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理线索让脉络更清晰 明特征让认知更深刻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同时官僚体制逐渐代替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距今一万年左右,农耕经济取代采集渔猎经济;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出现,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生产模式。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较大发展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汉武帝时最终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文学艺术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的发展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特点;具有东方特
2、色的实用科学初步形成先秦是指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这一时期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秦朝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秦汉时期的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考点1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第1步 悟真题考情研析命题点一:考查史学研究方法1.(201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
3、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解析:选B本题考查史学家撰述历史的过程,意在考查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根据材料所述,司马迁根据游历各地时听到的人们传颂的黄帝事迹,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即选择记述可靠的内容,编成黄帝的事迹,说明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叙述错误,均应排除。命题点二:考查西周分封制的特点2(2014全
4、国高考新课标卷)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解析:选CA项是商朝的政治中心,不可能形成“周礼”中的“雅言”;B、D两项在当时属于偏远诸侯国管理之地,错误;据材料中的“周礼”可知,“统一的雅言”应指周的官方语言,而周兴起于陕西,因此这种“雅言”最早应产生于陕西,C项正确。3(201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
5、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解析:选C 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故答案选择C项。由于经济发展导致分封制瓦解,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表现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B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项表述错误。命题点三:考查小农经济的形成4(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
6、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解析:选C材料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而收入的增加促使农民更加精耕细作,进一步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答案选C。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促进农业收益的增加,A项因果关系颠倒;材料主要是关于农业方面的影响,B项不能体现;在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的根源,D项不合题意和史实。命题点四:考查古代儒家思想的主张5(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7、()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解析: 儒者批评现实政治,寄希望于统治者效法先贤,其目的是为了营造自身的理想政治环境,实现其政治目标,这既是自身的政治渴望,又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故答案为C。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故A项排除;中国古代改革者主要是儒者,故B项排除;儒者只是以复古来宣扬其政治主张,故D项排除。考什么近年新课标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对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度分封制、小农经济以及对儒家思想的认识上,对先秦时期的经济及思想文化方面考查较少。怎么考命题多以文字材料为切入点,创设新情境,考查对材料隐性信息的获取、解读以及论证和探讨
8、问题的能力。怎么办预计今后新课标高考会继续以文字材料作为命题载体,突出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特点、影响以及百家争鸣中各主要派别观点的考查,强调该阶段政治、思想文化对中华民族地域特征文化观念形成的重要意义。第2步 研知识重难突破一、远古时代1政治传说中的黄帝和尧舜禹时代,政治权力的传承实行禅让制。2经济(1)农业: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创制出耒耜等农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2)手工业:已经学会养蚕、缫丝、织绸以及制陶等技术;新石器晚期出现青铜器。3文化出现原始的绘画和刻画符号,同时出现原始舞蹈。二、三代时期(夏、商、西周)1政治(1)王位世袭制: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开启
9、了王位世袭制。(2)分封制与宗法制项目分封制宗法制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保证贵族特权利益内容周王分封土地和人民给诸侯;诸侯拱卫王室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嫡长子继承,其余各子分封瓦解春秋开始瓦解,战国末年完全瓦解(根源:生产力发展)随着分封制的瓦解而瓦解,但其影响延续至今作用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治保证贵族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联系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和纽带(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经济(
10、1)农业:出现少量青铜农具;井田制(土地国有制)是主要的土地制度,耕作方式是奴隶集体劳动。(2)手工业:“工商食官”制度;商周青铜铸造水平高超;商代出现原始瓷器,西周生产斜纹提花织物。(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3文化(1)商朝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殷周时期出现了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2)夏商产生了宫廷舞蹈,周朝制定出包括舞蹈在内的礼乐制度,即周礼。(3)“学在官府”,即官府垄断教育。1分封制的突出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的权力和
