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0 ,大小:68KB ,
资源ID:260162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6016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四川省仪陇县文星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四川省仪陇县文星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1、四川省仪陇县文星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从战国时代开始,汉字出现了分场合使用的不同书体。一种是祭祀用书体,笔画比较繁琐;另一种是文书行政用的书体,笔画比较简略。据此可知,秦朝所统一的文字是A. 作为中央集权管理手段的文书行政书体B. 作为大一统国家象征符号的祭祀用书体C. 反映皇帝好大喜功而用笔画繁琐的篆书D. 基于方便推广考虑选择笔画简略的隶书【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秦统一之后的文字,具体的知识点是文字的演变。根据知识秦统一之后所有的文字是篆书,具体而言是小篆。在战国文字中的篆书有两类

2、,一种是笔画复杂的大篆有着明显的象形文字的特征,另一种是笔画相对简单的小篆,为此我们可以结合材料推断秦朝的时候选用的笔画简单的小篆作为统一的文字,而统一文字也是加强统一维护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故先秦主要是中央集权管理文书行政用的故选择A选项;B选项祭祀用书体笔画复杂不符合小篆和大篆相比的特征,故排除;C选项笔画繁琐不符合小篆和大篆相比的特征,故排除;D选项统一之后的官方文字是小篆而非隶书,故排除.【点睛】本题虽然是一道基于文字演变的题,但是也考查了史学素养和史料实证,为此我们应该知道这个题与教材知识的衔接点。这个衔接点就是文字演变的大趋势,是由繁到简的演变,如果同学们能够掌握这个趋势,本题也就

3、很容易做出来了。2.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 选贤举能,唯才用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少府掌管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掌管皇室宗族事务”的信息说明秦朝的官职中大多是掌管皇家的事务,这说明家国一体的特点,故B项正确;A项不是古代政治制度的本质,属于现象;C项属于选官制度,不符合题意;D项不是材料本质反映,排除。3.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专制体制。秦王嬴政改称“皇帝

4、”,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西汉建立后,刘邦为改变朝仪无度的状况,命儒士叔孙通制定新朝仪。他们都是为了A. 突出皇帝的至尊地位B. 削弱丞相在百官中的影响C. 确立中央政府的权威D. 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A【解析】“秦王赢政改称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体现了皇帝独尊,“刘邦为改变朝仪无度的状况,命儒士叔孙通制定新朝仪”,也是为了强化皇帝的尊贵地位,故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皇帝制度。皇帝制度内容有: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和皇位世袭。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体现皇帝独尊,皇帝独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全,体现皇权至上。4.秦

5、始皇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极其重大的影响,以下对于秦始皇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 完成了统一,使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繁荣B. 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C. 统一了度量衡、货币、文字,有利于全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D. 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称雄的局面【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秦始皇在位时,完成了统一,但他却征发繁重的徭役、制定严酷的刑罚,使人民生活不能安定,经济发展也没能达到繁荣,一定要注意的是本题是考查“不正确的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始皇的评价

6、5.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A. 颁布秦律,依法治国B. 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C. 丞相掌握大权D.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考查秦朝的郡县制度。秦朝建立后,废分封,行郡县,官员不再世袭,没有封土,把地方官员的任免权收归了中央,故B正确。AC项不是从官员的任命方式上进行分析的;D项只是说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未体现官吏的选拔方式。因此ACD均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6.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

7、出于郡县吏。”苏东坡这段话所评论的应是三代至汉代A. 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B. 选官制度的变化C. 专制皇权的逐步确立D. 教育事业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夏商周三代以学在官府为主要的教育形式,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文化活跃,养士成风,汉代官员的选拔应该是来自全国范围的察举和征召,这些反映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选官制度的变化,不是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选官制度的变化,与专制皇权的确立无关;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选官制度的变化,不是教育事业的发展。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8、7.北宋建国后,宋太祖因“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故“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这主要反映了宋初A. 重文抑武的治国理念B. 政治腐败激化阶级矛盾C. 科举制利于选拔人才D. 积贫积弱局面已经出现【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宋代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依据材料“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和“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可知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武将藩镇割据的教训,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这体现了宋太祖“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宋太祖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与政治腐败和阶级矛盾无关;C选项错误,材

