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6092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7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第卷 表达题(满分 70 分)一、现代文阅读(共 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通识教育在当下有重要的意义。经典阅读是通识教育常见的一种形式,从表面看,经典 阅读对于建构学科传统与形成对基本问题的理解有很大帮助。但从更深层次看,经典文本实 际上往往包含了一些对于比较重要的人性问题的共同思考。例如莎士比亚和柏拉图的经典文 本虽然相隔很长时间,在历史环境和语言风格等方面都有重大差异,但相隔几百年、并且文化背景与欧洲迥异的中国当代阅读者同样会产生共鸣。这种经验对于理解不同的

2、思想与文化,甚至对于思考我们今天的生存处境来说都非常重要。阅读者会意识到,在今天遭遇的特定历史社会处境中的许多经历,可能是人类文明在不同处境下不断遭遇的共同困境,以前的各种智慧、制度与思想的努力都与此有关。在此基础上,学习者会对理解今天人类的各种处境有一个更深入的文明视野,这对于现代中国来说更为重要。我们知道,中华文明传统在近代遭到很强的质疑,而且新来的文明传统直到今天还与中国人的生活有很多隔膜之处,现代中国的文明处境在今天是未定的。这才需要通识教育给我们在面临今天的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所有问题时提供一个更大的视野,使专门化甚至琐碎的学术研究与大的问题能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另外,经典阅读并

3、非高高在上,它同样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联。以经典阅读为主的通识教育,能够提供一个将个人日常生活经验与文明背后的传统问题连通起来的交汇点。这是通识教育更大的意义,但它只能落实在非常具体的文本阅读与文本问题的研究上。经典中的某一文本之所以费解,既有可能是文字不通或具体论证的环节难以把握,但也有可能是读者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个问题不明白。一个文明没有能力让人类的智慧和学习者的生活发生关系,是这个文明本身的弱点。在中国,过去一度对其文明的道理与生活的关系相当认同,但到了近代,不少人认为是因为太相信了传统中的道理,以至于没法在现代社会中幸存下来,所以慢慢会把原来文明中建立的读书、智慧和生活的关系给斩断了。所

4、以现代中国得找到办法把它们重新联系起来,这种联系的方式,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教育中,都需要许多尝试和探索。通识教育的努力,特别是通过深入到经典这个层面的努力,有助于实现这点。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学科对经典阅读的看法可能并不一致。经典阅读的通识教育方 式,人文学科的同学可能比学习自然科学的学生更习惯。研究科学史的学者常说,成熟的科 学都是能忘记祖先的,比如今天研究物理学的很少会去读亚里士多德和牛顿,研究几何学的也很少会去读欧几里得。总的来说,自然科学是围绕最新的学术研究文献建立的学科体系,教科书与专业研究文献成为阅读的主体。通识教育在理科要怎么做?可能还需要自然科学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一起来探索。

5、(摘编自李猛经典阅读、通识教育与美好生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当代读者对柏拉图等人的作品产生共鸣的根本原因是,这些作品表达了对较为重要的人性问题的共识。 B以经典阅读为主的通识教育定能让人们找到日常生活与传统文明的关联,从而形成更深 入的文明视野。 C一些经典文本难以理解,并非都是源于经典自身的文字和论证,也和读者对日常生活的 理解程度有关。 D有些学习自然科学的学生不习惯经典阅读的通识教育方式,他们主张阅读教科书和专业 文献,反对阅读经典。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一段分析了经典阅读与通识教育的关系,强调经典阅读

6、在当代社会仍有现实意义, 具有启发性。 B文章第二段指出,面对中国文明现状我们需要借助通识教育来扩大文明视野,这增加了 论述的针对性。 C最后一段就不同学科对经典阅读的看法进行了具体的对比分析,提出了理科如何开展通 识教育的问题。 D文章结构清晰,从理解人类处境、扩大认知视野、关联生活与传统等角度探讨了通识教 育的重要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们今天遭遇到的一些困境,有可能在人类文明不同处境下也出现过,阅读经典或许能 让我们找到解决之道。 B中国文明自身也存在着弱点,这导致相信传统的中国人无法适应现代生活,以致产生对 中国文明的怀疑。 C深入到经典阅读层面的通

