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核心突破三从艺术技巧角度鉴赏 妙在何处?“法”“情”合一艺术技巧也称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指作者为了强化某种效果,在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情达意时所采用的各种积极手段,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构思立意等方面的技巧。四者间尤其是前三者的分界并不鲜明,部分技巧或手法有着归属上的交叉。一、修辞手法鉴赏修辞手法,包括两个要点:一是辨认出修辞手法,二是说出表达效果。古诗常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双关、互文等。1.比喻“以彼物喻此物也。”比喻通常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类。主要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回答时不必分清是哪类比喻,但在判断时要
2、用心辨别。明喻很好判断,暗喻、借喻这两种需要结合语意判断。赏析时,应抓住本体与喻体间的关联,扣住相似处分析,可用“将比作”的句式。2.比拟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古诗主要使用前者。(1)拟人。拟人是指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使被描写的对象更加鲜活,意蕴更加丰富。赏析时,应注意指明事物是被拟作了人的何种特点,应结合诗歌原句尽量具体回答,可用“赋予了以人的”的句式。(2)拟物。拟物是指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写,使被描写对象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回答比拟手法时可以不分拟人、拟物,直接答“比拟”,但我们习惯上是要分的,如是“拟人”就答成“拟人”。3.借代借代俗称“换名”,指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
3、而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物来代替。借代的主要方式有:(1)部分代整体(如用“帆”代指船)。(2)特征代本体(如用“旌旗”代指军队)。(3)具体代抽象(如用“烽烟”代指战争)。借代可以使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强化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赏析时可以采用“用代指”的句式。古诗常见的借代物杜康酒尺素、双鲤书信干戈战争汉唐渔樵隐逸生活汗青史书吴钩宝刀、利剑类樯橹船天狼入侵的异族楼兰边疆之敌柳营军营山村隐居钟鼓馔玉权贵利禄青衫下级官吏鸟、兔时光4.夸张夸张是指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也叫夸饰或铺张。其作用是突出、强化某种事物或感情,烘托气氛。赏析时
4、,应点明被作者夸张的事物本来的面目与修辞后的状态的差别,可用“作者夸大/缩小了的景象/情感,带来了的效果”的句式。5.对偶对偶是指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它在古诗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对偶)。其作用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赏析时,应注意对律诗中间两联一般不宜判断为对偶,其余场合只要是对偶,就可以答成对偶;应具体指出对偶的双方是什么,并说明其在表达作用上的好处。6.双关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赏析时,应
5、指出其两层意思,可用“一指另指”的句式。7.互文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其作用是文存意省。赏析时,应注意点明互文的两个主体各是什么,并指出其应表明的语义。(1)请说出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拟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拟物、夸张)终岁不闻丝竹声。(借代)忽如一
6、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夸张)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比喻、夸张)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设问、借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对偶、双关)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借代)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比喻、夸张)(2)杜甫登高一诗,四联全用对仗(对偶),堪称“七律第一”。试以首联、颔联为例,说说你的体会。答:_答案(示例)首联、颔联都属于工对。首联每句均有三层意思,每层说一种事物的状态(包括声、色、形、动作等方面),合起来组成一幅画。颔联“无边”对“不尽”,诗的境界显得广阔深远。落叶的“萧萧”之声对长江“滚滚”而来的气势,
7、更让人觉得气象万千。二、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表情达意的方式,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之间有交集。常用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对比、衬托、联想想象、用典等。1.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指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它往往使感情抒发得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它有三种形式。寄情(融情)于景: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情景交融:抒情与写景交互共生、相映成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触景生情(缘景明情):从景入手,借写景来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最后点明作者的思想。判定这种手法要注
8、意三点:一是所写景物需为实景,如果写虚景,一般叫想象;二是当情景一致时才叫“借景抒情”,当用乐景写哀情或用哀景写乐情时,一般不叫“借景抒情”,而叫“乐景写哀”或“哀景写乐”,或者干脆叫“反衬”;三是“借景抒情”虽有三种形式,那是专业视角,在平时的赏析、考试中统称“借景抒情”。赏析时应注意区分用何景抒何情,可用“借对景物(抓住特点)的描写抒发了的感情,景物与感情相交融”的句式。阅读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阕,然后回答问题。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答:_
9、答案借景抒情。词人借对秋天里的青天、流水、远山、落日、征鸿等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登赏心亭北望而产生的无法收复失地的怅恨、对家乡的思念以及无人理解的孤独感。2.托物言志(托物言情)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从而收到情蕴物中、物涵情志的艺术效果。也可叫作象征。赏析时,应指出物自身的特点与作者情感之间的联系,可用“作者借(物品)的(特点)表达了自己的情感”的句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10、。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鉴赏此词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的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词的上片着力渲染梅的落寞凄清、饱受风雨之苦的情形。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备受冷落、令人怜惜了。无人照看与护理,其生死荣枯全凭自己。“断桥”已失去沟通两岸的功能,唯有断烂木石,更是人迹罕至之处。由于这些原因,它只能“寂寞开无主”了,“无主”既指无人照管,又指梅花
11、无人赏识,不得与人亲近交流而只能孤芳自赏,独自走完自己的生命历程而已。“已是黄昏独自愁”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的精神状态,身处荒僻之境的野梅,虽无人栽培,无人关心,但它凭借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也终于长成开花了。可是,由于地势使然,野梅虽历经磨难而独具清芬,却无人能会,无人领略其神韵。野梅偏在黄昏时分独自愁,是因为白天,它尚残存着一线被人发现的幻想,而一到黄昏,这些微小的幻想也彻底破灭了。不仅如此,黄昏又是阴阳交替,气温转冷而易生风雨的时辰,所以,除了心灵的痛苦之外,还有肢体上的折磨,“更著风和雨”。这内外交困、身心俱损的情形将梅花之不幸推到了极处,野梅的遭遇也是作者已往人生的写照,倾注了作者的心血。
