知,图中所示的特异性免疫为体液免疫。 (2)图中c是B淋巴细胞;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物质是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 (3)e为效应B细胞(浆细胞),能分泌大量的抗体,抗体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为: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4)图中a是吞噬细胞、b是T淋巴细胞、c是B淋巴细胞、d是记忆B细胞、e效应B细胞,其中a没有特异性,e细胞

50、没有识别能力,因此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是bcd (5)预防接种后,当同样抗原第二次入侵时,能更快的做出反应,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浆细胞再次产生抗体消灭抗原,即图中这就是二次免疫反应,它比初次反应更快,也更强烈。 (6)HIV侵人人体后主要攻击T细胞;T细胞成熟的场所是胸腺。 故答案为: (1)体液 (2)B 淋巴因子 (3)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4)bcd (5)689 反应迅速,产生抗体多 (6)b 胸腺分析题图:细胞a是吞噬细胞、细胞b是T淋巴细胞、细胞c是B淋巴细胞、细胞d是记忆B细胞、细胞e效应B细胞(浆细胞);表示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表示吞噬细胞将抗原传递给

51、T细胞;表示T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表示B细胞分化成记忆细胞;表示B细胞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表示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表示少数抗原可以直接作用于淋巴细胞;表示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表示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或过程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29. (除标记外,每空1分,共11分)下图中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简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乙表示某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

52、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1)写出图中含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_(2分)(用字母和箭头表示)。忘忧草、蜣螂依次属于图甲中的_和_。(填字母)(2)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_。若消耗生产者10000 kg,位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最多可增重_kg。(3)分析DA和EF过程中碳流动形式的不同点_。(4)图甲中的被捕食者面对天敌时向自己同伴发出求救的叫声,属于_信息。某些植物开花需要光刺激,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5)乙图中,在t1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型,图乙所代表的种群数量在时达到最大值。【答案】(1)EFDB E、C (2)能量流动 80(3)前者以二氧化碳形式,后者以含

53、碳有机物的形式(4)物理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5)增长型t2【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种群的特征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并建立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图示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A是无机环境、E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C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B、D和F均为消费者,其中F表示初级消费者,D表示次级消费者,B表示三级消费者。【解答】(1)由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图中E表示生产者,F表示初级消费者,D表示次级消费者,B表示三级消费者,所以含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为:EFDB。忘忧

54、草为生产者、蜣螂属于分解者,二者依次属于图甲中的E、C 。(2)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若生产者有10000 kg,按能量最大传递效率20%计算,位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可增重:。(3)A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E表示生产者,F表示初级消费者,D表示次级消费者,B表示三级消费者,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的,因此DA是以CO2形式流动的;在生物群落内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的,所以EF是以含碳有机物形式流动的。(4)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所以被捕食者面对天敌时向自己同伴发出求救的叫声,属于物理信息。某

55、些植物开花需要光刺激,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为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5)乙图中,在t1时期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超过t1时期增长速率仍大于0,种群数量继续增长,所以年龄组成为增长型;t2时种群增长速率等于0,种群数量达到最大。30. (除标记外,每空1分,共9分)某棉农获知脱落酸可以促进叶片脱落的原理后,采收前在棉田喷施了一定量的脱落酸,试图除去棉花叶片便于机械采收,但效果不明显,为探究其原因,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方案。实验假设:生长素对脱落酸的功能有抑制作用。实验方案:取若干长势相同、处于生殖生长末期的棉花植株,均分成甲、乙、丙三组,做右图所示的处理,观察三组植株叶片脱

56、落的先后。(1)生长素主要由根尖产生,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为 。生长素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这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 性。(2)脱落酸的作用是能抑制_,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3)根据科学实验原则,上图中X处应放置 ,则乙、丙两组实验的自变量是 。 预测三组植株的落叶情况,得出实验结论:若 (2分)则假设成立; 若 (2分)则假设不成立。【答案】(1)主动运输 两重 (2)细胞分裂 (3)空白琼脂块有无生长素 丙组落叶明显早于甲、乙组 三组的叶片几乎同时脱落【解析】(1)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生长素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这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2)脱落酸的作用是能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3)根据科学实验原则:单一变量原则,无关变量要相等,上图中X处应放置空白琼脂块,乙、丙两组的不同点在有无生长素,则实验变量是有无生长素。若生长素对脱落酸的功能有抑制作用,则丙组落叶明显早于甲、乙组;若生长素对脱落酸的功能没有抑制作用,则三组的叶片几乎同时脱落。考查的是植物激素调节方面的知识。难度中等,理解实验设计的原则。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