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南方新中考】2015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阅读 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检测复习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582099 上传时间:2024-06-19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2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方新中考】2015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阅读 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检测复习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南方新中考】2015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阅读 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检测复习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南方新中考】2015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阅读 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检测复习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南方新中考】2015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阅读 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检测复习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南方新中考】2015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阅读 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检测复习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南方新中考】2015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阅读 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检测复习 新人教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南方新中考】2015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阅读 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检测复习 新人教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南方新中考】2015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阅读 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检测复习 新人教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南方新中考】2015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阅读 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检测复习 新人教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南方新中考】2015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阅读 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检测复习 新人教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南方新中考】2015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阅读 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检测复习 新人教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南方新中考】2015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阅读 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检测复习 新人教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南方新中考】2015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阅读 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检测复习 新人教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南方新中考】2015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阅读 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检测复习 新人教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南方新中考】2015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阅读 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检测复习 新人教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南方新中考】2015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阅读 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检测复习 新人教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南方新中考】2015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阅读 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检测复习 新人教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南方新中考】2015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阅读 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检测复习 新人教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南方新中考】2015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阅读 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检测复习 新人教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南方新中考】2015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阅读 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检测复习 新人教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南方新中考】2015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阅读 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检测复习 新人教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0页
【南方新中考】2015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阅读 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检测复习 新人教版.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0页
【南方新中考】2015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阅读 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检测复习 新人教版.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0页
【南方新中考】2015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阅读 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检测复习 新人教版.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0页
【南方新中考】2015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阅读 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检测复习 新人教版.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0页
【南方新中考】2015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阅读 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检测复习 新人教版.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0页
【南方新中考】2015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阅读 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检测复习 新人教版.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0页
【南方新中考】2015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阅读 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检测复习 新人教版.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0页
【南方新中考】2015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阅读 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检测复习 新人教版.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0页
【南方新中考】2015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阅读 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检测复习 新人教版.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一)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

2、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C卒之为众人/卒获有所闻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并自为其名/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B或以钱币乞之/或异二者之为C父利其然也/泯然众人矣D贤于材人远也/于厅事之东北角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卒之为众人B今夫不受之天/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C并自为其名/还自扬州D从先人还家/太守归而宾客从也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自是指

3、物作诗立就()(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卒之为众人()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_(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_(3)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_6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_7方仲永最后变为常人的原因有哪些?_8联系全文,说说文章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_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先叙仲永之奇特,后写仲永之退化,先详后略,先抑后扬,对比鲜明。B当父亲拉着仲永去求“利”的时候,也把仲永“拉”进了“众人”的行列。C本文以“余”所“闻”“见”为素材组织文章,增强了文

4、章的真实性。D本文通过写仲永由神童变为“众人”的过程,提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二)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即更刮目相待/自力更生B但当涉猎/但闻机杼声C卿今当涂掌事/卿今者才略D蒙乃始就学/家祭无忘告乃翁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蒙乃始就学()

5、(2)及鲁肃过寻阳()(3)肃遂拜蒙母()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蒙辞以军中多务。_(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_(3)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_(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_(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4“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_5下列对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肃与吕蒙结为好友是因为吕蒙才识大有长进。B后天的学习完善人的人格、提升人的精神层次,我们学过的伤仲永和孙权劝学分别从正反两面来证明了这个道理。C孙权劝学和送东阳马生序都是劝勉人刻苦学习的,而且都是以现身说法来劝勉。D本文为突出主题详略得当,详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

6、论学”,略写了吕蒙就学和结友情节。(三)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且焉置土石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宋无罪而攻之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旦日,客从外来,与

7、坐谈D是日更定矣/更有痴似相公者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问其姓氏/其如土石何B余挐一小舟/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C上下一白/长烟一空D是日更定矣/吾日三省吾身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湖中人鸟声俱绝()(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_(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_5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_6说说作者在文末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_7.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怎样理解这个“独”字?_8下列选项表

8、达错误的一项是()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B“痴”与文章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四)公输墨子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9、”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

10、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1解释下列加点词

11、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吾义固不杀人()(2)子墨子九距之()(3)然胡不已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将以攻宋/扶苏以数谏故B子墨子闻之/辍耕之垄上C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D知而不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胡不已乎/惧其不已也B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然,胡不已乎C舍其文轩/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D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知而不争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子何命焉为?_(2)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_(3)虽杀臣,不能绝也。_5试分析墨子是如何成功止楚攻宋的。_6“北方有侮臣者,