12、 “寂寞开无主”一句,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上片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上片四句可以说是“情景双绘”,读者可以从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可以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下片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梅花生在世上,无意于炫耀自己的花容月貌,也不肯媚俗于招蜂引蝶,所以在时间上躲得远远的,既不与争奇斗妍的百花争夺春色,也不与菊花分享秋光,而是孤独地在冰天雪地里开放。但是这样仍摆脱不了百花的嫉妒,可能会被认为“自命清高
13、”“别有用心”,甚至是“出洋相”。正像梅花“无意苦争春”一样,对他物的侮辱、误解也一概不予理睬,而是“一任群芳妒”,听之任之。同时,不论外界舆论如何,梅花以不变应万变,只求灵魂的升华与纯洁,即使花落了,化成泥土了,轧成尘埃了,它的品格仍像它的香气一样永驻人间。这精神正是作者回首往事不知悔、奋勇向前不动摇的人格宣言。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嶒傲骨。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片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
14、,这是第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这是第三层;结果,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梅花的命运很是悲惨,令人不忍卒读。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向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灰尘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地抛到九霄云外去了。“零落成泥
15、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从民族国家的利益出发,做出生命的表白,悲忧中透出一种坚贞的自信。作者借梅言志,曲折地写出了险恶仕途中坚持的高洁志行:不媚俗,不屈服,清真绝俗,忠贞不渝的情怀与抱负。这首咏梅词,通篇未见“梅”字,却处处传出“梅”的神韵,且作者以梅自喻,物我融一。对梅的赞咏中,显示出作者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该词是一首咏梅晓志之作。想一想作品描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表明了怎样的君子人格。答:_答案特点:独立荒野、无人赏识、争春无意、成泥作尘、香犹如故。君子人格:不屑媚俗邀宠、性格傲岸,即便处境艰难,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坚持气节、操守。3.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实结合是指把抽象的述说与具
16、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景、实境;“虚”是指假设之象、想象之景、回忆之境。虚实结合,可以使虚景与实景得以补充映衬、相得益彰,使形象鲜明,并使诗歌的容量增大,内涵丰富。赏析时应注意指出“实”的是什么,“虚”的又是什么,二者构成了怎样的对比衬托效果。回忆一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下阕,说说它是如何运用虚实结合手法的。答:_答案下阕先写虚景虚境,通过想象,展现周瑜风流倜傥、指挥若定、立下不朽功业的英雄形象;再写实景实境,作者由想象转入现实,自嘲多情,感慨人生如梦。虚实结合,用回忆中的周瑜反衬了现实中自己的壮志难酬。4.对比对比
17、是指为了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其作用是突出强调,使事物更加鲜明。赏析时应指出对比的双方及对比的目的,可用“把与对比,突出了”的句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鉴赏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
18、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的身世及爱国之情。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的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料,因
19、而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适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也。”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
20、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说得很对。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读者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诗人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二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这句诗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
21、月夜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珮”句承前第四句。“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省识”,是“略识”之意。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环珮”句是写昭君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
22、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他的身世家国之情的。杜甫当时正“漂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颔联和颈联主
23、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对比(答反衬也可)。颔联有去与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的荒漠;颈联有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魂魄却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反衬了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5.衬托衬托又称“映衬”“陪衬”。为了表现、突出主要的人或物,作者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分为正衬、反衬两种。正衬,就是用次要内容从正面衬托主要内容,也叫“烘托”“旁衬”,如李白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桃花潭水”形象地烘托出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情谊。反衬,就是用次要内容从反面烘托主体。一般包括美丑相衬、乐哀相
24、衬、动静相衬、明暗相衬、有无相衬等。其作用是突出、显著。赏析的关键点在于点明两个事物间的衬托与被衬托的关系,可用“将与相对比,衬托出”的句式。试分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衬托手法的运用。答:_答案衬托是该词运用的主要手法之一,有正衬与反衬两种。正衬:一是用“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衬托“周郎”的英雄形象;二是用“小乔初嫁了”衬托“周郎”的春风得意。反衬:用“早生华发”的词人自己反衬“雄姿英发”的周郎;或者说用“年轻有为”的周瑜反衬“中年失意”的词人自己。6.联想想象联想、想象是两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也是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法。联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它属于“记忆”的范畴。如“碧玉妆成一树高