7、识教育,有助于人们恢复读书与生活的联系,更加深入地理解 自己国家的文明。 D阅读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的经典哲学著作,对于理解西方思想和文化、思考我们的生存 处境会有一些帮助。(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本题共 3 小题,12 分)材料一: 近二十年间,电话、互联网和手机汹涌而来,几乎瞬间击垮了传统家书的千年大厦。家书,那一张张曾经温暖人们心灵的信纸,正慢慢变得模糊起来。曾有记者在 500 名大学生群体中做了一个问卷调查,以下是根据调查结果制成的图表: 表一:大学生与家人联系方式统计表表二:大学生对传统家书的看法材料二:(摘编自记者谢苗枫的调查报告)电话、微信、QQ 的确方便

8、快捷,但似乎少了一点情感表达上的温度。亲笔书写家信恰巧可以弥补这一点。当书信连接着母子、兄弟、夫妻,它便成为一个盛放思念和牵挂的容器,写信人用一字一句将其装满,当它呈现在收信人眼前时,依然热气腾腾。李蓝(中科院教授):在中国文化中,家书还兼具着家教的功能。长辈通过一封封家书,把人生体验、道德修养传授给自己的后代。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留下了 2000 余封家书,在这些书信里,他与孩子们讨论国家大事、人生哲学,表达父子间情感,督促子孙用功读 书梁家 9 个子女后来个个成才,有 3 个是国家级院士。无论是感人至深的傅雷家书, 还是饱含真知良言的曾国藩家书都为后人所传诵。李正中(天津理工大学教授):家

9、书里最重要的就是亲情,在写信的时候,人们可以充分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感情。而且家书有收藏价值,从不同年代的家书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民俗风情。同时,家书也是一种礼仪文化,中国人的书信格式严谨,体现着中国特有的礼仪文明。傅敏(傅雷之子,傅雷家书的选编者):中国传统书信是文化和艺术的综合体现,比如说,其中的书法既体现了人的个性特点,又能让读信者有“见字如面”的感觉,仿佛写信人就在自己面前,这种情感上的交流是西方拼音文字很难表现的。(摘编自 2014 年 1 月 17 日北京青年报)材料三:日本文化厅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认为应该亲笔写信的 10-19 岁的年轻人的比例为 62%, 30-39

10、岁的比例为 57%,与前一次调查相比,分别增长了 18 和 14 个百分点。另外,10-19 岁的年轻人中有 54%的人认为应该保留信件的传统书写格式。张海鹰(“抢救民间家书”活动组委会秘书长):承载着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传统家书并不会消亡,但目前的现实的确让人感到遗憾。很多年轻人连给自己长辈写家书和写求职信之间的区别都搞不清楚,让人觉得滋味复杂。夏学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这实际上体现了现代与传统两种价值体系的碰撞。让人在家书和 E-mail 之间做选择,就像让人在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做选择一样。黄桂萍(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科技在给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得精神和情感趋向 “快餐化”。然而

11、,人们会因书信对情感长期保留并予以定格的魅力,而适时选择理性回归。蔡锐(山东大学生):虽然书信越来越少了,但是亲情和友情并没有由此而变淡。通讯更便捷了,联系也更加频繁,我觉得感情仍然跟原来一样。书信的退出,应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摘编自 2013 年 9 月 25 日国际在线消息) 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大学生群体的调查数据显示,是语音交流取代了文字交流。B与电话、QQ 等现代通讯手段相比,传统家书最明显的不足是不够快捷方便。 C从调查数据看,日本不少青年对于使用传统书信交流持肯定态度。 D是亲笔写信,还是选择更便捷的通讯手段,其实体现了现代与传

12、统两种价值体系的碰撞。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主要以某一个群体的调查数据来反映传统家书正在被遗忘的现状。 B材料二列举了专家学者对于传统家书的认识,挖掘出了家书何以“抵万金”的原因。 C材料三在表达传统书信将何去何从的忧虑时,也表达了一些期待和较为理性的思考。 D从材料一和材料三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亲笔写信的习惯,日本青年保持得更好。 6请以上述三段材料的有关内容为根据,概括出你对“传统书信日渐衰微”的理解。(6 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本题共 3 小题,15 分)特困户的荣耀 梁海謿麦天脏人累人困人乏人热人烦人,好

