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59870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6页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6页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6页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6页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6页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第I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家与国的统一性。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西安半坡所发掘的距今六千年前的仰韶 文化遗址有着大量的适合于一夫一妻居住的小屋子。显然,家是这个部落的基本单位。由家到家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联盟,在此基础上,扩大到非血缘关系的社会联盟,由此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准国家性质的社会。尽管此后在国家层面上,血缘关系的实际意义有所淡化,但它一直是中国社会结构的精神纽带。家庭

2、伦理用于治国就成为政治原则。治家与治国具有内通性,所以,大学说“治国必先齐其家”,“一家仁,一国兴仁”。国与族的统一性。国是政权概念,族是种群概念。中国这块大地上,存在过许多民族。这许多民族,不管是共时态存在还是历时态存在,均可以寻到某种内在的关系。族与族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一为血缘性;另为社会性。民族之间不只是存在着血缘性的关系,也还存在社会性的关系,其中最主要是文化关系。文化关系当它内化为民族精神,就具有类血缘的意义,这就是说,民族不只是具有自然的血缘性,还具有文化的血缘性。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诸多民族是有共祖的。共祖不是一位,而是多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炎帝和黄帝。炎帝和黄帝

3、不独是华族的共祖,也是诸多少数民族的共祖。山海经云:“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颛顼(黄帝孙)生驩头,驩头生苗民。”又云:“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氏人。”山海经是一部出自战国时期的人文地理书,兼有神话性质,所言民族之间的自然血缘性关系也许不一定是科学的,但如若从文化上考虑,它们之间也是有可能存在着文化上的血缘性的。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的统一性。中国的国土其核心地区是相当稳定的。谈到中国,人们会自然地联系到中国这一疆域。这疆域既是国之域,也是民之家。逸周书 云:“国有本,有干,有伦质,有枢体。土地,本也;人民,干也;敌(他)国侔交,权也;政教顺

4、成,伦质也;君臣和(悦),枢体也。”这是说,国土即疆土是国家之本;国民是国家主干;国权是国家的基础,与他国进行交往,国权是首位的原则;国学即“伦质”,是国家意识形态;君臣和睦是国家稳固的枢机即关键。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国家、国土、国民、国君、国权、国学、国枢是一体的。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与别的哲学意 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念,还不如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情感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北宋的 张载倡言“为

5、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中华民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应只是梦,而应是正在践行的现实。(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西安仰韶文化遗址里大量的适合于一夫一妻居住的小屋子,证明早在六千年前家就是该部落的基本组成单位。B. 治国与治家在方法上具有内通性,将用于治家的家庭伦理推广应用到治国的层面,则能衍生出政治原则。C. 山海经是一部有着神话色彩的著作,

6、里面所记载的关于炎帝黄帝是苗族的祖先一说,在作者看来是不科学的。D. “国”与“国土”本是两个概念,但在我们国家,人们谈到“中国”,就会联想到“中国的国土”,意味着这两个概念可等同理解。2. 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为了证明中国人家国情怀的特殊性,文章从三个并列的角度展开议论,层次分明,思路清晰。B. 第八段对逸周书里的内容作了详细的解读,很好地诠释了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国家与国民、国土的统一性。C. 最后一段引用张载和范仲淹的名言,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论证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是为了和当今社会形成鲜明的对照。D. 文章大量运用引证法,引用典籍资料、名人语录等,既增强了论证的力量,也

7、使文章更富有典雅的文化味。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诸多民族有共同的祖先,可见民族之间不只可能有血缘性关系,也可能存在社会性的文化关系。B. 当文化关系内化为民族精神,这种社会性的关系就有了与血缘关系相近的意义,但不能对中国社会结构起精神纽带的作用。C. 具有强烈的情感性是家国情怀区别于其他哲学意识的特点,可见当哲学意识富有了情感性即可被视为美学对象。D. 家国、天下情怀,在张载与范仲淹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果二人有现在这样好的历史机遇,他们的梦想就不会只是梦想。【答案】1. D 2. C 3.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

8、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意味着这两个概念可等同理解”错误,原文是说“国”与“国土”具有统一性,“国土即疆土是国家之本;国民是国家主干;国权是国家的基础”,可见“国”与“国土”这两个概念各有内涵。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

9、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论证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错误,最后一段首句提到“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然后引用了张载和范仲淹的名言作为例证,可见引用二人的话就是为了证明“家国、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

10、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曲解文意,“但不能对中国社会结构起精神纽带作用”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尽管此后在国家层面上,血缘关系的实际意义有所淡化,但它一直是中国社会结构的精神纽带。”民族精神与血缘关系一样,也能对中国社会结构起精神纽带的作用。C项,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可见“情理合一”才是其突出特点,而不仅仅是“情感性”。D项,“如果二人有现在这样好的历史机遇,他们的梦想就不会