12、愿借子杀之。”墨子真的要请公输盘替他做这件事吗?请简答。_7墨子在与楚王的最后交锋中,为什么要提及“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的情况?_8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热心救世,反对战争。在得知楚将攻宋的消息后,为阻止战争爆发,昼夜兼程,不辞辛劳,赶到楚国进行劝说。B墨子辩术高明。他先言其他,诱使公输盘落入圈套,然后一针见血,从几个方面批驳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理屈词穷,无话可说。C公输盘在墨子的劝说下,明白了攻宋将使自己陷入不义的境地,于是听从了劝说,主动带墨子去劝说楚王。D这段文字以对话为主,语气时缓时急,语言长短交错,富于表现力,从中可以感受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13、(五)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

14、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B二者不可得兼/得之则生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D所欲有甚于生者/皆以美于徐公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屋舍俨然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呼尔而与之C此之谓失其本心/客之美我者D舍生而取义者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故患有所不辟也()(2)万钟于我何加焉()(3)所识

15、穷乏者得我与()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_(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_(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_5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论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_6两千多年前孟子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你认为其中的“义”有什么内涵?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的?_7下列句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从鱼我所欲也可以看出孟子的散文气势充沛,善于叙事抒情,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B“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

16、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运用了排比,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C文章第一段鱼和熊掌对举,生和死对举,都是以相似的句式将相关的意思进行比较,把“鱼”比作“生”,把“熊掌”比作“死”。D道理论证是本文的显著特色。它的运用为文章增色不少。(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

17、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舜发于畎亩之中/野芳发而幽香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重而道远C必先苦其心志/便扶向路,处处志之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不复出焉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国恒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B国恒亡/人恒过,然后能改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安能辨我是雄雌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衡于虑()(2)入则无法家拂士()(3)管夷吾举于士()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_(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_(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_5阅读第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_6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_7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七)口技林嗣环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

19、、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

20、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B群响毕绝/空谷传响,哀转久绝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遂与外人间隔D满坐寂然/众宾团坐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不能名其一处也/并自为其名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稍稍宾客其父C众妙毕备/以为妙绝D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1、()A会宾客大宴/会天大雨,道不通B施八尺屏障/勿施于人C既而儿醒/妇拍而呜之D妇抚儿乳/儿含乳啼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会宾客大宴()(2)不能名其一处也()(3)妇抚儿乳()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_(2)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_(3)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_6文中统领全文的关键字是“善”,请问作者是怎样多方面突出“善”的?_7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_8文末重现道具,有什么作用? _9下面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B

22、本文既可以当作场景描写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C听众的反应表现了口技表演之“善”,属正面描写。D. 第2、3、4段中写听众的反应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八)与朱元思书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

23、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天下独绝/群响毕绝B风烟俱净/宫中府中,俱为一体C自富阳至桐庐/自非亭午夜分D负势竞上/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猿则百叫无绝B任意东西/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C从流飘荡/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D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潭中鱼可百许头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负势竞上()(2)互相轩邈()(3)水皆缥碧()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_(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_(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_5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

24、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6作者笔下的水是怎样的情状的呢?请根据文中的有关词语说说水的特点。 _7作者眼中的山是怎样的?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山?_8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通过“游鱼细石”写出水的清澈。B“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拟声叠词,构成一幅音韵和谐的画面。D“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形容水流湍急,快如飞箭奔马。作者在此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九)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

25、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有仙则名/名之者谁B何陋之有/邑人奇之C有龙则灵/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斯是陋室/微斯人,吾谁与归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惟吾德馨()(2)调素琴()(3)谈笑有鸿儒()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_(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_(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_4文中开头肯定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这是否前后矛盾呢?_5作者以陋室比古圣贤的居室有什么用意?_6

26、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作用何在? _7下面对选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B本文在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D作者在结尾处运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十)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27、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伐竹取道/齐师伐我 B以其境过清/咨臣以当世之事C不可久居/潭中鱼可百许头D隶而从者/太守归而宾客从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似与游者相乐/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B参差披拂/其岸势犬牙差互C乃记之而去/屠乃奔倚其下D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8、(1)不可久居()(2)悄怆幽邃()(3)斗折蛇行()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_(2)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_(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_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_6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小石潭四周环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请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_7文中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的?_8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C

29、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十一)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

30、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太守之乐其乐/如鸣珮环,心乐

31、之B醉翁之意不在酒/宾客意少舒C而乐亦无穷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中间力拉崩倒之声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朝而往,暮而归/而不知人之乐B太守谓谁/此之谓失其本心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佳木秀而繁阴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溪而渔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射者中,弈者胜/予观夫巴陵胜状B环滁皆山也/环而攻之而不胜C行者休于树/躬耕于南阳D云归而岩穴暝/吾谁与归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游人去而禽鸟乐也()(2)云归而岩穴暝()(3)野芳发而幽香()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2、_(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_(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_6“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这里的“醉”有何深意,结合文段谈谈你的理解。_7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_8.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面? _9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本文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和太守之乐,其实质都是与民同乐。B作者在本文借寄情山水来排遣因贬官而造成的郁闷心情。C文章第三段写滁人游、众宾欢、太守醉三个画面。D全文围绕“醉”和“乐”展开,写“醉”正是为了写“乐”。(十二)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