13、多人不愿过麦天,然而蛤蟆村吴矬子例外。吴矬子最巴望的就是麦天,最爱过的也是麦天麦天给吴矬子带来全村没有的荣耀。吴矬子是蛤蟆村惟一的特困户。吴矬子老伴死得早,儿子媳妇也害病而亡,家里只剩一 老一小爷孙俩。老实巴交的吴矬子除了种地还是种地,日子过得窝囊,便被村里定为特困户,成为县委书记“一帮一、手拉手”活动的扶贫对象。每逢麦天,县委书记车水马龙来帮吴矬子收麦。吴矬子庄稼有人帮着,还能沾光登报纸上电视,与县委书记合影,神气得不得了,吴矬子咋能不像小孩儿盼过年一样盼麦天呢?屈指算来,五年间已有三任县委书记来帮过吴矬子,哪一年吴矬子都跟着上报纸。吴矬子每年都把有他名字的报纸讨一张存着。小孙儿田田已上五年

14、级,吴矬子没事的时候就让田田给他读那一篇篇报道,虽然日子没啥起色,但想想全村就他吴矬子因穷而能上县报,心里很是受用。今年来帮吴矬子收麦的是新任县委书记王磊。吴矬子兴冲冲地迎候在村头。小孙儿田田也穿着烂背心和脏不拉叽的破裤衩,光着脚丫被爷爷拉在身旁。吴矬子那二亩坡地麦,不到中午就被王书记他们割光薅净。记者要为王书记和吴矬子拍照,王书记东瞅西瞅,没啥好景致,见地边有一棵弯腰槐,便拉吴矬子一道留影。吴矬子咂砸嘴说:王书记真好眼力。临走,吴矬子央求王书记:报纸、照片一定给我留一份,我要珍存起来作纪念哩。王书记拍拍小田田的头说:一定,一定。吴矬子说田田:快谢谢书记伯伯。田田说:谢谢书记伯伯。并给王书记鞠

15、了个躬。王书记笑着说:这孩子真乖。又过了五六天,王书记来蛤蟆村检查麦收工作,顺便来到了吴矬子家。吴矬子知道王书记给他送报纸和照片来了,一脸皱纹笑成波浪,非让田田把报纸给书记伯伯读读,让爷爷这大老粗也听听。田田拿起报纸,看了几眼,两手往身后一背,像背书一样把文章从头背到了尾:本报讯:6 月 4 日一大早,县委书记王磊等领导一行 20 余人来到蛤蟆村,帮助特困户 吴矬子收割麦子。王书记一边挥镰割麦,一边详细询问了特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并要求全 县各级各部门积极组织广大干部职工,抓住近期晴朗无雨的有利时机,帮助农民群众特别是 军烈属和贫困户抢收抢打抢晒麦子,做到颗粒归仓,丰产丰收。同时,要认真解决好

16、“三夏”中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做好麦场防火宣传和各项服务,确保“三夏”工作顺利进行。 王书记两眼瞅着田田,露出一脸惊诧之色,鼓着掌连连称赞说:好记性,好记性,真是神通啊!就看这么一小会儿,竟能将几百字的文章一字不差背出来,不简单,不简单!又扭头对吴矬子说:你可得好好供养孩子上学,将来准是个清华大学的苗子。田田被夸得不知好歹,说:这我早就会背了,爷爷每年都让我读几十遍呢。王书记“噢”了一声,疑惑地问:这报纸刚刚印出来,你咋能年年都读几十遍呢?吴矬子连忙回屋,将珍藏在箱底的另几张报纸和一叠照片拿出来。报纸已经泛黄。王书记一张张摊开,仔细一 看,差点背过气去。原来,田田刚才背的,竟是一篇 5 年前的

