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9 ,大小:130.02KB ,
资源ID:259338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5933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原创》22年浙江语文高考二轮复习重难点“三解”系列精品 重难点十 古代诗歌鉴赏.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原创》22年浙江语文高考二轮复习重难点“三解”系列精品 重难点十 古代诗歌鉴赏.docx

1、【ks5u原创】22年浙江语文高考二轮复习重难点“三解”系列精品重难点十 古代诗歌鉴赏【解考点】1.从考查题型来看,浙江卷古代诗词鉴赏题的第一小题,以填空题的形式来考查,内容比较简单,分值一般为2分。考查内容上可能是对诗词意象的提取,也可能是对诗词中所描写的时令、物候的概括,也可能是对某个词语的理解,还可能是对诗词中某个句子的迁移,且大多建立在对诗词整体理解的基础上,看似简单,但因不受常规古代诗词鉴赏题题型的限制,灵活度大,所以不可小觑,这种填空题的高频命题形式应该适当训练。2.在考查点上,浙江卷古代诗词鉴赏第二小题几乎每年必考表达技巧。诗歌表达技巧,应该是备考的重点,但也要注意题型的轮换。【

2、解技巧】读懂诗歌“3步骤”第一步:读标题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标题可以负载以下信息: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揭示作品的线索;表明诗歌的题材;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如:诗题重要信息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交代了出发的地点(临洮);交代了前去的地点(北庭);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留)。残春旅舍交代了时间(残春);交代了地点(旅舍);暗示了诗歌的内容(羁旅之思)。第二步:读正文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读懂正文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这一环节是以平时的积累和素养为基础的,方法上有以下几个关键点。1.读懂

3、“诗家语”。“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做的变形处理。古诗词作品是如何对语言做变形处理的呢?(1)改变词性。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南北朝时期何逊的临行与故游夜别“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满庭芳“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等。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以上各句中的“暗”“

4、冷”“悦”“空”“淡”“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2)改变词序。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宾语前置。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

5、寒”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霜信报黄花”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林暗风惊草),将军夜引弓”等。定语的位置。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下面分别举例说明。a.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

6、关。”下句中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关。b.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下句意即“一月夜飞度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度”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3)省略压缩词语。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古诗词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答话蕴含问话。如贾岛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

7、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精简压缩为二十个字。作者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意象组合。古典诗词的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如辛弃疾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组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皆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第三步:抓暗

8、示信息诗歌中除了标题的信息外,还有作者、注释和题干等提示性信息,这些信息也很重要,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1.作者信息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联系这些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2.注释信息注释往往是解读诗歌的钥匙,也是鉴赏诗歌时最值得注意的内容,有的虽然只有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注释一旦出现了,就一定对考生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9、有帮助。注释作用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提供与“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的深层原因有关【解题目】A组 真题精练 【2021年】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意难忘山家清 吴伟业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启北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衰翁健饭堪夸。把癭尊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烂熳生涯。【注】癭尊,即癭樽 用

10、瘿瘤状木根所制的酒杯。1. 词中“衰翁”的身份是_。下片中“_”一词点出山家的生活状态,可谓词眼。2. 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叙事艺术。【2020年】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8分)秋江送别唐王勃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送柴侍御唐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3. 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_;而送柴侍御突出_,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2分)4. 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6分)_【2019年】阅读

11、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8分)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唐)王建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5. 诗题中“过”字意思是_。首联中“_”一词点出了李将的地位。(2分)6. 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_【2018年】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8分)送王昌龄李颀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注】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

12、白马寺。7. “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_,体现出诗人_的心情。(2分)8. 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6分)_【2017年】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8分)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插:通“锸”。铁锹。9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分)10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6分)_B组 提升强练 阅读下

13、面这首诗,完成各题。玉楼春李煜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萧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临春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眼儿媚赵佶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幕列笙琶。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注】李煜,南唐后主,原名李从嘉,中主李璟第六子,国灭后为宋所俘,这是南唐全盛时期所写的作品。霓裳:霓裳羽衣舞的简称,唐代著名清雅大曲。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了宋徽宗赵佶与其子宋钦宗赵桓,史称“靖康之难”,这首词写于被虏之后。玉京:北宋的都城汴京,与下阕的“花城”意思相同。1.

14、 从体裁来看,玉楼春属于_;就内容而言,眼儿媚的“_,_”两句集中表现了封建统治者耽于享乐、骄奢淫逸的生活。2. 这两首帝王之作呈现出来的整体风貌差异较大,请从手法和情感方面试作赏析。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天仙子敦煌曲子词燕语莺啼三月半,烟蘸柳条金线乱。五陵原上有仙娥,携歌扇,香烂漫,留住九华云一片。犀玉满头花满面,负妾一双偷泪眼。泪珠若得似珍珠,拈不散,知何限,串向红丝应百万。注列子汤问中有秦国之善歌者,其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3. 上阕“留住九华云一片”句和王勃滕王阁序中的_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4. 下阕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内心,请作简要赏析。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采玉行(

15、韦应物)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绝岭夜无家,深榛雨中宿。独妇饷粮还,哀哀舍南哭。采桑女(唐彦谦)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5. 韦诗中以_ ,唐诗中以_ ,分别揭示了人物“哭”“泪”的根源。6. 采桑女这首诗中,在塑造采桑女的形象上有何艺术特色?试结合全诗分析。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释】这首诗写于贞元二十年(804)岁末,作者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年三十三岁。邯郸,今属河北。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节日

16、,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7.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交待诗人身处邯郸驿馆时恰逢冬至。由于冬至日是唐朝重要的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抒写了诗人的羁旅之思,感情朴实真挚。B. 第二句描写诗人孤灯下形影相吊的情状:双手抱膝,枯坐在灯下,只有形与影相随,孤寂难耐。“影伴身”不直言孤单,却更显独处的寂寞。C. 第三句写诗人对家中人深夜久坐的想象。“想得”从对方着笔,转入虚写,耐人寻味。D. 末句主要写家人责怪远游之人不思还乡。此诗塑造了漂泊异乡却恬然自安的诗人形象。8.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词

17、,完成各题。惜黄花慢孤雁清贺双卿碧尽遥天,但暮霞散绮,碎剪红鲜。听时愁近,望时怕远,孤鸿一个,去向谁边?素霜已冷芦花渚,更休倩、鸥鹭相怜。暗自眠,凤凰纵好,宁是姻缘!凄凉劝你无言。趁一沙半水,且度流年。稻粱初尽,网罗正苦,梦魂易警,几处寒烟。断肠可似婵娟意,寸心里,多少缠绵!夜未闲,倦飞误宿平田。【注】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双卿负绝世才,秉绝代姿,为农家妇。姑恶夫暴,劳瘁以死。”网罗:捕雁的工具。9. 下阕中的“_”字既自然过渡上下阕,又统领全篇,还巧用_(手法)使诗句形象生动、妙趣横生。10.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请结合本词核心意象“孤雁”谈谈你对刘熙载这

18、句话的理解。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题目。(8分)【黄钟】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元初元好问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注】更,又。11本元曲里“黄钟”指_,“人月圆”指_。(2分)12元曲一般都比较直白,而本小令却非常委婉。请简要说明此曲“委婉”的特点。(6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题都城南庄唐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御街行宋晏几道街南绿树春饶絮。雪满游春路。树头花艳杂娇云,树底人家朱户。北楼闲上,疏帘高卷,直见街南树。阑干倚尽犹慵去。几度黄昏雨。晚春盘马踏

19、青苔,曾傍绿阴深驻。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13. 御街行上片的 字和下片的“慵”字相对应,既写情态,也写心理,表现少年的心理。14. 请赏析两首作品艺术手法上的异同。C组 巩固狂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南柯子(清)钱维乔绿树千村合,清溪百道连。故乡风景最鲜妍,负了一筇双桨又三年。有梦迷蝴蝶,无情忆杜鹃。雁来时候燕归前,赢得一灯豆伴孤眠。1“燕归前”指_(季节),“赢得”意为_。2全词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抒发情感的?请结合词句加以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西江月(宋)贺铸携手看花深径,扶肩待月斜廊。临分少伫已伥伥,此段不堪回想。欲寄书如天远,难销夜似年长。小窗风雨碎人肠,

20、更在孤舟枕上。3词的上阕中“”两字点出了诗人的情感基调,前两句与后两句构成了关系,给人以强烈的震撼。4词的下阕诗人围绕“不堪回想”层层渲染,具体说明了回忆为什么“不堪”。结合下阕,分析“不堪”的具体内涵。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吴文英(宋代)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逝水移川,高陵变谷,那识当时神禹。幽云怪雨。翠萍湿空梁,夜深飞去。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悭会遇,同翦灯语。积藓残碑,零圭断璧,重拂人间尘土。霜红罢舞。漫山色青青,雾朝烟暮。岸锁春船,画旗喧赛鼓。(注)据嘉泰会稽志卷六:梁时修禹庙,唯欠一梁,俄风雨大至,湖中得一木,取以来梁,即“梅

21、梁”也。夜或大雷雨。梁辄失去,比复归,水草被其上,人以为神,魔以大铁绳,然犹时一失之。5下阕中,“_”一词点明冯深居与吴文英的关系,“悭”的意思是_ 。6陶尔夫评价此词“立意之高,也确有一份奇思壮采”,请你结合全词谈谈你对陶尔夫评价的理解。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解连环怨怀无托宋周邦彦怨怀无托。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信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燕子楼空,暗尘锁、一床弦索。想移根换叶。尽是旧时,手种红药。汀洲渐生杜若。料舟依岸曲,人在天角。谩记得、当日音书,把闲语闲言,待总烧却。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拚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注)燕子楼:唐代张建封的爱妓关盼盼,在张

22、死后独居燕子楼,因顾念旧情而一直不嫁。后用此典称女子寡后只身独处的居处。7上阕中“_”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常用来表示爱情。词作反复地抒写了词人对昔日情人的_之情。8简析这首词的抒情方式。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杂诗三首(其三)(唐)沈佺期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送魏大从军(唐)陈子昂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注)魏绛:春秋时人,曾以和戎政策消除晋国边患。燕然:东汉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9从体裁上看,两首诗

23、都属于_。第二首诗既可称为边塞诗,也可依其写作目的称为_。10两首诗歌都以征战为背景,请从抒情手法的角度比较两首诗的异同。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大热五首(其一)戴复古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注)陶镕:亦作“陶熔”,陶铸熔炼,比喻培育、造就。11杨诗写“田夫”“田妇”“小儿”“大儿”各司其职,突出了插秧_的特点。戴诗七八两句写六月劳作的辛苦,可与

24、李绅的“_,_”相媲美,贴近农人生活。12请简析这两首诗在艺术构思上的相同之处。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雨晴(宋)陈与义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13诗人在首联使用了_的修辞手法;全诗透露了_的心情。14请简洁赏析颈联、尾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题胡逸老致虚庵黄庭坚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注)胡逸老:作者友人,生平不详,致虚庵是胡逸老的书房。遗金满籯(yng):语本汉书韦贤

25、传:“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籯:竹箱。作:兴起,成为。 “能与”二句:东观汉记载,梁商遇到灾年,就令仆人赶着牛车,米盐菜钱送给饥民,甚至连自己的姓名都不留下。三国志魏书卷十荀彧传裴松之注引孔融写给韦端的书信说:“不意双珠,近出老蚌。甚珍贵之。”明月:指珍珠。15请分析颈联在结构上的作用。16诗歌是如何塑造胡逸老高雅的形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南乡子忆旧熊文举秋色集帆樯,一带伤心路渺茫。记得邮亭曾系马,斜阳,人在红楼倦晚妆。往事隔星霜,门巷谙谙砌草荒。崔护重来应不改,凄凉,燕子呢喃话短长。(注)熊文举:明末清初贰臣。此词系词人送妻归乡时所作。谙谙:静寂无声。崔护重来:唐代诗人崔护曾

26、作题都城南庄诗。这里借指词人自己返乡。17这首词以离别“伤心”领起,以家乡“_”作结,中间插以对“_”的回忆。腾挪转折,委婉含蓄。(每空限两个字,2分)18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这首词。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拜星月慢(宋)周邦彦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竹槛灯窗,识秋娘庭院。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相倚,暖日明霞光烂。水眄兰情,总平生稀见。画图中、旧识春风面。谁知道、自到瑶台畔。春恋雨润云温,苦惊风吹散。念荒寒、寄宿无人馆。重门闭、败壁秋虫叹。怎奈向、一缕相思,隔溪山不断。19上阕“水眄兰情”描写的是美人的_。下阕中“_”一词点出全诗的情感,可谓词眼。20赏析全词人物塑造的手法和叙

27、事的艺术。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拜月星慢(宋)周邦彥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竹槛灯窗,识秋娘庭院。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相倚,暖日明霞光烂。水盼兰情,总平生稀见。画图中、旧识春风面。谁知道、自到瑶台畔,眷恋雨润云温,苦惊风吹散。念荒寒、寄宿无人馆,重门闭、败壁秋虫叹。怎奈向、一缕相思,隔溪山不断。21读此词至“苦惊风吹散”,可知上阕都是在_“我”与心上人相遇的情景。此词从“念荒寒”开始,则表达了一种含着_的相思之情。(每空不超过四字)只是,“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一缕相思,隔溪山不断。”22周词尤工于写女性之美。请分析此词上阕是怎样表现女主人公之美的?阅读下面两

28、首诗,完成下面小题。临江仙送王缄(宋)苏轼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注)王缄:苏轼亡妇王弗之弟。其时苏轼因受排挤被谪任密州知府,此词作于苏轼夫人王弗去世十年,其内弟王缄从家乡来苏轼任上看望苏轼的时候。23“孤客自悲凉”中的“悲凉”的感情有哪些?24请从表现手法和内容两方面赏析“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一句。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黄钟)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元初)元好问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老夫惟有,

29、醒来明月,醉后清风。(注)更,又。25本元曲里“黄钟”指_,“人月圆”指_。26元曲一般都比较直白,而本小令却非常委婉。请简要说明此曲“委婉”的特点。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过秦楼秋夜(宋)周邦彦水浴清蟾,叶喧凉吹,巷陌马声初断。闲依露井,笑扑流萤,惹破画罗轻扇。人静夜久凭阑,愁不归眠,立残更箭。叹年华一瞬,人今千里,梦沉书远。空见说、鬓怯琼梳,容销金镜,渐懒趁时匀染。梅风地溽,虹雨苔滋,一架舞红都变。谁信无聊为伊,才减江淹,情伤荀倩。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注)清蟾:指代明月。更箭:即更漏,漏壶中立箭表示时间。匀染:傅粉施朱,即梳妆打扮。梅风地溽:梅雨季节的风含潮气,地面湿润。江淹

30、:南朝文学家,传说被收五色笔后,再无佳作。荀倩:三国时魏人,妻亡后,因悼亡伤心,岁余亦故去。27词中出现了两个人物形象,“笑扑流萤”“鬓怯琼梳”描写的是_这个形象,“夜久凭阑”“看稀星数点”描写的是_这个形象。28这首词结构精巧,变化丰富,请赏析这首诗歌的结构艺术。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送魏万之京李颀唐代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29本诗首联采用_(填叙述顺序),极为得势;“初渡河”,采用_修辞手法,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30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这首

31、诗的颈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浪淘沙感事注刘基天际草离离,鸿雁南归,冷烟凝恨锁斜晖。蝴蝶不知身是梦,飞上寒枝。惆怅倚阑时,总是伤悲,绝怜红叶似芳菲。清露自凋枫自落,没个人知。(注)这首词写于元末乱世,词人避难于江湖时期。31“鸿雁南归”看似平常,其实意蕴丰富,诗歌中鸿雁常用来表达作者_。32“没个人知”是词人刻意吐出的心中郁结,词人在这首词中“郁结”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意难忘山家清 吴伟业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启北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衰翁健饭堪夸。把癭尊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

32、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烂熳生涯。(注)癭尊,即癭樽 用瘿瘤状木根所制的酒杯。33词中“衰翁”的身份是_。下片中“_”一词点出山家的生活状态,可谓词眼。34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叙事艺术。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梅花引荆溪阻雪(南宋)蒋捷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注)南宋灭亡后,词人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本词作于该时期。35词的上阕主要运用_、_以及设问、 反问

33、等手法,借白鸥所问所见,委婉表达愁情,想象奇特,意境新奇。36有人说,“都道”一句“新意尽出”,请结合作品谈谈你对该评论的理解。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四块玉闲适关汉卿 元代适意行,安心坐,渴时饮饥时餐醉时歌,困来时就向莎茵卧。日月长,天地阔,闲快活!旧酒投,新醅泼,老瓦盆边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意马收,心猿锁,跳出红尘恶风波,槐阴午梦谁惊破?离了利名场,钻入安乐窝,闲快活!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甚么?37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在小令中表达的思想感情。38相比唐诗、宋词,元小令无论用语、表达还是内容都别具特色