11、只是梦想”一说太绝对,并且原文也说“张载、范仲淹的愿望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说明他们的愿望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实现。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中国传统节日在天人合一的主导观念中氤氲化育而成,我们可以把天人合一在一年四季的特征概括为:春生、夏长、秋收、冬成。这也恰可比拟为个体生命一生的途程。四时各有当今节庆、合今节俗:冬成:天寒地冻的冬季,农作物已冬藏,人也冬闲,以过年为中心安享一年劳动成果,并积储能量,协调关系,迎接春阳。“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除夕,到了辞旧迎新的高潮。中国人具有时间不断更新的意识,旧年之将逝意味着新年

12、之到来。新生命的诞生,也可视为旧生命的延续。所以把除夕和年初一连在一起,把冬储和迎春连在一起,都属于过年。同样,人的一生中,中华年寓含着承前启后和生命更新的意义,元宵节是过年的压轴大戏,狂欢热闹后就投入新的劳作。春生:中华文化重视“生生之德”,易系辞曰“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大自然“变易”之理,表现为四时流转;而变易的深层意义在于“生”,有了生机,宇宙才多姿多彩,活活泼泼。春生正是草木初生、万物化生的最佳季节,宜有体现生命精神的节日。清明时节生机勃勃,春意盎然,在春播眷种之时感谢先人和大自然母亲及生身母亲,赐予我们生命和生机。前者是清明节,后者是中华母亲节。夏长:夏季是

13、生命加速生长繁茂之时,百虫也孳生,所以也是人体需要特加保护健康生长之时,需要及时加强养生卫生健身。端午节正是迎夏的大节。夏末七夕节银汉秋光,瓜果成熟在望,爱情也充满期望,如以生命途程为喻,已进入婚恋阶段,七夕堪称中华情侣节。秋收:秋季农作物收成了,相应阶段的人生也成熟了,有成就了,祈愿人月两圆共享成就的中秋节备受重视。九九重阳,阳极将转阴,惜秋敬老,敬老从敬自己父亲始,重阳节可叠加上中华父亲节。同时感谢以老师为代表的所有有恩的长辈,中华教师节也设在这时段。这个年节体系,盖以自然节气的规律性变化为依托,是一幅自然节候的流程图,也恰是生命的流程图。(摘编自李汉秋对传统节日建设的思考)材料二:某机构

14、围绕传统节日建设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第一个问题是“你了解以下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吗”,调查结果如下图:第二个问题是“你通过哪些途径了解传统节日文化”,调查结果如以下表格:选项比例电视、网络等媒体88.89%生活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100%课堂教学0%杂志、报纸38.89材料三:在当今世界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重新认识和建设我们的传统节日,通过多种形式还原这些节日的文化内涵,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倡导和参与。从古至今,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承载着人们的美好希望和祝福。这些节日除了有计时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人们赋予了这些节日以特殊的情感内涵和需求。拿春节来讲,中国人最伟大的创造就是

15、“大年三十情结”。过年的高潮就是大年三十。年文化心理是无形的,但它深深铭刻在每个人的潜意识里。所以中国人每逢大年三十,即便在天南海北,也要回家过年。从文化角度看,这个巨大和无形的力量就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五千年,合而分,分而合,始终是一个坚实的整体,就源于这种凝聚力。它蕴涵着共同的生活愿望、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以及优良的道德传统。一直过着群体生活的中国人,最美好的向往就是人间的亲近与和谐。有对父母与长者的敬爱之情,也有手足牵连之情、邻里互助之情、朋友相援之情,以及对先人和故土家乡依恋之情。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等传统节日都充分体现了这些情感。节日遗产不同于艺术遗产,

16、艺术遗产的传承人是艺术传人,而节日遗产的传承者是全民。只有广大百姓过好传统节日,从精神到心理都得到充分满足,节日遗产才能传承下去,这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脉的最好保护。(摘编自冯骥才重新认识和建设传统节日)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受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其年节体系既是自然节候也是生命的流程图,春节、端午等节日都体现了人类生命与自然生命的和谐。B.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丰富,如:年寓含着承前启后和生命更新的丰富意义,重阳节寓含惜秋敬老及对老师的感恩,七夕节寓含对爱情的期望等。C. 调查对象中,每个人都能了解除夕、春节的文化内涵,大部分人能了解冬至、

17、中秋节等节日的文化内涵,而了解腊八节、重阳节文化内涵的人不多。D. 中国人每逢大年三十,即使离家再远,也要回家过年,这是因为年文化在中国人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年文化对中华民族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传统节日循天时而成,春生、夏长、秋收、冬成是大自然生命的时间次序,也和人类个体生命一生的每个阶段相呼应。B. 人们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渠道很多,如生活环境、传统媒体、现代媒体等,从调查结果来看,人们受其影响的程度各有差异。C. 节日遗产的传承者是全民,因而让广大百姓过好传统节日,使其精神和心理得到充分满足,于传统节日的传承而言至关重要。D.

