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地理教师用书: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61491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3.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地理教师用书: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地理教师用书: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地理教师用书: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地理教师用书: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地理教师用书: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地理教师用书: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地理教师用书: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地理教师用书: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地理教师用书: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地理教师用书: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地理教师用书: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地理教师用书: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地理教师用书: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地理教师用书: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地理教师用书: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地理教师用书: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地理教师用书: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地理教师用书: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地理教师用书: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地理教师用书: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地理教师用书: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0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地理教师用书: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0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地理教师用书: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0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地理教师用书: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0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地理教师用书: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0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地理教师用书: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0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地理教师用书: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0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地理教师用书: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0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地理教师用书: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1 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考纲点击: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荒漠化的成因教材回顾1认识荒漠化(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2)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 400 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2)西北地区的区域差异示意图植被景观荒漠荒漠草原草原降水量50 mm 以下200 mm 以下400 mm 以下土地生产能力自东向

2、西逐渐减少(3)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4)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3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2)人为因素的表现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不合理的灌溉。荒漠化的形成与发展原因(师生共研要点)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图所示:(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气候干旱植被稀少 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3)动力条件大风

3、日数多且集中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气温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具体如下表所示:人为因素所占比例主要分布地区主要危害过度樵采32.7%干旱区的能源 缺乏地区草场遭破坏过度放牧30.1%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过度开垦26.9%干旱、半

4、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沙质土壤肥力下降,废弃耕地变沙地,使土地沙化连片发展水资源利用不当9.6%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次生盐碱化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0.7%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沙化对点演练(2016烟台模拟)下图为新疆和田地区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所产生的影响关联图。读图完成 12 题。1图中,甲表示()A土地盐渍化B下游河流水位上升C下游河流流量减少D流动沙丘向绿洲侵袭2导致图示地区荒漠化问题加剧的人类活动有()燃料短缺 砍伐森林 不合理灌溉 盲目扩大耕地 风沙侵袭 人口和贫困问题ABCD解析:1.C 2.B 第 1 题,由于用水量

5、增加,直接导致下游河流流量减少。第 2 题,导致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地表覆盖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植被覆盖率差。人为原因(决定作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2016南宁模拟)下图为非洲大陆荒漠化示意图。读图完成 34 题。图 1 图 2 图 33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A热带雨林带这B热带草原带C热带荒漠带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4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人口增长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过度砍伐大约 600 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过度放牧大约 2.4 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过度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ABCD

6、解析:3.B 4.A 第 3 题,注意阅读图例,联系非洲气候的分布可知,热带草原气候区是非洲荒漠化严重的地区。第 4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密度越大荒漠化的面积越大,二者呈正相关;过度放牧是荒漠化扩大的首要因素;从柱状图可以看出,大约 2.4 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教材回顾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和原则(1)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2)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7、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荒漠化的防治措施(名师点拨要点)1合理利用水资源(1)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渍化。(2)牧区草原:减少水井数量,避免牲畜大量无序增长。(3)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对点演练

8、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 12 题。1地形成草原景观的主要原因是()A热量充足B水源充足C降水丰富D光照充足2仅考虑降水量,该地治理沙漠化措施可行的是()A全部种树B种草、种树C种树、种草D种树、种草解析:1.B 2.C 第 1 题,西北内陆地区,水源是农业生产的制约性因素,有水源的地方,就有利于农业发展,地形成草原景观的主要原因是有充足的水源。第 2 题,处降水量达到 400 mm,属于半湿润地区,仅考虑降水量,治理此处的荒漠化可以考虑种树,处降水量介于 200 mm 到 400 mm 之间,该地治理沙漠化措施可行的是种草,处降水量小于 200 mm,属于干旱地区,水源缺乏,不适