17、报道!每年的报纸除日期和领导的名字不一样、标题横排竖排不一样外,内文居然一字不差,且都是头题。如果不是吴矬子把历年来的报纸拿出来炫耀,别说他王磊,怕是谁也难以觉察。再看照片,三位前任都像自己一样站在那棵弯腰槐旁与吴矬子合影,面上带着劳动之余幸福的笑意。王书记抬起目光,环顾了一周吴矬子破败不堪的院落,心里如坠石般沉重。他又重新审视那几张照片,发现吴矬子张张都是那件黑蓝褂子。王书记无奈地摇了摇头,苦笑着说:这真是一处好风景啊!吴矬子脑袋像点豆一样附和着说:对对,满山也就这一处风景! 田田对这些照片和报纸已看过多次,没了点兴趣,缠着吴矬子说:爷爷,你啥时候才给我买新衣服啊? 吴矬子说:去去,出去玩去

18、!(摘编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篇连用“脏”“累”“困”等六个形容词,表现麦天让人生厌的特点,与吴建子最 爱过麦天形成反差,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B小说通过神态、语言等细节刻画,塑造了一位贫穷落后、好逸恶劳的特困户形象,对于 这一人物,作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C小说标题“特困户的荣耀”,既指特困户吴矬子以能与县委书记合影登报而感到无比荣耀, 又隐含着对县委书记等人的讽刺,意味丰富。 D小说多用口语,“巴望”“沾光”“脏不拉叽”“割光薅净”等一系列词语,充满浓郁的生 活气息,平实质朴,颇有表现力。 8小说用一整段文

19、字,写了田田从头到尾背诵报道的内容,请从情节和主题两方面,谈谈 读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6 分) 9如何理解小说结尾处王书记“苦笑着说:这真是一处好风景啊!”一句,请结合文本简要 分析。(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一)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

20、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 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 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 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二)(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上篇)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之嚣嚣,新主 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

21、之患, 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除 收帑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威德与天下,天下集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唯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无当赋 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穷困而主弗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 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困

22、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篇)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无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穷困/而主弗收恤/ B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无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穷困/而主弗收恤/ C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无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穷困/而主弗收恤/ D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无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

23、/弗能纪/百姓穷困/而主弗收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行伍,指古代的兵制,二十五人为行,五人为伍,因此以“行伍”来代指军队。 B七庙,历代天子与诸侯为供奉祖先而设置的宗庙,“七庙隳”是指国家灭亡。 C缟素,白色织物,古代丧服尚白,故以缟素为丧服代称,文中特指服丧期间。 D公侯,指爵位,古代的爵位一般分为五等,公是其中的第一等,侯是第二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作者在材料一中将陈涉分别与山东之国、秦王朝进行对比,揭示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灭亡的原因。B作者在材料二中表达了国家安危取决于民的思想

24、:国君重视、关爱人民,则国家安定;反之,国家就会混乱危险。C作者在材料二中阐释了秦二世若实施仁政,狡猾之民、不轨之臣就无可趁之机的道理,表达了对秦朝覆灭的哀痛之情。D作者在材料一二中都对陈涉虽然身份低微却得到天下人的拥护和响应,最终使强大的秦国走向灭亡的史实进行了分析。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5 分) (2)发仓廪,散财币,以振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415 题。病后登快哉亭 贺 铸经雨清蝉得意鸣,征程断处见归

25、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注释】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于徐州,病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黄华:菊花 。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首联以蝉反衬自己,暗示诗歌的主旨。“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 人的欣羡之情。B. 颔联言近旨远,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字面上只写了梦后,实 则暗示出曾有数次的思乡梦。C. 颈联虚写,乌鸦带引斜阳光芒投进古寺,小草带引野外景色进入荒城,一“带”一“将”,将景色融合自然。D. 尾联“秋风发上生”几字,用语

26、新颖,不落陈腐,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秋风萧萧, 又给人以冷的感觉。15.同是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琵琶行中,通过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表现全诗主旨的两句是:“,”。(2)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的观点是相同的。 (3)岳阳楼记中与“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的“进”“退”意思对应的句子是:“,”。第卷 表达题(满分 80 分)三、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7

