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
2、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
3、搂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
4、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生活在城市,会经常遐想乡村恬淡意境,其重要原因是多数人的根在乡村。B. 想要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C. 只要村
5、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D. 保护古村落,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使其成为受益者。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现实中古村落锐减现象写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保护古村落的建议。B. 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名言,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C. 围绕“守护好村落,才能守护好乡愁留住根”的论点,作者分析了原因及做法。D. 铜关侗寨的事例从反面印证了保护古村落见物更要见人,保护的基础才更坚实。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近些年来传统村落数量锐减,其中缘由包括过度商业开发和相关法律
6、法规不完善等。B. 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即使在城镇化的今天它也有重要意义。C. 美丽乡村之所以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归宿,是因为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D. 冯骥才的感叹恰恰反映出作家对城镇化大潮来势凶猛、古村落保护时间紧迫的担忧。【答案】1. A 2. B 3.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B项,“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根据第三段结尾部分内容“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可知,文章意在强调“保护村落、振兴乡村”,有助于我们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
7、的问题。而不是选项中说的“推进城镇化”。C项,“只要就”关系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最后一段,原文为“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原文是“唯其如此才能”。D项,“不是而是”关系错,相关信息在文章第四段,原文为“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项,“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说法错误,结合原文内容“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村落承载
8、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可知,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村落对于中华文明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是因为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说法有误。原文中说“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选项范围失当,缺少“有人说”和“多数”的限制词。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
9、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阋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
10、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材料二: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日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园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姝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
11、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
12、淡扫峨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差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村料三: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與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器传播形成对照
13、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釆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羨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試。“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
14、学”和“文化”的本质。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
