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3 ,大小:514.15KB ,
资源ID:258995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5899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南方凤凰台》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江苏专版)第1单元 第2讲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南方凤凰台》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江苏专版)第1单元 第2讲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WORD版含答案.docx

1、第2讲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复习要领】第2讲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选官制度。(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命题规律】本讲内容多属高频考点,常考不衰。就题型上,选择题与材料题并重;在考查的内容上,郡国并行制、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内阁、军机处均反复考查。【命题趋势】2017年高考对本考点内容的考查仍将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为主;但考查角度新颖多变,重点关注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从君权和相权矛盾的角度理

2、解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过程;二是从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角度综合归纳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理解其对中国古代文明的重大意义。在复习中,要善于联系现实中的民主、法制、改革等时代热点,重视从文明史观视角,多角度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及成就。【考点过关】 考点一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基础梳理】1. 郡国并行制(1)时间:。(2)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在部分地区分封诸侯王,地方上并存。(3)后果:诸侯王势力,动摇。(4)解决:时期基本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2. 唐朝三省六部制(1)职能: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负责、和,尚书省下设六部。(2)评价:三省的长官都是,分散。三省相互,保证了皇权

3、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3. 元朝的行省制度(1)措施:中央直接管理河北、山西、山东,管辖西藏等藏族地区,其余地方设(简称行省或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行使权力受节制;实行省、路、府、州、县行政区划。(2)作用:便利了,加强了,巩固了;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省制的开端。4. 选官制度(1)汉朝:主要实行,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时期:采取,世家大族子弟依靠即可步入仕途。(3)隋唐至清末:科举制隋朝创立,唐宋完善,为历代沿用;进步性有利于打破,扩大,提高。【要点突破1】历代王朝是如何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1. 加强君主专制历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核心或原则

4、是皇权至上,主要方式有分散或分割相权、重用地位不高的近臣或设立皇帝直接控制的新机构、使各权力机构相互牵制、改革选官制度、强化监察体制等。2. 加强中央集权历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核心仍为强化皇权,主要方式有变革选官制度以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直接监控、进行地方行政区划调整或地方行政制度改革(开创新制度)、分割地方机构及官员权力并使之相互牵制。【典题演示1】(2015北京卷改编)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 唐朝的门下省 B. 唐朝的尚书省C. 明朝的内阁 D. 清朝的军机处【解答指导】审题干

5、有效信息:“皇帝同意了”而“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辨选项据材料信息可知给事中的职权为封驳,据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唐朝门下省,A项正确唐朝的尚书省是执行部门,B项错误明清时期已无宰相,C、D两项错误定答案思维升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趋势和特征1. 主要地方行政制度地方分权体制中央集权体制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盛行时代西周秦朝确立,整个封建社会元朝确立,沿用至今地方与中央关系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受中央控制,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长官受中央节制作用影响在西周早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容易造成分裂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2. 演变的趋势

6、和特征(1)趋势: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分散或收回地方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2)特点: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严密;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加强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方法指导 图示法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特别提醒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本质完全不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西方的三权分立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的产物。【要点突破2】中国封建时代主要选官制度的演变有哪些趋势?如何评价科举制?1.

7、主要选官制度制度时期概述选官方式选官标准察举制汉朝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科目繁多,“孝廉”(即儒家重视的品行和才能)是最重要的一科。东汉时逐渐成为大地主大官僚的工具地方官推荐道德品行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由中正官(往往由出身世家大族的高官担任)分九等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世家大族(士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出身低微的人极难出任高官专职中正官推荐门第科举制隋唐至清末科举制度是隋唐以来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而设立科目,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它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形态与知识分子的性格与形象,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

8、风气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分科考试择优录用考试成绩知识能力2.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趋势(1)制度上,由简单到复杂,日趋完备健全。(2)方式上,由征召、荐举到考试,日益强调择优录用。(3)标准上,越来越重知识和才能,有一定的客观标准,愈益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开放性和竞争性。(4)作用上,越来越有利于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3. 对科举制的基本评价(1)进步性它打破了门第等限制,通过考试公开竞争,为中小地主和知识分子步入仕途打开方便之门,有利于选拔人才。它把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结在一起,政治上,提高了官员队伍的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2)局限性其本质上

