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讲伟大的抗日战争一、侵华日军的罪行1背景(1)日本1927年召开的东方会议上确定了“征服满蒙”的武装侵略方针。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使日本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企图发动对外战争以摆脱经济危机。(2)中国:中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乘之机。2概况(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沦陷。(2)“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3)“八一三事变”: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4)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3罪行(1)屠杀中国军民:如南京大屠杀等。
2、(2)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3)实行“以华制华”政策,扶植傀儡政权,并在沦陷区进行经济掠夺和推行奴化教育。特别提示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开始了十四年的抗日战争。19311937年,日本局部侵华;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日军全面侵华。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1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发表宣言,号召“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2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3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4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
3、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5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共将其所属部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6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它成为全民族抗战的旗帜。概念阐释党内合作与党外合作(1)党内合作: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所谓党内合作,是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的合作在国民党一党内部进行。(2)党外合作: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所谓党外合作,是指国共两党没有统一到任何一个政党内部,而是在两党之间进行合作。三、国共合作抗日战场抗战史实特点、结果(意义)正面战场淞沪会战(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打破了日军三个
4、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太原会战(淞沪会战期间)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徐州会战(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敌后战场(1)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洛川会议上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2)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成立;(3)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最终成为抗战的中坚力量疑难问答抗日战争中全民族抗战是指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吗?,全民族抗战并不单指国共两党合作,而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抗战行为。国共两党像两面旗帜,起引领、带头作用。四、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5、1中共七大(1)时间:1945年春。(2)内容:制定了当时党的任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3)意义: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2促使日本投降的因素(1)1945年8月,美国先后在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2)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击溃日本精锐部队关东军。(3)中国军队的反攻: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3胜利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并于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10月25日,台湾光复。4胜利意义(1)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6、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2)中华民族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民族的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归纳总结“十四年抗战”概念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2017年1号函件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文件中要求: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八年抗战”的说法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8年时间。如果从1931年“九一
