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历史适应性月考试题(九)(含解析)1.春秋末期,楚平王受谗杀伍员(子胥)父兄,伍员逃往吴国,终复仇。据下表有关其逃吴的文献记述判断正确的是A. 后世对前代历史事实地叙述各有侧重B. 历史叙述都不能准确地再现历史事实C. 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真相D.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与伍子胥同时期偏晚的左丘明对伍子胥亡吴记载很简单;到战国末期韩非记载时就偏重于法家的术(智谋);到三四百年后司马迁记载就很有故事情节,但细节未必真实,且强调伍子胥的忠心与渔父的高洁,蕴含儒家意志;再到元代,因元曲的情节需要虚构了“一夜白须
2、”。这说明越往后,文献记述存在层累叠造,根据需要各有侧重,故A正确;并非所有历史叙述都不能准确地再现历史事实,持这种观点是历史虚无主义,故B错误;综合上述文献记述只能确认伍子胥亡吴,而无法确定其亡吴的所有细节真相,所以,历史叙述可以反映部分历史事实而非全部,故C错误;上述材料主旨不是因为历史年代久远造成的历史真相模糊,而是历史叙述造成的,故D错误。2.汉武帝即位时,希望治下“百谷丰登,德润四海,恩泽于草木”;于是,将公田“假(借)以氓隶(平民)”,并要求公家“议减”“租挈与郡同”。这一做法.A. 壮大了自耕农规模B. 初步实施了均田制C. 利于小农经济发展D. 表明租佃经济普及【答案】C【解析
3、】【详解】材料的意思是汉武帝将国有公田租给平民形成佃户,并要求政府减轻了租额,收田租的约令和郡里征收的一样,这样平民拥有了土地进行耕种,并且租税比原来减少,从而有利于巩固个体小农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假以氓隶的公田属于国家”,因此形成的是佃农,而非自耕农,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最早出现于北魏,故B项错误;材料确实能说明汉代出现了官佃经济,但无法得出“普及”一说,故D项错误。3.宋代,通行于江南的水碾水磨制茶术被迅速推广到京师、河南、河北一代,全国“磨户”贷款也由1098年的26万缗增加到114年的400万缗。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区域性商业集团跨区贸易B. 政府改
4、革将茶收归为官营C. 国家的经济重心尚未南移D. 社会市场需求的显著增加【答案】D【解析】【详解】宋代南方制茶技术被推广到北方,为扩大制茶规模,磨户贷款在短短16年间增加了10多倍,这反映了社会市场需求增加,故D正确;材料没有商帮贸易的信息,且商帮跨区长途贸易主要是在明清出现,故A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北宋将茶收归官营,故B错误;南宋已经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故C错误。4.1677 年,康熙宣布将“唐虞三代文明之盛世”作为朝廷发展目标,以“崇儒重道”治天下;他与其后继者续修了明朝中期开建且包含多位少数民族王朝帝王在内的历代帝王庙。这表明清政府A. 旨在缓和尖锐阶级矛盾B. 重视中华文化统一与认同C
5、. 将理学心学作为官方哲学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顶峰【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的主旨是康熙及其继承者把儒家所提倡的上古、夏商周三代理想社会作为发展目标,重视且运用儒家提倡的道统思想治国,还认可皇帝制度,共同表明清政府视自己为统一中华文明的传承者,B正确;对华夏文化思想和皇帝制度的认可和实践主要有利于缓和满族与其他民族的矛盾,而非阶级矛盾,排除A;清政府把唐虞三代文明之盛世作为朝廷发展目标,以“崇儒重道”治天下,反映了理学,但修建历代帝王庙未反映心学思想,排除C;材料没有强化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信息,排除D。5.1869-1895 年间,上海租界会审公廨(民事法院)先后有16名正会审官,其
6、中有8人出自“以力获权的湘淮集团幕僚。这主要是因为A. 清政府积极兴办洋务B.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C. 租界落实领事裁判权D. 清朝贵族的政治腐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的内容可知近代上海租界会审公廨16名正会审官,有8名出自湘淮集团,并且是以力获权。结合所学知识,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壮大,并凭借军功掌握了江南地区众多权力,所以作为湘淮集团幕僚可以“以力获权”得到上海租界民事法院的正会审官,故选B项;清政府办洋务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镇压国内以太平天国为代表的叛乱,且兴办洋务并非湘淮集团独霸( 奕诉、文祥和崇厚就不是),故A项错误;领事裁判权的核心是外国领事掌握涉
7、外诉讼定罪与量刑权,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谈的是会审公廨与湘淮集团的关系,不是谈会审公廨与领事裁判权的关系),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中,确实表明清朝贵族腐朽无能,但湘淮汉族官兵的军功才是关键因素,故D项排除。6.20世纪四十年代初,华北某根据地党委报告详列了农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认为党为穷人、对党非常同情的有很多,觉得党“是和老蒋争天下”为数不少,遭反共恐骇不敢接近、同情党的有一部分,认为党胡闹、不会成事的有少部分,反党的很少。这反映了当时该地A. 政治形势比较复杂.B. 还不适应民族战争C. 土地分配工作遇阻D. 统一战线已然破裂【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的内容可知抗战时期华北某地