9、料主要体现的是“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并未体现科举制;D选项错误。宋初尚未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8.有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从制度变革层面有了一定的进步。其主要依据是A. 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B. 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C. 皇帝逐渐放松对政府部门控制D. 三省体制下,可以减少决策失误【答案】D【解析】【详解】“三省六部”制度下实行皇权之下的集体决策,从决策、审核到执行,形成一整套制度,这样和“三公九卿”制度相比,可以减少决策的失误性,D正确;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不是实质变化,A错误;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10、是明朝时期废除宰相之后,B错误;“三省六部”是通过分散相权来加强君主权力,C错误。9.据南齐书记载:在凭“世资”取官的九品中正制下,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甚至成为公卿一类的高官。这说明九品中正制A. 为新生政权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B. 为平民入仕开辟了一条便捷途径C. 不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合理流动D. 使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甚至成为公卿一类的高官”表明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做官依据,世家大族垄断重要官职,门第底下享受不到政治权利,不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合理流动,故C项正确,B项错误;“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不能真正选拔出优秀人才

11、,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下,“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选拔官吏的权力不在中央,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甚至成为公卿一类的高官”结合所学九品中正制的知识解答即可。10.明太祖曾作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明太祖这样辛苦主要是因为他A. 废除了丞相制度B. 设置了军机处C. 扩大了六部权限D. 推行了行省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君主专制强化措施。注意提取材料中明太祖这一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丞相设六部,正是因为废除了丞相,才如此辛苦。军机处

12、是清朝设置的,排除B;行省制度是元朝实行的,排除D。C说法不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的措施。11.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 都是法定的中央机构B. 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 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 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答案】C【解析】【详解】明代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大学士拥有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清朝军机大臣按皇帝旨意拟写诏令,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因此二者的共同之处是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故答案为C项。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排除A项;军机大臣只是

13、跪受笔录皇帝的旨意,没有参与决策权,排除B项;二者均没有“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的职权,排除D项。【点睛】比较型选择题是把两个以上的历史人物、事件或现象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以考查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从试题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前者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考查它们的相同点;后者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历史现象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空间的表现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本小题属于类比型试题,解答此题首先要看各自体现出的特点,再找出两者的共同点。回答此类试题一定要审准试题的比较点和要求,注意结合课本内

14、容逐一辨析备选项,然后选出正确答案。12.近年来,随着康熙王朝甄嬛传等电视剧的热播,以子嗣夺嫡、后宫争宠与为主题的古装剧十分火热,令观众津津乐道。抛去艺术夸张成分,导致古代社会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源是A. 家国一体B. 自然经济C. 儒家礼制D. 君权至上【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古代帝王的君权至上,而王位继承又是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以致子嗣夺嫡与后宫争宠的现象屡屡发生,故D项正确。家国一体是指国家与帝王的关系,与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不符,排除A。自然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与材料强调君权至上导致“子嗣夺嫡、后宫争宠”的现象不符,排除B。儒家礼制有利于政治统治

15、秩序的稳定,而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根源,排除C。【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以子嗣夺嫡、后宫争宠与为主题的古装剧十分火热,令观众津津乐道”,紧扣设问要求“导致古代社会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源”,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内容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13.讽刺19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现象的一副对联写道:“竹枪一支,打得妻离子散,未闻炮声震地,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这反映了A. 外敌武力入侵的灾难B. 中国人惧怕洋枪洋炮C. 科学技术产生巨大威力D. 吸食鸦片危害无穷【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19世纪上半期“竹枪一支,打得妻离子散,未闻炮声震地,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