15、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4.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B. 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C.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姝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D. 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5. 下列对上述材料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A. 三则材料都谈到
16、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B. 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C. 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最后一段的抒情性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D. 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6. “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答案】4. B 5. C 6. “中国诗词大会”带领人们重温经典诗词,从而
17、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位,让人们在原本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发现了诗意和远方;“中国诗词大会”所选择的诗歌都很接地气,从而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吸引人们爱上古诗词,有助于推动古诗词的普及;“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的爆红,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中国诗词大会”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催生了国人的文化自豪感。【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都充分肯定了积极的社会影响”说法绝对,材料三的看法有所保留。原文说,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C项,材料三选取武亦姝的例子并不是为了“说明腹有诗书气
18、自华的道理”,而是为了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D项,“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理解有误,三则材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 都抱以乐观的态度。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重在肯定“中国诗词大会”的现实优点,是乐观的态度;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材料三认为,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也是乐观的态度。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A项,“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
19、普遍看法”理解有误,第三则材料是部分教育界人士的观点,不一定能代表观众们的普遍看法。B项“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理解不准确,三家媒体的受众有交叉。D项“三则材料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理解有误,材料二是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题干表述为“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解答时就应该锁定相关的答题区间。材料一中,从文本中“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
20、。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可以概括出“发现生活的诗和远方”;材料二中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可以概括出“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吸引人们爱上古诗词,有助于古诗词的普及”;材料三中“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可以概括出引发了人们对教育的思考和文化传承的思考;材料二中,
21、“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可以概括出“可以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献给艾青的红玫瑰曹积三十多年过去了,那束红玫瑰,依稀仍在眼前灿灿地绽放着。按说,送仙逝者驾鹤西去,应献白色或黄色的菊花,可我觉得,艾青是浪漫的诗人,更是世俗的反叛者,他一生追逐太阳,为光明战斗,为光明歌唱,献一束充盈着太阳颜色的红玫瑰更为合适。于是,那天,我捧着一束如火的红玫瑰,赶到东四十三条97号艾老的府上送他远行。高瑛大姐欣喜地对我说:“艾青喜欢红玫瑰。”我感到一阵宽慰。后来得知,艾老走后,
22、赶来献花的人络绎不绝,所献之花,满满地拉了两卡车,还没有运完。戴红领巾的时候,我因读到大堰河,而晓得了艾青。岂料这位可敬的诗人命途多舛。他的诗集一度被图书馆“禁借”,为此,我曾备感困惑和惆怅,但不管有人怎么往他身上泼污水,那些美丽的诗行仍令我的心头发烫。值得庆幸的是,波诡云谲里,虽经七灾八难,他终于挺了过来,如同涅槃的凤凰。然而,直到1988年的初秋,我才得以见到心仪多年的诗人。那是一个下午,北影有个剧组开机,约我去写点什么。并告诉我说,拍摄地点在东城丰收胡同21号四合院。到了那里才知道,那是艾青的家。处于京华一隅的这个小院,像是远离尘嚣,别有一番天地,它静谧、安适,特别是那斑红灿烂的花木和葡