25、,万条垂下绿丝绦”,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它比联想更为重要,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魅力,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一个想落天外的典型例句。联想、想象经常与夸张连用,创设意境,拓展内容,深化主旨,表达异乎寻常的情感,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用,如李白、李贺等。判断这种技巧,不宜把联想、想象分开,有时也可叫“虚写”手法。赏析时应注意指出联想想象什么事物、境界,有什么表达效果,可用“作者由此联想(想象)到,表达了”的句式。(1)“联想”就是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联想的一项是()A.姑苏城
26、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B.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D.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二首)答案A解析全是实写。(2)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家殷璠称蜀道难“奇之又奇”,试以第一段为例,说说诗人展开了哪些艺术想象,奇在何处。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
27、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答:_答案在第一段中,诗人展开的艺术想象有对蜀王开国的遥想,有对“五丁开山”的叙述,有对蜀道山高水急的描绘。诗人善于借助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展开想象,给“蜀道难”的命题增添了神秘色彩;还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夸大险情,令人触目惊心;此外,还用飞鸟猿猱来陪衬,写它们的无计可施,来反衬人行的艰难。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写法创造出了一个“奇之又奇”的艺术世界。7.用典用典也叫用事,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特色之一,分事典和语典两种。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语典是指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诗文名句,目的是加
28、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另外,根据用典的目的,可分为正用典(表意与典故意一致)和反用典(表意与典故意相反);根据用典的形式,可分为明用典与暗用典(多指语典)。使用典故,可以使表情达意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充实内容,美化词句。赏析时应熟悉常见的历史文化典故,要准确点明运用的是什么典故,用典的真正意图是什么。(1)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A.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C.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苏轼初到黄州)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29、)答案C解析A项运用了谢安的典故。B项“燕然未勒”运用了霍去病的典故。D项运用了楚霸王项羽的典故。(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助宋武帝刘裕和宋文帝刘义隆这两个历史人物,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答:_答案作者借助刘裕为了恢复中原大举北伐的业绩,既表达了对英雄的仰慕,又表达了自己人到老年仍旧壮心不已。作者借用刘义隆好大喜功、贸然出兵而仓皇败阵的史实,借古喻今,警告当局要有备而战,反对草率出兵。常见典故含义投笔弃文从武楼兰边境之敌折腰屈身事人,常反其意用之化碧志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受冤屈五柳隐者的代称三径代指隐士居住的地方长亭送别地的代称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
30、惆怅采薇隐居避世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折桂科举及第桑榆垂老之年后庭花代指靡靡之音高山流水知音或高雅的乐曲击楫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青鸟传信的使者请缨杀敌报国抱柱坚守信约射天狼打击入侵的异族古诗词中次常用的表现手法1.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借古讽今在咏史诗、怀古诗中是最常见的,借对历史上的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向当权者提出忠告等。例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面对赤壁之战怀古,实则是预感到唐朝将亡,发出慨叹。诗中含一哲理:兴盛与衰亡,有着历史的必然,但是谁成谁败,何时成何时败,也有偶然性。2.比兴比兴是中国诗歌中
31、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歌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连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如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的想象,不由得让人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到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3.对写法(对面落笔、一笔两面)对写法是指诗人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角度着笔,而从对方角度入手,进行悬想
32、揣测,从而曲折达意,收到委婉旁衬的艺术效果。这种艺术技巧常见于表现亲情的作品中。单方面写思乡念亲,只是一层意思。如果转换角度,写出两地的思念,情感的表现将更加细腻动人,耐人寻味。如柳永八声甘州的下片:“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由于思归心切,联想到自己的妻子也一定是同样渴望自己回家,想象着妻子会常常在妆楼上痴痴地凝望远处的归船,多少次误以为丈夫乘船归来了,然而船到近前带来的却是无尽的失望,此时的妻子一定会产生埋怨之情,怨丈夫长久滞留在外不想家。至此,词人由联想又回到现实,道出自己也如此的愁苦。
33、本是自己望乡怀人,却说“佳人”切盼自己回去;本是自己倚栏凝愁,却说“佳人”不知自己的愁苦。因为对写法主要是悬想,所以也叫“折绕联想”。三、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主要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其中最主要的是描写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一)描写1.描写技巧概述描写从对象上看主要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景物描写。景物描写要求选取典型景物,讲究描写角度,这些角度有:时间角度,如晨昏、冬夏、古今等;空间角度,如正与侧(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远与近、内与外、高与低等;感觉角度,如视觉与听觉结合(视听结合)、味觉与触觉等。描写讲究手法,这些手法有: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34、、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对比衬托等。人物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及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有时涉及修辞手法。判断下列诗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技巧。(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视听结合、绘声绘色)(2)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远近结合、高低结合)(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虚实结合)(5)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侧面描写)(6)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反衬)(7)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动作描写、细节描写)(8)不见复关
