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定中学08届历史单元复习教案 第 19 页 共 19 页第九单元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一阶段特征:从1901到1919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深化,两大社会主要矛盾趋于汇流,中外反动势力完全勾结;民主革命活动和近代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内容概述历史特征列强侵华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在操控清政府的同时,加紧掠夺中国的路矿权,大量投资设厂。辛亥革命后,列强一面破坏革命,一面积极策划扶植新的代理人。先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后扶植各派军阀。一战爆发后,美日加强对中国的争夺,特别是日本出兵山东,进一步扩大了其在华的侵略特权。欧洲列强相对减弱,美日在中国的争夺加剧。列强扶持清政府和北洋军阀,在以
2、华制华的政策下,政治和经济侵略病并行。一战期间日本通过二十一条,形成反是独霸中国的局面。反动统治清政府镇压革命运动,出卖铁路权利,实行铁路国有,下诏立宪却出现皇族内阁。袁世凯对内专制独裁,镇压国民党及二次革命,复辟帝制;对外基本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出卖国家主权。袁世凯死后,各派军阀依靠帝国主义而相互混战,中国被帝国主义国家分而治之清政府的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近代化。北洋军阀披着共和的外衣,行专制独裁之实,导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承诺加深,但与清政府相比,带有更多的资本主义色彩。人民抗争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
3、了清王朝的统治,又为维护民主共和展开了武装反抗北洋军阀的斗争。在经济领域的张骞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了“实业救国”的行动,大力发展实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配合了革命派的政治斗争。参与救国探索的派别增多,代表中下层的民主派为主导。民主共和取代君主立宪成为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和探索救国之路的主流。斗争手段五、方式多样化,民主革命占主流。二考纲导图三知识探微大事年表时间事件及概况1905年1906年12月1911年4月1911年10月10日1912年1月1日1912年春1912年2月12日1912年3月1912年8月1913年
4、春1913年7月1914-1918年1915年5月9日1915年底1916年3月22日1917年1919年重要人物人物事迹及简评人物事迹及简评慈禧太后金兆龙孙中山黎元洪卢梭程德全孟德斯鸠焦达峰章炳麟谭延闿邹容袁世凯陈天华荫昌康有为葛垒梁启超哈豪森黄兴伍廷芳宋教仁唐绍仪蔡元培孙眉刘静庵段祺瑞刘道一宣统帝秋瑾蔡元培徐锡麟张振武赵声方维张鸣岐李烈钧载泽日置益张謇顾德诺奕劻杨度蒋翊武唐继尧孙武蔡锷彭楚藩周学熙刘复基荣宗敬熊秉坤荣德生名词概念新政奖励实业新军抗捐抗税斗争收回利权运动粤汉铁路川汉铁路兴中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资产阶级共和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
5、约论万法精理国民报游学译编改良主义道路保皇派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革命军中华共和国猛回头警世钟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中国同盟会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总理执行部庶务民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族民生民权三民主义英雄革命萍浏醴起义浙皖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民族革命预备立宪钦定宪法大纲立宪派责任内阁皇族内阁武昌起义文学社共进会新军工程营楚望台军械库湖北军政府皇帝纪元中华民国严守中立南北议和各国公使团北洋军阀五色旗临时参议院告各友邦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洋人的朝廷冷衙门国民党理事长国会选举宋教仁案二次革命中华民国约法总统制总统选举法二十一条五九国耻南满铁路安奉铁路汉冶萍公司中
6、华帝国洪宪共和与君主制筹安会拥戴书讨袁宣言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护国军第二次讨袁宣言实业家中华民国工业建社会中华实业团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铁路协会中华银行永年保险公司第一次世界大战抵制日货实业救国民主共和纺织业面粉业火柴榨油造纸化工南张北周启新洋灰公司滦州矿务公司申新纱厂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新民主主义革命地图解读重要地图获取信息辛亥革命形势示意图辛亥革命爆发的地点时间武昌起义中几个重要的地点及大事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及地区临时政府所在地中华民国形势示意图都城:省级行政机构及省会特别区域台湾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重点分布地区主要工业部门四重难突破典题例证1清政府实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四性”?