1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吸食鸦片危害无穷。因此选D。ABC都不符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背景14.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A. 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 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C. 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D. 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

17、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正确。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属于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故B错误。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错在“由内地向沿海”,故C错误。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属于甲午战争的影响,故D错误。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潮流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影响15.大国崛起解说词中有这样一段话:“1900年,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法国巴黎的世界博览会上有一次集体亮相,他们充分展示着各自的工业实力和创造发明1900年,还是这些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次“很不光

18、彩的集体亮相”是指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D【解析】由“1900年”和“这些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指1900年到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选D;A为1840-1842年,B为1856-1860年,C为1894-1895年,时间不符,排除。点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00年”,结合所学,容易判定ABC时间不符,排除。16.1938年3月,国民党在武汉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抗战建国纲领,指出:“加紧全国军队制政治训练,使全国官兵明了抗战建国之意义,一致为国效命;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并训练华侨抗战,指

19、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共同抗战,并在敌后发动普遍的游击战。”这个纲领A. 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 放弃了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C. 表明了抗战初期政府积极抗日的决心D. 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充实民众武力,并训练华侨抗战,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共同抗战,并在敌后发动普遍的游击战。”的信息说明当时的国民政府抗战初期政府积极抗日的决心,故项正确。中已经形成;中放弃说法错误;中是抗战胜利。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抗日战争国民政府抗战17.1937年,四川大学校长任鸿隽回忆:“吾父在日,无日不思返

20、浙江原籍。吾辈则乡土观念较轻,以为吾中国人自命为中国人足矣,于此中复自画为某省某县人,有何意义?”据此可知,任鸿隽A. 较之先辈乡土观念较轻B. 有“中国”观念无乡土意识C. 志在抗日无暇顾及乡土D. 认为省县户籍管理没有意义【答案】A【解析】 “吾父在日,无日不思返浙江原籍。吾辈则乡土观念较轻,以为吾中国人自命为中国人足矣”体现了任鸿隽和先辈相比较,乡土观念较轻,故A项正确;乡土观念较轻并不等于无乡土意识,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在民族危机严重的背景下,知识分子更看重国家身份而淡化乡土意识,但并不是无暇顾及乡土,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谈及省县户籍管理,故D项错误。18.冯玉祥以方振武为北路前敌总

21、司令,吉鸿昌为北路前敌总指挥。中国共产党所掌握的二师、五师、十六师及十八师均为这次北征的主力,北征最终收复多伦。这支北征的军队是A. 国民革命军北伐军B.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C.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D. 东北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冯玉祥”、“吉鸿昌”、“共产党”、“多伦”等信息,可以得出这支北征的军队是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故选C。国民革命时期中共没有武装领导权,故A项错误。收复多伦属于局部抗战时期,B选项中的八路军是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之后的称号,故B项错误。材料中信息与东北军不相符合,故D项错误。【点睛】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帮助下,由冯玉祥、吉鸿昌、方

22、振武等爱国将领于1933年在华北北部察哈尔组织的部队,是中国爱国将领冲破政府当局错误的对日妥协政策而进行抗日斗争的典型。19.1944年,蒋介石在致罗斯福的电文中说,中国参加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不仅代表中国,而且代表着过去在国际会议中毫无发言权的亚洲人民。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 致力于战后国际社会新秩序的建立B. 积极支持亚洲邻国的民族解放运动C. 开始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D. 争取英美盟国援助东方战场的抗战【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代表亚洲人民”反映了当时的中国致力于战后国际社会新秩序的建立。因此A正确。从1942年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时,中国就开始在国际事务中担

23、任重要角色,排除C。B项和材料无关,排除。D项和材料不符,排除。20.1935年林语常曾痛心疚首地评论道:“1911年的革命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它不过是粉碎了一个皇权,而剩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此评论A. 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B. 认为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C. 为辛亥革命不彻底而深感惋惜D. 强调革命未根本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信息,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本题实际上考查辛亥革命相关内容对辛亥革命不彻底性的认识。根据关键信息“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剩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