9、宜种草。读贵州省典型石漠化治理区特征对比表,完成 34 题。研究区地貌类型海拔(m)大于 25坡地比例(%)气候特征年降雨量(mm)石漠化等级人口密度(人/km2)治理时间(年)农业发展模式鸭池高原山地1 3201 73525温凉湿润863潜在中度51320062010粮食种植红枫湖高原盆地1 2401 45010湿润1 200轻中度25920012010生态畜牧花江高原峡谷4401 41041干热河谷1 100中强度14719962010经济林 3.三个石漠化治理区中,鸭池的治理效果最差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人口密度大B石漠化程度最严重,治理难度大C坡地比重最高,水土流失严重

10、D农业发展模式不合理,治理时间短4下列关于表中所示地区石漠化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A以生态恢复为主,如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作物改良等治理手段B重点治理强度石漠化的土地,以种植经济林和发展畜牧业为主C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减小人口压力D实施跨流域调水,人工降雨等措施,改善该区域水环境解析:3.D 4.A 第 3 题,读表格,鸭池气候温凉,蒸发少,降水较多,属于湿润区,不是干旱区;该地可以发展粮食种植,石漠化程度不会是最严重的;坡地比重较高,但低于花江,不是最高;该地发展种植业,农业发展模式不合理,治理时间比另外两地短,所以效果最差。第 4 题,对于石漠化地区的治理,以生态恢复为主,如退耕还

11、林(草)、封山育林、作物改良等治理手段;对石漠化地区应全面治理,治理强度石漠化的土地,应以封山育林育草为主;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可以减小人口压力,但是不切实际,且会增加其他问题;该地降水较多,实施跨流域调水,人工降雨等措施,不合理。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沙漠地区的气候特征是_。(2)A 沙漠名称是_,B 沙漠所在省级行政区是_。(3)我国沙漠化地区不断扩大的人为原因主要有:_;_;_。(4)图中显示的固沙措施有:_;_。具体地说,我国为防止这一地区沙漠的扩大已营造了“_”防护林,该防护林的生态作用是_。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沙漠地区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显著

12、,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降水稀少,蒸发强,多大风。第(2)题,读图可知,A 为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B 为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第(3)题,我国沙漠化不断扩大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主要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垦殖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应用。第(4)题,读图可知,图中有草地和人工固沙带为封沙育草和工程防沙,图中林地为营造防护林措施。我国营造的“三北防护林”其作用为防风固沙。答案:(1)降水稀少,蒸发强;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多大风(2)塔克拉玛干沙漠 内蒙古自治区(3)过度放牧 过度垦殖 过度樵采(4)营造防护林 育草封沙和工程防沙 三北 防风固沙本讲课堂小结

13、 知识构建关键点拨1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2气候异常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人类活动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等方面。4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主要措施有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水资源、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协调农林牧用地、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等。5 年全国2 年地方考向 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1(201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 4 500 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 级)日数 157 天,且多集中在 10 月至次年 4 月。青藏铁路

14、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 2030 厘米高度范围内。(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解析:第(1)题,读图分析,图中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河流从山上流下注入湖泊,携带的泥沙在湖泊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在地表。错那湖水位低,河口处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说明距沙源近。所以大风吹起的沙尘只能是东北岸湖底露出地表的泥沙或河口处

15、河滩出露地表的泥沙。第(2)题,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河流、湖泊水位下降,河底、湖底水浅处泥沙才能露出地表。这种季节性出露的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冬春季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在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所以易起风沙。第(3)题,可从风沙堆积可能会填埋轨道、侵蚀路基、损害铁路其他设施、危害列车运行安全等方面分析。第(4)题,可从设置方格沙障、阻沙墙、用碎石等覆盖沙面等方面分析。答案:(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

16、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2(201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 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 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

17、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1)分析 M 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2)分析 H 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 M 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观点 A:M 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观点 B:M 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解析:图示经纬线是解题的关键,根据经纬网可以确定图示区域为华北平原的西北部地区。第(1)题,M 处沙源丰富,一方面来自河流的堆积,另一方面来自风力的堆积。结合等高线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图中河流流经黄土高原,带来大量的泥沙;从位置上看,西北风在此受到山地的阻挡,风沙沉积。第(2)题,根据

