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页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第2页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3页目标定位课程标准1.阅读教材P42“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了解人类关于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2分析教材图32,掌握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的过程及结论3结合教材图33,分析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设计思路、过程及实验结论4结合教材P44图34及相关内容,掌握噬菌体的结构及增殖的过程5阅读教材P46相关内容,分析并掌握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艾弗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设计思路及结论3理解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噬菌体的方法4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和过程5掌握生物的遗传物质第4页自 主 学 习 第5页一
2、、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阅读P4243)20世纪20年代,大多数科学家认为_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20世纪30年代,人们认识到_的重要性,但是认为_是遗传物质的观点仍占主导地位。第6页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P4244)原理S 型细菌可以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而 R 型细菌不能够引起上述症状。格里菲思转化实验(体内转化)(1)过程:注射_活细菌小鼠不死亡;注射_活细菌小鼠死亡;注射加热杀死的_细菌小鼠不死亡;注射 S 型死细菌_活细菌小鼠死亡。第7页(2)结论:S型死细菌中含有“_”,能使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使小鼠死亡。第8页艾弗里转化实验(体外转化)(1)过程:S 型细
3、菌分离 _R 型细菌R 型细菌S型细菌;S 型细菌分离 _R 型细菌R 型细菌;S 型细菌分离 荚膜多糖R 型细菌R 型细菌;S 型细菌分离 DNADNA 酶R 型细菌R 型细菌。(2)结论:DNA 才是使 R 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第9页结论由 2、3 实验可知_是遗传物质。第10页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P4445)原理T2 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在自身遗传物质的控制下,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从而进行大量繁殖。第11页过程(1)标记大肠杆菌:在分别含有_和_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获得分别含_和_的大肠杆菌。(2)标记 T2 噬菌体:用分别含_和_的大肠杆菌培养 T2
4、噬菌体,得到蛋白质含有 35S 标记或 DNA 含有 32P 标记的噬菌体。(3)用分别含 _和 _的 T2 噬菌体分别侵染_的大肠杆菌。(4)同位素检测:对两组_培养液进行离心检测。第12页结果_标记的 T2 噬菌体离心后,_中放射性高;_标记的 T2 噬菌体离心后沉淀物中放射性高。结论_是遗传物质。第13页四、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的实验(P45)过程(1)烟草花叶病毒提取 _ 正常烟草感染病毒。(2)烟草花叶病毒提取 _ 正常烟草未感染病毒。结论在 RNA 病毒中,_是遗传物质。第14页预习诊断判断正误:(1)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多种多样,所以蛋白质中可能蕴含着遗传信息。()(2)20
5、 世纪 30 年代,人们认识到 DNA 的成分后,就确认 DNA是遗传物质。()(3)S 型肺炎双球菌有荚膜,有毒;R 型肺炎双球菌无荚膜,无毒。()第15页(4)加热杀死的 S 型菌和 R 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从小鼠尸体中提取到的细菌全部是 S 型细菌。()(5)格里菲思认为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的 DNA 是转化因子。()(6)艾弗里证明转化因子是 DNA 而不是蛋白质。()(7)1952 年,赫尔希和蔡斯用 35S 和 32P 同时标记 T2 噬菌体,证明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 DNA。()(8)DNA 和 RNA 都可作为遗传物质。()第16页(9)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
6、大肠杆菌,若实验中搅拌不充分,会造成上清液中有很高的放射性。()(10)噬菌体侵入大肠杆菌后,进行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的原料来自自身携带的物质。()(11)用含32P的普通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可标记噬菌体的DNA。()【答案】(1)(2)(3)(4)(5)(6)(7)(8)(9)(10)(11)第17页自我校对一、蛋白质 DNA 蛋白质二、2.(1)R型 S型 S型 R型(2)转化因子 3.(1)DNA 蛋白质 4.DNA三、2.(1)35S 32P 35S 32P(2)35S 32P(3)35S 32P 未被标记(4)大肠杆菌 3.35S 上清液 32P 4.DNA四、1.(1)RNA(
7、2)蛋白质 2.RNA第18页课 堂 探 究 第19页考点一 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120世纪20年代,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这是因为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多种多样,可能蕴含着遗传信息。第20页2DNA和蛋白质的比较表项目DNA蛋白质组成元素C、H、O、N、PC、H、O、N等基本单位四种脱氧核苷酸20种氨基酸细胞中的含量含量较少含量最多的有机物结构稳定性较稳定易变性是否有多样性有有细胞分裂时能否自我复制能不能第21页3.遗传物质应具备的特点(1)在细胞生长和繁殖的过程中能够精确地复制,使得前后代具有一定的连续性。(2)能够指导蛋白质合成,从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和新陈代谢的过程