34、,结合这首作品的语句,试做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武威同诸公过杨七山人,得藤字(1)(唐)高适幕府日多暇,田家岁复登。相知恨不早,乘兴乃无恒。穷巷在乔木,深斋垂古藤。边城唯有醉,此外更何能。注释:(1)指诗人抽到以“藤”字为韵脚作诗。39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 。这首诗叙事兼有抒情,语言未刻意雕琢,却能够于质朴中表达真性情,尾联抒发了诗人的 苦闷心情。40诗的颈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两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行行重行行佚名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

35、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赋得自君之出矣唐张九龄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注)弃捐:抛开。41两首诗的题材都属于_诗,表达的情感是_ 42唐诗归评张九龄此诗:“此题古今作者,毕竟此首第一。”请比较两首诗的划线句,谈谈张诗之妙。阅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桂枝香金陵怀古(宋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4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

36、,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伤感情绪十足的晚秋,词人登临送目,看到一片萧瑟衰败之景,以哀景写哀情。B“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运用了比喻、动静结合写出了长江水的清澈、山的峭拔。C下片“念往昔”句作为过渡,紧扣上片的优美之景,词人回忆过往六朝统治者争相追逐奢侈豪华的生活。D“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一句化用杜牧诗句,透露了词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44从“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一句中可见王安石与其它文人相比,对历史兴衰之感有不一样的的理解,请谈谈一般文人与王安石对历史兴衰之感的不同理解。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舟中读元九诗唐白居易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

37、打船声。得乐天书唐元稹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45这两首诗都表达对友人的真挚情感,白诗以_这一意象串联诗歌,突显深情;元诗则以一_字统领情感。46这两首诗在描写手法上各有其妙,试作赏析。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南乡子自述(宋)苏轼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余。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注)苏轼因不满王安石变法,请求外调,时任徐州知州。簟、厨:竹席、帷帐。一味:一向。47词中“”一词点出了写作所处的季节,“衙”与“”一词则点出了词人为官的身份。48有人评价此词情感“洒脱与沉

38、郁”并存,请赏析词人是怎样表达这两种情感的。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夜深周弼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放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夜坐张耒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49同是夜坐,周诗从“堂”而至“门外”,通过_,来叙写夜深人静的环境气氛。张诗中“气清”先于“霜落”,从_的角度,突出了诗人对大自然观察、描绘得细腻与准确。50结合诗句,比较两首诗在塑造人物形象手法上的异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酬洪昇清朱彝尊金台酒坐擘红笺,云散星离又十年。海内诗家洪玉父,禁中乐府柳屯田。梧桐夜雨词凄绝,薏苡明珠谤偶然。白发相逢岂容易,津头且揽下河船。

39、(注)洪昇:清代著名的戏曲家。因在佟皇后丧服期间招伶人演唱自创长生殿,受劾下狱。不久被革去国子监生而离京还乡。洪玉父:宋代诗人洪炎,字玉父,是黄庭坚的外甥,能诗善文。薏苡:后汉书马谡传记载,马援把在交趾常吃的薏苡运回家做种子,他死后被进谗的人说成了明珠,让自己和妻儿等蒙冤。故后人以薏苡明珠代指遭人诬谤。51诗中的“柳屯田”是指北宋著名词人_。“梧桐夜雨”暗指洪昇的代表作长生殿,该作讲述的是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唐代白居易写过同一题材的脍炙人口的名篇_。52这首诗情感表达“典雅而含蓄”,请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摸鱼子寓澄江,喜魏叔皋至(南宋)张炎想西湖,段桥

40、疏树。梅花多是风雨。如今见说闲云散,烟水少逢鸥鹭。归未许,又款竹谁家,远思愁徐庾。重游倦旅。纵认得乡山,长江滚滚,隔浦正延伫。垂杨渡,握手荒城旧侣,不知来自何处。春窗剪韭青灯夜,疑与梦中相语。阑屡拊。甚转眼流光,短发真堪数。从教醉舞。试借地看花,挥毫赋雪,孤艇且休去。(注)张炎(1248-约1320),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南宋末元初著名词人。款竹谁家:王子猷尝行过吴中,见一士大夫家,极有好竹,欣然前往。而主人听闻,洒扫庭除,等待子猷到来。徐庾:南朝陈徐陵和北周庾信的并称。53从字数上看,本词属于_(限填2个字),上阕中词人以鸥鹭自喻,写出其_(限填2个字)之境况。

41、54有人评价本词:“悲喜交加,喜中寓悲。”词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更漏子(唐)温庭筠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55这首词以_为背景,写闺中人因“_”而彻夜难眠。56从上阕到下阕都在写闺怨,但描述角度发生了三次转换,试作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唐)王绩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经移

42、何处竹,别种几株梅。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莱。(注)屈曲:详细周到。衰宗:衰微的宗族,此处自谦,犹言“我们王氏宗族”。下泽:车名,一种适于沼田行驶的短毂车。莱: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苗可食,生于田间、路边、荒地、宅旁等地,为古代贫者常食的野菜。57“共衔杯”写出了诗人和乡人的_(填写某种情感),“羁心”的意思是_。58唐诗选评此诗“诗中连问十二句,而不作答,构思之奇,出人意表”,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轼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

43、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注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2年)六月作者贬官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湿:油漆未干。平山堂: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在扬州所建。兰台公子:指宋玉。59下阕中对于风的理解,宋玉理解成_,庄生的理解是_。60请赏析本词上阕写景方面的特色。阅读下面这首作品,完成各题。普天乐湖上废圃(元)张可久古苔苍,题痕旧。疏花照水,老叶沉沟。蜂黄点绣屏,蝶粉沾罗袖。困倚东风垂杨瘦,翠眉攒似带春愁。寻村问酒,无人倚楼,有树维舟。61就体裁来说,该作

44、品属于_。作者表面上描写废圃之“废”,实则抒发_的感慨。62明朝朱权在其太和正音谱中称张可久为“词林之宗匠”,请从艺术手法角度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湖上圃之“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木兰花慢杨花(清)张惠言尽飘零尽了,何人解、当花看?正风避重帘,雨回深幕,云护轻幡。寻他一春伴侣,只断红相识夕阳间。未忍无声委地,将低重又飞还。疏狂情性,算凄凉耐得到春阑。便月地和梅,花天伴雪,合称清寒。收将十分春恨,做一天愁影绕云山。看取青青池畔,泪痕点点凝斑。(注)张惠言:出身贫寒,数赴会试不顺。一天:漫天。青青:指浮萍,传说杨花化为浮萍。63上阕中“断红”运用了_修辞手法,“一春”与下阕“_”(两字)

45、前后照应并形成时间线索,暗示光阴易逝。64这首词“托物言志”的特色鲜明,试简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一剪梅(宋)醴陵士人宰相巍巍坐庙堂,说着经量,便要经量。那个臣僚上一章?头说经量,尾说经量。轻狂太守在吾邦,闻说经量,星夜经量。山东河北久抛荒,好去经量,胡不经量?(注)经量:大量土地。南宋度宗时宰相贾似道推行所谓的“经界法”,经界丈量农民的土地,按田亩收税。65此词从题材上来说,是一首讽喻词。此词讽刺了贾似道的飞扬跋扈,讽刺了臣僚的_,讽刺了醴陵太守的_。66讽刺艺术是此词的特色,试赏析其讽刺手法。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西湖梅元冯子振苏老堤边玉一林,六桥风月是知音。任他桃李

46、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梅花绝句其二宋陆游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67从诗歌的题材来看,这两首诗属于 诗;从内容看,两首诗的首句都交代了梅花的 。68简析两首诗艺术手法的异同。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再经胡城县唐杜荀鹤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催租行宋范成大输租得钞官更催,踉跄里正敲门来。手持文书杂嗔喜:“我亦来营醉归耳!”床头悭囊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不堪与君成一醉,聊复偿君草鞋费。”69再经胡城县一诗中“加朱绂”的意思是_,运用的是借代手法;催租行题目中的“行”指_70试分析两首诗揭露讽刺手法的异同

47、。试卷第49页,共34页答案详解【2021年】【答案】1. (1) 隐士(农夫) (2)烂漫 【详解】上阕写衰翁的居住环境在山野,室内陈设着文木制作的几案,小巧的窗户饰着纱,说明主人虽在山野也十分讲究,让人感到他是个富于生活情趣的雅士,故可推知其为隐士;下阕写衰翁话桑麻、种柳浇地,也可理解是为农夫。下阙写衰翁待客,写了席间主客欢洽之情,啜茶饮酒,高话桑麻,去年自己耕种的山田收成极好,可以无忧无虑乐陶陶地过舒心日子了。生活丰富多彩,状态极佳。故能表现这一状态的词应为“烂漫”。2. 写景艺术:由远及近,由外到内。从村坞、山家到室内,步移景换。意象丰密,色彩和谐。“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构成明净清

48、幽之境。以动写静,动静结合。如“苔径逐篱斜”。叙事艺术:对比衬托。如“蓑翁”与“健饭”。铺陈写实。如“高话”以下,一一叙写山家生活。以农家话语写自适情态。如“汲水自浇瓜”。【详解】诗歌上阕写景。由步行向山家时沿途所见落笔。首句“村坞云遮”写由下仰望山上,人家村落在白云缭绕中依约可见。渐行渐近,写看到一幢房子,小径沿着篱笆斜伸过去,最后再到室内的陈设。词的上片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移步换景的手法写景;房子依水傍石,稳稳地临溪而立,小径生满青苔,接着两句是写稍近些看到的老树上缠绕着青青的藤蔓,翠绿的修竹映衬着溪边的白沙,色彩鲜明可爱。用白描之笔富有层次地描绘了山家四周的环境和景物。描绘了隐士山家的幽

49、静环境;“苔径逐篱斜”,小径沿着篱笆斜伸过去,“逐”字化静为动;“文木几,小窗纱”“启北扉,移床待客”动静结合,表现农家生活的意趣,衬托出主人潇洒出尘的品格。下片写席间主客欢洽之情。隐士是个苍老体弱的衰翁,却出人意外地饮食健胜。作者用“衰翁健饭堪夸”一句来表示自己的惊奇,“衰翁”与“健饭”形成非常有趣的对比。老人十分健谈,边啜茶饮酒,边兴致勃勃地谈起了农事。“把癭尊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一一罗列叙写田家生活及农事,为铺陈写实的手法。“穿池还种柳”是说在池边开沟引水,并种上柳树,与下面“汲水自浇瓜”都是老翁的农活。这两句以农家话语写老农的悠游轻松,

50、让人羡慕隐逸生活的闲适。“这风味清佳”! 这一句赞语非常口语化,老翁怡然而乐的神情跃然纸上。【2020年】3. 感伤 达观 【详解】秋江送别的意思是:江面上返乡的船只来来往往,仿佛列成队,江边归家的车马熙熙攘攘,好像排成行,江水南北两岸思念的人儿在遥遥地互相眺望;在依依不舍的离别时刻,谁能说这波涛汹涌的大江仅仅是一条水流呢,由于被江水隔断,早觉得两岸的山川已属不同人的家乡。作者以山川、归舟等意象表达了依依别情和悠悠乡情,尤其是后两句,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流露的是分别的伤感。送柴侍御的意思是: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

51、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诗中写与好友分离,自然不免有点儿伤感,但作者却宽慰友人:我们虽阻隔青山,却可以“同云雨”,虽人分两地,却可以共明月,因而没有一般送别诗通常所流露出的那种缠绵悱恻的情绪,更多的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达观。4. 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

52、反诘收尾,余韵悠长。【详解】本题要求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翻新脱妙”之处。首先,从意象的运用上,王勃的诗选用了“山”“水”,但却将“一水”“山川”隐于句中。而王昌龄的诗则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 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意境开阔,具有鲜明的个性。其次,空间处理上,王勃的诗化近为远。“已觉山川是两乡” 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强调了心理距离之远。而王昌龄的诗则是化远为近。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使“两乡”为“一乡

53、”,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语意新颖,出人意料。最后,抒情方式上,“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王勃自问自答,以议论的形式直接表达了别离的感伤。而王昌龄则以景作结,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2019年】5. 造访 朱门 【详解】“过”的意思为“拜访”。朱门”指贵族豪富之家,这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位。6. 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

54、”“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详解】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然后结合相关诗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诗歌前两联属于环境描写,首联描写了李将军宅院的外部环境,“蝉声”“秋巷”“冷静”渲染了清幽宁谧的氛围,从而烘托出宅院主人的闲适高雅;颔联描写室内家居布置,“数茎竹”“一架书”表现了室主人的高雅意趣;而颈联第一句描写有礼节的侍从,是为了衬托李将军的知礼有涵养。这些诗句都属于侧面描写。最后三句则是对李将军的

55、直接描写,“吟哦”“ 任狂疏”这些动作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洒脱豪放,“爱读英雄传”“ 欲立功勋恐”写出了李将军的远大理想和追求。总之,这首诗通过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手法,塑造了一位情趣高雅、知礼有涵养、洒脱豪放、心怀远大理想和追求的将军形象。据此组织答案即可。【2018年】7. 久留(逗留) 依依不舍 【详解】“淹”为停留、停滞之意。结合诗歌标题“送王昌龄”和“送君多暮情”,可知此诗为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8. “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

56、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详解】首先要明确何为“点染手法”,再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诗歌标题点明该诗为离别诗,第一句“送君多暮情”点明伤别之情。接下来详细地描写了景物,把暮景层层铺开,渲染了幽淡惆怅,烘托了离别之情。诗歌最后“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表达了对朋友远去的依依不舍。【2017年】9.采地黄 卖地黄【详解】前八句写了采地黄的原因,采地黄的过程,所以中心内容是采地黄;后六句集中写了卖地黄的对象以及央求买者的话语,所以中心内容应为卖地黄。10.叙述: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

57、晰而深刻的印象。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对比: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详解】本诗题为“采地黄者”,正文是采地黄者对当时年景、生活窘迫、采地黄的艰辛、卖地黄的悲戚遭遇的讲述,诗歌通篇都是自述,这种叙述方式使故事更具有真实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采地黄者对自己辛酸遭遇的叙述也就更能给读者深刻的感受。从叙述的顺序来看,诗歌先写采地黄,再写卖地黄,属于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这种叙述顺序的好处是使所叙述事件逐层深入,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58、。从叙述的特点来看,全诗没有能够直接体现情感的词汇,属于纯客观叙述,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灾荒年头,连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遇,有力地抨击了豪门大户对农民剥削的残酷性。诗中对比手法运用比较明显,首先是采地黄者与买地黄者的对比,一个是生活于农家,以采地黄度日的农民,迫切需要卖掉地黄来谋生,一个是生活在“朱门”的白面郎,买地黄来喂马,还要讨价还价;其次是人与马的对比,采地黄者受饥挨饿,而“朱门”的马却以地黄为食,通过对比揭露出人不如马、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表达了批判的主题。B组 提升强练 【答案】1. (1)词 (2)朝喧弦管 (3)暮列笙琶 【详解】本题根据词牌玉楼春以及诗歌

59、分为上下两阙,句数、字数等可知,体裁为“词”。集中表现封建统治者耽于享乐、骄奢淫逸的生活的诗句,抓住“享乐”“骄奢淫逸”可知,是“朝喧弦管”“暮列笙琶”。2. 李煜词:运用细节描写,调动视觉、听觉和嗅觉等多种感官,读来让人浮想联翩,意兴盎然;运用夸张手法,以明肌胜雪表现姬妾宫女们的美貌与气质,以笙箫吹断水云极写当时歌舞场面的热闹。作品通过一个个宏大、热闹、充满艺术气息的场景描写,展现了宫廷宴饮的愉悦与畅意。赵佶词:今昔对比。当年的汴京城十分繁华,如今已萧索不堪;当年自己坐拥天下,江山万里,歌舞升平,如今沦为了阶下之因,身处异域,对景伤怀。虚实结合。虚景:想象中的汴京已萧索不堪,归梦也被胡沙阻隔

60、。实景:梦醒后家山无觅,耳畔听到边塞笛音,倍添乡愁。本词抚今追昔,表达了对美好往事的怀恋,对国家破亡的感伤和对故园的思念之情,情感复杂而深切,读来令人动容。【详解】玉楼春是李煜于南唐全盛时期所创作的一篇代表作。词的上片主要写春夜宴乐的盛大场面。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和夸张手法。“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是视觉描写。首句突出描绘“晚妆初了”的嫔娥们的盛妆和美艳,从开篇即渲染出夜宴的奢华豪丽。继之两句“笙萧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写宴乐开始,歌舞登场,作者极写音乐的悠扬和歌舞的华美。这是听觉描写。词的下片是描写曲终人散、踏月醉归的情景。“临春”一句明是写香,暗是写风,暗香随风飘散,词人兴致

61、阑珊。这是嗅觉描写。词人调动视觉、听觉和嗅觉等多种感官,读来让人浮想联翩,意兴盎然。夸张手法有“明肌雪”,以明肌胜雪表现姬妾宫女们的美貌与气质;以“吹断”极写当时歌舞场面的热闹。作者从个人宫廷生活场面出发,短短一篇就把一次盛大欢宴的情形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展现了宫廷宴饮的愉悦与畅意。赵佶眼儿媚的创作背景是,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了词人与其子,这首词即是词人为了表达亡国之痛而写下的。本词主要运用了今昔对比和虚实结合的手法。“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两句,词人追忆起北宋都城汴京昔日的繁华景象,同时也指出了北宋曾经坐拥万里山河,现在却都成了陈迹。“曾”字,点明了

