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1地理课时作业 1.4 地球的结构(湘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60231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地理课时作业 1.4 地球的结构(湘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1地理课时作业 1.4 地球的结构(湘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1地理课时作业 1.4 地球的结构(湘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1地理课时作业 1.4 地球的结构(湘教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1地理课时作业 1.4 地球的结构(湘教版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11地理课时作业 1.4 地球的结构(湘教版必修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1.人类对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A对地质构造的研究B对地震波的研究C对地热能的研究D对地质灾害的研究答案:B2地震发生时,在水中潜泳的人()A不会感觉到地震B会感到先颠簸后摇晃C会感到先摇晃后颠簸D会感到上下颠簸答案:D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分别是()A氮和铝B氧和硅C硅和铝 D氧和铝解析: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其次是硅,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答案:D4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A莫霍面 B上下地幔之间C古登堡面上部附近D内外地核之间解析:根据波的传播图可以得出正确结论。答案:C5下列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A大气圈 B水圈C生物

2、圈 D岩石圈解析:自地面向上,大气层可以延伸到数千千米的高空。根据人造卫星的探测资料,在20003000 km的高空,大气的密度与星际空间的密度相似,这个高度可以看作是大气圈的上界。答案:A6按照存在的位置和状态,水圈内的各种水体中与人类社会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海洋水 B陆地水C液态水 D生物水解析: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形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陆地水主要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答案:B7生物圈是指()A被生命强烈改造了的地球表面B在太阳系中,有别于其他行星的唯一特殊圈层C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D指地面以

3、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这一薄层解析: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这一薄层是其核心部分。地球区别于其他行星的条件不仅有生物圈还有水圈。答案:C8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A地壳 B下地幔 C软流层 D地核解析: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答案:C9有关地壳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壳由大陆和海洋组成B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5千米C地壳的厚度是不均的D地壳的物质结构与上地幔很相似解析:地壳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是地表至莫霍面之间厚度极不一致的部分,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地壳的物质结构与上地幔顶部很相似,因此A、B、D三项均为错误答案

4、。答案:C10地球内部各圈层中,地幔层的特点是()A平均厚度6070千米B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C平均每深100米,地温增高3CD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解析: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圈层,下界面在距离地表2900千米深处。地幔上层物质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由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起来叫做岩石圈,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答案:D读下图,回答1113题。11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B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D各圈层之间是相互制约

5、、相互联系的解析: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答案:C1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A地震波速度的变化B地球内部温度的变化C地球内部组成物质的变化D地球内部压力的变化解析:地球内部的结构,无法直接观察。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答案:A13有关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A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属于地壳的一部分B岩石圈位于上地幔的上部、软流层以下C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全部D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处于软流层以上解析: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答案:D14下图为“地球内部结构部分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6、1)图中A、B、C、D分别代表地球内部的某一部分,请写出各自的名称:A_,B_,C_,D_。(2)F、G分别是地球表层部分的_和_。(3)E为_面,此面深度在不同地区有何不同?地震波在通过此面时有何特点?这种特点说明了什么?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地壳、地幔、岩石圈、软流层的理解程度。地壳是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岩石圈除了包括地壳外,还包括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软流层处在上地幔上部。地壳厚度不均,陆地较厚,海洋较薄。因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上下物质成分有异,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也会改变。答案:(1)地壳 上地幔 岩石圈 软流层(2)大洋 大陆(3)莫霍 在大陆部分较深,最深处可达70千

7、米,在大洋处较浅,最浅处不足5千米,陆地部分平均深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深6千米。特点:在此界面处,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说明该深度处上下物质成分有改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2题。材料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损失严重,上海、宁夏、云南、重庆等10多个省区市均有震感。据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介绍,这次汶川发生地震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属于浅源地震,其破坏力度较大。材料二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地震时从震源向四周传播的弹性震动波叫地震波。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叫震中。震源到震中的距离叫震源深度。震中距观测点(如地震台)的距离称为震中距离。深度在

8、060千米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深度在60300千米的地震称为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地震称为深源地震。主震发生前的小震叫前震;主震发生后的小震叫余震。1有关此次汶川地震说法正确的是()A此次地震发生是由于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B发生地震时,离该地较远的山东测得震级为3级C此次地震上海等10多个省区市均有震感是由于这是一次浅源地震D此次地震汶川到震中的距离是60 km解析:此次地震发生地区属于大陆内部的地震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烈度有若干个。答案:C2关于此次地震的震源分布,说法正确的是()A一定是在地壳内 B是地幔内产生的C一定在下地幔处 D发生在岩石圈内解析:从材料中可知浅源

9、地震是深度在060千米的地震,结合各圈层的厚度,判断发生在岩石圈内。答案:D3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A BC D解析:石油是液体,横波不能通过,纵波通过时波速也迅速下降。图表示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由岩石构造进入石油矿藏时,横波立即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的状况,所以是正确的。答案:A2006年11月13日备受国际地质科学界关注的世界第一口白垩纪大陆科学钻井“松科1井”完成科学钻井,深度5000米。其是研究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时间与温室气体变化项目的重要研究内容。完成45题。4此科研井的深度在()A地壳 B地幔C软流层 D地核解

10、析: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约6千米,而该科研井深只有5千米,故深度应在地壳。答案:A5根据材料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各圈层之间没有联系B只有大气圈和岩石圈有联系C研究地球内部圈层只有通过地质钻探D地球各圈层相互联系解析:地球的各圈层是相互联系的。答案:D6图中的大圆、中圆和小圆依次所代表的地理概念是()A岩石圈、地幔、地壳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C岩石圈、地幔、地核D地球内部圈层、岩石圈、地壳解析: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岩石圈,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答案:D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

11、环境。结合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回答710题。7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解析:结合图中各圈层位置判断。答案:D8A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A B C D解析:A圈层为生物圈。答案:D9A、B、C、D四圈层中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的是()A大气圈 B水圈C岩石圈 D生物圈解析:水圈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当中。答案:B10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大气圈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

12、条件之一B水圈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圈层C生物圈是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的圈层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解析: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但和岩石圈的关系也较密切。答案:D11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甲_,乙_。(2)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地发出的地震波,B地测得地震震级为8.3级,B、E两点中能最先感到地震的可能为_,其原因是_。(3)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解析:本题考查地震及地震波的特征和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

13、。第(1)题,根据图中地球内部结构可判断甲为莫霍界面,乙为古登堡界面。第(2)题,由A到B地震波只通过地壳且通过的地壳距离长,平均波速慢,而由A到E虽距离远,但通过地幔,且通过地壳的距离短,平均波速远高于由A到B,所以E可能先感到地震。第(3)题,地震波中的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古登堡界面往下,横波消失。答案:(1)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2)E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高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所以由A到E的平均波速要大于由A到B的平均波速(3)过A点作地核这个小圆的切线。两线之间的地核及小圆以下区域即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见下图。12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上标出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等圈层名称。(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3)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_和_;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等圈层之间相互_、相互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4)请据图分析地壳厚度有什么特点,具体表现是什么?解析:根据地球的圈层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回答。答案:(1)略(2)大气圈水圈生物圈(3)氮氧联系制约(4)全球的地壳厚度是不均匀的,大陆地壳较厚,平均达33千米,高原和高山地区的地壳更厚,可达6070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只有6千米,各大洋的平均厚度也不相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