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8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cxszgao第 1 页2024-5-242008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设计(新课标)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嘹望:单元地位: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主要内容在以往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新课标又突出了本单元的重要地位,本单元在每年高考出题率较高。高考回顾:1(1996 年全国)周初实行分封的目的是为了()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2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即宗法制的“宗”本意是指宗庙,由此可见西周宗法制是以什么关系为纽带()A财产 B血缘
2、 C信仰 D地域 32006 上海 A3、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梨 42000 上海 2.公元前 8 世纪平王东迁后,朝野出现的现象是 (1)周室衰微王命不行 (2)迁都频繁异姓反叛(3)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4)尊王攘夷大国争霸王 A(1)(2)(3)B.(1)(2)(4)C(1)(3)(4)D.(2)(3)(4)52004 文科 16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 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C
3、家族势力在地方绝迹 D县以下不设立基层组织 62004 文科 17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察举制 B设置刺史 C取消封国 D创设御史大夫 72004 文科 18北宋削夺地方财政权的措施是 A派文臣做知州 B各州设通判 C设立转运使 D设立布政使 82004 江苏 2下列政治举措中,不属于汉武帝时代的是 A实行刺史制度 B设置西域都护 C实行察举制 D颁布“推恩令”82006 广东 5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 参知政事的设置 丞相制度的废除 军机处的设立 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 B C D 92006 上海 2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
4、之群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这句话指的是 A推行分封制 B设立郡县制 C废除郡县制 D废除行省制 102002 上海 6。明太祖废丞相、撤行中书省的目的是 A健全地方职能 B厉行思想控制 C监视官吏百姓 D强化君主专制 112007 年全国卷二 14.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职能是 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 B.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和尚书省执行 C.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 D 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 122007 年全国卷二 16最早由中央政府设置的管理西藏事务的机构是 A安西都护府 B宣政院 C理藩院 D乌思藏都司 132007 年四川卷 12 加
5、强对官吏的监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历史上,下列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权的是御史大夫通判 御史台 军机处 A、B、C、D、142006 江苏 27列举秦朝、唐朝、北宋、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并指出其影响。答案要点史实:秦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央设置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北宋: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把专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总体发展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影响
6、: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15(2007 年山东文综9)服饰是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图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中得到的却切信息是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栝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C明朝激励加强专制皇权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16(2007 宁夏文综29)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方法突破:从基本史实、基本概念考查的角度看,本单元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理解。明确两大制度实行的目的、内容、特点、影响及相互关系。第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理解
7、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度。第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理解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和清朝设军机处等问题,学会深入分析评价。从单元内综合考查的角度看,要注意:第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集中体现在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二是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注意其发展规律。第二,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利弊之争。第三,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从学科内链接的角度看,与古希腊、古罗马的政体和法律作比较,联系古代经济文化发展的背景分析问题。从跨学科角度看,与政治、地理联系综合考查也是重要方式。考点突破:考点一中国早期政
8、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1、分封制(1)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内容:分封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同姓亲族、姻亲、功臣、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2008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cxszgao第 2 页2024-5-24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3)影响:其积极方面是通过分封制,强化了中央控制地方的能力,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及全国的交通网络,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
9、奴隶制强国。消极方面是由于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随着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室衰微,分封制受到破坏并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说明了此时的分封制已经不适应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2、宗法制(1)目的:巩固奴隶制统治秩序(2)概念:以父权家长制为基础,利用血缘关系和对祖先的崇拜而建立起来的,以嫡长子继承父的地位,次子在分封的政治制度。(3)特点: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 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3)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在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但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严格的宗法制难
10、以维持,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破坏。在现在看来,宗法制仍然有着深远影响,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求尊老爱幼、尊宗敬祖等是其积极方面,而重男轻女的传宗接代思想、任人唯亲的不良风气就是消极方面。考点二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朝)1、秦统一的背景(1)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弱,大国争霸与分封宗法制的破坏(2)战国时期的大国兼并与各国的变法 2、秦朝的建立:公元前 221 年 3、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基本内容)(1)皇帝制度 皇帝称号的由来 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帝独裁,皇位世袭(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3)地方体制:郡县制 4、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修长城、驰道,统一货币、
