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2 ,大小:524.50KB ,
资源ID:261215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6121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35讲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35讲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

1、第35讲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关于废除奴隶制度的法令前,俄国有三个阶级分别提出解决农奴问题的方案。地主贵族的改革草案:主张只给农奴人身自由,不给他们土地所有权,并且提议减少农民的份地,坚决主张农民使用份地必须负担繁重的义务。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的改革草案:主张解放农民并让农民得到他耕种的全部土地,但农民应付给地主赎金,否则就是破坏私有权,因而要求兼顾地主和农民的利益,实现两个阶级的妥协。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改革草案:主张彻底废除农奴制度,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立共和国。陶惠芬俄国近代改革史(1)1861年改革体现了上述哪个草案的内容?并分析此

2、次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另外两个草案未被采纳的主要原因。解析:回答第(1)问,需回忆俄国1861年改革内容,可以得出1861年改革不仅给了农奴人身自由,而且还有属于他们的份地。因此可以判断是体现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的草案。所谓近代化主要核心是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1861年改革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都推动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特别是经济,为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市场、劳动力、资本等一系列条件。回答第(2)问,主要联系1861年改革的背景,可以知道1861年改革实施的必要性。答案:(1)体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的改革草案内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劳动

3、力和市场,推动了俄国的工业革命;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地主贵族的改革草案:不能满足农民利益,不利于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危及沙皇的统治。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改革草案:超越了俄国社会现实。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掌握政治、经济力量的主要是以沙皇为代表的贵族地主。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世纪中期)俄国人口中的大多数是依附于主人的农奴。与1848年前东欧中部的情况相比,俄国的农奴身份更加具有法律义务。它类似美洲的奴隶制,因为农奴是被“占有的”,可以买卖,还可以在农业以外的工作上役使。部分农奴耕耘土地,无偿地为贵族们操劳,另一些可能会被他们的主人弄到工厂或矿上做工,或是为了诸如此类的目

4、的租与他人。再有就是比较独立、像手艺人或技工那样工作的人,他们流动于城市之间或是在城里居住,但是他们必须从进项中提交一定费用给地主,或者在地主要求时回去。主人对他们的农奴负有某种家长式的责任,贵族们在村子里还成立一种个人的地方政府。和美国南方一样,法律从不干预或者只是极少地干预贵族与农奴之间的事务,因而农奴的命运每时每刻都取决于主人的个人品格和经济状况。1861年,俄国颁布了解放法令。之后,一位热心的官员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改革前农奴、地主、国家三者之间的基本关系。(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5、说明你对上述官员谈话内容的理解。解析:(1)从材料中“农奴是被占有的,可以买卖,还可以在农业以外的工作上役使”, “部分农奴耕耘土地,无偿地为贵族们操劳”,“主人对他们的农奴负有某种家长式的责任”等信息分析地主与农奴的基本关系;从“法律从不干预或者只是极少地干预贵族与农奴之间的事务”分析国家与农奴、地主的基本关系。(2)材料信息有夸大之处。联系农奴制改革后农奴地位的变化等知识回答。答案:(1)地主“占有”并可以买卖、出租农奴,同时也对农奴负有家长式的“保护”责任;农奴要无偿地为地主劳作或“提交一定的费用”等;国家基本不干预地主与农奴之间的事务。(2)理解:上述谈话不完全符合史实,可能只是部分人

6、对农奴解放的一种期望。1861年改革,俄国废除了农奴制,农奴获得了法律上的自由。但因赎地背负了沉重的债务,并受到了村社的束缚。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美)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材料二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7、(1)怎样理解“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为此进行的1861年改革在俄国历史上占有怎样的地位?(2)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列宁所说的“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列宁观察这一问题的着眼点是什么?解析:第(1)问,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俄国与欧洲主要国家的差距;结合所学知识,俄国为缩小差距,维护统治,进行了农奴制改革。第(2)问注意从政治角度来分析,“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答案:(1)欧洲主要国家已经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工业革命迅速发展。而俄国政治上仍延续着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存在着农奴制度。1861年改革是一次承上启下的改革,推动了俄

8、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或:使俄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2)俄国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司法制度的改革促进了俄国政治的法制化。(答具体措施也可)着眼点:国家结构的变化。(答生产力也可)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的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连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砍掉。” 苏联史材料二 对自己全部土地仍然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们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下的农民被称为暂时义务农。 俄18

9、61年改革法令材料三 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 俄1861年改革法令材料四 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所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为什么产生这种矛盾心理?(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这两种农民在权利方面的区别。(3)材料三中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4)依据材料四,说明1861年改革的目的。【解析】 可从亚历山大二世的身份、所处的时代,结合材料