62、这一切繁华都已经在历史舞台上落幕了,如今词人已经是亡国之君,沦为敌人的阶下之囚。“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两句,词人写昔日万花丛生的汴京城,如今已是人去城颓,到处都是断壁残垣,一派萧条破败的景象。词人将当年汴京城的繁华和如今的萧索进行对比,也将自己曾是坐拥天下的帝王和如今的阶下囚的身份进行了对比。“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两句,词人想象昔日万花丛生的汴京城,如今已是人去城颓,到处都是断壁残垣,一派萧条破败的景象,但那汴京城的繁华却经常在自己的梦中萦绕不去。这是虚写。“忍听羌笛,吹彻梅花”则是实写眼前,词人梦醒之后听到羌笛阵阵,想起自己现在身处漠北,已经陷于囹圄,国家已亡,山河破碎,无处

63、为家,怎么忍受得了吹奏梅花落的乐声所带来的痛苦。词的上片追忆亡国前汴京城的繁华,通过对昔日汴京生活的追忆,抒发了词人对故国的怀念之情。词的下片虚实结合,写词人被俘之后的愁苦,将词人心中的思国之愁和亡国之痛表现得韵味悠长。3. 纤歌凝而白云遏 【详解】上阙“留住九华云一片”意思是:她的歌声可以把行云留住。而王勃滕王阁序中有“纤歌凝而白云遏”一句,指柔缓的歌声吸引住飘动的白云。遏:阻止,引申为“停止”。白云遏:形容音响优美,能驻行云。由此分析,此处应该填“纤歌凝而白云遏”。4. (1)动作描写,“偷泪”写出暗自垂泪的情态,揭示内心的痛苦。(2)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对比,将“满头”“满面”与“一”对

64、比,写出在表面繁华富贵的背后孤独无助之痛苦;如比喻,将“泪珠”比作“珍珠”使痛苦可知可感;夸张,以“百万”更显愁苦之多。(3)联想想象,如果能将泪珠“串”起来,当会有百万之数来表现感伤的内心。【详解】下阙“犀玉满头花满面,负妾一双偷泪眼”是说,满头珠玉装饰的姑娘好似花一般,有谁能理解她的愁苦?暗自相思双眼泪水涟涟。“偷泪”采用“动作描写”的方式,刻画一个歌女的仪态和内心,写出暗自垂泪的情态,揭示内心的痛苦。同时“满头”“满面”与“一”进行比较,通过“对比”写出在表面繁华富贵的背后孤独无助之痛苦。“泪珠若得似珍珠,拈不散,知何限,串向红丝应百万”末四句作者又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联想想象”的手法

65、,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来抒写心中无限的怨和恨:“泪珠若得似真珠,拈不散,知何限,串向红丝应百万” 是说,那串串泪珠就像珍珠,拈不散数不清,用红丝串上应有上百万。这四句是她的内心独白。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泪珠”比作“珍珠”,可见泪之多;以泪之多烘写伤心之极,从伤心之极正见出怨情之深。一个平常的比喻在这里却把主人公的情感推向了高潮。以“百万”的夸张手法,更显愁苦之多。5. (1)征白丁 (2)收新丝 【详解】第一首舍妇舍南哭的原因是“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官府征丁去开采水碧这种美玉。她去送饭看到丈夫非人的生活和辛苦,也想到因家中无壮丁会田园荒废,因此哭泣,根源就是统治者贪图享乐,“

66、征白丁”采玉。第二首写女子攀着柔嫩的桑条泪如雨下,今年倒寒导致桑叶生长缓慢,但统治者不管这些,二月就来征收新丝了,因此泪如雨下,“收新丝”是根源。6. 通过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以侵晨采桑,手挽桑条泪如雨下表现了采桑女的辛劳愁苦。通过心理描写,采桑女想到去年此时蚕儿已初眠,而今年因春寒桑芽还未变成桑叶,再加上门外里胥催逼之声,表现了采桑女的无奈焦灼。【详解】写女子“侵晨采桑”“手挽长条泪如雨”,采用的是动作与神态描写,一大早就去采摘桑叶,非常辛苦;另外还有心理描写,“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是心理描写,去年此时桑蚕已经初眠了,今年因春寒桑叶还没有长好,内心忧愁;“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

67、收新丝”,门外还有官吏在催促上缴新丝,而此时才二月,展现了采桑女内心的无奈之情。7. D 8. 运用了虚实相衬的 D项,“写家人责怪远游之人不思还乡”错误,作者借写家人思念自己写思乡;“恬然自安”错误,由“抱膝灯前影伴身”可知诗人内心孤寂而不是“恬然自安”。手法。前两句实写诗人在客栈抱膝孤坐、形影相吊的思乡之情,后两句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设想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由实入虚,以虚衬实。充分反映出作者孤寂思家之情。【详解】诗的前两句“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意思是居住在邯郸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冬至节,而我只能抱膝坐在灯前,与自己的影子相伴。这两句写诗人身在客栈孤寂的思乡之情

68、,是实写;后两句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想到家中亲人今日也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会谈论着我这个离家在外的人。这两句是诗人想象家人围坐谈论在外的自己的情形,是虚写。所以作者运用了虚实相衬的手法,抒发了在外孤寂、思念家人的情感。9. 劝 拟人 【详解】下片“凄凉劝你无言”意思是,满心凄凉奉劝孤雁。“你”指孤雁。这首词借孤雁的形象诉说自己不幸的身世遭遇。上片描写孤雁离群后不知道飞向哪里去,表示对失群的孤雁的深切同情。下片劝告孤雁在艰险的生活和凄凉的环境中姑且度过流水般逝去的年头。上片词人的劝说,“孤雁”并无一言回答,它好像并没有留下的意思而与词人过“一沙半水”的艰苦生活,苦度流逝的岁月,

69、而是远走高飞了。一个“劝”字,将上文作自然的过渡。“劝”字将孤雁人格化,以劝告孤雁的口吻对孤雁诉说,“无言”也是说“孤雁”并无一言回答,可见运用了拟人修辞。10. 刘熙载这句话说的是,咏物诗表面看是咏所见之物,实际上隐含着作者所咏的情怀,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本词上阕尾三句写希望孤雁洁身自好,借此表现词人高洁的志向和对世俗的不屑。词的下阕借孤雁艰险凄凉的生活环境,表达了对孤雁命运的关怀与怜悯,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悲惨命运的深沉忧伤。【详解】首先理解“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这句话的意思,强调的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怀,再结合诗歌中的孤雁形象进行分析。这是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题型。上片“暗自眠,

70、凤凰纵好,宁是姻缘”意思是,还是暗暗自眠,不要存非分之想,凤凰纵然美丽、高雅,但却不能与之结为婚姻。言外之意,要“孤鸿”洁身自好,自尊、自强。这也体现了词人高洁志向和对社会上世俗的不屑。这是托“孤雁”言志。下片“稻粱初尽,网罗正苦,梦魂易警,几处寒烟”在稻粱寻找不到的情况下,狩猎者正在张下大网捕捉大雁,处处有陷阱,处处要提防,即使在睡梦之中,也要警惕。“几处寒烟”是描写“孤鸿”生活的环境,四周是湖沼地,水雾迷茫,寒气逼人。这充分描写出现实的恐怖以及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情形,也表现了词人对“孤鸿”的深切关心。这是借“孤雁”抒情。11.宫调名;曲牌名【详解】黄钟:言调名,黄钟言是元曲常用言调之

71、一。所以本元曲里“黄钟”指言调名。人月圆:曲牌名,小令用,有幺篇换头,须连用。中原音韵入“黄钟言”。所以“人月圆”指曲牌名。12.借景抒情。运用“远岫”“长松”意象,包含移居东园的喜爱,也包含对高洁品质的追求。衬托。选择“醒来、醉后”典型场景来暗示闲适情感(看似闲适的忧郁)。用词古雅不俗,不口语化,如“重冈”“远岫”。含蓄。第一句饱含了诗人此前所有的国破家亡之痛,重叠的山岗能把他所不愿意再看到的那个世界完全隔绝开来,同时也就斩断了那些痛苦的记忆;最后一句清风明月醒复醉,看似悠闲,却是一腔酸楚、满腹忧郁。【详解】借景抒情。“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即将移居新的住处了,那里窗中可见远山,舍后

72、中有长松。这就是作者认为十分理想的卜居之地,是作者心中向往的优美的幽居佳境。运用“远岫”“长松”意象,包含移居东园的喜爱,也包含对高洁品质的追求衬托。“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只要醒来时有明月相照,醉酒后有清风相伴,我就知足了。选择“醒来、醉后”典型场景来暗示闲适情感。用词古雅不俗,不口语化,如诗句“重冈已隔红尘断”中的“重冈”,诗句“窗中远岫”中的“远岫”。含蓄。重重委叠的山冈隔断了俗世红尘,小村落又迎来了丰收年。第一句饱含了诗人此前所有的国破家亡之痛,重叠的山岗能把他所不愿意再看到的那个世界完全隔绝开来,同时也就斩断了那些痛苦的记忆;而自己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这是诗人晚年的生活写

73、照。“醒”“醉”并列,而重点在“醉”。清风明月醒复醉,看似悠闲,而一腔酸楚,满腹忧郁,都从这里曲曲传出。13. 闲 【详解】“北楼闲上,疏帘高卷,直见街南树”,“闲”字本意为闲暇,指无目的地随意为之,但此处“闲”是寂寞、惆怅、慵懒之意,词人之上北楼,是为了能够看到所恋慕女子的身影,所以故作闲暇状,假装是无事登楼,卷起竹帘来随意眺望,所见的,也不过绿树而已。假装登楼望树,其实是想见所恋慕的女子,希望她能够走出朱漆大门,她袅娜的身影可以再次落入自己眼中。可惜等了很久,却始终未能如愿“阑干倚尽犹慵去”,每一寸栏杆几乎都靠遍了,还是见不到她,对爱的人,想要离去却不甘心。“慵”字本意为懒散,“慵去”就是

74、懒得离开,其用意也和上阕的“闲”字相同,假装只是犯懒而不曾离去,其实是夙愿难偿而根本不忍离去的怅惘。14. (1)相同点:都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今昔的对比,抒发物是人非、无限怅惘之情。(2)不同点:构思不同。崔诗从忆、从昔日入笔,然后回到眼前;晏诗从眼前所见之景入笔,渐渐勾起回忆。表达方式不同。崔诗侧重叙事,用寻春艳遇和重寻不遇两个场景勾勒事件;晏词侧重写景,多用景物渲染,抒发少年的惆怅。描写手法不同。崔诗用正衬手法,以美景衬美人;晏诗用反衬手法,乐景衬哀情。【详解】(1)相同:两首诗都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题都城南庄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

75、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御街行上阕写春日美景,下阕表达物是人非的怀旧之情和万般感慨。全词以含蓄有致的笔触,从眼前景物咏起,渐渐勾起回忆,抒写了故地重游中的恋旧情怀。(2)不同:构思不同。崔诗这首诗设置了两个场景,“寻春遇艳”与“重寻不遇”,开头两句追忆“去年今日”的情景,先点出时间和地点,接着描写佳人,以“桃花”的红艳烘托“人面”之美;结尾两句写“今年今日”此时,与“去年今日”有同有异,有续有断,桃花依旧,人面不见。两个场景的映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的无限怅惘之情。御街行先写春日美景,继而表达物是人非的怀旧之情和万般感慨。全词以含蓄

76、有致的笔触,从眼前景物咏起,渐渐勾起回忆,抒写了故地重游中的恋旧情怀。表达方式不同。崔诗侧重叙事,侧重记叙于南郊偶遇一美丽少女,次年清明节重访此女不遇,颇具传奇小说色彩;晏词侧重写景,词的开篇先写景,并以景物来点明季节性,更以季节性来引出内心情感,从飞絮、开花可知,此为春深之时,暗示此为思春、怀春的季节。描写手法不同。崔诗“人面桃花相映红”用正衬手法,以美景衬美人,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晏诗上阕写春日美景,下阕表达物是人非的怀旧之情和万般感慨。故用反衬手法,乐景衬哀情。C组 巩固狂练1 春季 落得 2借景抒情。上阕首两句化自唐人孟浩然的诗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概写故乡美景,宛如一幅

77、水乡写意图。直抒胸臆。上阕三四句直接抒情,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挚爱之情,情感浓烈。化用名句。下阕一二句化用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诗句,刻画思乡情状,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以景结情。全词末两句以景结情,余意不尽,词人那不尽的乡思融进景的描绘之中,深深拨动着读者的心弦。【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由原文“雁来时候燕归前,赢得一灯豆伴孤眠”句意为:大雁南来春燕归去的时候,落得个灯如豆伴随我孤独而眠。可知“燕归前”为春季。“赢得”为“落得”。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方式即抒情手法的能力。抒情手法: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根据句子分析每句的抒情方式。第一联:词以“

78、绿树”、“清溪”两句发端。写的是常见的乡村之景,但概括得极为精妙:千村万落,绿树环合;百条溪流,互相通连。俨然一幅江南水乡的一幅写意画,孟浩然过故人庄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之句,此词发端两句即从孟诗夺胎而来,然而一写山,一写水,从所写的侧重点不同,可以看出作者是有意识选择江南水乡所特有的美丽风光落笔的。两句不仅工整简练,而且色彩鲜明,给人以愉悦之感,显示出词人对故乡山水的热爱。这种热爱之情,在开端两句还只是萌动于字里行间,所以在这里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第二联:三、四句,它们便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故乡”句收束上文,而上两句又等于是此句的注脚。着一“最”字,说明词人对故乡的热爱。故乡的

79、风景诚然是鲜妍的,首两句已作了勾勒;说是“最”,里面就有了诗人主观感情的色彩在。转眼又是三年了,在这三年之间,自己既不能拄着手杖漫步村中,又不能荡起双桨遨游清溪之上,徒然辜负了家乡的鲜妍景物。怅惘之情,可谓溢于言表。故是直抒胸臆,抒发作者对故乡的情感。第三联:“有梦”两句从李商隐锦瑟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脱胎而来,大意是,往者不可复追,我犹时时如庄周梦中化蝶,回到故乡,重温往日之乐,然而是蝶亦是人,扑朔迷离,到头来还是蘧然一梦,梦中醒来,虽然听到杜鹃在声声叫唤“不如归去”,我却哪有心情将满腹乡愁托付给它,让自己再次失望呢!凄苦之情,使人不忍卒读。“有梦迷蝴蝶,无情忆杜鹃”译为只能

80、像庄生梦蝶那样梦中还乡,再不愿听杜鹃不如归去的啼怨。故可知此句运用典故里的句子抒情。刻画思乡情状,对仗工整,流利而含蓄。第四联:言从今年大雁南来之时,直到明岁燕子归来之前,还乡的希望又已化为泡影,只落得如豆的一灯伴我孤眠而已。我们才恍然大悟:上文之所以说“有梦迷蝴蝶,无情忆杜鹃”,正是因为自己在近期内无法归去,所以才作此决绝之语。可知写道燕归场景表达对家乡的情感,而且此句出现的位置是诗句结尾,所以抒情方式上以景结情。3伥伥 对比4欲寄书信相隔天涯。主观的愿望和客观的现实形成巨大的反差,这种情况下再回首往昔,是一不堪。孤独寂寞难消永夜。回想往昔,如今只剩一人,漫漫长夜难度,是二不堪。风吹雨打目见

81、耳闻。风雨敲打窗扉之声如同打在心上,诗人受此环境感染是三不堪。思念孤独却在羁旅漂泊之途是四不堪。此四句句句紧逼,层层渲染,沉郁顿挫,情厚意婉。【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词的上阕意思是携手看花,漫步芳丛深径;扶肩待月,双双共倚斜廊。匆匆惜别时,已怅然无措,那情景,此时不堪再回想。其中“临分少伫已怅怅”中的叠词“怅怅”,突出了惜别之际,已经心有若有所失、怅然迷茫的悲哀,所以,“伥伥”两字点出了诗人的情感基调。上阕四句,两句一层,情调大起大落。前两句追忆昔日欢会的美好情景,温馨旖旎地写出了男女欢会这样一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态:一对情侣,姹紫嫣红、争芳斗艳的小园深径里携手赏花

82、,夜静人寂、凉风习习的幽雅斜廊上扶肩待月,卿卿我我,情意绵绵。后两句由热烈缠绵一下反跌到悲凉凄惨,形成情感洪流的巨大落差。所以,前两句与后两句构成了对比关系,给人以强烈的震撼。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下片四句,笔法又有所不同。词人层层深入地具体说明往事不堪回首的原因。第一句“欲”字,是说自己主观上的愿望。和心上人分别之后,羁宦天涯,见面固然已属痴想;然而不料就连互通音问,互慰愁肠这一点愿望也由于人如天远,书无由达而落空。主观的愿望被客观的现实无情地击碎,这种情况下去回想旧日的欢会,这是一“不堪”。第二句“难”字,是客观环境对自己所造成的影响。一个人对着孤灯,凄清寂寞,百无聊赖,漫