9、属于皇权控制知识分子的有效工具,而且科举考试的内容狭窄,在封建政治影响下日趋腐朽,人才的选拔日益受到干扰,这些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及创造性,扼杀了人才(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典题演示2】(2015安徽卷)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A. 地方无选官权B.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 察举制的弊端D.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解答指导】审题干有效信息:“推举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辨选项察举制是由下而上推荐的,地方有一定的选官权,A项错误据“推举孝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朝的

10、察举制,察举制选拔官吏以“推举”为主,而非以“品评”为主,B项错误“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反映了察举制下,权贵容易干涉控制选官,C项正确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D项错误定答案方法指导 古代中国主要选官制度的演变示意图 考点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基础梳理】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1)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和丞相,直接对皇帝负责;(2)影响: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宣告废除,空前强化内阁制度(1)起源: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2)形成:时“内阁”出现。(3)演变: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首辅权压众臣(4)评价:明朝内阁始终不是,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机构。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

11、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清朝设军机处(1)初为办理西北军务之需,后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为清朝辅助皇帝最重要的中枢机构。(2)特点:机构简单、;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3)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制度发展到顶峰【要点突破】如何比较中国明朝和近代英国的内阁制?历史条件内阁地位影响明朝内阁制明初废宰相,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和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其职权地位完全取决于皇帝强化君主专制近代英国内阁制权利法案颁布后,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中央最高行政机构,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首相实际上控

12、制国家大权促进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进一步发展易错易混 “内阁首辅”、军机大臣“宰相”宰相内阁首辅、军机大臣地位法定,制度赋权明代内阁仅仅是内侍机构;清朝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职权参与决策无决策权作用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不能制约皇权,反而强化皇权【典题演示3】(2014江苏卷)(14分)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汉书严助传材料二垂拱三年

13、,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旧唐书刘祎之传材料三(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明史职官一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3分)审题指导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

14、读的“敕书”。(3分)审题指导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5分)审题指导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3分) 【考点过关答案】第2讲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基础梳理答案】一、 1. (1)西汉初期(2)郡县、封国(3)逐渐强大中央集权(4)汉武帝2. (1)决策审议执行(2)宰相相权牵制和监督3. (1)宣政院行中书省中央五级(2)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中央集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4. (1)察举制孝廉(2)九品中正制门第(3)特权垄断官吏人才来源官员文化素质二、 1. (1)六部宰

15、相制度君主专制2. (2)明成祖(3)票拟权(4)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内侍批红3. (1)雍正(2)有官无吏(3)君主专制【典题演示答案】【典题演示1】A【典题演示2】C【典题演示3】(1)举措: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3分)(2)说明: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3分)(3)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5分)(4)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原则:皇权至

16、上。(3分)【随堂验收】一、 单项选择题考向一: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 (2015南通考前)西汉平定“七国之乱”以后,朝廷令诸王不得治民,官员皆由朝廷任命,不得自置王侯,在封地仅能收取租税,成为一批不劳而食的寄生虫。由此可推断西汉政府()A.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B. 彻底解决了分裂问题C. 强化了郡国并行体制D. 消除了地方割据根源2. (2015苏锡常镇一模)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官员为相。这些非三省长官的宰相有各种名义,如参知机务、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这样做的目的是()A. 加强政府办事能力B. 减少皇帝决策失误C. 加强皇权削弱相权D.

17、帮助皇帝处理政务3. (2015常州一模)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原因是它们()A. 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B. 都把选官标准定为考试成绩C. 都把才德具体化,难以操作D. 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4. (2015泰州一模)据金华集记载,元朝在“生齿繁夥,物产富穰,水浮陆行”“土赋居天下十六七”的江浙、湖广、江西地区设置了行省。据此判断,这些地区设置行省的主要意图是()A. 方便军事上的控制B. 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C. 搜刮财富D. 加强对边远民族地区的管理考向二:明清君主专制