10、回答第(1)问;第(2)问,应从各自拥有的权利来分析;第(3)问,要根据农民是否真正获得自由;可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及材料一、四回答第(4)问。【答案】 (1)给农民土地,但不能彻底解放农民;既防止农民暴动,又要维护专制统治。这是由亚历山大二世的阶级属性和被迫进行改革而决定的。(2) 完全自由的农民则摆脱了地主的控制,且拥有私产。暂时义务农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数量土地的权利,还受地主控制。 (3)不符合实际。这部分农民受制于控制村社管理的地主,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仍然存在。(4)维护封建地主的利益和统治,防止农民起义。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第一条 农奴对地主的财产和人身依附关系永久性地取

11、消。第二条 农民和解放的农奴享有农村自由等级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第三条 地主具有土地全部所有权,地主须分给农民永久所有的宅旁园地和耕种的份地,以便保障农民的生活和保障其履行对国家和地主的义务。第四条 农民从地主那里取得土地,必须以劳务或现金方式赎买,其额度由各省制定。 俄国解放农奴法案1861年2月19日材料二 公元前350年,商鞅进行了第二次变法。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封疆”。 一方面用法令形式废除了井田制,就是所谓“坏井田,开阡陌”;另一方面是重新设置了新的阡陌封疆,用法令形式保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云梦秦简法律问答有一条律文:“盗徒封,赎耐”,就是把私自移动田界看作“盗”的行为,要判处耐罪(剃

12、去鬓发),但允许出钱赎罪。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三卷上古时代(下册)(1)据材料一,说明俄国解放农奴法案体现资本主义的立法精神。(2)材料一、二中,秦国与俄国实行的土地政策有何共同之处。【解析】 第(1)问中的立法精神也就是法制精神,把握材料一四条条文内容即可。 第(2)问秦国与俄国土地政策的共同之处可从土地所有制(私有)以及土地所有权确立的过程(立法)等方面分析。【答案】 (1)以法律形式取消人身依附关系,农民获得自由;规定了法律上人人平等;确立产权交易原则。(2)共同:以立法形式保护土地所有权;确立土地私有制。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关于废除奴隶制度的

13、法令前,俄国有三个阶级分别提出解决农奴问题的方案。地主贵族的改革草案:主张只给农奴人身自由,不给他们土地所有权,并且提议减少农民的份地,坚决主张农民使用份地必须负担繁重的义务。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的改革草案:主张解放农民并让农民得到他耕种的全部土地,但农民应付给地主赎金,否则就是破坏私有权,因而要求兼顾地主和农民的利益,实现两个阶级的妥协。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改革草案:主张彻底废除农奴制度,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立共和国。 陶惠芬俄国近代改革史(1)1861年改革体现了上述哪个草案的内容?并分析此次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另外两个草案未被采纳的主要原因。【解析】

14、第(1)问需回忆俄国1861年改革内容,可以得出1861年改革不仅给了农奴人身自由,而且还有属于他们的份地。因此可以判断是体现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的草案。所谓近代化主要核心是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1861年改革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都推动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特别是经济,为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市场、劳动力、资本等一系列条件。第(2)问主要联系1861年改革的背景,由此分析1861年改革实施的必要性。【答案】 (1)体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的改革草案内容。影响: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劳动力和市场,推动了俄国的工业革命;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2)地主贵族的改革草案:不能满足农民利益,不

15、利于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危及沙皇的统治。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改革草案:超越了俄国社会现实。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掌握政治、经济力量的主要是以沙皇为代表的贵族地主。 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治维新后,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急速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初步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把全国的农业也纳入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因此,新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就是必须解决土地问题明治政府在农民斗争的压力下,担心丧失“民心”,可又害怕真正彻底的土地革命,终于采取了自上而下实行改革的办法。伊文成等著明治维新史材料二在东方后进国的日本,资本原始积累这一历史过程,与英国和其他西欧先进国家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日本地主制度下的

16、资本原始积累,其主要特点不是农民生产手段的被完全剥夺,而是农民剩余产品(剩余劳动)的被剥夺。其剥夺的主要方式,是国家征收地税。万峰日本资本主义史研究材料三改革中获益最多的是地主阶级,地主的地租直接来自佃农的剩余劳动以及部分必要劳动,而不是来自农业资本家的超额利润,这种地租显然带有封建地租的色彩。而地税改革给广大佃农带来的却只有苦难,地税改革后的日本农村,每年都有大批农户丧失土地,或沦为佃户,或加入城市产业后备军的队伍。穆良平日本地税改革探讨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明治维新后日本农业改革的背景。(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地税改革的作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在土地和地税改革方面的相关

