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5 ,大小:1.30MB ,
资源ID:261080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6108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云南省昆明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云南省昆明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1、云南省昆明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命题教师、审题教师:高一历史备课组第I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远坝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出后填涂到答题卡上)1. 考证“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可信的史料是A. 半坡居民房屋复原图B. 神农氏画像石刻C. 河姆渡遗址的稻谷遗存D. 西汉的耧车模型【答案】C【解析】【详解】最可信的史料是出土的考古文物,所以证明“农业起源”的最可信的史料应该是河姆渡一直的稻谷遗存,故选C;房屋附院和神农氏的画像不能证明农业起源,排除AB;西汉时

2、期,农业早已产生,所以西汉时期的楼车模型不能证明农业的起源,排除D。2. 史记周本纪中载:“褒姒不好笑(周)幽王为烽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与材料描述相关的制度是A. 禅让制B. 分封制C. 宗法制D. 察举制【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信息“ (周)幽王为烽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体现的是分封制下诸侯随从天子作战的义务。由此可知,与材料描述相关的制度是分封制,故B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民主推举首领的制度,故A错误;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分配权力的制度,故C错误;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故D错误。3.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献典籍汗牛充栋。某古典文献

3、中有“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等记载。该文献是A. 论语B. 墨子C. 老子D. 韩非子【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意思是政策变动的主要原因是政策环境的变化、时代变化,世情就会有变化;世情不同了,则先前所作的准备、采取的措施也要相应改变。即必须与时俱进,这符合法家的思想,故答案为D;A是儒家文献,排除;B是墨家文献,排除;C是道家文献,排除。4. 流行语是一个时代的标签,符合秦朝的一组为A 诸侯井田制甲骨文青铜B. 皇帝郡县制车同轨长城C. 刺史察举制五铢钱丝绸D. 内阁军机处青花瓷商帮【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秦朝统一后,建

4、立皇帝制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同时规定车同轨,修筑长城,故B正确;A是先秦时期,C是汉代,D是明清时期,排除ACD。5. 汉代董仲舒说:“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这集中体现思想是A. “知行合一”B. “君权神授”C. “三纲五常”D. “格物致知”【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可知天子受命于天来统治天下,是对皇权的神化,体现君权神授思想,故选B;A是明朝王守仁的观点,排除;C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是宋

5、朝朱熹的观点,排除。6. 三国志记载:“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术年二十,举孝廉为郎。”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是A. 世卿世禄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的意思是曹操“举孝廉为郎”,符合察举制的选官标准孝和廉,故选B;世卿世禄制按照血缘关系为标准,九品中正制按照门第为标准,科举制按照考试和才能为标准,故A、C、D不符合题意。7. 政事堂是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在这里议政的数位宰相中,有一位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唐肃宗时,规定宰相轮流秉笔、承旨,十日一换;德宗时甚至规定每日轮换。这些规定A. 提高了宰相地位B. 旨在防止宰相专权C. 削弱了君主专

6、制D. 分散了地方的权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规定宰相轮流秉笔、承旨,十日一换;德宗时甚至规定每日轮换”可以看出宰相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轮换,这不利于宰相专权,削弱了宰相的权力,故B正确,排除A;这一方法加强了皇权,排除C;材料与地方无关,排除D。8. 以下两幅图片用于研究性学习,与之最契合的主题是A. 清代建筑风格的全盘西化B. 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C. 西欧历史上“中国热”D. 清代的中外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中建筑样式可以看出,这些建筑是融入了西方的建筑元素,因此能够反映出清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故D正确。9.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

7、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代张籍的这首凉州词可供研究唐代的A. 社会习俗B. 财政收入C. 边疆治理D. 丝绸之路【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中诗的大意是:低飞的雁群在傍晚时分出现在边城,芦苇正在努力地成长。一群骆驼满载着货物伴着叮咚的驼铃声缓缓前进,西去的驼队应当还是驮运白练经由这条大道远去安西。唐朝人张籍的这首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丝绸之路开通后,丝和丝织品大量西运。故答案为D项。ABC项,社会习俗、财政收入、边疆治理的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