83、漫长夜中咀嚼着分离的痛苦,当然会产生长夜如年那样难以销磨的无限感慨。这是二“不堪”。第三句“小窗风雨”是耳边所闻。听着风雨敲打窗扉之声,词人不禁肝肠俱碎。“碎”字极炼而似不炼,情景两兼,可称得上是著一字而境界全出。这是三不堪。第四句收束全词,以“更”透进一层,指出以上之种种,全发生;“孤舟枕上”,把羁旅愁思、宦途与恋情打成一片。这是四“不堪”。此四句句句紧逼,层层渲染,沉郁顿挫,情厚意婉。5 故人 稀少 6本词虽为登高抒怀之作,但词人不局限于个人悲伤情感的表达,而是将视角投向历史、未来、民生,立意之高,体现奇思壮采。词人白日登临,抛下个人情绪表达,聚焦广大百姓,以“三千年事”表达对广大百姓在忧

84、患劳生中感受到疲敝的感伤。用大禹的典故,对夏禹丰功伟绩的赞赏与敬佩与凭吊。“逝水移川,高陵变谷”点明世事变换、沧海桑田,表达词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之情。化用李商隐夜雨寄北的典故,词人与友人志趣相投,际遇相似,此时同等禹陵,表达与友人久别重逢的欣喜。词人从个人的情感跳出,从景物着笔,对未来充满了乐观。词人从眼前的秋景想到春天的到来,透露出暮往朝来、时移节替,冬逝必定春来的人间哲理。【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悭会遇”意思是:映着西窗,我们相向而坐,故人难得有这次意外的会面。“故人”一词点明冯深居与吴文英的关系。“故人悭会遇”,“悭”,稀少。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

85、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本词虽为登高抒怀之作,但词人不局限于个人悲伤情感的表达,而是将视角投向历史、未来、民生,有一片“灵气行乎其间”,而且“立意”之“高”,“取径”之“远”,确有一份“奇思壮采”。立意之高,体现奇思壮采。“三千年事残鸦外”七个字,把读者引进苍茫古远的意界。“三千年”之下一个“事”字,则千古兴亡故事,乃大有纷至沓来之势矣。而又继之“残鸦外”三个字,就“残鸦”而言,当登临时之所见。禹王不复生,前功不可寻,犹如残鸦影没,天地苍茫,然则何地可为托身之所乎。诗人借用大禹的典故,表达了对夏禹丰功伟绩的赞赏与敬佩与凭吊。同时,三千年事,无限沧桑,词人白日登临,抛下个人情绪表达,聚焦广大百姓,以

86、“三千年事”表达对广大百姓在忧患劳生中感受到疲敝的感伤。“逝水移川,高陵变谷,那识当时神禹”,与“三千年事”相应,故知其“倦凭秋树”之时,必正兼有此三千年之沧桑感在也。禹王宏愿伟力,然而其当年孜孜是矻矻所疏凿,欲以垂悠悠万世之功者,其往迹乃竟谷变川移、一毫而不可识矣,故曰“那识当时神禹”。点明世事变换、沧海桑田,表达词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之情。“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悭会遇,同翦灯语”,始写入冯深居,呼应题面“与冯深居”四字。此三句词,乃化用李义山夜雨寄北“何当共翦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之诗句,此三句,诗人与友人相向而坐,这次意外的会面实为难得,诗人与友人志趣相投,际遇相似,此时同等禹陵,表达与友

87、人久别重逢的欣喜。“霜红罢舞,漫山色青青,雾朝烟暮”,彼经霜之叶,其生命固已无多,竟仍能饰以红色、弄以舞姿;“漫”字有任随、任由之口气,其意若谓霜红罢舞之后,任随山色青青于雾朝烟暮之中。诗人以浪漫笔调,另辟新境。自情感之中跳出,别从景物着笔,对未来充满了乐观。“岸锁春船,画旗喧赛鼓”,初观之,不免有突兀之感。盖前此所言,如“秋树”,如“霜红”,明明皆为秋日景色;而此句竟然于承接时突然著一“春”字以为笼罩之笔。盖开端之“倦凭秋树”,乃当日之实景;至于“霜红罢舞”,则已不仅当日之所见,而是包容秋季之全部变化于其中;至于“山色青青”,则更透出暮往朝来、时移节替之意。秋去冬来,冬残春至,年年春日之际,

88、于此山前都可见岸锁舟船,处处有画旗招展,时时闻赛鼓喧哗。词人从眼前的秋景想到春天的到来,透露出暮往朝来、时移节替,冬逝必定春来的人间哲理。7红药(燕子楼) 相思8直抒胸臆,词作开篇直接表达“怨”情,并点明“怨”由;借景抒情,词作用空楼、弦索、红药、杜若等意象,表达怨情;借用典故抒情,“燕子楼”等典故表达相思情怀;通过对比抒情,词作在今昔情感对比中表达“怨”情;运用联想、想象抒情,词作借助想象对方的行为,以讥讽口吻写对方对分手的态度,以此表达自己的怨情。【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及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写芍药花,又寓含着往日的欢乐与离别后的凄楚。芍药,是有特殊含义的。芍药一

89、名“将离”,行将别离之意。“移根换叶”与“旧时红药”相关合,“手种”则是以亲自栽种芍药来象征精心培植爱情。此词以曲折细腻的笔触,婉转反复地抒写了词人对于昔日情人无限缱绻的相思之情。结合注释内容分析可知,以“燕子楼”泛指女子居所,这里指人去楼空。“燕子楼”也可以用来表示爱情。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开头三句,“怨怀无托。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写怨恨产生的根由,直抒胸臆。接着又用关盼盼“燕子楼”的典故述说纵然是人去楼空,也还剩得“一床弦索”。以“燕子楼”泛指女子居所。这里指人去楼空。借用典故抒情。接着又用关盼盼“燕子楼”的典故述说纵然是人去楼空,也还剩得“一床弦索”。“床”,是古代

90、的一种较矮的坐具:“弦索”,总指乐器。弦索仍然摆满床上,蒙着一层灰尘,那是关盼盼的遗物,睹物思人,以喻相思之情不能断绝。下面写芍药花,又寓含着往日的欢乐与离别后的凄楚。“手种”则是以亲自栽种芍药来象征精心培植爱情。借景抒情。上片反复表示相思之情不能断绝。“谩记得”以下几句,笔锋陡转,忽作狠心决绝之辞,谓昔日往还音书,不过是些“闲语闲言”,人已断绝,留它何用,点个火儿烧掉算了。通过对比抒情,词作在今昔情感对比中表达“怨”情。“拚今生”,已站好退身步,作了终生不能遂愿的准备;“对花对酒”,是说今后虽然有花可赏,有酒可饮,却唯独意中人不得相见,那么,也就只好“为伊泪落”了。词作借助想象对方的行为,以

91、讥讽口吻写对方对分手的态度,以此表达自己的怨情。9 五言律诗(五律、律诗) 送别诗(赠别诗) 10相同点:借景抒情。沈诗借照耀闺中与营中的同一轮明月传达了征夫与少妇的两地相思。陈诗形象逼真地写出了雁山位置之重要与飞狐塞地势之险峻,表达了对魏大此行责任重大的激励。或:用典。沈诗借龙城的典故,表达了希望有良将在,一举克敌,早日结束两地分离之苦的期待;陈诗借魏绛和戎的典故,抒发了对魏大从军、保家卫国的赞赏(又借汉代将军窦宪的典故,希望魏大将战功记录在燕然山上)。不同点:沈诗借事抒情,借(听闻)黄龙戍一带常年战事不断,表达了强烈的怨战情绪。陈诗直抒胸臆,“怅别”一句,直接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分析】9

9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题材和内容的能力。第一空两首诗都是五言八句,并且押韵,中间两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特点,所以可以填:五言律诗。第二空由题目“送魏大从军”可知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或者赠别诗。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作手法的能力。注意问的是抒情手法。抒情手法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情与景的关系还有情景交融、触景生情、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托物言志、借助典故抒情、和引用抒情。相同点: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沈诗颔联“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是借月抒怀。说今夜闺中和营中同在这一轮明月的照耀下,有多少对征夫思妇两地对月相思。在征夫眼里,这个昔日和妻子在闺中共同赏玩的明月,不

93、断地到营里照着他,好像怀着无限深情;而在闺中思妇眼里,似乎这眼前明月,再不如往昔美好,因为那象征着昔日夫妻美好生活的圆月,早已离开深闺,随着良人远去汉家营了。字字是写月,却又笔笔见人。陈诗颈联“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的。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表达了对魏大此行的激励。都运用了典故:沈诗尾联“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运用了汉代飞将军李广的典故。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也有人认为龙城飞将指

94、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作者借典故希望能有良将出马,克敌致胜,结束他们长期分离的痛苦。陈诗尾联“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运用了典故。说的是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作者又一次激励友人希望他扬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不同点:沈诗借事抒情,首联“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语言平易似娓娓道来,给人以鲜明突出的印象。黄龙戍战火连年,可以想见征人久戍之苦,强烈的怨战之情溢于字里行间,“不解”与“频年”连用,增强语势,引起人们的联想与深思。作者借(听闻)黄龙戍一带常年

95、战事不断,表达了强烈的怨战情绪。陈诗直抒胸臆,“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诗人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两人执手相约:要像汉代名将、号称六郡雄杰的赵充国那样去驰骋沙场,杀敌立功。此二句虽有惆怅之感,而气概却是十分雄壮的。“怅别”一句,直接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11 繁忙紧张(或:分工合作)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12都是开篇点题。杨诗开篇直叙插秧其事;戴诗开篇直接描写天气的炎热。都借天气凸显农人的辛劳。杨诗借雨天来表现;戴诗借炎夏来表现。都有对田间劳作的直接描写。杨诗前三联描写一家人插秧的场景;戴诗七八句描写了炎夏水田劳作的情形。都使用了比喻手法。杨诗

96、将农人的穿戴比作士兵的装束,突出劳动的紧张;戴诗将天地比作炽热的大窑,为后文农人的艰辛蓄势。【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描写种田的农夫将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小儿子把秧苗拔起,大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表现了插秧的繁忙。插秧关系到收成的好坏,万不能失时。因而,值此时节,无论男女老少,一齐来到田头,各有所司,不敢稍有懈怠。“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描写夏天田地里的水热的像烧开的汤,由于天气极度炎热,以至于在田间劳作的人们汗如雨下,突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由此可以联想到李绅悯农中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1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构思的能力

97、。杨诗的标题是插秧歌,诗歌开篇写“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描写男女老少插秧的情景,开篇点题;戴诗的标题诗大热五首,诗歌开篇写“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描写天气炎热,犹如一个蒸笼,太阳如同炭火,炙烤着人们,开篇点题。都是开篇点题。“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通过对雨具和雨势的刻画,表现了插秧的艰苦。天公不甚作美,连连洒下雨水,正在插秧的农家夫妇只好戴上斗笠,披上蓑衣。借此凸显农人劳作艰辛;戴诗“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描写天气特别炎热,但是农民不敢有所埋怨,一味劳作,汗如雨下,借此表现劳作的艰辛。都借天气凸显农人的辛劳。插秧歌中,“田夫抛秧田妇接,小

98、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直接描写农人动作:抛、接、拔、插、低头、折腰,表现农民的艰辛;大热五首中“背汗湿如泼”描写农民劳作时的状态,背上的汗流下来,如同瓢泼的雨。都有对田间劳作的直接描写。“笠是兜鍪蓑是甲”运用比喻修辞,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暗示:插秧简直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农家儿女正像全副武装的士兵一样在与天奋斗,与地拼搏。同时,两个形象化的譬喻的叠用,还化板滞为飞动,造成一种前人所盛赞的“活泼泼”的气势。“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运用比喻修辞,将天里的水比作“沸汤”,将汗水比作“雨”,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天气的炎热

99、。都使用了比喻手法。13 比喻或双关 舒畅喜悦(单答舒畅或喜悦亦可) 14(1)颈联“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用叙事抒发雨晴的喜悦。雨后微凉引起睡意,雨后新晴牵动诗情,但诗情胜过睡意。“尽取”、“急搜”、“微凉”、“稳睡”、“奇句”、“新晴”这六个带修饰语的词,使两个记事诗句具体可感。“供”字写自然给人的提供。“报”字写人对自然的回报,这正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2)尾联“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两句仍叙事,事中有景,景中寓情。“卧看星河尽意明”一句化用杜牧的“卧看牵牛织女星”,只是没有小杜诗句的寂寞感,而是兴致盎然。“尽意”二字,不仅描绘星河的明澈,更赋予星河以生命,让它

100、充分绽放光彩,也来报答雨后的新晴。【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能力。“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中“天缺西南”写西南方的天已露出了蔚蓝,标示出“晴”,“江面清”三字是以江南的清平湛蓝来比喻天空西南方的晴明之色。“纤云不动”,写白云纹丝不动。“小滩横”三字承接“江面清”,比喻一抹云如横在江面的小滩。这两句前四字都用白描手法绘实景,后三字都用比喻对实景加以形容,两个比喻前后照应,使二句之景融为一体,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明富于立体感。通观全诗,诗人捕捉住雨后初晴自然景况变化的瞬间,以乍晴的天空、漂浮的白云、争喧的鹊鸣、低沉的雷声,构成了多层次多角度、气

101、势恢弘的绚丽景观。诗中虽未着一个情字,但喜悦之情旱已透过写景叙事的字里行间喷涌而出,全诗清丽雄浑,奇趣横生。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颈联用叙事抒发雨晴的喜悦。“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的意思是:趁雷雨后的微凉睡个安稳的好觉,赶快吟几句奇诗回报雨后的新晴。雨后微凉引起睡意,雨后新晴牵动诗情,但诗情胜过睡意。六个带修饰语的词,“取”则“尽取”,“急”则“急搜”,“凉”则“微凉”,“睡”则“稳睡”,“句”则“奇句”,“晴”则“新晴”,使两个记事诗句具体可感。“供”字写自然给人的提供,“报”字写人对自然的回报,这正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尾联两句仍叙事,事中有景,景中寓情。“今宵绝胜无人

102、共,卧看星河尽意明”的意思是:今夜这如此美妙的情境无人共享,便我一人也要尽兴卧看银河直到天明。“卧看星河尽意明”一句化用杜牧的“卧看牵牛织女星”,只是没有小杜诗句的寂寞感,而是兴致盎然。“尽意”二字,不仅描绘星河的明澈,更赋予星河以生命,让它充分绽放光彩,也采报答雨后的新晴。尾联展开想象,推想清冷的雨后夜晚,卧看深邃高远的夜空是多么惬意。15颈联从前面的直写其人转入写庵(衬人),点扣题目,并为尾联直接抒情议论做铺垫。16(1)首联与颔联运用典故,赞美了胡逸老的诗礼传家,显示其品格的清高;(2)颈联用景物渲染烘托庵主高雅的人格、广阔的胸襟;(3)尾联发表议论,山水的清淑之气又能涤荡肠胃,使此心澄

103、清无滓,一尘不染,这烘托了胡逸老洒脱高雅的人格。【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化静为动。将致虚庵依山傍水的位置,作了动态描写,“出”“来”二字,将山水写活了。化实为虚。把山比作画图,尽可让读者想象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图”,夜来风雨是隔窗听到,并非眼见,也是虚写其事。以物衬人(衬托),前两联是直叙其人,此联是写庵,通过庵的环境间接表现人物的人格、胸襟。从前面的直写其人转入写庵(衬人)。紧扣标题“题胡逸老致虚庵”。尾联以闲逸之心观山观水,山水的妙境能常现于心目之前。颈联为尾联直接抒情议论做铺垫。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人

104、先发议论:诗书传家能使后代成才,而遗金满篓往往给子孙招来祸害。这里用了韦贤的典故。赞美了胡逸老的诗礼传家,显示其品格的清高,令人仰慕。颔联承上,进一步赞美庵主的仁爱之心。说他在灾年能拿出粮食与贫人共享,和气必能致祥,后代必得佳子弟。这里用了韦康、韦诞兄弟的典故。显示胡逸老品格的清高。颈联转到正面写致虚庵。白天闲坐庵中,眼前的山景如一幅幅图画映出;入夜倚于窗前,只觉风雨飒飒而来。庵主高雅的人格、广阔的胸襟,与前两联一脉相承。只不过前两联是直叙,这里是衬托。用景物渲染烘托庵主高雅的人格、广阔的胸襟。尾联总收全诗,照应开头。以闲逸之心观山观水,山水的妙境能常现于心目之前。而山水的清淑之气又能涤荡肠胃