23、萄架上缀满的果实,更平添了几分温馨。拍戏,是个扰人的活儿,把原本整洁的院子弄得很凌乱。艾老的夫人高瑛大姐古道热肠,对此毫不介意,还替剧组找东拿西,不停地张罗着小憩时,她从葡萄架上,剪下葡萄,请大家尝鲜。就在这时,我望见艾老透过书房的窗子,正笑吟吟地望着我们。我急忙去向他问好。那天,艾老身着中山装,笑容可掬,热诚得如同相识多年的朋友。我们聊起了电影,他告诉我,他很喜欢电影,在延安的时候,放的是几部苏联的原版影片,一边放,一边由萧三翻译,人们看得津津有味。如今,我们国家的电影进步很大,可惜,他眼力不济了。他说:“银幕,是神奇的王国,可以充分展示才情。艺术家描画人物,表现命运,可以呈现一种诗境和画境
24、,让人羡幕。”我说:“艾老的许多诗,不仅富有哲理,而且有画境,就像一幅幅电影的定格镜头,让人遐想,充满魅力。”他笑了。艾老夫妇对电影的喜爱与支持,让人心里暖暖的。1990年春天,我编罢中国影人诗选,想到这是历史上首部电影人的诗选,序请阳翰笙阳老写就,封面题字非艾青艾老莫属。我便把想法告诉了高瑛大姐,大姐爽快地说:“我去说,艾青肯定会答应的!”艾老果然满足了我的心愿。谁能料想,就在艾老为中国彩人诗选题签后的第三天,1990年3月21日,他去中纪委招待所参加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编委扩大会时,跌倒在洗手间里,右臂不幸骨折。最后,时年八秩高龄的文老,不得不切除了右肱骨头,装上了人造的假体。此后,再也无法
25、自由运笔,挥毫题字了。中国影人诗选竟成为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题签!当我再去拜望艾老时,艾老满面春风,没有因为装了金属假肢而沮丧,尽管有说不出的痛苦,但坚强、坦然、幽默依然。高瑛大姐告诉我,艾老曾与探望他的诗人邹荻帆有过一番苦涩的趣谈,说道:“我这个人真奇怪,1957年打成右派之后,老是在右边出毛病。1959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场割麦子时,镰刀把右腿膝盖割了个大口子,一个多月不能治,也不能走,更不能打弯,受了很多罪。文革期间,在连队阴暗的地窝子里住了五年多,里面没有电灯,在煤油灯下读圣书,还要写这个写那个,又缺少营养,瞎了右眼。1988年在自己家小院里跌了一跤,右眼眶起了个大包,引起脑血肿。
26、这一次又摔断了右胳膊,真是太巧了,都是发生在右边。”说罢,朗然一笑艾老笑谈天灾人祸,风雨淡定,真乃豁达人生!诗坛的巨人走了,已经13年了,但悠长的岁月抹不去对他的敬重和怀念。这敬重和怀念,就是我们献给他永不凋零的红玫瑰。(选自文汇报,有删节)7.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艾青深受人们的敬重,这一点从其逝世后,“赶来献花的人络绎不绝”中可见一斑。B. 诗人艾青命运多舛,其诗集被“禁借”,但他的大堰河仍激励着作者奋勇前行。C. 作者对艾青家中的花木、葡萄架及葡萄的描写,渲染出一种静谧、安适、温馨的氛围。D. 作者认为,艾青的诗歌和电影有相通之处,富有哲理,画境美,让人
27、遐想,充满魅力。8. 作者运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来写自己与艾青的交往?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9. 结合全文,探究“红玫瑰”的内涵及作用。【答案】7. B 8. 倒叙。作者先由送红玫瑰参加艾青葬礼写起,接着写自己与艾青的第一次见面,再由“当我再去拜望艾老时”过渡,记叙了表现艾青乐观、豁达的性格的两件事,最后以议论作结。 9. 内涵:“红玫瑰”指作者参加艾青葬礼时所送的红玫瑰;“红玫瑰”又是艾青“浪漫、反叛世俗、讴歌光明”性格的具体体现。作用:结构上:文章由红玫瑰开篇,以红玫瑰贯穿全文,是作者行文、抒情的线索,彰显了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借“红玫瑰”表达了作者对艾青的敬重和怀念。【解析】【7题详解】本题
28、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B项,“但他的大堰河仍激励着作者奋勇前行”错误。根据原文 “但不管有人怎么往他身上泼污水,那些美丽的诗行仍令我的心头发烫。值得庆幸的是,波诡云谲里,虽经七灾八难,他终于挺了过来,如同涅槃的凤凰”可知,原文中写的是艾青先生经历灾难挺了过来,并没有提到作者因大堰河的激励而奋勇前行。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叙述手法的分析判断能力。考生要掌握不同写作顺序有哪些,比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的特点及作用,能够结合具体文章,通过梳理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来分析写作顺序,并能分析采用这种顺序的好处。题目是,作者运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来写自己与艾青的交往?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全文
29、共8段。第1段“按说,送仙逝者驾鹤西去,应献白色或黄色的菊花,可我觉得,艾青是浪漫的诗人,更是世俗的反叛者,他一生追逐太阳,为光明战斗,为光明歌唱,献一束充盈着太阳颜色的红玫瑰更为合适”,写作者送红玫瑰参加艾青葬礼。第2段“戴红领巾的时候,我因读到大堰河,而晓得了艾青”“直到 1988 年的初秋,我才得以见到心仪多年的诗人”,这是过度段,写少年时对艾青仰慕,终于见到了心仪的诗人。第3段“那是一个下午,北影有个剧组开机,约我去写点什么。并告诉我说,拍摄地点在东城丰收胡同 21 号四合院。到了那里才知道,那是艾青的家”,顺理成章写与艾青的第一次见面;第4段“那天,艾老身着中山装,笑容可掬,热诚得如
30、同相识多年的朋友。我们聊起了电影”写与艾青交谈的过程。第5段“1990 年春天,我编罢中国影人诗选,想到这是历史上首部电影人的诗选,序请阳翰笙阳老写就,封面题字非艾青艾老莫属”“1990 年 3 月21 日,他去中纪委招待所参加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编委扩大会时,跌倒在洗手间里,右臂不幸骨折中国影人诗选竟成为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题签”,写作者请艾青题字以及艾青右臂骨折,装上了金属假肢。第6、7段“当我再去拜望艾老时,艾老满面春风,没有因为装了金属假肢而沮丧,尽管有说不出的痛苦,但坚强、坦然、幽默依然。高瑛大姐告诉我”写艾青乐观、豁达的性格。第8段,呼应开头,表达对艾青的敬重、怀念。纵观全文,由开
31、头参加葬礼,引出关于艾青的回忆,这是倒叙的写法。【9题详解】本题考查探究物象的内涵及作用的能力。物象的内涵通常与其特点以及文章中人物的特点及主题有关联;物象的作用可从结构、人物、主题的等方面分析。题目是,结合全文,探究“红玫瑰”的内涵及作用。首先探究“红玫瑰”的内涵。结合第1段“按说,送仙逝者驾鹤西去,应献白色或黄色的菊花,可我觉得,艾青是浪漫的诗人,更是世俗的反叛者,他一生追逐太阳,为光明战斗,为光明歌唱,献一束充盈着太阳颜色的红玫瑰更为合适”,不难看出,“红玫瑰”指作者参加艾青葬礼时所送的红玫瑰;“红玫瑰”又是艾青“浪漫、反叛世俗、讴歌光明”性格的具体体现。然后分析“红玫瑰”的作用。“红玫
