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8讲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缓慢发展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理线索让脉络更清晰明特征让认知更深刻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随着列强侵华的加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秩序最终确立,民族危机空前加剧。民族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政治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想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社会生活也因政治运动和文化思想运动的推动向文明化方向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科学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甲午中日战争后至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华民族
2、的主旋律是觉醒与探索。这一时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这一过程既有民族危机的加深、半殖民地化的沉沦,也有自然经济加快解体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时期也是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舞台上异常活跃的时期考点1 民族危机的加深和中国人民的抗争第1步 悟真题考情研析命题点一:考查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表现1(2011全国高考新课标卷)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3、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解析:选B本题考查清朝末期面临的严重的统治危机,意在考查获取与解读信息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信息可知,虽然清政府颁布了向各国宣战的懿旨,但刘坤一、张之洞等的行为明显与清政府的意图相违背,这说明他们不服从中央政权,反映了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危机,故选B项。命题点二:考查本历史阶段的近代化进程2(201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
4、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志士提出了废除八股取士的主张,但这一主张遭到了近万名举人的强烈反对,说明这一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选B项。A项只是表面现象,不是本质问题;C项表述有误,事实上知识分子是政治运动中最活跃的群体;D项表述有误。3(201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解析:选B本题考查中国现代化的历程,意在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历史观点的能力。“现代化
5、”主要指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A项清末新政实质是维护清王朝统治,故排除;洋务运动体现了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方向,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体现了制度层面的现代化方向,B项符合题意;C项为列强侵华史,D项为中国抗争史,均与现代化不符,故均排除。考什么近年新课标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及中华民族各阶级所进行的挽救民族危机的斗争上,特别强调该阶段重大历史事件对现代化的推动作用。怎么考命题多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透过现象把握实质,正确判断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要求考生理解该历史阶段现代化的表现及现代化的阻碍因素。怎么办同学们在复习时全面掌握本阶段民族危机加深的表现和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
6、所进行的抗争与探索,应特别关注各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并理解该阶段列强侵华的特征。第2步 研知识重难突破一、民族危机加深1甲午中日战争(1)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加紧对外扩张。(2)过程:1894年丰岛海战日本挑起战争,黄海大战中国失去黄海制海权。(3)结果: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4)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各界民众以不同的形式开展救亡图存斗争。2八国联军侵华(1)原因:义和团运动危及列强在华利益。(2)结果:1901年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3)影响: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
7、上的重要转折点(1)列强侵华方式:列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2)民族危机程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领导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4)学习内容:向西方学习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和思想。(5)革命力量: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二、中国人民的抗争1义和团运动(1)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概况: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在天津、北京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阻击侵略者,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3)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
8、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2戊戌变法(1)1895年,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政治运动。(2)1898年,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标志着政治领域的近代化开始启动。3辛亥革命(1)条件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组织基础:1894年孙中山建立兴中会;1905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2)过程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以五色旗为国旗。制定约法:1912年3月颁布中华
9、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3)意义: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运用多元史观评价辛亥革命的意义(1)从革命史观来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从现代化史观看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思想上: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使人们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
10、人心。经济上: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形成了一股兴办实业的热潮。(3)从社会史观看: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习俗和社会风尚的变革,如:“剪辫易服”、文明礼仪等,使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第3步 提能力题组演练题组一民族危机加深1这个条约撕开了一个专制政权的铁幕。战前清廷朝野普遍认为民主国家决策程序复杂,不能尽快作出决定;人民拥有权利,不会拼死作战。但无情的战争把这些谎言扔进了垃圾箱。条约签订后,“民主”“共和”“立宪”的思潮迅速的在中国蔓延开来。这个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解析:选C两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天津条约)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11、社会,主要冲击了清廷的统治,对民众思想影响不大,A、B两项排除;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使民众改变了对民主国家的看法,民主、共和及立宪思想成为主流,随后掀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故C项正确;辛丑条约签订之前,“民主”“共和”“立宪”的思潮早已宣传开来,故D项错误。2驴背集中载“京畿东南各属,一倡百和,从者如归。城市乡镇,遍设神坛,坛旁刀戟林立”,激发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热情。对这一现象表述正确的是()A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B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反清斗争C表达了中国近代化的诉求 D反映了帝国主义侵略加深、中华民族危机加剧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义和团运动激发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反帝