11、诸侯的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2宗法制对后世的重要影响(1)封建政治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继承制原则。形成了“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2)社会习俗:促进了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及宗祠家庙的建立。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也受到影响。(3)思想观念使“忠”“孝”观念深入民心。造就了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宗法制直接导致了后世的男尊女卑、等级贵贱、任人唯亲等现象,成为扼杀人性、阻碍民族进步和发
12、展的重要因素。宗法意识使“国人”形成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三、春秋战国时期1政治变革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分封制、宗法制走向崩溃。2社会经济(1)农业:井田制破坏,土地私有制形成;生产工具、水利设施和耕作方法不断改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重农政策开始出现。(2)手工业:官营(主导)、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冶铁、丝织业发展较快。(3)商业: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开始出现。3文化繁荣(1)思想:诸子百家。内容派别代表主要观点儒家孔子“仁”为核心,强调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荀子仁义、王道、性恶论,“君舟民水”,天行
13、有常、制天命而用之道家老子万物的本原是“道”,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庄子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放弃一切等级观念、获取精神自由法家韩非子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张以法治国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影响:百家争鸣为封建社会提供了多种思想范式;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2)科技: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算筹记数法;战国时期出现了司南和石氏星表等科技成果。 (3)文学艺术诗经体现了现实主义风格,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内容丰富,语言质朴。战国时期的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综合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
14、现的原因(1)经济:铁犁牛耕使用,井田制走向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社会环境相对宽松,统治阶级还未建立起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3)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并受重用,“士”即当时的知识分子。为了争霸需要,各诸侯王礼贤下士,“士”也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愿望。(4)文化:私学兴起,造就了一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第3步 提能力题组演练题组一远古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1淮南子
15、修务训云:“神农乃始教民播百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材料说明()A中国农业历史悠久B神农最早发现百谷C“播百谷,相土地”就是垄作法D中国原始农业和医药学同时产生解析:选A神农相传是远古时代农业的发明者,“乃始教民播百谷”,故A项正确;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但无法推测最早发现百谷,故B项错误;垄作法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原始农业不可能使用垄作法,故C项错误;“百草”泛指农作物,故D项错误。2目前发现的中国新石器农业遗址,时间较早者,聚落内除了某个大型房舍外,鲜少其他类型的建筑遗址。但是,时间愈晚的遗址,除了该类大型房舍外,
16、在大型房舍四周分散着数量不等的小型建筑;而且越到后来,这种小型建筑的数量越多。关于这一变化,以下说明最为适当的是()A原始社会解体B私有财产制萌芽C族长权威萎缩 D财产公有制强化解析:选B新石器时代早期聚落的形态,多是以一大型房舍为主体,其他小屋则以此大屋为中心分布,而且数量不多,说明当时公共事务的重要性,应为公有制的社会。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中的小型建筑越来越多,代表公共事务的重要性逐渐降低,公有制已逐渐转型为私有财产制,故B项正确。题组二三代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3(2015徐州模拟)孟子告子曰:“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奖赏),庆以地;入其
17、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贪官)在位,则有让(责罚)。”这说明()A中央集权已经确立B周王权威至高无上C奖赏诸侯以地为据D考察监督维护分封解析:选D材料体现的是西周的分封制,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没有形成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周王视察诸侯国的内容,不是表现周王权威,故B项错误。材料不仅体现了对诸侯的奖赏,也体现了对诸侯的责罚,故C项说法片面。材料体现出周王对诸侯的监督考察,故D项正确。4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分封制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
18、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这种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A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B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C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D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解析:选A 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即地缘关系的变化,改变了原有的文化圈,这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故答案选A。姬姓以外的氏族被控制并不一定不利于其发展,故B项错误。C项说法过于绝对。明清时期,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故D项错误。5“割断人神之间的脐带以后,人类本身、氏族本身的自然血缘关系便成为压倒性因素。正是在这种观念驱使下,古代血族关系的遗存,到这时便以完整、严格的制度形式得到强化和巩固,并流播后世,影响深远。”材料