8、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10. 如图是某一朝代设置的中央机构示意图。该朝代是A. 秦朝B. 唐朝C. 宋朝D. 清朝【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度,C正确,ABD排除。故选C。11.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十七条协议”,开启了西藏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转折。西藏正式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A. 西汉B. 唐朝C. 元朝D. 清朝【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元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由设在中央的宣政院对其进行管理,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9、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答案为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12. 吐蕃作为元代一个单独大行政区,未设行省,由中央宣政院直接统辖。宣政院下属的低级地方官员可由当地僧侣首领按本地习惯自相传袭。这体现了古代边疆治理的智慧为A. 订立盟约B. 因地制宜C. 武力征服D. 和亲联姻【答案】B【解析】【详解】元代吐蕃地区没有像其他地区一样设置行省,而是由宣政院根据当地习惯进行管理统治,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特点,故选B;吐蕃地区是由宣政院根据当地习惯进行管理统治,并不是中央和地方订立盟约,没有体现武力征服,排除AC;吐蕃是元政府统治下的区域,并没有进行和亲联姻,排除D。故选B。13.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

10、提出“从经济方面来说,宋朝面临着中国有史以来最明显的进步。”其“最明显的进步”是出现了A. 灌溉工具风力水车B. 地域性的商人群体C.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D.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这是当时经济领域的突出进步,D正确;风力水车是在明清时期出现的,排除A;地域性商人主要指的是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排除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在明代中后期,排除C。14. “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所描述的商业现象出现在A. 秦朝咸阳B. 汉朝洛阳C. 唐朝长安D. 宋朝东京【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由

11、材料“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可知当时的商业发展已经突破了时间限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突破了时空限制,故D正确;ABC三朝商品经济均有着严格的时空限制,排除。15. 二程遗书中记载:“万物能有是理至如一物一事,虽小皆有是理。”这体现了A. 理是万物的本原B. 知行合一的主张C. 工商皆本的观念D. 经世致用的思想【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物一事,虽小皆有是理”体现了程朱理学强调的“理是万物的本原”,A项符合题意;“知行合一”是明代王阳明的观点,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工商皆本”的观念,C项错误;“经世致用的思想”与

12、材料内容不符,D项错误。16. 下图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主要科技成果示意图,据此可知,中国古代科技A. 始终注重观察和实验B. 宋元时期较快发展C. 一直领先于西方国家D. 明清之际达最高峰【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10-15世纪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较快,此时大概处于宋朝时期,故B项正确;A项太绝对,且从材料也无法得出,排除A;材料没有与西方比较,排除C;明朝达到顶峰,清代已经衰落,排除D。17.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专权乱政”的教训,采取的措施是A. 设立三省六部制B.

13、 实行科举制C. 设立内阁D. 废除丞相【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材料“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体现了明太祖朱元璋对丞相“专权乱政”的认识。为了吸取此教训,他采取的措施是废除丞相,故D正确;隋唐时期设立三省六部制,故A错误;科举制和此教训无关,故B错误;明成祖设立内阁,故C错误。18. 下图所示系列事件反映的主题是A. 官僚体系的完善B. 东南海防的巩固C. 中外联系的加强D. 国家疆域的奠定【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所反映的事件都是清代维护国家统一的相关事件,奠定了国家的疆域,故D正确;ABC明显与材料中的事件没有关系,

14、故排除。19. 下边文本框内是某同学总结的某一时期的经济现象。根据内容判断,他学习的主题应该是A. 西汉的农业B. 唐朝的商业C. 元朝的外贸D. 明朝的经济【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明中叶后,美洲的甘薯、玉米通过新航路引入到中国,有助于解决中国人口饥饿性问题;随着美洲金银的大量涌入及本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成为中国流通中的主要货币,D正确,ABC排除。故选D。20. 王阳明提出人人皆有良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由此可知他主张A. 格物致知B. “致良知C. 工商皆本D. 经世致用【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抓住关键词“良知”可知材

15、料强调的是王阳明的“致良知”,故选B;A属于程朱理学,C属于黄宗羲的主张,D属于顾炎武的主张,均排除。故选B。21. 魏源在某书的序言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该书是A. 瀛寰志略B. 海国图志C. 资政新篇D. 变法通议【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源编撰出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B符合题意;瀛寰志略是徐继畬的著作;资政新篇是洪仁玕的著作;变法通议是梁启超的文章。故选B;排除ACD。22. 有人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这句话主要反映了A. 鸦片战争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 列强侵略激化