17、内容。(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明治维新期间的农业改革。解析:第(1)问提取材料信息,“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急速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初步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把全国的农业也纳入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农民斗争”等回答“背景”。第(2)问从材料二中“日本地主制度下的资本原始积累”入手回答“作用”,联系教材知识回答“内容”。第 (3)问从农业改革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和局限性等角度辩证分析回答。答案:(1)背景:商品货币经济的急速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初步形成;资本主义的发展;农民斗争的推动。(2)作用:促进了日本的资本原始积累。内容:土地: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地税:按

18、地价3%向土地所有人征收土地税;新土地税以货币支付。(3)评价:保留浓厚封建色彩;给农民带来灾难;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任答2点即可)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帝国教育改革出现两类公立学堂,一曰“皇堂”,二曰“西堂”。“皇堂”保证满清皇室的皇子们在未谙人事时就在教育上获得最严格的训练。他们每天凌晨起床,由宫内唯一的太师授课。第一堂课是中国文学,当这些皇室学生走进教室时,老师要从他的椅子上起身,接受学生们的“大请”,他也回敬一个礼并坐下。中国文学课要上两个小时,然后是用满族的通古斯语和蒙古语作文。教师的级别比太师低一些,称“师傅”,他须在门口恭迎学生,并要先鞠躬,然

19、后才开始上课,接下来的课程是在“谙达”(满语,教习皇子皇孙弓马、国语的人)辅导下进行马、步、箭等竞技运动。击剑、摔跤,年轻王子们一整天都用来进行脑力与体力的训练,他们睡得比较早。每天饮食也是定时定量,决不允许赌博。“西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政府资助的,除教授有关“四书五经”之类的东西外,专门修习其他诸如数学或自然科学之类西方课程,“中学”教授中国历史和孔圣人及其他先贤们的著作,“西学”则用英文、法文或日文教习,此类教师虽非国子监毕业,但大都有出国研习经历,他们普遍受到当地满清高官的尊敬和另眼相待。“西堂”的学生们每月还能从政府那儿领到一笔小小的生活补贴,大约为一元或一元五。另外,他们在学堂还有一

20、间免费的住处。 摘编自香港记者自由通讯汇编帝国的回忆(1)根据材料,比较清朝“皇堂”与“西堂”的办学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西堂”出现的背景。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从教学内容、培养目标、学堂教师三方面概括特点,然后进行横向比较。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帝国教育改革”、“ 此类教师大都有出国研习经历”,从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中西文化教育交流两方面概括背景。答案:(1)特点:从教学内容看,皇堂重传统国学教育,西堂偏重西学教育;从培养目标看,皇堂旨在培养满清贵族子弟以保证其统治需要,西堂重在培养实用人才;从学堂教师看,皇堂是国子监传统儒家学者,西堂是有出国

21、留学经历的近代人才。(2)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外文化教育交流频繁;面对民族危机,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进行教育改革以自救。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康有为曾指出:“握枢密之任者,惟军机处数人。此外,则诸部只见纸册,千官皆同闲人。中央实行官缺制、地方各级官员搞捐纳制,致使大批德才皆无之人私相授受世代在任。”材料二1901年3月,西班牙特使葛罗干照会清政府,明确提出“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冠于六部之首”。7月24日,清廷发布上谕,“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1905年9月2日,光绪皇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兴办学堂的折子,下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6年规定,

22、中央立法权由议会行使,在议会成立以前,先设立资政院作为过渡性机构。并规定内阁行使行政权,法部行使司法权。1907年9月20日清廷下谕先设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10月11日,又令各省筹设咨议局,府州县筹设议事会。设立资政院的上谕颁布后,直到1910年10月3日,才在国会请愿的声浪中举行开院典礼。迫于形势急速变化,责任内阁于1911年成立,主要以皇族任责任内阁阁员,被时人称为“皇族内阁”。(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朝官制存在的弊端。(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清政府采取的改革措施。解析:本题考查对清末改革措施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可以从官僚体制和官员素质两个角度归纳弊端。第(2)问,要从

23、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清政府的改革措施。答案:(1)官僚机构臃肿庞大,人员冗繁;选用官员的方式落后,官员的素质低。 (2)进步之处:使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最终废除;国家机构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分权的原则,是国家体制近代化的体现。局限性:外务部的设立是为满足外国列强的需要;改革步伐缓慢且呈现出被动性;未能触动最根本的皇权专制问题,导致人心丧失,加速了清朝灭亡。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人认为阿里是“现代埃及的奠基者”,“当之无愧的现代埃及之父”。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