7、八事变”算起至日本无条件投降,则为14年。“九一八”事变后的十四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十四年抗战”的概念,符合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情况,也符合近些年史学界共识的主流观点。考点一抗日救亡与全民族抗战1抗日战争的特点(1)民族性: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2)双重性:从斗争性质来看,它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3)两个战场并存: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4)以弱胜强: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5)持久性:中国的抗战坚持了十四年,是反法西斯战争中
8、开始较早、结束最晚的战场。2全民族抗战的具体表现(1)旗帜: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地域:真正的全国战争。前线军民抗日,后方全国救亡。(3)参战:全国各个阶级、阶层。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4)团结:全国各党派。各党派均以民族存亡为重,结束分裂对抗,求同存异,在抗日的基础上团结一致,集中力量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5)合作:全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主力军和游击队,一致抗日,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6)基础:广大群众。他们是抗日战争的基础和力量源泉。3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
9、战争的关系(1)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战场。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援助了中国人民。尤其是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美国在日本投放原子弹,加速了日本投降的步伐。要求:从材料中找出抗日战争日本失败的原因。材料对于日本战败的真正原因,当事者和历史学家们意见不一。负责进行战略轰炸的人断言,即使没有原子弹,日本在1945年底也就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出人意料地得到负责中国境内空中作战的陈纳德
10、将军的支持。他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这样看来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到来。但是有两个不变和压倒一切的因素早已注定了日本的命运:首先是日本经济上的弱点它的经济潜力只及美国的15%但是美国人这是第二个决定性因素出色地动员和发挥了自己的力量。法亨利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信息:答案美国原子弹及海军优势;苏联对日作战;日本自身的弱点。1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凝聚力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
11、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发现问题材料作者认识到了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抗日战争的结局。命题角度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抗日战争中国获胜的原因。2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次序排位之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
12、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和尊严。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发现问题法官排列次序之争反映的是抗击日本法西斯斗争中的贡献大小。命题角度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考点二国共两党的合作抗战1全国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统治及评价(1)基本史实防御阶段正面战场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相持阶段虽表现不佳,但坚持抗战、拒不投降,粉碎日本帝国主义最终灭亡中国的企图和彻底解决中国战事的妄想,拖住了侵华日军,有力支援了太平洋战场。1942年中国远征军先后两次入缅作战,以实际行动走出国门,在更大范围内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
13、争。始终坚持一党专政与独裁统治。(2)基本评价对于当时代表中国唯一合法的中央政府而言,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积极作用是它作为合法政府的应有之义,其抗战所为是一个合法政府应承担的责任。应看到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抗日的同时,一直没有放弃“反共”的目标,并且坚持一党专政。这不仅使得国民政府正面抗战的积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而且在整体上影响了中国抗战力量,尤其是共产党抗战力量的发展。2比较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区别与联系 战场项目国民党正面战场中共敌后战场领导阶级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阶级利益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战场范围国民党统治区敌后抗日根
14、据地路线只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依靠人民的全面抗战路线作战方式以阵地防御战为主的正规战独立自主的游击战战略地位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主战场抗战初期配合正面战场,抗战后期成为抗战的主战场联系两个战场是相互依存、互相协同、互相配合的关系,都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为中华民族的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不应该割裂与对立起来要求:分析下面的史料,论证国共两党对抗日战争的贡献。史料下表汇总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所发行的邮票。纪念周年枚数和内容20周年4枚:毛主席在写作、八路军东渡黄河、人民战争胜利、光荣参军50周年8枚: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