35、,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对比、神态描写)2.重点描写技巧(1)诸觉结合诸觉结合是指诗歌描写时,从调动感觉的不同角度写。包括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即调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来描写景物。便于从景物的不同角度入手表现景物的不同侧面。赏析时应指明诗歌调动了多少种感觉,并说明表现了各个侧面怎样的效果。试赏析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四句是如何描写蜀道的。答:_答案使用夸张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上渲染了一种惊险的气氛,烘托了蜀道的难与险。(2)正侧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是两种不同的描写角度,有着不同的作用。在写作中,二者往
36、往是相互结合,但也会有所侧重。正面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或事物形象,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即为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则为侧面描写。侧面描写有时比正面描写更能使描写对象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赏析时应点明诗歌中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又有怎样的效果。阅读琵琶行节选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
37、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几句是如何描写琵琶声的?答:_答案正侧结合。从首句至“四弦一声如裂帛”为正面描写,诗人调动比喻、通感、想象等手法,使用了形象感极强的拟声词,充分描写出琵琶女弹奏的音乐旋律起伏跌宕、感人至深以及自己内心复杂多变的情感。最后两句为侧面描写,通过写周围环境的寂静,来表现音乐美妙动听、引人入胜的强大魅力。上句写人,下句写景,情景相生,境界全出。(3)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歌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38、动态和静态相互结合,相互映衬。以动写静(或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贾岛题李凝幽居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以响衬静,与王籍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借这形如香炉、经日光照射而云蒸霞蔚、紫烟缭绕的高大山峰,为壮美的瀑布制造阔大而神奇的背景,突出瀑布这一主要景观。瀑布自“前川”奔泻而下,近看自然极有动感
39、,然而诗人却在“遥看”,着一“挂”字,便化动为静了,使得整条瀑流如玉帘垂空,又如白练高悬。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由静转动,极写瀑布悬空飞注、势不可当的气势。赏析时应指明诗中的“动”是什么,“静”是什么,二者结合有怎样的效果。边练边悟1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答案B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化静为动手法的一项是()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B.绿杨烟外晓寒轻,
40、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C.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黄景仁都门秋思)D.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毛泽东沁园春雪)答案A解析A项是以动衬静,并非化静为动。(二)抒情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诗创作中运用最多、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乐景哀情、哀景乐情等),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托物寓理),借人抒情,借事抒情(即事感怀),借古抒情(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用典抒情)等。另有对比、衬托等手法。其实,间接抒情就是借物、景、人、事等进行的抒情。间接抒情的手法与表现手法有重合之处。赏析时如是间接抒情,应指
41、明是哪种间接抒情,抒的是什么情。试指出下列诗句的抒情方式(如是间接抒情,则要指出具体的抒情方式)和蕴含的思想感情。(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抒情方式:直接抒情思想感情:年华消逝、壮志难酬(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思想感情:忧国伤时、乱世离愁(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抒情方式:用典抒情思想感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4)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思想感情:羁旅异乡之苦(5)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抒情方式:叙事(细节)抒情思想感情:离别之苦、不舍之情(6)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抒情方式:直接抒情思想感情:亡国之痛(7)安能摧眉折腰事权
42、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抒情方式:直接抒情思想感情:蔑视权贵、傲岸不羁(8)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用典抒情思想感情:厌恶官场、向往田园山水(9)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抒情方式:借物抒情思想感情:坚贞不屈、爱国不渝四、结构技巧古诗,除注意写景抒情、炼字炼句外,也讲究结构之妙。通常也会使用线索、开门见山、伏笔照应、先总后分、卒章显志等结构技巧。但要注意三个特殊之处:1.情与景的结构关系。无论是诗还是词,一般都是先写景叙事,再抒情议论。也有先情后景,先理后叙,或者边景边情的布局特点。2.近体诗特别讲究结构上的起承转合。开头起句作用有:总领全文,统摄全篇,引出下文,铺垫,奠定感
43、情基调,点题,点明季节、时间、地点等。“承(转)”句作用有: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过渡、层层深入、蓄势等。“合”句作用有:呼应、总结、卒章显志(情理)、深化主题(情理)、首尾圆合等。3.结尾的两种特别之处:卒章显志(情或理)和以景结情。(1)卒章显志。在结尾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点明志向、情感。这是古诗普遍使用的结尾方式。(2)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全诗,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赏析时应联系全篇诗意,结合诗句的位置,指出其结构的具体特点,并分析其
44、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句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的作用。答:_答案过渡(承上启下)。承上总结上片古战场的景色,启下引出下片对周瑜的遥想。边练边悟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从军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鉴赏“琵琶起舞换新声”,琵琶不断奏出新的曲调,随着旋律的变化,人们翩翩起舞。琵琶是富于边地色彩的乐器,而军中作乐,离不开胡琴、羌笛和琵琶的伴奏,这些乐器,对戍边者来说,带有异域的情调和征战的音律,易唤起战士们强烈的感触。既然是“换新声”,应该给人以新的感受,带来新的欢乐吧。然而“总是关山旧别情”,“总是”二字,转折得有力
45、、巧妙。此句的“旧”与上句的“新”相承应,意味无穷。“新声”与“旧别情”互相影射,形成诗意的波折,造成抑扬顿挫的音情,尤显出“意调的酸楚”、边愁的深重。征戍者离乡背井,因此,“别情”是军中最普遍、最深沉的感情。尽管曲调花样翻新,而唤起的“总是”人们的离愁别绪。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二字,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颇深。“撩乱边愁听不尽”,尽管撩起了纷乱的边愁,却总也听不尽。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澜,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含蓄有致,感情复杂,意味深长:只要边患未除,就依然弹下去,听下去。所以“边愁”既是思归的哀愁,又何尝不含有更多的意味呢?“高高秋月照长城”既是写景,又