105、,使此心澄清无滓,一尘不染。这里一方面说胡逸老,另一方面也披露了诗人自己的胸襟。17 凄凉 往事 18(1)上阕一、二句实写。写送别时帆樯上聚集起萧瑟荒冷的秋色,前路茫茫,词人凝神追望,黯然神伤。(2)后面都是虚写。回忆当年妻子在红楼面对斜阳,盼夫君归来却不得而懒于晚妆,揭示出思妇孤寂寥落的心境,渲染此次离别的伤感:想象妻子返乡时,看到故土门巷空寂,荒草萋萋;用崔护重来借指自己返乡,希望故乡“不改”旧貌:燕子尚知归来“话短长”,词人却欲归不能,表达出沧桑易代之悲,离人相思之苦,身仕两朝之悔。(3)虚实相生,丰富了内容,拓展了意境,使感情表达更婉曲涵蕴,深刻动人。【分析】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

106、诗歌内容的能力。第一空是“以家乡作结”,由此判断指向区域为词的结尾,词人用“崔护重来”借指自己返乡,所见“应不改”昔日旧样,而实际词人自己也不会相信“应不改”,战乱之后的荒败残破,唯有夕阳下的“燕子呢喃话短长”。这是一种悲凉、沧桑易代之感,作者在文末用“凄凉”一词点出故乡之境,所以第一空应为“凄凉”。第二空是“中间插以对的回忆”,由此判断指向区域为词的中间回忆部分,读懂诗歌,判断出作者对什么进行了回忆。“记得邮亭曾系马,斜阳。人在红楼倦晚妆。”是作者对往日返乡之事的回忆,记得上次从陆路返乡,曾系马邮亭,孤身逆旅,形只影单,想着远在家乡的你,想你也会徘徊在红楼之上,凝眸远望,盼着伊人归来。这是作

107、者对往事的回忆,所以第二空应为“往事”。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要求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这首词,解答时应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明确哪里是实写,哪里是虚写,然后阐述使用虚实结合这种艺术手法的效果。首先理解诗句判断实写和虚写部分,上片“秋色集帆樯,一带伤心路渺茫。”写出词人目睹着妻子所乘坐的船只渐去渐远,令其情思黯然,仿佛船儿的帆樯上也聚集起萧瑟的秋色;船只消逝在迷茫的水际,唯余一面令人伤心的秋水,前路渺茫。此句是送别场景,离别画面中展现出词人浓郁的离情别绪,属于实写。 “记得邮亭曾系马,斜阳。人在红楼倦晚妆。”是作者对往日返乡之事的回忆,记得上次从陆路返乡,曾系马邮亭,孤身逆旅,

108、形只影单,想着远在家乡的你,想你也会徘徊在红楼之上,凝眸远望,盼着伊人归来。这是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属于虚写。“往事隔星霜,门巷愔愔砌草荒。”写出岁月流逝,世事变易,妻子的离去更勾起他对家乡的思念。在这战乱之中,历经摧残的故乡定然是满目疮痍,门巷空寂,就连庭院的台阶也被荒草掩没。这是作者想象妻子返乡时的家乡的画面,属于虚写。“崔护重来应不改,凄凉,燕子呢喃话短长”,词人用“崔护重来”借指自己返乡,所见都是战乱之后的荒败残破,唯有夕阳下的“燕子呢喃话短长”。这是作者想象自己返乡时的家乡的画面,属于虚写。最后判断虚实结合的效果,这样写可以丰富诗歌内容,拓展诗歌意境,沧桑易代,悲凉凄楚的故国之思、之感

109、溢于言表,令人不难体味,这样虚实相生的表达让情感流露更委婉含蓄,更动人。19 眼睛和性情 相思 20人物塑造的艺术:环境烘托(侧面描写)。街道幽静,月色幽暗,门外修竹,窗内微灯,清幽的景色烘托出人物的淡雅。比喻(正面描写)。把美人比作琼枝玉树和暖日明霞,写出了美人的明洁耀眼和神采照人。直抒胸臆。这样的美人平生少见。叙事的艺术:顺叙。上阕先写路途奔波,次写来到居处,再写开心相遇,层次分明。虚实结合。“苦惊风吹散”之前都是追叙往事,“念荒寒”叙述现实,构成转折。今昔对比,过去的幸福相聚与今日的凄凉相思构成强烈的对比。【分析】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情感的能力。“水眄兰

110、情”,她的眼神明如秋水楚楚动人,温柔清雅宛若一株幽兰。目盼如秋水,情香如兰花。描写的是美人的眼睛和性情。末以纵使水远山遥,却仍然隔不断一缕相思之情作结,是今昔对比以后题中应有之义,而冠以“怎奈向”三字,就暗示了疑怪、埋怨的意思,使这种相思之情含义更为丰富。“相思”一词点出全诗的情感,可谓词眼。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塑造的手法和叙事的艺术的能力。人物塑造的艺术:他首先画出背景。在一个月色阴沉的晚上,更鼓催来了夜色,露水收尽了街尘,正是在这样一个极其幽美的时刻,他来到了她所居住的地方;阑槛外种着竹子,窗户里闪着灯光,正是在这样一个极优雅的地方,他会见了这位人物。侧面烘托人物,清幽的景色烘托出人物

111、的淡雅。写其人之美,用“琼枝玉树”、“暖日明霞”来形容,上句说像琼枝和玉树互相交映,是写其明洁耀眼;下句说像暖日和明霞的光辉灿烂,是写其神采照人。两句正面写其人之美。“水眄兰情,总平生稀见”,她的眼神明如秋水楚楚动人,温柔清雅宛若一株幽兰。这样绝代佳人,人间都少见。直抒胸臆。叙事的艺术:用顺叙的方法。先写路途,次写居处,再写会晤,层次分明,步步逼近。下面却忽然用“笑相遇”三字概括提过,对于闻名乍见、倾慕欢乐之情,一概省略。这样,就将以后全力描摹人物之美的地步留了出来。在这里,可以悟出创作上虚实相间的手法。换头一句,从抒情来说,是上片的延伸;从叙事来说,却是更进一步追溯到“笑相遇”以前的旧事。“

112、苦惊风吹散”,无奈人世无常,将我们分开。之前都是追叙往事。“念荒寒”以下,折入现在。独自寄宿在荒寒的空屋里,关上重重门户,听着坏了的墙壁中秋虫的叫声,这种种凄凉情景,用一“念”字领起,就显得更加沉重。因为无人可语,才只好自思自念,不写人叹,而以虫鸣为叹,似乎虫亦有知,同情自己。如此落墨,意思更深。虚实结合。第三句极力描摹此时此地之哀,正是为了与上片所写彼时彼地之乐作出强烈的对比。21 追叙(追忆、回想) 埋怨(无奈、悲苦) 22以“清尘收露”“竹槛灯窗”陪衬(衬托)出人物之美。露水收尽了街尘,阑槛外种着竹子,窗户里内着灯光,景物的清幽陪衬出人物的淡雅。“似觉”两句用比喻写出人物之美。写女子像琼

113、枝和玉树互相交映,是写其明洁耀眼:写女子像暖日和明霞般光辉灿烂,是写其神采照人。借助对比(反衬亦可)手法写出女子之美。“似觉两句写乍见之初,顿感光芒四射,眼花缭乱,这与“夜色”“月暗”的背景形成对比,更突显出女子之美。以议论收束,总写女子之美。“水盼兰情,总平生稀见”,由描写转向议论,更为确定地写出女子“稀见”之美。【分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词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1)“谁知道、自到瑶台畔,眷恋雨润云温,苦惊风吹散”从这以下,才正面写到离情。“谁知道”二句则是这一幕小小悲剧的转折点。上片实写其人之美的补充。云雨习用,而“雨”以“润”来形容,“云”以“温”来形容,则化臭腐为神奇,其

114、人性情之好,爱悦之深,由此两字,都可想见,且与上文“兰情”关合。但这叙述两相爱悦的幸福的句子“自到瑶台畔,眷恋雨润云温”,却以“谁知道”领起,以“苦惊风吹散”收束,就全部翻了一个面。惊风吹散了温润的云雨,正如意外的事故拆散了姻缘,通体用比喻说明,处理得极其含蓄而简洁。读到这里,读者才发现,原来在这以上所写,都是追叙,怀想昔日美好幸福的时光,倍显而今的凄凉落寞。(2)“念荒寒”以下,折入现在。独自寄宿在荒寒的空屋里,关上重重门户,听着坏了的墙壁中秋虫的叫声,这种种凄凉情景,用一“念”字领起,就显得更加沉重。因为无人可语,才只好自思自念,不写人叹,而以虫鸣为叹,似乎虫亦有知,同情自己。如此落墨,意

115、思更深。第三句“重门闭、败壁秋虫叹”极力描摹此时此地之哀,正是为了与上片所写彼时彼地之乐作出强烈的对比。“怎奈向、一缕相思,隔溪山不断”,大意是说“无可奈何,我的相思之情,虽然隔着万水千山,却无法断绝”,以“怎奈向”三字,直抒胸臆,就暗示了疑怪、埋怨的意思,使这种相思之情含义更为丰富,含蕴无限的无奈和悲苦之情。2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技巧的能力。(1)景色衬托:为了要使词中女主人的登场获得预期的应有的效果,词人在艺术构思上是煞费苦心的。他首先画出背景。在一个月色阴沉的晚上,更鼓催来了夜色,露水收尽了街尘,正是在这样一个极其幽美的时刻,他来到了她所居住的地方;阑槛外种着竹子,窗户里

116、闪着灯光,正是在这样一个极优雅的地方,他会见了这位人物。这里的竹槛、灯窗,也是以景色的清幽来陪衬人物之淡雅的。(2)色彩对比间凸显人物形象:“似觉”以下四句,是对美人的正面描写,又可以分为几层:第一、二句,乍见其光艳;第三句,细赏其神情;第四句,总赞。写入室乍见之初,顿时感到光芒四射,眼花缭乱,尤其因为这次见面是在夜间,就使人物与背景之间,色彩的明暗对比更为显著。(3)比喻修辞生动形象:上句说像琼枝和玉树互相交映,是写其明洁耀眼;下句说像暖日和明霞的光辉灿烂,是写其神采照人。在用侧重光觉的比喻之先,路途中所见的暗淡月色与庭院中所见的隐约灯光的描写,也对之起了一种很好的衬托作用。(4)议论抒情相

117、结合,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两句写其人之美,可谓竭尽全力,而犹嫌不足,于是再加上“水盼兰情”一句。“水盼”,指眼神明媚如流水;“兰情”,指性情幽静像兰花。这句虽也是写其人之美,但已由乍见其容光而转到细赏其神态了。这已是进了一层。但美人之美,是看不够、写不完的,所以再总一句说:“总平生稀见。”这才画完了这幅美人图的最后一笔。23思念亡妇的悲痛,思乡之愁,政治上的受排挤的失意之愁24用对比的手法,“君未见”与“断无肠”形成对比,写出内弟匆匆离去,使苏轼难以为怀,在酒宴上,作者自持没有将其表露,但送别归来,内心的痛苦将有不可胜言者。“归来语断无肠”,是说这次相见,愁肠皆以断尽,以后虽再遇伤心之事,亦已无

118、肠可断了。【分析】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开头两句“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写的是作者十年来对亡妻的彻骨相思。苏轼爱妻王弗自公元1054年(至和元年)嫁到苏家以后,夫妻感情极为深笃。不料到公元1065年(治平二年),王弗突然染病身亡,年仅二十六岁。这对苏轼来说,打击非常之大。从王弗归葬眉山至妻弟王缄到钱塘看望苏轼,其间相隔正好“十载”,这“十载”苏轼没有一年不想念王弗。“忘却”所起的作用不过是把纷繁堆积的难以忍受的悲痛,化为长久的有节制的悲痛而已。但是王缄的到来,一下子勾起了往日的回忆;日渐平复的感情创伤重又陷入了极度的痛楚之中。王缄此来,与苏轼盘桓数日,苏轼得知“故山

119、好”,自感宽慰,但又觉得自己宦迹飘零,赋归无日,成为天涯孤客,于是,不禁悲从中来。所谓“悲凉”,意蕴颇丰。既包含思乡之愁,也有政治上的失意。苏轼当时因为与变法派政见不合而被迫到杭州任通判,内心本来就有一种压抑、孤独之感,眼下与乡愁、旅思及丧妻之痛搅混一起,其心情之坏,更是莫可名状了。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切入送别的词旨。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君未见”与“断无肠”形成对比,让读者似乎看到了酒宴上的苏轼在极力克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得正常、平常,但是实际上内心早就情潮翻滚,一直到送走内弟,才在独处中放开了感情的闸门,情绪一下子几近崩溃,内心

120、苦不堪言。毋庸置疑,王缄的到来,苏轼悲凉的感情中多少增添了几分暖意,而王缄又要匆匆离去,作者自然感到难以为怀了,于是国忧、乡思、家恨,统统融进了“别愁”之中,从而使这别愁的分量更有千钧之重。“归来欲断无肠”,是说这次相见之前及相见之后,愁肠皆已断尽,以后虽再遇伤心之事,亦已无肠可断了。25 宫调名 曲牌名 26(1)借景抒情。运用“远岫”“长松”意象,包含移居东园的喜爱,也包含对高洁品质的追求。(2)衬托。选择“醒来、醉后”典型场景来暗示闲适情感(看似闲适的忧郁)。(3)用词古雅不俗,不口语化,如“重冈”“远岫”。(4)含蓄。第一句饱含了诗人此前所有的国破家亡之痛,重叠的山岗能把他所不愿意再看

121、到的那个世界完全隔绝开来,同时也就斩断了那些痛苦的记忆;最后一句清风明月醒复醉,看似悠闲,却是一腔酸楚、满腹忧郁。【分析】2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黄钟:宫调名,黄钟宫是元曲常用宫调之一。所以本元曲里“黄钟”指宫调名。人月圆:曲牌名,小令用,有幺篇换头,须连用。中原音韵入“黄钟宫”。所以“人月圆”指曲牌名。2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特点的能力。借景抒情。“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即将移居新的住处了,那里窗中可见远山,舍后中有长松。这就是作者认为十分理想的卜居之地,是作者心中向往的优美的幽居佳境。运用“远岫”“长松”意象,包含移居东园的喜爱,也包含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122、。衬托。“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只要醒来时有明月相照,醉酒后有清风相伴,我就知足了。选择“醒来、醉后”典型场景来暗示闲适情感(看似闲适的忧郁)。用词古雅不俗,不口语化,如诗句“重冈已隔红尘断”中的“重冈”,诗句“窗中远岫”中的“远岫”。含蓄。重重叠叠的山冈隔断了俗世红尘,小村落又迎来了丰收年。第一句饱含了诗人此前所有的国破家亡之痛,重叠的山岗能把他所不愿意再看到的那个世界完全隔绝开来,同时也就斩断了那些痛苦的记忆;而自己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这是诗人晚年的生活写照。“醒”“醉”并列,而重点在“醉”。醒只不过是醉与醉之间的过渡。“醉后”一任“清风”吹拂,“醒来”只见“明月”相照。

123、清风明月醒复醉,看似悠闲,而一腔酸楚,满腹忧郁,都从这里曲曲传出。27 佳人(思妇) 游子(词人) 28这首诗的结构艺术体现在以下地方:首尾呼应。以秋夜月色皎洁、凉风习习的风景起,以银河朦胧,稀星点点收尾,首尾呼应,全诗浑然一体。虚实对照(对比手法)。先想象和佳人共享美好时光,再写“人今千里”的无情现实;上片写过去秋夜的美好,下片写潺暑梅雨的难熬,两相对照,增强文章感染力。时空转换。上片先写秋夜此时,后回忆以前游子佳人共度的快乐时光,然后又回到秋夜无眠的愁苦现实。下片最后回到眼前秋夜观星的现实,拓展了诗歌的境界。过渡巧妙。上片结尾写到“叹年华”,下片开头写到“空见说”,由想象佳人憔悴入笔,上下

124、片情感打通。以景结情。“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写出词人夜久独立之情状,令人回味无穷。照应标题。“水浴清蟾,叶喧凉吹”,“明河”“稀星”等处,点明题目中“秋夜”之意,整首词和题目融为一体。【分析】2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我和她悠闲地倚着井栏,她嬉笑着扑打飞来飞去的流萤,弄坏了轻罗画扇。听说她相思恹恹,害怕玉梳将鬓发拢得稀散,面容消瘦而不照金镜,渐渐地懒于赶时髦梳妆打扮。可见“笑扑流萤”“鬓怯琼梳”描写的是佳人(思妇)这个形象。一个夏天的晚上,词人独倚阑干,凭高念远,离绪万端,难以归睡。举目望长空,只见银河茫茫,还有几颗稀疏的星星,点点闪闪。可见“夜久凭阑”“看稀星数点”描写

125、的是游子(词人)这个形象。2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结构艺术的能力。首尾呼应。“水浴清蟾,叶喧凉吹,巷陌马声初断”的意思是:圆圆的明月,倒映在清澈的池塘里,像是在尽情沐浴。树叶在风中簌簌作响,街巷中车马不再喧闹。“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的意思是:只见银河茫茫,还有几颗稀疏的星星,点点闪闪。以秋夜月色皎洁、凉风习习的风景起,以银河朦胧,稀星点点收尾,首尾呼应,全诗浑然一体。虚实对照(对比手法)。“闲依露井,笑扑流萤,惹破画罗轻扇。”美丽的姑娘,在这样凉爽寂静的秋夜里,我和美丽的姑娘在院子里露井的旁边,姑娘欢笑着拿着手中的扇子,扑打着在空中飞来飞去的萤火虫,把画罗扇子都弄破了。以上两句作者写的