19、中的“制度”主要盛行于()A原始社会B商朝C西周 D秦朝解析:选C由材料信息“自然血缘关系”“古代血族关系的遗存”“流播后世,影响深远”可判定这一制度是宗法制。宗法制是为加强分封制而形成的统治秩序,是为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等方面的矛盾而实施的,这一制度盛行于西周时期,故答案为C。分封制和宗法制相关题目解题技巧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关键词“分封授民”“授民授疆土”“拱卫王室”“随从作战”“朝觐述职”“交纳贡赋”“等级森严”“相对独立性”“世卿世禄”“凝聚宗族”“血缘亲疏”“家族祖宗”“家庭关系”“嫡庶之辨”“大宗与小宗”“家族等级关系”实质是统治阶级内部根据宗法血缘关系,联合同姓及异姓贵族在权力和
20、财产方面的再分配制度。核心内容是规定了周王与诸侯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是家族内部根据血缘亲疏,确立的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技巧只要材料说的是上述内容,都要选与分封制相关的内容只要材料说的是上述内容,都要选与宗法制相关的内容题组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6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一次重要的文明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现象有()A铁犁牛耕、庄园经济、贵族政治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B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官僚政治体制、百家争鸣的局面C男耕女织、城市商业、垂直管理体制、宗法和礼乐制度D精耕细作、重农抑商、分封制度体系、大一统思想观念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
21、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庄园经济是汉朝时的经济形态之一,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铁质农具使用,小农经济出现,官僚政治体制确立,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B项正确。城市商业出现于商朝,C项错误。分封制度体系形成于西周,D项错误。7.以“人”“言”构成的“信”字在商周时期并未出现,到春秋时期才产生。 “信”这个概念也是从记载春秋历史的左传一书开始的,该书共有24处记载了诸侯、卿大夫等遵守承诺、盟誓的事例,人言为信在稳定秩序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上述史实的背景是()A注重道德规范的儒家思想被统治者广泛接受 B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C成熟的文字在春秋时期出现 D左传作者发明了“信”字解析:选B春秋战国
22、时期,王室衰微,等级制度遭到破坏,经常出现诸侯国之间战争和以下犯上的事件,因此,诸侯、卿大夫订立承诺、盟约并要求对方信守承诺。故答案选B。西汉以后,儒家思想被统治者广泛接受,故A项错误。商朝时汉字形成完整体系,故C项错误。“信”在春秋时已产生,故D项错误。8(2015昆明模拟)某学者指出:“孔子是传统制度的拥护者,而墨子则是一种新社会秩序的追求者。”下列关于孔子、墨子的主张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A仁者爱人、兼爱B克己复礼、兼爱C仁者爱人、非攻D克己复礼、非攻解析:选B孔子面对春秋乱世,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墨子则从小生产阶层利益出发,提出“兼相爱,交相利”,追求一种新社会秩序。故选
23、B。“仁者爱人”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但不能说明孔子维护传统制度,“非攻”是反对非正义战争,与追求新社会秩序无关,排除A、C、D三项。考点2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第1步 悟真题考情研析命题点一:考查两汉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1(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解析:选A材料中汉宣帝强调地方郡太守与皇帝共治天下,说明了地方吏治对国家稳定的重要性,A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没有说明中央
24、与地方的集权与分权情况,B项错误;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以后地方行政制度多有变化,C项错误; D项材料无从体现,错误。2(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解析:选C 本题考查汉代外戚干政的背景,意在考查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可知,皇帝母族得到重视,故C项正确。A项是其目的之一,不是背景,排除;外戚干
25、政违背了“家天下”的观念,排除B项;王国问题在汉武帝时期得到解决,排除D项。3(2012全国高考新课标卷)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解析:选C “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的原因是“财产达300万钱”“田宅逾制”,说明汉武帝的做法是要抑制豪强,缓解土地兼并,故C项正确。“经济支柱”说法错误,A项排除;B项无从反映;题干反映的是政治手段,D项排除。命题
26、点二:考查秦汉时期政治与思想的关系4(201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解析:选B君主专制源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当时并不存在宗教权威,故A项错误;统治者举行祭天大典的目的在于神化皇权,巩固统治,从材料中“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的信息可知,统治者借助了人伦秩序来巩固其统治,故B项正确;祖先崇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故C项错误;题干主旨在于通过祭天活
27、动来巩固政治统治,而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故D项错误。5(2011全国高考新课标卷)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解析:选C西周实行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从而把国与家结合起来,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对后世影响深远,故C项正确。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大权独揽,享有较强独立性,不可能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有效
28、控制,A项错误。周王对诸侯缺乏有效的控制,不可能大权独揽,B项错误。土地与人口控制在诸侯而非国家手中,D项错误。考什么近年新课标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两汉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和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重要作用,强调国家的大一统以及思想文化的传承。怎么考命题多通过创设新情境来呈现历史现象,要求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明确该现象对历史发展进程的深远影响,进而把握秦汉时期的重要阶段特征,突出考查描述、阐述事物和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怎么办同学们在复习时应关注秦汉政治制度的演进,把握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历史影响;整合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理解儒家思想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意义及其在当前所具有的现实意义。第2