18、材料一、材料三都阐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所不同的是,材料三还阐述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形成原因。6. 应该如何加强传统节日建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4. B 5. D 6. 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传统节日和其蕴含的文化内涵紧密相连。通过各种媒体特别是课堂教学广为宣传,让人们充分了解传统节日文化。要有创新意识,赋予传统节日新的内涵,如七夕节上叠加中华情侣节、重阳节上叠加父亲节。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人人倡导和参与,形成良好氛围。【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19、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B项,“重阳节寓含惜秋敬老及对老师的感恩”张冠李戴,根据原文 “九九重阳,阳极将转阴,惜秋敬老,敬老从敬自己父亲始,重阳节可叠加上中华父亲节。同时感谢以老师为代表的所有有恩的长辈,中华教师节也设在这时段”可知,中华教师节是感谢以老师为代表的所有有恩的长辈的,而非重阳节。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

20、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D项,“材料三还阐述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形成原因”错误,材料三中只是阐述了春节形成的原因,并没有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形成的原因。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应该如何加强传统节日建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然后到材料中圈出加强节日建设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存在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给出措施。如材料一摘自“摘编自李汉秋对传统节日建设的思考”“这个年节体系,盖以自然节气的规律性变化为依托,是一幅自然节候的流程图,也恰是生命的流程图”可概

21、括为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材料二某机构围绕传统节日建设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对比数字结果可知,了解腊八节、重阳节文化内涵的人不多,人们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途径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为零,可概括成通过各种媒体特别是课堂教学广为宣传,让人们充分了解传统节日文化;“我们应重新认识和建设我们的传统节日,通过多种形式还原这些节日的文化内涵”“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倡导和参与”,可概括为。考生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

22、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

23、,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谭木匠 墨中白泗州城奇人奇事多,出生的孩子叫父亲为爷爷,喊父亲的父亲为爹爹。叫没出嫁的姑娘为小大姐,管小媳妇叫他大姐。泗州城的小大姐和他大姐爱美,梳洗打扮都离不开梳子。泗州人买梳子,爱到谭家药铺。谭家药铺不抓药,只卖梳子。开店的老头儿,有人尊称他为谭木匠,更多的人叫他老谭。也曾有人劝老谭,把谭家药铺的门牌摘下,重起个店名,或干脆就叫谭木匠。每次老谭听了微微一笑,也不摇头,更不点头。谭家药铺门牌还高高悬挂在店门上,老谭还是不

24、抓药,卖梳子。尽管到谭家药铺买梳子,要把脉,需时间,但泗州人乐意等。据说,有的人患了疑难杂症,抓了许多药没有喝好,用了老谭家的梳子梳头,病竟神奇而愈。关于谭家药铺为什么不抓药卖梳子,在泗州城有多个传说。但更多人相信谭家祖上是个御医,因为给皇家抓错了一味药,被赐死。为了不让子孙步其后尘,谭家药铺后来就改卖梳子。是真是假,无人考证,但老谭会把脉看病,是真的。不然,他怎么能治好知府大人的病。事情是这样的,新上任的白知府到泗州城不久,身上起红点,奇痒,还失眠。看遍泗州城的中医,喝了太多中药,可就是不见好。白知府找到谭家药铺,要看病。老谭头直摇,告诉他,只卖梳子。白知府问:“你家梳子能治失眠奇痒吗?”老

25、谭微微一笑,伸出手说:“想买梳子,就交定钱吧!”白知府交钱,让老谭把脉。“三天后来拿吧!”老谭睁开微闭的双眼,“还有,你这不是水土不服,没事要到乡间多跑、多看,城外风景养眼哩!”白知府的脸就透着红,似信非信。说来神奇,按照老谭说的时辰方法梳头,七天后,白知府身上的红点渐渐消失,每晚睡得也香。望着手中的桃木梳,白知府百思不得其解,喝许多中药也没治好的病,怎么用梳子梳头发,就把病梳掉了呢?白知府想不明白,也不去问,还是按时梳头,经常深入寻常百姓家了解疾苦。从老百姓的嘴里,他知道老谭用梳子帮助许多百姓治好了顽疾,这让白知府对老谭更是高看一眼。老谭用梳子去掉病人身上的疾病,民间传说太多。但最让白知府好

26、奇的,是谭家药铺的梳子能让西猪山上的十几号山匪弃刀成佛。如果不是老谭用梳子治好了他的病,白知府是不会相信的。西猪山有一伙响马,专在泗宿大道上抢劫过往富商。响马的头目叫跳山彪,此人虽为山贼,但是个孝子。老母亲头晕多天,吃药无效,有人就推荐了老谭。为给母亲治病,跳山彪亲自骑马带着金银登门请老谭。老谭也不拒绝,借口说,药铺忙,走不开。跳山彪见状,单膝跪地,求老谭前去:“只要治好老娘的病,什么条件都答应。”老谭拿着手里的榆木梳说:“见你一片孝心,好吧,就让家中小女随你上山一趟。”“这”跳山彪一脸怀疑。“不用担心。”老谭微笑如佛。一杯茶工夫,谭家药铺跑来一匹黑马,马上坐着一身白衣,尽管用白纱蒙面,但还是