33、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A或王命急宣/或以钱币乞之 B青林翠竹/林寒涧肃C哀转久绝/沿溯阻绝D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良多趣味()(2)属引凄异()(3)每至晴初霜旦()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

34、汉语。(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_(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_4文章末尾引用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_5本文写三峡的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_6作者是如何从不同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_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8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十三)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

35、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必有我师焉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温故而知新C可爱者甚蕃/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宜乎众矣/诚宜开张圣听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B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不敢出一言以复D花之隐逸者/牡丹之爱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6、。(1)可爱者甚蕃()(2)香远益清()(3)陶后鲜有闻()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_(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_5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盛爱牡丹”有什么作用?_6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B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D.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

37、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十四)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欣然起行/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B念无与为乐者/微斯人,吾谁与归C寻张怀民/未果,寻病终D相与步于中庭/苟全性命于乱世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与外人间隔B庭下如积水空明/而或长烟一空C月色入户/便舍船,从口入D庭下如积水空明/自以为不如3解释下列加点

38、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念无与为乐者()(2)相与步于中庭()(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5“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在哪里?_6“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 _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_8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

39、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十五)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

40、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忠之属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C又何间焉/惧有伏焉D衣食所安/安能辨我是雄雌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又何间焉/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B小大之狱/公将鼓之C必以信/小信未孚D肉食者谋之/未能远谋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何以战/又何间焉B一鼓作气,再而衰/主人日再食C战则请从/择其善者而从之D曹

41、刿请见/战则请从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又何间焉()(2)牺牲玉帛()(3)望其旗靡()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_(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_(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_6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_7请分析“肉食者鄙”中“鄙”表现在哪里? _8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_9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刿求见鲁庄公,目的就是要使庄公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为胜利奠定可靠的基础。这初步显示了他的“远谋”。B“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见庄公完全不

42、懂军事,这印证了开头说的“肉食者鄙”。C在战争中,“公将鼓之”,曹刿说“未可”,“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从这里看出庄公政治上无能,完全是一个昏君。D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十六)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

43、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益慕圣贤之道/曾益其所不能B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C负箧曳屣

44、行深山巨谷中/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D烨然若神人/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以是人多以书假余B色愈恭,礼愈至/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人知从太守游而乐D无从致书以观/俯身倾耳以请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弗之怠()(2)媵人持汤沃灌()(3)同舍生皆被绮绣()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_(2)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_(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_5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_6“余

45、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_7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结合课文谈一谈。_8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_9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敢稍逾约”这是作者幼年守信的表现,也是他能遍观群书的原因。B先达的严厉反衬了作者成年后求学的坚定与诚恳,突出了他求学之艰难。C从师时,作者与“同舍生”在衣着上形成鲜明对比,但作者并不感到羡慕,因为读书使他充实,内心快乐。D“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先天条件并不是最重要的。(十七)马说韩愈世有伯

46、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B食不饱,力不足/设酒杀鸡作食C安求其能千里也/风雨不动安如山D策之不以其道/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才美不外见/昨夜见军帖

47、 B故虽有名马/虽有千里之能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屋舍俨然 D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环而攻之而不胜D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骈死于槽枥之间()(2)执策而临之()(3)策之不以其道()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_(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_(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6“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48、_7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_8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作者强调伯乐的重要性。C文章以“马”为喻,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别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两句,前一句表示反问语气,后一句表示推测语气,揭示了问题的实质。(十八)愚公移山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

49、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

50、阴,无陇断焉。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B叩石垦壤/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山间之四时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河曲智叟亡以应/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B而山不加增/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C何苦而不平/苦其心志D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C河曲智叟亡以应/先帝不以臣卑鄙D操蛇之神闻之/陶后鲜有闻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年且九十()(2)惩山北

51、之塞()(3)始一反焉()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_(2)甚矣,汝之不惠!_(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_6下面两人说的话,在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上有无异同?请作简要说明。愚公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_7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_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

52、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C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 “愚公 ”,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十九)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寻向所志/寻病终B悉如外人

54、/悉以咨之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D寻向所志/处处志之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便扶向路/寻向所志B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C便舍船/屋舍俨然D渔人甚异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悉如外人()(2)便要还家()(3)具答之()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_(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3)便扶向路,处处志之。_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人们叹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6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_7作者虚构桃花源的目的是什么? _8下面说法有

55、误的一项是()A“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热情好客的风尚。B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C村人“叹惋”是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他们而叹惋,为自己住在这里与世隔绝而叹惋。D村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以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二十)出师表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