18、的加强5. (2015盐城三模)“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材料表明()A. 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B. 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步强化C. 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D. 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6. (2015南京三模)明武宗即位,阁臣刘健等提出几条压制近幸的办法:“拟旨上,不从,令再拟。健等力谏不报,居数日又言越五日,健等复上疏,历数政令十失健知志终不行,首上章乞骸骨(辞职),李东阳、谢迁继之帝勉从之。”材料中的阁臣()A. 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B. 升降由皇帝决定C. 拥有制度化的决策权D. 巩固了中央集权7. (2015泰州二模)梁章钜

19、枢垣记略规制:“凡京外王大臣有奉特旨到军机处恭听谕旨恭读朱笔及阅看各处奏折者,方得在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入。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满汉章京之值房亦如之。”这一材料旨在强调军机处()A. 极具机密性B. 参与军政决策C. 办事效率高D. 办理军政要务二、 非选择题8. (2015宿迁期中)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到1905年结束,历经1300年。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

20、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材料二由于考试是以儒家经典为基础,所以帝国实际上是由儒家学者根据儒家原则来进行治理。实际上,文职人员的选拔视功绩而定,是中国帝国制度从秦始皇起一直持续到20世纪的一个主要因素。不过科举考试制度还有另外一面,由于它是以只承认一家常说为基础,这就产生一种顽固的正统观念,并引起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傲慢,而这些东西正是若千世纪后当西方商人和炮船出现时中国陷入困境的一个原因。最初的考试完全是综合性的,着重强调儒家经典著作,但也包括其他科目,如法律、教学和政治时事等渐渐地,这些考试集中于文

21、体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但是,随着生气勃勃的西方的侵入,它转而起了阻止中国人作出有效的调整和反应的作用;直到1905年最终被彻底废除为止。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科举制被废除的原因。(2)尽管科举制在近代中国难逃被废除的命运,但它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科举制与中国社会发展”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趁热打铁,事半功倍。请同学们及时完成配套检测与评估中的练习。【随堂验收答案】【随堂验收答案】1. A【解析

22、】本题以西汉郡国并行制为考点,解题关键在于把握材料的关键信息为“诸王不得治民,官员皆由朝廷任命”“王侯在封地仅能收取租税”,由此可见七国之乱以后地方诸侯的权力已削弱,中央集权大为加强;当时仍保留王侯的封地,而古代中国地方割据的主要根源在于分散性的封建自然经济,“彻底”“消除”不符合史实。故B、D两项错误;C项则是对材料和史实的误解。2. C【解析】材料的主旨是强调在三省长官外任命其他地位较低的官员为相,这明显是为了牵制、削弱相权,故C项正确;增设宰相不一定能提高效率,故A项错误;B、D两项均非材料主旨。3. D【解析】察举制、九品中正制都属于推荐制,主观随意性较大,对荐举者更是没有明确的要求和

23、规范,故D项正确;A项只符合九品中正制;B项为科举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操作难度并不大,而且操作难度并非走向反面的原因,故C项错误。4. C【解析】“物产富穰”“土赋居天下十六七”等信息说明江浙等省份富裕,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军事控制、加强政治统治、管理边远地区的信息,故A、B、D三项错误。 5. B【解析】“部权尽归内阁”说明内阁权力逐渐加大,故B项正确;明朝时内阁始终不是正式的中央行政机构,制度上不能统辖六部,故A项错误;明朝内阁制本质上加强了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故D项错误。6. A【解析】题干材料的主旨在于说明一些内阁大学士以辞职迫使皇帝不得不接

24、受谏疏,故A项正确;材料的重心在“帝勉从之”,故B项错误;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没有决策权,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7. A【解析】据“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入。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等信息可知,材料旨在强调军机处保密性强,故A项正确;军机处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但只跪受笔录,没有决策权,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并非强调军机处办事效率高和办理军政要务,故C、D两项错误。8. (1)原因:传统的科举考试无法培养近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实用人才。(2)主要观点:科举制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但不利于中国近代化。

25、 论据:有利: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依据;为封建君主选拔人才;有利于社会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形成良好的读书风气。 不利:束缚了思想,不利于民主政治建设;愚昧自大,无法及时有效抵抗外来侵略;无法培养、选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等信息来说明;第(2)问属于历史小论文,回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依据材料概括出观点,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对所概括出的观点进行论证,同时要表述成文。在论证过程中应注意综合材料信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去论证作答。【课后检测】第2讲汉至