27、能看出来是个少年。老谭向跳山彪一挥手:“前方带路去吧!”跳山彪心里嘀咕,但还是上马,一路西奔。白衣少年上山为跳山彪母亲把脉,完了,走到院子里告诉跳山彪:“两天后,去谭家药铺拿梳子。”真是女娃声。望着山路上跳跃的黑马拖着一道尘烟远去,跳山彪自言自语:“行吗?”转眼两天过去了,跳山彪准时来到谭家药铺。黑牛梳一把,其余还有十八把桃木梳。跳山彪二话没说,照价,全买。一路上,跳山彪想不明白,别人买梳子,需要把脉,连自己母亲也不例外。可他们兄弟十八人,不号脉,还非卖给每人一把梳子。这个谭木匠不是一般的怪。回山后,跳山彪用梳子按时帮母亲梳头,七天后,母亲头不晕了。自己和弟兄们天天陪着母亲梳头,却对过往商人视

28、而不见。一想着那事,堵心,还烦。再后来,跳山彪和弟兄们陪着母亲,在山上开垦土地种粮,还修了座庙,天天面佛,念经,心静如水。跳山彪放下刀剑,数佛珠,泗州人都说是因为谭木匠,可每次老谭听后,微微一笑。泗州人这才发现,老谭身边不知何时多了位小女孩,天天戴着面纱。有泗州人传说别看孩子小,谭家药铺卖的梳子,全出自她的手哩!小女孩会把脉,白知府相信,可她会制作那神奇好用的梳子吗?白知府望着手里的桃木梳想,不管真假,但梳子一定出自谭木匠的手。小女孩是老谭的女儿,称她为谭木匠,也没有错。(有删改)。7.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 第一段写泗州城的奇人怪事,手法巧妙,由孩

29、子对父亲、祖父的称呼与别处不同引出小大姐、他大姐,然后引出梳子,由此引出下文对谭家药铺卖梳子的叙述。B. 小说在介绍谭家药铺时设置多个悬念,如药铺不卖药只卖梳子,还有谭家药铺的传说等,这为下文老谭用自家梳子治疗别人的疾病做了铺垫,也体现了魔幻小说的特点。C. 小说对老谭给白知府治病的描写很形象,如用“伸出手”这一动作描写表现老谭的自信和圆滑,用语言描写表现老谭对白知府患病真正原因的充分了解。D. 小说通过对谭家药铺卖梳子的记述,形象表现了谭家木梳在治病方面的奇效,赞扬了谭木匠的各种善举,表达了人人相互关心最终世界大同的主题思想。8. 小说中老谭的女儿(小女孩)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9.

30、 小说三次写老谭“微微一笑”,每次“笑”的心情都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答案】7. A 8. 有男儿气概。跳山彪是土匪,杀人越货,但老谭的女儿却敢于跟随跳山彪进山给他母亲把脉。医术高明。老谭的女儿用谭家的木梳治好了跳山彪母亲的病,让跳山彪兄弟十八人弃刀成佛。手艺高超。据说谭家药铺的所有木梳都是出自老谭女儿的手。 9. 第一次,谭家药铺不卖药只卖梳子,生意也特别好,但当别人让老谭给自己的铺子重起个名字时,他微微一笑,不置可否,“微笑”的背后,是老谭对自己做法的坚守。 第二次,当白知府问老谭的梳子能不能治疗失眠、奇痒时,他要求白知府交定金,“微笑”的背后,足见老谭对自家梳子充满信心。第三

31、次,是一伙响马在老谭家梳子的治疗下放下屠刀,别人因此赞美老谭时,“微笑”的背后,体现了老谭的淡定和心满意足。(6分,画线处各1分,意思正确即可)【解析】【7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B项,“魔幻小说”错误,这篇小说属于传奇类小说。C项,“圆滑”错误,“伸出手”这个动作主要是表现老谭对自家木梳在治病方面的自信。D项,“表达了人人相互关心最终世界大同的主题思想”错误,无中生有。【8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小说中老谭的女儿(小女孩)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要

32、求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要善于抓住作品对该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和作品中有关叙述文字进行分析。分析人物形象,需要注意: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赏析人物形象。人物描写的方法,正面描写,一般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侧面描写。从小女孩上山为跳山彪的母亲看病,而跳山彪是杀人越货的土匪,这一情节表现出小女孩的男子气概,最后治好了跳山彪的母亲,且感化了跳山彪,表现出小女孩的医术高明;“有泗州人传说别看孩子小,谭家药铺卖的梳子,全出自她的

33、手”,这表现出小女孩的心灵手巧。考生答题时每个要点都包括形象概括和形象分析,如:有男儿气概(勇敢无畏)。跳山彪是土匪,杀人越货,但老谭的女儿(小女孩)却敢于跟随跳山彪进山给他母亲把脉。医术高明。老谭的女儿(小女孩)把脉后,用谭家的木梳治好了跳山彪母亲的病,让跳山彪兄弟十八人弃刀成佛,可见她医术高明。手艺高超。据说谭家药铺的所有木梳都是出自老谭女儿的手,可见她心灵手巧。点睛:这类题目在解答时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小女孩”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解题思路可分四步: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