24、和呛人的尘灰”等,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明显不符合题意;B项“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材料无从体现,具有片面性;D项表述表述正确,但与题干材料内容无关。进一步可知,C项表述准确,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对辛亥革命不彻底性的认识21.“孙中山提倡的、一直被有身份的中国人当成非法行动来回避的武力推翻清王朝,这个时候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支持。”这一情况出现在A. 甲午中日战争后B. 黄花岗起义后C. “预备立宪”后D. 义和团运动后【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说的有身份的人指的是支持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的立宪派和旧官僚,这些人逐渐的倾向革命,主要是因

25、为清政府的预备立宪的举措让他们失望。甲午战争后、义和团运动后、黄花岗起义后,还有相当多的人对清政府抱有幻想,如立宪派,故排除ABD。故答案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名师点睛】辛亥革命的背景:(1)社会背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特别是辛丑条约签订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4)组织条件: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等团体,后来创建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5)思想条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革命派与改

26、良派展开思想论战。(6)军事条件:革命党人多次发动武装起义。其中皖浙起义和黄花岗起义最为著名,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革命时机日益成熟。(7)清王朝: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进一步陷入孤立。(立宪派倾向革命)22.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A. 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 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C. 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D. 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答案】C【解析】解题时可根据材料“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

27、”“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目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历程,解答时结合所学知识逐项分析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发生于1927年,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长征途中,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于1930年写的文章,阐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而“工农武装割据”提出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B。结合所学,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发动多次武装起义以挽救革命,在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改向井冈山进军,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探索出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1945年抗日战

28、争胜利前夕中共七大召开又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故C正确。结合所学,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长征途中,井冈山道路是在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探索出的革命道路,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创作的关于抗日战争的文章,排除D。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的历程,题目难度不大,但是关键在于考生在复习中要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厘清历史发展脉络,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后联系。如本题只要学生在复习中理清了中共党史的脉络,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23.20世纪7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主要有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

29、五项原则中日友好条约签订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注意题干时间“20世纪70年代”,结合所学可知,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错误,均是20世纪7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故C项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24.梭伦曾被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赞誉为“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他A. 不再以出身划分公民等级B. 彻底化解了雅典社会矛盾C. 向所有公民开放各级官职D. 按照地域选出五百人会议【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以知道,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度,根据财产多少把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打破了贵族凭借高贵的血缘世代享有政治特权的局面,因此被柏

30、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赞誉为“优良的改革家”,故A项正确。梭伦改革并没有使贵族和平民的矛盾彻底化解,故B项排除。第四等级不能担任何官职,故C项错误。D项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措施,故D项错误。25.“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上述条文所体现的原则是A. 中央集权原则民主原则B. 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C. 自由平等原则权力制衡原则D. 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原则【答案】B【解析】材料论述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体现出总统和国会之间权力制衡的原则,故B正确;A和D属于联邦制的原则;C中原则材料没有体现,排除。点睛:美国共和政体体现的政治理念(1)民主原则:总统和

31、国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实行任期制。(2)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3)中央集权原则:一个统管所有地区、指挥全部军事力量的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掌管着统一的联邦财政;一个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之上的联邦司法体系。26.法国巴黎公社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共同点是A. 有科学理论和成熟政党的指导B. 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 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了现实D. 建立新型最高权力机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巴黎公社缺乏科学理论和成熟政党的指导,最终失败,A、C可以排除;二者都属于无产阶级革命,B项错误;巴黎公社成立了公社的最高权力机关公社委员会,

32、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故D项正确。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巴黎公社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的建设俄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27.二月革命是一个“料想不到”的奇迹,在短短的8天之内瓦解了统治俄国几个世纪的沙皇政权。促成这一“奇迹”的因素主要是A. 列宁的英明领导B. “一战”激化了各类矛盾C. 四月提纲的提出D.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建立【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在1917年4月才回到国内,他没有直接领导二月革命,故排除A;“一战”进一步激化了各类社会矛盾,俄国已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一场革命不可避免,所