11、度量衡、文字,整顿风俗,制定法律 5、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的基础。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一)西汉: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背景:汉初郡国并行的地方体制与“七国之乱”2、措施:(1)中央:中外朝制度 中朝:决策机构 外朝:执行机构(2)地方:设 13 州部、置刺史,颁布“推恩令”3、影响(二)隋唐: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 1、三省制度的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先是尚书省,继而中书省、门下省。2、隋唐三省六部的权责分工 中书省:决策机构,草拟、颁布诏令 门下省:审议机构,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机构,下设吏礼户刑兵工六部 3、意义:相互牵制,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分割
12、相权,加强皇权。(三)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与中枢机构的变动 1、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原因:吸取晚唐至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教训,维护统治的需要。2、特点:通过从中央到地方分割权、钱、兵的举措,以达到集权,建立制约机制。3、措施:(1)相权的削弱:“两府”(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户部、度支、盐铁)的设置,削弱宰相的兵权和财政管理权(2)兵权的分割:设置枢密院和“三衙”,实行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3)地方权力的分割:派文臣任地方官,设通判监察地方长官,路设转运使,负责地方财赋。4、影响(四)元朝的政制 1、中央一省制:(1)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统辖六部 (2)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3)宣政院:统领
13、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2、地方行省制: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三、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丞相制度的废除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2)内阁的设立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1)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2)康熙年间设南书房中枢权力一分为三(3)雍正年间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知识扩展:1、如何理解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1)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2)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14、分封制是与井田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两种制度都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2、关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2008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cxszgao第 3 页2024-5-24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2)形成根源(原因或条件):是中国封建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理论来源:法家思想。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小农经济、封建地主经济)的需要。政治根源:适应地主阶级完成与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控制的政治需要。(3)演变轨迹:战国时
15、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新兴地主阶级从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西汉巩固。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割据问题。汉武帝又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隋唐完善。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北宋加强。北宋初年
16、,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元朝新发展。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明朝空前强化。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还设立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达到顶峰。清朝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4)中国古代集权制度发展呈现出的特点 呈现两大基本矛盾和斗争: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二是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在管理形式上,
17、多层次、多渠道,地方没有自主权,严重依赖中央和君主。专制皇权不断加强,到明清时发展到顶峰其本质是加强皇权,维护专制统治。(5)近代以来,清政府对专制主义中央集制度的维护、最终废除和复辟帝制活动:晚清王朝的维护:四次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清 末预备立宪。最终推翻:辛亥革命(1912 年 2 月 12 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两次帝制复辟:袁世凯 1915 年当上“中华帝国的皇帝”,宣布改 1916 年为洪宪元年,1915 年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发起护国运动,袁世凯于 1916 年被迫取消帝制;1917 年夏,张勋拥戴清废帝溥仪复辟帝制,恢复宣统年号,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
18、全国人民一致反对,段祺瑞组织“讨逆军”乘机打败张勋。(6)中外思想界对专制主义的批判:明末清初:黄宗羲等;近代维新派;近代革命派;近代新文化运动;法国启蒙思想家等。(7)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在封建社会早期(明清以前)以进步作用为主;明清以后严重阻碍社会发展,日趋反动,以消极作用为主。根源: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世界历史向资本主义过渡。阻碍的表现:政治上,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违背历史潮流;经济上,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文化上,实行文化专制,不利近代科学的发展;对外关系,闭关锁国政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步作用(表现):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19、,推动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的传播;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从事大规模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水利、交通、防御等),奠定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消极作用(表现):政治方面:皇权专制,易成暴政(秦、隋);压抑民主政治,束缚才智创新;“人治”、官僚、特权、腐败等。经济方面:越来越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压制新生产关系成长等。思想文化方面:文化专制主义。死读经书,学不致用;科技发展日益停滞;不问政事,禁绝民主;中华文化难以提升等。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它还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8
20、)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总趋势: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思想控制日益加强。3、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 (1)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2)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3)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削弱了地方的独立性,对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4、三公九卿制与三省
21、六部制的比较(1)相同点:都对古代社会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中央行政制度;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加强的表现。(2)不同点 时代不同:前者确立于秦,盛行于汉;后者确立与隋,盛行于唐。内部结构不同:前者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制度,其中行政、军事、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国政混为一谈;后者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前者中的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后者由于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了皇权。跟踪练习 一、选择题 1、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实行内外服联盟 B实行内服和外服制度 C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