34、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本文中“小女孩”的形象特点比较鲜明,考生可按上述思路梳理原文,整理相关情节,即可得到答案。 【9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老谭三次“微微一笑”,此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三次微笑的内容,再根据内容分析微笑背后的内涵。比如,第一次“微微一笑,也不摇头,更不点头。”是谭家药铺不卖药只卖梳子,生意也特别好,但当别人让老谭给自己的铺子重起个名字时,他不置可否,“微笑”的背后,让人感觉到老谭对自

35、己做法的坚守,也让人感觉到他的神秘。第二次是白知府生病,问老谭:“你家梳子能治失眠奇痒吗”时,“老谭微微一笑,伸出手说:想买梳子,就交定钱吧!”老谭“微笑”的背后,表现了对自家梳子的信心。第三次是“跳山彪放下刀剑,数佛珠,泗州人都说是因为谭木匠”时,每次老谭听后,微微一笑,“微笑”的背后,体现了老谭的淡定和心满意足。考生组织答案时注意语言的概况简洁。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白居易传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

36、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

37、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

38、本文有删节)注: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B. 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C. 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D. 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浮屠,亦作浮图、休屠。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

39、异译。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B.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C. 弱冠,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弱冠又称未冠,即不到二十岁。白居易就是在尚未成年时得到了顾况的高度称赞。D. 京师,中国历史上,许多政权的都城都称“京”。以“京”称都城始于周朝建立之初;同时,“京”与“师”常并称“京师”。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B. 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

40、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C. 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D. 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13. 把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2)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答案】10. B 11. C 12. D 13. (1)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或诗文)。(2)(白居易)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的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解析】【10题详解

4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画波浪线部分的意思是“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黄河以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太守。”“久之”是时间词,“之”是助词,补充音节完整的,在句子中作状语,在其后断开,排除D项;“中书舍人”为官职名,中间不停顿,排除A项;“知制诰”,“制诰”是“知”的宾语,意思是“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在其后断开,排

42、除C项。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弱冠又称未冠,即不到二十岁。白居易就是在尚未成年时得到了顾况的高度称赞”错误,“未冠”是尚未加冠,故未满二十岁为“未冠”;男子20岁称弱冠,古礼男子成年二十岁而加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原文“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乃叹曰

43、: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应该是白居易在二十岁得到了顾况的高度称赞。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对于古代诗文的阅读对应到文言文内容理解题主要有两点要求: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D项,“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错误,原文“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意思是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说超脱形体的痛苦;“居易累以忠

44、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意思是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在履道里居住时,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曾经有一次光着头,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清静安闲。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

45、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由此可知,他“独善其身”,信奉佛教,是在他仕途失意之后,而不是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关键词:“况,吴人”,判断句,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恃”,依靠,凭借;“所推可”,所字短语,推荐认可的人(或诗文)。关键词:“既复用”,句首省略主语“白居

46、易”;“既”,已经,后;“既复用”,被动句,被重新任用后;“仕情”,做官的心情;“顿尔”,突然;“索寞”,消沉,颓丧。【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

47、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参考译文: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他在二十岁名声未起的时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见(当时名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

48、,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后来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说超脱形体的痛苦。很长一段时间后

49、,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黄河以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中。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在履道里居住时,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曾经有一次光着头,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清静安闲。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

50、荤,自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等人宴饮集会。这些人都是年纪大却不肯做官的人,每天互相招待邀请,当时人们很羡慕他们,有人给他们画了一幅九老图。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元稹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

51、名,并称为“刘白”。白居易喜欢神仙,曾经自己造了一双飞云鞋,点起香举起脚,好像在腾云驾雾,云雾冉冉降临。刚来九江时,居住在庐阜峰下,建了一座草堂,炼制丹药。这座草堂如今还保存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路六侍御入朝杜甫童稚情亲四十年, 中间消息两茫然。更为后会知何地? 忽漫相逢是别筵!不分桃花红似锦, 生憎柳絮白于棉。剑南春色还无赖, 触忤愁人到酒边。注 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路六侍御是杜甫儿时旧友,两人重见,杜甫已51岁。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生憎:犹言偏憎、最憎。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首联既写出了与儿时朋

52、友分别时间之久,又表明两人童年时代的友情之深。B. 颔联写久别重逢之欢,又写乍逢又别之愁,还猜想再相聚之地,慨叹人事难料。C. 诗的前四句由过去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其中第三、四句颠倒次序,用上句带动下句,这样的逆挽如天外奇峰,化板滞为飞动。D. 诗人恼怒剑南春色无赖,是因为后会无期,离怀难遣,加重了诗人的离愁别感。15. 本诗颈联“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答案】14. B 15. 用乐景写哀情(用乐景反衬哀情);桃花盛开红似锦、柳絮纷飞白于棉绚丽春景本应让人喜悦,而作者用“不分”“生憎”表示反感;强化了作者与路六侍御离别的悲哀之情。【解析】

53、【14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综合赏析的能力。此类试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慨叹人事难料”分析错误。诗歌颔联所表达的意思是:一别四十年,时间是这样久,谁能想到在某地又重逢相会?他乡遇故知,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然而同样没有想到,久别重逢,乍逢又别!这里应是“慨叹人生苦短”,再度相聚难有期,极度表现离别之痛。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诗歌炼句的能力。解