12、爱国热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扶保清政府,故B项错误;这一现象反映出义和团对外反侵略的诉求,与对内近代化的诉求无关,故C项错误;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出当时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民族危机的加剧,故D项正确。解答历史选择题的“万金油”排除法(1)时空排除法:要注意根据题中的时间和地点来排除不符合试题时空要求的选项。如第2题,根据鸦片战争使天朝上国观念受到严重冲击的史实即可排除A项。(2)材料与选项对应法:首先准确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意思,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哪三个选项不是对材料主旨意思的准确理解而予以排除。(3)“绝对词语”排除法:备选项中有说法过于
13、绝对的词语(如全部、都、完全、彻底和均等字眼)一般是错误的,但我们也要注意并不是所有含有“彻底”等这样字眼的选项都是错误的,而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后再决定是否排除。(4)“说法错误”排除法:备选项本身的表述有明显错误,与史实或历史基本常识不符合或不完全相符的(做否定型选择题除外),这些备选项也可以排除。(5)“材料无关”排除法:备选项的内容本身正确,但与题干的规定或材料无关的,也可排除。题组二中国人民的抗争3(2015平顶山模拟)在中国近代史上,各阶层一直在内忧外患中寻找着强国御辱之道。其中农民阶级发起的有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发起的有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从社
14、会发展演进的角度看,对上述事件概括正确的是()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B都始终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C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D世纪之交出现了反侵略的高潮解析:选D资产阶级的斗争目标主要是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发展资本主义,这与农民阶级的斗争目标是不一致的,故A项错误;民主自由思想是资产阶级的指导思想,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没有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故B项错误;从时间上看,经历了由反侵略(太平天国运动)到求民主(维新变法运动),再由反侵略(义和团运动)到求民主(辛亥革命)的转变,故C项错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严重,中华民族进一步觉醒,不管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还
15、是资产阶级领导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其目的都是为了救亡图存,故D项正确。4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孙中山指出:“(中国)每省对于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负其统御整理之责;但于各省上建设一中央政府,专管军事、外交、财政,则气息自连贯矣。”此语表明孙中山()A汲取分权制衡的思想 B放弃民主共和的道路C主张三权分立的原则 D认同自由平等的观念解析:选A“每省有其完全自由但于各省上建设一中央政府”体现了孙中山中央与地方分权制衡的观点,故A项正确;孙中山自始至终都未放弃过民主共和之路,其表达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没有提到行政、立法、司法三权,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没有提到平等,故D项错误。5(2015
16、朔州质检)胡适在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它)变换了全国的空气,解除了一个不能为善而可以为恶的最上层高压势力,然后才能有各种革命的新种子在那个解放的空气里生根发芽。该事件应是()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了辛亥革命。从“(它)变换了全国的空气,解除了一个不能为善而可以为恶的最上层高压势力”分析,说明其在全国范围内推翻了旧政权,故D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建立了政权,但没有推翻清政府,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是要维护清朝的统治,故B项错误;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故C项错误。6孙中山在制定建国大纲宣言中说:“试观元年临时约法颁布以后,反革命势力不惟不
17、因以消灭,反得凭藉之以肆其恶,终且临时约法而毁之,而大多数人民对于临时约法,初未曾计及于本身利害何若,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由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A临时约法未能体现资产阶级意愿B资产阶级革命时机尚未成熟C三民主义思想不符合当时的国情D临时约法被毁有其必然因素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影响。从材料信息看,孙中山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反革命势力更加猖獗,大多数人民对临时约法漠然视之。因此,临时约法被毁也是必然之势。故D项符合题意。对辛亥革命的成败认识不到位从辛亥革命的直接结果来看,它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应该说是取得了胜利。但从最终结果来看,它并没
18、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因此它只能算是一次失败的革命。但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考点2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与社会生活变迁命题点:考查实业救国的思潮(2012全国高考新课标卷)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解析:选A材料反映了张謇不惧人言,以“舍身喂虎”的精神摒弃“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筹办纱厂。故答案为A。考什么近年新课标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主要
19、集中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及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上,突出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原因、表现、影响的考查。怎么考命题多运用文字材料,强调对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的综合考查,突出考查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能力。怎么办同学们在复习时重点掌握民族资本主义的阶段性发展特征和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理解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第1步 悟真题考情研析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原因(1)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2)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3)社会上兴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4)中国人民掀起收回利权运动,引发了振兴实业的又一个高潮。2表现棉纺织业等轻工业发展尤为迅速。二
20、、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1背景(1)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民国政府实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2)民族资产阶级受“实业救国”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兴办实业的运动中。(3)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4)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2表现(1)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2)代表人物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3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提供了阶级和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的产生冲击、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
21、入侵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民族资本主义代表新的生产方式,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2)从政治上看,它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同时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提供了阶级条件。(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近代的思想解放,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
