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08年高考试题分类解析(非课标地区).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5761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8年高考试题分类解析(非课标地区).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08年高考试题分类解析(非课标地区).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08年高考试题分类解析(非课标地区).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08年高考试题分类解析(非课标地区).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08年高考试题分类解析(非课标地区).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2008年高考试题分类解析(非课标地区).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2008年高考试题分类解析(非课标地区).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2008年高考试题分类解析(非课标地区).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2008年高考试题分类解析(非课标地区).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2008年高考试题分类解析(非课标地区).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2008年高考试题分类解析(非课标地区).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2008年高考试题分类解析(非课标地区).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2008年高考试题分类解析(非课标地区).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2008年高考试题分类解析(非课标地区).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2008年高考试题分类解析(非课标地区).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2008年高考试题分类解析(非课标地区).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2008年高考试题分类解析(非课标地区).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2008年高考试题分类解析(非课标地区).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2008年高考试题分类解析(课标地区)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第一部分: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一)【2008年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盖天说与浑天说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上两大主流学派的理论,两派都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浑天学派的浑天仪和浑象奇瑰雄浑,在历史上备受推崇,盖天学派的圭表也广为世人所知。其实,盖天派还创制了一种盖天图仪,同样闪烁着先哲智慧的光芒,然而遗憾的是,这种盖天图仪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却鲜有提及,所以今天仍有必要介绍和探讨。盖天说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天文学理论,传说出自周人之手的周髀算经说:“天旬盖笠,地法覆

2、盘。”古人于伞盖之下,仰观其形有若天穹,于是绘制星辰图像于其上,就成为一幅盖天图。与盖相类者有笠,笠无柄,顶载于头遮日防雨。用笠制作法天之器,作用与盖相同,故有“盖笠”一词。但笠小盖大,盖上可以绘制更多星辰,这大约是后代多称“盖天”的原因吧。盖天图仪之形与天穹相似,人可站立其下仰观,也可以回转盖图以示天空星辰旋转,还可以斜置以演示北极倾斜之状。既简单又直观,可谓古人法天最理想的器具。这种图,天区星度布局比较均匀,完全不像后来的平面盖天图误差那么大。但古代完整的盖天图仪并没能流传下来,我们只能就相似的车盖等来探讨其形制。隋书中记有一辆南齐帝车:“及平齐,得其舆辂,藏于中府。有乾象辇,羽葆圆盖,画

3、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天街云罕。”乾象即天象,这正是盖天图仪的形制。另一类盖天图绘于古墓葬中,汉至隋唐的许多墓室设为穹顶,上绘天象,虽稍简陋,但屡见不鲜。流传于古籍中的平面盖天图,则是将球面图形加以平面化,其好处是制作简易,方便携带。但是这样一来所绘星位必然因照顾角度而牺牲距离,而与实际天象不合,于是广受诟病。其实,在表现天象方面,浑天派也有缺点。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目视星空的反象,相当于人从天外向下俯视。从这一点说,它还不如盖天图直观形象。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浑盖之争,由于浑天说占据了主导地位,盖天图仪遂长期为人们所忽视。今天再进行浑盖之争当然已经毫无意义,但如果把盖天图仪纳入人类天文学史,则依

4、然是很有意义的。 (摘编自秦建明盖天图仪考)5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原因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盖天学派跟浑天学派一样,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流学派,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B. 浑天学派的浑天仪和浑象,以及盖天学派的圭表在历史上备受推崇,广为世人所知。C. 盖天图仪和浑天仪等,都是古代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的重要天文仪器。D. 盖天图仪是盖天学派创制的,这一仪器闪烁着先哲智慧的光芒,但后人却鲜有提及。【答案】B【考点】考查信息的筛选。【解析】注意寻找标志词,诸如“之所以是因为”,“总之”,“可见”之类的话。信息源在第1段。“其实然而所以”的几句话中,“然而”后面的内容就是本文写作

5、的原因,据此,可排除C、D两项;B项中“广为世人所知”故用不着专文介绍,选B.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作为天文学理论的盖天说诞生甚早,在春秋时代周朝人所著的周髀算经中就有“天象盖笠,地法覆盘”的说法。B. 盖天图仪状如伞盖,上绘日月星辰,人可站立其下仰视。盖图可以旋转、倾斜,演示星辰运动状态。C. 古代完整的盖天图仪实物已经失传,但在古人的车盖、墓室穹顶上仍绘有盖天图,形制与其相似。D. 平面盖天图虽然所绘星位因照顾角度而牺牲了距离,但是比起浑象来,仍然显得直观形象,而且容易携带。【答案】A【考点】考查信息的筛选、整合,A项混淆了可能性与必然性。信息源在第2段,原文

6、是“盖天说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天文学理论,传说出自周人之手的周髀算经说:天旬盖笠,地法覆盘。”注意“传说”二字表可能性。【解析】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所谓“盖天图”是说像伞盖一样的天象图,但古代也有用笠制作的法天之器。所以应该也有以“笠”为名的图。B. 虽然从古人车盖和墓室穹顶上所绘制的盖天图可以探知古代盖天图仪的主要形制,但是盖天图仪原物必定更加复杂。C. 正因为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人们目视星空的反象,所以浑象上星辰的位置、距离也有不符合实际天象的。D. 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浑盖之争,最后浑天说占据了主导地位,但盖以仰视,浑以俯视,应该说两者各具其妙。【答案】C【考点】考

7、查根据原文推断和想象。【解析】C项属于张冠李戴,信息源在第4段。原文是“平面盖天图所绘星位必然因照顾角度而牺牲距离,而与实际天象不合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目视星空的反象,相当于人从天外向下俯视。”(二)【2008年高考全国卷】(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在明王朝统治中国的276年间,白银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明初,明朝禁用金银交易,到了明后期,白银则已经通行于全社会。迄今为止,对于这一货币化过程,中外学术界无不以明史正统初年明英宗“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的诏令为根据,以为是朝廷推行的结果。实际上,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到明英宗以后才逐渐为官方认可、自上

8、而下地展开。随着白银成为合法货币,白银迅速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到了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标志着这一货币化过程基本完成。此时,一方面明朝国家财政白银入不敷出,另一方面从皇族到平民都有对于白银的大量需求。在国内白银开采和供应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将寻求的目光投向海外。中国外来白银最早的源头是日本,虽然日本出产的金银在16世纪中叶以前就有向外出口的记载,但那时日本向中国输出的主要是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情况的转变是自16世纪40年代开始的。当时,来自中国福建、广东、浙江的船只不断到达日本九州。它们的目的不再以物易物,而是以物易银。

