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61211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选择题 1史载,“府有四出门,随时听事国每有大议,天子车驾亲幸其殿丞相所请,靡有不听。”材料所记载的现象出现在()A西汉初期 B西汉武帝以后C北宋初期 D明朝初期解析:本题考查西汉的郡国并行制,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国”指的是西汉的王国,王国议政时,皇帝都亲临,说明当时王国势力之盛,这是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的结果。答案:A2中华文摘第一期载文指出,20世纪90年代“省管县”改革就在浙江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回顾历史,阅读下表: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秦朝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两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

2、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末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D从秦朝到唐末君主专制不断得到强化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地方行政规划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表格信息的能力。由表格信息可知,从秦朝到唐末,地方行政划分一直处于变动之中,在两级制和三级制之间反复变动,这体现了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答案:B3隋书杨尚希传记载:“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

3、分无一。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产生上述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滥设郡县等官僚机构B官吏的委任超越编制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D官民之比畸形发展解析:本题考查中央集权制度,意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信息可知,隋朝郡县设置出现了“十羊九牧”的局面,造成机构臃肿、财政支出过多、人浮于事等弊端,究其根源在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答案:C4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体现在()A使中央与地方官员相互制约B地方权力逐渐被削弱C利于皇帝集权和政令的贯彻执行D中央各部门职责分明,效率提高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三省六部制下三

4、省官员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答案:C5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钱穆认为此项制度的意义是()A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B平民有了提高地位的机会C门第观念在民间消失D科举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意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信息“平民社会,穷苦子弟也可跃登上第”可知,平民子弟参加科举考试后也可以提高社会、政治地位。答案:B6.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载:“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台、省、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悉皆出入分莅庶务。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互以他官典领,虽有

5、正官,非别敕(另有皇帝的命令)不治本司事。”这说明宋朝()A正官仅用以表示官员等级B政权运作因袭唐制C机构重叠官员职责不明确D相互牵制加强集权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反映了宋代官员设置多设用唐代名号、品秩,但官员无专职,正官“不治本司事”,说明正官只是表示官员的等级。答案:A7南宋何澹龙泉县志:“近境有剑池湖,世传欧冶子于此铸剑,其中一号龙渊。”龙泉原名龙渊,因剑而得名,唐时因避高祖李渊讳,改名龙泉。改名体现了()A维护皇权的独尊 B借皇帝名号宣传C宗法观念的影响 D神化皇权的需要解析:本题考查皇权的强化,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对皇帝名号的避讳体现了皇权的独尊,故选A项。材料体现不出宗法

6、观念的影响,也不能反映出对皇权的神化,更无法体现借助皇帝名号宣传,排除B、C、D三项。答案:A8下列文献史料均与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关,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是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A BC 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意在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体现的是春秋战国及之前的世卿世禄制度;体现的是西汉实行的察举制;体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九品中正制;体现的是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的科举制。答案:A9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

7、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解析:本题考查行省制,意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表明行省各级官员是有所分工并互相配合和牵制的。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答案:B10文渊阁是阁臣入值办事之所,并随着明代政治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事实上的秘阁禁地。明成祖时,成为臣僚们进出最为频繁的地方。这表明()A皇帝和大臣们的关系变得亲近B国家权力进一步

8、集中到君主手中C中枢权力由武将转到文官手里D太监掌握的权力超过朝臣的权力解析:明成祖时,选用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文渊阁,六部官署逐渐冷清,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通过这些措施使国家权力进一步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答案:B11. “军机处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直庐始设于乾清门外西偏,继迁于门内,与南书房邻,复于隆宗门西,供夜值者食宿。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这表明军机处()A由皇帝的亲信组成B侵夺了南书房的权力C军机大臣掌握实权D其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可以判断A符合,C错误,B、D在材料中没有体

9、现。答案:A12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三省六部制宋朝在地方设置通判明朝的内阁清朝的军机处A BC D解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黄宗羲在材料中论述了古代中央政治制度中相互牵制情况。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分割和限制了丞相权力;宋代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设“通判”一职,符合题意。明朝的内阁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名,实有宰相之权,没有体现“权力牵制”,排除;清朝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与材料也不符,排除。答案:A13“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