29、步 研知识重难突破一、秦朝时期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概念:专制主义即君主专制,既是一种决策方式,又是一种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是一种管理模式,即地方服从中央。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内容和影响内容影响中央皇帝制度:其特征为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权独尊皇帝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处于核心地位,皇帝制度被整个封建社会所沿用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九卿为三公之下的具体行政部门长官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提高行政效率,奠定了后世封建社会中央行政机构的基本框架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
30、世袭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2.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等措施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交流。3文化:推行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1)官僚政治: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2)皇权独尊:皇权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和皇位世袭;“家国同治”;皇帝称号和使用的物品都具有专一性。(3)高度集权: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官员以皇权为中心,各司其职、相互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4)两对矛盾:始终贯穿两对矛盾,一是中央内部矛盾,主要表现为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
31、间的矛盾。二、两汉时期1政治(1)中央集权的巩固: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并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2)君主专制的强化:汉承秦制;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君主专制得以强化。(3)选官制度: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举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经济(1)农业:牛耕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建了漕渠等水利工程。(2)手工业: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得“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3)商业:专供贸易的“市”出现,但时间和地点都受到政府严格限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西汉时开通了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3文化(1)思想:由“无为而治
32、”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主张限制土地兼并,轻徭薄赋,发展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三纲五常”。特点:“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学独尊,思想专制;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影响: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了君权的过度膨胀;儒学之士从此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科技: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出现了九章算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氾胜之书等重要论著。(3)文学:汉赋集中代
33、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司马相如等人是比较著名的赋作家。(4)艺术:小篆和隶书均始于秦代;楷书也称正书,形成于汉末,字体方正,规矩严整。秦汉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时期中央体制地方体制选官体制西周家国一体,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内外服制度和分封制;地方具有较强独立性世卿世禄制;中央官员的职权分工不明确秦朝首次建立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体制创立郡县制,用封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推行军功爵制度,秦朝以吏为师西汉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由郡国并行到推恩令,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首创察举制,有利于人才选拔,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第3步 提能力题组演练题组一秦朝的政治
34、、经济和文化1(2015哈尔滨模拟)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的是()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解析:选C题干中“现代化”指的是“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即废除先秦时的世卿世禄制,打破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体系,实行中央集权制度、依据官员政绩和才干考核的制度,故答案选C。A项说法片面,B、D两项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符,故排除。2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
35、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臣,臣皆以为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丞相王绾及群臣的建议纯粹出于守旧情绪 B“地远”论实际上是一种现实困境 C朝议能避免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 D丞相权力大,左右皇帝决策解析:选B根据题干可知“置王”是因为“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如果“不为置王”就无法进行有效控制,故B项正确。A项观点与题干观点不符;朝议能减少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C项说法太绝对,故排除;中央集权制下皇权至高无上,拥有最终决策权,故D项错误。3(2015天水模拟)如图是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律”竹简,下列规定不可能出自“秦律”的是()A对收藏违禁书籍的人处以灭族