15、、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60周年4枚:全民抗战、中流砥柱、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论证:答案中共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毛泽东论持久战向全国人民指明了抗战胜利的途径和前景,中共领导人民坚持人民战争的抗战路线;敌后战场从战略防御阶段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到相持阶段后成为抗战的主战场;中共始终从中华民族利益出发,倡导和维护统一战线,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在抗战的防御阶段,抗日是比较积极的,挫败了日寇速战速决的梦想;1942年派出远征军入缅作战,有力地支援了太平洋战场。总之,国共两党同为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援助也
16、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2014课标全国,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第二十一章两条路线、两个战场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3平型关大捷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17、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审材料材料提供的目录反映出当时教科书有关抗日战争的主要内容,折射出时代对重大历史事件认知的影响。审设问试题要求:以现代人的历史视野,找出教材目录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一条修改建议。(找不足不用回答,重在提出建议,观点要正确);说明修改的理由,要有史实依据,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答题策略(1)读材料,找出其不足(或存在的问题)。目录中没有凸显国民政府抗战,未提及国民政府在抗战中的贡献。(2)依据所学知识,提出修改建议。例如,可以从全民族抗战角度入手,联系
18、国民政府在抗战中的贡献,结合目录中的不足回答。(3)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选取历史史实,说明论证所提观点(建议)。答案示例提示:(“示例”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淞沪会战是全面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时间题号时间题号2017全国,30全国,302016全国,30全国,302015全国,30全国,302014全国,302013全国,301命题点:中共在抗战时期的统一战线政策(2017课标全国,30
19、)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陕甘宁边区政府”和“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等可知,中共此举是为了扩大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B项正确。这一时期为抗日战争时期,A、 C两项所提到的历史事件与这一时间不符,故均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2命题点:抗战胜利后的国共力
20、量对比(2017课标全国,30)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力量及群众组织的巨大发展,相较于抗战初期,反映出国共力量对比变化,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共革命工作重心转移,排除A项;B项与材料信息“抗日战争胜利后”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不是统一战线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3命题点:火柴商标图案上的抗
21、战史印记(2016课标全国,30)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答案D解析由题干时间“1932年”,可知当时中国处于局部抗战时期,又由图片中“挽回利权”“振我中华”“十九路军”等字样,可知当时中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故选择D项。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利用国人的爱国热情推销国货在此之前就有,不是新的营销方式,中国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于19世纪末,故B、C项错误。4命题点:抗战时期国民党的专制独裁政策(2016课标全国,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
22、“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答案D解析国民党禁止刊载的“谬误名词”都涉及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抗战的史实,这些“谬误名词”大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严重冲击了国民政府的执政能力,为了维护“一党专制”,国民党不得不把这些名词进行封杀,故选D。指定“谬误名词”及其禁止转载的做法,会激化国民党与其他党派的矛盾,排除A;政府把“争取民主”“国共合作”等归为“谬误名词”,显然不利于政府形象的塑造,排除B;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是
23、合法的中央政府,中共军队是在中央政府领导下进行抗战的,排除C。5命题点:七七事变爆发前的国民政府抗战策略(2015课标全国,30)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 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了国民政府在19331937年,在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结合背景,实质上反映出国民政府对日持久作战的战略意图。故选B项。6命
24、题点:日军的经济侵华罪行(2015课标全国,30)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日本侵华分析。抗战时期,日本控制沦陷区的金融,通过发行“联银券”“军用票”等掠夺财富,以战养战,其目的是转嫁经济负担,故B项符合题意;日本侵略者的这些行径扰乱的是沦陷区的金融秩序,故A项错误;封锁抗日根据地主要是依靠物资管制制度,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主要涉及的是日