18、等高线与河流的关系可以看出河流的流向与冬春季的风向一致,另一方面 H 县城位于风口,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强大。第(3)题,这是一道开放式设问,考生言之有理即可。观点 A 主要从风沙的堆积和流水的沉积两个方面分析,沙量不断增加,沙丘群会增多。观点 B 主要从气候、修建水库、植树造林的角度来看,沙丘群不会增多。答案:(1)(M 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 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观点 A:M 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论

19、据:该区域西邻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 M 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观点 B:M 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选择一种观点作答,所提供的论据应支持所选择的观点,否则不得分。若两种观点都提供了论据,以所答的第一种观点评分)(2015山东高考)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

20、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4 题。3“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4“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解析:3.C 4.D 第 3 题,结合材料,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根据图例读图分析,“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首先是地下水水位下降,所以附近的交错带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根据材料,自然

21、植被恶化;该地位于干旱区,生态环境退化,风力侵蚀增强;固定沙丘可能转为流动沙丘。第 4 题,“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森林消耗水量大,不适宜在荒漠区植树造林;在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5(2014广东高考)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主要作用机制是()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解析:选 D 一般情况下,植被条件越好,地表受侵蚀作用影响越小,沉积作用

22、越强,故植被可以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第 2 讲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考纲点击: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森林的生态效益及其开发和保护教材回顾1森林资源的分布与现状(1)分布:现存原始森林主要是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和加拿大)和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2)现状:急剧减少,原始森林破坏殆尽。2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1)通过光合作用,影响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有“地球之肺”之称。(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3)世界生物基因宝库。3雨林生态的脆弱性(1)雨林生态的优越性: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

23、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2)雨林生态的脆弱性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很贫瘠。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雨林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丧失,雨林生态系统很难恢复。4雨林的开发和保护(1)雨林破坏的原因根本原因:人口增长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直接原因: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如过度的焚耕开垦(迁移农业)、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商业性木材采伐、采矿、水利和公路建设。(2)雨林的保护措施森林的生态效应(名师点拨要点)1森林资源的作用(1)森林的作用及破坏后带来的问题(2)不同区域内的生态功能差异地区生态功能湿润地区涵养水

24、源、保持水土干旱、半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沿岸地区防止海风、海浪侵袭城市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等2.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1)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效应最突出的是“地球之肺”功能。需特别注意的是,近年来,全球大气中 CO2 增多,与破坏热带雨林有一定关系。(2)具有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3)热带雨林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雨林是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场所,因此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3热带雨林被破坏带来的生态危害世界上的热带雨林一旦遭到大面积破坏,其后果不堪设想。其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5、:(1)影响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引起地表水减少,水汽蒸发、蒸腾作用减弱,空气干燥,从而引起降水减少,气候干旱,甚至出现旱涝失调的局面。(2)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气温升高,造成全球气候变暖。(3)热带雨林的破坏还会导致雨林物种的大量灭绝,使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遗传基因不断减少。对点演练(2016余姚模拟)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2014)显示,全球每年丧失数百万公顷的森林,许多物种濒临灭亡,可再生的水资源也变得更为稀缺,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大努力,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具体目标。据此回答 12 题。1导致全球森林被毁的主要原因包括()将森林开垦为农田 非可持续性的采伐木材 开辟森林修建居住地和道路

26、 水旱灾害的频繁发生ABCD2为促进世界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保护和开发,我们应该()A封山育林,禁止对森林的砍伐B注重开发,提高林业经济效益C禁止各种木材的流通和买卖D伐育结合,综合开发利用解析:1.A 2.D 第 1 题,目前森林破坏的原因主要是人类不合理活动,如开垦、采伐、建设等。第 2 题,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应该伐育结合,综合利用。下图是怒江大峡谷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有关地理知识,完成 34 题。3图示地区地理环境比较脆弱,人们面临最严重的生态问题是()A荒漠化B水土流失C泥石流D地震4兼顾怒江大峡谷的开发与保护,正确的做法是()A边采伐边造林,使青山永在B只采伐森林,不开发矿产C设立自然