22、以独立发展。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1社会生活的变迁(1)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2)辛亥革命时期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民国政府颁布剪辫通令,革除结辫陋习。礼仪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2交通事业的进步(1)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2)1918年中国航空事业起步。3通讯工具的变迁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4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业的发展:维新派、革命派和
23、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2)影视事业的发展: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1)经济:工业革命的完成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西方的工业文明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改变。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发展,为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奠定了物质基础。(2)政治:维新变法运动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和揭露,辛亥革命中提出的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以及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均加快了民主化进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民主和法制建设上取得了很大成就。(3)科技:随着
24、自然科学的发展,火车、电灯、电报、电话、电影等传入中国,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新中国成立后交通事业获得发展,扩大了人们活动的范围。(4)思想: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都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如戊戌变法以后,新式学堂迅速增加,接受新式教育的青年人大大增多,对推广新生活方式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新中国大力发展教育,高等教育正在走向大众化,这些对人们思想观念、衣食住行都具有深远的影响。第2步 研知识重难突破题组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官僚地主杨宗濂兄弟在19世纪90年代初期,既投资棉纺织工业,又大量购买田产,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杨氏如此选择的原因是()A受传
25、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B受到近代工业利润的驱使C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D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型过程解析:选D材料反映杨宗濂投资棉纺织工业,与重农抑商思想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说为了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大量购买田产,与近代工业利润的驱使不符,故B项错误;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与材料19世纪90年代初期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杨宗濂兄弟既投资,又购置田产,是受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影响,故D项正确。2(2015长沙模拟)清末立宪派代表人物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以后,附近各县因棉纱供应方便,土布业因之获得很大发展,盛极一时。这说明()A洋务运动有利于经济发展B洋
26、务企业有利于抵制侵略C君主立宪有利于社会进步D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近代民族资本主工业发展,不是洋务企业,故A项错误;清末立宪时洋务企业已经破产,故B项错误;清末新政的君主立宪并不是实质性的改革,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土布业因之获得很大发展,盛极一时”,可知耕织进一步分离,由此可见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故D项正确。题组二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3(2015江苏高考)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 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年代 进口火柴(万罗)新厂数厂均资本额(万元) 19142 383.58104.92 19152 097.3493.30 19162 06
27、2.0741.42 19171 559.43 85.47 19181 334.0830.66 1920848.43239.67 A.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C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解析:选C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但不会“直接导致”19141915年工业发展,故A项错误;表中1917年、1920年的数据反映了“递减影响着的递增”,但其他年份华商投资额的增幅是下降,而非“递增”,故B项错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
28、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曲折地发展,故C项正确;1915年发生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不是“1920年”,故D项错误。4下列是有关民国初期(19141921年)中国棉纺织工业发展情况的统计资料。此资料说明民国初期中国棉纺织工业()年份19141918191919201921 布机(台)2 3162 7363 8394 1394 139 纱锭(枚)544 780647 570658 748842 8941 248 282 A在各行业中发展最快B在迅速发展中蕴含危机C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 D获得了丰厚的利润解析:选B材料中的表格反映的是棉纺织业的发展,并没有和其他行业作比较,故A项错误;
29、依据表格信息可以发现19141921年整个棉纺织业迅速发展,但是1921年以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给民族工业沉重的一击,因此发展背后隐藏着危机,故B项正确;民族工业并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的支柱产业,小农经济依然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利润丰厚与否在表格中并没有反映,故D项排除。正确认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传统观点认为北洋军阀(19121927年)是我国近代历史上出现的反动卖国的军阀集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反动的时期,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然而这一时期又是新的革命力量孕育发展时期。(1)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革命胜利果实,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但未能给灾难深
30、重的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出路。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以失败而告终。(2)经济上: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3)思想文化上: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实业救国”以及民主科学思潮兴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题组三社会生活的变迁5甲午战争后,“剪发易服”行动不断推进,服饰西方化潮流刺激了西装面料的进口,传统面料销量日减。为
31、此,立宪派也日益注重倡导中式服装。“剪发易服”与“国货运动”并行的主要原因是()A服饰西方化潮流引发利权之争B剪发与维护清朝统治之间的矛盾C易服与保存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D立宪派以剪发易服推进宪政改革解析:选A据“服饰西方化潮流刺激了西装面料的进口,传统面料销量日减”的信息可知服饰西化损害了国内传统纺织企业的利益,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及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及传统文化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题干中也并未提及宪政改革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6(2015四川高考)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
32、,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该事例说明()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解析:选B题干叙述的是新潮社个别社员的情况,不能据此就判断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也不能就此认为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故A、C两项排除。作为新式青年的新潮社社员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仍看重八字、命书,说明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故选B项。D项表述错误,故排除。考点3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步 悟真题考情研析命题点一:考查康有为的维新思想1(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