25、本在金融领域的举措,与物资管制关系不大,故排除D项。1命题点:甲午中日战争与抗日战争不同结果的比较(2017龙岩二模,30)中国两次反侵略战争的时长、意志和结果出现巨大反差,其根本因素是()中国两次反日侵略战争对照表时间国力装备中国军队损失日占区中国政治和社会状况结果甲午战争9个月中国稍优相当海军几乎全军覆没;陆军1020万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国家统一;某些地区民间出现反清活动。战败投降14年抗战14年悬殊悬殊原有空军几乎拼光;海军全军覆没;陆军牺牲、失踪约400万人。大半中国由分裂到统一;同仇敌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完全胜利A.经济实力 B民族意识C政府领导 D国际援助答案B解析甲午战争中
26、国的经济实力优于日本,但却获得失败的结果,抗日战争中国实力落后于日本却获得成功,故经济实力不是导致两次反侵略战争出现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时中国国民的民族意识淡薄,而抗日战争时出现全民族抗战,故主要是民族意识的不同,故B项正确;两次战争中都有政府坚持抵抗,故政府领导不是导致两次反侵略战争出现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抗日战争时中国虽获得国际援助,但不是中国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2命题点: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2017贵溪一中高考押题卷,30)下表为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前身)19321936年牺牲的人数统计表。这主要说明()年份1932年1
27、933年1934年1936年人数127 511人11 109人25 153人12 905人备注师以上干部牺牲100多人,其中军以上干部20多人A.国民党在抗战初期积极抵抗B东北军为抗战做出重大贡献C日本在东北的“三光”政策D中共抗战初期顽强抵抗日军答案D解析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前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故A项错误;东北军的前身是军阀部队,后来服从了国民政府的领导,“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没有进行抵抗就撤出了东北,故B项错误;日本是在华北推行“三光”政策,故C项错误;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前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根据表格数据可以得出中共抗战初期顽强抵抗日军,故D项
28、正确。3命题点:国民政府的“游击战”战略(2017河南五校联考)1938年11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制定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敌后方为其前方,用三分之一力量于敌后方”的战略。国民党此举意在()A粉碎日军以战养战的企图B塑造政府积极抗战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汲取中共游击战术的经验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国民党的抗战战略。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为支持长期战争,日本采取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策略,此时国民党提出变敌后方为其前方,目的就是要粉碎敌人的这一企图,故A项正确;材料所述措施重在抗战实际需要,而非塑造政府形象,故B项错误;材料中国民政府的战略与争夺抗战领导权无关
29、,故C项错误;汲取中共游击战术的经验不是目的,故D项错误。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8洛阳联考)1937年5月,毛泽东在苏区党的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土地是属于日本人,还是属于中国人,这是首先待解决的问题。既是在保卫中国的大前提之下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那末,由暴力没收方法转变到新的适当方法,就是完全必要的。”由此可知,该时期土地政策变革的主要意图是()A停止土地革命B维护农民利益C团结抵御外侮D实行减租减息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37年5月”,可知当时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土地政策的变革旨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应对日本的侵略,故C项正确。2某学者评价1937年淞沪会战时说:“
30、中国统帅部以大量兵力集中淞沪,既削弱了华北的抗日战斗力,又未保住京沪杭地区,而上海和南京失守,长江门户洞开,对武汉和华中腹地威胁极大。”这一观点()A赞扬了国民政府的积极抗战B低估了淞沪会战的战略意义C主张集中力量进行淞沪会战D主张以牺牲华北来确保华中答案B解析材料说明该学者对淞沪会战战略部署持否定态度,并不是赞扬国民政府的积极抗战,故A项错误;材料对于淞沪会战结局的看法有一定道理,但是他没有看到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为持久抗战奠定基础,低估了淞沪会战的战略意义,故B项正确;“未保住京沪杭地区”说明淞沪会战已经失败,故C项错误;“既削弱了华北的抗日战斗力”说明该学者不主张
31、牺牲华北,故D项错误。3(2018南宁联考) 下图是美国时代周刊1938年1月3日的封面,封面人物是蒋介石和其夫人宋美龄。与人物相配的文字内容意为:(为了抗日)付出任何牺牲都是值得的。这表明()A国民政府努力争取国际势力的支持B中国抗战取得阶段性胜利C美国舆论正面关注中国政府的抗战D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抗击日本答案C解析本题从全球史观角度考查中国抗战的重要性。材料并未体现国民政府争取外部势力支持,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时间“1938年1月”,可知此时尚处于抗战防御阶段,故B项错误;美国时代周刊刊登蒋介石夫妇,“(为了抗日)付出任何牺牲都是值得的”,表明美媒正面评价国民政府的抗日,故C项正确;国际反法