27、保护区,适当开发旅游观光D封山育林,建设大型水电站解析:3.B 4.C 第 3 题,怒江位于长江上游,以山地为主,由于森林植被的破坏,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第 4 题,长江上游的森林资源以保护为主,减少采伐。怒江大峡谷的自然风光好,可适当开发旅游观光。本讲课堂小结 知识构建关键点拨1热带雨林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促进水循环,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具有全球意义。2人类的开发是导致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3在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中,应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保护热带雨林需要加强全球合作,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5 年全国2 年地方考向 植被的作用及植被对当地生态的影响(201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人类活动导致

28、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 2009 年为基数,20102013 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 9 月 30 日)。据此完成 13 题。年份20092010201120122013植株数量灌木植物11.001.001.001.00草本植物11.181.201.211.23地上生物量灌木植物11.091.101.121.11草本植物11.471.551.521.53地下生物量灌木植物11.010.990.980

29、.97草本植物11.211.291.421.581.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生物量提高 生物量降低 植株密度改变 植被分布改变ABCD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A植株数量B总生物量C地上生物量D地下生物量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解析:1.A 2.D 3.D 第 1 题,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地上生物量中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的生物量都增加,而地下生物量中灌木植物生物量略有下降,草本植物生物量增加,故总体生物量提高;植

30、株数量中,灌木植物植株数量不变,而草本植物植株数量增加,故植株密度改变。第 2 题,由表中地下生物量数据可知:灌木植物地下生物量逐渐下降,而草本植物地下生物量逐渐上升,呈现此消彼长的竞争。第 3 题,从实验结果来看,草本植物的植株数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都增加,草本植物将会更加繁茂;灌木植物的植株数量不变,地上生物量增加,而地下生物量减少。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未来由于灌木植物地下生物量的持续下降,将会影响其生存,其将萎缩。4(201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

31、 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下图中 a、b 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1)读图 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2)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解析:桉树移植前、后地下水水位的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切入点。第(1)题,从图 b 中可以看出植被较移植前稀疏、沼泽的面积较移植前缩小。从图中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可以看出地下水水位下降,原因是桉树消耗大量的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第(2)题,该问本质上是考查热带雨林气候和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差异。答案:(1)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原因:

32、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2)(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区;(有旱、雨季之分)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第 3 讲 微专题区域生态环境分析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因此生态问题和生态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减少、湿地保护等问题也成为近几年高考中的重要考点。试题多以世界或我国的热点区域图为载体,以简短的文字资料为切入点,结合区域的发展进行设问,考查区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等。选择题和综合题都有出现,综合题所占分值较高。为应对 2017 年高考,应重点通过教材案例分析,构建生态环境问题分

33、析思路模板;学会对不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关注新出现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联系教材知识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分析。主题一水土流失的治理 核心突破1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1)主要分布区: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2)水土流失面积:已达 356 万平方千米,占陆地面积的 37.1%。(3)主要类型:流水侵蚀、风力侵蚀。2水土流失的危害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3水土流失的原因(以黄土高原为例)(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基础条件,其主要类型及影响如下表所示:自然原因产生的影响地理位置的过渡性各种位置相互交错,

34、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土质疏松容易被侵蚀,为水土流失提供了丰富的物源条件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击力大,水流速度快,为水土流失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地质灾害频繁滑坡、泥石流、塌陷时有发生,加剧水土流失植被覆盖差地表疏松的土壤缺少植被根系的保护,易被侵蚀(2)人为原因: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耕地不断减少;且黄土高原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导致了人口与有限的土地承载力之间的矛盾突出。人为原因产生的影响过度开垦为解决粮食问题在陡坡开荒,使地表变得疏松,增加水土流失的物源过度放牧破坏草场资源,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受侵蚀过度樵采破坏植物,使地表缺少植被的保护露天开矿开矿时,破坏了植被,使矿区土壤抗侵蚀能力下降,并形成水土流

