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恩教育”实践研究实 施 方 案一、问题的提出进入21世纪,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各种观念和意识形态交织在一起,不断冲击着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尤其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道德的缺失和信仰的危机给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腐朽落后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渐渐地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使得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情感苍白,行为失范。在学校实施德育过程中不难发现:大部分违纪,学生之所以“恶习”难改,主要原因在于其荣辱观、是非观、善恶
2、观及美丑观等认积压的失误;在于自我中心,情感冷漠,不明荣辱,不知感恩,失去了道德建构的底线。因此,在本世纪初,学校从德育中提炼并开展以“感恩”为核心的基础道德教育,把“感恩心”的培养作为做人教育的基础加以落实,让学生在自主参与过程中,激活学生的知恩心,唤醒学生的感恩心,激发学生的责任心,完善学生的道德与法纪品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他们一生的精神基石和人格操行,构筑起一条“诸育互通,德融其中,相融而绿”的德育生态链,从而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真正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
3、教育。综上所述,“感恩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教育改革和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学校德育工作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也是中小学德育实践的需要,实施“感恩教育”有益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有益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有益于社会和谐。为此,特提出本课题。二、“感恩教育”的概定“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它来自对生活的爱与希望。”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这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只知有自己,不知爱别人。特别是近年来不少中
4、学生不顾家庭生活困难,盲目攀比、超前消费、荒芜学业不求上进,而且道德水平低下,精神空虚、颓废,胸无大志、目标短浅,根本就没有理解到父母培养自己的艰辛,也没有认识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真正用心去体察父母苦心和期待,更没有好好的审视自己缺点以及自己的未来之路。所以,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从感受最深的身边人、身边事开始;学会感激父母,感激父母给我们生命,感激父母养育了我们;学会感激老师,感激老师为我们导航,感激老师培育了我们;学会感激社会,感激社会对我们的关爱,感激社会教育了我们;学会感激大自然,感激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感激大自然给予了
5、我们,学会感激祖国,感激祖国给我们的荣誉,感激祖国呵护了我们从感激父母老师开始,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再引导学会感激他人,感激社会、大自然,感激一切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心血和汗水、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和物。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感恩教育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当学生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他们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孝敬父母,尊重长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学生中一部分群体之所以“迷失”除了受客观环境的影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足够的“感恩教育”。“爱己才能爱人,爱父母才会爱国家、爱社
6、会”。“感恩教育”有助于中学生们明了父母对他们无私的关爱以及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眷顾,帮助他们走出“迷失”的怪圈,加强家长与学生互相的沟通,提高学生对父母的关爱,使他们更好的审视自己、认识自己,对帮助过,支持过和关心过自己的人时时怀有感激的心,学会感恩,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发奋图强用自己实际行动来回报关心自己的父母,并回馈社会,报效祖国。三、课题研究的依据(一)政策依据。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生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特
7、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改进和创新,“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四个方面的主要任务: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4、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全国宣传部队会议讲话中提出的“以德治国”战略。强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
8、也要坚持不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加强青少年道德建设是实现以德治国的基础性、综合性、全局性的伟大工程,必须切实抓好。5、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这一新概念,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6、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并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三维目标之一。党的这些方针政策无疑为本课题的提出、研究与实践指明了方向。(二)理论依据。1、现代德育价值观。现代德育充分关注生活中的人,关注人和
9、人的生活,道德教育是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服务,引导人去建构个人完满的道德生活,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的生活结构中获得个性的完满,实现德育目的。2、道德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人的品德是在一定的心理背景下的活动过程形成、发展的,德育离不开心理学所揭示的心活动的形式及其规律的指导。教师应充分认识学生的身心特点,并在德育过程中,充分顺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道德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教育。3、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意义赋予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人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的。道德的形成同样如此,道德不是靠“教”会的,它是学生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自己的