10、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材料反映的是()A西周的分封制B西汉的郡国制C唐朝的藩镇D元代的行省制解析:选B汉初实行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郡县与封国犬牙交错,材料信息“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正好符合汉初情形,可以判断B为正确选项。14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来,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这是因为()A唐代国力强盛;宋代以来国力转趋衰弱B唐代建筑技术已达颠峰,后代难以超越C宋以后坊市制崩溃,无力维修城郭街道D宋代以来财政集权中央,地方经费

11、困窘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唐宋地方州县所修城郭、街道和官署的差异,这事实上是唐宋地方权力尤其是财权差异带来的,宋以来地方设置转运使,地方财政收归中央导致地方无钱可用,自然“城郭、街道和官署”就相对简陋了。15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B实行民族分化政策C推行汉蒙二元统治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解析:选D元朝行省疆界有意打破按山川边界划分地方行政区域的传统,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12、。从而使各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以利于中央的控制。16有学者对汉代有过这样的论述:“刘邦的后继者汉武帝使中国的新文官制度有了一种确定的形式。从周代的旧封建秩序向汉代的新官僚体制的转变进行得十分顺利在不知不觉中旧学说获得了新解释。”下列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汉代官僚政治进一步发展B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得到根本扭转C儒学的变化适应了新体制D察举制巩固了新文官制度解析:选B由所学知识可知,在承秦制的基础上,汉代对秦代确立的官僚体制进行完善,故A正确;汉代太学的建立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且“根本”一词太绝对,故B错误;在汉代,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儒学适应了大一统的

13、需要,故C正确;察举制根据才学和品行选拔人才,它巩固了新文官制度,故D正确。17司马光在评论古代中枢权力演变时写道:“西汉以丞相总百官,而九卿分治天下之事。光武中兴,身亲庶务,事归台阁,尚书始重,而西汉公卿稍以失职矣。及魏武佐汉,初建魏国,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然中书亲近,而尚书疏外矣。东晋以来,天子以待中常在左右,多与之议政事,不专任中书,于是又有门下,而中书权始分矣。”据此,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西汉丞相为百官之首,大权在握B东汉的尚书逐渐侵夺公卿权力C曹魏时,中书的权力开始超越尚书D东晋以后,门下分割中书的权力解析:选C由“西汉以丞相总百官汉公卿稍以失职矣”不难看出A、B叙述正确;由“又

14、有门下,而中书权始分矣”可知D叙述正确。曹魏时“中书亲近,而尚书疏外矣”只是说明中书与尚书分工不同并没有体现出中书权力超越尚书,故答案为C。18唐太宗一次对侍臣说:“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便,皆须执论。比来唯觉阿旨顺情,唯唯相尚,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这表明中书门下的职责之一是()A. 匡正皇帝的过失B传达、执行皇帝意旨C替皇帝草拟政令D审批、决策机要事务解析:选A“诏敕”是指帝王的命令。由材料可知,中书门下可以对皇帝的“诏敕”进行讨伦,并指出不妥当的地方。故选项A正确。 19某历史著作中有如下的描述,其中被遮盖的应是() A兵部B枢密院C内阁D军机处解析:选

15、B题眼是唐末以后的军事组织。兵部三省六部制就有,枢密院是宋代分割宰相军权的组织。故正确答案为B。20据晋书记载:“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威,犹有乡论余风。”另据宋史记载,“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凭借世资,用相陵驾。”两则材料对九品中正制评价的相同点是()A该制度实行之初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B该制度选官用人只重门第C该制度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D该制度具有封闭性、凝固性解析:选A从第一则材料“其始造也

16、,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说明九品中正制不拘爵位;第二则材料“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说明九品中正制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由此可见,两则材料共同点是该制度实行之初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21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认为:“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及,夫固无如之何。”为解决“前此选举”所带来的弊端,中国封建统治者推出了()A科举制B察举制C征召制D九品中正制解析:选A这句话的意思是选官不是根据才能而是根据品评官的评定。结合所学知识,为解决九品中正制的弊端,科举制将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在一起,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