27、19 小题。(共 9 分)当前我国正处在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劳 动力整体素质包含文化教育、科技意识和技能水平、思想观念等多个。劳动力素质的 提升有利于产业升级的加速,()。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传统的生产经营已经很 难满足市场需求,只能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动者,也逐步失去了“往日的优势”。在有力气、 不怕苦等仍然是用工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的情况下,对专业技术、技能、文化素质等的要求也 。一些缺乏技能和技术且没有培养空间的人,大多失去了工作岗位。 随着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力度的加大,使传统、低端制造已经无法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甚至很难扩大规模。 因此,其接纳就业的

28、能力也将逐步失去。取而代之的是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互联网 等。很显然,无论是农民工还是城市综合能力不强的城市居民,都将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那些具有较高素质的年轻大学生们将,就业的空间则会越来越大、渠道 越来越宽。从总体上讲这代表-那就是对劳动者综合能力与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方面风起云涌相反如虎添翼B. 层次 水涨船高 然而 如鱼得水 C. 层次 风起云涌 然而 如虎添翼 D. 方面 水涨船高 相反 如鱼得水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而劳动力素质缓慢的升级是产业升级延迟的原因B. 而产

29、业升级的延迟由劳动力素质升级的缓慢导致 C. 而劳动力素质升级的缓慢会导致产业升级的延迟 D. 而产业升级的延迟与劳动力素质缓慢的升级有关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 供给侧随着结构性改革力度的加大,使传统、低端制造已经很难再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甚至很难扩大规模。B.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的加大,传统、低端制造已经无法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甚至很难扩大规模。C.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的加大,传统、低端制造已经很难扩大规模,甚至无法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D.供给侧随着结构性改革力度的加大,使传统、低端制造已经很难扩大规模,甚至无法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 2

30、0.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合乎要求的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6 分)绿艾悬门 大地蟠桃 青蒲注酒 人间橡树 几度红 益芬芳 千寻碧 漆藻彩(1)贺寿对联: (2)端午对联: 21. 请结合阅读的傅雷家书,赏析以下句子,字数不超过 60 个字。(5 分)理直也不要气壮,得理也要饶人。 四、写作(共 60 分)22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内容,按照要求作文。 火花和浪花偶然会面了。火花对浪花说:“我们都能开出美丽的花,而且都叫花,因此我们是对亲密的姐妹。”浪花考虑了一会儿,不同意它的看法,否认说:“从表面看,我们的 确有些相像,但是我与波浪紧密相连,根植于波浪之中,所以我的花永开不败;而你只突出

31、个人,所以总是一闪即逝。” 火花与浪花的对话给人深刻的启示,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请就你的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参考答案1C 2C 3B【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这些作品表达了对较为重要的人性问题的共识”错误。根据原文“但从更深层次看,经典文本实际上往往包含了一些对于比较重要的人性问题的共同思考”可知,是“共同思考”不是“共识”。B.“以经典阅读为主的通识教育定能让人们找到日常生活与传统文明的关联,从而形成更深入的文明视野”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以经典阅读为主的通识教育,能够提供一个

32、将个人日常生活经验与文明背后的传统问题连通起来的交汇点”,选项的表述是“定能”,太过绝对。D.“有些学习自然科学的学生不习惯经典阅读的通识教育方式,他们主张阅读教科书和专业文献,反对阅读经典”。原文“经典阅读的通识教育方式,人文学科的同学可能比学习自然科学的学生更习惯”“自然科学是围绕最新的学术研究文献建立的学科体系,教科书与专业研究文献成为阅读的主体”,“反对阅读经典”属于无中生有。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能力。C.“最后一段就不同学科对经典阅读的看法进行了具体的对比分析”错误。原文是“不同学科对经典阅读的看法可能并不一致”,且并没有针对各个领域进行具体的对比分析。故选C。

33、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B.“中国文明自身也存在着弱点,以致产生对中国文明的怀疑”错误。推论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在中国,过去一度对其文明的道理与生活的关系相当认同,但到了近代,不少人认为是因为太相信了传统中的道理,以至于没法在现代社会中幸存下来,所以慢慢会把原来文明中建立的读书、智慧和生活的关系给斩断了”,这种“斩断”导致了“一个文明没有能力让人类的智慧和学习者的生活发生关系,是这个文明本身的弱点”,是太相信传统的中国人对中国文明的质疑及斩断与读书、智慧和生活的关系,导致了中国文明出现了弱点。故选B。4A5D61)随着电话、互联网和手机的发展,传统书信因为不够方便快捷,正离我们越