32、瑰”出现在开头,由它揭示了艾青的形象和性格“浪漫、反叛世俗、讴歌光明”,以下行文写作者与艾青的交往等事件,处处体现了艾青的这种性格和形象。因此,红玫瑰贯穿全文,是作者行文、抒情的线索,彰显了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而“红玫瑰”象征的正是艾青的性格、精神与气质,是作者歌颂的艾青的精神品质的集中体现,作者借“红玫瑰”表达了作者对艾青的敬重和怀念。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李白传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33、”。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
34、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选自唐才子传10.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B. 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C. 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D. 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11. 下列对文中所涉及
35、划线字的有关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人常说的“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乐春秋。B. 皇帝的命令称“诏”“敕”“圣旨”“谕旨”“上谕”等。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称为“矫诏”。C. 文中“不知翰林至此”,此处应指“翰林学士”,是朝廷中负责起草皇帝诏书的。古代负责诏书起草的工作非常重要,实际上是参与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工作。D. 辟:帝王召见并授与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B. 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
36、。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C. 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D. 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官府赦免李白的死罪。13. 把下例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2)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答案】10. C 11. C 12. D 13. 高力士以此为羞辱,就指摘李白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妃。李白漫游到并州,见到郭子仪,感到此人非同寻常,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到这时,郭子仪向朝廷申请解除自己的官爵来
37、赎免李白的死罪,于是皇上下旨把李白改判为流放夜郎。【解析】选自唐才子传作者:辛文房 年代:元【10题详解】试题分析:“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表示对象和事件,不要断开,“旁若无人”一个词语不要断开。故选C。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表示对象和事件,不要断开,“旁若无人”一个词语不要断开。【11题详解】试题分析:C项,“实际上是参与国家
38、重大事务的决策工作”理解不正确。只是一种头衔,故选C。【12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D项,“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应为“李白有恩于郭子仪”。故选D。【13题详解】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耻” “之” “摘” “以”“奇” “其” “至是” “请官”的分析。参考译文:李白,字太白,崤山以东人氏。母亲梦见长庚星生下了他,于是用“白”作他的名,用“太白”作他的字。李白十岁时就通晓五经,他自己梦见笔头长出花来,此后他天赋过人,才华横溢。李白喜欢纵横之术,练习剑术为打抱不平,他不看重钱财,
39、乐于施舍。又客居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住在徂徕山中,天天设酒痛饮,号称“竹溪六逸”。天宝初年,李白从蜀中来到京城长安,当时他的本领尚未施展,就把自己所作的诗歌献给贺知章看,贺知章读到蜀道难一诗时,感叹地对李白说:“你啊,是被贬谪到人间的仙人。”于是,解下自己身上的金龟饰物来换酒,与李白整天为乐。于是向玄宗推荐了李白。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与他谈论时局国政。李白献上颂文一篇,皇上很高兴,赐给他饭食,并亲手为他调匀肉汤,降旨任命李白为翰林供奉。李白曾在皇上面前大醉,起草诏书,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以此为羞辱,就指摘李白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妃。皇帝每次想要给
40、李白官做,贵妃总是阻止。李白更加高傲放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饮酒八仙人”。后来他恳求回乡。玄宗赏赐给他黄金,下诏让他回家。李白云游四方,打算登华山,带着醉意跨在驴身上,路过县衙门,县令不认识李白,十分生气,派人把李白带到公堂上问道:“你是什么人,敢这样无礼!”李白在供词中不写姓名,只写:“呕吐后曾使皇上用手巾擦嘴,吃饭时皇上亲手为调匀肉汤,写字时杨贵妃捧着砚台,高力士帮着脱靴。在天子殿门前尚许我纵马奔驰;华阴县衙门口,却不能骑驴而过?”县令看了,又惊又愧,忙行礼道歉说:“不知道是翰林学士来到此地。”李白大笑着扬长而去。李白曾与崔宗之一起坐船从采石矶到
