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三单元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试题类编一、选择题1.(2006全国文综,25)有一道趣味智力题:某商店出售汽水,每瓶1元,每2个空汽水瓶可以换得1瓶汽水,但不可兑换现金。使用10元现金,通过购买、换领、借入汽水并归还等方式,最多可享用20瓶汽水。在这道趣味智力题中,能否得到正确答案,主要取决于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形象思维的随机性 理性认识的创造性 感性认识的可靠性A.B.C.D.答案:B(2006全国文综,3031)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通过研究,科学家们根据自然界中的原型黄河构建了数字黄河、模型黄河。数字黄河是对原型黄河的数字模拟,模型黄河即在实验室建造原型黄河的模型。通过虚拟和模型实验在一定程度
2、上揭示了原型黄河的规律,为我国治理黄河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据此完成23题。2.借助虚拟与模型方式认识对象,是现代科学认识的重要方法,深化了关于认识过程的哲学思考,表明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刻再现和反映 理性认识可以通过感性形式表现出来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手段是不断发展的 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互渗透,二者已没有本质区别A.B.C.D.3.借助虚拟与模型方式设计改造对象的方案,是现代工程设计与施工的重要环节,可以使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经实验室检验而尽可能完善 经实验室检验达到尽善尽美 更好地指导实践并经受实践检验 在虚拟环境检验中变成直接现实A.B.C.D.答案:2.C 3.C4.(
3、2006天津文综,25)漫画物尽其用说明,进行创造性思维需要在实践中物尽其用A.运用抽象思维B.注重积累知识C.善于捕捉灵感D.超越合理想象答案:C5.(2006四川文综,30)农民梁金牛在家乡采用美国NBA赛制举办农民篮球联赛,将“常规赛”安排在庙会日,“总决赛”放在春节期间,巧借传统文化的“东风”,愈办愈红火。此例说明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主客观统一 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不可分 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量的积累会引起事物质的变化A.B.C.D.答案:A6.(2006广东,20)著名心理学家奥瑞利欧斯说:“如果你对周围的任何事物都感到不舒服,那是你的感受造成的,并非事物本身如此。能够对感受进行
4、调整,你就可以在任何时候都振作起来。”这段话蕴涵的哲学原理是A.事物的存在并非是客观的B.人的主观意识具有能动性C.事物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主观感受D.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答案:B7.(2005全国文综,31)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他反复强调“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 前者是直接反映,后者是创造性反映 前者有局限性,后者无局限性 前者是肤浅的,后者是深刻的A.B.C.D.答案:D8.(2005天津文综,35)
5、盆景艺术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巧妙结合。它以特有的艺术魅力美化人的生活,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美的感受。附石式盆景把树木和山石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提高了景物的观赏价值,体现了盆景艺术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魅力。这表明艺术创作必须A.注重量的积累B.运用合理想象C.提升感性认识D.重视实践作用答案:B9.(2005江苏,28,不定项)奥地利科学家魏格纳偶然发现地图上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凹凸相反,经过查阅资料和苦苦思索,形成了一种设想:由于某种驱动力,把原本连在一起的非洲和南美洲两块大陆分裂开来,天长日久,便为大西洋所隔于是提出了“大陆漂移”说。这说明A.合理想象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
6、维B.想象是一种令人惊奇的思维能力C.想象一定能成为现实D.合理想象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世界答案:ABD10.(2005广东,19)下列典故最能够表达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是A.目不识丁B.目不见睫C.目不窥园D.目无全牛答案:D11.(2005北京春季,25)能源问题已成为影响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突出问题。为保证石油安全,减轻国际石油价格频繁、剧烈的波动对我国经济产生的不良影响,我国启动了战略石油储备计划,拟建立四个大型石油储备基地。我国拟建立四个大型石油储备基地的决策,体现了A.科学预见的重要作用B.科学理论的决定作用C.理论创新的主要作用D.理性认识的决定作用答案:A12.(2005北京春
7、季,35)“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这句古诗启示我们,观察事物要A.善于区分整体与部分B.善于区分新旧事物C.善于把握事物的共性D.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答案:D13.(2003春季文综,29)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单纯的外在因素不能解释复杂的决策性行为,因此将心理学的深入分析融入到了经济学中,从而为一个崭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这表明A.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必须借助心理分析B.人们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扩展、推移C.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D.客观形势发展了,主观认识也应跟着发展答案:B14.(2002全国文综,3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
8、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答案:B15.(2002全国,15)瑞士昆虫学家保罗米勒因发明DDT,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奖。DDT因其稳定性、脂溶性、药效普适性等特点,一度大量生产,普遍使用。后来发现DDT的使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被绝大多数国家明令禁止使用。这一事例表明A.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实际的反映B.认识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C.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把握本质D.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