33、以二月革命很快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故选B;四月提纲的提出是在二月革命后,故排除C;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建立是在推翻沙皇统治后,故排除D。28.20世纪90年代,有人评论国际局势说:“当今世界,巨人林立: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国是萎缩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说这一评论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那它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A. 当今世界是日本、俄罗斯、欧盟、中国和美国共同主导的五极世界B. 众多“巨人”的出现标志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正式形成C. 到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才呈现出多极化趋势D. 世界多极化格局正在形成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

34、复杂的过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政治格局呈现“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但多极化格局远未形成;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故A、B、C三项的表述都与史实不符。因此选D。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当今国际局势。29.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东欧和苏联普遍进行了改革,但最终却出现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结局。从根本上说,这些国家的改革都没有解决A.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B. 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C. 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问题D. 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东欧

35、和苏联普遍实行改革,但是没有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僵化的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致使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滋生和积累,最终导致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计划和市场都只是调节经济的手段,这些国家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僵化的经济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C选项错误,这些国家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自身的因素,不是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问题;D选项错误,这些国家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僵化的经济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不是没有解决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问题。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30.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这是本世纪继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雅

36、尔塔体系以来世界格局的第三次变化。导致每次世界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 大国对外政策的改变B. 大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C. 大国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D. 新兴势力的崛起【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根本上说是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所以答案选B。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世界格局变化世界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二、材料分析题(共2小题,共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49年周恩来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对于美国帝国主义我们一定

37、要采取严肃的态度,使他们了解中国是不可欺侮的,即使对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不能有所依赖。材料二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又提出:我们在国际上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阵线的一方面,并明确宣布“一边倒”。材料三 1948年杜鲁门说:“世界正处于大变动当中,革命正从大多数无所为的国家蔓延开来,共产主义正充分利用这个机会。自由的方针再次受到挑战。这一次是来自一个新的强大地区,即苏维埃俄国,我们必须重新武装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盟友。摘自杜鲁门回忆录材料四 1972年尼

38、克松访华,对毛泽东来说:“事关紧要的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哲学,重要的是它对世界其他部分对我们的政策。”对周恩来说:“过去我们有时候曾是敌人,今天我们有巨大的分歧,使我们走到一起的,是超越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无论你和我,我们俩都必须把自己的国家生存放在首要地位。摘自尼克公回忆录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说明周恩来的外交原则立场是什么?有何意义?(2)材料二反映“二战”后形成了怎样国际格局?毛泽东这段讲话指的是什么?(3)杜鲁门和尼克松分歧是什么?二者有无本质分歧?为什么?(4)尼克松的话被周恩来、毛泽东所接受,说明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外交原则是什么?【答案】(1)外交原则立场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

39、交方针。意义: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独立是国家生存的基础,近百年来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压迫、丧失民族独立的历史使中国人民对民族独立有特别深刻的认识。(2)国际格局:出现了社会主义阵营和帝国(资本)主义阵营对峙的国际格局。毛泽东所指:“一边倒”,思想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一致,使毛泽东对苏联采取了完全认同的态度。(3)分歧是:杜鲁门采取了较为强硬的冷战政策;尼克松采取了较为务实的外交政策,不排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立但有着共同国家利益的国家。二者无本质分歧,因为他们的政策都维护了美国的国家利益。(4)基本外交原则是:维护国家利益是国家外交的基本原则。【解析】【详解】第(1)题,第一个设问,根据材料“中

40、华民族独立的立场”结合新中国外交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我们的立场是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方针。第二个设问,根据第一问和所学知识,我们推知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第一个层意义是对于新生的民主政权的维护,第二层意义是对于独立和主权的维护。第(2)题,设问一国际背景需要结合教材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和材料中的“我们在国际上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阵线的一方面”可以推出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峙。设问二根据材料“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可以得出我们根据斗争经验和国际形势坚持“一边倒”的战略。第(3)题,设问一根据材料三“这一次是来自一个新的强大地区,即苏维埃俄国,我们必