35、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战乱和营造宫殿大量植被被砍伐作为建筑材料或被烧毁不合理利用土地轮荒使地表失去自然植被或农作物的保护,滥挖窑洞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物源4.水土流失的治理(1)治理措施措施具体做法生物措施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措施沟谷兴建小型水库、打坝淤地等;坡面修建水平梯田农业技术措施沟垄种植,草粮带状间作、轮作等(2)案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黄土高原地区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对点演练读全国主要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图(单位:km2),回答 12 题。1下列推论、说法正确的是()A诸河流中长

36、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故河流含沙量最大B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比例大于长江C辽河水土流失面积小,故流域植被保护情况良好D珠江流量小,流经珠江三角洲,地势平缓,流水侵蚀作用弱,水土流失面积小2长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原因是()流域面积广 围湖造田 降水丰富且强度大 植被破坏严重 土质疏松ABCD解析:1.B 2.C 第 1 题,由图可知诸河流中长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但河流含沙量最大的为黄河;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比例大于长江;辽河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不是因为流域植被保护情况良好而是因为辽河流域面积较小;珠江流量较大,年径流量仅次于长江。第 2 题,长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原因包括流域面积广、降水丰富

37、且强度大、植被破坏严重。土质疏松指黄土高原地区,围湖造田对洪涝灾害影响较大。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流水侵蚀作用,使地表呈现出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其中典型地貌有黄土塬,又称黄土平台,其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据此完成 34 题。3下图中能够反映出黄土塬地貌的是()ABCD4对黄土塬的治理措施是()A平整土地,增加水流下渗,削减地表径流B缓坡修筑水平梯田,发展林果基地C打坝建库,拦泥蓄水D在支沟分段营造防护林解析:3.C 4.A 第 3 题,塬面为较平坦、宽阔的黄土高地。第 4 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治理塬面的

38、措施主要是平整土地、大力营造防护林网,合理利用水土,提高劳动生产率;缓坡修筑水平梯田,发展林果基地为“护坡”的工程措施;打坝建库、拦泥蓄水和在支沟分段营造防护林为固沟措施。2015 年 6 月 29 日上午,黄河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开始,这是自 2002 年以来黄河小浪底的第十五次调水调沙。据此完成 56 题。5黄河第十五次调水调沙时间选择在此时段,是因为此时()A黄河正值汛期,有充足的水量B黄河流域进入雨季前,降低库容可为防汛做好准备C夏季是旅游旺季,利于游客观赏黄河一泻千里、惊涛拍岸的奇观D下游泥沙淤积最严重,冲沙减淤的效果最佳6下列解决黄河下游地区“水少沙多”的措施中,不合理的是()A中上

39、游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水土保持B加强流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度C改变上游水库的运作方式,变发电为主为向下游调水为主D在中游地区实施天然降水和径流的收集与储存工程解析:5.B 6.C 第 5 题,黄河汛期在 7、8 月份,冬春季节水量小,泥沙淤积严重。第 6 题,黄河上游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不丰富,不具备调水条件。主题二湿地的保护 核心突破1湿地概况(1)含义: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2)类型:湿地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 6 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3)我国湿地分布特点: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东部多、西部少。2沼泽湿地成因(1)沼泽地

40、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例如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2)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地表水不易下渗。(3)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3湿地的功能(1)湿地的功能功能美称产出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等资源宝库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生命摇篮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天然空调机涵养水源,调蓄洪水天然水库净化水中污染物质地