8、党委报告所列农民对党认可的、同情的最多,而认为不成事或反党的少,但仍旧有为数不少的认为党是在争天下,从而说明当时该地政治形势比较复杂,故选A项;根据材料“20世纪四十年代初”结合所学知识,此时抗战正值相持阶段,日寇调整了对华政策,中共在边区和根据地也有针对性地实施了包含争取农民阶级在内“三三制”,坚持领导人民战争,大多数农民认可党的政策的,是适应民族战争的,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土地分配”问题,C项错误;此时,国民党虽然掀起了几次反共事件,但并没造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破裂,D项错误。7.1949 年3月,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指出,我国土地所有制已经或者即将区别于古代,农业逐步向现代化发
9、展成为可能,但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农业还将是分散的和个体的。这表明中央倡导A. 把土改和合作化运动相结合B. 全国范围开始实施土地改革C. 在农村实施农业集体化经营D. 将农业作为全国的工作重心【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农业逐步向现代化发展成为可能,但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还将是分散的和个体的”体现的是毛泽东认为土改后的分散小农经济是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将土改和合作化运动相结合,A正确;这一时期的共产党还没有推翻国民党的统治,无法全国推行,B排除;农业集体化与材料“长期的分散的和个体的”不一致,C排除;材料既没有将农业放在全国工作地位中来考察,也不符合“城市工作重心”的史实,D排除。故选
10、A。8.1979- 1980年,中央决定夏粮收购价提高20%,化肥等农资出厂价降低10%,但粮食售价不得变动;重工业投资减少6%,轻纺等增加30%左右;基建投资下降69. 8%。这些举措旨在A. 调整国民经济比例B.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C. 改善人民生活状况D. 改革计划经济弊端【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的主旨是中央通过提高粮食收购价格降低农资价格使农民受益,粮食售价不变使城市市民受益,同时减少重工业和基建投资,使轻工业发展、消费增加,以利于民生,这表明中央的政策让利于民,改善人民生活状况,故C项正确;国民经济比例指的是农工商大类或各大类内部比例,1979 1980年,我国仍以计划经济为主,
11、调整国民经济比例的主要方式是指令性计划分配的投资比例调节,这不是自由市场对资源配置,因而无法调节国民经济比例,故A项错误;材料并非讨论农业地位问题,B错误;材料表明价格仍为政府管控,属计划经济范畴,故D项错误。9.古雅典法律规定:“雅典公民在认清本邦的政治组织和法律性质后,如不满意可携带私产迁居任何想去的地方。”苏格拉底认为自已70年的生涯都没有选择离开给他带来自由.利益和惬意的雅典,当法庭判他死刑时就应该服从,不可背信逃跑。据此可知A. 雅典人崇尚法律上人人平等原则B. 苏格拉底尊重城邦的政治与法律C. 公民普遍珍视本城邦的集体利益D. 雅典的民主制度已开始走向衰落【答案】B【解析】【详解】
12、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对本邦法律不满意可以迁居别处,意思是如果不迁走,就要遵守法律,因此苏格拉底认为他没有离开就要遵守法律,因此被判死刑也不能背信弃义逃跑。说明苏格拉底尊重城邦的政治与法律,故B项正确;雅典法律对公民有约束力,但苏格拉底的观点并不能代表所有雅典人或所有公民的主张,材料也没有反映“法律上人人平等”的信息,故A、C两项错误;苏格拉底之死确实反映出雅典民主制度被滥用的一面,但雅典民主制度的衰落无法从材料中判断始于此时,故D项错误。.10.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欧洲A. 医疗技术水平落后B. 全方位依赖于东方C. 区域市场初步形成D. 区域发展基本平衡【答案】C【解析】【详解
13、】材料反映1347年6月至1350年12月,黑死病伴随着商贸、战争、宗教文化传播通过海路由黑海传播到地中海和西欧南部,再由西欧南部通过陆路传播到欧洲中部和北部;新航路开辟前的14世纪,欧洲西南部意大利地区处于旧航路中心航线上,与东方外贸联系紧密,相对于欧洲中部、北部、东北部而言,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区域市场初步形成,故C正确;黑死病大范围扩展和造成的大量死亡相对于现在来说确实医疗水平落后,但题意已经界定为“当时”,材料也没有当时其它地区的横向比较,无法得出欧洲医疗技术水平落后,故A错误;材料无法解读出欧洲全方位依赖于东方之意,故B错误;新航路开辟前的14世纪,欧洲西南部意大利地区处于旧航路中心航
14、线上,与东方外贸联系紧密,相对于欧洲中部、北部、东北部而言,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因此欧洲此时区域发展不平衡,故D错误。11.20世纪50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非常重视“传统教育, 60年代强调“教育内容现代化”并革新教材,但效果不佳,70年代以来又“回到基础能力和素养上去”,实施“终身教育。教育理念变化反映了西方A. 第三次科技革命历程B. 二战后经济发展需求C. 推行的遏制政策失败D. 复兴古典主义的趋势【答案】B【解析】【详解】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恢复时期重视“传统教育”,经济快速发展的60年代强调“革新教材”和“教育内容现代化”, 70年代经济“滞胀”时期突出“基础教育和素