16、了国内早已尖锐的阶级矛盾C. 太平天国是鸦片战争前阶级矛盾积累的结果D. 太平天国运动刺激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答案】B【解析】列强侵略(鸦片战争)激化了国内业已尖锐的阶级矛盾,1851年,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故“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故选B;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鸦片战争不可能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直接原因,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关系,CD与“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无关,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通过“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明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

17、动爆发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答即可。23. 下图内容节选自中国近代某一历史人物年表。该人物是A. 曾国藩B. 李鸿章C. 张之洞D. 左宗棠【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创办江南制造总局”“与日本代表签订马关条约”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此人物指的是李鸿章,故选B;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均没有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或签订马关条约,故排除ACD。24. 论及近代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方式的变化,有学者指出:“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文中的“此”当指A. 南京条约的签订B. 马关条约的签订

18、C. 辛丑条约的签订D.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发生变化,由以前的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材料中“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体现为资本输出。故选B;A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方式是以商品输出为主,与材料内容不符合,排除;辛丑条约没有涉及资本输出的内容,C错误;D是中国和美国签订的,与材料的“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不符,排除。25.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然而在83 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

19、基,但在短短12天后,复辟闹剧就草草收场。两次复辟帝制的失败说明A. 辛亥革命播下的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 袁世凯签订了卖国的“二十一条”C. 太平天国倡导的平均主义理想深得人心D. 孙中山才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领袖【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袁世凯复辟帝制83天被迫取消,张勋复辟短短12天就草草收场,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选A;B只能说明袁世凯复辟,不能说明张勋复辟,排除;太平天国于1864年失败,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材料是说帝制复辟不得人心,D与材料无关,排除。26. 1912年3月5日时报中记载:“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剪发兴,辫子灭;

20、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与该记载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 太平天国B. 洋务运动C. 辛亥革命D. 国共合作【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1912年“中华民国成,清朝灭阳历兴,阴历灭”等相关的历史事件是辛亥革命,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推翻清朝的统治,A项错误;洋务运动与“中华民国成,清朝灭”等无关,B项错误;1912年国民党尚未改组,共产党还没有成立,D项错误。27. 19世纪末的中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败于蕞尔小国到瓜分狂潮”、“从重农抑商变为允许民间开设工厂”。与这些变化有关的是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2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使中国败给日本,之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允许民间开设工厂,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28. 维新变法运动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召唤着一代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的真理而献身。这表述的是维新变法运动的A. 背景B. 目的C. 内容D. 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点燃了”“召唤着”可知,这里表述的是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D正确;维新变法的背景指的是民族危机加重、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等,与题无关,排除A;维新变法的目的是建立君主立宪制,挽救民族危机,题干中未提及,排除B;题干中没有具

22、体的举措,说明描述的不是内容,排除C。29. 义和团在只因鬼子闹中原的揭帖中写道:“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对于义和团揭帖分析错误的()A. 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B. 存在明显盲目排外行为C. 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D. 反映先进生产力的要求【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属于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受到阶级的局限性,不可能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的要求,D错误,符合题意;ABC均与该揭帖有关,不符合题意。故选D。30. 新文化运动期间,有学者认为我国传统文化可以救西方之弊,强调对本国文化必须有“确信”,但又不

23、能“自封自囿”要“以彼之长,补我之短”。对该学者思想理解准确的是A. 全盘接受西方文化B. 全面肯定传统文化C. 东西融合取长补短D. 彻底否定西方文化【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中该作者的观点是吸取西洋文明,反对全盘否定或肯定本国文化,认为东西文化应该取长补短,融合调和,故选C;根据“以彼之长,补我之短”可知,该学者主张东西文化应该取长补短,故ABD错误。二、材料阅读(共40分)31. 新的政治制度总是孕育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并各具特色。回答下列问题。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原来的封建诸侯国。这些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一些国君意识

24、到,要想比对手在王位上坐得更久,就不能让地方封建领主继续分享他的权威。领地不能再作为封邑在亲属和公子之间进行分封。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许倬云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新型国家”的主要特征。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因为它结束了长达二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革命的胜利不仅实现了两个半世纪以来民族主义革命传统的梦想,而且还超越了狭隘的种族诉求,将政权从满清那里解放出来,将它扩大到所有中国人:汉人、满人、蒙古人、回人和西藏人。从