41、金陵,他身穿宫中特制的绸袍坐在船上,旁若无人。安禄山叛乱时,玄宗避难蜀中,永王李璘统管东南地区。李白当时高卧隐居于庐山之上,被李璘招聘为军中幕僚。后来李璘起兵造反,李白潜逃回到彭泽。李璘失败后,李白受牵连被关在浔阳的监狱中。当初,李白漫游到并州,见到郭子仪,感到此人非同寻常,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到这时,郭子仪向朝廷申请解除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于是皇上下旨把李白改判为流放夜郎。李白晚年喜欢黄帝、老子的道家学说,在牛渚矶泛舟,带着醉意捕捉月亮,就沉到水底去了。当初,李白喜欢谢家青山,如今他的墓还在那里。(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宿济州西门外旅馆晁端友寒林残日欲栖乌
42、,壁里青灯乍有无。小雨愔愔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注):愔愔:寂静无声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一二句由暮写到夜,由野外写到室内,形成一种清冷孤寂的气氛。B. 这首诗中的灯光、雨声、马啮,其亮度和响度都是低弱的,情调一致,都对诗人的情怀起着衬托作用。C. 末句中的“疲马”起到反衬作用,以马的疲惫衬托了诗人奔波劳顿漂泊之苦。D. “壁里青灯乍有无”是说灯光忽明忽暗,乍有乍无,这是由于灯芯小且有风吹的缘故。15.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来赏析本诗。【答案】14. C 15. 这首诗写诗人羁旅之中感到飘泊无定、前路茫然的感情,寓情于景,颇具功力。诗人以残日的余晖,青
43、灯的微光,小雨的细声,疲马的啮刍等自然之景,形成一种幽寂、空漠的意境,从而烘托出他的心情。乌鸦暮投林,而人却无家可归,只得暂栖旅馆。疲马夜不眠,犹如人夜深仍然难寐。以景明情,含蓄蕴藉。【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C项,“反衬”错,疲马尚且夜不眠,人更是如此,马“正面衬托”了诗人奔波劳顿、凄风苦雨的人生漂泊之情。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情与景的关系。解答时要先找出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然后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诗的一二两句由暮写到夜,由野外写到室内,形成一种清冷、孤寂的气氛。“寒林”,除了写荒郊野景,
44、黄叶零落,林木萧疏,还暗寓着季节。“残日”,也是一方面绘景,红日西沉,暮霭弥漫,同时也明点着时间,已近黄昏之时。冬日傍晚,“欲栖乌”,也就是“乌欲栖”,乌鸦要归巢了。残晖笼罩着疏林,寒林的梢顶盘旋着归鸦,构成了暗淡凄冷的意境。第二句由外景转为内景:“壁里青灯乍有无。”“青灯”,即油灯,其光发青,故名。“乍有无”即乍有乍无,也就是灯光忽闪忽闪,时亮时暗。这是由于灯芯小,且有风吹的缘故。乌鸦归林,旅人投宿,在此日暮天寒之际,寓居于灯影幢幢的旅舍之内,诗人心旌摇荡,思绪纷乱。诗的三四两句由坐写到卧,由雨写到马,宣泄了一种空虚、落寞的情绪。在昏暗的灯光之下,外面下起了淅淅小雨,更使人增加愁闷。终因时间
45、过久,解衣而卧,但怎么也不能入眠,还听到槽头的马在嚼着草料。夜阑人静,疲马嚼着残刍,窸窣之声,更使人觉得深夜的沉寂。“疲马”是疲倦的马,“残刍”,意为草料不多了。“疲马啮残刍”,既表明时间之久,夜之深,又表现声音之弱。卧听着疲马啮着残刍,触动着诗人疲于奔波,深感孤寂的情怀,更使他久久不能入眠。总之,这首诗借残日的余晖,青灯的微光,小雨的细声,疲马的啮刍等自然之景,形成一种幽寂、空漠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羁旅之中感到飘泊无定、前路茫然的感情,寓情于景,颇具功力。(三)名句名篇默写16.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
46、行工具的诗句“_”和“_”令人叹为观止。(2)琵琶行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描写琵琶乐曲,体现了其不同的特点。比如_表现了乐声粗重的特点,_表现了乐声轻细的特点。(3)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中的句子表明自己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_,_。【答案】 (1). 霓为衣兮风为马 (2). 虎鼓瑟兮鸾回车 (3). 大弦嘈嘈如急雨 (4). 小弦切切如私语 (5). 青青子衿 (6). 悠悠我心【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注意重点字写法,如“霓、鸾、私语、衿”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戏曲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这是业内
47、的基本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未收到理想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尤其是昆曲等戏曲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 17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_18_了。突破前人、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_19_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他眼界开阔,_20_,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
48、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剧有新腔”。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等人,也是因为具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切实的努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_21_,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情绪的笼罩下突破藩篱,从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当然,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当代戏曲的发展,被创新精神的缺失所制约B. 当代戏曲的发展,因创新精神的缺失而被制约C. 创新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D. 创新精神的缺失,对当代戏曲发展起了制约作用18. 依次