9、有需求就有开发和供给。也正是这一时期,日本银矿的开发得到了迅速发展,16世纪后半叶日本的输出品中,白银独占重要地位,而对中国丝与丝织品的巨大需求,则构成了银产量激增的日本方面的原因。在美洲方面,当西方走向世界寻求财富时,最早寻找的是黄金,但也是从16世纪40年代开始,西班牙在美洲转而开采白银且产量激增。当时达到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几乎立刻了解到中国商品对于他们的意义,立即开始与中国海商的贸易。美洲白银不仅从马来西亚流向中国,带动了整个东南亚贸易。也从欧洲运至印度,再流到中国,以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水银、麝香、朱砂等。从1540年到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

10、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意味着中国由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走向商品经济转变,同时也使中国更多更主动地走向世界。以贵金属白银为征象,明代中国与两个历史转折的开端相联系,一个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另一个就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开端。(摘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5、下列对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明初朝廷禁用金银进行交易,因此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并没有开始。B正统初年明英宗颁布“弛用银之禁”的诏令,表明白银开始货币化。C明代白银货币化虽然是从民间开始的,但后来朝廷的推行加快了它的进程。D明代嘉靖年间

11、,整个中国对白银的巨大需求促使白银成为了合法货币。【参考答案】C【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以及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析】解答时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A项顾此失彼,“朝廷禁用金银进行交易”,但民间已经开始了;B项断章取义,是学术界的观点与实际不符;D项因果倒置,“白银成为了合法货币”后才使“中国对白银的巨大需求”。C项根据文章第一段的信息可知为正确选项。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明代嘉靖年间,由于国家经济恶化,财政困难,最终形成了白银入不敷出的局面。B16世纪中叶以前日本向中国输出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白银并不占主要地位。C戈迪尼奥之所以称中国

12、为“吸泵”,是因为明代中国吸纳了全球数量庞大的白银。D白银货币化标志着中国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和中国商品的进一步走向世界。【参考答案】A【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和分析、推断文中信息的能力【解析】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A项无中生有,在原文中并无“经济恶化,财政困难”等信息。B、C、D三项可以筛选和整合第二段和第三短信息看出均为正确选项。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16世纪中叶以后,在日本各种输出品中,最受中国欢迎并得到大量交易的是白银。B西方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是寻求黄金,因此西班牙早期在美洲的主要矿产是黄金。C美洲白银不仅从菲律宾,也从欧洲经过印度流入中国,这就带动

13、了更多地区的贸易。D晚明时期,中国对于白银的巨大需求,是当时世界经济全球化开始形成的根本原因。【参考答案】D【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解析】需要根据原文信息和人文知识推断。D项夸大事实,“中国对于白银的巨大需求”应为“白银的货币化”,“ 开始形成”应为“开端”。 A、B、C、三项可以根据原文第二段信息推断,均为正确选项。(三)【2008年高考浙江卷】(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众所周知,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体系稳态延续的基本前提。但人类社会的活动由于受到价值定位的影响,总会对某些生物物种过分偏爱,而对另一些生物物种漠然视之,甚至对某些物

14、种厌恶有加,因而在地球生命体系中并存的生物物种,在人类社会中总会受到各不相同的待遇。这种不公正性,首先表现为人类社会控制下的生物群落,在物种数量上比自然生态系统中要少得多;其次表现为不同物种受到的待遇也互有区别,而且无视其原生特性;再次表现为相互间的关系得按照人类的意志加以调控。这些特征体现了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系的偏离。这样的偏离积累扩大后,最终都会影响到地球生命体系的生物多样性。不同文化对生物物种的价值定位,完全屈从于相关民族文化稳态运行的需要,而这样的需要又具有多重性,因而不同民族文化对生物的价值定位并不具有通约性。比较不同民族文化对生物物种的价值定位,其间也无规律可言。目前愈演愈烈的农

15、田化进程和作物种植、牲畜饲养的单一化,恰好是全球范围内文化辐合趋同演替的自然结果。要消除这些威胁,更好地维护生物多样性,出路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类的食品结构必须尽可能多样化,尽可能从更多的生物物种中获取食物来源。而做到这一点的根本保证,也只能是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在文化辐合趋同演替的背景下,人类生产食品的办法也会日趋单一化。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最为通行的作物保护措施就是化学农药的使用。但任何化学农药都会不加区别的消灭一切除作物和家养动物以外的物种,这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是不言而喻的事实。然而,随着文化的辐合趋同,人类无法找到一种更好的化学农药的替代品,以至于生物多样的保护成了一纸空文。生物多样性维

16、护的另一个重要的威胁是化肥的滥用。人类在使用化肥时关注的仅是作物本身,对使用化肥的负面效应即使了解,也往往是不加理会。化肥的使用对于土壤微生物的存活是一个重大威胁,而这又会导致其它众多生物的生存压力。加上过量化肥对水体的污染,还会威胁到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然而,在文化辐合趋同的背景下,这些对生物多样性的明显威胁却无法得到缓解与消除。工业文明的食物生产模式在这一背景下,被不加区别地大范围推广,这同样会使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更加艰难。为了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人类社会应当拥有尽可能多的食物来源渠道和食物生产办法,以便分散对不同生物物种的生存压力。要使食物生产的多样化成为可能,同样需要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因此

17、,文化的辐合趋同本身就是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负面效应,维护生物多样性永远只能是一个理想,而无法落到实处。7对体现“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系的偏离”的特征,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系中并存物种不公正是受到价值定位的影响。 B在物种数量上,人类社会控制下的生物群落远远少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C人类社会对待不同物种或厌恶、或漠视、或偏爱,且无视其原生特性。 D人类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调节控制物种与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答案】A解析:答非所问,问的是“特征”,答的是“原因”,据第一段文意可知特征有“三”,文中分别用“首先”“ 其次”“再次”提领。8对文化辐合趋同造

18、成的结果,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食物来源集中于较少的生物物种,食品结构相对单一。 B农田化进程愈演愈烈,作物种植、牲畜饲养单一化。 C人类生产食品的办法日趋单一化,如作物保护措施单一。 D工业文明的食物生产模式使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更加艰难。【答案】DD讲的是“工业文明的食物生产模式”造成的结果,而非“文化辐合趋同造成的结果”。9根据全文内容,最适合做这篇文章标题的一项是A文化辐合趋同对人类生态安全的威胁 B文化辐合趋同对生物多样性的危害 C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 D生物多样性与合理利用地球资源【答案】B纵观全文可知:B是本文说明的核心与重心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地球生命体

19、系的稳态延续与民族文化的辐合趋同之间存在冲突。 B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之所以成为一纸空文,是因为客观上存在的困难以及人类的漠视。 C文化的辐合趋同意味着对地球生命体系的破坏,它对人类弊大于利。 D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保证,也是地球生命体系稳态延续的客观要求。【答案】C解析:文章只谈文化辐合趋同的“弊”而没有涉及“利”,故“它对人类弊大于利”一说在文中事出无据。(四)【2008年高考试题辽宁卷】(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书院教育,是宋元明时期最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动工。“书院”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不过,那时的书院主要还只是编书、藏书以及读书的场所。作为具有一定