54、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明确,综合赏析诗句应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进行赏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颈联“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是写景句,描绘桃花盛开红似锦,柳絮纷飞白于棉的春天美丽景象。而诗歌本身表达的却是与友人的离愁别恨,而且句子中明显有情感类的词语“不分”“生憎”,这里是反感的情绪,所以这里是以乐景写哀情。会难别易,眼下风景虽好,却无心赏玩,离情别愁充满心头满树桃花,红似锦绣,此时我却分辨不出它美在哪里;如绵的柳絮,随风飘荡,此刻我却无心思去欣赏它,反觉得它恼人。美景无心赏玩,状离情之悲甚。考生据

55、此分析,按照“明确手法、分析手法(翻译诗句)、表达感情”的答题步骤回答即可。(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的句子是“_,_”(2)白居易琵琶行中“_,_”描绘出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3)李商隐锦瑟一诗中,作者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著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与怅恨的诗句是“_,_”。【答案】 (1). 地崩山摧壮士死 (2).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 别有幽愁暗恨生 (4). 此时无声胜有声 (5). 沧海月明珠有泪 (6). 蓝田日暖玉生烟【

56、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名篇名句默写的能力。高考名句名篇默写分情景式默写和一般式默写,本题属于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考生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摧、栈、幽、沧、蓝。第卷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车过山丹,远远地,像一把折扇,张掖绿洲缓缓地渐次打开了。看啊,的十万芦苇,密匝匝地开进湿地。诗经里的芦苇是爱着的芦

57、苇,是相思的芦苇。爱得缱绻沧桑,爱得恍恍惚惚,爱到很高很高的境界里去了。张掖的芦苇不是这样的。张掖的芦苇有点肥硕,有点霸气,有点无敌。每一株芦苇都是丰腴的,妖妖的勾人,盛大的张狂,(),像一个女孩,青春的底气十足,让人除了羡慕,一点办法也没有。眼前的芦苇,没有忧伤,这样的芦苇,像世俗里的小女子,满足,幸福,。芦苇不是一种,有好几种组成。有一种芦苇,很高,齐刷刷地往空中伸展,霸道了大片地盘,毫不在乎身边水草的低矮。你拔你的结,我长我的叶,井水不犯河水。还有一种,却是诗经里好脾气的芦苇。扬着穗,柔软,温暖,谦和。这样的芦苇,一点一点把美唤出来,淡淡清愁,美得朴素,收敛。整个湿地里,一条栈道九曲十八

58、弯地穿过,也很诗意。木头的栈道,似桥,淡淡的黄色,古色古香。桥下碧水潺潺,觉得自己就是从诗经里,从古风里赶来的女子,赶着自己的十万芦苇,放牧它们。踩在栈道上,是的一种声音,栈道下是水,清凌凌的水。芦苇的叶子小心地从栈道木板的缝隙里探出来,柔弱的,可人的,也在风里轻轻招摇。走一走,栈道突然拱起,搭成一座小小的桥,随即又平展起来。让人禁不住惊喜一下。栈道两边,芦苇就地挤过来,密不透风。17. 依次填入文章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浩浩汤汤沾沾自喜十室九空推波助澜B. 浩浩荡荡喜气洋洋空空荡荡推推搡搡C. 浩浩荡荡沾沾自喜空空荡荡推波助澜D. 浩浩汤汤喜气洋洋十室九空推推搡搡18. 下列在

59、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它们生命力的凶猛和长势旺盛没有什么能阻止得了B. 没有什么能阻止得了它们生命力的旺盛和长势凶猛C. 它们生命力的旺盛和长势凶猛没有什么能阻止得了D. 没有什么能阻止得了它们生命力的凶猛和长势旺盛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芦苇不是一种,有好几种。有一种芦苇,很高,齐刷刷地往空中伸展,霸道了大片地盘,毫不在乎身边水草的低矮。B. 芦苇不是一种,有好几种组成。有一种芦苇,很高,齐刷刷地往空中伸展,霸道了大片地盘,毫不在乎身边低矮的水草。C. 芦苇不是一种,有好几种组成。有一种芦苇,很高,齐刷刷地往空中伸展,霸占了大片地盘,毫

60、不在乎身边水草的低矮。D. 芦苇不是一种,有好几种。有一种芦苇,很高,齐刷刷地往空中伸展,霸占了大片地盘,毫不在乎身边低矮的水草。【答案】17. B 18. B 19. D【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既要了解成语的使用特点,又要掌握成语考查中常见的错误类型,注意区分近义成语,最后结合语境加以分析判断。浩浩荡荡:原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浩浩汤汤:指水势壮阔的样子。只能形容水,用在这里不恰当,排除AD两项;喜气洋洋:形容非常欢乐的样子。沾沾自喜:形容自以为很好而得意的样子。句子中强调的是“没有忧伤”“满足”“幸福”,