8、。(3)具有多样性,能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4)结构稳定,在细胞中的含量相对稳定,保证物种的遗传稳定性。结合前面遗传物质应具备的条件判断:DNA更可能是遗传物质。第22页人类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是漫长的,直到20世纪初期,人们仍普遍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当时人们做出判断的理由不包括()A不同生物的蛋白质在结构上存在差异B蛋白质与生物的性状密切相关C蛋白质比DNA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并且能够自我复制D蛋白质中氨基酸的不同排列顺序可以储存大量遗传信息第23页【解析】蛋白质不具备热稳定性,也不能复制,故选 C 项。其他选项所述的蛋白质的特点,与遗传物质应具备的特征一致,可作为遗传物质的理由。【答案】C
9、第24页 变式训练 作为遗传物质,DNA 和蛋白质相比的优势不包括()A分子量大B能精确的复制自己C结构稳定,一定条件下可变D对生物的性状和新陈代谢过程有决定作用第25页【解析】DNA 和蛋白质都具有分子量大的特点。DNA 和蛋白质相比结构稳定,一定条件下可变,而且能精确的复制自己,对生物的性状和新陈代谢过程有决定作用。【答案】A第26页考点二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肺炎双球菌的特点名称有无荚膜菌体菌落特点有无毒性S型细菌有光滑有R型细菌无粗糙无第27页2.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1)格里菲思的推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含有某种“转化因子”,能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第
10、28页(2)已知在 80100 温度范围内,蛋白质将失去活性,DNA的结构也会被破坏,但当温度降低到 55 左右时,DNA 的结构会恢复,但蛋白质却不能恢复。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可能是 DNA,而不是蛋白质。第29页3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1)设计思路:将提纯的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和荚膜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到培养了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单独研究它们各自的功能。第30页(2)实验过程及结果:第31页(3)甲、乙、丙三组实验对照说明:DNA是转化因子,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转化因子。(4)丁组实验的目的是:证实DNA的分解产物不是转化因子,从反面证实了DNA是遗传物
11、质。第32页4并非所有的 R 型细菌都被转化由于转化过程受到 DNA 的纯度、受体菌的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并不是所有的 R 型细菌都被转化成 S 型细菌,而只是小部分R 型细菌被转化成 S 型细菌。因此,在格里菲思实验的第四组中,可在小鼠体内同时检测到两类细菌;在艾弗里的“R 型菌S 型菌的 DNA”实验组别中,可观察到培养基上出现两类细菌的菌落。第33页5实验拓展分析(1)加热杀死 S 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 DNA 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恢复又逐渐恢复活性。(2)R 型细菌转化成 S 型细菌的实质是 S 型细菌 DNA 与 R 型细菌 DNA 实现重组,表现出 S 型细
12、菌的性状。(3)转化后形成的 S 型细菌的性状可以遗传下去,说明 S 型细菌的 DNA 是遗传物质。(4)格里菲思的实验证明了 S 型细菌体内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但转化因子是哪种物质并没有证明。艾弗里的实验则证明了转化因子是 S 型细菌体内的 DNA。第34页6比较格里菲思和艾弗里的实验体内转化实验体外转化实验实验者格里菲思艾弗里及同事培养细菌用小鼠(体内)用培养基(体外)实验原则R 型细菌与 S 型细菌的毒性对照S 型细菌各成分作用的相互对照实验结果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能使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S 型细菌的 DNA 使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实验结论S 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
13、DNA 是使 R 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第35页两个实验的联系(1)所用材料相同,都是肺炎双球菌:R型和S型。(2)体内转化实验是基础,仅说明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体外转化实验进一步证明“转化因子”是DNA。(3)两实验都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4)转化的实质是由于S型细菌的DNA整合到了R型细菌的DNA中,实现了基因的重新组合第36页 易错必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的易错分析 1高温对DNA和蛋白质活性的影响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其蛋白质变性失活,这一过程不可逆;而DNA在加热过程中,氢键被打断,双螺旋解开,但缓慢冷却时又恢复活性。第37页2体内转化实验不能简单地说成 S 型
14、细菌的 DNA 可使小鼠死亡 S 型细菌与 R 型细菌混合培养,S 型细菌的 DNA 进入 R 型细菌体内,进而在 R 型细菌体内控制合成了 S 型细菌的蛋白质,使之具有相应的毒性,因而导致小鼠死亡。3转化的实质是基因重组而非基因突变 该实验中,S 型细菌的 DNA 片段整合到了 R 型细菌的 DNA中,使受体细胞获得了新的遗传信息,即实现了基因重组。第38页在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的实验中,下列实验结果不正确的是()A注射 R 型菌后,小鼠不死亡B注射 S 型菌后,小鼠死亡,从小鼠体内能分离出活的 S型菌C注射 R 型菌及热处理的 S 型菌后,小鼠死亡,从小鼠体内只能分离出活的 S 型菌D注射
15、S 型菌及热处理的 R 型菌后,小鼠死亡,从小鼠体内能分离出活的 S 型菌第39页【解析】注射 R 型菌及热处理的 S 型菌,S 型菌的 DNA使无毒的 R 型菌转化为有毒的 S 型菌,使小鼠死亡,从小鼠体内既能分离出 S 型菌,又能分离出 R 型菌。【答案】C第40页 变式训练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得出这一结论的关键是()A用S型活菌和加热杀死后的S型菌分别对小白鼠进行注射,并形成对照B用杀死的S型菌与无毒的R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C从死亡小鼠体内分离获得了S型菌D将S型菌的各种物质分离并分别加入各培养基中,培养R型菌,观察是否发