32、西斯联盟形成于1942年,故D项错误。4据史料记载: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武装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2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国民党军队共击毙、击伤日军80多万人,平均每年抗击了40%的侵华日军。从材料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抗战 B国共两党的共同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C国民党军队一直消极抗日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是抗战的中流砥柱答案C解析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积极抗战,从材料中“国民党军队击毙、击伤日军80多万人,平均每年抗击了40%的侵华日军”可知,C项说法错误。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有体现。5(2017遵义二
33、模)1938年7月,日军制定了从内部指导中国政权的大纲,其中对“文化教育”规定:“尊重汉民族固有的文化,特别尊重日华共通的文化。”后来,又秘密颁布对支宣传策略纲要,把“宣传教育”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日本重视对华“教育”的目的是()A提高中国人民教育水平B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C试图通过“教育”控制中国D掩盖发起战争的滔天罪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全面抗战期间日本在中国沦陷区进行奴化教育的目的。日本对华开展奴化教育,无益于中国教育水平的提高,故A、B项错误;日本重视通过奴化教育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故C项正确;日本确有通过奴化教育掩盖侵略战争罪行的意图,但仅是直接目的,深层次的目的就是控制中国,故D项
34、错误。6(2018河北百校联盟联考)1936年,在陕西“剿共”前线的东北军与西北军首先与工农红军达成抗日停战协定,同年秋,在山西的阎锡山也与工农红军建立了特殊关系。这反映了()A国民党政府政策发生重大变化B团结抗战局面形成C抗日力量逐渐得到发展D国共开始局部合作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国共第二次合作。1936年西安事变前,国民党政府依旧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故A项错误;1936年,西安事变前,国共尚处于对峙时期,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东北军与西北军首先与工农红军达成抗日停战协定”“阎锡山也与工农红军建立了特殊关系”,说明国民党内部出现了分化,赞成抗战的力量不断壮大,故C项正确;“停战协定”“特殊
35、关系”表明中共与国民党一些地方势力秘密达成某种共识、默契,不能表明国共局部合作的信息,故D项错误。7(2017内江五模,29)1938年10月到1944年春,中国战场上出现过汪精卫投降、皖南事变、百团大战、张自忠牺牲的枣宜会战,以下解读合理的是()A日本放弃了灭亡中国计划,改变侵华方针B体现了与日本侵华方针间的密切联系C国共关系已破裂D中共是抗战的中流砥柱答案B解析1938年10月到1944年春,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日本改变了侵华方针,主要集中兵力打击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所以中国战场上才会出现这些状况,故B项正确。8(2017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六,29)
36、1942年2月,美国给中国巨额贷款5亿美元,超过了1937年到1941年7月贷款总数的两倍,而且未规定利率、偿还期、担保及借款用途。美国大力加强对中国援助的主要原因是()A建立战后中美关系,维护美国的远东利益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中美是同盟关系C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D美国企图通过经济援助,分割中国领土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美国大力加强对中国的援助,主要原因是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部分日本的兵力,有力支持了美国的太平洋战场,建立战后中美关系,维护美国的远东利益并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同样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中美是同盟关
37、系也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美国企图通过经济援助,分割中国领土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9(2017昆明二模,30)1940年初,毛泽东撰文指出:“我们高举新三民主义的旗帜,其关键在于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内涵。”这一表述反映当时()A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巨变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稳定发展C国内抗战形势发生较大变化D党派政权之争大于民族利益答案C解析1942年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巨变,故A项错误;1940年毛泽东特别撰文指出新三民主义的关键是三大政策,说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面临破裂的风险,故B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
38、,故D项错误。10(2017自贡二模,29)美国著名报刊纽约时报1936年涉及中国的报道为17篇,1937年为46篇,1938年为122篇,1939年为539篇,1940年为531篇。这状况表明()A对日宣战提升了中国国际影响力B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数量增多C中国战时国际战略地位不断强化D美国政府加强了对华支持的力度答案C解析1941年,中国正式对日宣战,故A项错误;材料仅涉及美国著名报刊纽约时报,并不能代表西方主流媒体,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故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美国对中国的报道数量变化,并不能由此表明美国政府加强了对华支持的力度,故D项错误。11(2017日照一模,29)19371945年,
39、蒋介石在日记中对共产党时而称“共党”,时而称“共匪”,飘忽不定。这表明他()A交替实行联共反共政策B对中共政策缺乏连贯性C没有放弃反共防共立场D蓄意破坏抗日统一战线答案C解析蒋介石对中共态度的不断变化,并不等于这是一种交替的联共、反共政策,故A项错误;在长期的抗日战争中,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顽固派对中共采取的始终是一种既团结又打压的两手政策,故B项错误;时而的“共匪”称呼就表明蒋介石集团始终没有完全放弃反共防共立场,故C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自建立起就贯穿抗战的始终,而且并不能简单通过蒋介石对中共称呼的变化就推断这是一种蓄意破坏抗日统一战线的行为,故D项错误。12(2018河南高考诊断A卷,