41、球之肾为各种野生动物生长、栖息、繁殖提供条件生物乐园(2)案例洞庭湖湿地对长江流域的重要价值维持生物多样性 洞庭湖湿地水域与陆地交替,气候适宜,水草丰茂,适于各种野生生物的生长、栖息和繁衍旅游观光洞庭湖碧波荡漾,湿地风光秀美,自然景观类型多样,具有较高的旅游观赏价值调蓄洪水洞庭湖区水域面积大,丰水期蓄洪,枯水期补给长江,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航运洞庭湖南连湘江、沅江、澧水等河流,北通长江,长期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的水运通道提供农副产品 洞庭湖地区是全国有名的“鱼米之乡”,农产品为轻工业提供原料4.湿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1)数量在减少,泥沙淤塞,围湖造田,滥垦沼泽、滩涂等。(2)质量在下降。

42、(3)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在降低。(4)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降低。5湿地资源问题出现的原因(1)自然原因气候变化,使干旱、半干旱地区湿地逐渐消失;海岸侵蚀,使滩涂湿地不断消失。(2)人为原因(人类活动)人口急剧增加,过度利用湿地动植物资源,大量围垦和开垦湿地,泥沙淤积严重,环境污染,水利工程建设的威胁,城市化和旅游业的发展与道路建设,填海造陆等。6湿地的保护措施(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2)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3)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4)营造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法制条件。(5)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对点演练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

43、,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 世纪 80 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1999 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下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完成 12 题。120 世纪 80 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A泥沙淤积B气候变暖C排水造田D黄河来水量减少2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增强城市排污能力 增加城市空气湿度美化城市环境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ABCD解析:1.C 2.B 第 1 题,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粮食需求增多,为扩大耕地面积而排水造田致使湖泊数量、面积减少。第 2 题,湿地具有降解污染的功能,但不是用来净化城市污水的,所以不能增强城市排污能力;

44、湿地可以减小城市气温年较差。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密西西比河口三角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三角洲,曾拥有 1.2 万 km2 湿地,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区。下图示意密西西比河口湿地面积变化。(1)简述密西西比河口湿地面积变化趋势及其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2)分析密西西比河口湿地的成因,并提出扭转其面积变化趋势的可行性措施。解析:第(1)题,图示密西西比河口湿地面积趋于缩小,致使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增加。第(2)题,湿地区域一般地势相对低平,河口地带地势更低,还受海水回水等作用。缓解湿地面积缩小趋势的措施主要有增加来水量,促进湿地生态系统建设等方面。答案:(1)湿地面积持续萎缩。调节气候、涵

45、养水源、降解污染物、减弱风暴潮等能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旱涝等自然灾害增加。(2)地势低平,海水回水,排水不畅。分流河道、引入淡水、种植湿地植物、补充泥沙及恢复障壁岛等措施。主题三区域生态环境分析 核心突破 一个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常与该区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有关,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等就与不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草地等有着必然联系。只有通过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资源利用中的不合理现象,把造成环境问题的各方面因素联系起来,才能发现其症结所在,从而找到环境综合整治的有效对策。1生态环境问题的整体分析思路2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1)根据材料信息判断区域生态问题。

46、材料中如果出现“干旱”“过度农垦、放牧”等词语,则初步判断是荒漠化;材料中出现“植被破坏”“过度樵采”等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材料中出现与“围湖造田”类似的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湿地破坏等。(2)根据区域来判断生态问题。如果试题以区域图为切入点,先要进行区域定位,通过区域环境特征判断环境问题。具体如下:区域特征可能的生态环境问题山地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平原耕作区水土流失、湿地减少干旱、半干旱草原区土地荒漠化(3)根据统计图表来判断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分析图表所包含的地理要素来判断,如图表材料显示的是耕地面积和湖泊、河流面积变化,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湿地减少或

47、破坏;如果显示的是森林和河流含沙量的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如果显示的是放牧数量与植被疏密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荒漠化等。3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1)一般思路原因自然原因地形(海拔、起伏状况、封闭状况等)气候(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土壤(土壤组成、肥力、质地等)植被(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河流(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人为原因: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 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2)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答题模板问题成因必备术语水土流失自然原因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起伏大,冲刷力强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