46、是抒情。诗人轻轻宕开一笔,景中含情,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幽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一个渺茫而悲凉的境界,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后,到此却汇成一湾深沉的流水,荡漾回旋。“秋月照长城”为全篇情感凝结之处。这时离情入景,奇想迭出,使诗情得以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将征戍者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感情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被誉为“诗之最上乘也”,除音情
47、曲折外,还得益于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仅二十八字的一首绝句,却展现了一幅广阔而生动的画面,而且包含极其丰富的内涵。新的声,旧的情,撩乱的旋律,婆娑的舞姿,天上的秋月,脚下的长城。既有动作,又有声响,还有那色彩斑斓的边塞景色。这一切都交织在边将士卒们复杂的、缭乱的、萧索的、延绵无尽的离情思乡之感中了。“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_答案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这样写,以景传情,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艺术技巧口诀歌修辞两表加结构,艺术技巧四类应。修辞三比夸借代,表达方式描议情。语行肖心细节人,动静虚实视听景。表现联想象典衬,借景托物古今讽。过渡照应景结情
48、,线索卒显结构明。注“两表”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三比”指比喻、比拟、排比,“象”指象征。五、区分五组易混的艺术技巧1.借代与借喻两者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它们的性质却完全不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代”而不“喻”,借喻的本质是“喻”,是“喻”中有“代”;借代侧重相关性,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的本体与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还是相当密切的;借喻的本体与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人们不过是根据它们之间具有的相似点,通过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同。边练边悟3试指出下列诗句中画横线词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借代还是借喻,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1)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49、(柳永望海潮)借喻(2)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借代(3)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杜甫岁暮)借代(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借喻(5)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李白于阗采花)借代(6)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借喻(7)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赵秉文和韦苏州秋斋独宿)借代(8)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借代2.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两者都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表达思想感情,但是托物言志描写的“事物”往往是一个“事物”,且会被多角度多层次地描写,即便有多个“事物”,也有主次之分。作者借助这一“事物
50、”的某些特性表达有关意志、节操、品德方面的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作者所托的“物”要和某些“志”有相似点。而借景抒情所描写的“事物”则不止一个,同时它是通过对诸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草木山石等景物的描写,用景物寄托、暗示感情。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描写往往是单一角度或单层次的,有的甚至将几种景物融合在一个画面中。边练边悟4(1)下列诗歌中,没有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两项是()A.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千层石树通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姚鼐山行)B.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C.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旋落已成尘。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李益
51、隋宫燕)D.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纲病牛)E.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曾巩咏柳)答案AC解析A项为借景抒情。C项为衬托。(2)下列各项都是红楼梦中大观园儿女咏菊的诗句,其中没有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一项是()A.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故故栽。(怡红公子种菊)B.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枕霞旧友对菊)C.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潇湘妃子咏菊)D.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蕉下客簪菊)答案A解析A项只是叙述种菊这件事。3.衬托与对比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近或对立的元素,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
52、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对比是把两个对立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进行对照,突出事物的特点。二者的区别主要是:衬托有主有次,对比不分主次;对比主体双双出现,衬托主体未必出现。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对比与反衬有时不易区分,高考评分时往往都算正确。边练边悟5试指出下列诗句或画线诗句所用的手法是衬托还是对比,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1)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衬托(反衬)(2)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王禹偁村行)对比(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衬托(正衬)(4)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衬托(反衬)(5)万木冻欲折
53、,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对比(6)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衬托(反衬)4.借古讽今(喻今)与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喻今)主要指作者借助历史人物或事物影射、讽刺现实,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用典抒情主要指作者在诗句中引用古人古事或化用前人的诗文词句来抒情。前者主要是指咏史诗的整体表现手法;后者主要是指具体诗句的表现手法,多是局部文字的,不一定是咏史诗才有的。边练边悟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念奴娇登多景楼陈亮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