26、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A卷)一、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每题5分,共75分。1. (2016启东中学)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 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2. (2015江苏高考压轴卷)据江苏尹湾汉墓出土的考古文物集簿记载,当时东海郡有“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乡百七十,百六,里二千五百卅四,正二千五百卅二人。亭六百

27、八十八,卒二千九百七十二人”。此记载()A. 说明封国仍是朝廷的严重威胁B. 佐证了西汉时期曾在地方分封诸侯C. 表明西汉以前郡县制尚未推行D. 填补了县以下基层机构的史籍空白3. (2015盐城摸底)后汉书章帝纪记载:“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材料体现的制度是()A. 世卿世禄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4. (2015南通三模)东汉会要载:“西都(西汉)止从郡国奏举,未有试文之事;至东都(东汉)则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汉代选官制度的这一调整()A. 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B. 奠定了九品中

28、正制的基础C. 有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D. 使考试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5. (2015盐城期末)“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则材料说明唐朝三省制()A. 不能节制和约束君权 B. 诏令须由政事堂决议C. 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 D. 门下省单独决策国事6. (2015南通二模)贞观元年,唐太宗李世民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监督伺察)。”其目的在于()A. 缓和三省矛盾B. 分割宰相权力C. 评议皇帝得失D. 加强君主集权7. (2015苏州一模)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

29、,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选官制()A. 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无法继续B. 明确了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C. 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D. 使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8. (2015无锡期中)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A. 分科考试 B. 以德治国 C. 公平竞争 D. 学而优则仕9. (2015宿迁期中)

30、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了“唐宋变革说”,把五胡十六国至唐中叶定为中世纪,宋以后为近世纪,认为这一时期的变革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贵族政治的衰落和君主权力的确立”。下列制定变革可作为其论据的是()A.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B. 从世卿世禄制度到官吏任免制度C. 从宗法制到君主专制D. 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发展10. (2016南京期初)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找到以下材料:“它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具有双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方,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该同学研究的主题应该是()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行省制 D. 内

31、阁制11. (2015盐城摸底)“盖其背山带河,山肥民秀,为中州都会。其力足以内藩京师,其势足以外控诸夏,而其岁产之入,又足为兵赋之供也。”材料反映的区域应隶属于()A. 河南江北行省 B. 山西行省 C. 中书省 D. 宣政院12. (2015苏北三市三模)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A. 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B. 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C. 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D. 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13. (2015徐州考前)国史大纲载:“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太仓粟支十年,太

32、仆积金至四百余万。及其籍没,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然能治国,不能服人。法度虽严,非议四起。”“非议四起”是由于()A. 自身不正贪污腐化B. 执法严苛触及权贵C. 阁臣弄权不合制章D. 世俗日下嫉贤妒能14. (2015南京期初)清史稿中记载:“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明降谕旨,述交内阁。”由此可知军机处()A. 大臣须由专人担任B. 掌控军国大事决策权C. 分化了内阁的权力D. 主要为皇帝提供建议15. (2015镇江一模)

33、秦汉开始,县有等第之分,当时以该县户口多寡来划分。唐代开始,县的分等标准明确规定为地位、户口与地理条件的综合。明代以缴纳钱粮的数额来分等。清代则将“冲繁疲难”作为政区分等的正式依据(交通频繁曰冲,行政业务多曰繁,税粮滞纳过多曰疲,风俗不纯、犯罪事件多曰难)。从县的等第划分演变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A. 中央管理地方的程度逐渐加强B. 国家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C. 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D. 划分依据从重经济转到重政治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25分。16. (2015苏北四市一模)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处的难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

34、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材料三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

35、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请回答:(1) 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2) 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这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关系如何?(10分)(3) 据材料三,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4分)(4)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5分)第2讲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B卷)一、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