7、主观目的具有反动性:其目的是取悦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巩固专制统治。活动本质的封建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客观影响的进步性:清政府的某些让步,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实际作用的背离性:直接影响,引起人民的反抗和满汉地主之间及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离心,不断削弱自身的统治,还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从根本影响看,派遣的留学生成为反清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者;编练的新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奖励实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而且还从根本上瓦解了封建经济基础。总之: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新政、立宪,均是清政府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
8、自上而下的改革,这是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冲击的产物,但结果都失败了,根本原因是本质的落后性。2维新派、立宪派、革命派和保皇派(1)维新派是指19世纪后期在中国要求君主立宪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上层政治派别,前期的王韬、郑观应为代表,后期则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维新是提倡新学、推行新政、实施新法的意思。(2)保皇派主要是指20世纪初,在资产阶级革命成为历史潮流的背景下,依然抱着改良主义、君主立宪制主张的资产阶级上层政治派别。实际上就是当年的维新派,只是在20世纪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他们与革命派的论战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就中国实行何种政体的争论。(3)革命派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中下层政治派别,
9、他们主张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4)立宪派是指20世纪初中国政坛上出现的一个政治群体,他们一方面反对革命,主张继续保持以清朝皇帝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统治;另一方面又要求改革政权的组织形式,召开议会,建立责任内阁,以便上层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包括以康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上层、也包括以张謇为代表的地主和绅商。立宪派活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革命派的活动,如收回利权运动,其中的保路运动起了一定的作用;湖北军政府的成立、各省的独立都与立宪派的努力有官;立宪派向革命派进攻和支持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又是导致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章炳麟、邹容、陈天华思想的共同
10、核心是:A推翻清朝统治 B反对传统文化 C提倡民主科学 D盲目排外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章炳麟、邹容、陈天华思想主张的识记、分析、理解和概括能力。章炳麟、邹容、陈天华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都主张武装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反对传统文化和提倡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中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主张,“盲目排外”是义和团运动中体现出来的落后的农民思想意识。故选A。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实质意义是:A反清复明 B反满兴汉 C反对民族压迫 D反对封建统治解析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11、把斗争矛头直指清王朝。因此,其实质意义是反对封建统治。故选D。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这里的“新阶段”主要是指:A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正式形成 B开始与保皇派展开激烈论战C革命派开始积极发动武装起义 D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和纲领解析 题干中的“革命新阶段”是指革命斗争水平有很大提高。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前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思想纷杂,各自为战,而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并有统一的严密的领导核心和较完整的革命纲领。故选D。3进入20世纪初,革命取代维新成为中国社会思潮主流的原因。(1)1898年戊戌变法的失败,使许多人认识到,维新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12、(2)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有识之士失去了对清政府的幻想,认识到要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挽救民族危亡,必须先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3)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清末新政加重剥削人民,引起到阶级矛盾尖锐其人们对革命的渴望,进一步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4)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成长起来,成为革命兴起的物质基础。(5)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也鼓舞了人们的革命意志。(6)20世纪初,中国留学生增多,他们在国外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为传播,革命取代维新,终于成为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
13、国资产阶级由变法图强走上革命救国的道路,最主要是因为:A西方列强加紧侵略,瓜分危机日益严重 B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C民族资产阶级积极开辟独立发展的道路 D清末“新政”的破产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由变法图强走上革命救国道路原因的分析和理解能力。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华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然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变法活动遭到了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而失败,这使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必须用革命暴力推翻洋人的朝庭,建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取得民族独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故选取C。答案C4帝国主义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及其原因(1
14、)态度:准备武装干涉到严守中立。干涉表现:军事威胁、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实质:严守中立只是一个幌子,而其实质是政治干涉,其手段方式是:扶植新的代理人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表现:外交上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支持和策划袁世凯复出、策划南北议和。(2)帝国主义列强干涉中国革命的原因:把中国作为他们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掠夺中国是其始终如一的目的。因而阻止中国作为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破坏、干涉和镇压中国革命则是其一贯的做法。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统治中国的工具。支持清政府就等于维护自身利益。(3)帝国主义国家没有武装干涉中国革命的原因:时代条件与前不同。此时处于一战前夕,两个集团矛盾尖锐,很
15、难对华采取共同军事行动。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问题上存在着严重分歧。害怕公开干涉会引起人民的反抗。清统治迅速土崩瓦解,反映了清王朝在中国已失去了普遍的信任,继续靠其维护自身利益已不可能了。需物色新的代理人。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A推翻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辛亥革命的功绩是巨大的,但其最主要的一点是在中国结束了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体,使民主共和的观念从起深入人心,共和国建立,颁布临时约法都是建立在结束专制政体基础之