49、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寿终正寝 名噪一时 兼容并蓄 照猫画虎B. 无疾而终 名垂青史 兼容并蓄 按图索骥C. 寿终正寝 名垂青史 博采众长 照猫画虎D. 无疾而终 名噪一时 博采众长 按图索骥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B. 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C. 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都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D. 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
50、能探索出一条能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答案】17. C 18. C 19. B【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根据文章内容,从第一段的开头第一句话可知,强调的是中国戏曲艺术缺乏创新精神,因此排除A选项和B选项,根据语言表达的简洁,可以排除D选项。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
51、“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寿终正寝,原指老死在家里。现比喻事物的灭亡。无疾而终:指人因衰老而自然死亡。没有病就死了,比喻事物未受外力干扰就自行消灭了。名噪一时,意思是一时名声很大。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名垂青史,意思是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名声永留史册。兼容并蓄: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博采众长:意思为广泛采纳众人的长处及各方面的优点,或从多方面吸取各家的长处。照猫画虎:意思是猫与虎的外形有相似之处,因以喻照样模仿而仅得其仿佛。按图索骥:指按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找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
52、求。根据语境意第一空应是戏曲的灭亡,据此排除B选项和D选项;根据语境意和成语意第二空应为功业巨大,永垂不朽,据此排除A选项。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首先,从语法角度分析,“眼花缭乱”作定
53、语成分,应该是“令人眼花缭乱”,所以排除A选项D选项。B选项和C选项的区别在于B选项多加了“这样”。C选项两个分句,主语都是承前省略主语“戏曲的创新”,显然不能做“探索”的主语,而B选项第二个分句“这样”是可以做“探索”的主语的,所以B选项的表述最准确。故选B。点睛:本题要求考生在理解原文主题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作答,强调了考生的阅读能力。整体更侧重考查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试题内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符合主流价值观。20. 下面是关于“匠人与大师”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划线处的内容。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每处不超过15个字。_?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选。一个
54、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_。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只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_。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意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答案】 (1). 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呢 (2). 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 (3). 有没有突破和创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浏览整个语段,把握主要意思,然后重点分析横线前后的句子,把握句式特点和内容特点,最
55、后进行拟写。解答此类补写题,需注意横线处的上下文,努力从上下文中寻找出答案。第一道横线末尾标点是问号,可知此处应填问句;上下文讲的都是“大师”和“匠人”,可知此处应填的是关于大师和匠人区别的问句,比如“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呢”。第二道横线上文讲的是匠人的“高下之分”,要求填出其所在;下文是在举例说明这个所在。从所举之例不难知道这个“所在”是“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同样,第三道横线是讲判断大师的“高下”所在,从“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一句可知此处应填“有没有突破和创新”之类的句子。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字。劳
56、动教育成为今年教育领域的高频词: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等。劳动教育不仅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要求。劳动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最厚实、最质朴、最关键的部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这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亦能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劳动却长期缺位,种种因素也导致劳动教育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该如何让青少年发现劳动之美、体验劳动乐趣、创造劳动价值、享受劳动成果,依然是一个待解难题,考验着教育者、家庭以及社会的智慧。【答案】劳动教育成为教育领域的高频词;它关涉青少