48、矿;坡地开垦荒漠化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全球变暖,蒸发旺盛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环保湿地萎缩自然原因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人为原因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森林破坏自然原因气候异常,生物演化人为原因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生物多样性减少 自然原因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人为原因乱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4.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分析(1)一般思路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应针对其成因展开分析。(2)常见生态

49、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答题模板措施满分术语工程措施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建立分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建设工业区和城市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建基础设施、建筑物等;交通工程措施主要有修铁路、公路、飞机场、汽车站、港口等生物措施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育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技术措施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生活措施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

50、气作燃料等经济措施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政策措施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或旅游等环保措施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对点演练(2016合肥模拟)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矿区,水土流失严重,被国内外专家公认为“世界水土流失之最”。读图回答 12 题。1东胜矿区水土流失类型内部分化显著。其成因分异主要表现为()A泊尔江海子镇以水力侵蚀为主B哈巴格希东部兼具水力、风力侵蚀双重特征C铜川镇以风力侵蚀

51、为主D东胜城区以水力侵蚀为主2下列措施有利于治理东胜矿区水土流失的是()A在铜川镇沟道两侧缓坡修筑水平沟、鱼鳞坑等防护工程B在哈巴格希东部沟道两侧陡坡种植油松、沙棘、柠条为主的混交林C在泊尔江海子镇荒漠化地区发展灌溉农业增加植被覆盖率D严格控制小煤窑开采,采矿固体废弃物堆弃沟道以降低地表崎岖度解析:1.B 2.B 第 1 题,东胜矿区北部、东部降水较多,以水力侵蚀为主,地形破碎,沟谷发育;西南部分布于毛乌素沙地边缘地带,气候干旱,以风力侵蚀为主;中南部位于西部风蚀地貌与东部黄土水蚀地貌的过渡地带,为水力、风力侵蚀过渡区。东胜城区硬化地面多,水力侵蚀微弱。第 2 题,在沟道两侧陡坡采取修筑水平沟

52、、鱼鳞坑等防护工程措施以及营建生态林等生物措施,缓坡修建梯田等工程措施及营建经济林等生物措施;荒漠化地区发展灌溉农业会导致土壤盐碱化,加剧荒漠化;固体废弃物堆弃于沟道中会造成矿区水土流失加剧,应找到科学合理的固体废弃物利用途径或堆放场所。如图是我国“十二五”规划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结合图文材料,回答 34 题。3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特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Aab草原广布、温差大Bbf地表崎岖、降水少Cce光照充足、风沙小Ddg气候湿润、林地多4下列生态功能区中,规划目的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主的是()AcBdCeDf解析:3.D

53、 4.C 第 3 题,d、g 分别位于小兴安岭与南岭,是我国林区,且都为湿润地区。a 位于塔里木盆地,以沙漠为主,草原仅分布在沙漠边缘地带;f 南端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丰沛;c 位于内蒙古高原,植被破坏严重,风沙较大。第 4 题,e 位于青藏高原,该区域是我国众多河流发源地,而且湖泊广布、沼泽较多,该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目的。(2016宁夏模拟)植被地上部分(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被称为植被覆盖度。图甲示意 20012010 年内蒙古自治区三大统计区域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图乙示意这种变化与年降水量和年均温的相关性。据此回答 56 题。图甲图乙5

54、有关图示地区植被覆盖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20012010 年内蒙古的植被覆盖度整体呈下降趋势B年均温的变化对内蒙古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大于年降水量的变化C森林区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大小主要取决于年均温的变化D草原区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与年均温呈负相关,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6图中曲线 a、b、c 分别代表()A森林区、荒漠区、草原区B荒漠区、草原区、森林区C草原区、森林区、荒漠区D草原区、荒漠区、森林区解析:5.C 6.B 第 5 题,由图可知,森林生态区植被覆盖度与年均温的相关性较强,荒漠生态区植被覆盖度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较强,而草原生态区植被覆盖度主要受降水影响。第 6 题,由图可知,植被覆盖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c、b、a。森林树冠大,在地面垂直投影面积大,草地叶小,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也小,荒漠区植被稀少,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更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