36、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每题5分,共75分。1. (2015南通考前)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汉初“封建王侯”的主要目的是()A. 吸取秦亡的教训 B. 打击官僚政治C. 强化君主专制 D.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2. (2015射滨联考)钱穆在秦汉史中说:“汉初政局,大体因袭秦旧,未能多所改革。此由汉廷君臣,多起草野,于贵族生活,初无染习,遂亦不识朝廷政治体制。又未经文学诗书之陶冶,设施无所主张。而遽据政权,急切间惟有一仍秦旧,粗定规模。而其恭俭无为之精神,则实足以代表当时一般社会平民所要求,其所由与秦政绝异其趣者正在此。

37、”钱穆认为汉承秦制的主要原因是() 秦朝制度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汉初统治者大多出身平民 汉初统治阶层文化素质较低 无为思想代表了平民要求A. B. C. D. 3. (2015南京名校联考)汉书严助传载:“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汉武帝采取以上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 削弱地方 B. 削弱相权 C. 选拔人才 D. 监察百官4. (2015南师附中)“尚书六官,各有所职,倘无折中,则恐互相推避故总摄以

38、宰相。宰相亦虑有未周,见有所偏,乃先之以中舍之杂判又继之以给事之驳正此等制度,可谓宏大又兼精密。”这段描述应为()A. 秦代三公九卿制度B. 汉代中外朝制度C. 唐朝三省六部制度D. 明朝的内阁制5. (2015苏南名校模拟)韩愈于贞元二年赴长安应试,无门第资荫,三试不第。后经多方请托、行卷,声名鹊起,于贞元八年始中进士。应吏部试,又三次不中。贞元十一年,三次上书宰相,也希得荐举。贞元十七年秋冬季,他才被吏部正式授予官职。材料可佐证在唐代()A. 高级官员多进士科出身 B. 科举中贪腐现象严重C. 科举重经世策论之才 D. 门第观念依然较浓厚6. (2015扬州期中)刘海峰先生在科举学导论中说

39、:“古往今来科举考试一再起死回生的历史说明: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与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防止人情的泛滥,使社会不至于陷入无序的状态,中国人发明了考试,以考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的调节阀。悠久的科举历史与普遍的考试现实一再雄辩地证明,考试选才具有恒久的价值。”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宗法制是中国人情社会的历史根源B. 科举制具有公平调节社会秩序的特点C. 科举制的实施有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D. 考试选才打破了特权阶层对仕途的垄断7. (2015南菁中学)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指出:“中国自秦以下,传统政治,论位则君最高,论职则百官分治,论权则各有所掌

40、,各自斟酌。如汉代之选举,唐代以下之考试,皆有职司,其权不操于君。”在这里,作者认为自秦以下传统政治的特点是()A. 皇帝位高而大权独揽 B.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 体现一定的分权原则 D. 君臣共治皇权削弱8. (2015南通交流卷)古代中国的官衙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根据学者钱穆的说法,元朝政府所设的“行中书省”意为“行动的中书省”,从名称解释看,“行省”是()A. 皇帝的秘书机构 B. 中央的派出机构C. 地方的自治机构 D. 朝廷的朝贡藩属9. (2015南京一模)史书记载:“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材料反映了行省()

41、A. 代表中央治理地方B. 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C. 与都省相互制衡D. 是征收赋税的专门机构10. (2015镇江中学)下面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两幅地图。下列对其表述正确的有() 图1 图2 图1和图2所示地方行政制度的根本目的相同 图1和图2所示地方行政制度实施的结果相同 图1所示地方行政机构的主要职能是监察地方 图2所示地方行政机构的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A. B. C. D. 11. (2015徐州质检)“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主要是因为明代()A. 官员晋升相对容易B. 中枢机构设置调整C. 科举选拔趋向严格D. 中

42、央集权不断强化12. (2015苏中名校联考)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行政机关的职权特点。据此推断该行政机关是()1. 形成时期长,而且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2. 与皇权矛盾重重,又始终屈服在皇权的重压下。3. 与六部经常互争雄长,矛盾重重。4. 受制于司礼监太监,矛盾深刻A. 唐朝尚书省B. 元朝中书省 C. 明朝内阁 D. 清朝军机处13. (2015常州中学)明万历朝,内阁首辅赵志高曾说:“同一阁臣也,往日势重而权有所归,则相率附之以谋进。今日势轻而权有所分,则相率击之以博名。”材料所述现象()A. 表明内阁大臣有职无权B. 是皇权专制加强的结果C. 说