56、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

57、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

58、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每与臣论此事B亲贤臣,远小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D不宜偏私/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2)陟罚臧否()(3)以遗陛下()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_(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_4作者为什么用“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做对比?_5文中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他们分别什么?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什么?_6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

59、提出了哪几条建议?他反复陈说的是哪一条?_7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执法方面,诸葛亮主张惩罚“作奸犯科者”,奖赏“为忠善者”。B作者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诚,希望后主广开言路。C选文提及先帝“痛恨于桓、灵”,意在劝勉后主亲贤远佞,使汉室兴隆。D作者在文末叙写个人经历,是为了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表明自己的忠心。第二部分阅读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演练巩固提升】 (一) 伤仲永 1C解析:A项,第一个“其”是代词,代指方仲永,“他的”;第二个“其”是副词,表推测语气,“大概”。B 项,第一个“就”为动词,“完成”;第二个“就”为动词,“靠近”。 C项,两个“卒”都

60、是副词,“最终”。D项,第一个“得”为副词,“能够”;第二个“得”通“德”,“感激”。2B解析:A项,第一个“并”是连词,“并且”;第二个“并”是副词,“全,都”。B项,两个“或”都是不定代词,“有的”。C项,第一个“然”是代词,“这样”;第二个“然”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D项,第一个“于”是介词,“比”;第二个“于”是介词,“在”。3D解析:A项,第一个“为”是动词,“作为”;第二个“为”是动词,“成为”。B项,第一个“夫”是指示代词,“那些”;第二个“夫”是名词,“男子”。C项,第一个“自”是代词,“自己”;第二个“自”是介词,“从”。D项,两个“从”都是动词,“跟从,跟随”。4(1)

61、完成(2)通“攀”,牵,引(3)最终5(1)从此,指定事物叫他作诗,他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2)(方仲永的父亲)每天领着仲永四处拜访本县的人,不让(他)学习。(3)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6“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这样写,暗示仲永本应该前途无量,与后文仲永变成平常人的情形形成对照,引人深思,深化主题。7原因很多,其一,从乡邻的角度来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三,从作者的看

62、法来看,“受于人者不至”。8人的才能并非一世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9A解析:应为“先扬后抑”。(二) 孙权劝学1D解析:A项,两个“更”都是“重新”的意思。B项,两个“但”都是副词,“只”。C项,两个“今”都是副词,“现在”。D项,第一个“乃”是副词,“于是、就”;第二个“乃”是代词,“你、你的”。2(1)从事(2)到(3)于是3(1)吕蒙用军营中事务繁多来推托。(2)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3)我常常读书,自己认为有很大的收益。(4)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了!(5)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了,兄长你为什么认清

63、事物这么晚呢!4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赏识、认可。5B解析:伤仲永是从反面,孙权劝学从正面证明了这个道理。(三)湖心亭看雪1A解析:A项,两个“焉”都是代词,“哪里”。B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顺承;第二个“而”是连词,表转折。C项,第一个“客”是动词,“客居”;第二个“客”是名词,“客人”。D项,第一个“更”是名词,“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第二个“更”是副词,“更加”。2C解析:A项,第一个“其”是代词,“他的”;第二个“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B项,第一个“余”是第一人称代词,“我”;第二个“余”是形容词,“多余的”。C项,两个“一”都是副词,“全,

64、都”。D项,第一个“日”是名词,“天”;第二个“日”是副词,“每天”。3(1)停止,消失 (2)还(3)酒杯4(1)(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2)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5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同时这种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作者心中的淡淡愁绪。7作者选择夜深人静,寒气倍增时“独

65、往”的行为,表现出他与流俗迥异的孤怀雅兴;冰清玉洁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同时,深夜独往,也蕴含着不愿见世人的避世幽愤。 8D解析:应为“侧面烘托”。(四)公输1(1)本来(2)通“拒”,抵挡、挫败(3)停止2D解析:A项,第一个“以”是介词,“拿,用”;第二个“以”是连词,“因为”。B项,第一个“之”是代词,“这件事”;第二个“之”是动词,“到,往”。C项,第一个“于”是介词,“在”;第二个“于”是介词,“对”。D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但,却”。3A解析:A项,两个“已”都是动词,“停止”。B项,第一个“然”是连词,表转折,“然而”;第二个“然”是语气词,“那么”。C项,第一个“