25、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1月1日共和国成立,其间仅共有83天。这样迅速的胜利在世界上其他任何伟大的革命中是罕有其匹的。徐中约中国近代史(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政治变革的角度说明“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答案】(1)实行集权统治而非分权治理;任命官僚而非贵族世袭;设置郡县而非分封诸侯。(2)推翻帝制,建立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提倡民族平等;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原来的封建诸侯国。”可知,实行集权统治而非分权治理;根据材料“这些

26、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可知,任命官僚而非贵族世袭;根据材料“领地不能再作为封邑在亲属和公子之间进行分封。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可知,设置郡县而非分封诸侯。(2)根据材料“它结束了长达二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将政权从满清那里解放出来,将它扩大到所有中国人:汉人、满人、蒙古人、回人和西藏人。”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推翻帝制、确立主权在民原则、提倡民族平等、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等政治角度分析民国诞生的意义即可。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分别指出图中A、B是哪一政权。(2)分别说

27、明A政权迁都的目的和B政权创立的特色职官制度,并概括指出其相同的历史作用。【答案】(1)A北魏;B辽。(2)目的:削弱贵族的势力,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制度:南北面官;作用:促进民族融合。【解析】【详解】(1)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A是北魏,B是辽。(2)目的:结合所学可得现削弱贵族的势力,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制度:根据所学辽代实行南北面官;作用:根据所学可得出促进民族融合。33.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古代东亚国家之所以向中国朝贡,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和中国发生关系,是因为各民族的国家形成比中国迟,所以有必要向中国学习其国家机构的建制及其运作。在这个时代,东亚各国与中国的交往是以此为中心

28、展开,并因此获得各种文化的。中国的国家机构建制及其运作,规定于律令之中。因此,对于各国而言,重要的是学习律令,引入律令所规定的各项制度。(日)崛敏一隋唐帝国与东亚材料二 唐代是中国文化史上少有的既善于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的时代。尤其是在宗教、艺术、器用乃至习俗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以及通过南海传来的南亚文明,对隋唐文化的影响既深且远。其实,唐代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中外、胡汉混合的文化,正是多种文化的交流会聚,才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唐代文明。张广达、王小甫天涯若比邻材料三 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是在鸦片战争的地火中被迫开始的。在这一鲜明的时代背景下,中西之间的文化交流,是一种夹杂着战争

29、掠夺和武力征服而来的不平等的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以通商、传教、求学、遣使、游历、翻译等形式进行,凡此种种不同的交流方式,呈现出一种非和平背景下的和平。黄鹏程近代中西文化交流探析材料四 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历史呼唤着人类文明同放异彩,不同文明应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我们应读坚持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文明是多样的理念。让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交相辉映,编织出斑斓绚丽的图画,共同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共同抵制妨碍人类心灵互动的观念纰缪,共同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让各种文明和谐共存,让人人享有文化滋养。2017年12

30、月1日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中外交往的特点。(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外交往的背景和特点。(3)结合材料四并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处理好当前中外交往的基本原则。【答案】(1)唐朝是当时亚洲文化和各国学习的中心;交往领域全面;双向交往;唐朝输出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宗教、艺术、实用器物等。(2)背景:西方列强的侵略;特点:非和平、不平等。(3)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和谐共生、坚持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等。【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因为各民族的国家形成比中国迟,所以有必要向中国学习其国家机构的

31、建制及其运作。”“在这个时代,东亚各国与中国的交往是以此为中心展开,并因此获得各种文化的。”可知,唐朝是当时亚洲文化和各国学习的中心;根据材料“对于各国而言,重要的是学习律令,引入律令所规定的各项制度。”“尤其是在宗教、艺术、器用乃至习俗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以及通过南海传来的南亚文明,对隋唐文化的影响既深且远。”,结合所学,还可以从唐朝中外交往呈相互双向交流特点且交往领域全面;唐朝输出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而外国传入宗教、艺术、实用器物等方面进行概括。(2)背景:根据材料“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是在鸦片战争的地火中被迫开始的。”可知,西方列强的侵略;特点:根据材料“中西之间的文化交流,是一种央杂着战争旅夺和式力征服而来的不平等的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可知,近代中外交往是不平等的;根据材料“凡此种不同的交流方式,呈现出一种非和平背景下的和平”可知,近代中外交往是非和平的。(3)根据材料“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可知,当前中外交往应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根据材料“历史呼唤着人类文明同放异彩,不同文明应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我们应读坚持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文明是多样的理念。”可知,当前中外交往应坚持和谐共生、坚持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的原则。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