40、30)下面是1937年6月15日,蒋介石向周恩来提出的几项条件。它反映出国民政府()1.成立国民革命同盟会,由蒋指定国民党的干部若干人,共产党推出同等数目的干部组成,蒋为主席,有最后决定之权;2.两党一切对外行动及宣传,统由同盟会讨论决定,然后执行;3.同盟会在进行顺利后,将来视情况许可扩大为国共两党分子合组之党。A竭力维护全民族抗战局面B与中共争夺抗战领导权C力图削弱中共的政治实力D联合中共力量共同抗日答案D解析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开始,故A项错误;材料中蒋提出国共合作实则由国民党领导,而非与中共争夺抗战领导权,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蒋期望通过建立国共合作的组织方式来增强抵御外侵而
41、非削弱中共的政治实力,故C项错误;材料中蒋期望通过建立国民革命同盟会团结共产党以对抗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2017安徽师大附中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这是一种中国病其根本原因是“统治阶层的颓废”,在中国古老政治肌体上引起的综合并发症: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混沌、失衡、无措、衰朽我称之为“政治植物人综合征”。病症如“眼”科:视野短浅,目光狭窄。“心”“脑”科:思维陈旧,苟且偷安。“精神”科:没有核心价值观,萎靡不振,畏敌如虎。肢体部分如官僚病:自私自利,腐败无度。文人病:文弱无耻,空谈漫议。军人病:贪污浪费,惜死顾身。其他还有如富贵病贪图安逸享乐的
42、生活。社会病全民腐败堕落等。材料二1931年,日本关东军密谋九一八事变。对此早有觉察的张学良却电令其部下“此时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本将要求割地赔款,东北万劫不复,宜力避冲突,以公理相周旋”。蒋介石对当时中国人精神状态的评价是:“浑浑噩噩,毫无生气。在行动中表现为好歹不识、是非不辨、公私不分。由此,我们的官员虚假伪善,贪婪腐败;我们的人民斗志涣散,对国家利益漠不关心;我们的青年颓废堕落,不负责任使我们在天灾和外敌入侵面前束手无策,无能为力。”上述均引自戴旭锻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从甲午战败到抗战胜利的历史启迪(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甲午战争时期“统治阶层的颓废”的主要表现,
43、说明该表现对战争结果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蒋介石对当时中国人精神状态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九一八事变时期张学良、蒋介石的对日政策。答案(1)表现:视野上目光短浅、思维陈旧、不思进取;生活上骄奢淫逸、贪贿无度;外交上奴颜媚骨;军事上懦弱退让、畏敌如虎;文化上文弱无耻,崇尚空谈;社会上民风败坏、整体堕落。(任意答出五点即可)影响:导致甲午战争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2)看法:精神上浑浑噩噩,毫无生气,行动上好歹不识、是非不分、公私不明;官员贪腐伪善,青年颓废堕落,人民斗志涣散;行动上不辨是非,在天灾和外敌入侵面前束手无策。评述:
44、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学良采取不抵抗政策,电令东北军力避冲突;蒋介石以“攘外必先安内”为口号,采取不抵抗主义,一面继续“围剿”红军、镇压抗日爱国力量和排除内部异己力量,一面谋求同日本侵略者的妥协;蒋介石、张学良袭用“以夷制夷”的故技,把制止日本侵略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英、美等国出面干涉上,幻想依赖国际联盟(简称国联)压迫日本撤兵;张学良、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刺激了日本侵华的野心,东北三省迅速沦陷,国内抗日救亡运动高涨。14(2017河北名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37年7月25日新民报的漫画材料二毛泽东曾经说过,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打得团结
45、起来了”。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内斗必须停止,应当内外有别;为挽救民族危难,人们必须暂时放下分歧,一致对外,共同御敌。大敌当前,危急时刻,各党派、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找到了共同的利益交集。全国抗战高潮的形成与发展,为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全面整合提供了现实可能性。王远启党际互动合作的经典案例第二次国共合作浅析(1)根据材料一,分析当时中国国内的政治形势。(2)根据材料二,说明日本侵华对中国民族意识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能够胜利的主要原因。答案(1)政治形势:日本全面侵华使民族危机空前加重,国民党的妥协退让政策引起了国内人民的不满。(2)影响:民族意识空前觉醒,民族实现空前大团结。原因:全民族
46、抗战局面的形成;国共两党合作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与人民的支援。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1)据材料一漫画中的繁体字“卢沟桥事件”“喂!背后是悬岩,退吗?拉着的货物会全部毁灭的”等信息得出,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使民族危机空前加重,同时国民党的妥协退让政策引起了国人的不满。(2)第一小问“影响”,据材料二“教育了中国人民,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打得团结起来了”得出民族意识空前觉醒,民族实现空前大团结。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各党派、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找到了共同的利益交集”得出了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由“内斗必须停止”得出国共两党合作抗战;结合所学还可得出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与人民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