54、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注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春,隆兴和议后,南宋统治者欲以“长江为界的南北定势”为借口,放弃北伐,苟安江左。陈亮坚决反对。中流誓:这里引用的是祖逖统兵北伐,渡江击楫而誓的故事。小儿破贼:淝水之战时,谢安之侄谢玄等击败苻坚大军,捷报送达,谢安方与客下围棋,看书毕,默然无语,依旧对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鉴赏开头两句,凌空而起。撇开登临感怀之作先写望中景物的俗套,大笔挥洒,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登楼极目四望,不觉百感交集,可叹自己的这番心意,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够理解呢?因为
55、所感不止一端,先将“此意”虚提,总摄下文。接下来两句,从江山形势的奇险引出对“天限南疆北界”主张的抨击。“鬼设神施”,是形容镇江一带的山川形势极其险要;当时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苟且偷安,将长江作为拒守金人南犯的天险。作者所抨击的,正是这种藉天险以求苟安的主张。“浑认作”三字,亦讽亦慨,笔端带有强烈的感情。“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做出”一语,表达了作者目击山川形势时兴会淋漓的感受。在作者看来,山川形势足以北向争雄,问题在于统治者缺乏争雄的远大抱负与勇气。因此,下面紧接着就借批判六朝统治者,来揭示现实中当权者苟安论调的思想实质:“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前一句是愤慨的斥责与质问,后
56、一句则是对统治者划江自守的苟安政策的揭露批判原来这一切只不过是为少数私家大族的狭隘利益做的打算!“因笑”二字,承上片结尾对六朝统治者的批判,顺势而下,使上、下片浑然一体。前三句用“新亭对泣”的故事,“王谢诸人”概括东晋世家大族的上层人物,说他们空洒英雄之泪,却无克复神州的实际行动,借以讽刺南宋上层统治集团中有些人空有慷慨激昂的言辞,而无北伐的行动。“也学英雄涕”,讽刺尖刻辛辣,鞭辟入里。“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这是对统治者“只成门户私计”的进一步批判。“管不到”三字,可谓诛心之笔。到这里,由江山形势引出的对当权者的揭露批判已达极致。下面转而承上“争雄”,进一步正面发挥登临意。“正好
57、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中流誓”,是祖逖统兵北伐,渡江击楫而誓的故事。这几句词情由前面的郁愤转向豪放,意气风发,辞采飞扬,充分显示出作者豪迈爽朗的胸襟气度。“小儿破贼”见世说新语雅量。淝水之战时,谢安之侄谢玄等击败苻坚大军,捷报送达,谢安方与客下围棋,看书毕,默然无语,依旧对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强对”,强大的对手,即强敌。到这里,一开头提出的“今古几人曾会”的“此意”已经尽情发挥,全词也就在破竹之势中收笔。(1)请简要分析这首词是怎样运用“借古喻今”的表现手法的。答:_(2)词中画线句运用了两个典故,有何作用?答:_答案(1)词的上片借批判东晋统治者偏安江左,来
58、谴责南宋统治者不图恢复中原,同时又借六朝往事委婉批判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完全是只求苟安的“门户私计”,戳穿了“南疆北界”的欺骗性。(2)词中画线句借祖逖中流击楫、谢玄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的两个典故,劝勉南宋当权者,希望他们坚定信念,利用有利形势,长驱千里,扫清河洛,尽收故土,表达了作者必胜的乐观信念。5.渲染、烘托与衬托(1)认真理解渲染、烘托与衬托的概念内涵。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正面着意描写。如汉乐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中“鱼戏
59、莲叶东”四句的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烘托: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了汪伦对诗人真挚纯洁的深厚情谊。衬托:见前面“二、表现手法5”。(2)仔细辨析实战中的区别。烘托与衬托烘托,又叫侧面描写,是用一个(或多个)事物暗示另一个事物,只写一个(或多个)事物,但目的是写另一个事物。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60、,写听众的反应,写周围的景色,目的是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要写,一个为主,一个为次,“次”对“主”起陪衬作用。做题时可这样区别:看是否出现:烘托是只写一个事物,另一个事物(要暗写的事物)不出现;衬托是两个事物都要写,“主”事物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看描写事物的数量:烘托可以是以“多”写“一”,俗称“众星捧月”;衬托是以“一”写“一”,且是连续写的,俗称“烘云托月”。烘托与渲染烘托是侧面描写,作为陪衬,使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而渲染则一般用景物、环境来烘托情感,对景物环境多作正面描写。如贺铸的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里运用的手法很多,其中一
61、个就是渲染的手法,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来渲染这闲愁之浓、之深。边练边悟7试指出下列诗歌所用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1)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可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2)陌上桑(节选)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3)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答:_答案(1)衬托(反衬)(2)烘托(侧面描写)(3)渲染和烘托一、精准判断所用艺术技巧艺术技巧的赏析是从
62、精准判断所用艺术技巧开始的(当然,题干已给出技巧的除外),能否精准判断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下一步表达效果的分析。如何做到精准判断呢?(一)前提准确理解判断对象的意思诗歌答题中所有的问题都源于读,只要读懂读会了,所有的问题都好解决,答艺术技巧赏析题也是如此。不少考生看到语言材料就急于判断艺术技巧,而不是细细地阅读与品鉴,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对试题所给的语言材料,要在对全诗内容有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细读、品鉴。具体说来,要从“象”入手,去体察“境”,领悟“意”,进而准确判断所用的艺术技巧,赏出表达效果。(二)依据多角度思考1.依据审题艺术技巧题审题尤为重要,一般而言,要审出以下几个要点:(1)审出
63、鉴赏角度,即要明白题意要求从哪个(些)角度鉴赏。角度有两种:一是大小角度。大角度是指很宽泛地要求鉴赏,不明确鉴赏的具体角度,常用“艺术技巧”“艺术手法”“艺术特色”“手法”之类的用语;小角度是指明确鉴赏角度,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技巧”“抒情特色”等具体角度。大角度,要从几个角度入手,优先考虑某个角度。小角度,角度很明确,不能乱答:问“修辞手法”,就不能答“表现手法”;问“表现手法”,就不能答“修辞手法”,等等。不能混淆概念,答错角度。二是明暗角度。明角度是指明确要求鉴赏艺术技巧,甚至给出技巧名称;暗角度是指题干用“请赏析”“如何写景/抒情”等表述形式,这是间接问,实质上
64、仍是鉴赏艺术技巧。(2)审出所答技巧的数量。即要分清楚题干中“一”与“些(多)”、“主”与“次”的区别。题干中说“哪种”,则只能答一种;题干中说“哪些”,则要多角度切入,不能少答;题干中说“主要(突出)”,则一般只答出一种,至多两种。因此,要求答一种的,绝不能答多种;要求答多种的,绝不能少答;要求答主要的、突出的,绝不能答次要的、不突出的。这样,才能确保答题的规范和准确。边练边悟1试根据提问角度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艺术技巧。(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所用的表现手法是想象,修辞手法是夸张。(2)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几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设问或比喻这几句运