34、来越远。2)因为传统书信特别的情感意义和珍藏价值,它不应该彻底消亡。3)作为一种交流载体,传统书信被新的载体代替是时代的选择,只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没有停下来,不必沮丧和焦虑,要理性看待。【分析】4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各段材料的主要内容,辨析其中的异同点。之后浏览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分析比较。A项,“是语音交流取代了文字交流”错,依据材料一的图表可知,混淆了“文字交流”和“传统书信”的概念,微信短信也有文字交流的功能;另外,语音交流有逐渐覆盖传统书信的趋势,但并没有已经取代。故选A。5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

35、试题,要逐个分析选项,分别找出选项中的关键词,然后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在原文中确定有效的答题区间,注意有时答题区间并非一个。考生要全面、准确地比较选项和原文,看二者的意思是否一致。D项,“我们可以看出亲笔写信的习惯,日本青年保持得更好”错,看不出“亲笔写信的习惯,日本青年保持得更好”。材料一中的数据是中国大学生的做法,材料三的数据是日本青年的态度,态度和做法没有可比性。故选D。6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明确题干问什么,我们要答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逐段分析,全面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整体理解答题。最后不要忽略了材料的出处,有时材料出处的标题可以帮助我们归

36、纳材料的主要内容,甚至标题就是材料的主要内容。依据材料一“近二十年间,电话、互联网和手机汹涌而来,几乎瞬间击垮了传统家书的千年大厦”这句话和图表内容可知,随着电话、互联网和手机的发展,传统书信因为书写太慢和邮寄不够方便快捷等原因,使用的人越来越少;依据材料二第二段“在中国文化中,家书还兼具着家教的功能。长辈通过一封封家书,把人生体验、道德修养传授给自己的后代”和材料二第三段“而且家书有收藏价值,从不同年代的家书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民俗风情。同时,家书也是一种礼仪文化,中国人的书信格式严谨,体现着中国特有的礼仪文明”可知,家书可以传递情感,有着家教的功能,还有收藏价值;依据材料三最后

37、一段“虽然书信越来越少了,但是亲情和友情并没有由此而变淡。通讯更便捷了,联系也更加频繁,我觉得感情仍然跟原来一样。书信的退出,应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可知,要理性看待传统书信被新的载体代替,是时代的选择,只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没有停下来,哪种方式都是一样的。7B8情节方面:与上文“ 吴矬子没事时就让田田给他读那一篇篇报道”形成呼应,同时引出下文王书记的“惊诧”与“疑惑”,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主题方面:吴矬子角度:通过田田读报道,侧面表现吴矬子的炫耀心理,揭露了他的愚昧和落后。领导干部角度:报道内容与三任县委书记实际工作效果形成反差,批判了一些领导干部只走过场,令行不一的虚浮作风。媒体角度:“五年

38、如一”的报道,也有对相关媒体不负责任发声的讽刺之意。9“好风景”是反语,指不良工作作风。话里有批判有愤慨。批判前三任不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无所作为的形式主义作风。话里有反思有自嘲。反思自己工作不细致,自嘲险些步人后尘。【分析】7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项:小说通过神态、语言等细节刻画,塑造了一位贫穷落后、好逸恶劳的特困户形象,对于这一人物,作

39、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其中“好逸恶劳”适当,文中人物形象主要是“愚昧和落后”。作者的态度也不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故选B。8本题考查考生掌握段落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结合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位置来回答。有指定就问题回答,没有指定,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内容上,内容的充实作用;主题的深化、升华作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结构上,开头,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等。中间,过渡照应,承上启下。结尾,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等。本题中,情节方面:与上文“ 吴矬子没事时就让田田给他读那一篇篇报道”形成呼应,同时引出下文王书记的“惊诧”与“疑