33、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康有为写作新学伪经考的目的。新学伪经考倡导变法维新,对于统治阶级是致命打击,因此才会遭到清政府禁毁,故A项错误,C项正确。康有为把西方民主思想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托古改制,利用孔子学说宣传变法,主要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故B、D两项错误。2(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
34、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材料二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
35、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2)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及准确全面地理解历史概念。第(1)问结合材料信息“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与所学知识,从对待孔孟的态度、实质、目的等角度回答。第(2)问从辩证、发展、继承等角
36、度回答。答案:(1)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2)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命题点二:综合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 3(2012全国高考新课标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
37、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解析:解答时一要阐明这一模式的相应观点,二要结合所学近代史知识分析“冲击”“反应”的影响,最后进行归纳概括。答案:略。考什么近年新课标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维新思想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上,特别强调对维新思想的内容和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的考查。怎么考本考点多考查非选择题,多以中外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和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角度为切入点,突出考查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和人文素养。怎么办同学们备考时要注意掌握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明确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同时新文化运
38、动时期民主革命的深远影响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命题视角。第2步 研知识重难突破一、维新思想1背景(1)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2)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3)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4)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先进人士认识到改革制度的必要性。2兴起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3内容宣传西方启蒙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了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4特点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利用进化论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5影响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起到
39、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二、三民主义1提出1905年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上首次提出,并成为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2内容(1)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推翻清政府统治。(2)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3)民生主义:土地国有,平均地权。3评价(1)性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2)进步性: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3)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40、。多角度认识三民主义(1)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2)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推翻满清统治。(3)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4)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5)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三、新文化运动1背景(1)帝国主义进一步侵略;袁世凯专制、复古。(2)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41、(3)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2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3内容(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4特点(1)把救亡图存与思想改造相结合。(2)认识到从“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的探索。(3)从学习西方文明转向学习苏俄。5影响(1)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2)宣传了民主与科学,起到了思想启蒙、文化革新的作用。(3)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开展。(4)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几个特征(1)一个主题:近代中国人学
42、习西方、寻求真理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2)双重性质:学习西方与抵抗侵略,救亡图存与反封建相结合。(3)四个阶段: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地主阶级仿制“器物”。从戊戌变法至20世纪初:资产阶级建立“制度”。从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习“民主”“科学”。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马克思主义者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注:甲午战争失败宣告单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不能挽救中国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了完全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同样也不能挽救中国;中国人最终选择的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就是社会主义道路。第3步 提能力题组演练题组一维新思想1有学者认为,康有为颠覆了
43、儒家的正统经学史学,这已经预示着后面将有更加猛烈的风潮,不仅包括政治革命,而且包括社会革命和文化革命。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A激进变法有助于革命思潮的萌发B清王朝的合法性遭到维新派怀疑C维新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D维新变法更有利于推进社会进步解析:选A材料“康有为颠覆了儒家的正统经学史学”说明对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后来的革命奠定基础,故A项正确;维新派主张在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基础上进行政治改革,故B项错误;维新变法是一场不成功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群众基础有限,故C项错误;维新变法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改良运动,实践证明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故D项错误。2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说:“窃闻与