43、明内阁内部矛盾尖锐D. 表明内阁大臣相互制约14. (2015前黄中学)有学者总结中国古代“皇权的强化,一方面表现为有一定独立性的外朝中枢机构权力被削夺殆尽,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一部分内廷臣属或机构因得皇帝信任而不断培养发展势力,成为实际上的权力中枢”。最能支持上述观点的朝代是()A. 西周B. 秦朝C. 元朝D. 清代15. (2015苏州高新区模拟)据记载:“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后名军机处。”材料说明了()A. 内阁随着军机处的建立而废止B. 军机

44、处由内阁演变而来C. 雍正时期军机处成为中枢机构D. 军机处因时势变化而设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25分。16. (2015苏锡常镇二模)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在君主专制时代发挥了相当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相,秩千石,一曰中丞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汉书百官公卿表材料二唐朝建立了另一套更有效的谏官系统,虽然谏官以皇帝为监察对象,把皇帝当作国家最高官吏,对传统的以法治官,不失为一项重大突破。谏官,职能为对君主言行等违失进行直言直谏,劝使其改正错误。谏官系统作为皇帝的监察镜,及时纠正不少决策错误,避免祸国

45、殃民之政。虽受到皇帝和谏官自身政风的局限制约,但其监察功能是无容置疑的。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材料三明清时,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同样,对官员的监察制度也达到了顶峰。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独立于六部。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同时设督抚,各省的提刑按察司也有监察权,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可谓严密。清朝,科道合一,地方依明制。同时,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监察法典钦定合规。至此,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达到了顶峰。杨鸿年、欧阳鑫中国政制史 材料四权力应当是居于制度、法律之下,权力应当是相对被动和受控制的。遗憾的是,中国传统的人治政治,造成权力无限、为所欲为的后果。这是中国历史上一

46、方面政治制度与法制十分发达,一方面却是贪污腐败盛行的矛盾现象的总根源。王亚南先生甚至认为,一部二十四史就是一部贪污史。曾小华强力与无奈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政治分析请回答:(1) 据材料一,归纳御史大夫的地位与职能。(6分)(2) 据材料一、二,唐朝的监察制度相对于秦汉有何突破?(4分)(3) 据材料三,概括明清监察制度达到顶峰的表现。(8分)(4)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发展到顶峰的清代监察制度为何不能肃清官员贪腐?(7分)【课后检测答案】第2讲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A卷)1. D【解析】题中材料描述了秦汉时期军国大事是先由群臣商议,议后宰相上奏皇帝,皇帝最

47、后做出裁决。这种商议的做法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故选D。A项表述与材料“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相矛盾;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材料所述史实并不能起到限制皇权的作用。2. B【解析】本题考查汉初的地方管理制度郡国并行制。解题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当时东海郡有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侯国是分封制的结果,说明当时仍然实行郡国并行制。故选B。A项材料没有体现;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D项表述过于夸大此史料的价值。3. B【解析】据“茂才、孝廉”可判断描述的是察举制。4. 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题干材料反映了察

48、举制在两汉时期的变化。加试“家法”和“笺奏”只是选官程序的变化,不会影响到人才来源的扩大,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开始于魏晋时期,故B项错误。以考试作为选官主要途径是科举制的重要特征,故D项错误。对举荐诸生加试“家法”和“笺奏”具有促进官员提高文化素质的导向作用,故答案为C。5. B【解析】据“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可推断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三省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君权的作用,故A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无关,而且史实错误。6. D【解析】材料的意思为:从今天开始,中书、门下和三品以上的官员到朝堂上议政,都要命令谏官跟随着,如果官员有过失,就要监督

49、伺察。封建君主专制体制下,加强对官员的监督的根本目的在于强化君主专制,故D项正确。监督官员与缓和三省矛盾无直接关联,故A项错误;监督不等于分割权力,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当时的谏官评议的是官员的得失,故C项错误。7. B【解析】据题干材料,“四科取士”为当时做官的主要途径,故B项正确。据“孝悌廉公”可推断该选官制度是汉朝的察举制, A项属于九品中正制,C、D两项是科举制的有关内容。8. C【解析】科举考试打破了士族特权的垄断,体现了公平竞争的原则,故C项正确;分科考试是一种方式,不属于 “理念”范畴,故A项错误;以德治国不是科举制固有的,故B项错误; “学而优则仕”是一种官本位思想,不具有“永