9、的过程答案:D16.(2002全国,27)江泽民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说明A.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C.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D.必须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答案:ABCD17.(2001全国文综,33)200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
10、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重奖了吴文俊、袁隆平院士。袁隆平提出的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现在,我国杂交水稻的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平均增产20%。传统理论认为水稻、小麦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而袁隆平等科学家在实践中观察到的现象与此不符,于是大胆创新,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稻。这说明A.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有重大指导意义B.理论必须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C.原来正确的理论随着时间的发展会逐渐丧失合理性D.通过实践,总会发现认识中的错误答案:B小灵、小敏在参加冬令营活动时迷路,天色渐晚,想点火求救,却找不到火源。情急之下,他们决定运用所学知识自己制造火源。于是,他
11、们找来几段干稻草,用随身携带的药棉裹、封住两头,放在木板上,以另一块小木板压住,朝一个方向不断转动。当稻草碾碎,闻到焦味时,将棉条断开,稻草遇氧而燃,终获救脱险。据此完成1821题。18.(2001全国,11)小灵、小敏取火成功,是由于他们A.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B.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分清主流和支流D.坚持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19.(2001全国,12)小灵、小敏在解决问题时充分表现出他们能正确认识和处理A.现象与本质的关系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C.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D.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20.(2001全国,13)小灵、小敏取火成功表明,要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A.理论与实
12、际结合,学以致用B.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C.善于抓住重点D.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21.(2001全国,14)小灵、小敏取火成功启示我们,要解决好实际问题,除了应具备必要的知识,还要善于A.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B.掌握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C.通过实践发现新的规律D.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答案:18.B 19.C 20.A 21.A22.(2001全国,30)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许多人对此提出疑义,北宋科学家沈括曾在四月登庐山实地考察,亲眼见到白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于是在梦溪笔谈中指出:“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有四月花,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现代科
13、学研究表明,根据高山气温垂直分布的规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便降低0.6。白诗中的大林寺位于庐山香炉峰顶,海拔约1 200米,比平地气温低7 左右,因此,在农历四月上旬,当庐山脚下的九江市已是“芳菲尽”的时候,山顶上的大林寺则是桃花盛开,一片春色。高山气温垂直分布规律的发现科学地揭示了造成这一景象的原因,这表明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揭示本质B.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C.只有透过事物的现象,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D.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答案:B23.(2001江西,10)今年,报考普通高校不再受年龄和婚否的限制,这不仅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已向大众化发展,而且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
14、想,说明我国正在向学习型社会迈进。活到老、学到老,已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种变化所蕴涵的哲学原理是A.正确认识只有在同错误认识的不断斗争中获得B.认识的任务是要透过现象达到本质C.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D.改造主观世界离不开改造客观世界答案:C24.(2000全国,14)“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主要是因为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B.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C.经验有直接的和间接的D.本质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答案:B25.(1999全国,19)据专家介绍,消费4 000张贺卡就等于毁掉一棵大树。为了保护环境,今年元旦前后,一些大中小学开展了“减卡救树”活动,倡议“少寄一张
15、贺卡,多留一片绿色”。这件事情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B.科学的预见离不开对客观规律的认识C.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提高的D.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根本任务答案:C26.(1999广东,32,不定项)下列选项中,主张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A.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没有比脚更长的道路B.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C.实事求是D.学而不思则罔答案:ABCD27.(1998全国,19)“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