41、须重新武装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盟友”可以推知反对共产主义推行冷战,根据“过去我们有时候曾是敌人,今天我们有巨大的分歧,使我们走到一起的,是超越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结合课本知识得出尼克松的外交比较务实。设问二,根据材料“必须把自己的国家生存放在首要地位”可以推出决定国家外交政策的关键是国家利益,所以我们可以判断两任美国领导人都是为了美国的利益实行具体的外交政策。第(4)题,通过周恩来的“必须把自己的国家生存放在首要地位”可以推知影响外交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根本的是国家利益。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根据不同的国情采用不同的政治体制,才能促进每个国家的发展。权力集中于中央在中国当时是一

42、种普遍的政治体制,这一点从秦朝开始体现的很明显。虽然地方权力有时会威胁中央,但集权在古代中国是一个常态这应该是没有异议的,这说明其实用性很强。也就是说,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与中国的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作为封建国家的管理体制中国产生了高于同一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解胜华中央集权制度的利与弊材料二 在和英国打的时候,十三个邦(州)联合起来,等到把英国打败后,各自还是分散治理。1777年召开“大陆会议”,通过了邦联条款,宣布结成“永久性的同盟”,名称叫“美利坚联邦”(中文译作“美利坚合众国”)。各邦(州)仍保有自己的独立自主权,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越来越复杂,有些人就主张

43、应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管理这个联邦。于是1787年各邦代表举行了一次有名的会议,史称“联邦制宪法会议”。资中筠美国十讲(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朝与美国的政治创举,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与美国政治制度的本质区别,并分析其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制度的认识。【答案】(1)创举: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美国:联邦制。背景:秦朝:战国长期分裂,兼并战争频繁;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增强,统一全国;铁器牛耕使生产力得到发展,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变;法家思想提供理论支撑。美国:政治上是松散的联盟,

44、邦联政府软弱无力,州权较大;各地骚乱,社会动荡;财政不统一,制约经济发展(或答中央无关税权,既难以抵制英国商品倾销,又阻碍州际贸易);启蒙思想的影响。(2)区别:秦朝:封建君主专制;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作用:秦朝: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化;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维护了国家统一;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美国:加强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权力,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权力,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利益;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开创了近代民主政体的新模式,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3)认识:政治制度要与国情相适应;政治制度应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政治制度可以相互借鉴等等。【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创

45、举,根据材料一中的“中国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和中国的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据材料二“1787年各邦代表举行了一次有名的会议”,可以直接回答两国的制度的名称;第二小问背景,材料中显示了中国的秦朝和美国和一七八七年宪法,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中国秦朝和美国独立后所面临的不同情况,中国秦朝,分封制被破坏,刚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社会生产力有了大发展,出现了铁器牛耕,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变,法家思想为统治者采用,而刚刚独立后的美国,由于邦联政府的无力,使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受阻,加上启蒙思想的影响,两国走上了不同的政治道路,出现了不同的政治制度。(2)第一小问区别,根据材料一中的

46、“中国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和中国的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可以看出中国秦朝的是封建君主专制,材料二中显示了美国在1787年制了一个宪法,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美国根据1787年宪法走上一条资产阶级共和制的道路;第二小问作用,材料一中有“中国产生了高于同一时期世界上其它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再结合所学可以知道,秦朝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后,对国家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以从政治上维护国家统一,经济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历朝沿用等方面说明,美国在建立了共和政体后,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保持了社会稳定,被其它国家效仿,开启了近代民主政治的新模式,对比作答即可。(3)材料一中的“中国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和中国的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越来越复杂,有些人就主张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管理这个联邦”,显示出了制度要和国情相适应,并且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还可以相互借鉴,从而得出答案。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宪法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