15、养”,实施“终身教育”等,其教育理念的变化反映了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需求,B项正确;西方教育理念的变化不能反映二战后期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不断深入发展的历程,A项错误;西方国家不断调整教育理念不能说明西方遏制政策即“冷战”的失败,C项错误;“复兴古典主义的趋势”与1960年代,强调“教育内容现代化”、“革新教材”等不符,D项错误。12.下表为世界部分国家1982年国民收人超1950年的统计情况。这反映出A. 欧美国家出现严重经济滞胀B. 美苏两极格局对峙冲突激烈C. 东欧各国经济发展虚假繁荣D.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较快【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看,在20世纪50到80年代战后经济恢复和
16、发展中,虽然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弱,但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高效率和优越性,使国民收入增速明显普遍高于资本主义国家,D正确,C排除;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滞胀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材料无法反映通货膨胀现象,A排除;材料无法显示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针锋相对,B排除。故选D。13.纵观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灾难从来没有缺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42 年开春时,连续的干旱,使河南省几乎所有的河道里都干枯。没有水就无法播种,也就意味这一年将颗粒无收。没有水,人、畜也将无法生存。干旱还引来了蝗虫灾害,原有的头年农作物,被蝗虫啃食殆尽。旱灾,蝗虫灾席卷了整个黄河中下游所有地区,受
17、灾最严重的是抗战期间征粮纳税最多的河南,全省没有一个县得以幸免,全省绝收,遭遇特大饥荒,全省大约有150万灾民已经饿死,300 万外出逃荒者饿毙于路途者不计其数。大灾面前,政府封锁消息,施救无力,人民离乡背井,卖儿卖女卖身,人相食的惨剧每天都在.上演。想发国难财的奸商乘机哄抬粮食价格,而打着抗日旗号的军队也在不断地征粮征税,而某些不法的地方官员,则把救灾粮款无耻的中饱私囊。摘编自宋致断1942: 河南大饥荒材料二 1952 年12月58日,一场灾难降临了英国伦敦。大雾笼罩着伦敦城,大批工厂的烟尘排放,又值冬季大量燃煤供暖,居民燃煤排放的煤烟、粉尘等污染源在高气压无凤状态下蓄积无法扩散,烟和湿气
18、积聚在大气层中,致使城市上空连续四五天烟雾弥漫,能见度极低。许多人都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流泪不止。伦敦医院由于呼吸道疾病患者剧增而一时爆满,伦敦城内到处都可以听到咳嗽声。仅仅4天时间,死亡人数就达4000多人。两个月后,又有8000多人陆续丧生。这就是骇人听闻的“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伦敦的“毒雾事件”后,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1956年, 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出炉。1968 年以后,英国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20世纪80年代,伦敦摘掉了“雾都”的帽子。摘编自郭漫主编的历史上的今天(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中国河南旱灾和英国伦
19、敦烟雾事件的不同之处。(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河南旱灾造成大量贫民死亡和英国伦敦烟雾事件形成的原因。(3)结合上述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这两起灾难给我们哪些启示。【答案】(1)时代背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中国旱灾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发生在二战后经济恢复发展时期,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国家,英国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灾害性质不同:中国属于自然灾害,英国是工业化造成的环境污染。结果不同:中国受害严重,生命财产损失巨大,政府救助无力;英国受灾相对较小,英国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救助受害者。(2) 中国: 1942年大旱灾灾情严重,受害面广;中国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最艰难时期
20、;国民政府对灾区没有采取有效的救助措施;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国家政府治理能力低下。英国: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导致工业污染严重;城市化和城市居民大量使用煤炭;伦敦的自然地理位置不利于烟雾消散;政府和国民的环保意识还不强。(3) 启示: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和灾难意识;要重视保护环境,减少自然灾害,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经济社会自然应可持续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治理能力,确保人民的生命与健康;国家要制定关于灾难预防与救助的法律法规,使灾难预防与救助有法可依;要建立专门的灾难救助机构和必要的物资储备,要有应急救援的措施和预案等。(答到两点即可)【解析】【详解】(1)不同:时代背景不同:根据材料“194