126、都是和情人在一起时美好的回忆,一起度过浪漫美妙的秋夜。“叹年华一瞬,人今千里,梦沉书远。”作者感叹时光转眼即逝,眨眼间青春年华就已经过去了,现在作者在离家千里远的外地,这个地方非常荒凉,连书信都不通,睡梦中,间梦境里都是一片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先想象和佳人共享美好时光,再写“人今千里”的无情现实,上片几句通过今天的境况和过去的对比,来说明作者现在的孤独困苦。“梅风地溽,虹雨苔滋,一架舞红都变。”正是梅雨的天气,到处湿漉漉的,一会下雨,一会又晴天,天气变化无常,地面非常潮湿,遍地生长着无数的青苔,院子里有一架红色的蔷薇花,在雨中竟然凋谢老去了。上片写过去秋夜的美好,下片写潺暑梅雨的难熬,两相对

127、照,增强文章感染力。时空转换。圆圆的明月,倒映在清澈的池塘里,像是在尽情沐浴。树叶在风中簌簌作响,街巷中车马不再喧闹。我和她悠闲地倚着井栏,她嬉笑着扑打飞来飞去的流萤,弄坏了轻罗画扇。夜已深,人已静,我久久地凭栏凝思,往昔的欢聚,如今的孤伶,更使我愁思绵绵,不想回房,也难以成眠,直站到更漏将残。可叹青春年华,转眼即逝,如今你我天各一方相距千里,不说音信稀少,连梦也难做!上片先写秋夜此时,后回忆以前游子佳人共度的快乐时光,然后又回到秋夜无眠的愁苦现实。举目望长空,只见银河茫茫,还有几颗稀疏的星星,点点闪闪。下片最后回到眼前秋夜观星的现实,拓展了诗歌的境界。过渡巧妙。“叹年华一瞬,人今千里,梦沉书

128、远。”可叹青春年华,转眼即逝,如今你我天各一方相距千里,不说音信稀少,连梦也难做!“空见说、鬓怯琼梳,容销金镜,渐懒趁时匀染。”听说她相思恹恹,害怕玉梳将鬓发拢得稀散,面容消瘦而不照金镜,渐渐地懒于赶时髦梳妆打扮。上片结尾写到“叹年华”,下片开头写到“空见说”,由想象佳人憔悴入笔,上下片情感打通。以景结情。“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以见明河侵晓星稀,表出词人凭栏至晓,通宵未睡作结。写出词人夜久独立之情状,令人回味无穷。照应标题。“水浴清蟾,叶喧凉吹。”圆圆的明月,倒映在清澈的池塘里,像是在尽情沐浴。“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举目望长空,只见银河茫茫,还有几颗稀疏的星星,点点闪闪。“明河

129、”“稀星”等处,点明题目中“秋夜”之意,整首词和题目融为一体。29 倒叙 拟人 30(1)“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突出了离别的悲伤和不舍,非常自然。(2)“催”字运用拟人手法,营造寒气逼人的氛围,更见推敲之功。【分析】2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写霜能够像人一样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3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潼关晨曦寒气越来越重,天气愈来愈冷,

130、京城深秋捣衣声愈接近傍晚愈多。此句是诗人对远行客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而“寒”是只能感知无法看到的,诗人却通过“树色”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寒气的逼近,这是视觉形象;“砧声”指捣衣声,是母亲或妻子在为远行之人准备寒衣。而傍晚砧声之多,只突出了“御苑砧声”,通过听觉形象表达了有魏万离去的不舍和离别的悲伤。“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突出了离别的悲伤和不舍,非常自然。“关城树色催寒近”,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

131、“催”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31思乡之情32飘零江湖的悲愁与失落;实现人生抱负的无望与执着;人生失意的自怜与自爱;才华被埋没的孤苦与怨恨。【分析】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意象内涵和作用的能力。开头“天际草离离”写无边的青草直漫向天涯,透露的是生机,奠定昂扬的基调。诗中借“鸿雁南归”写自己有家难回,“冷烟凝恨锁斜晖” 点明高秋季节,营造一种凄凉的意境。情景交融寄托漂泊失意之情。暗示词人的思归,点出作者避难江湖的处境,反衬词人的失落与无绪。思归不一定就是

132、回家,也意味着“梦”的归宿,心灵的安顿,传达出诗人对实现人生抱负的渴望。3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本词借景抒情,要想明确情感的内涵,可抓景物深入探究其中蕴藏的深意。“凋枫自落”暗指作者晚年飘零江湖的失意,“鸿雁南归”思归之情,思归更有深意,结合背景可知,避难江湖期间,希望安定,这个安定应该是心灵的安定,国家的安定,所以其中寄寓的应该有无法实现的人生抱负。再抓一些关键词品析,“飞上寒枝”“清露自凋”“没个人知”,写出了才华无人知晓的孤独惆怅与

133、悲愤。“蝴蝶不知身是梦,飞上寒枝”是词人“凝恨”的焦点,也是上片诗眼所在。蝴蝶不知秋花已落,花香渺渺,仍在苦苦追寻,这是怎样的一种无望而执着的梦想啊。此处的“梦”拓宽了“归”的内涵。蝴蝶就是词人的自况,表现词人实现人生抱负的无望而执着。上下短短两片中,选用了诸如“凝恨”“惆怅”“伤悲”“绝怜”等直抒情绪的字眼,又点缀了“冷”“寒”“清”“凋“落等渲染烘托性的词语,营造了一个凄绝孤苦的意境,可见是伤时失意的寓托之作。上片写景,“鸿雁南归“不仅点出高秋季节,也暗示出人的思归,雁阵的随候而归,正反衬了人的无绪与失落。在外是凄迷之草色,在内是望远之悲心,心绪之凄黯与望眼之迷蒙两重意象叠合。“没个人知”

134、,道出词人心中多少不遇之牢骚怨恨!其实,秋叶宛转飘零尚有词人的怜惜,而词人的委屈埋没又有谁体贴相慰呢?33 隐士(农夫) 烂漫 34写景艺术:由远及近,由外到内。从村坞、山家到室内,步移景换。意象丰密,色彩和谐。“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构成明净清幽之境。以动写静,动静结合。如“苔径逐篱斜”。叙事艺术:对比衬托。如“蓑翁”与“健饭”。铺陈写实。如“高话”以下,一一叙写山家生活。以农家话语写自适情态。如“汲水自浇瓜”。【分析】3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诗眼的能力。上阕写衰翁的居住环境在山野,室内陈设着文木制作的几案,小巧的窗户饰着纱,说明主人虽在山野也十分讲究,让人感到他是个富于生活

135、情趣的雅士,故可推知其为隐士;下阕写衰翁话桑麻、种柳浇地,也可理解是为农夫。下阕 写衰翁待客,写了席间主客欢洽之情,啜茶饮酒,高话桑麻,去年自己耕种的山田收成极好,可以无忧无虑乐陶陶地过舒心日子了。生活丰富多彩,状态极佳。故能表现这一状态的词应为“烂漫”。3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上阕写景。由步行向山家时沿途所见落笔。首句“村坞云遮”写由下仰望山上,人家村落在白云缭绕中依约可见。渐行渐近,写看到一幢房子,小径沿着篱笆斜伸过去,最后再到室内的陈设。词的上片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移步换景的手法写景;房子依水傍石,稳稳地临溪而立,小径生满青苔,接着两句是写稍近些看到的老树上缠绕着青青

136、的藤蔓,翠绿的修竹映衬着溪边的白沙,色彩鲜明可爱。用白描之笔富有层次地描绘了山家四周的环境和景物。描绘了隐士山家的幽静环境;“苔径逐篱斜”,小径沿着篱笆斜伸过去,“逐”字化静为动;“文木几,小窗纱”“启北扉,移床待客”动静结合,表现农家生活的意趣,衬托出主人潇洒出尘的品格。下片写席间主客欢洽之情。隐士是个苍老体弱的衰翁,却出人意外地饮食健胜。作者用“衰翁健饭堪夸”一句来表示自己的惊奇,“衰翁”与“健饭”形成非常有趣的对比。老人十分健谈,边啜茶饮酒,边兴致勃勃地谈起了农事。“把癭尊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一一罗列叙写田家生活及农事,为铺陈写实的手法。

137、“穿池还种柳”是说在池边开沟引水,并种上柳树,与下面“汲水自浇瓜”都是老翁的农活。这两句以农家话语写老农的悠游轻松,让人羡慕隐逸生活的闲适。“这风味清佳”! 这一句赞语非常口语化,老翁怡然而乐的神情跃然纸上。35 拟人 寓情于景(或“融情于景”) 36(1)运用拟人、衬托(或“映衬”)手法,借写傲雪之梅也禁受不住大雪,像诗人一样沉浸在愁苦中,从而含蓄道出雪之大,愁之浓,富有新意。(2)巧妙地照应题目中“阻雪”二字,回应“阻雪”事实;又以梅暗寓(象征)了自己的高洁情怀。【分析】3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留”指乐意羁留,“身留”是出于被迫。

138、途中遇雪,不能航行,泊舟岸边,自然不是“心留”。词人起笔突兀,设置问题,出示幻象以虚写实。他落笔不写风雪和溪流,而写泊舟经过,立意较为翻新,下面继续让白鸥发问:“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使用反问,“锁眉头”以形示情。白鸥是词人寄托心情的意象。问者之意,借白鸥说出,婉深而鲜明。此谓托物言人也。作者阻雪的心情通过白鸥表达的,但白鹭的心情也和作者恰恰相反,白鹭也非作者化身。白鹭惯于生活在风雪之中,激流之上。而作者却是迫于“身留”。作者描写白鸥,是深化意境。“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由舟内到舟外,逐次展示境况的寒冷凄清。傍晚时分,冷风拍打着帘幕,把灯火撩拨得跳荡不已,光晕连同我的影子

139、,都在摇曳着。孤独冷清的境地,情不自禁地想起昔日的游伴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3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结尾思想感情和写作特色(炼句)的能力。“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结尾表明,词人陷入了深沉的愁思。直到终篇,才画龙点睛地道破了“愁”和“雪”。明明是作者主人公在愁思,他却凭空拈出一个“都道”来,假托别人来说。表面上是先抑后扬,也就是先借他人把自己放到了最愁的,“无人愁似我”的境地,再后转来,拉出幻想中的愁雪的梅花来作伴,似乎是自己的境地还不是唯一最可悲的。实际上是愁话淡说,聊以自慰。句中把“愁似我”的句子成分加以颠倒,再重复使用,用意也在加强上述“抑扬”的对比衬托效果。最后一句“

140、有梅花,似我愁”尤其是表现了作者的丰富的想象力和洒脱的胸襟的神来之笔。把梅花拟人,梅花这一高洁的形象,还使读者联想到作者在宋亡之后,以有为之年隐居不仕的经历,进而从他那故作放达的语调中,感觉到他萦绕于怀的,似乎有比阻雪更深的愁苦,阻雪也许不过是一剂触媒吧?37(1)对闲适、自由生活的喜爱。(2)与朋友共饮的快乐、无拘束。(3)远离社会名利的轻松愉悦。(4)不争人情、往事的淡泊和乐。38(1)语言通俗易懂,常用口语、俗语,像“老瓦盆边笑呵呵”“世态人情经历多”。(2)表达直白,抒情直接,不像唐诗、宋词多讲求蕴藉、含蓄,像“闲快活”“争甚么”。(3)内容多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充满烟火气息,像“他出

141、一对鸡,我出一个鹅”“离了利名场,钻入安乐窝”。【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这支套曲一共有四首小令。第一首,作者从行、坐、饮、餐、歌、卧等日常生活中体悟出了“适意”“安心”,觉得“日月长,天地阔,闲快活”这种闲适、自由、自然的人生就是作者喜爱的。第二首与“山僧野叟闲吟和”“老瓦盆边笑呵呵”,一边喝酒,一边吟和,其乐无穷,无拘无束。第三首,“意马收,心猿锁,跳出红尘恶风波”“离了利名场,钻入安乐窝”可以看出作者对功名利禄已经看破,不再纠缠其间,心情轻松愉快。第四首,“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甚么?”作者倾诉了自己为什么愿意

142、过闲适生活的原因。他经历了人间的风风雨雨,看到了贤愚颠倒的混沌现实,没有什么可争的了。表达了远离尘世纷争的淡泊洒脱的心态。可以抓住曲子中的关键词思考总结。2.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语言特点、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比较鉴赏能力根据题干,可从语言特点、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三个方面作答。从唐诗、宋词、元曲的发展历程上看,唐诗主要是五、七言的格律诗,如绝句、律诗。宋词句子长短不齐,但并不是自由诗,在每一个词牌下,对于字数、句数、押韵等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故作词又叫“填词”,即根据词牌的规定填出词。曲和词类似,要按曲牌填写。元曲是来源于北方草原民族的曲调,所以元曲又叫北曲。同词的体式相近,但一般在字数定格外

143、可加衬字,较为自由,并多使用口语。分为戏曲(或称剧曲,包括杂剧、传奇等)与散曲两类,元小令属于散曲的一种。元明以来甚为流行。故后世有元曲之称。宋词与元曲的区别。一是曲字数上更自由。比如说一个词牌限定字数很少能再变化,即便有变化也会在词牌上反映出来,比如添声,偷声,摊破,添字,减字。而元曲因为有衬字要自由许多。比如“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二是曲音调上更自由。词有严格的平仄,而曲在衬字上是自由的不讲平仄。三是韵不同。词讲究雅致,可以隔行押韵,也可以换韵。按照词牌的要求来。而曲要求一韵到底。四是容量不同。诗词曲的发展容量是越来越大的。词发展到早期就开始从小令转向长调,曲的

144、容量就更大一些。五是风格差异。词贵雅,曲贵俗。元朝是一个文化停滞的朝代,社会矛盾尖锐,百姓无心理睬所谓艺术,这与宋初“凡有饮水处,即能歌柳词”的氛围是不一样的。元曲更写实,更口语,有大量的俚语加入,贴近百姓生活。综上所述,可从本曲子中找到例子,与唐诗宋词比较,得出答案。元小令中“渴时饮饥时餐醉时歌”“老瓦盆边笑呵呵”等句子,口语化生活化,得出语言通俗易懂特点。诗词以雅著称,因此表达技巧用得多,如对比、映衬,抒情含蓄蕴藉。“争甚么”“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元小令则相对来说直白得多。从题材内容上看,“渴时饮饥时餐醉时歌”“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元小令更写实,更贴近生活。唐诗宋词更雅

145、致,写的内容要偏重于精神层面的。39拜访;不得志40第一问:小巷冷僻简陋,树木掩映;高院深深,古藤缠绕。营造了深远古朴、清净幽雅的意境。第二问:既点明标题中的“得藤字”,又强化了诗人乘兴忘归的情志,还为尾联的抒情蓄势、铺垫。【分析】3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及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题目当中“过”的对象是杨七山人,可见这里的“过”应是“拜访”之意。题目意思是“在武威和各位朋友一起拜访杨七山人”。尾联“边城唯有醉,此外更何能”,是说对杨七山人的款待无以回报,在边城除了喝酒还能做什么呢?最后一句是自嘲,更是无奈。诗句中透露出诗人怀才不遇、不得志的苦闷。4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意境及分析诗句作用

146、的能力。颈联“穷巷在乔木,深斋垂古藤”描写杨七山人居住的环境。“穷巷”指的是偏僻的小巷,一个“穷”字写出人迹罕至的冷清,也暗示出杨七山人的避世与高洁;“乔木”指比较高大的树木,此词写出住所被高大的树木掩映的特点,又给居处增添了一分清幽;“深斋”写出庭院深深,同样不见人迹,又营造出古朴的意境氛围;而“垂古藤”写出古藤缠绕,“古”字与庭院的古朴相得益彰,更增添了幽雅的氛围。颈联写出小巷冷僻简陋,树木掩映;高院深深,古藤缠绕。营造了深远古朴、清净幽雅的意境。此句位于诗歌第三联,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诗句中的“古藤”恰好照应了题目当中的“得藤字”;而首联“幕府日多暇,田家岁复登”写农田今年又获丰收,自

147、己在幕府多空闲,因而乘兴拜访朋友,这样的环境正合作者心意,强化了诗人乘兴忘归的情志;而此联写景又为尾联“边城唯有醉,此外更何能”的抒情蓄势、铺垫。41 闺怨诗 女子对远行游子的思念之情 42诗歌行行重行行中,“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是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是说心身憔悴;“晚” 指因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红颜老的迟暮之感。张九龄诗的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比喻美妙贴切,想象新颖独特,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减弱其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写得既含蓄委婉,又真挚动人。【分析】4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