65、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设问、比喻、排比、夸张这几句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渲染或化虚为实这几句从意象的角度看使用了哪种方法?意象叠加(3)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对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对偶、拟人(4)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想象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想象、衬托(5)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想象或虚写、对写法2.依据写作对象如果写作对象是景物,则要考虑景物描写的角度与手法;如果是事物,则要考虑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烘托映衬等手法;如果是人物,则要考虑写人的手法(如语言、神态、心理、
66、细节等);如果是兼而有之,则要从它们之间的关系上判断。3.依据关系诗歌表面上看是词、句的组合,实质上是材料与材料之间的组合。就所给语言材料来讲,要善于抓住材料之间的关系(即景、物、情、事、人之间的关系)判断。如最常见的关系是景与情、物与志、别人与自己等,另有虚与实、正与反、主与次、动与静等关系。多从这些关系考虑,就能判断出许多常用技巧来。4.依据层级所谓层级,就是所给语言材料的不同层级,如这一句、这一联、这一片、这一篇。语言层级单位不同,判断技巧便不同。如是词、句、联,优先从修辞手法考虑;如是片(几联)、篇,则优先从表现手法考虑;如是两句(一联),判断时不可只看一句,而要两句合成一个整体看。5
67、.依据位置就是从所给语言材料在篇中的位置上判断技巧。且这一技巧多为结构技巧,如放在开头,技巧多为铺垫,中间则多为过渡、照应,结尾则多为直抒胸臆或以景结情。6.依据技巧特征凡是艺术技巧,总有其表现特征。如借景抒情,表现语言中总少不了景物描写;想象虚写,总有“想”“念”“忆”“梦”等词语;对比,总有两个相对的内容存在;视听结合,总是要有声音描写,等等。要善于抓住语言材料中手法所具有的语言特征去判断。边练边悟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唐刘禹锡今宵帝城月,一望雪相似。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知君当此夕,亦望镜湖水。展转相忆心,月明千万里。注此诗写于829年,当时诗人在长安,白
68、居易(乐天)在洛阳,元稹(微之)在越州(今浙江绍兴)。镜湖是越州境内的一个湖。鉴赏这是一首借月怀人诗,写得韵味深浓,表现了友人之间的浓厚情谊。望月怀人是古往今来亘古不变的主题,清寒的月色总是能勾起友人间彼此互相思念的情怀。刘禹锡这首月夜咏怀诗的独到之处就在于他能够从对面着笔,写自己思念友人,同时叙写友人也在思念着对方,在浅俗直白的语言中透露出怀人的意味,正如白居易诗句所说,“眇然三处心,相去各千里”(酬集贤刘郎中对月见寄兼怀元浙东)。一首好的诗歌重要的不是仅靠语言华美取胜,而要凭借浓厚深婉的情致打动读者,从而勾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并进一步和读者产生共鸣。刘禹锡的这首诗恰好做到了这一点,因此才会被
69、后人传唱不歇。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赏析。答:_答案本诗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首联实写诗人在长安遥望如雪的明月。中间两联虚写,颔联想象友人身处的洛城月光与帝都月光一样;颈联想象此刻身处越州的友人也正在欣赏月光下的洞庭湖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并与友人心心相印的情感。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元夜忆群从南宋范成大愁里仍蒿径,闲中更荜门。青灯聊自照,浊酒为谁温?隙月知无梦,窗梅寄断魂。遥怜好兄弟,飘泊两江村。请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答:_答案融情于景,作者借透过窗户的月光、悄然绽放的寒梅,表达了对兄弟的思念和自己的孤寂之情。用词富有表现力,“知”使用比拟手法,写
70、出了“隙月”的善解人意;“寄”即“寄托”,写出了作者的孤寂。化静为动,“寄”还可理解为“邮寄”,即把窗外的寒梅邮寄给“断魂”之人,富有动感。判断艺术技巧要避免两个误区先入为主。如只要看到句子材料中有景物,就判为借景抒情。其实,仔细品味一下材料,如虽有写景,但景与情关系不一致,这时就要考虑“反衬”或“乐景衬哀情”了;如写了景,更写了人,则要从人物描写角度考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考虑到材料中的只言片语,而不把整个材料合起来看,更不把材料放在全文中看。二、精准分析表达效果赏析艺术技巧完整的步骤是:指出艺术技巧(是什么)分析艺术技巧运用(为什么)点明表达效果(怎么样)。除了只要求回答第一步骤的题型
71、外,其余题型均要答出第二、三步骤。1.具体分析艺术技巧的运用每一种艺术技巧的运用分析,都有各自的要点及表达句式。如比喻,分析运用时要指出其本体与喻体,使用“将比作”的句式。主要艺术技巧的分析要点及表达格式详见前面“理解必备知识”部分。2.精准分析表达效果(1)紧贴诗歌本身赏效果。紧扣目的。所有的艺术技巧都是为表达目的服务的,“艺术技巧表达目的”就等于表达效果。在具体诗歌中,表达目的包括写景、状物、造境、写人、叙事、抒情等方面。所谓赏析表达效果,就是运用这种技巧,看它写出了什么样的景,使景物描写得如何;描绘了什么样的事物,使该事物形象如何;营造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刻画了人物的什么形象,使人物形象如
72、何;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使思想感情表达得如何。在众多目的中,抒情是根本目的。几乎任何艺术技巧都与抒情有联系,几乎任何表达效果都少不了抒情目的的分析。而且,无论分析哪种目的,都不可笼统,应紧扣诗歌内容赏得具体细致深入。紧扣位置。效果就是作用,所赏析的语言片段在古诗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甚至手法就有所不同。试以句子为例。如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第三联、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或以景结情。当然,不是所有效果分析都要这样,但关注句子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而关注其表达效果,是一个重要的思考角度。(2)紧扣技巧本身赏效果
73、。不同的艺术技巧有着不同的表达效果。如比喻、拟人重在生动形象,借景抒情使情感抒发委婉含蓄,反衬、对比达到突出强调之效果。因此,赏析表达效果在紧扣诗歌本身的同时必须兼顾艺术技巧的自身效果。而这部分效果多以术语出现,如生动逼真、自然贴切、新奇别致、耐人寻味、含蓄蕴藉、意境深远、别开生面等,且大多是固定的。虽说在使用这些术语时有贴标签之嫌,但必要的“标签”有时还是要贴的。边练边悟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兴八首(其六)杜甫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刚结束,蜀地仍战乱不息
74、,诗人时年55岁,滞留夔州。曲江:地名,在长安城南。花萼:花萼相辉楼,在长安南内兴庆宫西南隅。据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年,从大明宫依城修筑复道,达南内兴庆宫,直至曲江芙蓉园。入边愁:传来边地战乱的消息。鉴赏“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瞿塘为三峡门户,最险。曲江池,唐开元中疏凿,号为胜景,盛于上巳节。“万里”指的是李唐王朝的江山,遥遥万里,开元全盛时期。“风烟”,战火风烟,盗贼蜂起的时代,唐家江山全都淹没在这绵延万里的战火风烟之中。瞿塘峡与曲江口恰好也接在瑟瑟秋天的风烟之中。“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花萼夹城”,玄宗即位后,以隆庆旧邸为兴庆宫,又于宫西置楼,名曰花萼相辉之楼。开元
75、二十年,筑夹城,至芙蓉园,园与曲江相接。“御气”,天子之气也。天子游玩芙蓉园,必得从花萼楼夹城通过,故曰“通御气”。“边愁”,玄宗入蜀,安禄山攻陷长安,诗人羁身边地,望此山河破碎,故起边愁。金圣叹说身处万里之外,心注万里之间,便定然有此想头。“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珠帘绣柱锦缆牙樯,极尽豪华,黄鹄是珠绣上面的绣像画面,锦缆牙樯下白鸥翻飞。叶嘉莹先生认为,珠帘绣柱当之曲江宫殿,总写池边宫殿之富丽华美,黄鹄当是池中之鸟,言四周有珠帘绣柱之宫殿,而池中亦有群居之黄鹄。锦缆牙樯,指曲江舟楫之华美,缆为锦制,樯象牙为饰,这二句实写当日皇帝游览之盛况,暗写今日江山之凋敝,昔盛今衰对比之中,可见