16、上的。但中华民国的建立并没有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而作为资产阶级共和国,它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这决定了它不可能给予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故选取。5.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 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政党中国同盟会,组织涣散,派系复杂。 革命党人在发动起义过程中单纯依靠会党、新军,部注意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也没有建立自己的武装。 武昌起义成功后拱手把湖北军政府的大权交给旧军官黎元洪和立宪党人。 在全国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使各省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从而控制了大部分地方政权。 武昌
17、起义后,在帝国主义和各种反动势力压力下,同意停战议和。 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后,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系列部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在帝国主义压力下,在立宪派和旧官僚的进攻下,在袁世凯的欺骗下,革命党人被迫妥协退让,把政权交给了袁世凯,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判断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府,其主要理由不包括:以革命手段夺取政权政府内革命党人占优势颁布临时约法逼清帝退位,实现“南北议和”解析 本题为反向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和判断能力。判断一个政权的性质,主要根据其组成人员、颁布的政策和措施等,、三项与教材相符,项是袁世凯所为。选。6.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比较相同点:背
18、景相同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都是民族危机激化的产物。 目的相同都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经济基础相同都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 阶级基础相同都是民族资产阶级发起并领导的。 政治主张相同都反对君主专制,主张设议院、开国会,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没有明确提出) 失败根本原因相同都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造成的。 性质相同都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意义相同都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推动人们思想上的解放,都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不同点:方式不同维新派上书皇帝,建立维新团体,创办学堂、报刊,同顽固派论战,宣传变法。1898年,在光绪帝支持下,进行维新变法。 革命
19、派出版刊物、书籍,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建立革命团体、政党,采取武装斗争方式,推翻清王朝统治。 性质不同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的、进步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辛亥革命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领导者和政治主张不同维新派主张在维护清朝统治下,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群众基础不同戊戌变法得到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开明地主和爱国知识分子支持。辛亥革命群众基础是会党、新军、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 结果不同戊戌变法被顽固派镇压失败。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但胜利果实被窃取。 意义不同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思想文化传播。其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
20、张,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它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也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有力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相对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突出不同之处在于:A它是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和发动的 B它以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C它主张中国走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D它主张中国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解析 本题是一道比较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不同点的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答题时根据题目选项角
21、度回顾、比较即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本题中心词“辛亥革命”,“戊戌变法”只是作为限制项或比较项出现。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是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和发动的,都以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但二者选择的方法或道路不同:戊戌变法主张中国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辛亥革命主张中国走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故选C。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民权主义和维新派的兴民权主张,其相同点是:A建立国民的政府B设议院、开国会C国民一律平等D反对君主政体解析 本题是一道比较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民权主义和维新派的兴民权主张进行分析、比较的能力和概括其共性的能力。A项“建立国民的政府”、C项“国民一律平等”、D项“
22、反对君主政体”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民权主义主张,而不是二者共同的主张,只有B项“设议院、开国会”是二者的共性。故选取B。答案B下列关于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表述,正确的是:都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 都是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都试图建立近代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后者对前者既是否定又是发展A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和概括能力。关键要理解“后者对前者既是否定又是发展”。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方面,后者的民主共和制度,既是否定前者的“君主”,又发展了前者的“立宪”。所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对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既是否定又是发展。而、三项分别从历史地位、运动性质、运动目的概括了二者的共性。故选取。7.袁世凯篡夺辛亥革
23、命果实和复辟帝制及帝制梦迅速败亡的原因(1)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和条件袁世凯掌握北洋军的强大武装,并掌握了清政府全部实权,军事政治势力强大,运用反革命两面策略,软硬兼施,最终骗取了革命党人的信任。帝国主义的扶持。为了维护并扩大在华侵略权益,列强一方面向清政府施加压力,帮助袁世凯掌握清朝全部统治大权;另一方面,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帮助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革命阵营内部的分裂。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从内部向革命派进攻,削弱了革命力量。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主要原因。资产阶级不愿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幻想得到他们的支持;他们不敢发动广大
24、人民群众彻底推翻封建主义,为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提供了条件。(2)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原因根本原因在于辛亥革命对于封建主义的打击不够彻底,封建专制思想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社会上还存在着梦想恢复帝制的复辟势力。袁世凯窃取了政权,掌握着军队,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并且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资产阶级内部力量涣散。资产阶级的立宪派和革命派,在建立什么样的政权问题上存在争执,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提供了时机。(3)帝制梦迅速败亡的原因袁世凯出卖民族利益、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潮流,必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惩罚,这是迅速败亡的根本原因。辛亥革命摧毁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