17、质。22明史记载:“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材料反映了明朝内阁()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解析:选C虽然材料提及“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但内阁仍是个侍从(顾问)机构,国家的决策大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排除A、B、D。材料反映了内阁权力和地位的日益提高,故答案为C。23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

18、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C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解析:选B皇帝指令亲近大臣刺探政治动向、经济状况,从而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中央政府部门的分工协作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南书房的设立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平定西北少数民族的叛乱,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故答案为B项。24 “(清代)军机处值日章京凡本日所奉谕旨,所递片单,均钞钉成册,按日递添,月一换。凡发交之折片,由内阁等处交还及汇存本处者,每日为一束,每半月为一包均责成章京检覆无讹,按季清档,月折及各种存贮要件,收入柜中,值日者亲手题封,渭之封

19、柜也”。这说明军机处实质上()A防止了大臣专权B强化了君主专制C取代了内阁权力D扩大了统治基础解析:选B材料信息反映了清代军机处实行严格的保密制度。这种保密制度实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25.右图是古代官员的印信,上刻“冀州刺史”,这位官员可能生活在()A西周 B战国C秦朝 D西汉解析:西汉年间刺史是监察官员,东汉刺史权力逐渐扩大,不但掌握监察权还掌握汗政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答案:D26宋代职官大辞典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称:“乾德三年(965)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实现了中央集权B剥夺了节度使的权力C结束了藩镇割据局

20、面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解析:宋太祖时设转运使将地方财赋运往京师或指定地点,地方只留一小部分,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减小地方对中央的威胁。答案:D27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行省是元朝管辖边疆的唯一机构B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C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拥有军政大权D行省辖区广阔,发展了前代的政治制度解析:行省上属中书省,在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可

21、知A项是不正确的;C项材料中没有表述出其含义;D项也是错误的,故正确选项为B项。答案:B训练点2君主专制的演变28.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遗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上述材料说明()A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C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解析:汉代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执行,其地位仅次于丞相。唐代御史台负责监察。元朝规定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

22、台,由监察御史复按。由此可知D项正确。答案:D29某同学读元史时对一位理财专家阿合马产生了兴趣,他了解到阿合马曾供职于中书省,中书省相当于唐代的()A中书省 B尚书省C门下省 D户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分析能力。元代的中书省是中央行政机关,唐代的尚书省执行中央政令与之类似。答案:B30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为削弱丞相职权,起用位卑权重的近臣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C宋代设置殿阁大学士,分割宰相的财权D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

23、力。宋代分割宰相财权的是三司使。答案:C训练点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31.皇帝和大臣讨论如何选拔人才。大臣主张:应该只问他们个人能力的高低,不要计较他们的家世背景。皇帝反对大臣的说法,强调历时长久的世家才是培养人才的沃土,所以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这件事最有可能发生在()A秦、汉 B南北朝C宋、元 D明、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材料中皇帝提出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世家,这与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有关。答案:B32“(唐朝科举制)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兵,内外族婚(严禁)刑家之子、工商殊类(应试)。”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唐朝科举考试有资格限制唐朝科举考试以门第出身为标准统治者重农抑商

24、的观念唐朝科举考试是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选官制度A BC D解析:“刑家之子、工商殊类”表明唐朝的科举考试有一定的资格限制,也反映了统治者重农抑商的观念,但并不是以门第出身为标准的,因为唐朝科举制允许有才能的下层知识分子参加考试。因此,本题只要排除了,就能选出正确答案。答案:C训练点4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军机处的设立33.某地边疆危机,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待兵部尽速调兵迎敌;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草,备部队急用。幕僚根据皇帝旨意,草拟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兵部、户部等单位执行。这一现象发生在()A秦朝 B唐朝C宋朝 D明朝解析: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可以看到皇帝直接