40、惑”,如原文中“王书记噢了一声,疑惑地问:这报纸刚刚印出来,你咋能年年都读几十遍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主题方面:吴矬子角度:通过田田读报道,侧面表现吴矬子的炫耀心理,揭露了他的愚昧和落后,如“但想想全村就他吴矬子因穷而能上县报,心里很是受用”。领导干部角度:报道内容与三任县委书记实际工作效果形成反差,批判了一些领导干部只走过场,令行不一的虚浮作风,如文中说“再看照片,三位前任都像自己一样站在那棵弯腰槐旁与吴矬子合影,面上带着劳动之余幸福的笑意”。媒体角度:“五年如一”的报道,也有对相关媒体不负责任发声的讽刺之意,如文中说“王书记一张张摊开,仔细一看,差点背过气去。原来,田田刚才背的,竟是一篇

41、5年前的报道!每年的报纸除日期和领导的名字不一样、标题横排竖排不一样外,内文居然一字不差,且都是头题”。9本题考查考生把握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种题型可以说“逢阅读题必有之”。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本题中,王书记无奈地摇了摇头,苦笑着说:这真是一处好风景啊! 从手法上讲,“好风景”是反语,指不良工作作风。从句子的深层含义看:话里有批判有愤慨。批判前三任不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无所作为的形式主义作风,如文中说“再看照片,三位前任都像自己一样站在那棵弯腰槐旁与吴矬子合影,面上带着劳动

42、之余幸福的笑意”。此外,话里有反思有自嘲。反思自己工作不细致,自嘲险些步人后尘,如文中提到“王书记抬起目光,环顾了一周吴矬子破败不堪的院落,心里如坠石般沉重”。10.(3分)B11.(3分)B(“历代天子与诸侯为供奉祖先而设置的宗庙”有误)12.(3分)C(“表达了对秦朝覆灭的哀痛之情”错)13.()(5分)然而秦凭借着它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来归,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落实“区区”“致”“朝”的含义各分,大意分)()(5分)打开仓库,散发财物,以赈济处境艰难窘迫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来帮助解除百姓的急困。(落实“发”“振”“佐”的含义各分,大意分

43、)【参考译文】(二)当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政才能的表现。这就是说劳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的苦难而忧心,服丧期间就改正先帝的过失,割地分民,封赏功臣的后代,封国立君,对天下的贤士以礼相待,把牢狱里的犯人放出来,免去刑戮,废除 没收犯罪者妻子儿女为官家奴婢之类的杂乱刑罚,让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乡。打开仓库, 散发钱财,以赈济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 减少刑罚,给犯罪人以

44、把握以后的机会,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变节操,修养品行,各自谨慎对待自身;满足万民的愿望,以威信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人就归附了。如果天下到处都欢欢喜喜安居乐业,唯恐发生变乱,那么即使有奸诈不轨的人,而民众没有背叛主上之心, 图谋不轨的臣子也就无法掩饰他的奸诈,暴乱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了。 二世不实行这种办法,比始皇更加暴虐无道:破坏宗庙,残害百姓,重新修建阿房宫; 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作风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百姓穷困已极,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推诿,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连

45、绵不断, 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难。从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穷苦之境,到处都不得安静,所以容易动乱。因此陈涉不凭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不借公侯那样的尊贵, 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 所以古代圣王能洞察开端与结局的变化,知道生存与灭亡的关键,因此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力于使他们安定罢了。这样,天下即使出现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没有人响应,得不到帮助力量了。所谓“处于安定状态的人可以和他人共同行仁义,可是处于危难 之中的人容易和他人一起做坏事。”,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尊贵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拥有 天下,而自身却不能免于被杀戮,就是由于挽救倾覆局势的

46、方法错了。这就是二世的错误。14.C(“颈联虚写”错。 颈联从上文的忆想回到现实,是实写。鸦投古刹,是黄昏时万物栖息的典型景象;而落日斜晖,也是作者的所见之景。)15.本诗以清蝉、斜阳、 暮鸦、 衰草、 秋风为主要意象,(1分)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2分) 杜诗以急风、 高天、 无边落木、 不尽长江为主要意象,(1分)营造出雄阔苍凉的意境。(2分)16(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17 D 18 C 19 C【解析】17 第一处,“方面”,指在某事、某人或某物在某个范围或层面的相对或并列。“层次”,指