20、规模的教育场所的书院,是到宋代才出现的。当时,刚刚经历五代十国战乱,文化教育亟待振兴,一些思想家也需要自己的宣传阵地,以私人讲学为核心的书院教育,就顺应这种时代需要而出现了。宋代书院教育,以其官私结合的教育体制以及完善的教育组织形式,呈现出与古代私学大不相同的面貌。不仅如此,书院教育与宋代官学之间也有较大区别。虽然书院也选用儒家经典作为教材,但它更侧重于引导生徒修养品性、增长才识,而不是为了适应科举。不过,书院的教学内容又都不出北宋官学以及科举所要求的范围,也正因为如此,书院能够得到宋代官府的鼓励,并获得长足的发展。书院教育直接了宋代学术的发展,成为宋代理学发展的摇篮。一方面,书院中掌教的“山

21、长”,一般都会把自己的思想定为书院的教育宗旨,以此来聚集生徒,开展讲学活动。书院生徒在聆听山长集中讲学、向山长请教以外,还有充分的时间组织自学和学术讨论,这种浓厚的探讨学问的风气为思想和学术的发展留同了很大余地。另一方面,书院中的讲学内容既包括掌教者个人的学术思想,也包括正统的儒家经学思想,还包括一些后来逐渐为官方所接受的民间思想。书院因此而成为各种思想和学术交流的场所,书院之间更以学术论辩、讲学交流等形式,促成不同思想和学术的深入研讨和互相影响,从而为宋代理学的成熟准备了条件。此外,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开始掌教各大书院,推动了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结合的进程,也促进了理学的传播与深入发展。著名的理

22、学家陆九渊曾经受邀前往白鹿洞书院讲学,他讲授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听讲的人都很感动,甚至于有听讲者为之落泪。书院交流的盛况以及书院教育推行理学思想所形成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5.下列有关“宋代书院教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宋代书院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以官私结合体制和私人讲学为主要特点。B. 宋代书院教育是顺应战乱后文化教育亟待振兴,以及思想传播的需要而出现的。C. 宋代书院教育中选用的教材与官学相似,但其人才培养的标准与官学大相径庭。D. 宋代书院教育的教学内容能够符合官府的要求,因而能有机会获得长足的发展。【答案】C 【解析】C项“

23、人才培养标准与官学大相径庭”错,从第一段结尾倒数第二句话可以看出。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唐代和宋代都有“书院”这一名称。不过,唐代的书院和宋代的书院是名同实异的关系。B. 宋代书院中的生徒要集中聆听山长讲学、向山长请教,并在山长的组织下开展自学和讨论。C. 书院中的私人讲学、学术讨论及书院间的学术论辩、讲学交流,是宋代书院中常见的教育活动。D. 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开始掌教各大书院,书院的这种变化,有利于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的相结合。【答案】B 【解析】B项“并在山长的组织下开展自学和讨论”错,从文段第二段第三句话可以看出。7.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A. 作为教育

24、体制的宋代书院,与此前的古代私学既相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B. 宋代书院中的生徒,对当时朝廷科举考试的总体要求,大致上也能够适应。C. 一些民间思想,往往通过书院教育的途径来实现逐渐为官方所接受的目的。D. 在书院的讲学交流中,不同思想和学术相互影响,都有机会得到发展完善。【答案】C 【解析】文中第二段只是提及书院也接受了为官方说接受的思想,并没有说官方是通过什么途径接受民间思想的。(五)【2008年高考天津卷】二、(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绿色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它既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又是人类创造绿色财富的经济。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绿色经济包括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

25、绿色消费。绿色经济以高科技为手段,一方面通过科技力量的巨大作用使高科技的绿色产品极大地占有市场,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主导部分,使广大低收入者能够买得起绿色产品,实现社会公平;另一方面,它又要在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的范围内,把技术进步限定在有利于人类、有利于人类与大自然相互关系的轨道上,使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过程不损害环境与人的健康,即按照人类生活或生存的方式来求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绿色经济不仅包含生态文明和循环经济的内容,同时还追求以最小的资源耗费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在绿色、健康的基础上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最大限度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绿色经济以人为本,其主旨是服务于人的需

26、要和发展,它兼顾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当代人利益与子孙后代的利益,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人类利己主义。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生态环境与资源的永久可利用性,而绿色经济始终强调经济发展的生态化,追求的不是简单重视自然资源的价值,而是从动态上强调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永久可利用。作为一种超越“唯生态主义”的经济,绿色经济不会单纯地用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眼光来看待经济的持续发展,更不会以牺牲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改善来换取生态环境,而是希望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更好地实现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不同,二者虽然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循环利用等方面有着共同之处,但绿色经济是以科技手段来实现绿

27、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等内容,在动态中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虽然循环经济也强调“以人为本”,但是,循环经济最主要是对通过资源和环境的关注和改善来实现的,它并不具有绿色分配的内容保证最低收入的人能够购买和消费绿色产品,而绿色经济理论则在强调社会公平方面比循环经济的内容要丰富得多。5下列对“绿色经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如何利用高科技手段开发自然资源。B绿色经济围绕以最小资源耗费换取最大经济效益这一中心,使人与自然和谐。C绿色经济把技术进步规范在一定的轨道上,这与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并不矛盾。D绿色经济的突出特征是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筛选

28、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中的“关键是如何利用高科技手段开发自然资源”不对。B项“围绕以最小资源耗费换取最大经济效益这一中心”不对,D项“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不只是“绿色经济”独有。由原文第一段最后一句和第二段开头一句可知C项正确。6下列表述不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A“唯生态主义”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可以牺牲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改善。B绿色经济服务于人的需要和发展,并不反对个人利益,它体现的其实是一种高层次的人类利己主义。C循环经济主要通过对资源和环境的关注、改善来实现以人为本的追求。D作为一种以知识为基础且能创造绿色财富的新经济,绿色经济涵盖并超越了“唯生态主义”和循环

29、经济。【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后半句话错误,从文章第二段的首句和第三段的首句可以得知,绿色经济涵盖了循环经济,超越了“唯生态主义”。7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A发展绿色经济意味着即使是最低入的人也能够购买和消费绿色产品。B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绿色消费,可求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C绿色经济既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又可更好地实现个人利益,实现双赢。D绿色经济是一种较理想的经济形态,在社会公平的内容方面比循环经济更全面。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从文章第二段可知,绿色经济追求自然资源最大限度的“可待续”利用