21、2 年开春时,连续的干旱,使河南省几乎所有的河道里都干枯”可知中国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材料“1952 年12月58日,一场灾难降临了英国伦敦”可知英国发生在二战后经济恢复发展时期。灾害性质:根据材料“干旱还引来了蝗虫灾害,原有的头年农作物,被蝗虫啃食殆尽”可知中国属于自然灾害;根据材料“大批工厂的烟尘排放,又值冬季大量燃煤供暖,居民燃煤排放的煤烟、粉尘等污染源在高气压无凤状态下蓄积无法扩散”可知英国是工业化造成的环境污染。结果不同:根据材料“全省没有一个县得以幸免,全省绝收,遭遇特大饥荒,全省大约有150万灾民已经饿死,300 万外出逃荒者饿毙于路途者不计其数”可知中国受害严重,生命财产损
22、失巨大,政府救助无力;根据材料“1968年以后,英国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20世纪80年代,伦敦摘掉了“雾都”的帽子”可知英国受灾相对较小,英国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救助受害者。(2)原因:中国:结合材料所给时间可知,当时中国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经济困难;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政府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造成灾情恶化;这也和当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国家政府治理能力低下有很大关系。英国:根据材料“居民燃煤排放的煤烟、粉尘等污染源在高气压无凤状态下蓄积无法扩散,烟和湿气积聚在大气层中”及相关时间可知,关于英国的原因需要从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城市居民使用煤炭取暖、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居民的环保意识
23、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3)启示: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关于启示可从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政府制定相关法规、建立相应的救助机构及预案准备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以下是美国学者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的目录,该书主要探讨冷战后的世界,强调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多极化和多文明化。第一部分一个多文明的世界第一章世界政治的新时代第二章历史上的文明和今天的文明第三章普世文明现代化与西方化第二部分变动中的各文明 力量对比第三章西方的衰落: 权力、文化和本土化第四章经济、 人口和挑战
24、者文明第三部分正在形成的 文明秩序第五章全球政治的文化重构第六章核心国家、同心圆和文明秩序第四部分文明的冲突第八章西方和非西方:文明间的问题第九章多文明的全球政治第十章从过渡战争到断层线战争第十一章断层线战争的动力第五部分文明的未来第十二章西方、 各种文明和全球文明对于世界历史的发展,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和解释。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当今世界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修改、质疑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作者认为不同文明之间会发生“文明冲突”,我不赞成这种认识。材料中的认识忽略了当今世界各民族、各种文明不断融合发展的趋势。在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
25、民扩展的基础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于19世纪中期基本建立,并在20世纪初期完全形成。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相互的联系与合作,共同应对新的危机;并先后成立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关贸总协定,国际合作协调机制越来越完善。1995年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合作呈现出制度化、规范化的特点。进入21世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获得了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和欢迎,大大降低了不同文明冲突的风险。综上所述,世界的发展呈现出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趋势,文明之间发生冲突可能性越来越小习示例二:作者认为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是“文明冲突”,我认为各种文明是在冲突中交流学习、发展的。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26、认为,随着两极格局的解体和世界各国交往的增多,各文明间的文化差异会逐渐加深,所以世界历史的发展会最终演变为各文明间的冲突和斗争。首先,这种观点只看到了经济全球化之下的弊端,(即在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之下,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逐渐扩大)。