50、久的生命力”,故D项错误。9. D【解析】据“宋以后为近世纪,贵族政治的衰落和君主权力的确立”等信息,联系科举制的积极作用推断D项正确;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宗法制到君主专制”是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历史变革,不符合题干时间条件,故A、C两项错误;官吏任免制度也并非唐宋时期才开始实行的,故B项错误。10. C【解析】分封制之下的诸侯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体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的政治格局,不符合材料题意,故B项错误;材料“它具有双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方,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

51、,所握权力大而不专”,行省制作为郡县制的演变发展,恰到好处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权力矛盾问题,故C项正确;内阁是明清时期辅助皇帝的国事咨询机构,而非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故D项错误。11. A【解析】据“背山带河”“足以内藩京师”“外控诸夏”可推断其邻近大都,据“岁产之入,又足为兵赋之供也”可推断当地经济比较发达。观察地图可确定应是河南江北行省,故A项正确;山西属于京师(中书省)直接管辖,故B项错误;中书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直接管辖大都以及河北、山西、山东,故C项错误;宣政院管辖西南藏族地区,故D项错误。12. D【解析】据“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等可知中书省要求行省处事果断、提高效率,据“重事并创支

52、钱粮”“必合咨禀”可知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A、B两项都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C项完全不符合材料和史实。13. C【解析】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因此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但不合明朝的体制,因此“不能服人”“非议四起”,故C项正确; “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说明张居正并不是特别贪污腐化的官员,故A项错误;B、D两项不是“非议四起”的主要原因。14. C【解析】据“复分其职设军机处”“明降谕旨,述交内阁”可知,军机处的设置分化了内阁的权力,故C项正确;据 “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可知军机大臣并不是由专人担

53、任,故A项错误;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对于军国大事的决策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故B项错误;据“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可知,军机大臣主要为皇帝提供建议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15. A【解析】材料中县的等第划分演变过程体现出从秦汉到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不断完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基本政治制度,“国家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说法有误,故B项错误;“县的等第划分”本身与经济发展水平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D项错在完全脱离材料。16. (1) 意图:加强对地方的管理。(3分)影响:形成了二元体制。(3分)(2) 特点: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不用本地人;(4分)属

54、吏为本地人。(2分)关系: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或答地方仍有较大权力)。(4分)(3) 特征: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4分)(4) 趋势:地方自主性(地方权力)削弱,权力集中于中央。(5分)【解析】本题以分封制、行省制等为考点,考查古代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特点。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实质即推广分封制,由此分析出其意图仍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维护西周统治;“影响”则据材料一中“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来概括;第(2)问前半问根据“汉之郡国守相丞尉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来概括,后半问

55、据郡县制的作用来回答;第(3)问据材料三“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4)问须把握本题主旨并尽可能综合材料的所有有效信息概括。第2讲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B卷)1. D【解析】汉高祖认为秦朝之所以灭亡是没有实行分封制,导致农民起义时没有同姓诸侯帮助秦巩固江山。A项是原因之一,不是目的,故A项错误;汉高祖时期是官僚政治发展的时期,颁布求贤诏,广招贤才,不可能打击官僚政治,故B项错误;君主专制是指皇帝和大臣的关系,材料中谈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C项错误;汉高祖分封最终是为了统治的长久,希望同

56、姓亲属能帮助他巩固江山,故D项正确。2. B【解析】材料中的汉廷君臣多起草野、不识朝廷政治体制、未经文学诗书之陶冶等字眼均足以证明汉承秦制主要是因为汉初统治者大多出身平民,缺乏相应的知识、相应的学问才不得不继承秦朝的制度,故两项是正确的,答案选B项。3. B【解析】材料主要说明了汉武帝利用贤良文学之士打压丞相为首的大臣,本质上是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项错误;选拔人才是汉武帝的手段和直接目的,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监察,故D项错误。4. C【解析】题干材料的关键信息为“尚书六官总摄以宰相乃先之以中舍之杂判又继之以给事之驳正”意思是尚书省下辖六部,先由中