25、国,这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一次飞跃,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的民主思想觉悟程度提高,使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没有长期存在的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派坚决维护共和制度,号召人民采取武力推翻袁世凯的反动统治,这种强有力的号召和不懈的斗争是对袁世凯的致命打击。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帝国主义对袁世凯复辟态度的转变,使袁世凯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与复辟帝制的失败,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政治力量的矛盾与斗争,并份证明了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行的观点。辛亥革命爆发后,英美列强积极扶植袁世凯的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已经无可救药B.袁世凯较清政府更加忠实于帝国主义C.革命党人损害了列强的在华利益D.认
26、为袁世凯有能力维持中国“国内秩序”剖析: 本题属因果关系选择题,主要考查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态度的实质。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已经不能够维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利益,列强需要寻求一个新的强有力的在华统治代理人,维持中国的“国内秩序”,以维护和扩大在华侵略利益。答案:D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是:对武昌起义后建立中华民国表示异议为清朝专制统治辩护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反对黎元洪继任总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文章发表的背景中分析。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加紧复辟帝制,遭到各阶层人民的反对,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反对袁世凯称帝。其根本原因在于复辟帝制与梁启超倡导的君主立宪制相违背
27、。故选。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权建立起来,是因为:同盟会会员被排挤出下政府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袁世凯的亲信控制政府要害部门袁世凯废除了民主共和制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谁掌握政权关键是看他是否控制实权。选。袁世凯将民主共和制度破坏殆尽,中华民国名存实亡的标志是: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以连任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项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和项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远均还在“中华民国”的躯壳内,、两项相比,项发生在项之前,符合题干“标志”之意的题项为。故选取。8.如何评价实业救国(1)含义:辛亥革
28、命后社会经济领域流行的思潮。大力倡导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试图以此实现救国救民、富国强民的政治目的。(2)背景: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颁布了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爱国热情,从而掀起实业救国的潮流。(3)评价:一方面,思潮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它以救国为宗旨,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同时形成了投资的热潮,并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思潮具有空想性,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不完成,民族工业就不能得到充分发展,救国依旧只是空想。“实业救国”思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部分有识之士的倡导和宣传
29、B受辛亥革命的鼓舞C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政府对发展社会经济的高度重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实业救国”思潮出现的根本原因的分析能力。“实业救国”的口号是民族资产阶级提出的,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它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是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派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政治思想的具体表现。而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及其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故选取C。答案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反清斗争的比较(1)相同点都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为主要斗争目标。都制定了革命的纲领,前者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后者提出了“三民主义”革命纲领。都采取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的斗争方式。太平天国同清朝展
30、开了大规模的军事斗争,进行了北伐、西征、东征和后期防御战等,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反清起义。都在南京建立了革命政权。太平天国定都天京;辛亥革命中在南京建立了临时政府。这两次革命都没有完成反侵略(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2)不同点领导革命的阶级不同:太平天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的性质虽然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但太平天国运动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而是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农民战争。辛亥革命是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纲领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是要建立一个“有衣同穿、有饭同食、有田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带有空想
31、社会主义色彩的理想社会。“三民主义”是要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国。太平天国分配土地的办法与辛亥革命的“平均地权”也有质的区别。一是平均主义的,彻底否定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一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发动群众的程度不同。太平天国主要依靠广大农民阶级进行反封建斗争,而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则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不敢发动人民群众,仅依靠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以及会党和新军中的一部分人。斗争的结果不同:太平天国运动被清王朝勾结外来反动势力残酷地镇压了,而辛亥革命则在推翻了清王朝对中国的封建统治后被中外反动势力篡夺了革命果实。著名学者胡绳说:“近代中国在20世纪初处于一个社会大变
32、革时期,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实现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这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诸多因素”指: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中国无产阶级的壮大ABCD解析本题为材料型组合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中观点的分析理解能力。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在20世纪初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实现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的原因分析的能力。20世纪初,特别是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促使中国无产阶级的壮大,这就为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实现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创造了经济和阶级条件,同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的道路
3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实现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提供了思想基础。故选取。在中国近代史上,共和政体确立的标志是A.湖北军政府成立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C.清帝退位D.袁世凯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剖析: 本题不仅考查对历史事实的再认能力,更重要的是考查对湖北军政府、南京临时政府和清帝退位的分析鉴别能力。中国的共和政体不是由君主专制政体直接演变而来,而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奋斗的结果;它也不是由各省扩大到全国,而是从开始就具有全国性的规模。答案:B10怎样理解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的深化(1)半殖民地程度的深化列强调整侵华政策。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的侵华政