57、年综合素质与身心健康;(但)推进和实施劳动教育存在困难。【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这类题一般采用以下方法:摘中心句法。压缩时,只需将这个中心句摘取出来,然后根据要求将多余的枝叶去掉,压缩就完成了。删繁就简法。有些语段,很多内容都是对某个关键信息的阐释、说明、补充抑或是拓展、引申等等应将其删繁就简。本题中,新闻共有五句话。第一句主要是讲“劳动教育成为今年教育领域的高频词”;第二、三句主要是讲“这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亦能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后面四、五句主要是讲“劳动教育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因此可以压缩为:“劳动教育成为教育领域的高频词;它关涉青
58、少年综合素质与身心健康;推进和实施劳动教育存在困难。”【点睛】语段的多种信息中,往往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别,压缩时,需要对语段信息进行准确分辨、慎重权衡,确立信息的主体,分清主次,拈出轻重,然后舍弃次要的、轻微的,选择根本的、重要的,去粗取精,舍末逐本,最后压缩成句,准确全面地表述出来。有些语段,没有明显的主干,看不出主次、轻重,几乎是并驾齐驱的,信息没有明确的指向性。这就需要对语段的每个信息进行推敲,找出它们的精髓所在,探明它们各自的意向,提炼出它们的要义,然后将其融和、贯通,抽象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压缩、概括出它们的核心意思。四、写作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
59、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归园田居读了以上句子,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则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人生当豁达如果内心不曾豁达,又怎能体会到人生的另一番境界。生活就是这样,不因个人的主观感受而做出丝毫通融。更多的时候太在乎别人的想法与评价反而让自己缩手缩脚,不敢展现出内心的自己,其实真的不必如此,没有人会在乎你,自己就是自己,或优秀或平庸,都不能泯灭自
60、己的独立人格。如果心有所感,所悟,那就是自己的精神世界!前方的路虽然很迷茫,但还是要坚强的走下去,洒脱些,生活才会少些不安,豁达些,处处都是桃源。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而是有自己的价值取向,自己所认为美好的,那就去追求,不为别的,那只是自己的一种精神寄托。并非放浪形骸之外的疯狂是一种潇洒,看惯了世事无常,兴衰演替,人世间的那么多人情世故,才会愈发显得深沉,男人的心胸是比天还博大,比海还深沉,不能只为了一味迎合世故而丢掉了自己的本性,在世俗与田园中进退自如,才可显其潇洒。成不了伟大的人物,但也要有自己的价值,可以一文不名,但不可妄自菲薄,并非他们才是上流社会,自己时刻要保持一颗精进的心,永不懈怠现在
61、,更不放纵自己在欲海中沉沦,才能脱凡俗之列!有些时候眼神总是如此卑微,不会表达一个高傲的神情。更多的时候眼神是烦躁的,淡漠的,何时才能从眼中读出从容,安详,自然,才能显其洒脱、豁达。生命是脆弱的,一次小小的意外,就挥别了这个世界,而现在还拥有着生命的我们该怎样使用我们的生命呢,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是动物。而我们就是要放下对死的恐惧,保持着对生命应有的敬畏,用个人的智慧与力量,去在这个自然中更好的生存,如果你还有梦想,那就用有限的生命,征战在人生之路上,创造无限的可能。一个人的狂妄自大,最多会招致别人的不快,可真才实学还是自己的,但不可以妄自菲薄,那样直接限制了你的心胸,不可能到达远方。而
62、不能体会世界博大的人生是何其悲哀的人生,不因自己目前的渺小,而否决自己伟大的未来,明天总是充满希望的!不要习惯了痛苦而不敢奢望幸福,人生的道路虽然坎坷,但总能走过,痛苦与幸福从来都是成正比的,痛的越深,幸福感也越强烈。没有人是伟大的,没有人是永恒的,只不过他们完成了常人没有做到的事,变化的世界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了不起的人物。不要把所有的东西想的太过神圣,庄严了,一切都很平常,精神过于强盛的寄托就变成了臆想,不把自己、他们,想的太过重要、严肃了,没了谁,世界一切照旧。从自然来看,一切都很渺小,抛开心中所有的不安、恐惧、畏缩不前,登高山之巅,临茫茫大海,挥臂一呼:这世界,我来了!【解析】试题分析:
63、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材料作文中的多则材料作文。材料给出四则名人诗句,考生应分析每一则诗句表达的意思,然后选择其中两句来立意。第句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明露,去日苦多”,应以“珍惜”“立志”等为写作话题。提炼观点:人生短暂,岁月易逝,要珍惜生命,建功立业。第句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漫飞舟”,可以从青春、胸怀、志向,早立大志,理想宝贵,把个人同民族、国家、人类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的青春(人生)才壮美动人等几个方面立意。第句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风雨与人生;磨难与心态;风度、潇洒。第句,陶渊明的诗“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64、是说遵从人的本性生活,才可以活得洒脱。可以从志向,理想追求;入世与出世几个角度立意。从中选取两句,依据其中的共性或联系来行文即可。比如选可写志向、理想胸怀;选择可写建功立业;出世与入世;选择可以写风雨人生,要懂得珍惜;等等。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题作文,考生可以理解诗句的意思,也可以抓住诗句中关键词来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