61、没有强调“自喜”,应该使用“喜气洋洋”,C项;排除空空荡荡:形容冷冷清清,指空无所有的情景或指心里没着落的感觉。十室九空:十户人家九家空,形容天灾人祸使得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用在句中不合语境。推推搡搡:粗暴地、接连不断地猛推。推波助澜:比喻助长或促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使扩大影响。用在句中不合语境。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先浏览文段,找准话题,同时注意句式结构保持一致。结合横线前的“盛大的张狂”和括号后比喻句“像一个女孩,青春的底气十足”这两处可知,“没有什么能阻止得了”应作为括号处句子的表意中心,应放在开头,排除A、C两项。“生命力的凶猛”搭

62、配不当,应为“生命力的旺盛”,排除D项。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要掌握高考语病常见六大错误类型,即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结合语感、语意、语法及语境加以判断。“有好几种组成”句式杂糅,应该是“有好几种”,或者是“由好几种组成”,排除BC两项;“霸道了大片地盘”搭配不当,应该是“霸占了大片地盘”,排除A项;“毫不在乎身边水草的低矮”语序不当,应该是“毫不在乎身边低矮的水草”。故选D。【点睛】辨析语病之语法判断:判断语病时,如果不能通过语感和语意判断的就要借助语法分析加以判断,而且通过语法分析判断与语病结果相对会更

63、准确。进行语法分析时,首先,抓住干,即主谓宾。先看有无成分残缺或赘余,然后判断是否搭配恰当。其次,看语序,即修饰成分(多项定语、多项状语)顺序是否正确,以及分句顺序是否正确。再次,看结构,是否存在句式杂糅或暗换主语。之后,看句意,是否存在语意不明或歧义。最后,不属于以上情况的可视为表达不合逻辑,常见的有主客倒置、两面对一面、否定不当、前后矛盾、并列不当、语义重复等。20.请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的画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2字。阅读经典是要有获得的,_。所谓“得利”,就是在经典中获得知识,并将其运用到生活中;所谓“得道”,_,获得人生的升华。一般而言,_,一个

64、人要想从阅读经典中得利,只要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便可,而要想得道,就需要排除利的干扰。【答案】 (1). 即“得利”和“得道” (2). 就是用经典滋养我们的心灵 (3). “得利”容易,“得道”难【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考生解答本题时要注意话题的一致性、连贯性。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同时要注意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式和内容。本文第一句是总起句,由后文“所谓得利”、“所谓得道”可知中填:即“得利”和“得道”;中的句式参看本句的前半句“就是在经典中获得知识”,这里也应该采用“就是”的句式,内容应该与“知识”相对,从“获得人生的升华”,可知指心灵方面,综上可

65、以填:就是用经典滋养我们的心灵;中由后文“一个人要想从阅读经典中得利,只要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便可,而要想得道,就需要排除利的干扰”可知“得利”容易,“得道”难。21.下面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请对会徽中主体图形的设计思想进行解说,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90个字。【答案】这是一个由飘带组成的“冬”字,点明了冬奥会的主题;飘带舞动着,增添了冬奥会节日的气氛;图形像一个运动员在赛道上滑行的姿态,点明了冬奥会的部分比赛项目。【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属于分析徽标的题目,分析徽标常见的题目是写出构图要素和分析寓意,构图要素要概括题干要求的徽标中索要的图案的内容,重点注意徽标中

66、的一些抽象变形的图案,时间、地点、主题的汉语或英文的首字母的变形;分析寓意要结合徽标的名称分析,如此题注意“滑道”的图案,“冬”字的两点和“2012”的连接。结合徽标名称“北京申办2022年世界冬奥会的标识”分析“冬”“2012”“奥运五环”和“英文”的含义。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无论是山川自然美、劳动创造美、青春靓丽美,还是文化艺术美、人性心灵美、传统道德美等等,都会受到人们的欣赏和由衷地赞美。有人说,84岁的钟南山是美的,他用自己的坚守和智慧,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健康;有人说,勤劳的环卫工人是美的,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给人们带来清洁和美丽究竟什么才是美,你对

67、美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不限文体,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最美逆行者美是什么?是光鲜亮丽的外表吗?是只有一次的青春吗?是人人渴望的荣誉吗? 不,都不是。这些都是美的,但在我眼里,还有一种美,更动人心弦,更能百世流芳,那就是在每一个艰难时刻,总是义无反顾挺身而出的一个个身影!新冠疫情肆虐之际, 84岁的钟南山院士亲赴武汉,全国4万余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每一个义无反顾的身影,都是最美的身影,每一个医务人员都是伟大的逆行者,都是这场战“疫”中的英雄!美哉,伟大的中国逆行者!也许,他们的工作画面并不美。一张张被口罩

68、勒到破皮的脸颊,一双双被汗水浸到泛白的双手,一个个手术室外席地而眠的身影也许,他们的面貌都模糊不清。在疫情没有发生之前,他们是父母眼中照顾不好自己的孩子,是妻子眼中不懂浪漫的丈夫,是孩子眼中永远爽约的妈妈是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中的一员。然而,当他们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英勇奋战在抗疫最前线那一刻,就成了人民心中的“超级英雄”。美哉,平凡而不普通的中国逆行者!无数白衣天使用他们逆行的身影阻挡疫情肆虐,撑起患者的希望。“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医护人员冒着生命的风险,冲锋在前,有人年届高龄仍奔赴武汉;有人身患重症仍战斗在最前沿;有人骑车4天3夜赶回战“疫”一线,有人染上病