10、道德生活实践中自我建构生成。(三)现实依据。无论在微观还是宏观的界面,本课题都具有现实的客观依据。1、从我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现状看。我市中小学德育长期以来致力于学生良好品质和行为的形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现代道德教育的本质和生存实践来审视,存在以下不足:(1)德育教育难以融入学生灵魂,忽视情感在德育中的价值;(2)学生道德行为停留在外部要求的层面;(3)不少教师的道德认识尚未升华为道德理念;(4)部分学校德育工作停留在以说服教育为主要手段,以“教会顺从”为目标的灌输德育上。2、从社会环境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
11、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但是,一些领域道德行为失范、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一些成年人因工作下岗、家庭离异等带来的迷茫和困惑都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学生的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而随之带来的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腐蚀着他们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学生精神空虑、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学生德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12、,是我们每一个德育工作者艰巨的任务,艰苦的探索和艰难的实践。四、研究的目的与内容(一)研究目的:1、通过研究,寻求一种有效的、可操作的以感恩教育为核心的德育新模式。2、通过研究和学生亲自参与设计实施系列感恩主题活动(感恩社会的关爱、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感激同学间的爱心相助,感恩自然的赐予等),提高和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3、通过研究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学会与他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素质人才。(二)研究内容:1、校园环境建设感恩文化环境研究。2、感恩教育学科渗透研究。3、感恩教育管理体系建设研究。4、感恩教育评价体系研究。5、感恩教育主题活
13、动研究。6、感恩教育队伍建设研究。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一)研究对象。初、高中各年级全体学生,共5000余人。(二)研究方法。1、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测验、访问、座谈等方式,深入地研究我区中小学德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整理,形成调查报告。旨在为本课题的稳步、扎实的推进提供可行性的依据,为行政、科研机构、学校探究相关的对策。2、行动研究法。在教育情境中,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结合起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1)研究人员的组成是实际工作者和科研人员的结合;(2)研究对象是学校中的实际问题,在通常情况下是对特定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或者将教育理论应用于实际,或者是对于
14、已诊断的问题加以解决,以改进实际工作;(3)是在教育情境中进行自我反思,达到提高教职工素质、提升新世纪学校品位的目的。3、经验总结法。关注实践,多维反思,形成经验,重视积累,不断调整,形成总结,运用于实践。通过采集、整理、分析实证材料,正确描述(把握)教育实践中的事实及其产生的过程,揭示经验事实与规律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实证关系,并力求能指导以后的进一步实践。六、课题研究的周期和研究步骤课题研究的周期为二年,即2005年9月2007年9月。第一阶段:理论研究,准备阶段。时间:2005年9月2006年3月。1、调查研究,制定方案:(1)查阅资料,确定课题;(2)成立领导小组,确定课题组成员;(3)文
15、献研究,做理论准备;(4)召开会议,研究方案。(5)撰写、修改、学习课题研究方案。(6)制定明确研究任务、实施步骤、实施措施的研究方案。2、确定研究对象。3、培训研究人员。(1)了解研究的具体要求,明确各自具体任务。(2)学习有关政策法规,教育理论等。(3)研究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4)设计调查问卷,做好摸底调研工作。(5)利用各种途径向师生、家长、社区宣传,实施“感恩教育”的积极意义。(6)申报课题。第二阶段:实施阶段。时间:2006年3月2007年6月。1、制定活动计划和行事历。(1)校长室负责感恩教育管理体系建设。(2)政教处、团委负责感恩教育主题活动,感恩教育队伍建设;(3)教务
16、处负责感恩教育评价体系建设;(4)总务处负责校园环境建设及资金预算落实。2、研究人员精心实施。(1)进一步学习理论,开展各项课题培训工作。(2)进行学校德育现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报告。(3)每周召开一次研究例会。(4)每月一主题,每月一小结。3、主持人、指导专家加强指导。(1)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2)帮助研究人员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3)参与具体活动,深入指导。(4)建立研究资料档案。4、认真研究共同探讨。(1)组织研究汇报会;(2)组织阶段总结;(3)聘请专家来校指导;(4)组织家长、社区、各媒体参与活动。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时间:2007年6月2007年9月。
17、1、对预期目标进行评估,对课题进行终结性总结。2、整理物化成果。3、撰写研究报告。4、接受各级验收评定。5、召开总结大会。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1、研究方案;2、调查报告;3、案例汇编;4、论文集;5、研究报告;6、其他物化成果(如录像、光盘等)。九、课题实施的保障措施1、专家指导:聘请我市课题研究专家李克勤、李祥声、刘协平、伍杰、胡四龙作指导,提高课题研究水平。2、组织机制保障:成立以校长、书记为组长,德育副校长为副组长,副校长、各处室主任、年级组长为组员的课题领导小组,负责对感恩教育实施工作的领导和协调。3、经费保障:根据方案要求,学校将在研究经费上予以全力支持,为研究的顺利实施创设宽松良好的氛围。十、课题组织机构:(一)顾问: 教授(湖南师大)、 教授( )。(二)专家指导组成员:李祥声、李克勤、刘协平、伍杰、胡四龙。(三)领导小组:组 长:余国忠、丁 文副组长:屈 波、覃正明组 员:熊靓、龙传鹏、高华、刘灵芝、彭长海、吴廷国、刘光文、王宏星、丁富贵、熊玉林、彭阶贞、丁明、王作鹏、涂盛明、白赤明、王长贵、覃正胜。(四)课题研究小组:组 长:屈 波熊玉林副组长:余国忠、熊玉林、吴廷国组 员:丁富贵、各年级组长、各班主任等。执笔人:熊玉林“感恩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组二OO六年三月十八日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