22、族色彩 D实行分封制2、孟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甲师移之。”该材料反映了 A周王室对诸侯失控 B周初的分封制 C春秋时诸侯争霸 D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3、周朝分封制的主体是 A、殷商旧族 B、殷商降族 C、古老方国 D、同姓亲族 4、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5、说文解字中说:“宗,尊祖庙也。”这说明维系宗法制的纽带是2008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
23、制度cxszgao第 4 页2024-5-24A.宗教信仰B.财产制度C.血缘关系D.地域联系6、宗法制度的核心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大宗、小宗制 C、礼乐制度 D、世卿世禄制 7、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A.特务统治B.以礼和仁为治国之本C.封建割据D.皇帝集权8、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群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这句话指的是 A推行分封制 B设立郡县制 C废除郡县制 D废除行省制 9、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等三公,其直接目的是 A.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 B.提高行政效率 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防止大臣专权 10、秦推行郡县制有利于
24、巩固国家的统一,这是因为这一制度A.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B.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11、西汉初和北宋初都面临制度上的问题是 A、郡县与封国并存 B、皇权与相权矛盾 C、地方与中央争权 D、内朝与外朝并存 12、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 参知政事的设置 丞相制度的废除 军机处的设立 三省六部制的创立A B C D 13、下列职官具有监察职能的是御史大夫 刺史丞相 节度使 A.B.C.D.14、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最突出特点是 A极力提高皇权 B竭力削弱相权 C削弱兵力 D削弱地方势力 15、下列历代的政治措施中,起到限制地
25、方割据势力作用的汉景帝削夺诸侯国的封地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周世宗抑制藩镇 宋太祖派文臣到各地作知州()A.B.C.D.16、自汉代以来,中央针对地方分权采取的措施有打击诸侯王势力 削弱武将军权 分割地方官权力 废除丞相制度()A.B.C.D.17、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18、下列体制能明显提高行政办事效率的是()A.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B.明朝的内阁制和清朝的军机处 C.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和清朝的军机处 D.北宋的
26、枢密院和明朝的内阁 19、唐朝与宋朝加强君主权利的措施中最为相似的是()A.设立六部 B.分化相权 C.分散地方官的权力 D.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 20、(2006 年重庆)废除丞相制度后,明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的官制是()A.内阁B.军机处C.三司D.枢密院21、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A.统帅全国军队 B.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 D.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22、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A B CD23、明太祖废除丞相的根本原因是()A、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B、六部权力扩大后,宰相已经形同虚设C、丞相胡惟庸阴谋夺权所致 D
27、、皇帝要在臣民中树立“勤政”的形象24、明清时期,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达到登峰造极的标志是()A、废除丞相,权归六部B 设立内阁C 设立军机处D 大兴文字狱25、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积极影响是:A维护国家统一B发展社会经济C防御侵略D加强民族团结二、非选择题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材料二:以天下广之、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材料三:至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
28、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黄佐南雍志引明太祖语材料四:昔程子云:天下之治乱系宰相,此止可就彼时朝政阘冗者而言。若以国家治乱专倚宰相,则为之君者,不及如木偶旒缀乎?且用宰相者,非人君其谁为乎?使为人君者深居高处,以天下之治乱,付之宰相,大不可也。使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乱之已任,目无其君,此尤大不可也。十二朝东华录引清高宗语材料五:关于明朝废除宰相的原因,当代学者有这样的看法:皇权年代皇权年代皇权年代皇权年代2008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cxszgao第 5 页2024-5-24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个关键时代。宋代宰相不仅失去了兵权和财权,而且连用人之权也被剥夺了
29、。故宋代的中央集权已可谓是集于帝王之一身。据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可见,宋太宗确是有意要削掉宰相的用人与司法之权。从这种发展的趋势看,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废相之举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之至材料四,各朝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有何区别?又无本质区别?结合史实说明。材料四对明朝废除丞相追溯到宋朝,你同意吗?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理由。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皇帝 门下省 尚书省 中书省 工 刑 兵 礼 户 吏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
30、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熹朱子语类卷 128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
31、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蘑曝杂记 请回答:(1)材料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了什么作用?(4 分)三省中门下省的职能是什么?(1 分)(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2 分)材料二作者对此看法如何?(3 分)(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3 分)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2 分)(4)材料四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3 分)28、为防止地方分裂割据,秦、汉、宋采取了哪些措施?(11 分)29、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唐朝、北宋、明朝统治者为
32、防范相权过重的威胁,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其方式和结果如何?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DBDDC.6-10 ADBDA 11-15 CDADD 16-20 CBCBA 21-25 DCACA 二、非选择题26、答案:材料一、二认为有宰相帮助可以治理好天下。材料三、四认为设宰相威胁君主的权威。两种态度实际上没有本质区别。唐太宗设三省六部制,降低三省长官的级别,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实际上也加强了皇权。宋代为了吸取历史上地方割据的教训,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设参资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权,已经使宰相不能处于总领的地位。从发展趋势上看,
33、明代废除宰相之举是必然的。27、答案:.建立起完备的中枢权力体系,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提高行政效率,分割相权(4 分)门下省掌管国家政令的审批(1 分)。措施: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2 分)作者看法:防止地方割据取得成功,但导致地方军事力量削弱,造成在外族进攻的失败(3 分)唐朝的中书省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3 分)。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对全国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2 分)职能是参与机要政务,跪奏笔录,迅速处理中央、地方的文书往来。简化手续,提高行政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反映了明清时戎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3 分)28、答案秦:废分封,置郡县。还注意从文字、货币、度量衡、法律的角度来巩固统一(3 分)汉:设置刺史,实行“推恩令”(2 分)宋: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3 分)29、答案措施:汉朝建立新的决策机构“中朝”以丞相为首的的三公九卿机构成为“外朝”九卿有事,直接上报中朝,丞相无权过问。(2 分)唐朝采取三省的分工和以品级较低的官员任三省长官的办法。(2 分)北宋设枢密使和三司使以分割宰相军权和财权。(2 分)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2 分)结果:分割和削弱相权,加强君权。(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