148、能力。这两首诗都是反映思妇离愁别恨的诗,从题材上看都属于闺怨诗,都表达了女子对远行游子的思念之情。4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老”的本意是苍老,带给人憔悴衰弱之感,而此处的“思君令人老”,并不是指真的年龄老了,而是指心身憔悴,有似衰老而已;“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因为“君”总是不回来,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红颜老的迟暮之感,令人惋惜失去的青春年华。张九龄诗的“思君如满月”一个“如”字暗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想念你犹如天边圆月。思妇把自己比喻成月亮,由“圆月变残月”,都是因为日夜,思念,容颜憔悴。诗人用皎皎明月象

149、征思妇情操的纯洁无邪,忠贞专一。“夜夜减清辉”,写得既含蓄婉转,又真挚动人。比喻美妙贴切,想象新颖独特,使整首诗显得清新可爱,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43A44文人骚客登临山川只知感叹朝代更迭,不能抛开荣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得出历史的教训,千百年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都是空发兴亡感慨。词人通过对六朝相继覆灭的深刻历史教训的缅怀和批判,对当朝统治着提出了严正的警戒,空谈兴亡没有意义,奋起改革,有所作为,才可以避免重蹈覆辙。【分析】4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A.“看到一片萧瑟衰败之景,以哀景写哀情”错误,上阕写词人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澄江”“翠峰”“征帆”“斜阳”“酒旗

150、”“西风”“云淡”“鹭起”,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壮丽的场面,并非“哀景”。故选A。4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的意思是:自古多少文人在此登高怀古,无不对历代荣辱喟叹感伤。结合后文“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随着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惨淡的寒烟和衰败的枯草”可知,词人凭吊古迹,追述往事,抒对前代吊古、怀古不满之情,文人骚客登临山川只知感叹朝代更迭,不能抛开荣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得出历史的教训。“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融化了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此句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感慨:不是商女忘记了亡国之恨,是统治者的醉生梦死,

151、才使亡国的靡靡之音充斥在金陵的市井之上。其中寄托着王安石重大的现实政治问题的看法,对当朝统治者提出空谈兴亡没有意义,必须要有所作为,才能避免重蹈覆辙。45 灯 泪 46白诗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表现对友人及自己伤感苦闷的情绪和仕途坎坷的感慨,从而看出二人的真挚情感。如诗中的“灯残”“暗坐”等,表现苦闷,诗中的“天未明”“逆风”等,表现仕途坎坷。元诗侧重场面的描绘,表达自己和白居易情谊的深厚。这首诗描绘出了“收信流泪”“妻惊女哭”“问何如”的人物对话以及“欲语无言”等场景,表达了自己收到信时激动的心情,通过妻女的表现从侧面表达了自己与白居易之间的深情厚谊。【分析】4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意象

152、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白诗,全诗四句中三用“灯”字,让人读起来,丝毫没有重复之感,只觉得较之常作更为自然。诗人以这个灯字作为一根穿起一串明珠的彩线,在节律上形成一句紧连一句的效果,使感情层层加深:掌灯夜读,足见思念之切;读至灯残,说明思念之久;灭灯暗坐,表明思念之深之苦。音节蝉连,委婉曲折,如金蛇盘旋而下,加强了表达的力量。元诗,诗的第一句“远信入门先有泪”,说的是诗人接了乐天的江州来信,读完后泪流满面,第二句笔锋一转,从妻女的反应上着笔,“惊”“哭”“问”的连用是因作者的“泪”而引起,最后却问不出为何,原来作者已经伤心得不能说话了。可见这首诗是以一“泪”字来统领感情的。4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

153、表达技巧的能力。白诗,字面上“读君诗”,主题是“忆斯人”,作者兀坐在一个小船内。作者把友人的诗卷在灯前看,诗读完了灯也快灭了而天还没有亮。看诗看到眼睛痛,熄灭了灯还在黑暗中坐着,逆风吹着浪花拍打着小船。此时船下江中,不断翻卷起狂风巨浪;心头眼底,象突然展现一幅大千世界色彩黯淡的画图。这风浪,变成了“逆风吹浪打船声”。作者通过“灯残”“诗尽”“眼痛”“暗坐”这些词语所展示的环境、氛围、色彩,渲染了一种凄苦的氛围。前三句连用“灯”字,创设出“灯前读诗”、“诗尽灯残”“灭灯暗坐”三个意象,营造了一种黑夜中凄清的环境,思念中凄苦的心情,贬谪中凄凉的人生的意境。这是一幅富有象征意义的画图,作者将感情融入

154、其中,悲中见愤,感情复杂,容量极大。元诗,首句写刚见到江州来的信使,就立刻高兴得流下眼泪,未得信的思念之切与得信的欣慰可以想见。次句写自己异乎寻常的表现使妻子吃惊,女儿啼哭,这一场面很有戏剧性。三、四两句写妻子的忖度和揣想,点出主题。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写出了场面、情节,却不直接抒情。四行诗里,画出了“妻惊女哭”的场景,描绘了“问何如”的人物对话,刻画出了“寻常不省曾如此”的心理活动,而诗人万端感慨,却只凝铸在“先有泪”三字中,此外再不多说。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可知,第一句写了诗人收到信的表情,是正面描写,“妻惊女哭问何如”是侧面描写,写出了诗人的异常表现令“妻”吃惊“女”被感染,侧面烘托诗人收

155、到信的激动心情,也表现出诗人与乐天的友情之深厚。47凉簟 使君48(1)词的上阕写出了词人洒脱的心情。借“凉簟”“一枕清风”衬托出了昼眠的舒适、心情的闲适;“徐徐”细节描写,写出词人因官府无事、有大量时间读书的洒脱与快乐。(2)词的下阕写出了词人沉郁的心情。“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写出词人欲辞官归乡的想法和对官场的厌倦。运用反语,说自己无才无术,一向蠢笨,抒发了自己不得志的愤懑。【分析】4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季节”提示,在词中寻找,“凉簟”指凉席,夏季方用,故该词点明季节。第二空,点出“为官”身份,“衙”是官署称谓,而下阕的“使君”则是官职称谓,故应该是“使君

156、”一词点出为官身份。4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上片写初秋的黄昏,苏轼在碧纱帐里一觉醒来,枕边微凉的秋风也吹不尽浓浓的睡意,于是继续躺在凉席之上,听外面公堂一片寂静,他知道这意味着今晚不用上堂处理公事了。这是一个清闲的黄昏。“一枕清风”把晚风吹拂下那种清爽而又舒畅的困意表达得淋漓尽致。“卧听”二字表现出苏轼起床的慵懒和悠闲,也说明他早就料到今天“无一事”的状况了。古人常用“晚衙”来叹息公务繁忙,而苏轼却道“卧听”“无一事”,表现出一种超脱的感觉。于是他徐徐起身,半躺半靠着看起了床头的书卷。一个“尽”字,再次把这种悠闲无止境放大,拉长,表现出诗人因“闲”而自

157、由读书的洒脱快乐。下片开始议论,“归欤”二字直接点明了议论的主题,也就是他心中追求功名与早日归隐二者之间的矛盾。“自觉”句是一种自嘲,说自己对功名日渐疏懒,反映出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归欤”则流露出诗人归隐的愿望。而当别人问及“使君”的才学时,苏轼才能通达,却自嘲地说自己是“占得人间一味愚”,其实当然并非他“愚”,这时候反话,是对自己不能受到重用的愤懑之情。49 空间转换 时间推移 50相同点:都是通过环境烘托出夜坐之人的心境。不同点:周诗虚实结合。实写夜深人静、灯下夜读的场景:虚写门外春雪已停,半峰残月,溪流成冰。通过室内氛围和室外夜景,烘托出一个勤奋好学的读书人形象,也透露了诗人安恬自得

158、的心情。张诗运用拟人、象征的手法。秋霜凄紧,几叶梧桐仍在寒风中不甘凋零,铮铮有声,【分析】4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周诗首句写“堂”,次句写“床”,三句写“门外”,这是通过空间转换写深人静的环境气氛。张诗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由“秋月明”到“气清”到“夜霜落”,从时间角度突出了诗人对大自然观察、描绘得细腻与准确。5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手法的能力。夜深是一首即事成咏的小诗,描写诗人雪夜读书的情景。题目用“夜深”而不用“夜读”,可知其侧重点不在于写读书,而在于写读至夜深时分周围环境给予自

159、己的感受,这种感受,实际上又从侧面表现了专心夜读的意趣。一二两句,首先从室内氛围写起,然后点出读书人。“虚堂”、“人静”、“不闻更”,都是“独坐书床对夜灯”的读书人的感觉。先写感觉,后写感觉的主体,正是为了突出夜深人静的环境氛围。诗人独坐书床,灯下苦读,不知不觉已到深夜,竟连更声也没有听到。这是实写夜深人静、灯下夜读的场景。三四两句,诗人宕开诗境,转换空间,由室内而“门外”,妙在避实就虚,另辟新境。门外,不知什么时候,春雪已经停了。远望天空,一弯残月挂在半山;近看门前,一溪流水悄然成冰。这一切都是在诗人夜读时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暗示时间的推移,夜读已久。通过室内氛围和室外夜景,烘托出一个勤奋好学

160、的读书人形象,“不知”二字,如实地写出诗人久读后起身开门四望的瞬间感受,也透露了诗人夜读后安恬自得的心情。张诗上联写景,突出了清幽寂静之意;下联景中寓情,用残叶迎风尚有声响来抒发“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胸怀与抱负,诗写得苍凉悲壮,雄劲有气势。此诗写秋风残叶,却不写其衰飒败落,而突出其不惧风寒的神韵。此与苏轼一派在哲宗绍圣时期所受苦难的历史背景有关,也是宋代士人的孤高品格的象征。这也是一种人文意趣。此诗运用了拟人、象征的手法,古典诗词摹写梧桐抒发秋意,通常表示悲秋的情结,睹物伤怀,见叶落更觉秋深。用梧桐残叶迎风尚能发出声响,来书写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胸怀与抱负,象征诗人内心的倔强之态,表现其积极

161、抗争的人生态度。可见两首诗歌都是通过环境烘托出夜坐之人的心境;不同点是运用的手法和表现的感情不同。51 柳永 长恨歌 52比喻,委婉地表达对友人的思念。首联以“云散星离”比喻分别,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对比也可)颔联将洪昇比作洪炎和柳永,典雅而含蓄地盛赞其才情;用典抒情。借马援遭人诬陷的故事讲述洪昇因长生殿而被革职的遭遇。典雅地表现了对友人的同情与隐隐的哀婉,含蓄表达了对当政者不满。【分析】51本题考查考生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因做过屯田员外郎,故又叫他为柳屯田,故得出答案。“梧桐夜雨”暗指洪昇的代表作长生殿,该作讲述的是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

162、唐代白居易写过同一题材的脍炙人口的名篇叫长恨歌,也围绕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展开,故得出答案长恨歌。52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典雅体现于用典故和对比,含蓄体现于比喻和典故。运用比喻,含蓄表达对朋友的深挚思念之情。首联以“云散星离”比喻分别,昔日朋友都如云散星离,这一别南国北地竟是十余年,诗人在往日的欢情与今日的清冷的对比中,自然流露出一种深沉的今昔之感。类比,颔联将洪昇比作宋朝的诗人洪炎和词人柳永,盛赞其才情,含蓄地点明其戏剧创作上的令人叹服的成就。用典抒情。借马援遭人诬陷的故事讲述洪昇因长生殿而被革去国子监生,离京师而南归的不幸遭遇。笔墨之间流露出深切的同情与隐隐的哀

163、婉,含蓄表达了对当政者扼杀人才、听信谗言的不满。同时表明对长生殿的诽谤也只得逞于一时,对友人加以宽解。53 长调 闲意、闲情 54联想想象。上阕词人从眼前出发,想象西湖的风物景致。寓情于景,凄冷景象中渗透着亡国遗民的悲怨。用典反衬。王子猷、徐庾等典故,反衬自己现状,表达故国之思,渗透亡国遗民的悲怨。细节描写。“延伫”远眺等动作,委婉曲折地写出遗民无奈、无助的痛苦;“握手”则写出他乡遇故知的欣喜。虚实结合。上阕写乡思是虚,下阕写故人重逢之喜是实。词人之“喜”始终以悲为基础。【分析】5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体裁和情感的能力。(1)分析体裁词按长短规模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

164、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词牌名“摸鱼子”是双调,共一百一十六字,应是长调。(2)分析情感“如今见说闲云散,烟水少逢鸥鹭”,天空闲云消散,西湖水少,鸥鹭悠闲自得。相对于奔波忙碌于风尘之中的词人来说,翩翩飞翔的鸥鹭显得无拘无束,悠闲自在,自得其乐,令诗人十分羡慕。所以,上阕中词人从“闲云”“鸥鹭”等重要意象,以鸥鹭自喻,写出其闲意、闲情的生活之境况。5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1)上阕首句“想西湖,段桥疏树。梅花多是风雨”,词人从眼前出发,想象西湖段桥边稀疏的树,风雨中绽放的梅花的风物景致。“如今见说闲云散,烟水少逢鸥鹭”“重游倦旅。纵认得乡山,长江

165、滚滚,隔浦正延伫”,词人寓情于景,借闲云、烟水、鸥鹭等凄冷的景象,写出自己身为天涯倦旅,即使认得故乡的山,但是面对滚滚长江,隔着渡口长久地伫立,远望故乡的情景,渗透着无家可归的亡国遗民的悲怨。(2)结合注释可知,“又款竹谁家,远思愁徐庾”中用王子猷、徐庾等典故,反衬自己羁旅漂泊,有家不能归的现状,表达词人对故国深深的思念之请。(3)“隔浦正延伫”中的“延伫”远眺等细节、动作描写,写出了遗民无奈、无助的痛苦;“握手荒城旧侣”的意思是词人在荒城遇到了故友,词人仅仅握住朋友的手,“握手”一词写出他乡遇故知的欣喜之情。(4)上阕虚写思乡之情,下阕实写故人重逢的欣喜之情,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写出了词人以

166、“悲”为基础的喜悦。55 秋夜(夜晚秋雨) 秋思(离情) 56前三句先以视觉感受写苦情,将室内的华美陈设与人的感情融为一体,“红蜡泪”暗含人不寐,“秋思”点明主人公心情。后三句掉转笔头写女主人公,“薄”,“残”,是主人公辗转难眠情状的具体写照,下一句的“长”“寒”正是紧扣这儿而来,这三句,以视觉、知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不厌其烦地强化着主人公的难眠,针脚很是细密。下阕从室内转到室外,写人的所闻。以桐叶声,三更夜雨声的“空阶滴到明”,弛张、松紧、疏密互为起伏,“离情”苦的浓郁,一夜无寐的煎熬,都被表现得深透之至,淋漓尽致。【分析】5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能力。第一空由“秋思”“夜长”“三更雨

167、”可知背景是秋夜(夜晚秋雨)。第二空由“偏照画堂秋思”“不道离情正苦”可知闺中人因秋思(离情)而彻夜难眠。5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写作手法、把握作者写作思路的能力。前三句先以视觉感受写苦情,玉炉散发着香烟,红色的蜡烛滴着烛泪,摇曳的光影映照的是画堂中人的秋思。在这美丽的画堂中,冷清寂静,只有玉炉之香,红蜡之泪,与女主人公相伴,不管它们是有意、无意,但在她看来,却是“偏照”。“偏照”尽情表露了闺中思妇的失眠之苦所伴随的怨慰。至此,是蜡在流泪,抑或人在流泪,浑融一体,更反衬女主人公的“秋思”之深。后三句掉转笔头写女主人公,她的蛾眉颜色已褪,鬓发也已零乱,漫漫长夜无法安眠,只觉枕被一片寒凉。“薄”字

168、形容眉黛褪色,“残”字描绘鬓发不整。这两个字反映出她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的情态,不仅写外貌,也同时写出了她内心难言的苦闷。“夜长衾枕寒”,继续写思妇独处无眠的感受,它不仅点明了时间:长夜漫漫;还写出了人的感觉:衾枕生寒。一个“寒”字,写出了彻骨彻心的痛苦,心头“寒”,转过来愈觉衾枕寒意。下阕从听觉角度描写离情,由室内到室外。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之苦没有人可以理解。它与“偏照画堂秋思”呼应,可见“秋思”即是离情。下面再作具体描述:“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潇潇秋雨不理会闺中少妇深夜怀人的苦情,只管让雨珠洒在一张张梧桐叶上,滴落在窗外的石阶上,一直滴到天明,还没有休止。秋雨

169、连绵不停,正如她的离情连绵无尽。57相见之喜羁留他乡而思念故乡的心情。58诗歌以“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总领了以下十二问。从问宗族弟侄到问池台、旧园以至院果、林花,几乎问遍了故乡的方方面面。诗人连续追问而根本不等也不用对方作答,就诗人而言,逼真地刻画出了一个乡愁者形象,急切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与牵挂,就读者而言,给读者留下了无穷想象的空间,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大大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分析】5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句意:皱着眉头与乡人一起握手,停止了哭泣,露出了笑容一起饮酒。依据诗句中“破涕”得知,诗人与故乡人相见,喜极而泣。“共衔杯”也就是因相见而高兴,因相聚而