但忽略了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及世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其次,文明冲突论忽视了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合作的历史与现实。西方文明在1929至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期间,借鉴并学习了苏联的建设经验,形成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逐渐缓和了经济危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也借鉴过西方国家的经验,出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
2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在借鉴和学习中不断体现出强大的优势。最后,文明冲突论忽视了两极格局解体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的客观现实。综上所述,文明冲突论背离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实际。示例三:作者认为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是多极化和多文明化我赞成。理由略。(参考答案只作为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详解】本题是一个开放性试题,先根据材料找出论点,然后加以论述。根据材料“美国学者亨廷顿探讨冷战后的世界,强调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可知作者的观点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是“文明冲突”,题目要求针对这个观点发表见解,我从“文明的冲突”的观点中可看
28、到作者认为随着两极格局的解体和世界交往会导致文化节差异的加深,我提出不同的观点为: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是文明冲突,我认为各种文明是冲突中交流学习、发展的。针对这个观点我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先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之下,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逐渐扩大,“文明冲突”论只看到冲突忽视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以及世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没有看到不同文明、不同国家相互学习与合作的现实。如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美国借鉴苏联经验,实行国家干预政策;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是借鉴学习中发展强大。还有“文明冲突”论没有看到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最后得出结论。在论述时要史论
29、结合。15.材料 随着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运动的爆发, 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在西方货币大量涌入的情况下,中国的货币形制发生了重大转变。为了抵制外国银元从而收回利权,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请旨在广东开设铸造局铸造银元; 1910年4月, 度支部拟订了银本位币制则例,对新式币制的种类、重量、成色、铸造、发行以及流通等都做了具体规定。这一系列的变革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圆形方孔行用钱的历史,开始以无孔圆钱作为主要的流通币;同时,货币也开始由手工雕刻翻砂铸造逐步走向机器压制和批量化生产,日益接近现代货币的生产模式。至此,中国货币变得更加简便和便于携带,为此后民国的币制改革奠
30、定了基础,建国初期许多地区使用的流通币,也都沿用晚清货币改革后确立的钱币形制。摘编自邹丽霞晚清的币制改革及失败原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币制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晚清币制改革。【答案】(1)特点:货币更加便于携带和简便;政府主导;由地方到中央;货币形状变化;近代机器生产;颁布相关法律法规。(2) 简评:缓解财政危机,遏制西方经济侵略,中西方文化和经济交流的产物;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经济侵略的见证;但有利于币制的转型及近代化,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危机,有助于遏制西方的经济侵略;为民国的币制改革奠定基础。【解析】【详解】(1)根据
31、材料“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请旨在广东开设铸造局铸造银元;1910年4月, 度支部拟订了银本位币制则例,对新式币制的种类、重量、成色、铸造、发行以及流通等都做了具体规定”可从币制改革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和政府主导,采用由地方到中央方式进行回答;根据材料“开始以无孔圆钱作为主要的流通币;同时,货币也开始由手工雕刻翻砂铸造逐步走向机器压制和批量化生产,日益接近现代货币的生产模式。至此,中国货币变得更加简便和便于携带,为此后民国的币制改革奠定了基础,”可知货币更加便于携带和简便;货币形状发生变化,并且实行机器生产。(2)根据材料“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在西方货币大量涌入的情况下,中国的货币形制发