16、重要答案:C28.(1997全国,15)我国有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近热远凉。两小儿的辩论给我们的启示是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答案:B29.(1997全国,27,不定项)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从哲学的观点看,这段话表明A.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B.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C.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
17、有不同的特点D.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认识了前者也就认识了后者答案:BC二、非选择题30.(2004辽宁、广东大综合,46)从哲学角度,分析为什么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要有科学的前瞻性的认识。答案:(1)科学的认识能够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指导人们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取得成功。(2)科学认识农业发展的规律、方向和前景,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31.(2002全国,38)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被问起成功的“诀窍”时,他说:“最初我凭着热情和经验去管理企业,没有成功;后来,我读了上百本如何管理企业的书,按照书上的道理去做,也没有成功;最后,我专心研究了我的企业的特点,并总结以往失败的经验教训
18、,摸索出自己的一套管理企业的方法,终于取得了成功。”请分析上述材料蕴涵的哲学道理。答案:(1)经验是重要的,但不能只凭经验办事,要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2)虽然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不能照搬现成的理论,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3)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对策,善于实践,勇于创新。(4)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反复实践,不断探索,并认真总结经验,才能获得成功。32.(2002上海大综合,44)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类不断发现、不断创造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认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遵循着“实践认识实践”不断深化的规律。请在A、B处填写相应内容。科学技术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巨
19、大贡献,日益证明了邓小平同志的科学论断:“”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先进技术引导人类继续不断地探索中前进答案:A:理论、科学理论或真理 B:理性认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3.(2000保送生综合测试)材料一:滴滴涕(DDT)是20世纪60年代以前广为应用的一种杀虫剂据统计,由于使用DDT等化学农药,减少了病虫害,挽回粮食损失占总产量的5。若以世界粮食产量18亿吨(20世纪70年代末水平)计算,那么就有2.7亿吨是由化学农药挽回的,相当于10亿人一年的口粮。此外,DDT还能有效地杀灭蚊蝇、体虱等传染病害虫,从而大大减少疟疾、伤寒等发病率和死亡人数。瑞士昆虫学家保罗米勒因发现DDT药效,而
20、于1948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材料二:曾几何时,DDT因其稳定性、脂溶性、药效普适性等特点,而大量生产、使用,以致最终造成环境污染。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尔松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对包括DDT在内的农药所造成的公害,作了生动的描写:“天空无飞鸟,河中无鱼虾,成群鸡鸭羊病倒和死亡,果树开花但不能结果,农夫们诉说着莫名其妙的疾病接踵袭来。总之,生机勃勃的田野和农庄变得一片寂静,死亡之幽灵到处游荡”此书问世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从20世纪70年代起,英国、瑞士等国相继禁止生产DDT,我国政府于1985年明令禁止使用DDT。材料三:DDT从兴起到被取缔,发人深省。为此,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就因曾颁布此项
21、诺贝尔奖而表示深深的内疚。材料四:为了杀死对人类有害的昆虫,而又避免或减少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平衡,化学工作者进行了不懈努力,研究出多种新型杀虫剂,以替代DDT等农药。从对DDT认识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哲学启示?答案:(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2)通过实践的检验可以不断纠正错误的认识,从而获得真理性的认识。解析:该题考查的知识主要是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考查分析问题的推理能力。做这道题,必须做到:第一,读懂所给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第二,选取相关的哲学原理;第三,应具备一定的学科综合能力。热点发布台1.不断深化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中共
22、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一致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
23、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不懈努力。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全会提出,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把节能降耗、环境
24、保护与经济增长目标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提出到2010年全国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为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2006年8月,国务院提出了“十一五”期间的约束性指标: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6亿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单位工作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耕地保有量1.2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0%。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是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节约能源资源,使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2006年12月57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布置2007年工作时提出,要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