34、策由“瓜分”转为“以华治华”,扶植清王朝和北洋军阀,作为在华统治的工具,加强了对中国政治经济的控制。扩大侵华利益。辛亥革命前后,列强利用中国政局不稳的有利时机,策动中国边疆地区独立,加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半殖民地的程度大大加深。中国的反动政府卖国。清王朝和北洋军阀政府为了维护自己在中国的统治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甘当帝国主义在华的统治工具。(2)半封建化程度的深化政治上,晚清政府实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维护君主专制的前提下,使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始发生变化。此后的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制定
35、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的基本政治原则。经济上,在清末“新政”的推动下,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辛亥革命后更是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加速了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思想上,辛亥革命使封建传统思想受到冲击,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进一步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下列关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国内政局的表述,正确的是A.全国各省区均已宣布独立B.清朝皇帝已经决定退位C.革命派掌握了各省的政权D.袁世凯已掌握了清政府的实权剖析: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元旦,此前袁世凯已经出任内阁总理大臣,掌握了清政府的实权。而清帝退
36、位是在2月12日,革命派始终没有掌握各省政权,也并非全国各省区已宣布独立。所以,A、B、C三项是错误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A.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剖析:这是一道程度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意义的理解,C、D两项显然不正确,关键是如何区别A、B两项。辛亥革命虽然在形式上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但此后,北洋军阀篡夺了革命的果实,进行专制独裁统治,民主共和只剩了一块空招牌。但辛亥革命后的两次复辟帝制都以失败告终,所以辛亥革命的主要功绩
37、应是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五思维拓展专题联线关于中国的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及其运行机制错综复杂。其经济成分主要包括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受经济性质和各历史时期社会矛盾的影响,各经济成分间既有密切联系,也有尖锐对立,这决定了近代中国的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和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主题知识概要: (一)近代前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1自然经济 趋势:逐步走向瓦解,但仍占主导地位。 鸦片战争后在五口通商地区开始瓦解:手工业者破产;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19世纪60年代在沿
38、海各省走向瓦解:外国商品充斥市场;农产品更加商品化。 甲午战争后进一步瓦解。 原因:外资经济和民族资本的发展,客观上瓦解着自然经济。 影响:瓦解着反动政府的统治,客观上促使民族资本的产生。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趋势:逐步壮大。 世纪40年代在东南五口通商地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世纪60年代经济侵略加剧,中国进口贸易显著增长。 甲午战争后,掀起资本输出狂潮,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一战期间,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不平等条约的保护。 影响: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压制了民族资本的发展;客观上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刺激了民族资本的产生。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19世纪60年代产
39、生 条件:外资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特点:两面性;近代工业;半殖民地性。影响:导致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妥协性。 19世纪初步发展 条件: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特点:集中于轻工业;开始向内地扩展。影响: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发起维新变法运动。 一战期间迅速发展 条件:列强放松侵略;辛亥革命的影响;实业救国。特点:集中于棉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向内地扩展;战时(暂时)繁荣。影响:推动了辛亥革命的一系列余波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二)近代后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瓦解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 1自然经济 趋势:日
40、趋消亡(建国后1952年土改和三大改造基本消失)。 原因:其他四种经济不同程度地瓦解;民主革命的胜利。 影响:瓦解着反动政府的统治。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趋势:由发展到消亡。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继续扩大资本输出;列强纷纷转嫁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以战养战”,加紧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 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商品在中国形成独占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没收部分外国资本主义企业,肃清列强在华经济势力。 原因:随着民主革命的不断胜利而走向消亡。 影响:与官僚资本、自然经济一起共同阻碍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压制民族资本的发展。 3民族资本 趋势:日益萎缩、消亡。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日益
41、萎缩和破产。 建国后:建国初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使其迅速发展;19531956年,三大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一部分。 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的挤压。 影响:民族工业无法获得独立的发展,证明了中间道路行不通。 4官僚资本 条件:适应列强经济侵略需要,凭借国家政权,依托英美支持而建立。演变过程: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统治地位的建立。 抗战时期恶性膨胀(表现:1941年官僚资本已占全国总资本的一半)。 解放战争时期进一步膨胀和走向崩溃。 建国后初期最终消亡(新中国成立后没收官僚资本,并将其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 总体特征:是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充分表现出中国
4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的特点。 垄断性:国家政权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产物。 买办性:适应列强的经济强烈需要。 封建性: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反动性: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经济基础。 影响: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物质基础。 新民主主义经济 出现的必然性: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性质决定。 发展过程: 产生(19271937):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农业和工业)。 发展壮大: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及大生产运动;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及解放区土改的完成。 总体特征: 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代表中国各革命阶级利益。 它不是一种独立的完整的经济形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渡的经济,建国后表现为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其本质和发展方向都是社会主义的。 影响:是革命型的进步经济,促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瓦解;是红色政权壮大和民主革命胜利的物质基础。