66、文”是形容词,“华丽”;第二个“文”是名词,“纹理”。D项,第一个“争”是动词,“争夺”;第二个“争”指“谏浄”。4(1)先生有什么见教呢?(2)北方有侮辱我的人,希望借助您的力量杀掉他。(3)即使杀掉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啊。5首先会见公输盘指出攻宋是“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之举。 紧接着拜见楚王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第三步与公输盘演习。6当然不是,其实墨子是用激将法,诱使敌方说出“吾义固不杀人”,然后指出对方行为与观点相违背,从而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中无法争辩。(或墨子是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使公输盘理屈词穷)7明确告诉公输盘与楚王,宋国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公输盘与楚王不敢

67、轻举妄动,迫使楚王打消攻宋的念头。8C解析:公输盘并没有“主动带墨子去劝说楚王”。(五) 鱼我所欲也1C解析:A项,两个“是”都是代词,“这”。B项,两个“得”都是动词,“得到”。C项,第一个“与”通“欤”,语气助词;第二个“与”是动词,“给、给予”。D项,两个“于”都是介词,表比较。2C解析:A项,第一个“舍”是动词,“舍弃”;第二个“舍”是名词,“房屋”。B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修饰;第二个“而”是连词,表顺承。C项,两个“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第一个“生”是名词,“生命”;第二个“生”是动词,“生存”。3(1)通“避”,躲避(2)益处(3)通“德”,感激4(1)

68、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2)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精神,每个人都有这种精神,不过有道德的人能够保持不丢掉罢了!(3)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符合礼与义就接受,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5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形象生动地为下文议论正题做好了铺垫。6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他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羞耻,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一般指公正的道理或正义的行动。舍生取义的“义”指道义和礼义、正义。 “义”是一种时代精神,比如抗震救灾就是最好的体现全民救灾,连老弱病残,甚至乞丐都投

69、身进来参加,各个民族自觉踊跃参加,这本身就是民族人格的体现。现实生活中,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于国于民有益的事等,便是“义”的体现。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7B解析:A项,应为善于议论,非“善于叙事抒情”。C项,把“熊掌”比作“义”。D项,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是本文的显著特色。(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B解析:A项,第一个“发”是动词,“被任用”;第二个“发”是动词,“开放”。 B项,两个“任”都是名词,“责任,担子”。C项,第一个“志”是名词,“意志”;第二个“志”是动词,“做标志”。 D项,第一个“出”指“在国外”;第二个“出”是动词,“

70、出去”。2B解析:A项,第一个“亡”是动词,“灭亡”;第二个“亡”是动词,“逃跑”。B项,两个“恒”都是副词,“经常、常常”。C项,第一个“是”是代词,“这个”;第二个“是”是动词,表判断。D项,第一个“举”是动词,“被任用”;第二个“举”是动词,“做”。3(1)通“横”,梗塞(2)通“弼”,辅佐(3)被选拔4(1)(通过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缺少的能力。(2)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3)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均

71、力敌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常常会因此灭亡。5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6受艰苦磨炼之后,能够成就不平凡事业的人。7C解析:应是“先从个人再说到国家”。(七)口技1B解析:A项,第一个“指”是名词,“手指”;第二个“指”是动词,“用手指”。B项,两个“绝”都是动词,“停止、消失”。C项,第一个“间”是动词,“夹杂”;第二个“间”是动词,“间隔、隔离”。D项,第一个“坐”通“座”,“座位”;第二个“坐”是动词,“坐”。2D解析:A项,第一个“名”是动词,“说出”;第二个“名”是名词,“名字”。B项,第一个“宾客”是名词,“客人”;第二个“宾客”是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C项,第一个“妙”是名词,

72、“奇妙的声音”;第二个“妙”是形容词,“奇妙”。D项,两个“但”都是副词,“只”。3A解析:A项,两个“会”都是副词,“适逢”。B项,第一个“施”是动词,“设置,安放”;第二个“施”是动词,“施加”。C项,第一个“而”是时间副词词尾,与“既”连用;第二个“而”是连词,表并列。D项,第一个“乳”是动词,“喂奶”;第二个“乳”是名词,“乳头”。4(1)适逢,正赶上(2)说出(3)喂奶5(1)只听得屏风里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没有一个敢喧哗的人。(2)客人们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把身子稍稍坐正。(3)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6正面写口技表演精彩逼真,侧面

73、描写听众的强烈反应、道具的极其简单,突出口技者技艺的高超。7第一个场面:一家四口由睡而醒;第二个场面:一家四口由醒而睡;第三个场面:失火、救火。8文章结尾处道具的重现,强调其表演工具的简单,突出其技艺在“口”,点明题意。9C解析:应为“侧面烘托”,非正面描写。 (八) 与朱元思书1B解析:A项,第一个“绝”是形容词,“独一无二的”;第二个“绝”是动词,“消失”。B项,两个“俱”都是副词,“都”。C项,第一个“自”是介词,“从”;第二个“自”是连词,“如果”。D项,第一个“上”是名词用作动词,“向上”;第二个“上”是形容词,“上等的”。2D解析:A项,第一个“百”是数词,“十的十倍”;第二个“百