170、饮酒。为此此处填写“相见之喜”。羁心:“羁”羁旅;“心”心情,情怀。羁旅他乡和思念家乡的心情。5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诗人构思精巧的能力。题干要求,紧扣唐诗选的评价“诗中连问十二句,而不作答,构思之奇,出人意表”思考作答。从唐诗选的评价中,得出作答要点,概括为三层:分别是“连问十二”,“不作答,构思之奇”,“出人意表”。为此,第一层应回答十二问的内容;第二层连续发问,却并未作答的构思有怎样的效果。第三层构思对诗人以及读者形象有何作用。如诗歌的“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发问,对下文有总领作用,总领了十二问。诗人与乡人共聚,高兴畅饮中连问乡人哪些问题。从“衰宗多弟侄”到“林花那后开”共

171、十二问,分别问到宗族弟侄,问池台、旧园以至院果,问林花等,都是有关家乡生活方面和家长里短,琐碎之事。充分体现了思乡心切的诗人形象。其构思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诗人形象的塑造。如对家乡弟侄的关心,对家乡的楼台果院,树木百草的关注,叙述详细,尽显真实,逼真地刻画出了一个乡愁者形象,对家乡眷恋的形象。二是读者阅读体验,如诗歌语言平白直叙,注重细节刻画,如“柳行”“茅斋”“几处竹”“几株梅”等都是家乡常见的风物,给读者留下了无穷想象的空间,大大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59 雌雄 天籁 60词的上阕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写景。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接下去,作者用“

172、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又以此比拟他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以忆景写景,不但平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词境的空灵飞动,传达出当日快哉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分析】5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意思是见此不由得想起了宋玉的风赋,像宋玉这样可笑的人,是不可能理解庄子的风是天籁之说的,硬说什么风有雌雄。所以对于风,宋玉理解成雌雄,庄生理解成天籁。6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

173、技巧的能力。词的上阕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写景,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知君为我新作”两句,交待新亭的创建,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关系,反客为主、诙谐风趣地把张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说成特意为自己而造,又写亭台窗户涂抹上青红两色油漆,色彩犹新。“湿”字形容油漆未干,颇为传神。“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记忆中情景,又是对眼前景象的一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

174、。他又以此比拟他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这种以忆景写景的笔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词境的空灵飞动。以上五句新颖别致,引人入胜,通过作者昔日的淋漓兴致,传达出当日快哉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61 小令(元曲、散曲) 盛衰无常 621、2 两句白描手法凸显苔藓苍黑、题诗陈旧的特征,一苍一旧,正面表现废园荒凉残败的气象;3、4 句工于炼字:花卉无人照料,剩余之“疏”;落叶飘坠日久,枯败之“老”,湖水映花,枯叶沉沟,哀景衬哀情,在荒败的景象上增添了几分沉寂。5、6 句“绣屏”是室内的布置,“罗袖”指绣屏上残存的仕女图像。蜂蝶竟纷

175、纷登堂入室,进一步侧面表现“废圃”的残破不堪。7、8 两句拟人手法,赋予东风、垂杨以人的情态,寓情于景,乐景衬哀情,以春风翠柳之生机盎然反衬园圃之荒败枯寂。以景结情:问酒不得,湖上无人,唯见孤舟系树,空阔寂远之景更加重了废圃的荒废悲凉气氛。整首元曲寓情于景,情景结合,描写了废园荒凉残败的气象,抒发了作者对事物盛衰无常的感慨。【分析】6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理解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普天乐”,曲牌名。又名“黄梅雨”。北曲属中吕宫,南曲属正宫。用于杂剧曲、散曲套数、小令。因此,第一空学生填写小令、元曲、散曲都可以。这首散曲描写了废园荒凉残败的气象,诗人在作品中有意识地选择了足与废圃前身引起联

176、想的景物,如花叶蜂蝶、绣屏题痕、东风垂杨等。作者虽未言明它们变化衰残的成因,但作品感慨盛衰无常的主题,却在字里行间中表现了出来。6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手法的能力。“古苔苍,题痕旧”运用白描手法写景,一是地上的苔藓,厚厚地铺了一层,颜色已现苍黑;一是壁上的题诗,墨迹隐约可辨,显示了陈年的特征。苔上着一“古”字,而题作则重于其“痕”,一苍一旧,呈现着荒凉残败的气象。“疏花照水,老叶沉沟” 写花卉无人照料,自开自谢,所余者稀,故曰“疏花”;落叶本已枯凋,飘坠日久,用上一个“老”字,运用精练的形容词,以哀景衬哀情,在荒败的景象上增添了几分沉寂。“蜂黄点绣屏,蝶粉沾罗袖”中,“罗袖”在诗歌中多属女

177、性的服饰,在该曲中显然是指绣屏上残存的仕女图像。“绣屏”是室内的布置,而蜂蝶竟纷纷登堂入室,“废圃”的残破不堪,就更不在话下了。此句通过蜂、蝶的行为侧面表现园圃的荒凉残破。“困倚东风垂杨瘦,翠眉攒似带春愁”运用拟人化的移情手法,写东风吹拂,垂杨懒洋洋地倚着东风,翠叶像愁眉攒聚,带着春恨千叠。通过写春风、翠柳的生机盎然反衬园圃之荒败枯寂。“寻村问酒,无人倚楼,有树维舟”在诗歌结尾以景结情,他只是以“寻村问酒”的举动来坐实自己的感伤,而“湖上”竟也是一片无人的死寂。这一结笔更加重了废圃的悲剧气氛。63 借代 春阑 64(1)以杨花“尽飘零”(“化为浮萍”)的特点暗示词人命途多舛、漂泊不定的哀愁苦恨

178、(以杨花“风避重帘,雨回深幕,云护轻幡”“绕春山”的行为暗示词人处境艰难);(2)以杨花“何人解”的遭遇暗示词人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孤寂凄凉(以杨花“寻他一春伴侣”的行为暗示词人知音难觅的孤独落寞);(3)以杨花“又飞还”“耐得到春阑”的挣扎,暗示词人善于忍耐,勇于抗争,不甘沉沦;(4)以杨花的“疏狂情性”表达词人狂放不羁、傲岸不屈的自我勉励(以杨花“清寒”的自称(与梅雪相衬),寄托词人卓尔不群、清雅脱俗的自我期许);(5)以杨花仍化为浮萍(“泪痕点点凝斑”),暗寓词人坚贞自守、生死不渝的品格。【分析】6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修辞手法以及诗歌线索的能力。第一空用“断红”借代落花,所以运用了借代

179、的修辞手法。第二空下阕“春阑”指春残,春尽,与上阕的“一春”前后照应并形成时间线索,暗示光阴易逝;所以此处填春阑。6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写作手法的能力。“尽飘零尽了,何人解当花看”,对杨花无人赏识的命运发出了不平的呼声。以杨花“尽飘零”的特点暗示词人命途多舛、漂泊不定的哀愁苦恨。“风避重帘,雨回深幕,云护轻幡”“绕春山”的行为接下来写杨花的孤独、寂寞。风躲到重帘幕后,雨回曲在深深帷帐里,云被轻幡遮掩,暗示词人处境艰难。“寻他一春伴侣”,杨花在整个春景中热切地寻找伴侣,但寻来觅去,只相识了斜阳下一片衰败的落花。而这些落花也是转瞬即逝的。这里作者以几种事物的避之不见来突出杨花的孤寂,暗示词人无人

180、赏识、怀才不遇的孤寂凄凉。杨花“又飞还”“耐得到春闹”,杨花个性倔强,不甘心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永久回归大地,它虽然已徐徐落下,但几番飘转沉浮,一会儿又飞腾起来,表现了杨花不甘沉沦的坚强个性,刻画出它不愿默默消失的内心世界,暗示词人善于忍耐,勇于抗争,不甘沉沦。下片“疏狂性情,算凄凉耐得到春阑。便月地和梅,花天伴雪,合称清寒”,极写杨花傲岸倔强的个性,进一步表现了杨花的狂放、傲岸的品格。表达词人狂放不羁、傲岸不屈的自我勉励。“收将十分春恨,做一天、天愁影绕云山”仍是将杨花漂泊不定的状态拟人化,写它满含愁恨、忧伤,绕着云山终日无声飞舞,心中的这种愁恨和忧伤像影子样紧紧缠绕着自己。随着不停地飘飞,这愁

181、恨越聚越重,最后落到“青青池畔”。池畔的斑竹,凝聚着点点泪痕,蕴藏着无数的忧愁,这正吻合了杨花的凄苦心情。这里杨花仍化为浮萍(“泪痕点点凝斑”),暗寓词人坚贞自守、生死不渝的品格。65 趋炎附势(或阿谀谄媚) 轻率猖狂 66词人运用白描刻画人物形象,揭示本质,达到讽刺的目的。如通过“巍巍”“闻说星夜”等词语,刻画宰相的飞扬跋扈、朝臣的趋炎附势、太守的轻率狂妄,讽刺了他们害民虐民的本质。运用反复叠唱的体式进行讽刺。如“经量”一词在词中共出现了八次,重点突出,讽刺对象明确。结尾运用反诘句式(反问),谴责了宰相贾似道及其爪牙不去收复、一味收刮百姓的罪责,表达了词人对统治者的一腔愤怒,讽刺的效果尤为突

182、出。【分析】6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词的上片描写“经界法”在朝廷上产生和出笼的情景。“宰相巍巍坐庙堂,说着经量,便要经量。”写贾似道高高坐在朝廷上,忽然心血来潮,想出个经界丈量土地的“妙计”,马上就迫不及待地下令推行。词人只用三言两语,便勾画出宰相高高在上、不恤民情、作威作福的丑态和飞扬跋扈、轻举妄为的嚣张气焰。“那个臣僚上一章?头说经量,尾说经量”写某些朝臣对宰相“经界法”的态度。他们争先恐后地上奏章,表态度,鼓吹实行经量的必要,赞美“经界法”的高明,把经量说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词人运用讽刺的妙笔,活画出他们阿谀谄媚、趋炎附势、只为保官、不怕害民的嘴脸。“轻狂太守在吾

183、邦”是词人、也是醴陵人民对太守的总体评价,指出醴陵太守是一个不谙民情、只知讨好宰相、一味贪功邀宠的轻率狂妄之徒;“闻说经量,星夜经量”具体描写醴陵太守执行经量的行动。他风闻朝廷要经量土地,就迫不及待地组织人马连夜经量。“闻说”和“星夜”,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轻率猖狂。词人一路写来,宰相轻狂,朝臣轻狂,地方官轻狂!6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词突出体现了词人高超的讽刺艺术。首先,词人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通过“巍巍”“头说”“尾说”“闻说星夜”等词语,先写贾似道高高坐在朝廷上,心血来潮想出个经界丈量土地的“妙计”,马上就迫不及待地下令推行,勾画出宰相高高在上、不恤民情、作威作

184、福的丑态和飞扬跋扈、轻举妄为的嚣张气焰。揭露了宰相的飞扬跋扈、朝臣的趋炎附势、太守的轻率狂妄,讽刺了他们害民虐民的本质,达到讽刺的目的。其次,本词善于运用一剪梅词调反复叠唱的体式进行讽刺。如“经量”一词在词中共出现了八次,重点突出“经量”的荒谬和害民虐民的本质,讽刺矛头所向,标的明确。最后,结尾运用反诘句式,“山东河北久抛荒胡不经量?”愤怒地斥责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僚,“祖国北方的大好河山久已沦陷,早就应当收复,你们既然喜好经量,为什么不去收复,不去经量呢?”用语力重千钧,讽刺的效果尤为突出。矛头指出,直揭经量害民、虐民的本质。67咏物 生长环境68同: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面咏梅,实则写志。

185、都用环境烘托的手法。冯诗以“六桥风月”烘托梅花的不争观赏、甘于静寂的高尚品格;陆诗以“幽谷”“北枝”“层冰积雪”等严酷环境烘托梅花的高坚气节。异:冯诗首句以“玉”喻梅色,突出其冰清玉洁;结尾运用对比手法,将梅与桃李作比,表达了对梅花淡泊品性的赞美之情,借以表达自身坚守本心、固守节操的决心。陆诗运用设问的手法,突出了梅花的高洁情操与美好韵致;以景语作结,虚实相间,让人想到大雪覆盖下含苞待放的梅花,含蓄表达了雪中咏诗之人的高标逸韵,显得意味无穷。【分析】6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题材、内容的能力。通过题目西湖梅梅花绝句其二可知都是咏物诗,咏“梅花”的诗。“苏老堤边玉一林”,意思是苏堤边有一片洁白

186、如玉的梅林。“幽谷那堪更北枝”,意思还一树梅花长在背阴的山谷,加上枝条伸向北方。诗人先用“幽谷”二字,点明梅花生长在阳光很少的深谷中,接着又写它枝条朝北,迎着寒风,这就揭示了梅花所处的环境对它多么不利。所以两首诗的首句都交代了梅花的生长环境。6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同:咏物诗一般运用的就是托物言志,借所咏之物,抒发自己的情怀、志向。都用环境烘托的手法。“六桥风月是知音”,六桥的清风明月是她的知音,冯诗以“六桥风月”烘托梅花的不争观赏、甘于静寂的高尚品格;“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诗人先点明梅花生长在阳光很少的深谷中,接着又写它枝条朝北,迎着寒风,这就揭示了梅花所处的环

187、境对它多么不利。在这样的地方,它自然花开得晚,但是它并不在乎,靠“自分”二字突出地表现了梅花的品格。异:冯诗首句以“玉”喻梅色,梅花的高洁脱颖而出,突出梅花冰清玉洁;“任他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意思是任凭那些夭桃艳杏被人欣赏,她却不同桃李混芳尘,不会为了这世俗的繁华改变她孤傲高洁的本心。运用对比手法,将梅与桃李作比,表达了对梅花淡泊品性的赞美之情,借梅花表达自身像梅花一样坚守本心、固守节操的决心,绝不会像桃李那样的世俗。陆诗写梅花绽放的情景,语言鲜明,景象开阔。“高标逸韵君知否”,但你可知道它那高尚的气节、优美的风度?运用设问的手法,突出了梅花的高洁情操与美好韵致;“正是层冰积雪时”,

188、要知道,当它吐苞,正是那冰雪覆盖、最为严酷的寒冬时节啊。“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一幅雪压梅花、俏色生春的寒梅图跃然入目。出身苦寒,含笑冰雪,期待盛开。这是含苞之梅。寥寥数字便把梅之风骨、梅之清艳刻画的入木三分。诗的后两句,诗人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把梅花的“高标逸韵和“层冰积雪”联系在一起,以“层冰积雪来”烘托梅花的“高标逸韵”,进一步突出了梅花不畏严寒、傲对霜雪的气节。这首诗中的梅花,开在地理条件、气候条件都十分恶劣的环境中,正因为如此,才显示了它非凡的品格、气节的风度。诗人赞美梅花,表现了自己身处逆境而坚持崇高操守的思想境界。69 升官 诗歌体裁(歌行体) 70同:寓揭露于叙事中。对

189、比,杜诗中去年百姓喊冤与今年县宰升官作对比,范诗将里正和百姓的言行作对比。异;杜诗结句直接抒情,对统治者的揭露和鞭挞不留余情。范诗寓讽刺于对里正形象不动声色的细节刻画中,入木三分地写出里正的凶态、丑态。(答出3点即可)【分析】6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歌手法和文学常识的能力。(1)朱绂:古代礼服上的红色蔽膝。后多借指官服。因此,“加朱绂”指升官。(2)行:指歌行,歌行是古代诗歌体裁之一,是南朝宋的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7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再经胡城县记述了作者两度经

190、过胡城县的见闻及感慨,通过写诗人经过县城看到百姓原声载道,县令升官,两相对比,讽刺了封建统治者残民以逞的本质,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腐朽,指出了封建社会是非颠倒的现实,同时,从中也表现了人民的痛苦和愤怒。尾句“便是生灵血染成”直抒胸臆,把县宰的朱绂和县民的鲜血这两种颜色相同而性质相反的事物出人意外地结合在一起,写出了惊心动魄的结句。催租行前四句,写催租吏手拿公文,大摇大摆,又怒又笑,催租之外,索要酒钱。后四句,写农民拿出仅有的三百钱,不够差吏喝酒钱,权当草鞋费。将里正的威风、丑恶嘴脸遇农民委婉地赔情道歉作对比,揭露了催租吏向农民敲诈勒索的丑恶嘴脸。“踉跄”一词,活画出“里正”歪歪斜斜走路的流氓神气。“敲”主要写“里正”的动作,但那动作既有明确的目的性催租,那动作的承受者就不仅是农民的“门”,主要的是农民的心。随着那“敲”的动作落到“门”上,就出现了简陋的院落和破烂的屋子,也出现了神色慌张的农民。因此,本诗注重细节刻画,入木三分地写出里正的凶态、丑态。由此可知,两首诗歌都使用对比手法,而且都在叙事中进行揭露。不同之处是杜诗结尾的句子使用直接抒情,而范诗在细节刻画中进行讽刺。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