24、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1)依据所学回答阿里为什么被认为是“现代埃及的奠基者”。(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综合以上材料,你得出怎样的启示?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从政治、思想主张回答。第二小问从改革对历史发展推动作用角度回答。答案:(1)确立中央集权国家体制,结束长期混乱局面;促进近代工商业发展,增强了经济军事实力。(2)依据:政治上,提倡君主立宪,是政治

25、民主化的尝试;思想上,宣扬民权、平等、进化论,起到启蒙作用。启示: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途径。11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对近代日本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1875年)(1)结合日本历史,说明福泽谕吉为什么提出“汲取欧洲文明”的主张,明治维新中有哪些“汲取欧洲文明”的做法?试举两例。(2)材料认为“汲取欧洲文明”的理想途径是什么?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说明理

26、由。解析:第(1)问实际考查明治维新的原因,需结合当时日本面临外来侵略问题和西方文明的特点回答,做法考查明治维新的内容,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任举两例即可;第(2)问先概括理想途径是什么,“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即先学文化再学制度最后进行物质建设;然后明确观点,阐述理由是要史论结合,语言规范。答案:(1)原因:欧洲文明是工业文明,代表历史发展方向;日本门户被美国打开,出现民族危机;日本长期闭关锁国,国力落后,需要壮大自身实力;中国深受列强欺凌的现实引起日本有识之士的警觉。体现: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答出建工厂、办学校、穿西装、练军队等具体措施亦可。(2)途径:先学文

27、化再学制度最后进行物质建设。态度:赞同;福泽谕吉学习西方必须思想、制度、经济多管齐下的主张很有见地,遵循先难后易的原则,有利于减少阻力,对明治维新有指导和推动作用。或不赞同:所列出的文化制度经济的学习顺序具有理想化和机械主义的弊端,在实践中很难操作。12明治维新为日本的发展清除了障碍,开动了日本帝国的列车。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日本秩禄公债 (废除封建特权身份的补偿金)分配状况表金额(日圆)利率武士(18741876年)16,565,0008%大名(1877年)31,412,4055%大名和武士(1877年)108,242,7857%神主(1877年)334,0508%材料二采用上下分权的政体,

28、设立公会,以施公明正大的政治时,民皆怀其仁德,视朝廷如父母,万民相亲如兄弟,人和悉齐无疑。至此时,武备方面精神万备,故枪炮船舰方始成为真物,操练教阅也方始成为实用。因此即使有外患内贼也决不足患,国家永久太平,王室永久安全绝对无疑。加藤弘之邻草材料三日本历史学家德富苏峰认为,宪法发布前后的时代是日本新旧时代的转变时期。虽然日本人已告别了旧日本,却尚未到达新日本,已摆脱了专制统治,却尚未进入自由世界。汤重南等主编日本帝国的兴亡请回答:(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明治维新对日本封建贵族的影响,并指出影响其地位变化的变法措施。(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者对于日本社会的构想以及“国家永久太平

29、”的目标没有实现的原因。(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日本人已告别了旧日本,却尚未到达新日本”?解析:第一问主要从封建贵族的封建特权的限制,依据明治维新的措施分析;第二问有效信息“用上下分权的政体,设立公会,”可以判断;因为日本的传统决定了日本永久太平不可能;第三问告别旧日本是指对日本的改革,新日本是指建立近代的民主政治制度。答案:(1)影响:经济上获得补偿;但丧失对土地和人民的管辖权;失去封建特权地位。措施:废藩置县;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行四民平等。(2)构想:建立君主立宪制。原因:对外扩张,走上军国主义道路。(3)告别旧日本:建立君主立宪制;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民族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西

30、方文明;建立新式军队;成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尚未到达新日本:保留较多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势力;人民不能完全获得自由和权利。13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与政治策略对戊戌变法的结局具有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窃顷者德人割据胶州,俄人窥伺旅大臣累上书,极陈时危,力请变法,格未得达。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皇上若决定变法,今群臣具名上表,咸革旧习,黾勉维新,否则自陈免官,以激厉众志。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材料二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包揽太多,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康广仁致易一书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结合所

31、学知识,指出这些心态出现的社会背景,并说明材料中变法建议难以实行的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戊戌人士“同志太孤”的主要变法措施。谈谈你从上述材料中得到的改革启示。解析:第(1)题第一小问“心态”依据材料“臣累上书”“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即可看出当时维新人士那种要求迅速变革,全面变革的心态。“背景”结合所学即可回答;“原因”可依据材料二“同志太孤”做思维的突破口。第(2)题理解“同志太孤”意思是变法遭到顽固派破坏,原因是使其既得利益遭到损害。结合所学回答出损害顽固派既得利益的措施即可。“启示”综合上述材料和设问,从应该汲取的教训入手回答,如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推进;改革要讲究政治策略