74、”是数词,“极言其多”。B项,第一个“意”是名词,“心愿”;第二个“意”是动词,“打算”。C项,第一个“从”是介词,“顺、随”;第二个“从”是动词,“跟随”。D项,两个“许”都是数词,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3(1)凭借(2)向远处伸展(3)青白色4(1)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2)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3)那些像鸢那样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会平静下来;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5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6深可见底,水流很急,动静相生。静态:清

75、澈;动态:急猛。7“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以动写静和拟人的手法,把静止的山写活了,充满了生机,显示出山的“奇” 。8B解析:并不是对偶。(九)陋室铭1D解析:A项,第一个“名”是动词,“闻名”;第二个“名”是动词,“命名”。B项,第一个“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第二个“之”是代词,代指方仲永。C项,第一个“则”是连词,“就”;第二个“则”是副词,“就是”。D项,两个“斯”都是代词,“这”。2(1)品德高尚(2)弹奏(3)大3(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3)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

76、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4不矛盾。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交往高雅,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5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圣贤的志趣和抱负,暗示陋室不陋的原因。 6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表现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 7D解析:作者在结尾处运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呼应“德馨”,反诘扣题,发人深思。(十)小石潭记1D解析:A项,第一个“伐”是动词,“砍伐”;第二个“伐”是动词,“进攻、讨伐”。B项,第一个“以”是连词,“因为”;第二个“以”是介词,“拿、用”。C项,第一个“可”是动词,“可以、能够”;第二个“可”是副词

77、,“大约”。D项,两个“从”都是动词,“跟随”。2C解析:A项,第一个“乐”是动词,“嬉戏”;第二个“乐”是名词,“乐趣”。B项,第一个“差”是形容词,“长短不一”;第二个“差”是动词,“交错”。C项,两个“乃”都是副词,“于是、就”。D项,第一个“清”是形容词,“清澈”;第二个“清”是形容词,“冷清”。3(1)停留(2)深(3)像北斗七星 4(1)潭中游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2)(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3)(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5先是高兴,后来心情变得很凄凉;因为眼前的美好景色使他感到高兴,但快乐是

78、短暂的,被贬的哀怨和小石潭的凄清环境使他内心郁闷之情始终无法排遣,并时时萦绕在心头,所以心情又悲凉起来。6一方面确实是小石潭四周环境给人凄凉的感受,另一方面也是作者当时政治失意后忧伤心情的流露。7潭水特点:清凉、清澈。“水尤清冽”从正面写水的清凉、清澈。“全石以为底”“如鸣佩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从侧面烘托水的清澈,还通过鱼的动静变化暗写水的清澈。 8D解析: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先乐后忧的心情。 (十一) 醉翁亭记1A解析:A项,两个“乐”都是动词,“以为乐”。B项,第一个“意”为名词,“情趣”;第二个“意”为名词,“心情”。C项,第一个“穷”是形容词,

79、“穷尽”;第二个“穷”是形容词,“穷困”。D项,第一个“间”是名词,“当中”;第二个“间”是动词,“夹杂”。2B解析:A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修饰;第二个“而”是连词,表转折。B项,两个“谓”都是动词,“是”。C项,第一个“秀”是形容词,“秀丽”;第二个“秀”是形容词,“茂盛、繁盛”。D项,第一个“临”是动词,“高踞”;第二个“临”是动词,“到”。3C解析:A项,第一个“胜”是动词,“赢”;第二个“胜”是形容词,“美,好”。B项,第一个“环”是动词,“环绕”;第二个“环”是动词,“包围”。C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在”。D项,第一个“归”是动词,“聚拢”;第二个“归”是动词,“归依”。4

80、(1)离开(2)聚拢(3)香花5(1)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2)容颜苍老,头发斑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3)游人们知道跟随太守游玩快乐,而不能知道太守把他们的快乐为快乐。6“太守醉”中的“醉”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喝酒醉了”;另一层意思是陶醉于山水之中了。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7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81、8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9C解析:还有“太守宴”。(十二)三峡1B解析:A项,第一个“或”是“有时”的意思;第二个“或”是“有的人”的意思。B项,两个“林”都是“树林”的意思。C项,第一个“绝”是“消失”的意思;第二个“绝”是“断”的意思。D项,第一个“素”是“白色”的意思;第二个“素”是“不加装饰的”的意思。2(1)的确(2)连接(3)早晨3(1

82、)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2)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4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5因为三峡的水最具特色,而水又以夏水最盛,使人惊惧;春冬之时,水清景美,使人欣喜;秋季是水枯的时候,感觉凄凉。夏、春冬、秋的记叙顺序,是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写的。春冬两季之所以合在一起,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并不是做一般性的略写处理。6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疾,突出江水的凶险和急速的特点,写出了奔放美。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三峡景色的清丽奇秀,写出了清幽美。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以高猿哀鸣衬托深