30、和保护,兼顾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因此,选项C的推断不合理。第二部分: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一)【2008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目前,我国“煤变石油”的产业化进程正在有序进行之中。也许有人会问,煤和石油,一个是黑乎乎的固体,一个是油亮亮的液体,两者从形态上看似乎并无相同之处,为什么要将煤转化为石油?转化又是怎样实现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能源消费需求量越来越大。由于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较大,所以国际油价上涨、中东政局变化等因素,都会对我国石油能源安全构成潜在危险。同时由于石油具有流动性好,便于开采、输送和使用的特点,近年来国内石油消费量的增幅大大超过了石油产量的增幅

31、。而煤作为能源,与石油同属化石能源,只是由于古植物和地质条件的不同,最后生成的形态才与石油大不相同。从现有数据看,煤在我国的可开采量及供应年限远远大于石油。于是有人考虑将煤转化为石油,以满足国内市场对石油的需求。虽然“煤变石油”需要有足够的投入,但是从经济效益来看,这种考虑还是可行的。基于这样一些认识,人们开始研究各种转化方式,间接液化技术就是其中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煤的间接液化过程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制取原料气。把经过适当处理的煤送入反应器,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通过气化剂使煤不完全燃烧,这样就能以一定的流动方式将煤转化成一氧化碳和氢气混合的原料气,灰分形成残渣排出。第二步进行催化反应。将制

32、取的原料气净化,在催化剂作用下,让其发生化合反应,合成类似石油的碳氢化合物。在这个过程中,催化剂起着关键的作用。早些时候,国外有一家公司曾经研制出一种成分为铁、硅、钾、铜的产效比较高的催化剂,其所得化合物的组成为:汽油32、柴油21、石蜡烃47。第三步对催化反应的产物进行进一步的提质加工。就如刚开采出来的石油一样,经过催化反应出来的油也有很多指标不合格,如十六烷值含量、硫含量、水分以及粘度、酸度等,所以还需要对它进行处理,使它达到合格标准,满足市场需要。目前,我国的这种“煤变石油”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大约每四吨煤可产出一吨油。 (摘编自周清春煤是怎样变成油的?)5下列关于我国“煤变石油”工

33、程实施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石油消费依赖进口,需求量不断增大,导致石油能源供给出现危机。B煤与石油一样,都属于化石能源,但在我国煤的储量要比石油丰富得多。C尽管成本相对比较高,但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煤变石油还是可行的。D“间接液化”等技术的出现,为实现“煤变石油”的目标提供了技术保证。【答案】B【考点】考查信息的筛选【解析】B项讲的是煤的属性和储量,不属于原因,答非所问。6下列对煤的“间接液化技术”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过适当处理的煤、具有一定温度和压力的反应器,以及气化剂,是制成原料气的 几大条件。B催化反应中的化合过程,能够使原料气实现液化,是间接液化技术实施中的一个

34、重要步骤。C使用国外某公司研制的催化剂,那么可以生产出32的汽油、21的柴油和47的石蜡烃。D“间接液化”是一个将煤加以气化,经净化后再借催化剂进行化合反应,最终生成油的过程。【答案】C【考点】考查文意的归纳和概括【解析】C项中说的只是“煤变石油”的第二步,“煤变石油”还有第三步加工除去如十六烷值含量、硫含量、水分以及粘度、酸度等后,它才达到合格标准,满足市场需要。文中说“目前,我国的这种“煤变石油”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大约每四吨煤可产出一吨油。”可见可以生产出的石油25的石油。曲解原文。7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国内石油能源消费存在着潜在的危险,应用煤的“间接液化技术”就是要

35、彻底改变 石油进口的局面。B人们更加偏好使用石油,所以国内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量的增幅,远远小于国内煤 炭生产量的增幅。C那些刚从地底下开采出来的石油,要达到合格标准,还有一些成分需要进行必要的 提质加工处理。D在目前我国的技术条件下,煤在变成石油的过程中,其自身的损耗实际上大约有四 分之三。【答案】C【考点】根据文中信息推理【解析】A项“彻底改变石油进口的局面。”说法错误,文中说的是“间接液化技术就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观点绝对化。B项强加因果,两者不构成因果关系,文中说的是“由于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较大,所以国际油价上涨、中东政局变化等因素,都会对我国石油能源安全构成潜在危险。同时由于石油

36、具有流动性好,便于开采、输送和使用的特点,近年来国内石油消费量的增幅大大超过了石油产量的增幅。”,曲解原文。D项“其自身的损耗实际上大约有四分之三。”说法错误,应是除去一些不必要的成分损耗大约四分之三,不是自身损耗。偷换概念。(二)【2008年高考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什么是人体生物钟?科学家研究证实,每个人从他诞生之晶直至生命终结,体内都存在着多种自然节律,如体力、智力、精绪、血压等的变化,人们将这些自然节律称作生物节律或生命节律。人体内还存在一种决定人们睡眠和觉醒的生物节律,它根据大脑的指令,以24小时为周期发挥作用。早在19世纪末,科学家就注意到了生物体具有“生命节律”的现象。

37、科学家们将体力、情绪与智力盛衰起伏的周期性节奏绘制成三条波浪形的人体生物节律曲线图。到了20世纪中叶,生物学家又根据生物体存在周期性循环节律活动的事实,创造了“生物钟”一词。生物钟的位置到底在何处?一般认为,生物钟应该存在于大脑中,但对于其体位置的说法却又各不相同。有人认为,生物钟的确切位置在下丘脑前端,视交叉上核内,该核通过视网膜感受外界的光与暗,使之和体内的时钟保持同一节奏。也有人认为:生物钟现象与体内的襚黑素有密切关系,由于褪黑素是松果腺分泌的,因此生物钟也应该位于松果体上。生物钟是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还是由人体自身内在的因素决定的?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争论。外源说认为,某些复杂的宇宙

38、信息是控制生命节律现象的动因。学者弗兰克而朗博士认为,人类对广泛的外界信息,如电场变化、地碰变化、重力场变,宇宙射线、其他行星运动周期、光的变化、月球引力等极为敏感,这些变化的周期性,引起了人的生命节律的周期性。内源说认为,生命节律是由人体自身内在的因素决定的。人在恒温和与外界隔绝的地下,也表现出近似于24小时的节律。长久以来,生物钟的作用机制一直是个谜。科学家们只知道生物钟可以控制人类睡眠和觉醒的周期、体内激素分泌、新陈代谢速率、体温等多种生理行为,但对生物钟的组成和其通过什么形式完成上述工作不能搞清。加利福尼晋大学的一个科研小组在细胞杂志上撰文称他们发现了人体生物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生物钟