16、生转化第41页【解析】A项只能说明活的S型细菌有毒性,能使小鼠死亡,A项错误;B项小鼠死亡的原因不清楚,B项错误;C项说明小鼠死亡是由有毒性的S型菌造成的,C项错误;将S型菌可能的各种因子分离并分别加入R型菌培养基中,只有加入S型细菌DNA的培养基中出现了S型菌落,这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项正确。【答案】D第42页变式训练2 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1、2、3、4四支试管中,依次加入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DNA和DNA酶、蛋白质、多糖,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试管内出现S型活细菌的是()A3和4 B1、3和4C2、3和4 D1第43页【解析】3、
17、4两支试管内的R型细菌因为没有S型细菌的DNA,所以都不会发生转化;2号试管虽然有DNA,但被DNA酶分解,所以也不会发生转化;1号试管内有S型细菌的DNA,所以会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活细菌。【答案】D第44页考点三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研究者: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2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第45页(1)噬菌体结构和生活史:结构:由头部和尾部组成,头部和尾部的外壳都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头部内含有 DNA。特点: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细菌病毒,在宿主细胞外没有独立代谢能力。第46页生活史: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会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
18、组成成分,进行大量增殖。当噬菌体增殖到一定数量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2)大肠杆菌:单细胞原核生物。第47页3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用35S标记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32P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4实验过程和结果第48页5实验分析(1)噬菌体是营寄生生活的,不能直接用普通培养基培养,因此必须先用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让噬菌体去侵染细菌。(2)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颗粒,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侵染的大肠杆菌。第49页(3)实验中需用35S标记蛋白质,用32P标记DNA,不用其他元素的原
19、因是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是C、H、O、N,大部分含有S,DNA的组成元素为C、H、O、N、P,只有标记S、P两种元素才能够分别标记蛋白质和DNA。(4)结合实验结果分析:第50页6实验结论: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7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比较项目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设计思路设法将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直接研究它们各自不同的遗传功能处理方法直接分离:分离S型菌的DNA、多糖、蛋白质等,分别与R型菌混合培养同位素标记法:分别用同位素35S、32P标记蛋白质和DNA结论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说明了遗传物质可发生可遗传的变异证明DNA
20、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说明DNA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说明DNA能自我复制第51页易错必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的易错分析 1噬菌体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 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存并繁殖后代,所以标记过程中应先培养并标记细菌,再用已标记的细菌培养噬菌体。235S 和 32P 不能同时标记在一组噬菌体上 因实验过程中检测放射性时只能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两大部分,不能确定是何种元素的放射性,所以应对两组噬菌体分别进行标记。第52页3实验只能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因为该实验没有如艾弗里那样独立进行 DNA、蛋白质的遗传研究与分析,实验过程中,噬菌体的蛋
21、白质没有进入菌体,因此不能证明它不是遗传物质。第53页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进行了如下实验: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大肠杆菌;用3H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第54页一段时间后进行离心,检测到放射性存在的主要部位依次是()A沉淀物、上清液、沉淀物和上清液B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C沉淀物、上清液、沉淀物D上清液、上清液、沉淀物和上清液第55页【解析】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时,只有DNA进入大肠杆菌,并随着大肠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故放射性存在的主要部位