32、生了重大转变”可以从缓解财政危机,遏制西方经济侵略,中西方文化和经济交流的产物;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经济侵略的见证进行评价;根据材料“为了抵制外国银元从而收回利权,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请旨在广东开设铸造局铸造银元;1910年4月, 度支部拟订了银本位币制则例,对新式币制的种类、重量、成色、铸造、发行以及流通等都做了具体规定逐步走向机器压制和批量化生产,日益接近现代货币的生产模式”可以从有利于币制的转型及近代化,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危机,有助于遏制西方的经济侵略对币制改革进行评价;根据材料“中国货币变得更加简便和便于携带,为此后民国的币制改革奠定了基础”可知为民国
33、的币制改革奠定基础。16.材料 1945 年,随着东西两线的节节胜利,欧洲的制空权已完全掌握在盟军手中,为了打击德军的交通运输和军工生产,打击德国人的信心,盟军开始着手制定大规模空袭德国的“雷击”行动,丘吉尔把目标定在了预定的苏军占领区内的德累斯顿。被誉为“易北河上的佛罗伦萨”的德累斯顿是德国东部重要的文化古城,也是当年德国三大铁路枢纽之一,虽然也有一部分的军工企业,但军事价值不大,所以防空力量十分薄弱。1945年2 月13日-14日,英、美空军分两波空袭德累斯顿,总计投下了3749吨炸弹和燃烧弹,市区变成了一片废墟,大火连续烧了几昼夜,约13.5万居民被炸死,35470 座建筑物遭到破坏,破
34、坏程度仅次于受原子弹袭击的广岛。英国军事理论家里德尔哈特说:“如果文明的捍卫者们只能把自己的胜利建筑在以最野蛮、最原始的方式去贏得战争,那岂非文明本身的极大讽刺?”丘吉尔后来在其回忆录中写道:“如果我们走得太远的话是否也会成为禽兽?”摘编自 残酷的二战:德累斯顿大轰炸(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累斯顿轰炸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累斯顿轰炸的影响。【答案】(1)背景: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盟军之间合作日益密切;盟军掌握制空权,欧洲战事胜利在望;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英美与苏联之间矛盾日显。(2) 影响:此次行动打击了德国信心,配合了东线苏军的作战,加速了战事的进程
35、;但也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严重的破坏。【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1945年,随着东西两线的节节胜利,欧洲的制空权已完全掌握在盟军手中”和相关知识可归纳出当时欧洲第二战场已经开辟和盟军掌握制空权,欧洲战事胜利在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胜利前夕,美苏两国因为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矛盾日益凸显。(2)影响:根据材料“为了打击德军的交通运输和军工生产,打击德国人的信心”可归纳出击了德国的信心,加速了战事的进程;根据材料“市区变成了一片废墟,大火连续烧了几昼夜,约13.5万居民被炸死,35470 座建筑物遭到破坏,破坏程度仅次于受原子弹袭击的广岛”可归纳出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严重的
36、破坏。17.材料 中国先哲言仁政,泰西近儒倡自由,此两者其形质同而精神迥异治人者有权,而治于人者无权,其施仁也,常有鞭长莫及、有名无实之忧,且不移时而熄焉;其行暴也,则穷凶极恶,无从限制,流毒及全国,亘百年而未有艾也。圣君贤相,既已千载不一遇,故治日常少而乱日常多。若夫贵自由定权限者,一国之事,其责任不专在一二人,分功而事易举,其有善政,莫不遍及,欲行暴者,随时随事,皆有所牵制,非惟不敢,抑亦不能,以故一治而不复乱也。是故言政府与人民之权限者,谓政府与人民立于平等之地位,相约而定其界也,非谓政府畀民以权也。1902 年梁启超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的基本观点。(2)根据材料
37、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思想主张形成的背景。【答案】(1)基本观点:中国推崇仁政;中国仁政有名无实,治世少,暴政多;西方推崇权力的制约平衡,国家比较稳定;西方强调主权在民、自由平等。(2) 背景: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学东渐,启蒙思想日渐传播;庚子国难之后清政府被迫开始新政,学习西方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有识之士积极探索救国道路。【解析】【详解】(1)基本观点:根据“中国先哲言仁政”得出中国推崇仁政;根据“治人者有权,而治于人者无权,其施仁也,常有鞭长莫及、有名无实之忧,且不移时而熄焉;其行暴也”得出中国仁政有名无实,治世少,暴政多;根据“若夫贵自由定权限者,一国之事,其责任不专在一二人,分功而事易举,以故一治而不复乱也”得出西方推崇权力的制约平衡,国家比较稳定;根据“其责任不专在一二人,分功而事易举”得出西方强调主权在民、自由平等。(2) 背景:根据“1902 年”,结合所学得出庚子国难之后清政府被迫开始新政,学习西方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国有识之士积极探索救国道路;根据所学,可从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启蒙思想日渐传播等角度分析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