39、通过在细胞内部制造蛋白而控制着负责不同功能的基因发挥各自的作用。它的这一系列活动促使着人们感觉饥饿、享受睡眠、改变体温等。这看上去仿佛是人体生物种非常熟练的掌握了整个DNA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并在白天或黑夜某个必要的时段中按下所需的按键来控制着人体各个器官的运作。5.从原文看,下列对“生物钟”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 一种决定睡眠和觉醒的生物节律B. 体力、情绪与智力盛衰起伏的周期性节律C. 生物体中存在的周期性循环的生命节律D. 感觉饥饿、改变体温的生命节律【答案】C【解析】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A、B、C三项都只是概括具体的某些方面,属于范围缩小和表述不准确。6.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对

40、“生物钟”的形成没有影响的一项是A. 通过视网膜感受光与暗的视交叉上核B. 人体内松果腺所分泌的褪黑素C. 广泛的外界信息的周期性变化D. 体内激素分泌、新陈代谢速率【答案】D【解析】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D项说的是生物中发挥作用控制的两个方面,属于游离题干,答非所问。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生物钟的研究可以在运动员成绩的提高方面有所作为B. 生物钟的研究可以为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提供帮助C. 生物钏的研究可以自由改变人的生活与工作状态D. 生物钏的研究可以加深对人体细胞蛋白制造的认识【答案】C【解析】考查根据原文推断。“自由改变”属于言过其实,范围扩大。(三)【2

41、008年高考安徽卷】(9分,每小题3分) 选文应该说是科学类文章,这是一大改变,前几年一直是社会科学类的文章。但文章总体阅读难度不打,也没有什么难以读懂的专业术语。题目设置的总体难度也不是很大,第6题稍微难一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我们的宇宙外面是什么在宇宙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常数、叫做宇宙学常数。这个常数在我们的宇宙中起着一种斥力的作用,使得我们的宇宙加速膨胀。20世纪80年代末,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理论物理学温伯格指出,如果宇宙学常数显著地大于它现在所具有的数值,那么它的排斥作用就会过于巨大,以致万有引力根本不可能把物质吸引到一起形成恒星和星系。据此,一些科学家提出了所谓“人择

42、原理”。也就是说,我们的宇宙为什么是这个样子,那是因为它必须是这个样子,生命才有可能产生,人类才有可能存在。或者说,一些物理常数的数值为什么必须那么大,那是因为只有当它们的数值等于那么大的时候才会有人类存在。“人择原理”是当代物理学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大多数物理学家认为,在我们的宇宙中,自然规律之所以是这个样子,应该有着某种跟人类毫无关系的层原因。“人择原理”最激烈的反对者说,这个原理是不科学的,它起着帮助“创世论”的作用,意味着有某个类似于上帝的设计者为最后创造出生命和人类,对即将通过大爆炸生成的宇宙作了细致的调节。但是,另一些物理学家则为“人择原理”另有蹊径。他们认为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

43、许多可能存在着的宇宙中的一个。事实上,许多物理学家和宇宙家已经开始相信我们的宇宙不是独一无二的,而是许许多多宇宙中的一个。按照这种“多重宇宙”思想,有无数不同的宇宙和无数可能的自然规律。它们并非都生成恒星和星系。即使恒星和星系能够生成,它们那里的不同的自然规律也不一定会让恒星制造出那些对于生命来说至关重要的元素。当然,按照多重宇宙观点,我们的宇宙就不是惟一复杂到足以支持有意识的生命存在的宇宙。英国天文学家里斯认为,在多重宇宙中,数量众多的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宇宙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海洋”,在这个“海洋”中可能散布着一些“岛屿”,这些“岛屿”被称为“可居住宇宙”。在各个可居住宇宙物理常数的数值仅仅略微

44、有些不同,都在允许生命存在的范围之内。我们的宇宙应该是一个普通的可居住宇宙,并无特别之处。多重宇宙使得“人择原理”成为一种概率原理,从而具有了科学依据。有一种能够把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调和在一起的新理论,叫做弦论。这种理论主张一切物质都由极其细小的弦组成,这些弦具有一定的能量,在十维的时空中进行振动。弦论所描述的宇宙远不止一个,可达10500个。这是一个我们无法想像的巨大的数字。在这么多的宇宙之中,每个宇宙都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可居住宇宙的出现即使只有极其微小的频率,它的绝对数量也必定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诚然,弦论是一种尚未被实验和观测证实的理论。可是,且不说弦论,实际上里斯走得比这更远。他认为

45、在那些可居住宇宙的“岛屿”上,确定基本物理学和宇宙学状况的物理常数也许可以与我们的宇宙有很大差别。例如,它们或许有更重的电子,或许由一次较冷的大爆炸演化而来,或许光会以较低的速度传播,或许万有引力会更强大。如果真是这样,那可居住宇宙出现的概率就大多了,但它们相互之间的差别也就十分巨大。(节选自王家骥别样宇宙花亦红,略有改动。)5从原文看,下列对“人择原理”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择原理”是一种以物理学为依据试图解释我们的宇宙生命诞生原因的理论。B“人择原理”认为我们的宇宙的自然规律与生命产生、人类存在之间有必然关系。C“人择原理”符合多重宇宙理论观点,是用以解释可居住宇宙的普遍

46、适用的原理。D“人择原理”受到指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很容易被持“创世论”观点的人利用。【答案】c【解析】该题难度较小,“普遍适用”,夸大其词。6从原文看,下列对“实际上里斯走得比这更远”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里斯发展了一种能够把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调和在一起的弦论。B里斯接受了多重宇宙观点并通过实验和观测创建了新的理论体系。C里斯已为“人择原理”和可居住宇宙找到了更多的物理常数的证据。D里斯认为物理常数与生命产生之间的关系未必局限于已有的认识。【答案】D【解析】A项“走得更远”并不能说明是“发展了”。 B项说“里斯接受了多重宇宙观点”,从第五段中可以找到根据,但说他“通过试验和观测

47、创建了新的理论体系”是引申不当。C项“找到了”与文末“如果真是这样”不一致。该题难度较大,考生一定要把文章最后一段和第五段结合起来阅读。7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科学家都以我们的宇宙为参照来推求其他可居住宇宙的存在,但结论不尽相同。B尽管“人择原理”受到了普遍的质疑,但是它对促进弦论的发展却起到了较大的作用。C即使真正弄清了生命产生与物理常数的关系,也未必能准确描述可居住宇宙的数量。D虽然科学家对多重宇宙和可居住宇宙的认识不尽相同,但他们的认识正在逐步深入。【解析】弦论主要理论根据是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答案】B(四)【2008年高考江西卷】(9分,每小题3分)阅

48、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白日梦”白日做梦,一向是个带有嘲笑、挖苦和讽刺意思的贬词。殊不知,常作白日梦的有截然不同的两种人:凡夫俗子和超尘拔俗者。一个懒汉,每当他穿过荒野总是幻想能踢到裸露在地表上的一块黄金而成为富翁,这便是典型的世俗白日梦;而超尘拔俗的“白日梦”则往往是科学、艺术和哲学创作的发酵。第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都是一些杰出的醒着做“梦”的人。牛顿就是这种人。他因看到苹果落地而联想到月球绕地球的运动,联想到苹果的加速度同月球的加速度是同属一类的观念,发现重力仅仅是万有引力的特例。牛顿作这一从地到天的联想需要有何等宏伟的想象力啊!在常人看来,那仿佛是疯狂,是幻觉,是梦中才会