69、毒离开了人间他们不计牺牲,不惜代价的身影,成为无数人心中最美的形象。美哉,不惧艰险的中国逆行者!白衣战士深知前方“疫”线的艰险,依然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选择离开家乡、暂别亲人,把小家放在心底,为大爱冲锋在前。有时,我们佩服与感念的不只是白衣战士的不屈意志,更有再次抉择时的坚定姿态。他们就是这个时代的最美的英雄!广大医务人员医者仁心,无私奉献,甘于付出,为国纾难,为民解忧,在病魔与人民之间垒起“隔离带”,筑牢“防火墙”,撑起“保护伞”,靠坚守传递希望,以生命守护生命,为亿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疫长城”。他们就是这个时代的最美的英雄!为致敬抗“疫”斗争以来,这些勇敢的逆行者,媒体纷

70、纷发起“致敬最美逆行者”网络活动。我愿为战“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点赞,让我们把最美逆行者作为应该追求的明星,成为我们心目中真正美的形象!愿我们每一次对英雄的仰望,都是一次唤醒人生目标的自我昭示;每一次对英雄的赞美,都成为一次砥砺奋进的郑重宣誓。中华民族就会永远群英荟萃,雄风浩荡!【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材料作文,第一步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根据材料立意即可。本题要求考生在几则材料中选择两则为基础来确定立意,注意彼此逻辑,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

71、章。作答时要认真审读材料,明确文体。【审题】材料中提到,“山川自然美、劳动创造美、青春靓丽美,还是文化艺术美、人性心灵美、传统道德美”,可见,话题的中心是“美”,无论是什么样的“美”,只要能够有自己的认识,围绕其中一个来谈,或综合几点来谈,如“山川自然”与“文化艺术”相联系,产生保护山川自然也是保护文艺创作源泉的新观点;“劳动创造”与“心灵”“道德”等相联系,阐发对社会有益即为美的观点等;再结合第二段的材料,谈到什么样的人最美,钟南山的“美”体现在他的责任与担当精神,环卫工人的美体现在他们的甘于平凡与默默奉献。总而言之,话题范围极广,学生可以在积极健康的范畴内就自己对“美”的独特认识发挥。如能

72、推陈出新,结合时事更好。【立意】1.美无处不在。2.多种多样的美。3.内在美与外在美。4.要懂得欣赏美。5.真正的美。【素材】1.“最美女教师”,在人性光辉闪耀的一瞬间,迸发出了感天动地的美丽,是我们身边千千万万普通人民教师的代表与缩影。我们只有共同铭记住“最美”,才会让“最美”在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代代传承。今天,我们会铭记“最美”,明天我们将汇聚力量建设最美的祖国,抒写最美的历史,塑造最美的中国人!2.奉献,是一种美德,我们为人要善于奉献,只有奉献了,付出了,才会领悟到其中的乐趣。下面为大家搜集整理有关奉献的高中作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3.面对突发疫情,83岁的钟南山呼吁大家不要去武汉,自

73、己却来到武汉。有人在朋友圈贴了一段话,评价钟南山的“最美逆行”: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大医精诚,国士无双。4.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卢梭地球上一切美丽的东西都来源于太阳,而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来源于人。普利什文貌虽美但如果没有纯洁的灵魂,就好比是晶亮的玻璃眼睛,不辨世事。美本身必须是真的。德国美是善的另一种形式。彼翁美有三个要素:第一是一种完整或完美,凡是不完整的东西就是丑的;其次是适当的比例或和谐;第三是鲜明,所以鲜明的颜色是公认为美的。托阿奎那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面貌、衣裳、心灵、思想。契诃夫人们是为着美而生活在真理和自由之中,谁能更虚怀若谷地拥抱世界,谁更

74、深切地热爱世界,谁说是最优秀的;谁是最自由的,谁也就是最优秀的,在他们身上,才会有最大的美。高尔基母亲我一向认为,只有把善付诸行动才称得上是美的。卢梭【结构】文章以设问起笔,引发读者阅读兴趣,接着引入对疫情中医护人员之“美”的叙述,通过环境恶劣、身份平凡与义无反顾、甘于奉献等精神的对比,突出“逆行者”精神之美,最后表达对英雄们的赞美之情。结构清晰,情感饱满。【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多样:一、提炼中心法。这是最常见且最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二、抓关键句法关键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句可以作为立

75、意的突破口。它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三、由果溯因法。事物有时是以因果关系互相联系的。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它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四、由物及人法写。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五、分析关系法。六、明确褒贬法。材料中的语句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确立最佳的立意。七、多向辐射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可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着眼于甲事物或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联系事物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八、舍次求主法。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材料的主要人物(事件)或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次立主。九、求异同法。十、寻互补法。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