22、是沉淀物;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大肠杆菌时,噬菌体的DNA和大肠杆菌均离心到沉淀物中,故放射性存在的主要部位是沉淀物;3H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蛋白质外壳离心到上清液中,而噬菌体的DNA和大肠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故放射性存在的主要部位是沉淀物和上清液。【答案】B第56页 变式训练1 科学家用含有15N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该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待大肠杆菌解体后,15N()A不出现在T2噬菌体中B仅出现在T2噬菌体的DNA中C出现在T2噬菌体的外壳和DNA中D仅出现在T2噬菌体的外壳中第57页【解析】DNA 和蛋白质中都含有 N 元素。噬菌体侵染被15N 标记的大
23、肠杆菌,合成自身 DNA 和蛋白质的原料都来源于大肠杆菌,因此子代噬菌体的 DNA 和蛋白质都含有 15N。【答案】C第58页 变式训练 2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如果不对用 35S 标记的噬菌体的一组(甲组)进行搅拌,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的一组(乙组)保温时间过长,则分别会出现什么异常结果()A甲组沉淀物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上清液中也会出现较强的放射性B甲组上清液中会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上清液中也会出现较强的放射性第59页C甲组沉淀物中会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沉淀物中也会出现较强的放射性D甲组上清液中会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沉淀物中也会出现较强的放射性第60页【解析】如果没有对
24、甲组进行搅拌,则吸附在细菌表面的噬菌体外壳和细菌一起经离心进入沉淀物,导致沉淀物中放射性较强。如果对乙组保温时间过长,则感染了噬菌体的细菌会裂解,释放出其中的子代噬菌体,经搅拌、离心后会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较强。【答案】A第61页考点四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研究表明,有些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如下面的烟草花叶病毒。1证明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1957年格勒和施拉姆做了烟草花叶病毒的重建实验,过程如图:第62页(1)烟草花叶病毒含有的核酸只有 RNA,没有 DNA。(2)如果只用烟草花叶病毒的蛋白质去感染烟草,烟草不会出现病斑,如果用烟草花叶病毒的 RNA 去感染烟草,烟草会出现病斑。第63页
25、(3)利用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和核酸进行重建的杂种病毒去感染烟草(如图),烟草出现的病斑类型总是和提供RNA的病毒产生的病斑一致。(4)此实验说明:生物体中的核酸只有RNA时,RNA是遗传物质。第64页2综合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和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65页1生物体内核酸的种类及遗传物质的判别 生物类型所含核酸遗传物质举例真核生物DNA和RNADNA酵母菌、玉米、人细胞生物原核生物细菌、蓝藻大多数病毒仅有DNADNAT2噬菌体非细胞生物极少数病毒仅有RNARNA艾滋病
26、病毒、SARS病毒第66页2.有关遗传物质的三点提醒(1)并不是所有的核酸都能作为遗传物质,如细胞生物中的RNA。(2)DNA并不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如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3)一种生物只能有一种遗传物质,在同一种生物体内,不存在“主要遗传物质”和“次要遗传物质”之分。第67页科学家从烟草花叶病毒(TMV)中分离出a、b两个不同品系,它们感染植物产生的病斑形态不同。下列4组实验(见下表)中,不可能出现的结果是()第68页实验结果实验编号实验过程病斑类型病斑中分离出的病毒类型Aa型TMV感染植物a型a型Bb型TMV感染植物b型b型C组合病毒(a型TMV的蛋白质b型TMV的RNA)感
27、染植物b型a型D组合病毒(b型TMV的蛋白质a型TMV的RNA)感染植物a型a型 第69页【解析】烟草花叶病毒是RNA病毒,遗传特性是由RNA决定的,实验C组合病毒的遗传物质是b型TMV的RNA,所以分离出的病毒类型应该是b型。【答案】C第70页变式训练 下列有关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DNA 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B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主要是 DNAC艾滋病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 或 RNAD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 或 RNA【解析】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不具有细胞结构的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 或 RNA,一种生物体内的核酸可能有两种,但遗传物质只有一种。【答案】D第
28、71页随 堂 训 练 第72页1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需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分离、提纯和鉴定B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后,其性状是可以遗传的CS型细菌的DNA使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D该实验的思路是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观察DNA的作用第73页答案 D解析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将 DNA、蛋白质及多糖等物质分开,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第74页2赫尔希和蔡斯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相关操作及结果的分析中正确的是()A同时用含同位素 35S、32P 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B分别用含同位素 35S、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