25、掌管六部,这是在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后出现的现象。答案:D二、非选择题 34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是深受毛泽东盛誉的中国古代政治家。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载:“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弱小云。”材料二唐太宗曰:“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是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材料三宋太祖曾直言不讳地当面对宰相赵普说:“国家大事可不是你们书生说了

26、算的。”说明宋代君主独裁体制得到了空前的巩固和加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在地方采取的措施,分析这一措施产生的历史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在中央实行的制度,说明门下省的突出作用。(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太祖是如何分割宰相权力的?解析:本题考查中央集权制的演变。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私恩裂地”、“汉有厚恩”等可联系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然后结合“诸侯地稍自分弱小”分析其影响。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中书”、“门下”等说明当时实行三省六部制,然后结合“检察”、“驳正”等信息概括门下省的突出作用。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出北宋分割相

27、权的举措,注意语言简练。答案:(1)措施:颁布推恩令。历史影响:王国越来越小,威胁中央政权的局面逐渐消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制度:三省六部制。突出作用:门下省具有封驳职权,能减少皇帝决策之失误,有利于君臣及各部门长官集思广益,共商国策。(3)宋初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35.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与政治理论,偏重在政府的职权与责任,要求政府能尽职胜任,选贤与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

28、都不得不用游士于是君主与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为有用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材料二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三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四(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

29、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樊树志国史概要(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的时代背景。(2)结合材料二、三,谈谈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3)根据材料四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4)综合上述材料,战国至隋朝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了哪一历史趋势?答案:(1)经济: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形成。政治:地主阶级日益崛起(士阶层日益活跃,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各诸侯国打击奴隶主贵族,加强中央集权。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学在官府”发展为“学

30、在民间”。(2)其目的都是为了选拔人才;都呈现制度化;都是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3)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4)中央集权不断强化。36唐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奠定了后代官僚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模式。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佗名。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材料二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议,再由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

31、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材料三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等,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于是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惧不可得而专擅。论者徒就君相权力表面之分划而谓唐制为汉制之退步,恐未得设立制度之真情。据孙国栋唐宋史论丛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的中央官制,概述其组织形式。(7分)(2)据材料二、三,分析唐代官僚机制运行方式的利弊。(4分)(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官僚

32、体制的主要因素。(3分)解析:第(1)题,从材料第一句即可得出“唐初的中央官制”是三省六部制。第二小问,逐句进行概括,但是不要照抄材料。第(2)题“利弊”依据材料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归类概括。“利”由“步骤精密”“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惧不可得而专擅”得出: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防止权臣专致;对君权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弊”由“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得出:部门互相责难,影响了政府效能。第(3)问“主要因素”从君相矛盾;原有体制的弊端;社会发展,政事增多等角度思考。答案:(1)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三省长官集体讨论政事;常以其他官吏行使宰相职权;

33、三省分掌宰相职权,相互牵制和监督;尚书省下设六部,分理政事。(2)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防止权臣专致;对君权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部门互相责难,影响了政府效能。(3)君相矛盾;原有体制的弊端;社会发展,政事增多。3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依官名论,也即是在内廷管理文件之意,侍中(门下省长官)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魏晋时期,皇帝将宰相之权交由这些私属代行到唐代,则由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的执政官。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元初的行省性质与金朝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但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行省拥有大权,“掌国庶务

34、,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七材料三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中央常责令各行省“不详事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要求“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元典章卷四朝纲一政纪外省不许泛滥咨禀请回答:(1)材料一中“省”的含义由官禁向中枢的转变体现了什么?(4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元代行省的权力构成。(10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行省制实施的影响。(12分)解析:(1)材料一中的尚书、中书、门下从内廷官变为外朝的执政官,这反映三省职能由内政变成了外事。(2)把握材料中的“中央派出机构”、“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等即可归纳。(3)依据材料“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可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地方自主权的发挥等方面分析。答案:(1)体现:唐代政府对皇室内廷干政的削弱。(2)构成:中央派出机构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行省具有地方上财政、军事、行政、司法等事权;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3)影响:中央责令地方充分发挥自主权: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