76、诗人的情怀。“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谢玄晖的鼓吹曲里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歌舞地”指曲江,“秦中”指长安,周秦汉隋都在此建都,叶嘉莹认为这句是诗人痛惜哀伤之外有思归故乡之感。秦州本帝王之州,今竟然以歌舞之故失去江山,实为可怜。“可怜”自古已见慨叹哀伤之意。金圣叹说这句有奉劝安禄山等国贼之意,秦州自古乃帝王之州,岂是逆贼可久居之地,暗示对来者的期待。请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答:_答案使用了借代的手法,用“珠帘绣柱”借代行宫别院,用“缆”“樯”借代游船,写出了曲江行宫别院建筑的奢华,皇帝所乘游船装饰的华美,游乐的声势之大。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南歌子山中夜坐辛
77、弃疾世事从头减,秋怀彻底清。夜深犹道枕边声。试问清溪底事、不能平?月到愁边白,鸡先远处鸣。是中无有利和名。因甚山前未晓、有人行?(1)请赏析词中画线句的妙处。答:_(2)词中两个问句表达的感情和方式有何不同? 答:_答案(1)照应题目;暗示作者山中夜坐,彻夜未眠;视听结合,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情境;情景交融,烘托了作者的难言之愁。 (2)第一个问句:以拟人的手法,借问夜深犹鸣的清溪,传达出自己内心的不平。第二个问句:自问(或反问),表达了躲进深山也难逃尘世纷扰的无奈(或“对世人汲汲功名的嘲讽”,或“对社会追求功名的批判、愤慨”)。一、修辞手法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九日登梓州城注杜甫客
78、心惊暮序,宾雁下沧洲。共赏重阳节,言寻戏马游。湖风扶戍柳,江雨暗山楼。且酌东篱酒,聊祛南国忧。注诗题一作“九日巴丘登高”,作者一作“张均”。从拟人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的颈联。答:_答案颈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湖风”“江雨”写活了。湖风扶起垂下的柳树,江雨使山楼一片昏暗,一“扶”一“暗”,拟人化的动作,使整个画面变得更为形象生动,活灵活现。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水仙子渡瓜洲注赵善庆渚莲花脱锦衣收,风蓼青雕红穗秋,堤柳绿减长条瘦。系行人来去愁,别离情今古悠悠。南徐城下,西津渡口,北固山头。注瓜洲:长江岸边渡口。该曲前三句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_答案对偶。前三
79、句鼎足而对,句式工切,势如贯珠,描绘了秋天的凄凉衰飒之景。比喻。“锦衣”比喻绿色的荷叶,“锦衣收”生动描绘了荷叶凋残蜷缩的形态。比拟。“瘦”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柳叶凋落、柳枝干枯的特点。二、表现手法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黄庭坚故人昔有凌云赋,何意陆沉黄绶间。头白眼花行作吏,儿婚女嫁望还山。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寄语诸公肯湔祓,割鸡今得近乡关。注凌云:据史记记载,司马相如所作大人赋“飘飘有凌云之气”。黄绶:黄色的印绶,低级官吏的标志。湔祓(jin f):举荐提拔。割鸡:用作治理一县的代称。首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首联运用了用典、
80、对比的表现手法。第一句运用司马相如的典故,不仅盛赞朋友才华横溢,还与下一句形成对比,突出了朋友高才华(高志向)与低职位之间的强烈反差。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点绛唇李祁楼下清歌,水流歌断春风暮。梦云烟树。依约江南路。碧水黄沙,梦到寻梅处。花无数。问花无语。明月随人去。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融情于景。“水流”即“流水”,“水流歌断”隐含知音离别之意。虚实结合。“楼下清歌”是实写,“梦云烟树。依约江南路”是虚写,抒发了怀人念远之情。三、表达方式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秋江晚泊刘禹锡长泊起秋色,空江涵霁晖。暮霞千万状,宾鸿次第飞。古戍见旗迥,荒村闻
81、犬稀。轲峨艑上客,劝酒夜相依。注本诗作于诗人被贬夔州途中。轲峨:孤高状。艑:船。分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答:_答案选取典型景物(暮霞、宾鸿、古戍、旗迥、荒村、犬稀)。富有层次(由高到低,由远及近;暮霞、宾鸿是仰观,旗迥、荒村是远眺,闻犬稀是近听)。视听结合(古戍、旗迥、荒村是视觉,犬稀是听觉)。动静结合(宾鸿飞是动景,古戍、旗迥、荒村是静景)。比喻(宾鸿自况自喻)。白描。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辛弃疾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归去来兮。探梅踏雪几何时。今我来思,杨柳依依。白石冈头曲岸西。一片闲愁,芳草萋萋。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注叶丞相,即叶衡,字
82、梦锡。当时著名的抗金人物,与作者关系密切。于淳熙元年(1174)冬始入京拜相。蒋山:即钟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下片画线句,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请对此加以赏析。答:_答案“多情山鸟不须啼”一句,运用移情手法(或“融情于景”)对山鸟责以“不须啼”;在山鸟啼鸣中融入了浓重的主观情感,寄寓了作者对友人浓浓的惜别思念之情;以外物显情,余味无穷。“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一句,运用化用手法,比喻实至而名归,是对叶衡作出的最高评价和颂扬;此句蕴含着作者对抗金友人会像李将军一样建功立业的期许;使作品语言精练,而又增强了内容的丰富性,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四、结构技巧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
83、后回答问题。金陵怀古许浑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注石燕:浙中记载“零陵有石燕,得风雨则飞翔,风雨止还为石”。江豚:南越志载“江豚如猪,居水中,每于浪尖跳跃,风辄起”。洛中,即洛阳,洛阳多山。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答:_答案由点及面,由陈朝灭亡扩展到六朝兴衰。由虚到实,由六朝的世事多变写到当今的江山不改。以景结情,历代的英雄、豪华都已成过去,能留下来的只有那苍茫的群山。五、精赏巧句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夜别韦司士高適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归声。只言
84、啼鸟堪求侣,无那春风欲送行。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注高馆:指州郡的馆舍。无那:无奈。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颈联。答:_答案颈联选取典型景物沙岸、柳等,运用虚写手法,通过联想和想象,描写出韦司士的行程。由“沙为岸”到“柳向城”,环境由恶劣萧条到繁华舒适,暗示韦司士的境遇将有所改善。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闻琴孙氏玉指朱弦轧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初疑飒飒凉风劲,又似萧萧暮雨零。近比流泉来碧嶂,远如玄鹤下青冥。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请赏析“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一联的艺术手法。答:_答案烘托手法或侧面描写。“露湿丛兰月满庭”通过描
85、写月光满庭、露湿丛兰的寂静,烘托出听众沉浸在音乐中不愿抽离的情形,从侧面突出了琴声的魅力和演奏者技艺的高超。以景结情或寓情于景。月光铺满了庭院,院中一丛丛的兰花都被露水打湿,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的惆怅之情,韵味悠长,意犹未尽。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西江月苏轼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注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很精妙,请简要赏析。答:_答案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词人的愉悦之情。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声声悦耳。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句式整齐,富于音韵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