49、出现的情景。物理学的理想实验按其性质也是绝妙的“白日梦”。惯性定律就是一个。因为它不能直接从现实世界中的实验得来,只能从观察中再根据想象和推理作出。我敬爱爱因斯坦,就是出于我把他看成是个白日梦幻者理想实验大师的缘故。艺术作品的“白日梦”性质更突出。浪漫派诗人、音乐家和画家爱梦幻世界远胜于爱现实世界。艺术世界比现实世界好,因为它更富于理想性,更接近人所追求和向往的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哲学家也是醒着做白日梦的人。老子的梦是有关宇宙的本原和根本法则,即不可捉摸的“道”。柏拉图将人比作洞穴中被捆缚住、只能朝前看的囚犯。其身后有一堆火,他们只能从墙上看到自己和身后物体的影子,并把这些影子看成是实在的

50、。当一名犯人逃到阳光底下,第一次看到真实的世界时,才认识到他过去一直被影子所欺骗的。真正的哲学家正是从洞穴中逃到真理阳光下的囚犯。精神病患者的幻觉症也是一种白日梦。那么,它同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有何不同呢?区别之一是:前者是个不可逆过程,后者是可逆过程。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创作是从现实世界出发最后又能落脚到现实世界。当舒曼的梦幻曲一回到现实,萦绕在千万人的心坎,人们即能分享到“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的美感和魅力。精神病患者自认为是女皇的幻觉则是不能实现的,别人无法同它发生共鸣。 (选自赵鑫珊哦,美丽的“白日梦”有改动)6.下列对文中“白日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白日

51、梦”分为世俗白日梦和超尘拔俗的白日梦,做前一种梦的是凡夫俗子,做后一种梦的都是第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B.“白日梦”从前是个带有嘲笑、挖苦和讽刺意思的贬词,而现在只用于指美丽的幻想。C.柏拉图将人比作洞穴中的囚犯,他们始终把影子当成实在的,一直被影子所欺骗,是从不做“白日梦”的人。D.“神六”科学家设计飞船邀游蓝天的构想就是第一流的“白日梦”。【答案】选D【解析】A“都是”错,原文中是“往往”。B“只用于”错,太绝对了。C“是从不做白日梦的人”错,原文中无此意思,属无中生有7.下列对“前者是个不可逆过程,后者是可逆过程”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都是可逆的

52、,而精神病患者的白日梦是不可逆的B.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都是可以实现的,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是不能实现的。C.“可逆过程”的白日梦都具有魅力,能给人美感,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不具有魅力,也不能给人美感。D.“可逆过程”的白日梦都能使别人同它发生共鸣,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却不能使别人同它发生共鸣。【答案】应选A【解析】关键是确定“前者”和“后者”的指代意义。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做超尘拔俗“白日梦”的一流的科学家必须有极强的观察、联想、想象、推理能力。B.“梦幻世界”就是“艺术世界”,它比现实世界好,因为它更富于理想性、更接近人所追求和向往的境界。C.无法超尘拔

53、俗者还是凡夫俗子都会做“白日梦”,只不过凡夫俗子所做的大多是“黄金美梦”。D.超尘拔俗者的“白日梦”往往是不太被常人理解的,却常常是创作活动的发酵。【答案】应选B【解析】“梦幻世界就是艺术世界”这句话不符合文意。原文是说“艺术世界比现实世界好,因为它更富于理想性,更接近人所追求和向往的境界”。(五)【2008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2分,每小题3分)根据国际湿地公约,湿地是指自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拥有静止或流动的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滨海水域。湿地通常具备三个要素:水成土、临时或长期的水淹条件、耐湿生物或水生生物(尤其是植物

54、)。这就将人们惯常理解的,仅指水域与陆地之间过渡地带的湿地概念,扩大至在空间上与之紧密相连的河流、湖泊等水体,使其形成整体,这有利于湿地生态的综合保护。滨海湿地和由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构成的内陆湿地,属于自然湿地;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建成的水库、渠道、水田、塘堰等,属于人工湿地。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湿地是许多野生动植物(包括许多濒危物种)的“家园”,是全球生态系统中的巨大基因库。湿地也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能保持大于其土壤自身质量3至9倍甚至更高的蓄水量,能在短时间内蓄积洪水,然后慢慢

55、将水排出。湿地还是有毒物质的降解容器。当人类活动造成的各种有毒物质进入湿地时,许多湿地植物和湿地中的微生物群落,能对其进行降解和转化,净化环境。这是湿地享有“地球之肾”美誉的重要原因。湿地资源丰富,是人类的“衣食父母”。湿地提供的动物产品,如鱼虾等,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产自湿地的谷物养活了全球50%的人口。取自湿地的芦苇是重要的造纸原料。湿地的水资源不仅为人类提供用水保障,也提供了“舟楫便利”。湿地资源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转换能量,如水力或泥炭发电。另外,湿地景观独特,是人们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但长期以来,人类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多功能性认识不足,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透支湿地资源。例如

56、,将大量湿地排水后改作他用,导致湿地面积锐减;过度捕捞、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生态平衡;上游湿地的林木砍伐造成水土保持功能退化,使中下游泥沙淤积,湿地蓄洪功能下降;工农业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严重污染湿地水体。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保护湿地的紧迫性,并积极探索科学的方法。美国密西西比河沿岸农业带产生的大量硝酸盐和其他化学物质,不仅导致流域水质恶化,刺激藻类泛滥,还在入海处的墨西哥湾形成一个面积20000平方千米的无氧区。专家们认为,流域内湿地的大量丧失导致入海径流氮负荷过重,是造成无氧区的主要原因。有专家提出,解决问题的根办法是在全流域进行大规模湿地生态重建,全面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这个建议已

57、得到认可。由于湿地类型多样,其功能和价值不尽相同,因此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要有具体目标,因“地”制宜。例如,用于控制污染的人工湿地可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通过收割再利用或沉积的方式去除水体中大部分的营养盐,这是分散和净化工农业及生活污水的有效办法。作为鸟类或鱼类栖息地的湿地,其生态保护要特别注意保持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以水文调节为目的的湿地建设,重在加强湿地的滞水能力。为人们提供旅游休闲场所的湿地建设,则更应重视优美环境的营造。当然,各类湿地生态的构建在承担主要功能的同时,完全可以实现多种功能的有机融合。6.下列对“湿地”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湿地指长期被静止或流动的水体覆盖