29、经标记的大肠杆菌第75页C噬菌体侵染细菌并经保温、搅拌与离心后,含 35S 的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离心管沉淀物中D噬菌体侵染细菌并经保温、搅拌与离心后,含 32P 的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第76页答案 B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要用35S、32P分别标记噬菌体。35S只能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不能进入细菌体内,离心后,主要出现在上清液中。32P只能标记噬菌体的DNA,侵染时,进入细菌体内,离心后,主要出现在沉淀物中。第77页3赫尔希和蔡斯通过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包括4个步骤:培养噬菌体,用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放射性检测,离心分离。
30、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为()A BCD答案 C解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步骤为:首先用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然后利用大肠杆菌培养被标记的噬菌体,离心分离之后,检测放射性。第78页4下列有关遗传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A正常情况下,同一生物的不同组织,DNA结构一定相同,数量也一定相同B正常情况下,同一生物的不同组织,DNA结构一定相同,数量可能不同C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D任何生物个体的遗传物质都只有一种第79页答案 A解析 由于生物的不同组织分化程度不同,高度分化的组织不分裂,DNA 含量稳定,分化程度较低的组织由于细胞不断分裂,其 DNA 含量(或数量)经常发生变化,故 A 项错误
31、、B 项正确;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既含 DNA,也含 RNA,但只有 DNA 是遗传物质,C 项正确;无细胞结构的病毒,只含一种核酸,含哪种核酸,哪种核酸就是遗传物质,D 项正确。第80页5下列是关于 DNA 是遗传物质的相关实验,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第81页(1)过程和表明,将 S 型细菌的_和_与 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其后代为_型细菌。(2)过程表明,将 S 型细菌的_与 R 型活细菌混合培养,_型细菌转化成_型细菌。(3)过程表明,转化成的_型细菌的后代也是有_性的_型细菌。第82页(4)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_。(5)通过上述实验_(填“能”或“不能”)证明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83
32、页答案(1)多糖 蛋白质 R(2)DNA 部分 R S(3)S 毒 S(4)把具有荚膜的 S 型细菌的 DNA 和蛋白质等成分分开,单独地观察它们在细菌转化过程中的作用(5)不能第84页解析(1)过程和表明,将S型细菌的多糖和蛋白质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其后代都为R型细菌,没有发生转化现象。(2)过程表明,将S型细菌的DNA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其后代有R型细菌和S型细菌,说明有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3)过程表明,由R型细菌转化成的S型细菌的后代也是有毒性的S型细菌。第85页(4)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把具有荚膜的S型细菌的DNA和蛋白质等成分分开,单独地观察它们在细菌转化过程中的作用
33、。(5)上述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但不能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86页知识构建核心语句归纳1.S型肺炎双球菌有荚膜,有毒;R型肺炎双球菌无荚膜,无毒2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只有S型细菌的DNA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即转化因子是DNA3T2噬菌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S存在于蛋白质中,P几乎全部存在于DNA中4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5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6由于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因此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87页(一)问题探讨P42 1提示:遗传物质必须稳定,要能贮存大量的遗传信息,可以准确
34、地复制和拷贝,传递给下一代等。2提示: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答案并不唯一,只要提出正确的思路即可。第88页(二)旁栏思考题P45 提示:因为硫仅存在于T2噬菌体的蛋白质组分中,而磷则主要存在于DNA的组分中。用14C和18O等元素是不可行的,因为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分子的组分中都含有这两种元素。第89页(三)思考与讨论 P46 1提示:细菌和病毒作为实验材料,具有的优点是:(1)个体很小,结构简单,容易看出因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细菌是单细胞生物,病毒无细胞结构,只有核酸和蛋白质外壳。(2)繁殖快。细菌 2030min 就可繁殖一代,病毒短时间内可大量繁殖。2提示: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设法把 DNA 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 DNA 或蛋白质的作用。第90页3提示:艾弗里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有细菌的培养技术、物质的提纯和鉴定技术等。赫尔希采用的技术手段有噬菌体的培养技术、同位素标记技术,以及物质的提取和分离技术等(学生可能回答出其他的技术,但只要回答出上述主要技术就可以)。科学成果的取得必须有技术手段做保证,技术的发展需要以科学原理为基础,因此,科学与技术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请做:课时分层作业(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