32、、尽量减少对立面等。答案:(1)迅速变革;全面变革。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剧。光绪帝没有掌握实权;守旧势力十分强大。(2)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特权,准其自谋生计,改革科举,废除八股。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推进;改革要讲究政治策略、尽量减少对立面。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法国史学家高第对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总结说:“维新派的重大错误就是想在太短的一个时期内使中国全然改观,要同时把所有的政权机构都抓在手里,要一举而肃清所有的弊端,维新派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皇帝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单地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胃量和消化力在三个月之内都给

33、吃完,这样它就被扼杀了。”张晨怡中国近代文化十二讲(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维新派“想在太短的一个时期内使中国全然改观”的原因。 (2)作者认为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根源是什么?维新派“同时把所有政权机构都抓在手里。要一举而肃清所有的弊端”的做法导致了怎样的后果?解析:第(1)问,考查戊戌变法“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原因,须注意问题的限制性条件:想在太短的一个时期内使中国全然改观,这一限制性条件实际上是反映了维新派变法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问题,与当时国内外的环境相联系,从主观上维新派的政治经验和客观上的改革环境两个方面归纳,材料分析依据:皇帝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都缺乏工作经验。第(2)问

34、,考查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此问应答材料观点,分析依据:维新派的重大错误就是想在太短的一个时期内使中国全然改观,维新派“同时把所有政权机构都抓在手里。要一举而肃清所有的弊端”的做法是维新派急于求成的表现,主要围绕致使改革失败这一中心阐述。答案:(1)客观方面:发展资本主义,建立民主政治已成为世界大势,而中国仍坚守封建专制统治,变革时不我待;甲午战败,帝国主义的瓜分使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救亡图存刻不容缓。主观方面,维新派缺乏成熟的政治经验。(2)根源:急于求成。后果:不分轻重缓急,变法无法行之有效;打击面过宽,激化与顽固势力的矛盾,导致变法最终失败。(任答其中一点即可)15阅读下列材

35、料,回答问题。李鸿章伊藤博文19世纪末,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一个是中国的首辅大臣,一个是日本的首任首相,他们地位相当,所处时代和大环境也相同,风云际会,砥柱中流。面对共同的“千年未有之变局”,历史发令枪猛然打响,在中日近代化大比拼的赛道上,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几乎同时起跑。怀着富国强兵的同样梦想,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作为领军人物,带领各自的国家一路追赶。尽管日本起步比中国还迟,然而最终的结局却大相径庭,一悲一喜:大清王朝愈加摇摇欲坠,日本帝国则一飞冲天。追根溯源,李鸿章的脚跨进了新时代,而脑袋却还留在旧时代。如梁启超说:“伊藤博文能制定宪法为日本长治久安之计,李鸿章则惟弥缝补苴,画虎效颦,而终无成就也

36、。”尽管他受了鸦片战争后“经世之学”的影响,但他对西学的了解,始终停留在比较浅薄的“器物”层面上。他作为大清重臣,迫于满朝清流非议之压力,变革只敢触及器物层面,绝不敢越“中体西用”雷池半步,抱残守缺,胶柱鼓瑟,“未尝有立百年大计以遗后人之志”。如他自己所言,只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李鸿章对伊藤博文:大臣与首相的差别(1)由于两国统治阶级对“变革”的态度和推行变革的力度不同,从而造成两国“最终的结局却大相径庭”,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上述不同的原因。(2)明治政府在推行“文明开化”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并对其进行评价。解析:第(1)问,注意理解“造成上述不同的原因”,是指“两国统治阶级对“变革

37、”的态度和推行变革的力度不同”。可联系材料与教材所学明治维新、洋务运动等知识,分别概括两国统治者的态度及推行变革的力度不同的原因。第(2)问,根据教材所学概括“文明开化”的成效即可。对“文明开化”评价:可从积极、消极等方面多角度回答。答案:(1)态度不同:中国清王朝统治腐朽,清政府内部顽固势力强大,反对一切变革,尤其反对变革封建专制制度。而日本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通过武装倒幕,倒幕派改革力量建了新政权,因而能够实行全面、有效的改革。力度不同:中国洋务派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实行“有限变革”;而日本明治维新则是实行包括改革政治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全方位“变革”。 (2)成就:建立了近代教育体制。评价:教育改革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日本教育强调效忠天皇,向学生灌输忠君的思想,封建色彩十分浓厚。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