47、系统在结构或功能方面的等级秩序。结合上文“包含文化教育、科技意识和技能水平、思想观念等多个”,可知是表示某个范围或层面的相对或并列,因此要用“方面”; 第二处,“风起云涌”,大风刮起,乌云涌现。比喻新事物相继兴起,声势很盛。“水涨船高”,水位升高,船身也随之浮起。比喻事物随着它所凭借的基础的提高而增长提高。结合上文“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可知“对专业技术、技能、文化素质等的要求”是在原有基础的提高上提高。因此要用“水涨船高”; 第三处,“相反”,事物的两个方面相互排斥或对立。“然而”,连词。指从另一方面来说,表示转折关系。从上文“无论是农民工还是城市综合能力不强的城市居民”和下文“具有较高素

48、质的年轻大学生们”,可知是从相互对立的两方面来说的,因此要用“相反”; 第四处,“如虎添翼”,好像老虎长上了翅膀。比喻强有力的人得到帮助变得更加强有力。“如鱼得水”,好像鱼得到水一样。 比喻有所凭借。也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从文中“就业的空间则会越来越大、渠道越来越宽”可知“具有较高素质的年轻大学生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环境,因此要用“如鱼得水”。故选D。18 结合上句“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有利于产业升级的加速”,从主语一致的原则看排除BD;A项“而劳动力素质缓慢的升级是产业升级延迟的原因”,主体对象落到“升级”不能照应“原因”,应该改为“而劳动力素质升级缓慢是产业升级延迟

49、的原因”,排除A;再结合后文“传统的生产经营已经很难满足市场需求”可知,该句要选“劳动力素质升级的缓慢会导致产业升级的延迟”。故选C。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要与上文的“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句式一致,排除答案AD;“无法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甚至很难扩大规模”语序不当,关联词语“甚至”引出的往往是最轻的,它和“尤其”的递进顺序恰好相反,属于逆向递进,“扩大规模”是比“正常生产经营”层次高。但用在“甚至”连接的句中,就要颠倒顺序,先说最重的,再引出轻微、其次的,因此“扩大规模”在前,“正常的生产经营”在后,排除B。故选C。20.【答案】【小题1】人间橡树千寻碧,大地蟠桃几度红【小题2】绿艾悬门漆

50、藻彩,青蒲注酒益芬芳【解析】做寿要祝对方如树长青,要献蟠桃。所以“大地蟠桃、人间橡树、几度红、千寻碧”四个短语适用于寿联。蟠桃是红的,树的绿的,所以“几度红”和“千寻碧”相对,“大地蟠桃”和“人间橡树”相对,根据语意连贯和仄起平收的规律,上句是“人间橡树千寻碧”,下句是“大地蟠桃几度红”。端午节的风俗是挂艾草菖蒲,喝青蒲酒。所以“绿艾悬门”与“青蒲注酒”相对,“益芬芳”与“漆藻彩”相对,青蒲泡酒,酒更香。所以根据语意连句“青蒲注酒益芬芳”,另一句是“绿艾悬门漆藻彩”,根据仄起平收的原则,上联是“绿艾悬门漆藻彩”,下联是“青蒲注酒益芬芳”。21.赏析: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

51、了挫折和苦难,因此我们应该怀着一颗博大的胸怀和宽容之心,做一个有胸怀的人。22.【解析】这是一个运用比喻的作文。“火花和浪花”存在着辩证的关系。选择一个明确的角度,从一个具体的范围立意构思,这则材料就可以从“瞬间与永恒”这个角度构思立意。既可以写“永恒的魅力”,又可以写“瞬间的精彩”,当然,也可以从两者的辩证关系入手。具体的范围可以面对生命,面对生活,面对历史,面对现实,面对社会,面对文学等等。浪花的话应是提炼观点的重要信息。它根植于波浪,才花开不败;突出个人,就一闪而逝-这中间闪耀着哲理的光芒。关键在给“浪花”这一类体找到一个合适的本体。波浪是水滴的集合,源远流长,根基厚实,与之类似的应是一个群体,可以理解为民族、社会、乃至文化、习俗等;浪花不过是其中的一个个体。“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然后将它进一步推演,潜于背后的蕴涵就会显露出来:一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社会,才能永葆事业的青春。参考立意:1、瞬间与永恒;2、瞬间的精彩;3、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