83、秋的凄清,渲染了深秋的萧瑟的气氛,写出了凄婉美。7. 本篇用彩笔描绘了三峡的地貌,再写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作者融景入情,最后以忧伤的渔歌做结,表现了“山水虽佳,可世上犹有劳贫”的思想感情。文篇虽小,但展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奇丽、无限壮观的景象。(或“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8A解析:按照“夏春冬秋”水势由盛而衰的顺序写的。 (十三) 爱莲说1D解析:A项,第一个“焉”为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肯定的语气;第二个“焉”为兼词,“于之”“于是”。B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第二个“而”是连词,表并列。C项,第一个“者”是助词,“的人”;第二个“者”是助词,放在

84、分句句末,引出原因。D项,两个“宜”都是副词,“应该”。2D解析:A项,第一个“鲜”是副词,“少”;第二个“鲜”是形容词,“鲜艳”。B项,第一个“远”是动词,“远播”;第二个“远”是副词,“远远地”。C项,第一个“出”是动词,“从出来”;第二个“出”是动词,“说出”。D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3(1)多(2)更加(3)少4(1)出生于污泥中而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2)香气传播得越远(就)越显清香,笔直地、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3)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5用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盛爱牡丹”衬托作者的“爱莲”,

85、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品质。(意思相近即可)6D解析:应为对当时人们追求富贵之风气的鄙弃。 (十四)记承天寺夜游1B解析:A项,第一个“然”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第二个“然”是连词,表转折。 B项,两个“与”都是连词,“跟,和”。C项,第一个“寻”是动词,“寻找”;第二个“寻”是副词,“不久”。D项,第一个“于”是介词,“在”;第二个“于”是介词,“在中”。2A解析:A项,两个“遂”都是副词,“于是”。B项,第一个“空”是形容词,“空灵”;第二个“空”是动词,“消散”。C项,第一个“入”是动词,“照进”;第二个“入”是动词,“进入”。D项,第一个“如”是副词,“好像”,第二个“如”是动词,“比得

86、上”。3(1)想到(2)一起(3)只是4(1)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错纵横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2)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5用拟人的手法,写月色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做伴。6.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7“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8C解析:前者为快乐,后者为“与民

87、同乐”。(十五)曹刿论战1A解析:A项,两个“属”都是名词,“类”。B项,第一个“加”是动词,“虚报”;第二个“加”是名词,“益处”。C项,第一个“焉”是语气助词,表疑问;第二个“焉”是兼词,相当于“于之”。D项,第一个“安”是名词,“养生”;第二个“安”是副词,“怎么”。2D解析:A项,第一个“间”是动词,“参与”;第二个“间”是副词,“暗地里”。 B项,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之”是音节助词,补足音节,不译。C项,第一个“信”是名词,“实情”;第二个“信”是名词,“信用”。D项,两个“谋”都是动词,“谋划”。3C解析:A项,第一个“何”是疑问代词,“什么”;第二个“何”是副

88、词,“何必”。 B项,第一个“再”是数词,“第二次”;第二个“再”是数词,“两次”。 C项,两个“从”都是动词,“跟从”。 D项,第一个“请”是动词,“请求”;第二个“请”是动词,“请允许我”。4(1)参与(2)祭祀用的猪牛羊(3)倒下5(1)这种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的。(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每件都了解清楚,也一定要按实情来判断。 (3)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6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然后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7鲁庄公的三答,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公将鼓之”“公将驰之

89、”未察敌情,贸然进军;“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8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9C解析:说鲁庄公“完全是一个昏君”,太绝对了。 (十六)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1C解析:A项,第一个“益”是副词,“更加”;第二个“益”是动词,“增加”。B项,第一个“且”为连词,“并且”;第二个“且”为副词,“将近”。C项,两个“负”都是动词,“背负”。D项,第一个“若”是动词,“好像”;第二个“若”是动词,“比得上”。2A解析:A项,两个“假”都是动词,“借”。B项,第一个“至”是形容词,“周到”;第二个“至”是动词,“到”。C项,第一个“游”是动词,“交游,交往”;第二个“

90、游”是动词,“游玩”。D项,第一个“以”是介词,“来”;第二个“以”是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语,表修饰。3(1)懈怠(2)热水(3)通“披”,穿4(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2)(我)寄住在旅店里,店主每天提供两顿饭食,(我)从没享受过鲜鱼肥肉的好滋味。(3)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5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6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7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能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