36、的酷刑B衡器由政府有关机构定期校正C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D设置盐官和铁官,实行统一生产和销售解析:选D秦始皇焚书坑儒,对违禁者处以极刑,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经济领域统一度量衡并定期校正,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秦朝“市”的法律明文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汉武帝时期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盐铁产地设置盐官和铁官,实行统一的生产和销售,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利用史实支撑法解答选择题利用史实支撑法,就是利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史实、现象或观点),对材料或情境进行分析、判断来说明材料所反映的是哪一具体历史知识或者历史结论的一种分析、判断、论证的思维方法,即
37、以史实(现象、观点)证(判断、确定)史实、以史实(现象、观点)证(判断、确定)观点。运用此方法解答选择题,第一步,阅读或观察题干材料、情景或备选项,找出它们中的历史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现象等,并确定知识范围(古代史、近代史还是现代史,政治、经济还是科技文化等);第二步,根据确定的范围与类别,调用所学与题目范围和类别一致的知识,对比确定哪一具体知识符合题干或备选项的要求。题组二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4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这一主张表明董仲舒的治国理念是()A竭力救济贫困以安抚广大民众B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治
38、”C主张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治D兴办太学通过教育培养出贤士解析:选C材料强调“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这体现了董仲舒用思想的统一巩固政治的统一,维护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秩序,故C项符合题意。5汉武帝时,“从事盐铁者由国家供给粮食费用及生产工具,但得由政府主持出卖。民间不得再私铸铁器及煮盐,如违将施以钛(脚镣)大趾之刑”。这一经济措施()A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B开创了古代中国的工官制C与其宣扬的儒家伦理相悖D完成了政府对手工业的垄断解析:选A由题文可知汉武帝时期盐铁官营,民间不得经营,违者施以重刑,这一经济政策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A项论述正确;工官制度形成于周朝,B项错误
39、;C项与题干无关;西周实行“工商食官”制度,政府完成对手工业的垄断,D项错误。6(2015遵义检测)下列图片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历史文化现象。据此可知,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特征是() 图一 图二A社会大转型B封建大一统C文化大发展 D民族大融合解析:选B 本题考查秦汉的时代特征。图一体现秦朝国家统一,图二的汉赋以其华丽的词句、浩大的篇幅、铺排的气势,体现高度繁荣统一的时代风貌,因此秦汉时期主要阶段特征是封建大一统,B项符合题意。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自变法以来,侵略所得的土地,大抵直隶君主,大的置郡,小的置县,郡县的长官都非世职,也无世禄。始皇沿着成例,每灭一国,便分置若干郡。
40、既吞并了六国,秦遂成为一个纯粹郡县式的大帝国。于是始皇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每郡置守,掌民政,置尉,掌兵事,置监狱史,掌监察。这种制度是仿效中央政府的。张荫麟中国史纲材料二 可以作为一个标志性事件的是1620年的“五月花事件”。经过讨论通过了一项公约,就是五月花公约,它是一个民主集体的雏形,大家共同服从于某些条例、某些规则,然后选出一个人来管事。这样就开始了在这块大陆上的生存和开发。在和英国打的时候,十三个邦(州)联合起来,等到把英国打败后,各自还是分散治理。1777年召开“大陆会议”,通过了邦联条款,宣布结成“永久性的同盟”,名称叫“美利坚联邦”(中文译作“美利坚合众国”)。各邦(州)仍保留自己
41、的独立自主权,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越来越复杂,有些人就主张应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管理这个联邦。于是1787年各邦代表举行了一次有名的会议,史称“联邦制宪法会议”。资中筠美国十讲(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成为“郡县式的大帝国”与美国举行“联邦制宪法会议”的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秦“帝国”与“美国”政治制度在建立过程中的不同特点及本质区别。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与美国政治制度。第(1)问,需要结合两国的时代背景分析归纳,秦国需要结合商鞅变法、战国的社会形势分析,美国可从邦联制、社会动荡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概述。第(2)问,第一小问主要考查对秦朝政治制度与美国
42、政治制度建立特点的准确认识,依据所学知识分别归纳概括;第二小问主要考查深层次理解与分析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本质上来说,秦帝国的制度是君主专制制度,而美国的“政体”是民主共和。答案:(1)秦:周朝的分封制、宗法制等遭到破坏;战国长期分裂,战争频繁;秦国通过变法实力强大。美国:政治上是松散的联盟,州权较大;各地骚乱,社会动荡加剧;财政不统一,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2)秦“帝国”:通过兼并战争完成统一;沿用秦国的政治制度,中央政府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美国:拥有民主式的自治传统;在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过程中建立国家;通过协商制定宪法确立新制度。本质区别:秦“帝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美国实行
43、联邦制共和政体(或民主共和政体)。比较类设问的抢分策略(1)明确比较对象。首先明确要比较的是哪几项历史事物或者比较哪些历史人物。(2)明确比较方向。要确定需要比较的是二者的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或者既比较相同点又比较不同点。(3)找准比较点,这是解题的关键。一般来说,题目已设置了比较点的按要求比较即可;对于没有设置比较内容的题目,要依据材料的叙述角度、设问的层次性等确定比较点。事物(历史事件)类的比较可以从背景、性质、特点、积极作用、历史局限性、影响等方面考虑,人物类的比较可以从其历史活动的目的、内容、影响等角度去考虑。(4)组织答案。解答时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关联所学知识。组织共同点的答案时,首先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等,在具体叙述时要加上“都”来表示回答的是二者的共同之处;对于不同点的答语要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如“前者后者”,在行文上也要加上“不同”等辅助性字眼来强化答题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