44、日本议和天下震动。”需“迁都”“练兵”,以备日后“不必割地”“可以言战”。时隔三年后他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说:“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言”,应“特置制度局于内廷”,并提出“国政之立,皆以为民”的主张。康有为维新思想前后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时局发生变化B变法遭遇挫折C朝廷极力阻碍 D皇帝软弱无能解析:选A从公车上书和应诏统筹全局折的时间着手分析。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认为需“迁都”“练兵”,以备日后“不必割地”“可以言战”;而1898年维新变法运动兴起,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康有为认为应“特置制度局于内廷”,并提出“国政之立,皆以为民”的主张,可见其思想
45、的前后变化主要由于时局的变化,A项符合题意。因果关系型选择题解法(1)根据时间顺序判断因果关系,时间在前的一定是因。(2)运用基本原理判断,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因,社会意识是果)、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如第2题主要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回答。(3)限定词法,即要正确理解相关概念的含义,能够正确区别客观原因及主观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长远影响和直接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国内影响和世界影响、政治影响和经济文化影响等。题组二三民主义3(2015郑州模拟)“这种主义的高涨以对劳动群众生活状况的最真挚的同情和对他们的压迫者及剥削者的最
46、强烈憎恨为前提,同时又反过来产生这种同情和憎恨。”列宁评价的应是孙中山的()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 D改良主义解析:选C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以推翻满清王朝为内容,民权主义是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内容,都与材料“对劳动群众生活状况的最真挚的同情和对他们的压迫者及剥削者的最强烈憎恨为前提”不符,故A、B两项错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关注,与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改良主义是以温和的手段在细节上对原有体系制度进行修定补充的政治主张,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4孙中山在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身处十分穷困之时,仍然相信“中国是可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度,这个国度应用来作为
47、社会主义政府的典范”;并呼吁国际社会党执行局,协助他“把中国建立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材料表明()A孙中山深受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影响B不断失败导致孙中山转向社会主义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只是权宜之计D孙中山吸收世界先进思想为我所用解析:选D1913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还未发生,故A项错误;孙中山一直是资产阶级革命家,未转向社会主义,故B项错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孙中山民权主义的奋斗目标,并非权宜之计,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孙中山吸收社会主义思想,关注民生,思想与时俱进,故D项正确。题组三新文化运动5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解释科学道:“ 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
48、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以下对材料中“科学”认识最合理的是()A科学仅指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B当时学者对科学的解释较浅显C科学是指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D中国开始引入科学的概念解析:选C由材料可知,陈独秀对科学的解释实际上是一种方法,不是指科学到底是什么具体的内容,故A项错误;陈独秀对科学的解释并不浅显,而是正确的,故B项错误;陈独秀对科学的解释是既要符合客观的现象又要符合主观理性,涉及世界观和方法论,故C项正确;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有为就已经引入科学的概念了,故D项错误。 6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早年守寡,因害怕被婆婆卖掉而跑到鲁四老爷家做帮佣,但还是被婆婆卖给了贺老六。不料贺老六病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
49、是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她怕死后被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鲁迅表达的思想主要是()A痛斥封建礼教的本质B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C彻底否定传统道德D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解析:选A从材料可以看出,祥林嫂遭到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的残酷精神虐杀,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文学革命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痛斥封建礼教,不是彻底否定传统道德,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是表达封建礼教对人的迫害,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是鲁迅表达的主要思想,故D项错误。7(2015大连模拟)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都是以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为动力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50、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孙中山全集材料二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欧阳哲生严复评传材料三“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
51、,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他们的探索活动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孙中山阐述的核心观点,为此孙中山进行了怎样的理论创新?(2)材料二认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各举一例加以说明。(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特点。解析:第(1)问,据“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可知,孙中山认为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与苏俄社会制度基本一致;“理论创新”据材料一中对底层民众的关注概括即可。第(2)问,“五四”前后的文化倾向在材料二中有明确的介绍,“五四”前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
52、思想,在不变革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利用西方科技;“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第(3)问,从对西方的态度变化、学习西方的层次、学习西方的目的等方面分析。答案:(1)观点: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与苏俄社会制度基本一致。创新:提出新三民主义。(2)“五四”以前,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如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康有为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其变法政治理论。“五四”以后,用新文化评析、批判旧文化,如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3)特点:由最初排斥到逐步接受甚至全盘西化;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历程;与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紧紧相连。特点类设问
53、的答题模板(1)阶段特征类考查某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一般从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归纳。考查某一历史现象发展的阶段特征,一般按照时间划分阶段来归纳特点。(2)历史专题类政治方面:内部的,可从政治制度和政策、政权变更、中央与地方关系、民族关系等方面进行归纳;外部的,可从外交政策和外交关系、国际关系格局等方面考虑。经济方面:可从经济政策、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繁荣状况等方面分析。思想文化方面:要注意体现时代特色,思想方面的特点可从对人们的思想解放作用或对新生事物的推动或阻碍作用方面思考,文化方面的特点要结合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状况进行思考。(3)历史概念类:特点本质(阶级属性)各方面状况(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方式手段、规模速度)新发展、新变化(比较)地位(最早、首创、领先)作用影响(广泛、深远、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