91、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的亲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8作者现身说法(或: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了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9D解析:未强调“先天条件并不是最重要的”。(十七)马说1A解析: A项,两个“或”都是副词,“有时”。B项,第一个“食”是动词,“吃”;第二个“食”是名词,“食物”。C项,第一个“安”是疑问代词,“怎么”;第二个“安”是形容词,“安稳”。D项,第一个“道”是名词,“正确的方法”;第二个“道”是名词,“思想、学说”。2B解析:A项,第一个“见”通“现”,“表现”;第二个“

92、见”是动词,“看见”。B项,两个“虽”都是连词,“即使”。C项,第一个“然”是代词,“这样”;第二个“然”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D项,第一个“策”是动词,“鞭打”;第二个“策”是名词,“鞭子”。3C解析:A项,第一个“能”是名词,“才能”;第二个“能”是副词,“能够”。B项,第一个“其”是副词,“难道”;第二个“其”是代词,“那”,此处可意译为“正确的”。C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D项,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之”是代词,“学到的知识”。4(1)一起(2)面对(3)正确的方法5(1)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2)想和普

93、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3)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把它喂饱而使它的才能施展出来,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6千里马人才(被埋没摧残、怀才不遇明主的人才)伯乐识才之人(让人发挥作用的封建统治者)食马者昏庸的统治者7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8A解析:是直接原因,而非间接原因。(十八)愚公移山1C解析:A项,第一个“于”是介词,“到”;第二个“于”是介词,“从、向”。B项,第一个“叩”是动词,

94、“敲、凿”;第二个“叩”是动词,“请教”。C项,两个“反”都通“返”,“返回”。D项,第一个“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第二个“之”是助词,“的”。2B解析:A项,第一个“亡”通“无”,“没有”;第二个“亡”是动词,“灭亡”。B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C项,第一个“苦”是动词,“愁”;第二个“苦”是使动用法,“使痛苦”。D项,第一个“以”是介词,“靠”;第二个“以”是连词,“因为”。3D解析:A项,第一个“其”是人称代词,“他”;第二个“其”是副词,表反问,“难道”。B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第二个“而”是连词,表承接。C项,第一个“以”是介词,“用”;第二个“

95、以”是连词,“因为”。D项,两个“闻”都是动词,“听到”。4(1)将近(2)苦于(3)通“返”,返回5(1)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2)你太不聪明了。(3)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6意思上的相同点:都是对愚公移山这件事的怀疑,都觉得愚公没有可能将太行、王屋二山移走。情感上的不同点:愚公妻是关心(或:担心,关爱,担忧,忧心,忧虑),智叟是轻蔑(或:挖苦,蔑视,轻视)。7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赞成:因为遇到困难一味退

96、缩是不会成功的,只有坚持奋斗才能成功。不赞成:因为当遇到靠自己的能力不能解决的困难时,学会放弃,另找其它的办法,就不会钻死胡同,陷入困境。8A解析:愚公妻子只是“献疑”,并不是“强烈反对”。(十九)桃花源记1B解析:A项,第一个“寻”是动词,“寻找”;第二个“寻”是副词,“不久”。B项,两个“悉”是副词,“都”。C项,第一个“属”是名词,“类”;第二个“属”通“嘱”,“叮嘱”。 D项,第一个“志”是名词,“记号”;第二个“志”是动词,“作记号”。2A解析:A项,两个“向”都是副词,“先前”。B项,第一个“为”是动词,“作为”;第二个“为”是介词,“替”。C项,第一个“舍”是动词,“舍弃”;第二

97、个“舍”是名词,“房屋”。D项,第一个“之”是代词,“它”,指“这种景象”;第二个“之”是助词,“的”。3(1)完全(2)通“邀”,邀请(3)详细4(1)小孩和老人,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3)(渔人)就沿着原先走过的路回去,处处都做好标记。5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6太守遣人“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刘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7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

98、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8C解析:村人“叹惋”的是桃花源以外的人过的那种暗无天日的生活。(二十)出师表1D解析:A项,第一个“论”是“判定”的意思;第二个“论”是“谈论”的意思。B项,第一个“远”是“疏远”的意思;第二个“远”是“长远”的意思。C项,第一个“遗”是“给予”的意思;第二个“遗”是“遗留”的意思。D项,两个“宜”都是“应当”的意思。2(1)坚贞可靠(2)提升(3)给予3(1)因为这件事,(我)感动奋发,于是答应先帝(为他)奔走效劳。(2)(我)只想在乱世中姑且保全性命,并不谋求在诸侯中扬名做官。4用“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形成了对比,作用是鲜明深刻地阐述了能否“亲贤臣,远小人”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要原因。 5“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白帝城托孤”,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的艰难创业激励刘禅。6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反复强调:亲贤远佞7B解析: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诚是希望后主“亲贤臣,远小人”。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