57、书省起草,再交给门下省的给事封驳审议,最后才执行,故C项正确。5. D【解析】据“无门第资荫,三试不第”等信息可知当时门第观念依然较浓厚,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高级官吏出身、贪腐现象、科举重经世策论之才等问题,故A、B、C三项错误。6. C【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据“悠久的科举历史与普遍的考试现实一再雄辩地证明,考试选才具有恒久的价值”,可见材料重心和主旨强调的是科举制的深远影响及长久的价值,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有依托,不符合题意。7. C【解析】材料中“论职则百官分治,论权则各有所掌”“ 其权不操于君”说明古代君主专制下有一定分权特点,故C项正确;皇帝位高而大权独

58、揽、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君臣共治皇权削弱都不符合材料中钱穆的观点。8. B【解析】中书省是元朝中央机构,所以“行动的中书省”的政治含义为行省,不仅仅是单纯的地方行政机构,更能代表中央,本质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故B项正确。9. 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行省与中央的中书省为“表里”,其收取税赋大部分上交中央,可见它代表中央治理地方,故A项正确,C项错误;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故B项错误;材料只能反映行省有收税的职权,并不能体现它是收税的专门机构,故D项错误。10. D【解析】图1反映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图2反映了元朝的行省制度,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故正确;郡国并行制的结果是随诸侯

59、国实力增长,出现了“七国之乱”,威胁到中央的统治,而行省制度实施的结果是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统一,二者的结果不同,故错误;郡国并非监察机构,故错误;行省的长官由中央任命,称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故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11. B【解析】隋唐时期六部隶属尚书省,到明代废除丞相,六部直接隶属皇帝,六部官品地位提高,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位级别,不是官员晋升,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科举选拔,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机构的变化,与中央集权问题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12. C【解析】材料信息显示,该机关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关,而且与六部、司礼监等矛盾重重

60、,故C项正确;唐朝尚书省、元朝中书省均是各自朝代中央正式的行政机构,故A、B两项错误;据材料信息该机关受制于司礼监,不可能是清朝军机处,而且军机处完全服从于皇权,故D项错误。13. B【解析】明朝内阁的地位一度提高,但阁臣职权大小仍然依皇帝旨意而定,因此就时常出现题干材料所描述的“同一阁臣势重则相率附之以谋进。势轻则相率击之以博名”,阁臣的职权变化无常恰恰说明了内阁完全受皇帝左右,故B项正确;权轻权重不等于无权,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内阁阁臣的内部矛盾和关系,故C、D两项错误。14. D【解析】清代在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独立于六部成为皇帝的秘书班子,形成内外中枢机构之分,故D项正确;西

61、周时期无皇帝制及“皇权”,故A项错误;秦朝、元朝都没有公开实行内外中枢机构体制,故B、C两项错误。15. D【解析】据“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直接推断 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内阁废止及军机处是否成为中枢,故A、C两项错误;材料只说“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而且后面的信息明确指出军机处是为适应西北军务而设的,从材料中不能看出军机处是由内阁演变而来,故B项错误。16. (1) 地位:副丞相(丞相助手)。(2分)职能:执掌奏章;监察百官(负责监察系统)。(4分)(2) 突破:设置谏官;劝谏皇帝。(4分)(3) 表现:废谏院;中央监察独立(监察与行政分离);地方形成三重监

62、察;形成完整的法规。(8分)(4) 特点:监察权力与皇权相连(维护专制);逐步严密。(4分)原因:为君主专制服务,属于人治。(3分)【解析】本题以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为切入口,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第(1)问据材料一中 “掌副丞相”“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概括;第(2)问据材料二中“更有效的谏官系统”“以皇帝为监察对象”“直言直谏”等概括;第(3)问据材料三中“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独立于六部”“形成地方三重监察”“古代最完整的监察法典钦定合规”等信息归纳;第(4)问的“特点”须综合几段材料的有效信息,寻找关键角度如阶级本质等回答,“为什么”则要从君主专制的本质入手。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