58、的地域,如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B.湿地中的人工湿地有水库、渠道、水田、塘堰等,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C.湿地通常被认为是指水域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这只是对湿地的一种狭义理解。D.湿地中的水体与湿地的其他组成部分难以分割,共同构成了湿地整体的生态系统。【答案】A【答案解析】文中对“湿地”的定义是:“湿地是指自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拥有静止或流动的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滨海水域。”A项中“长期”与文中“长久的或暂时”的表述有误。其它项叙述与文中信息相符。【命题思路】:该题主要是考查科技文“关键词语或概念的理解”。A项错误属于故意混淆概

59、念特征,丢弃信息,造成概念理解上的偏差。7.下列对“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然环境独特的湿地,为许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家园”,也为人们提供了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B.自然资源丰富的湿地,是人类的“衣食父母”,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所有物资,如食物、饮水、能源等。C.生态系统完善的湿地,就像一块天然“海绵”,既有很大的蓄水量和很快的蓄水速度,又能将水慢慢排出。D.生物构成多样的湿地,可以利用生物自身的功能有效降解和转化有毒物质,因而有“地球之肾”的美誉。【答案】B【答案解析】B项中“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所有

60、物资”的表述有误。文中的相关意思是“湿地提供的动物产品,如鱼虾等,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等。“所有”一词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命题思路】这道考题主要是考查对文章信息把握的准确度。尤其是在信息把握和筛选过程中,既不可以偏概全,也不可缩小范围。凡是在转述文章信息时,对选项里边的“部分”“有时”“全部”“所有”之类的词,要特别小心,否则就容易在上边犯错误了。8.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湿地面积的锐减,将会对与之相关的生态系统安全构成威胁,带来严重的后果。B.捕捞和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的生态平衡,从而导致湿地生态功能的减弱。C.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上游湿地生态的破坏必然带来下游湿

61、地水质的污染。D.各类湿地生态功能完全不同,因此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必须要有具体的目标。【答案】A【答案解析】B项中“捕捞和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的生态平衡”的表述不准确,文章中“过度捕捞、采挖湿地动植物”,扩大了判断范围。 C项“上游湿地生态的破坏必然带来下游湿地水质的污染”中的“必然”太过武断,原文的准确表述是“上游湿地的林木砍伐造成水土保持功能退化,使中下游泥沙淤积,湿地蓄洪功能下降”,主要是强调“湿地蓄洪功能下降” D项“各类湿地生态功能完全不同”言过其实,原意是 “ 由于湿地类型多样,其功能和价值不尽相同,因此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要有具体目标,因地制宜。”【命题思路】这一题主要是考

62、查学生对信息表述的准确把握。从湿地适度捕捞、采挖动植物是可以的,而是不能“过度” 捕捞、采挖。“不尽相同”和“完全不同”也有区别。判定这类信息,关键是看归纳得是否合乎范围、分寸。注意这些易设置陷阱的机俩,是迅速做好这类题的捷径。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因此我国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很高。B.人类应当汲取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牺牲湿地的教训,不要再为自身利益去利用湿地资源。C.只要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就能充分保持湿地在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D.只有着眼于全面地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对各类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才会真

63、正有效。9、【答案】D【答案解析】A项“因此我国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很高”错误,原文只说“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而我国人口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数,人均湿地会大大下降。 B项“不要再为自身利益去利用湿地资源”错,人类对湿地资源是可以利用的,只是不能“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透支湿地资源”。 C项中“就能充分保持湿地在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言过其实,文中信息是“用于控制污染的人工湿地可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通过收割再利用或沉积的方式去除水体中大部分的营养盐,这是分散和净化工农业及生活污水的有效办法。”从加点的词语,可以比较出。(六)【2008年高考试题四川卷延考区】(9

64、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山东出土了一件龙山文化时期的空足白陶鬶。它的基本器型特点是,有一个从颈部向上延伸的长而大的流,有两前一后三个中空的足,还有一个连接颈部与后足的把手。流,本来指水道,引申指容器内液体倒出时所经由的嘴,是一种在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的工艺。流的功用,是能比较方便地把液态的东西倒进某处。不过,仰韶文化时期的流都是横出的,不像这件从颈部延伸出来。这件陶器的口部没有盖子,如果用来盛酒或其他散发气味的液体,气味就容易逸失,据此可以判定它是盛水的器物。陶器上有三个中空足,这种中空足出现的时代要比实心足晚得多,最初是为煮饭的鼎设计的,目的

65、是扩大受热的面积,节省薪柴的用费,后来才应用在烧水的陶器上。在扩大受热面积以后,出于减少整体热量损失的考虑,人们又渐渐缩小陶器的口部,以至于形成明显的器身与颈部之分;同时为了方便倾倒,就延伸口部成流,最终成为这件陶器的长直筒形式。在古代,人们一直饮用河中井中的生水,5000年前龙山文化时期的人们却已经用火来烧水,这意味着什么呢?把水烧沸,就可以杀死水中的微生物,减少疾病的发生。在今天,这是人人都懂的道理:但在古代,却应该视之为一种革命性的观念。这类陶常普遍发现于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普遍用它烧开水,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预防疾病的知识。很多动物有天然的本能,知道利用某些植物可以治疗身

66、体创伤。同样,在远古时期人类就已经能够有意识地采用草药敷治某些外伤。这是因为常见的外伤病症清楚,借助经验就可以判断并进行治疗。但如果是内科疾病,看不见摸不着,远古的人们难以找到发病的原因,就无法对症下药。一般认为,只有当人们对内科疾病有了认识,并能遵循一定的方针治疗时,才可以说该时代已经有了医学的萌芽。对饮水进行消毒不属于外科的范围,是预防内科疾病的行为,因此似乎可以认为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萌芽。后来,陶鬶的口被人们封起来,只留下一个小小的管状流,最终为一种称为“盉”的新器型所取代。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就再也见不到类似空足白陶鬶的器物了。(摘编自许进雄文物小讲)5下列关于空足白陶湾的表述,不

67、正确的一项是A空足白陶鬶的流从颈部向上延伸,有这种流的陶鬶在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己经可以见到。B空足白陶鬶的口部没有盖子,不利于保持酒或其他液体的气味,所以它应该是用来盛水的容器。C空足白陶鬶上应用了中空足的设计,这与鼎的中空足一样,目的就是扩大受热的面积,节省燃料。D空足白陶鬶颈部的长直筒形状,是人们为了减少加热过程中热量的损失,缩小陶器的口部而形成的。【答案】5A【考点】考查信息的筛选。【解析】A项张冠李戴,据第一段,原文说“流”“是一种在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的工艺”,空足白陶鬶“有一个从颈部向上延伸的长而大的流”,并不等于“有这种流的陶鬶在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

68、己经可以见到”。6下列对于龙山文化时期用火烧水的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把水加热至沸腾,能够杀死水中的有害微生物,从而大大减少人们患病的可能。B龙山文化时期用火烧水的现象较普遍,说明当时人们大多有对饮水进行消毒的意识。C内科疾病看不见摸不着,难以找到发病原因,用火烧水则表明已经找到内科病因。D用火烧水体现了古人对内科疾病己有一定的认识,这可能是中国古代医学的萌芽。【答案】6C【考点】考查信息的筛选、整合。【解析】据原文第二、第三段。C项属于无中生有。原文说“对饮水进行消毒不属于外科的范围,是预防内科疾病的行为,因此似乎可以认为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萌芽”,却不能说成“用火烧水则表明已经找到内科

69、病因”。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鬶的流从颈部向上延伸出来,与横出的流相比,虽器型有别,但功用相同。B从实心足到中空足,是为了扩大受热面积,从横出的流到小小的管状流,也是如此。C盉取代陶鬶,在保温、防尘,以及防止气味逸失等性能方面有一定的改善。D空足自陶瓷这样的器型从开始流行到不再使用,时间大概延续了1000年左右。【答案】7B【考点】考查根据原文推断和想象。【解析】信息源在首端。B项属于张冠李戴。前半部分正确,据原文,“从横出的流到小小的管状流”的原因是“出于减少整体热量损失的考虑,人们又渐渐缩小陶器的口部,以至于形成明显的器身与颈部之分;同时为了方便倾倒,就延伸口部成流,

70、最终成为这件陶器的长直筒形式。”而不是“扩大受热面积”。(七)【200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在某地区,数百万亩的树木受吉普赛蛾幼虫的大规模侵扰而掉叶,这是一种周期性现象。在研究这些虫害突发现象时,科学家发现受影响的树木将有毒的化学物质,主要是笨酚,释放到叶子中,这些物质抑制蛾幼虫的生长,并减少雌蛾产卵的数量。同时,苯酚还使蛾卵变小,从而抑制了来年蛾幼虫的生长,因为卵的数量与蛾的个头大小直接相关,而蛾的个头又取决于它的幼虫时期获取营养的程度。因此,树木的防御机制会对吉普赛蛾的生殖力产生影响。此外,吉普赛蛾也易于受到核酸多角体病毒即所谓萎蔫病毒的攻击,这种病毒在蛾幼虫突发的

71、年份是蛾幼虫的重要杀手。蛾幼早吞食了带有病毒(被包裹在一个蛋白质小球体中)的叶子,便患上萎蔫病,而被摄入的蛋白质小球便溶化,释放出数以千计的病毒或病毒体,经过大约两周时间,繁殖至足够的数量,填满蛾幼虫的整个体腔。蛾幼虫死去时,病毒体被释放出来,并被包裹在一个从蛾幼虫的组织中合成的新蛋白质小球休中,等待被其他蛾幼虫吞食。苯酚经常通过与蛋白质结合从而改变蛋白质的活性而发挥作用,因此,科学家重点研究了同时摄入病毒和树叶对蛾幼虫产生的影响。他们发现,含有大量苯酚的橡树叶,其病毒对蛾幼虫的杀伤力远远小于苯酚含量较低的白杨树叶。一般而言,树叶中苯酚含量越高,病毒就越缺乏致命的杀伤力。因此,虽然苯酚可抑制蛾

72、幼虫生长,但正是这些苯酚也能使萎蔫病毒丧失能力,从而帮助蛾幼虫存活。橡树叶含有大量苯酚,能为蛾幼虫提供一个安全庇护所,不受萎蔫病的影响;然而,在以白杨为主的树丛中,处于初级阶段的吉普赛蛾突发态势很快地被病毒流行病所抑制。深入研究表明,蛾幼虫对萎蔫病毒产生免疫,这与它们赖以生存的树木的愈发严重的掉叶现象相关。树木自身的防御反而提高了蛾幼虫受萎蔫病毒感染的阈值(临界值),致使蛾幼虫种群日趋密集,但与此同时却不会变得更加易受病毒感染。由于这些原因,摄入苯酚给蛾幼虫带来的益处似乎超过了它们付出的代价。8.下列对苯酚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苯酚可使吉普赛蛾的生殖变弱,蛾卵变小,蛾幼虫的数量减少。B

73、.苯酚能抑制吉普赛蛾幼虫生长,而对吉普赛蛾的天敌萎蔫病毒杀伤力更大。C.树木受到蛾幼虫侵扰时会释放出苯酚,苯酚能够改变幼虫蛋白质活性。D.蛾虫病大量爆发的情况下,带有萎蔫病毒的树木释放过量的苯酚不如少量的好。【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的后半句不正确,从文章第二段首句可知,萎蔫病毒是吉普赛蛾幼虫的天敌,而不是吉普赛蛾的天敌。另外,从文章第三段可知,苯酚对萎蔫病毒的杀伤力与苯酚的含量成反比,不能笼统地说苯酚对萎蔫病毒的杀伤力更大。A、C、D三项均能于文中找到依据,理解正确。9.下列表述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A能够产卵的雌蛾更容易感染萎蔫病,这使它们生产出的虫卵变小。B.

74、苯酚作用于蛾幼虫,使其对萎蔫病毒的免疫力增强,成活率提高。C.树叶中苯酚浓度越高,越能够成功地保护树木免受吉普赛蛾虫病的侵扰。D.被包裹在蛋白质小球体中的萎蔫病毒进入蛾幼虫体内之后能够大量繁殖。【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文中第二段可知选项D正确。从文章第一段可知,苯酚使雌蛾生产出的虫卵变小,而不是萎蔫病毒,因此选项A错误;从文章第三段可知,苯酚因为使萎蔫病毒丧失杀伤力,从而使蛾幼虫免遭萎蔫病毒的杀伤,而不是“苯酚作用于蛾幼虫”,因此选项B错误;从文章第三段可知,选项C的表述与原文意思正好相反,因此也错误。1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A.蛾幼虫体内

75、的萎蔫病毒的生存和繁殖依靠它所寄生的蛾幼虫中的蛋白质。B.在白杨树丛初发吉普赛蛾虫病时,萎蔫病毒的抑制作用超过苯酚的抑制作用。C.萎蔫病毒虽然对吉普赛蛾有致命杀伤力,但它们也无法影响蛾幼虫的种群密度。D.蛾幼虫吞食带有萎蔫病毒的叶子后,有可能种群日趋密集,且免疫力不会减弱。【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从文章第二段首句可知,萎蔫病毒是吉普赛蛾幼虫的天敌,而不是吉普赛蛾的天敌,因此选项C的推断不合理。从文章第二段可知选项A推断正确;从文章第三段最后一句可知选项B推断正确;从文章第三段可知选项D也正确,因为蛾幼虫的生存状况还与叶子中苯酚的含量密切相关。18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